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所耳聞的大型貿易公司有業務往來。
他和妻子住在河濱大道;剛才他打算乘地鐵回家;他們結婚九年了;兩人青梅竹馬;他們沒有孩子。
“我們沒法有孩子,”約瑟夫·瑞恩解釋道,“她不能生育。
而且——”他頓了頓,懇求般地看着米娅,撓了撓頭發,深吸一口氣,似乎知道自己接下來準備提出的要求十分不可理喻,“我們一直在尋找為我們代孕的人,合适的人。
”然後他又說:“我們會給她錢,很多錢。
” 米娅隻覺得頭暈,她把鑰匙尖倒轉過來,狠狠地戳了一下掌心——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這是在做夢。
“你想要——”良久,她終于發出了聲音,“為什麼找我?” 約瑟夫·瑞恩從口袋裡摸索出一張名片,短暫的猶豫之後,米娅向前邁了一步,伸手接過名片,“拜托,你能不能過來和我們談談?明天?午餐時間?當然是我們請客。
” 米娅搖搖頭。
“我得工作,”她說,“我不能……” “那就吃晚飯,我妻子和我可以向你解釋一切。
四季酒店怎麼樣?明晚七點?雖然不能保證别的,但你至少可以好好吃一頓飯。
”他像個害羞的小學生那樣低下頭,拿起公文包,“即使你不來,我也非常理解,”他說,“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在做什麼,竟然在地鐵站對你提出這樣的建議。
”他搖搖腦袋,“可是拜托——請考慮一下。
你會幫我們很大的忙,改變我們的人生。
”說完他就轉身上了樓梯,把米娅留在站台上,捏着那張名片。
在她的餘生中,米娅常常會想,假如那天她沒有到那個酒店去,自己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當時她想得太簡單,以為到那裡去主要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至少可以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後來她才意識到,這件事徹底改變了一切。
從第五十二街踏入四季酒店大堂的那個傍晚,米娅穿的是她擁有的唯一一件漂亮衣服:前一年她曾穿它參加了表妹黛比的婚禮。
那以後她又長了身體,這件衣服顯得有些短,也有些緊,但即使它還合身,與酒店大堂的環境依然格格不入——巨大的枝形吊燈、厚重的地毯、郁郁蔥蔥的綠植,連空氣中都飄散着奢華的味道,如天鵝絨般吸收阻隔了女士高跟鞋敲打地面和西裝革履的男士交談的聲音,他們會像沉默的輪船緩慢莊嚴地從你身邊滑過。
約瑟夫·瑞恩沒告訴米娅在哪裡與他們碰面,所以她尴尬地站在角落裡,假裝欣賞牆壁上的油畫,避免引起在餐廳入口處像個殷勤的幽靈一樣逡巡的領班的注意。
再等五分鐘,她想,假如他們還沒來,我就回家。
她忘了戴表,隻能在心裡默數,就像和沃倫玩捉迷藏的時候那樣,數到三百下就回家,忘記這件瘋狂的事,假裝它不曾發生過。
就在她數到一百九十八的時候,約瑟夫·瑞恩拉了一下她的胳膊肘,好像一名侍者。
“畢加索。
”他說。
“什麼?” “挂毯。
”大堂裡的他看上去很腼腆,與她印象中前一天那個充滿威脅感的家夥判若兩人,“好吧,也許不算是挂毯,他是在窗簾上畫的。
他們請他創作一幅油畫,但他沒時間現畫,就把這個拿給他們,我一直很喜歡它。
” “我記得你說要帶你妻子來的。
”米娅說。
“她已經入座了。
”他似乎打算讓她挎着他的胳膊,想了想又把兩手插進外套口袋——故作紳士姿态,簡直有些可笑,她跟在他身後跨入走廊,心中暗忖。
面前是一個巨大的白色房間——她眨了眨眼——中央有個綠玉色的水池,周圍栽種着樹木,綴滿粉色的繁花,裝點着燈泡,像一座隐藏在紐約寫字樓中的童話森林,到處都是低沉柔和的交談聲,窗戶上挂着精細的花邊遮簾,室内沒有風,遮簾卻像水面一樣蕩起漣漪。
然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就在他們來到餐廳,約瑟夫·瑞恩朝角落裡的一張桌子走過去時,米娅看到另一個自己坐在那張桌子前面,穿着剪裁得體的海軍藍色連衣裙,手拿雞尾酒。
那個瞬間,她覺得自己仿佛在照鏡子,她愣在原地,迷惑不解,桌旁的女人站起身,走過來握住米娅的手。
“我是瑪德琳。
”她說。
和她握手時,米娅有種詭異的感覺,仿佛觸碰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
這天晚上,米娅一直沉浸在這種詭異的感覺裡,好像做夢一樣。
每次她看着瑪德琳·瑞恩,似乎都在看着自己,她們倆不僅都有卷曲的黑發和相似的容貌,而且連言談舉止和習慣都驚人地一緻:都喜歡咬下嘴唇,都會無意識地把耳旁的一绺卷發拉直,再松手讓它彈回去。
兩人并非一模一樣——瑪德琳的下巴稍尖,鼻子窄一點兒,嗓音更低沉,甚至有些嘶啞——但她們看上去是那麼相像,肯定會被誤認為姐妹。
晚餐結束,瑞恩夫婦給米娅叫了出租車,回到家裡,她靜靜地坐了很久,翻來覆去地回想當晚的談話。
瑪德琳十七歲還沒有來月經,經過檢查,醫生發現她沒有子宮。
瑪德琳說,這種症狀在五千個女人中隻有一例,它有個長長的德國名字,米娅沒聽清,好像叫什麼梅耶爾綜合征。
他們要孩子的唯一辦法就是代孕。
當時是1981年,三年前,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誕生,但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仍舊很低,而且大多數人依然懷疑這種技術的可行性。
“反正我們不會做,”瑪德琳表态道,優雅的手指纏繞着高腳杯的支杆,“我們不需要弗蘭肯斯坦那樣的人造寶寶。
”瑞恩決定選擇更為傳統的方式,他認為這個辦法像《聖經》一樣古老——父親提供精子,卵子由一位合适的女性提供,并且由這位女性代為懷孕生産。
幾個月來,瑞恩夫婦一直在私下裡尋找代孕者,始終沒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然後有一天,約瑟夫·瑞恩參加完一個午餐會,乘地鐵回家,在車廂裡瞥見一張酷似瑪德琳的臉,頓覺這是命運的安排。
“我們認為,”他說,“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機會。
”他和瑪德琳對視了一眼,瑪德琳微微朝他點點頭,兩人同時坐直了一點,轉臉看着米娅,米娅放下叉子。
“我知道做到這些并不容易,”瑪德琳說,“我們考慮了很長時間,一直在尋找合适的人選。
”她端起玻璃水瓶,添滿米娅的杯子,“我們覺得你就是合适的人選。
” 米娅在自己的房間裡慎重地盤算着。
瑞恩夫婦的開價是一萬美元,換一個健康的寶寶,他們像給米娅提供工作的雇主那樣提出了代孕的條件,以優厚的酬勞吸引她,“當然,我們也會支付你所有的醫療費用。
”約瑟夫補充道。
晚餐即将結束時,約瑟夫把一張折疊起來的紙片擺在桌上,推給米娅。
“這是我們家的電話号碼,”他說,“請你考慮一下,我們可以起草一份合同供你參考,希望你給我們打電話。
”當晚的餐費他已經提前付過,米娅雖然沒有看見,但她知道這頓飯花了不少錢:他們點了牡蛎和紅酒,一個穿燕尾服的男人給他們端來了鞑靼牛肉,熟練地把金色的蛋黃攪拌進紅寶石色的牛肉裡。
約瑟夫為米娅攔下一輛出租車。
“我們希望你能打電話過來。
”他重複道,透過他身後的酒店玻璃窗,米娅看到瑪德琳系着大衣毛領的扣子。
約瑟夫關上出租車車門,司機把她送回市中心的狹窄公寓。
米娅展開約瑟夫給的那張紙,發現裡面寫着那個曾經讓她吃驚的數字:一萬美元。
下面還有兩個字:拜托。
第二天早晨醒來時,要不是看到紙條依舊躺在梳妝台上,米娅還以為自己做了個離奇的怪夢。
真是瘋了,她想,她的子宮可不是出租公寓。
她沒打算生孩子,更想象不到還會生了孩子送給别人。
在清晨晦暗冰冷的天光下,前一天晚上的事仿佛隻有可能發生在某種幼稚的幻想之中,她晃晃腦袋,把紙條丢進梳妝台抽屜,穿上上班時的工作服。
過了幾個星期,米娅得知自己第二年的獎學金被取消了。
她來到波琳家,波琳和梅爾打開門,米娅沒有說話,遞給她們一封信,信上說: 親愛的賴特小姐:過去的一年中,你已享受紐約藝術學院的獎學金待遇,但是,我們遺憾地通知你,由于資金受限,我們無法繼續向你提供1981—1982學年的經濟援助,當然,我們希望你下一學年能夠繼續在我校學習—— “他們是白癡,”波琳說,把信瓤塞回信封,放在咖啡桌上,“他們削減資金是為了進行其他方面的擴張,那些依靠獎學金的學生就慘了。
” “沒什麼大不了的,”米娅說,“我會再找一份工作,暑假時我可以攢錢。
” 乘電梯下樓時,她把頭靠在轎廂裡的鏡子上,強忍住淚水。
其實,她根本無法再多做一份工作,否則會沒有時間上課,而且她現在的經濟狀況已經是入不敷出,假如整個暑假都全職工作的話……她再次盤算起來。
除非她能找到一份薪水是現在收入兩倍的工作,不然隻能被迫退學。
“你還好嗎,小姐?”電梯門開了,看到她的樣子,好心的門房問道。
門房身後的酒紅色地毯一直通向面朝第五大道的厚重玻璃門。
大廳安靜得如同圖書館,然而那兩扇玻璃門之外,她很清楚,是破裂的混凝土人行道和匆忙、喧嚣、冷酷無情的城市。
“我沒事。
”她說。
現在她已經和門房混了個臉熟,門房名叫馬丁,在皇後區長大,與多數紐約人一樣,支持紐約大都會隊——而不是洋基隊。
他告訴米娅自己讨厭洋基隊,他家有條臘腸狗,叫作羅西,馬丁知道米娅的名字,知道她是樓上那兩位藝術家女士——他親切地如此稱呼波琳和梅爾——的學生,雖然米娅很少對他講自己的事,但他閱曆豐富的眼睛已然從她脖子上挂的二手相機、她匆忙過來時身上穿的黑白工作服以及她經常從波琳家帶回去的飯盒上看出許多信息。
他抑制住想要拍拍她的肩膀的沖動,伸出戴着手套的手,為她推開玻璃門。
“晚安。
”他說。
米娅跨入第五大道,任由冷酷無情的城市将她吞噬。
他和妻子住在河濱大道;剛才他打算乘地鐵回家;他們結婚九年了;兩人青梅竹馬;他們沒有孩子。
“我們沒法有孩子,”約瑟夫·瑞恩解釋道,“她不能生育。
而且——”他頓了頓,懇求般地看着米娅,撓了撓頭發,深吸一口氣,似乎知道自己接下來準備提出的要求十分不可理喻,“我們一直在尋找為我們代孕的人,合适的人。
”然後他又說:“我們會給她錢,很多錢。
” 米娅隻覺得頭暈,她把鑰匙尖倒轉過來,狠狠地戳了一下掌心——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這是在做夢。
“你想要——”良久,她終于發出了聲音,“為什麼找我?” 約瑟夫·瑞恩從口袋裡摸索出一張名片,短暫的猶豫之後,米娅向前邁了一步,伸手接過名片,“拜托,你能不能過來和我們談談?明天?午餐時間?當然是我們請客。
” 米娅搖搖頭。
“我得工作,”她說,“我不能……” “那就吃晚飯,我妻子和我可以向你解釋一切。
四季酒店怎麼樣?明晚七點?雖然不能保證别的,但你至少可以好好吃一頓飯。
”他像個害羞的小學生那樣低下頭,拿起公文包,“即使你不來,我也非常理解,”他說,“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在做什麼,竟然在地鐵站對你提出這樣的建議。
”他搖搖腦袋,“可是拜托——請考慮一下。
你會幫我們很大的忙,改變我們的人生。
”說完他就轉身上了樓梯,把米娅留在站台上,捏着那張名片。
在她的餘生中,米娅常常會想,假如那天她沒有到那個酒店去,自己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當時她想得太簡單,以為到那裡去主要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至少可以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後來她才意識到,這件事徹底改變了一切。
從第五十二街踏入四季酒店大堂的那個傍晚,米娅穿的是她擁有的唯一一件漂亮衣服:前一年她曾穿它參加了表妹黛比的婚禮。
那以後她又長了身體,這件衣服顯得有些短,也有些緊,但即使它還合身,與酒店大堂的環境依然格格不入——巨大的枝形吊燈、厚重的地毯、郁郁蔥蔥的綠植,連空氣中都飄散着奢華的味道,如天鵝絨般吸收阻隔了女士高跟鞋敲打地面和西裝革履的男士交談的聲音,他們會像沉默的輪船緩慢莊嚴地從你身邊滑過。
約瑟夫·瑞恩沒告訴米娅在哪裡與他們碰面,所以她尴尬地站在角落裡,假裝欣賞牆壁上的油畫,避免引起在餐廳入口處像個殷勤的幽靈一樣逡巡的領班的注意。
再等五分鐘,她想,假如他們還沒來,我就回家。
她忘了戴表,隻能在心裡默數,就像和沃倫玩捉迷藏的時候那樣,數到三百下就回家,忘記這件瘋狂的事,假裝它不曾發生過。
就在她數到一百九十八的時候,約瑟夫·瑞恩拉了一下她的胳膊肘,好像一名侍者。
“畢加索。
”他說。
“什麼?” “挂毯。
”大堂裡的他看上去很腼腆,與她印象中前一天那個充滿威脅感的家夥判若兩人,“好吧,也許不算是挂毯,他是在窗簾上畫的。
他們請他創作一幅油畫,但他沒時間現畫,就把這個拿給他們,我一直很喜歡它。
” “我記得你說要帶你妻子來的。
”米娅說。
“她已經入座了。
”他似乎打算讓她挎着他的胳膊,想了想又把兩手插進外套口袋——故作紳士姿态,簡直有些可笑,她跟在他身後跨入走廊,心中暗忖。
面前是一個巨大的白色房間——她眨了眨眼——中央有個綠玉色的水池,周圍栽種着樹木,綴滿粉色的繁花,裝點着燈泡,像一座隐藏在紐約寫字樓中的童話森林,到處都是低沉柔和的交談聲,窗戶上挂着精細的花邊遮簾,室内沒有風,遮簾卻像水面一樣蕩起漣漪。
然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就在他們來到餐廳,約瑟夫·瑞恩朝角落裡的一張桌子走過去時,米娅看到另一個自己坐在那張桌子前面,穿着剪裁得體的海軍藍色連衣裙,手拿雞尾酒。
那個瞬間,她覺得自己仿佛在照鏡子,她愣在原地,迷惑不解,桌旁的女人站起身,走過來握住米娅的手。
“我是瑪德琳。
”她說。
和她握手時,米娅有種詭異的感覺,仿佛觸碰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
這天晚上,米娅一直沉浸在這種詭異的感覺裡,好像做夢一樣。
每次她看着瑪德琳·瑞恩,似乎都在看着自己,她們倆不僅都有卷曲的黑發和相似的容貌,而且連言談舉止和習慣都驚人地一緻:都喜歡咬下嘴唇,都會無意識地把耳旁的一绺卷發拉直,再松手讓它彈回去。
兩人并非一模一樣——瑪德琳的下巴稍尖,鼻子窄一點兒,嗓音更低沉,甚至有些嘶啞——但她們看上去是那麼相像,肯定會被誤認為姐妹。
晚餐結束,瑞恩夫婦給米娅叫了出租車,回到家裡,她靜靜地坐了很久,翻來覆去地回想當晚的談話。
瑪德琳十七歲還沒有來月經,經過檢查,醫生發現她沒有子宮。
瑪德琳說,這種症狀在五千個女人中隻有一例,它有個長長的德國名字,米娅沒聽清,好像叫什麼梅耶爾綜合征。
他們要孩子的唯一辦法就是代孕。
當時是1981年,三年前,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誕生,但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仍舊很低,而且大多數人依然懷疑這種技術的可行性。
“反正我們不會做,”瑪德琳表态道,優雅的手指纏繞着高腳杯的支杆,“我們不需要弗蘭肯斯坦那樣的人造寶寶。
”瑞恩決定選擇更為傳統的方式,他認為這個辦法像《聖經》一樣古老——父親提供精子,卵子由一位合适的女性提供,并且由這位女性代為懷孕生産。
幾個月來,瑞恩夫婦一直在私下裡尋找代孕者,始終沒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然後有一天,約瑟夫·瑞恩參加完一個午餐會,乘地鐵回家,在車廂裡瞥見一張酷似瑪德琳的臉,頓覺這是命運的安排。
“我們認為,”他說,“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機會。
”他和瑪德琳對視了一眼,瑪德琳微微朝他點點頭,兩人同時坐直了一點,轉臉看着米娅,米娅放下叉子。
“我知道做到這些并不容易,”瑪德琳說,“我們考慮了很長時間,一直在尋找合适的人選。
”她端起玻璃水瓶,添滿米娅的杯子,“我們覺得你就是合适的人選。
” 米娅在自己的房間裡慎重地盤算着。
瑞恩夫婦的開價是一萬美元,換一個健康的寶寶,他們像給米娅提供工作的雇主那樣提出了代孕的條件,以優厚的酬勞吸引她,“當然,我們也會支付你所有的醫療費用。
”約瑟夫補充道。
晚餐即将結束時,約瑟夫把一張折疊起來的紙片擺在桌上,推給米娅。
“這是我們家的電話号碼,”他說,“請你考慮一下,我們可以起草一份合同供你參考,希望你給我們打電話。
”當晚的餐費他已經提前付過,米娅雖然沒有看見,但她知道這頓飯花了不少錢:他們點了牡蛎和紅酒,一個穿燕尾服的男人給他們端來了鞑靼牛肉,熟練地把金色的蛋黃攪拌進紅寶石色的牛肉裡。
約瑟夫為米娅攔下一輛出租車。
“我們希望你能打電話過來。
”他重複道,透過他身後的酒店玻璃窗,米娅看到瑪德琳系着大衣毛領的扣子。
約瑟夫關上出租車車門,司機把她送回市中心的狹窄公寓。
米娅展開約瑟夫給的那張紙,發現裡面寫着那個曾經讓她吃驚的數字:一萬美元。
下面還有兩個字:拜托。
第二天早晨醒來時,要不是看到紙條依舊躺在梳妝台上,米娅還以為自己做了個離奇的怪夢。
真是瘋了,她想,她的子宮可不是出租公寓。
她沒打算生孩子,更想象不到還會生了孩子送給别人。
在清晨晦暗冰冷的天光下,前一天晚上的事仿佛隻有可能發生在某種幼稚的幻想之中,她晃晃腦袋,把紙條丢進梳妝台抽屜,穿上上班時的工作服。
過了幾個星期,米娅得知自己第二年的獎學金被取消了。
她來到波琳家,波琳和梅爾打開門,米娅沒有說話,遞給她們一封信,信上說: 親愛的賴特小姐:過去的一年中,你已享受紐約藝術學院的獎學金待遇,但是,我們遺憾地通知你,由于資金受限,我們無法繼續向你提供1981—1982學年的經濟援助,當然,我們希望你下一學年能夠繼續在我校學習—— “他們是白癡,”波琳說,把信瓤塞回信封,放在咖啡桌上,“他們削減資金是為了進行其他方面的擴張,那些依靠獎學金的學生就慘了。
” “沒什麼大不了的,”米娅說,“我會再找一份工作,暑假時我可以攢錢。
” 乘電梯下樓時,她把頭靠在轎廂裡的鏡子上,強忍住淚水。
其實,她根本無法再多做一份工作,否則會沒有時間上課,而且她現在的經濟狀況已經是入不敷出,假如整個暑假都全職工作的話……她再次盤算起來。
除非她能找到一份薪水是現在收入兩倍的工作,不然隻能被迫退學。
“你還好嗎,小姐?”電梯門開了,看到她的樣子,好心的門房問道。
門房身後的酒紅色地毯一直通向面朝第五大道的厚重玻璃門。
大廳安靜得如同圖書館,然而那兩扇玻璃門之外,她很清楚,是破裂的混凝土人行道和匆忙、喧嚣、冷酷無情的城市。
“我沒事。
”她說。
現在她已經和門房混了個臉熟,門房名叫馬丁,在皇後區長大,與多數紐約人一樣,支持紐約大都會隊——而不是洋基隊。
他告訴米娅自己讨厭洋基隊,他家有條臘腸狗,叫作羅西,馬丁知道米娅的名字,知道她是樓上那兩位藝術家女士——他親切地如此稱呼波琳和梅爾——的學生,雖然米娅很少對他講自己的事,但他閱曆豐富的眼睛已然從她脖子上挂的二手相機、她匆忙過來時身上穿的黑白工作服以及她經常從波琳家帶回去的飯盒上看出許多信息。
他抑制住想要拍拍她的肩膀的沖動,伸出戴着手套的手,為她推開玻璃門。
“晚安。
”他說。
米娅跨入第五大道,任由冷酷無情的城市将她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