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關燈
小
中
大
為他們恒久的特點——就是要消滅所有差别,創造出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因此具有相同主要特點的鬥争貫穿了整部曆史。
很長一段時期内,上等階層似乎牢固地掌握着權力,然而遲早會到這麼一個時刻,他們要麼對自己失去信心,要麼無能力進行有效統治,要麼兩者皆有。
接下來,他們被中等階層推翻,中等階層假裝為了自由和正義而鬥争,因而争取到了下等階層的支持。
但是中等階層一旦達到目的,就立刻将下等階層又強行置于原先受奴役的地位,然後自己成為上等階層。
很快,新的中等階層從另外一種或兩種人中分離出來,鬥争又重新開始。
三種人中間,隻有下等階層從未哪怕是暫時達到過目标。
說自古至今從未有過實質上的進步是誇大其辭,即使在現在,雖然處于下降時期,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跟幾個世紀前比起來還是有實質性的進步。
但無論是财富的增長,還是舉止的文明化、改革或者革命,都不曾向着人類的平等推進過哪怕一毫米。
從下等階層的角度來看,曆史性變動所意味的,除了主宰者的名稱變化,從來别無其他。
到十九世紀後期,在許多觀察者看來,此種模式的反複性顯而易見,因此産生了一個思想家學派,他們将曆史诠釋為循環發展的,聲稱這一點表明了不平等乃人類生活的不變法則。
當然,這一學說向來不乏擁護者,但在如今,它被提出的方式是大大不一樣了。
過去,等級社會這種社會形式的必要性特别被上等階層宣揚,它被國王、貴族和靠其過着寄生生活的牧師、律師之類的人鼓吹,一般說來,是通過承諾死後可以進入一個想象出來的世界,從而淡化等級社會的嚴峻性。
中等階層隻要仍在為掌權而鬥争,便總是使用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字眼。
然而如今的情況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觀念受到目前還沒有、隻是希望不久就會掌權的人們的攻擊。
過去,中等階層打着平等的旗幟鬧革命,然後當舊的專制一被推翻,就馬上會建立起新的專制,而新的中等階層實際上事先就宣稱要實行專制。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出現于十九世紀,是可以上溯到古代奴隸起義的一系列思想鍊條上的最後一環,它仍然深深受到舊時代烏托邦主義的影響。
然而約從一九〇〇年以來出現的社會主義的每一變種都多少公開抛棄了建立自由、公平社會的目标。
本世紀中葉出現的新運動——即大洋國的英社、歐亞國的新布爾什維主義、東亞國的通常被稱為“崇死”的主義——都有自覺的目标,即保持不自由、不平等永遠不變。
這種新運動當然是從舊的發展而來,趨于變得有名無實,對舊的主義中的意識形态隻是口頭宣揚而已。
然而這三種運動的目标都是抑制進步,在某個時刻讓曆史止步不前。
那種常見的鐘擺式運動将再次發生,然後就停下來。
照例,上等階層将被中等階層推翻,後者就成了上等階層,不過這一次,通過有意采取的策略,上等階層将永遠保持地位不變。
新學說之所以出現,部分是由于曆史知識的積累和曆史感的增強,那在十九世紀以前幾乎不存在。
曆史的循環性前進如今已為人們所了解,要麼說似乎如此。
如果說它是可以理解的,那麼就可以篡改。
然而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早在二十世紀初,人類的平等已在技術上成為可能。
仍然不變的是人們的天賦各不相同,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得天獨厚,另一些人并非如此。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初,已經不再有階級差别或者貧富懸殊的必要。
在更早的時代,階級差别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有利。
不平等是文明的代價。
然而随着機器生産的發展,此種情形發生了變化。
即使人們仍需要做不同種類的工作,卻不再需要在不同的社會及經濟水平上生活。
因此,從正在奪取權力的新集團的角度看來,人類的平等不再是個值得奮鬥的目标,而是需要避開的危險。
在更遠古的時代,在實際上不可能存在平等公正的社會時,就會相當容易相信其存在。
幾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夢想有人間天堂,在其中沒有法律和累死累活的工作,人人親如兄弟般在其中生活,甚至在确實從革命中獲益的人們當中,這種憧憬也有一定的市場。
法國、英國和美國革命的繼承者部分相信對于人權、言論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類他們自己的說法,甚至其行為某種程度上也受到這些說法的影響。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所有主要政治思想的主流都是獨裁主義的了。
恰恰就在有可能實現時,人們卻不再相信有人間天堂。
每一種新的政治理論,不管如何自稱,都導緻倒退回等級化和軍事化。
從一九三〇年左右開始,在普遍日益嚴峻的形勢下,那些停止很久的做法,有些停止幾百年了——不經審訊關押,把戰俘當做奴隸使用,公開處決,刑訊逼供,扣押人質乃至放逐整個地區的人口——不僅變得平常,而且被自認開明和進步的人們容忍甚至辯護。
隻是在全球範圍内經過十年國際戰争、内戰、革命和反革命之後,英社和與其并立的其他主義才成為被全面貫徹執行的政治理論,其到來則早被其他許多體制預示過了,那些體制一般被稱為極權主義,出現于本世紀早些時候,而将在大亂之後出現的新世界的輪廓則早就顯而易見,由什麼樣的人來控制這個世界也同樣顯而易見。
新生貴族絕大部分由官僚、科學家、技師、工會組織者、宣傳專家、社會主義者、教師、記者和專業政治家所組成。
這些人來源于領工資的中産階級和工人階級中的上層,由以壟斷工業和中央集權政府所組成的貧瘠的世界造就,并團結到一起。
跟舊時代相應階層的人們比起來,他們沒那麼貪婪,更不易被奢侈生活所誘惑,更渴望擁有純粹的權力,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正在進行的行為有更清醒的認識,在鎮壓反抗方面更有決心,最後一個區别最重要:跟現今的專制比起來,過去的專制并非全力維持,而且缺乏效率。
過去的統治集團某種程度上總受到開明思想的影響,對到處存在的控制不住的現象聽之任之,隻是關注明目張膽的行為,而且對他們的國民想什麼毫不關心,甚至中世紀的教會以當今标準衡量,也具有寬容性。
之所以如此的部分原因,是在過去,沒有哪個政府能對其公民持續進行監視。
然而印刷術的發明使得公衆意見易于控制,而電影和收音機更在這方面推進一步。
随着遠程視像技術的開發,技術進步使得用同一台設備同時接收和傳送信号變得可能,人們從此無法再過不受幹涉的生活。
在其他信息渠道都已斷絕的情況下,任何公民,或者說至少每個重要到值得被監視的公民都可能每天二十四小時處于警方監視之下,也二十四小時被置于官方的宣傳聲浪中。
這樣,不僅是完全服從于國家的意志,而且在所有問題看法上的絕對統一就史無前例地成為可能之事。
在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之後,社會照例進行自我重組,分成上、中、下三個階層。
但是新的上等階層跟以前的上等階層不一樣,他們并非依本能行事,而是知道怎樣做才能保住地位。
他們早就認識到寡頭政治最穩固的基礎是集體主義。
财富和特權如果被集體擁有,捍衛起來也最為容易。
二十世紀中葉進行的所謂“消滅私有财産”運動,其實意味着财富集中到了比以前少得多的人手裡,不同之處是新的财富擁有者是個集團,而不是許多單獨的人。
從單獨個人意義上說,黨員除了很少的個人财産,别的什麼都不擁有,但在集體意義上,黨擁有大洋國的一切,因為它控制一切,并以其認為合适的方式處置産品。
革命之後那些年裡,它幾乎未遭反抗就獲得了這種主宰地位,這是因為整個過程都以集體化為代表。
一般人總會設想,如果資本家被剝奪财産所有權,社會主義就肯定随之而來。
毫無疑問資本家被剝奪了财産,包括工廠、礦山、土地、房屋、運輸工具——他們被剝奪了一切。
因為這些不再是私有财産,那就一定應該是公共财産。
作為源于早期社會主義運動的英社,沿用了社會主義的措辭,實際上也執行了社會主義綱領的主要部分,結果既是提前預見的,又是蓄意導向的,那就是經濟上的不平等變成永久性的了。
然而為了長期保持等級社會,問題還要複雜得多。
統治集團之所以下台,會有四種情形,要麼被外部勢力所征服,要麼其統治的效率不高,以緻大衆被發動起來造反,要麼它讓一個強大的、心懷不滿的中等階層得以出現,要麼它喪失了統治的自信和意願。
這些因素都不是單一起作用的,作為規律,某種程度上說,這四種因素全都存在。
統治集團如果能防止此四種因素出現,就會永遠掌權。
說到底,決定性因素還是統治集團自身的精神狀态。
本世紀中葉之後,上述第一種危險在現實中已不複存在。
如今将世界瓜分的三個國家中的每一個,實際上都不可征服,隻有通過緩慢的人口變化使其有可能被征服,然而作為一個擁有廣泛權力的政府,很容易就可以避免這樣。
第二種危險也隻是種理論上的危險。
大衆從來不會自發造反,他們也從來不會僅僅因為受到壓迫而造反。
确實,隻要不讓他們掌握做比較的标準,他們就根本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在受壓迫。
過去周期性發生的經濟危機毫無必要,如今也不允許發生,但是其他情形,具有同樣大範圍的混亂狀況能夠而且确實會發生,隻是不會帶來政治性後果,因為不滿不可能被表達得清晰有力。
至于生産過剩的問題——因為機械技術的進步,在我們的社會,這一直是個潛在問題——可以通過連綿不斷的戰争解決(參見第三章),戰争也有利于将大衆的士氣鼓舞到必要水平。
因此,從我們目前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唯一的真正危險,是從他們自身階層分化出一個由能幹、未盡其才、渴望權力的人所組成的集團,從而産生出自由主義和懷疑主義精神。
這就是說,問題在教育,要不斷促進領導集團和緊挨其下的更大的行政管理集團的覺悟,而大衆的覺悟則要以否定大衆的方式來影響。
在此背景下,即使一個人原先不了解大洋國社會的主要結構,也能夠推斷出來。
金字塔的頂端為老大哥,老大哥永遠正确,無所不能。
每次成功、每項成就、每次勝利、每項科學發現、所有知識、所有智慧、所有幸福、所有德行,都被認為是直接在他的領導和鼓舞下取得的。
誰也不曾見過老大哥,他是宣傳牌上的一張面孔,電屏裡的一個聲音。
我們可以合理地确信他将萬壽無疆,至于他何時出生,已經成了很不确定的事情。
老大哥是黨選擇用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個形象,他的作用是作為熱愛、恐懼、崇拜的焦點,在對象是某個人而非某個機構時,這些感情更易于産生。
老大哥之下是内黨,人數限制在六百萬,或者說不到大洋國人口的百分之二。
内黨之下是外黨,如果内黨可以稱之為國家的大腦,外黨就像國家的手。
再往下是愚昧的大衆,習慣上稱之為“群衆”,可能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
我們前面所做的社會分類中,群衆是下等階層,因為赤道地區的被奴役人口經常在征服者之間易手,不是永遠或者必要的組成部分。
從原則上說,這三個集團的成員并非世代相傳。
内黨黨員的後代理論上并非生來就是内黨黨員,能否當上内黨或外黨黨員,要在十六歲時通過考試決定。
也不存在任何種族歧視或任何明顯的一個地區控制另一個地區的現象。
黨的最高層有具有猶太人、黑人、南美人血統的黨員,每個地區的行政管理者總是從那一地區的居民中挑選出來的。
大洋國的所有居民都沒有自己被别人從一個遙遠的首都殖民的感覺。
大洋國無首都,其名義上的元首,是一個無人知其行蹤的人。
除了英語是通用語言,新話是官方語言,所有其他方面都未實行集中化。
它的統治者不是靠血緣關系聚攏在一起,而是靠着信奉同樣的教義。
确實,我們的社會是分等級的,而且分得很嚴格,是按照乍一看似乎是世襲的脈絡分等級。
不同階層之間發生的互相流動情況,比在資本主義甚至是工業前時代都要少得多。
黨的兩個分支之間有一定數量的人員換位,但目的隻是把意志薄弱者從内黨剔除出去,并提拔外黨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以使其不緻造成危害。
群衆實際上得不到提拔,其中最具天賦的,有可能成為傳播不滿的核心人物,他們隻是被思想警察盯上并消滅掉。
但此種狀況并非一定永遠不變,而且并非原則問題。
黨不是原先意義上的階級,其目的不是将權力交給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簡單。
如無其他辦法讓最能幹的人留在最高層,它會完全準備好從群衆階層中提拔整整新的一代。
關鍵年代裡,黨并非世襲體制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能化解反抗。
老式社會主義者被訓練跟所謂的“階級特權”作鬥争,他們以為不是世襲的,便不會是永遠的,然而他們不明白寡頭政治的連貫性并不需要在實際意義上世襲,也未能想一想世襲貴族統治總是短命的,而像天主教會這樣具有吸納性的機構,有時會維持幾百到幾千年。
寡頭統治的要旨不是父傳子、子傳孫,而是堅持死者加諸生者的某種世界觀和生活方式。
隻要它能指派自己的後繼者,統治集團就永遠會是統治集團。
黨所關心的不是血統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
隻要等級化結構永遠保持不變,至于是誰掌握權力并非重要。
真正說起來,所有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信仰、習慣、喜好、情感、精神狀态,都是為了保持黨的神秘性,并防止當前社會的本質被看透而有意使其持續下去。
實際的造反行為或者任何造反的鋪墊工作在目前都不可能。
完全不用害怕群衆,由其放任自流,他們就會一代接一代、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地工作,生養,死去。
他們不僅沒有造反的沖動,而且不會明白世界可以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隻有當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得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更高層次的教育時,他們才會變得危險,但是既然軍事、商業以及競争都不再重要,群衆的教育水平實際上是降低了。
群衆有什麼意見或者沒有什麼意見都被認為是無關緊要之事,他們之所以被允許享受思想的自由,是因為他們沒有思想。
另一方面,在黨員身上,甚至在最不重要事項上最細微的思想越軌,也不能被容忍。
黨員從出生到死亡都在思想警察的監視之下。
即使獨處時,他也永遠不能确定他是否真的在獨處。
不管他在哪裡,睡着還是醒着,工作還是休息,洗澡還是在床上,他都能在不經通知也不知覺的情況下被監視。
他的一切行為都不是無關緊要的。
他的友情、娛樂、對妻子兒女的行為、獨處時臉上的表情、睡夢時的咕哝講話,甚至獨具特點的身體動作,都被警惕地、一點不漏地監視着。
不隻是任何輕罪,而且是任何不管有多不顯眼的古怪行為、習慣上的改變、任何可能是内心鬥争征兆的緊張姿态都注定會被發覺。
在所有方面,他都不能随心所欲。
另一方面,他的行為不是由法律或者任何清楚寫明的行為規範所規定。
大洋國沒有法律,被查到就意味着肯定被處死的行為并未明示為嚴禁之列,持續不斷的清洗、逮捕、拷打、監禁和蒸發這些懲罰手段并非針對實際所犯罪行而使用,而隻是為消滅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犯下某種罪行的人而使用。
對黨員的要求是他不僅要有正确的思想,而且要有正确的本能。
許多他被要求擁有的信念和态度從未被清楚地說明白,而要想說明白,就必然會将英社的内在矛盾之處赤裸裸地揭示出來。
如果他天生是個思想正統的人(新話稱為“好想者”),他在所有情況下不用想就知道什麼是正确信念或者應有情感。
然而不管怎樣,由于在他的兒童時期對他進行過圍繞着“止罪”、“黑白”和“雙重思想”這些新話詞語的精心思想培訓,他不願意,也無力對任何方面想得太深入。
黨員不應該有任何個人情感,而且内心要永遠保持熱情,他應該生活在仇恨國外敵人和國内叛徒的持續狂熱狀态之中,因為打勝仗而歡欣鼓舞,在黨的力量和智慧面前對自身産生渺小感。
通過像兩分鐘仇恨會這種活動,他對貧乏的、無法得到滿足的生活産生的不滿被精心導向外部并消散,而有可能導緻反抗态度的懷疑感被他很早就形成的内心紀律提前消除。
這種紀律中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甚至能教給小孩子的,就是新話裡所謂的“止罪”。
“止罪”意味着在即将産生任何危險思想的關頭,具有馬上停下的能力,如同本能。
它包括掌握不了類推、看不到邏輯錯誤的能力,如果某個最簡單的論點對英社不利,就對其進行誤解的能力,還有對可能導緻向異端思想發展的思緒感到厭煩或者抵制的能力。
簡而言之,“止罪”意味着保護性的愚蠢,但光是愚蠢還不夠,恰恰相反,在廣義上,正統要求一個人像柔體雜技演員控制自己的身體那樣,完全能控制自己的思路。
大洋國社會從根本上守着這樣的信條,即老大哥無所不能以及黨永遠正确,然而因為在現實中,老大哥并非無所不能,而黨也并非永遠正确,這就需要在現實問題上不懈地、時時刻刻地彈性對待。
此處的關鍵詞為“黑白”,跟新話裡的許多詞一樣,這個詞也有恰好相互矛盾的兩種含義。
用在敵人身上,它意味着無視客觀事實、厚顔無恥地颠倒黑白的習慣。
而用在黨員身上時,它的意思是在黨的紀律要求如此時,要出于忠誠的意願去颠倒黑白。
但它同時還意味着相信黑就是白這種能力,而且不止如此,知道黑的就是白的,然後忘記他曾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這就要求一刻不停地篡改過去,這需要一種能夠真正包容一切的思維體系,才有可能完成。
在新話裡,這被稱為“雙重思想”。
篡改過去有兩個必要原因,一種是次要的,可以說,是預防性的。
這個次要原因,就是黨員之所以像群衆一樣忍受現狀,部分原因是他沒有可資比較的标準。
一定要把他和過去切斷,就像把他與外國切斷一樣,因為對于他,有必要相信他比他的祖先生活得更好,而且平均物質享受水準一直處于提高中。
然而之所以需要對過去進行調整,重要得多的原因是要保證黨的永遠正确性。
不隻是講話,統計數字和所有檔案都必須不停被更新,以顯出黨在所有問題上預測都正确,也因為這樣,才可以不承認所有教義以及政治聯盟上的變化。
因為改變自己的思想甚至是政策,都等于承認自己有缺點。
例如,如果歐亞國或東亞國(不管哪一國)是當今的敵國,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永遠都是敵國。
如果存在與此矛盾的其他事實,那些事實就必須被篡改,因此曆史一直在被重寫。
這種每天都在僞造過去的工作由真理部進行,它跟由仁愛部進行的鎮壓及偵察行為一樣,對政權的穩固性都是必要的。
過去的易變性是英社的基本教條之一。
英社認為曆史事件并非客觀存在,而僅僅存在于文字檔案以及人們的記憶裡。
檔案和記憶在哪些方面一緻,哪些就是過去。
因為黨全面控制檔案,也全面控制黨員的思想,因此過去就是黨想讓它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同時雖然過去可以被篡改,但它在任何特定事例上,卻從未被篡改過。
因為不管它在當時是需要按什麼樣子再創造,這一新版本就成了過去,沒有任何不同形式的過去存在過。
經常會這樣,當同一事件在一年内被篡改好幾遍,已改得面目全非時,依然存在上述情況。
永永遠遠,黨掌握着絕對事實,而且很清楚,這種絕對事實永遠都是現在的樣子。
可以看出,控制過去的最關鍵之外在于對記憶的訓練。
确認所有文字檔案都跟目前的正統性相一緻無非是種機械行為,然而也需要記住,事件是按照所希望的方式發生的。
如果有必要重新安排記憶或者篡改文字檔案,就有必要忘掉自己做過這種事。
這樣做的竅門,可以像其他任何一種思考方法那樣學會,絕大多數黨員的确都學會了,既聰明又正統的人更不用說全學會了。
舊話中,它被很直白地稱為“現實控制”。
新話中,它被稱為“雙重思想”,不過還包括很多别的含義。
“雙重思想”意味着在一個人的腦子裡,同時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信念,而且兩種都接受。
黨的知識分子明白他的記憶必須往哪個方向改變,因此他知道自己在玩弄現實,然而通過實行“雙重思想”,也能讓他心安理得地認為現實不曾被改變。
這個過程一定要有意識地進行,否則過程中精确度就不夠;而且它也一定要無意識地進行,否則會帶來一種做僞的感覺,因而會有罪過感。
“雙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因為黨最基本的行為,是進行有意識的欺騙,同時又保持目的的堅定性,那需要絕對誠實。
講着别有用心的謊言,同時又真心實意相信這些謊言;忘掉一切變得有礙的行為,然後一旦再次需要,又從遺忘中揀回來;否認客觀現實的存在,同時又考慮到被否認的現實——這些都缺一不可。
甚至在使用“雙重思想”這個詞時,也需要進行“雙重思想”。
因為使用這個詞時,是承認在篡改現實,通過再來一次“雙重思想”,就會清除這種認識,如此循環不已,謊言總跨在真實的前面。
最終以“雙重思想”為手段,黨就能夠——我們都明白,可能在幾千年内仍然能夠——左右曆史進程。
曆史上所有寡頭統治者都倒台了,是因為要麼他們變得僵化,要麼變得軟弱,要麼變得愚蠢自大,不能與時俱進地調整而被推翻,要麼變得開明而且懦弱,在需要使用武力時卻讓步,所以也被推翻了。
這就是說,他們倒台要麼是有意識導緻,要麼是無意識。
創造出兩種情況并存的一種思想系統,這是黨的成就,除此之外沒有别的思想基礎能讓黨的統治千秋萬代。
如果要實行統治并使之持續下去,就必須混淆現實感,因為統治的秘訣,在于把對自身永遠正确的信念和從過去錯誤中吸取的教訓結合起來。
幾乎毋庸置疑,“雙重思想”最高明的實行者,是那些創造出“雙重思想”并知曉它是種超級思想欺騙系統的人。
在我們這個社會裡,對世事最明察的人也是最看不清其本質的人。
總而言之,越是理解透徹,越是幻覺重重;越是聰明絕頂,越是頭腦昏庸。
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越往上層,戰争的歇斯底裡症就越厲害。
對戰争有着最接近理性認識的人,是被争奪地區的被統治對象,對他們而言,戰争無非是持續不停的災難,浪潮一樣來回沖刷他們的身體。
對他們來說,哪一方取得勝利完全無所謂,他們明白統治者變化無非意味着他們仍然要幹同樣的活,因為新主人會以舊主人的方式對待他們。
地位稍高一點,我們稱之為“群衆”的工人隻是偶爾才意識到戰争的存在。
需要時,他們能被刺激進入恐懼和仇恨的狂熱狀态中,然而在被放任自流時,他們可以很長時間都想不起來正在打仗。
真正的戰争狂熱存在于黨内上下,特别在内黨,相信能夠征服世界的人,正是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人。
這種對立面的奇特聯系——有知和無知,悲觀懷疑和狂熱盲信——正是大洋國社會有别于其他社會的顯著标志。
官方意識形态中充滿自相矛盾之處,甚至有時也看不出有什麼實際原因需要這樣。
因此黨抛棄并貶低以前社會主義運動中采用的每種原則,而且決定以社會主義的名義這樣做。
黨宣揚要對工人階級采取輕視态度,這在前幾個世紀都未曾有過。
黨卻要求黨員穿上制服,那曾是體力勞動者的特别制服,黨如此決定正是出于“雙重思想”的考慮。
黨有系統地削弱家庭的穩固性,用一個能直接喚起家庭式忠誠的稱呼來稱其領導人。
甚至統治我們的四個部的名稱在蓄意混淆事實方面,也揭示了一種厚顔無恥的行徑。
和平部負責戰争,真理部制造謊言,仁愛部負責拷打,富足部則制造饑餓。
這些矛盾之處不是偶然,也不是由一般的虛僞所緻,而是精心運用“雙重思想”的結果。
因為隻有通過調和矛盾,才能永遠保住權力,要打破古老的循環别無他法。
如果能做到永遠避免人人平等——如果我們已經以高等階層稱之的那些人要永遠保持統治地位——那麼主要思想狀态就必定是受控的瘋狂狀态。
然而仍然存在一個直到現在我們險些忽略的問題,這就是:為何要避免人人平等?假設這一過程中的方法已得到正确說明,這種為了将曆史凝固在某一特定時間而做出不遺餘力、精确計劃的全部努力是出于何種動機? 至此,我們就要談到最重要的奧秘。
正如我們已經明白的,黨的神秘性,最重要的是内黨的神秘性是依靠“雙重思想”來實現的。
然而比這更深一層就是最初的動機,也就是那種從未被懷疑過的本能,這種本能首先導緻奪權,然後引出“雙重思想”、思想警察、連綿不斷的戰争和随後出現的其他必要的那套東西。
這種動機實際上包括…… 溫斯頓察覺到了寂靜,就像察覺到新的聲音一樣,他覺得茱莉娅似乎有一陣子一動不動了。
她側躺着,腰部往上光着身子,臉枕在手上,一绺黑發散蓋在她的眼睛上,她的乳房在緩慢而勻稱地起伏。
“茱莉娅。
” 沒有回答。
“茱莉娅,你醒着嗎?” 沒有回答,她睡着了。
他合上那本書,小心地放在地闆上,躺下來把床罩拉上來蓋住兩個人。
他想,他仍對最根本的秘密不得而知。
他明白怎麼做,卻不明白為什麼。
第一章和第三章一樣,并未告訴任何他以前不知道的事,隻是把他已經掌握的知識系統化了。
然而讀過之後,他比以前更明白他沒瘋。
作為少數派,即使是一個人的少數派,也并不能說明你瘋了。
世界上存在着真理和非真理,如果你堅守的是真理,即使要跟整個世界對抗,你也不會是瘋的。
正在下沉的夕陽把一縷黃色光線從窗戶斜射進來,照在枕頭上。
他閉上眼睛,照在臉上的陽光和挨着他的那個女孩的光滑軀體給了他一種強烈的、催人欲睡的、自信的感覺。
他是安全的,一切正常。
他嘴裡咕哝着“理智不是個統計學概念”就睡着了,他覺得這句話蘊藏了深刻的智慧。
10 醒來後,溫斯頓覺得自己已經睡了很長時間,可是掃了一眼老式時鐘,發現那時才二十點半。
他躺着迷糊了一會兒,接着下面院子裡又響起一如既往的低沉歌聲: 這不過是種無用的幻想, 就像四月天般易逝。
但是一個眼神、一句話和喚起的夢啊, 已經把我的心兒竊取! 這首傻裡傻氣的歌曲流行不衰,仍然到處都能聽到,比《仇恨之歌》還要命長。
茱莉娅聽到唱歌醒了,舒舒服服伸個懶腰就下了床。
“我餓了,”她說,“我再煮點咖啡。
媽的!爐子裡沒油了,水也涼了。
”她掂起爐子晃了晃。
“裡面沒油了。
” “我估計可以從老查林頓那裡弄一點。
” “奇怪,我肯定油原來是滿的。
我要穿上衣服,”她又說,“好像越來越冷了。
” 溫斯頓也起床穿上了衣服。
那個不知疲倦的聲音繼續唱道: 他們說時間可以愈合一切, 說你早晚都會忘完。
但是多年前的笑容還有淚水, 仍把我的心兒給攪亂! 束緊工作服的腰帶後,他踱到窗前。
太陽一定是落到了房子那邊,而不再直射着院子。
石闆是濕的,好像剛洗過,煙囪之間的天空藍得那麼鮮豔,他有種天空也被洗過了的感覺。
那個女人在不知疲倦地大步來回,衣服夾子塞在嘴裡又取出,一會兒唱歌一會兒不出聲,晾着一塊又一塊取之不盡的尿布。
他懷疑她是不是以洗衣為生,要麼隻是為二三十個孫輩操勞不已。
茱莉娅來到他旁邊,他們一起有點着迷地盯着下邊那個身強體健的女人。
他看着那個女人特有的舉止,她粗壯的胳膊伸向晾衣繩,壯實得像母馬一樣的屁股往後撅着,他突然第一次想到她是漂亮的。
這樣一個五十歲的女人——由于生養而變得身軀龐大,然後由于幹活而變得結實有力,直到粗糙到了骨子裡,像是長得過了頭的蘿蔔——他以前從未想過這種身體會是漂亮的,但的确如此。
他想,到底為什麼不可以說那是漂亮的?那具結實而全無曲線的、花崗岩一般的軀體再加上粗糙的紅皮膚,它跟一個少女的軀體之間的關系,與玫瑰果跟玫瑰花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
為何果實會被認為比不上花朵呢? “她真漂亮。
” “她屁股那兒至少有一米闊。
”茱莉娅說。
“那是她獨特的美。
” 他一隻手就輕易地把茱莉娅柔軟的腰部摟了一圈。
從臀到膝,她身體的一側在貼着他。
他們兩人不會生出孩子來,永遠做不到這點。
他們隻能通過說話互相傳遞頭腦裡的秘密。
下面那個女人缺乏智力,她隻有粗壯的胳膊、溫暖的内心和多産的肚皮。
溫斯頓想知道她生了多少孩子,可能至少有十五個。
她有過為期不長的花季年華,也許有一年是像野薔薇那樣美麗。
然後突然像個受了精的果實一樣,她長得壯實、紅潤而且粗糙,接着她的生活就一直是洗衣、拖地、縫補、做飯、掃地、擦亮東西、修理等等,先是給孩子,然後為孫輩,三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到頭來,她卻依然在歌唱。
不知為何,溫斯頓對她所懷的神秘崇敬感跟煙囪後面天空的樣子混合到了一起。
那片天空蒼白無雲,向無限遙遠的地方延伸着。
想來奇怪,對每個人來說,天空都是同樣的天空,無論在歐亞國或者東亞國或者這裡。
天空下的人們也幾乎完全一樣——在所有地方,包括全世界,有着上億跟這裡一樣的人們,他們對彼此的存在一無所知,被仇恨和謊言之牆所隔,但仍然幾乎完全一樣。
他們從未學會思考,但正是在他們的心裡、肚子裡和肌肉裡,儲備着某一天将推翻這個世界的力量。
如果有希望,它就在群衆身上!用不着非得把“那本書”讀完,他就知道戈斯坦因最後要表達的一定也是這意思。
未來屬于群衆。
不過他是不是能夠肯定,當他們翻身做主人時,對他溫斯頓來說,他們建立起的世界不會跟黨的世界一樣,讓他感覺格格不入?是的,他可以肯定,至少那将是個理智的世界。
隻要有平等,就會有理智。
或早或晚,那都是将要發生的,力量會覺醒。
群衆是不朽的,看看院子裡那個勇敢的女人,你就不會懷疑這點。
最終他們會覺醒,直到那天到來之時——雖然可能要過一千年之久——他們會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活下來,像小鳥一樣,從一個軀體向另一個軀體傳遞活力,那是黨所缺乏的,也無法消滅。
“你還記不記得,”他問道,“第一天時,那隻在樹林邊上對着我們唱歌的畫眉?” “它沒在對着我們唱,”茱莉娅說,“它在自娛自樂,甚至也不能那麼說,它隻是在唱歌而已。
” 小鳥唱歌,群衆唱歌,黨不唱歌。
在全世界,在倫敦和紐約,在非洲、巴西和邊界那邊的神秘禁地,在巴黎和柏林的街上,在無限廣袤的俄國平原上的村莊裡,在中國、日本的市場上——每個地方,都伫立着同樣堅強而且無法被征服的身軀,由于幹活和生養而變得龐大,從生下來一直勞累到死去,卻仍然在唱着歌。
正是從她們強壯的兩腿間,總有一天會誕生一個自知自覺的種族。
你們是死人,他們擁有的是未來。
但如果你能像他們那樣保持軀體活着,讓自己的大腦不死,并把二加二等于四這種秘密教義傳下去,你就也能分享到未來。
“我們是死人。
”他說。
“我們是死人。
”茱莉娅順從地附和道。
“你們是死人。
”他們身後響起一個冷酷的聲音。
他們一下子分開了。
溫斯頓似乎感到五内俱寒,他看到茱莉娅瞪圓了兩眼,她的臉變成了奶黃色。
仍然留在她臉頰上的兩個胭脂塊格外顯眼,幾乎像是要遊離下面的皮膚。
“你們是死人。
”那個冷酷的聲音又說。
“在畫後面。
”茱莉娅輕聲說。
“在畫後面。
”那個聲音說,“站着不許動,沒有命令一步也不許動。
” 來了,終于來了!他們除了看着對方的眼睛,什麼也不能做。
去逃命,在為時還不太晚前離開這座房屋——他們從未動過這些念頭,不可想象敢于違抗傳自牆上的冷酷聲音之命。
隻聽見啪的一聲,好像一個鎖扣被扣上,還有打碎玻璃的聲音。
那張畫掉到地上,露出後面的電屏。
“現在他們能看見我們了。
”茱莉娅說。
“現在我們能看見你們了。
”那個聲音說,“站在房間中央,背靠背。
手抱在腦袋後面。
不準互相接觸。
” 他們沒接觸,但他似乎能感覺到茱莉娅的身子在顫抖,也許隻是他自己在顫抖。
他隻能控制住不讓自己的牙齒打戰,可他的膝蓋不聽使喚。
樓下響起了皮靴聲,房内房外都是。
院子裡好像擠滿了人,有什麼東西被人在石闆上拖着。
那個女人的歌聲突然停止了。
又響起物體在地上不斷滾動的聲音,似乎是洗衣盆被扔落在地,從院子這頭滾到了那頭。
接着是十分混亂的憤怒呼喊聲,最後是一聲痛苦的号叫。
“房子被包圍了。
”溫斯頓說。
“房子被包圍了。
”那個聲音說。
他聽到茱莉娅在咬緊牙關。
“我想我們最好還是說再見吧。
”她說。
“你們最好還是說再見吧。
”那個聲音說。
接着,另一個很不一樣的聲音插了進來,那是個細細的文雅的聲音,溫斯頓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另外,順便說句不跑題的話:‘這兒有支蠟燭照着你去睡覺,這兒有把斧頭把你的頭剁掉!’” 溫斯頓背後,有什麼東西砸到了床上。
一架梯子從窗口伸進來,壓壞了窗戶框,有人正在從窗口爬進來。
上樓梯的皮靴聲也響了起來,房間裡站滿身穿黑色制服的彪形大漢,腳上穿着釘了鐵掌的皮靴,手裡拿着警棍。
溫斯頓不再顫抖了,連眼睛也幾乎沒轉動。
隻有一件事要緊:保持别動,保持别動,以免讓他們有理由打你!一個長着像職業拳擊手那種扁平下巴,嘴巴隻是一條縫的男人跟他面對面站着。
那男人用拇指和食指掂着警棍,像是在考慮什麼事情一樣,把它上下晃悠着。
溫斯頓跟他的視線接觸了一下。
那種暴露的感覺,也就是手放在頭後面,臉和身子完全沒有遮擋時的感覺令人無法忍受。
那個人把白色的舌尖伸出來舔了一下應該是嘴唇的地方,然後走了過去。
又聽見啪的一聲,有人從桌子那裡拿起玻璃鎮紙,把它砸到壁爐底部的石頭上摔成碎片。
那一小片珊瑚——一片小而起皺的粉紅色東西,像是蛋糕上的糖制玫瑰花蓓蕾——滾過了床墊。
溫斯頓想,它多麼小啊,它總是那麼小!他聽到在背後有吸氣的聲音,接着砰的一聲,他的腳踝被狠狠踢了一腳,讓他的身體猛然幾乎失去平衡。
有個男人一拳捅在茱莉娅的肚子上,她痛得像把折尺般弓着腰在地闆上猛烈扭動着,難以喘上氣來。
溫斯頓根本不敢把頭轉動哪怕一毫米,但有時能從眼角看到她那張蒼白的臉龐,正在大口喘氣。
即使他自己也是滿懷恐懼,但似乎他身上也能感受到那種痛楚,可是對茱莉娅來說,比徹骨痛楚更緊迫的是要能喘上氣來。
然後,有兩個人拉着膝蓋和肩膀把她像麻袋一樣擡走了。
溫斯頓掃了一眼她的臉龐,朝着地,呈現黃色而且變了形,眼睛閉着,臉頰上仍有胭脂印。
那是他最後一眼看到她。
他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還沒有人打他。
幾點想法很快自動閃現在他的腦海,但似乎完全不能讓他感興趣。
他想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把查林頓先生抓起來了,也想知道他們把院子裡的那個女人怎麼樣了。
他注意到尿很憋,也略微感到吃驚,因為他隻是兩三個鐘頭前才尿過。
他注意到壁爐台上的時鐘指着九點,也就是二十一點。
可是光線好像太強了。
八月傍晚的光線到二十一點時不是越來越暗淡嗎?他懷疑是不是說到底,是他和茱莉娅把時間弄錯了——他們多睡了十二個小時,當時其實是第二天早晨八點半。
不過他沒再往下多想,沒有意義。
過道裡又響起輕一些的腳步聲,查林頓先生進了房間,那些穿黑制服的人突然變得較為恭順了些。
查林頓先生的外表也有了些變化。
他的眼光落到玻璃鎮紙的碎片上。
“把碎片撿起來。
”他厲聲說道。
有人彎腰從命。
查林頓先生話裡的土腔消失了。
溫斯頓突然意識到剛才從電屏裡聽到的就是這個聲音。
查林頓先生仍然穿着那件舊絲絨夾克,但是他一直以來幾乎是全白的頭發變成了黑色,他的眼鏡不見了。
他向溫斯頓狠狠盯了一眼,似乎在對他驗明正身,然後就不再多看他一眼。
仍能将他認出來,但是變了個人。
他的身體挺得直了,好像比以前魁梧些。
他的臉龐隻有很少變化,但足以讓他面目全非。
他的眉毛沒那麼濃密了,皺紋不見了,整個臉部輪廓似乎改變了,甚至鼻子也似乎短了些。
這是張屬于五十三歲左右的人警覺而嚴肅的臉龐。
溫斯頓想到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心裡明白地看着一位思想警察。
[1]奧利佛·克倫威爾(1599——1658):英國軍人、政治家、獨立派領袖,内戰時率領國會軍戰勝王黨軍隊,處死國王查理一世,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護國公(1653——1658)。
[2]指倫敦中心刑事法庭,它位于老百利街,“老百利”是它的俗稱,“老百利的大鐘”實際上是指其對面的一座教堂的大鐘。
[3]丹吉爾為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布拉柴維爾為剛果共和國首都,達爾文港為澳大利亞北部港口城市。
[4]又稱維斯瓦河,波蘭最大的河流,流經華沙、克拉科夫等。
因此具有相同主要特點的鬥争貫穿了整部曆史。
很長一段時期内,上等階層似乎牢固地掌握着權力,然而遲早會到這麼一個時刻,他們要麼對自己失去信心,要麼無能力進行有效統治,要麼兩者皆有。
接下來,他們被中等階層推翻,中等階層假裝為了自由和正義而鬥争,因而争取到了下等階層的支持。
但是中等階層一旦達到目的,就立刻将下等階層又強行置于原先受奴役的地位,然後自己成為上等階層。
很快,新的中等階層從另外一種或兩種人中分離出來,鬥争又重新開始。
三種人中間,隻有下等階層從未哪怕是暫時達到過目标。
說自古至今從未有過實質上的進步是誇大其辭,即使在現在,雖然處于下降時期,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跟幾個世紀前比起來還是有實質性的進步。
但無論是财富的增長,還是舉止的文明化、改革或者革命,都不曾向着人類的平等推進過哪怕一毫米。
從下等階層的角度來看,曆史性變動所意味的,除了主宰者的名稱變化,從來别無其他。
到十九世紀後期,在許多觀察者看來,此種模式的反複性顯而易見,因此産生了一個思想家學派,他們将曆史诠釋為循環發展的,聲稱這一點表明了不平等乃人類生活的不變法則。
當然,這一學說向來不乏擁護者,但在如今,它被提出的方式是大大不一樣了。
過去,等級社會這種社會形式的必要性特别被上等階層宣揚,它被國王、貴族和靠其過着寄生生活的牧師、律師之類的人鼓吹,一般說來,是通過承諾死後可以進入一個想象出來的世界,從而淡化等級社會的嚴峻性。
中等階層隻要仍在為掌權而鬥争,便總是使用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字眼。
然而如今的情況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觀念受到目前還沒有、隻是希望不久就會掌權的人們的攻擊。
過去,中等階層打着平等的旗幟鬧革命,然後當舊的專制一被推翻,就馬上會建立起新的專制,而新的中等階層實際上事先就宣稱要實行專制。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出現于十九世紀,是可以上溯到古代奴隸起義的一系列思想鍊條上的最後一環,它仍然深深受到舊時代烏托邦主義的影響。
然而約從一九〇〇年以來出現的社會主義的每一變種都多少公開抛棄了建立自由、公平社會的目标。
本世紀中葉出現的新運動——即大洋國的英社、歐亞國的新布爾什維主義、東亞國的通常被稱為“崇死”的主義——都有自覺的目标,即保持不自由、不平等永遠不變。
這種新運動當然是從舊的發展而來,趨于變得有名無實,對舊的主義中的意識形态隻是口頭宣揚而已。
然而這三種運動的目标都是抑制進步,在某個時刻讓曆史止步不前。
那種常見的鐘擺式運動将再次發生,然後就停下來。
照例,上等階層将被中等階層推翻,後者就成了上等階層,不過這一次,通過有意采取的策略,上等階層将永遠保持地位不變。
新學說之所以出現,部分是由于曆史知識的積累和曆史感的增強,那在十九世紀以前幾乎不存在。
曆史的循環性前進如今已為人們所了解,要麼說似乎如此。
如果說它是可以理解的,那麼就可以篡改。
然而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早在二十世紀初,人類的平等已在技術上成為可能。
仍然不變的是人們的天賦各不相同,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得天獨厚,另一些人并非如此。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初,已經不再有階級差别或者貧富懸殊的必要。
在更早的時代,階級差别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有利。
不平等是文明的代價。
然而随着機器生産的發展,此種情形發生了變化。
即使人們仍需要做不同種類的工作,卻不再需要在不同的社會及經濟水平上生活。
因此,從正在奪取權力的新集團的角度看來,人類的平等不再是個值得奮鬥的目标,而是需要避開的危險。
在更遠古的時代,在實際上不可能存在平等公正的社會時,就會相當容易相信其存在。
幾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夢想有人間天堂,在其中沒有法律和累死累活的工作,人人親如兄弟般在其中生活,甚至在确實從革命中獲益的人們當中,這種憧憬也有一定的市場。
法國、英國和美國革命的繼承者部分相信對于人權、言論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類他們自己的說法,甚至其行為某種程度上也受到這些說法的影響。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所有主要政治思想的主流都是獨裁主義的了。
恰恰就在有可能實現時,人們卻不再相信有人間天堂。
每一種新的政治理論,不管如何自稱,都導緻倒退回等級化和軍事化。
從一九三〇年左右開始,在普遍日益嚴峻的形勢下,那些停止很久的做法,有些停止幾百年了——不經審訊關押,把戰俘當做奴隸使用,公開處決,刑訊逼供,扣押人質乃至放逐整個地區的人口——不僅變得平常,而且被自認開明和進步的人們容忍甚至辯護。
隻是在全球範圍内經過十年國際戰争、内戰、革命和反革命之後,英社和與其并立的其他主義才成為被全面貫徹執行的政治理論,其到來則早被其他許多體制預示過了,那些體制一般被稱為極權主義,出現于本世紀早些時候,而将在大亂之後出現的新世界的輪廓則早就顯而易見,由什麼樣的人來控制這個世界也同樣顯而易見。
新生貴族絕大部分由官僚、科學家、技師、工會組織者、宣傳專家、社會主義者、教師、記者和專業政治家所組成。
這些人來源于領工資的中産階級和工人階級中的上層,由以壟斷工業和中央集權政府所組成的貧瘠的世界造就,并團結到一起。
跟舊時代相應階層的人們比起來,他們沒那麼貪婪,更不易被奢侈生活所誘惑,更渴望擁有純粹的權力,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正在進行的行為有更清醒的認識,在鎮壓反抗方面更有決心,最後一個區别最重要:跟現今的專制比起來,過去的專制并非全力維持,而且缺乏效率。
過去的統治集團某種程度上總受到開明思想的影響,對到處存在的控制不住的現象聽之任之,隻是關注明目張膽的行為,而且對他們的國民想什麼毫不關心,甚至中世紀的教會以當今标準衡量,也具有寬容性。
之所以如此的部分原因,是在過去,沒有哪個政府能對其公民持續進行監視。
然而印刷術的發明使得公衆意見易于控制,而電影和收音機更在這方面推進一步。
随着遠程視像技術的開發,技術進步使得用同一台設備同時接收和傳送信号變得可能,人們從此無法再過不受幹涉的生活。
在其他信息渠道都已斷絕的情況下,任何公民,或者說至少每個重要到值得被監視的公民都可能每天二十四小時處于警方監視之下,也二十四小時被置于官方的宣傳聲浪中。
這樣,不僅是完全服從于國家的意志,而且在所有問題看法上的絕對統一就史無前例地成為可能之事。
在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之後,社會照例進行自我重組,分成上、中、下三個階層。
但是新的上等階層跟以前的上等階層不一樣,他們并非依本能行事,而是知道怎樣做才能保住地位。
他們早就認識到寡頭政治最穩固的基礎是集體主義。
财富和特權如果被集體擁有,捍衛起來也最為容易。
二十世紀中葉進行的所謂“消滅私有财産”運動,其實意味着财富集中到了比以前少得多的人手裡,不同之處是新的财富擁有者是個集團,而不是許多單獨的人。
從單獨個人意義上說,黨員除了很少的個人财産,别的什麼都不擁有,但在集體意義上,黨擁有大洋國的一切,因為它控制一切,并以其認為合适的方式處置産品。
革命之後那些年裡,它幾乎未遭反抗就獲得了這種主宰地位,這是因為整個過程都以集體化為代表。
一般人總會設想,如果資本家被剝奪财産所有權,社會主義就肯定随之而來。
毫無疑問資本家被剝奪了财産,包括工廠、礦山、土地、房屋、運輸工具——他們被剝奪了一切。
因為這些不再是私有财産,那就一定應該是公共财産。
作為源于早期社會主義運動的英社,沿用了社會主義的措辭,實際上也執行了社會主義綱領的主要部分,結果既是提前預見的,又是蓄意導向的,那就是經濟上的不平等變成永久性的了。
然而為了長期保持等級社會,問題還要複雜得多。
統治集團之所以下台,會有四種情形,要麼被外部勢力所征服,要麼其統治的效率不高,以緻大衆被發動起來造反,要麼它讓一個強大的、心懷不滿的中等階層得以出現,要麼它喪失了統治的自信和意願。
這些因素都不是單一起作用的,作為規律,某種程度上說,這四種因素全都存在。
統治集團如果能防止此四種因素出現,就會永遠掌權。
說到底,決定性因素還是統治集團自身的精神狀态。
本世紀中葉之後,上述第一種危險在現實中已不複存在。
如今将世界瓜分的三個國家中的每一個,實際上都不可征服,隻有通過緩慢的人口變化使其有可能被征服,然而作為一個擁有廣泛權力的政府,很容易就可以避免這樣。
第二種危險也隻是種理論上的危險。
大衆從來不會自發造反,他們也從來不會僅僅因為受到壓迫而造反。
确實,隻要不讓他們掌握做比較的标準,他們就根本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在受壓迫。
過去周期性發生的經濟危機毫無必要,如今也不允許發生,但是其他情形,具有同樣大範圍的混亂狀況能夠而且确實會發生,隻是不會帶來政治性後果,因為不滿不可能被表達得清晰有力。
至于生産過剩的問題——因為機械技術的進步,在我們的社會,這一直是個潛在問題——可以通過連綿不斷的戰争解決(參見第三章),戰争也有利于将大衆的士氣鼓舞到必要水平。
因此,從我們目前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唯一的真正危險,是從他們自身階層分化出一個由能幹、未盡其才、渴望權力的人所組成的集團,從而産生出自由主義和懷疑主義精神。
這就是說,問題在教育,要不斷促進領導集團和緊挨其下的更大的行政管理集團的覺悟,而大衆的覺悟則要以否定大衆的方式來影響。
在此背景下,即使一個人原先不了解大洋國社會的主要結構,也能夠推斷出來。
金字塔的頂端為老大哥,老大哥永遠正确,無所不能。
每次成功、每項成就、每次勝利、每項科學發現、所有知識、所有智慧、所有幸福、所有德行,都被認為是直接在他的領導和鼓舞下取得的。
誰也不曾見過老大哥,他是宣傳牌上的一張面孔,電屏裡的一個聲音。
我們可以合理地确信他将萬壽無疆,至于他何時出生,已經成了很不确定的事情。
老大哥是黨選擇用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個形象,他的作用是作為熱愛、恐懼、崇拜的焦點,在對象是某個人而非某個機構時,這些感情更易于産生。
老大哥之下是内黨,人數限制在六百萬,或者說不到大洋國人口的百分之二。
内黨之下是外黨,如果内黨可以稱之為國家的大腦,外黨就像國家的手。
再往下是愚昧的大衆,習慣上稱之為“群衆”,可能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
我們前面所做的社會分類中,群衆是下等階層,因為赤道地區的被奴役人口經常在征服者之間易手,不是永遠或者必要的組成部分。
從原則上說,這三個集團的成員并非世代相傳。
内黨黨員的後代理論上并非生來就是内黨黨員,能否當上内黨或外黨黨員,要在十六歲時通過考試決定。
也不存在任何種族歧視或任何明顯的一個地區控制另一個地區的現象。
黨的最高層有具有猶太人、黑人、南美人血統的黨員,每個地區的行政管理者總是從那一地區的居民中挑選出來的。
大洋國的所有居民都沒有自己被别人從一個遙遠的首都殖民的感覺。
大洋國無首都,其名義上的元首,是一個無人知其行蹤的人。
除了英語是通用語言,新話是官方語言,所有其他方面都未實行集中化。
它的統治者不是靠血緣關系聚攏在一起,而是靠着信奉同樣的教義。
确實,我們的社會是分等級的,而且分得很嚴格,是按照乍一看似乎是世襲的脈絡分等級。
不同階層之間發生的互相流動情況,比在資本主義甚至是工業前時代都要少得多。
黨的兩個分支之間有一定數量的人員換位,但目的隻是把意志薄弱者從内黨剔除出去,并提拔外黨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以使其不緻造成危害。
群衆實際上得不到提拔,其中最具天賦的,有可能成為傳播不滿的核心人物,他們隻是被思想警察盯上并消滅掉。
但此種狀況并非一定永遠不變,而且并非原則問題。
黨不是原先意義上的階級,其目的不是将權力交給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簡單。
如無其他辦法讓最能幹的人留在最高層,它會完全準備好從群衆階層中提拔整整新的一代。
關鍵年代裡,黨并非世襲體制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能化解反抗。
老式社會主義者被訓練跟所謂的“階級特權”作鬥争,他們以為不是世襲的,便不會是永遠的,然而他們不明白寡頭政治的連貫性并不需要在實際意義上世襲,也未能想一想世襲貴族統治總是短命的,而像天主教會這樣具有吸納性的機構,有時會維持幾百到幾千年。
寡頭統治的要旨不是父傳子、子傳孫,而是堅持死者加諸生者的某種世界觀和生活方式。
隻要它能指派自己的後繼者,統治集團就永遠會是統治集團。
黨所關心的不是血統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
隻要等級化結構永遠保持不變,至于是誰掌握權力并非重要。
真正說起來,所有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信仰、習慣、喜好、情感、精神狀态,都是為了保持黨的神秘性,并防止當前社會的本質被看透而有意使其持續下去。
實際的造反行為或者任何造反的鋪墊工作在目前都不可能。
完全不用害怕群衆,由其放任自流,他們就會一代接一代、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地工作,生養,死去。
他們不僅沒有造反的沖動,而且不會明白世界可以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隻有當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得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更高層次的教育時,他們才會變得危險,但是既然軍事、商業以及競争都不再重要,群衆的教育水平實際上是降低了。
群衆有什麼意見或者沒有什麼意見都被認為是無關緊要之事,他們之所以被允許享受思想的自由,是因為他們沒有思想。
另一方面,在黨員身上,甚至在最不重要事項上最細微的思想越軌,也不能被容忍。
黨員從出生到死亡都在思想警察的監視之下。
即使獨處時,他也永遠不能确定他是否真的在獨處。
不管他在哪裡,睡着還是醒着,工作還是休息,洗澡還是在床上,他都能在不經通知也不知覺的情況下被監視。
他的一切行為都不是無關緊要的。
他的友情、娛樂、對妻子兒女的行為、獨處時臉上的表情、睡夢時的咕哝講話,甚至獨具特點的身體動作,都被警惕地、一點不漏地監視着。
不隻是任何輕罪,而且是任何不管有多不顯眼的古怪行為、習慣上的改變、任何可能是内心鬥争征兆的緊張姿态都注定會被發覺。
在所有方面,他都不能随心所欲。
另一方面,他的行為不是由法律或者任何清楚寫明的行為規範所規定。
大洋國沒有法律,被查到就意味着肯定被處死的行為并未明示為嚴禁之列,持續不斷的清洗、逮捕、拷打、監禁和蒸發這些懲罰手段并非針對實際所犯罪行而使用,而隻是為消滅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犯下某種罪行的人而使用。
對黨員的要求是他不僅要有正确的思想,而且要有正确的本能。
許多他被要求擁有的信念和态度從未被清楚地說明白,而要想說明白,就必然會将英社的内在矛盾之處赤裸裸地揭示出來。
如果他天生是個思想正統的人(新話稱為“好想者”),他在所有情況下不用想就知道什麼是正确信念或者應有情感。
然而不管怎樣,由于在他的兒童時期對他進行過圍繞着“止罪”、“黑白”和“雙重思想”這些新話詞語的精心思想培訓,他不願意,也無力對任何方面想得太深入。
黨員不應該有任何個人情感,而且内心要永遠保持熱情,他應該生活在仇恨國外敵人和國内叛徒的持續狂熱狀态之中,因為打勝仗而歡欣鼓舞,在黨的力量和智慧面前對自身産生渺小感。
通過像兩分鐘仇恨會這種活動,他對貧乏的、無法得到滿足的生活産生的不滿被精心導向外部并消散,而有可能導緻反抗态度的懷疑感被他很早就形成的内心紀律提前消除。
這種紀律中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甚至能教給小孩子的,就是新話裡所謂的“止罪”。
“止罪”意味着在即将産生任何危險思想的關頭,具有馬上停下的能力,如同本能。
它包括掌握不了類推、看不到邏輯錯誤的能力,如果某個最簡單的論點對英社不利,就對其進行誤解的能力,還有對可能導緻向異端思想發展的思緒感到厭煩或者抵制的能力。
簡而言之,“止罪”意味着保護性的愚蠢,但光是愚蠢還不夠,恰恰相反,在廣義上,正統要求一個人像柔體雜技演員控制自己的身體那樣,完全能控制自己的思路。
大洋國社會從根本上守着這樣的信條,即老大哥無所不能以及黨永遠正确,然而因為在現實中,老大哥并非無所不能,而黨也并非永遠正确,這就需要在現實問題上不懈地、時時刻刻地彈性對待。
此處的關鍵詞為“黑白”,跟新話裡的許多詞一樣,這個詞也有恰好相互矛盾的兩種含義。
用在敵人身上,它意味着無視客觀事實、厚顔無恥地颠倒黑白的習慣。
而用在黨員身上時,它的意思是在黨的紀律要求如此時,要出于忠誠的意願去颠倒黑白。
但它同時還意味着相信黑就是白這種能力,而且不止如此,知道黑的就是白的,然後忘記他曾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這就要求一刻不停地篡改過去,這需要一種能夠真正包容一切的思維體系,才有可能完成。
在新話裡,這被稱為“雙重思想”。
篡改過去有兩個必要原因,一種是次要的,可以說,是預防性的。
這個次要原因,就是黨員之所以像群衆一樣忍受現狀,部分原因是他沒有可資比較的标準。
一定要把他和過去切斷,就像把他與外國切斷一樣,因為對于他,有必要相信他比他的祖先生活得更好,而且平均物質享受水準一直處于提高中。
然而之所以需要對過去進行調整,重要得多的原因是要保證黨的永遠正确性。
不隻是講話,統計數字和所有檔案都必須不停被更新,以顯出黨在所有問題上預測都正确,也因為這樣,才可以不承認所有教義以及政治聯盟上的變化。
因為改變自己的思想甚至是政策,都等于承認自己有缺點。
例如,如果歐亞國或東亞國(不管哪一國)是當今的敵國,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永遠都是敵國。
如果存在與此矛盾的其他事實,那些事實就必須被篡改,因此曆史一直在被重寫。
這種每天都在僞造過去的工作由真理部進行,它跟由仁愛部進行的鎮壓及偵察行為一樣,對政權的穩固性都是必要的。
過去的易變性是英社的基本教條之一。
英社認為曆史事件并非客觀存在,而僅僅存在于文字檔案以及人們的記憶裡。
檔案和記憶在哪些方面一緻,哪些就是過去。
因為黨全面控制檔案,也全面控制黨員的思想,因此過去就是黨想讓它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同時雖然過去可以被篡改,但它在任何特定事例上,卻從未被篡改過。
因為不管它在當時是需要按什麼樣子再創造,這一新版本就成了過去,沒有任何不同形式的過去存在過。
經常會這樣,當同一事件在一年内被篡改好幾遍,已改得面目全非時,依然存在上述情況。
永永遠遠,黨掌握着絕對事實,而且很清楚,這種絕對事實永遠都是現在的樣子。
可以看出,控制過去的最關鍵之外在于對記憶的訓練。
确認所有文字檔案都跟目前的正統性相一緻無非是種機械行為,然而也需要記住,事件是按照所希望的方式發生的。
如果有必要重新安排記憶或者篡改文字檔案,就有必要忘掉自己做過這種事。
這樣做的竅門,可以像其他任何一種思考方法那樣學會,絕大多數黨員的确都學會了,既聰明又正統的人更不用說全學會了。
舊話中,它被很直白地稱為“現實控制”。
新話中,它被稱為“雙重思想”,不過還包括很多别的含義。
“雙重思想”意味着在一個人的腦子裡,同時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信念,而且兩種都接受。
黨的知識分子明白他的記憶必須往哪個方向改變,因此他知道自己在玩弄現實,然而通過實行“雙重思想”,也能讓他心安理得地認為現實不曾被改變。
這個過程一定要有意識地進行,否則過程中精确度就不夠;而且它也一定要無意識地進行,否則會帶來一種做僞的感覺,因而會有罪過感。
“雙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因為黨最基本的行為,是進行有意識的欺騙,同時又保持目的的堅定性,那需要絕對誠實。
講着别有用心的謊言,同時又真心實意相信這些謊言;忘掉一切變得有礙的行為,然後一旦再次需要,又從遺忘中揀回來;否認客觀現實的存在,同時又考慮到被否認的現實——這些都缺一不可。
甚至在使用“雙重思想”這個詞時,也需要進行“雙重思想”。
因為使用這個詞時,是承認在篡改現實,通過再來一次“雙重思想”,就會清除這種認識,如此循環不已,謊言總跨在真實的前面。
最終以“雙重思想”為手段,黨就能夠——我們都明白,可能在幾千年内仍然能夠——左右曆史進程。
曆史上所有寡頭統治者都倒台了,是因為要麼他們變得僵化,要麼變得軟弱,要麼變得愚蠢自大,不能與時俱進地調整而被推翻,要麼變得開明而且懦弱,在需要使用武力時卻讓步,所以也被推翻了。
這就是說,他們倒台要麼是有意識導緻,要麼是無意識。
創造出兩種情況并存的一種思想系統,這是黨的成就,除此之外沒有别的思想基礎能讓黨的統治千秋萬代。
如果要實行統治并使之持續下去,就必須混淆現實感,因為統治的秘訣,在于把對自身永遠正确的信念和從過去錯誤中吸取的教訓結合起來。
幾乎毋庸置疑,“雙重思想”最高明的實行者,是那些創造出“雙重思想”并知曉它是種超級思想欺騙系統的人。
在我們這個社會裡,對世事最明察的人也是最看不清其本質的人。
總而言之,越是理解透徹,越是幻覺重重;越是聰明絕頂,越是頭腦昏庸。
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越往上層,戰争的歇斯底裡症就越厲害。
對戰争有着最接近理性認識的人,是被争奪地區的被統治對象,對他們而言,戰争無非是持續不停的災難,浪潮一樣來回沖刷他們的身體。
對他們來說,哪一方取得勝利完全無所謂,他們明白統治者變化無非意味着他們仍然要幹同樣的活,因為新主人會以舊主人的方式對待他們。
地位稍高一點,我們稱之為“群衆”的工人隻是偶爾才意識到戰争的存在。
需要時,他們能被刺激進入恐懼和仇恨的狂熱狀态中,然而在被放任自流時,他們可以很長時間都想不起來正在打仗。
真正的戰争狂熱存在于黨内上下,特别在内黨,相信能夠征服世界的人,正是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人。
這種對立面的奇特聯系——有知和無知,悲觀懷疑和狂熱盲信——正是大洋國社會有别于其他社會的顯著标志。
官方意識形态中充滿自相矛盾之處,甚至有時也看不出有什麼實際原因需要這樣。
因此黨抛棄并貶低以前社會主義運動中采用的每種原則,而且決定以社會主義的名義這樣做。
黨宣揚要對工人階級采取輕視态度,這在前幾個世紀都未曾有過。
黨卻要求黨員穿上制服,那曾是體力勞動者的特别制服,黨如此決定正是出于“雙重思想”的考慮。
黨有系統地削弱家庭的穩固性,用一個能直接喚起家庭式忠誠的稱呼來稱其領導人。
甚至統治我們的四個部的名稱在蓄意混淆事實方面,也揭示了一種厚顔無恥的行徑。
和平部負責戰争,真理部制造謊言,仁愛部負責拷打,富足部則制造饑餓。
這些矛盾之處不是偶然,也不是由一般的虛僞所緻,而是精心運用“雙重思想”的結果。
因為隻有通過調和矛盾,才能永遠保住權力,要打破古老的循環别無他法。
如果能做到永遠避免人人平等——如果我們已經以高等階層稱之的那些人要永遠保持統治地位——那麼主要思想狀态就必定是受控的瘋狂狀态。
然而仍然存在一個直到現在我們險些忽略的問題,這就是:為何要避免人人平等?假設這一過程中的方法已得到正确說明,這種為了将曆史凝固在某一特定時間而做出不遺餘力、精确計劃的全部努力是出于何種動機? 至此,我們就要談到最重要的奧秘。
正如我們已經明白的,黨的神秘性,最重要的是内黨的神秘性是依靠“雙重思想”來實現的。
然而比這更深一層就是最初的動機,也就是那種從未被懷疑過的本能,這種本能首先導緻奪權,然後引出“雙重思想”、思想警察、連綿不斷的戰争和随後出現的其他必要的那套東西。
這種動機實際上包括…… 溫斯頓察覺到了寂靜,就像察覺到新的聲音一樣,他覺得茱莉娅似乎有一陣子一動不動了。
她側躺着,腰部往上光着身子,臉枕在手上,一绺黑發散蓋在她的眼睛上,她的乳房在緩慢而勻稱地起伏。
“茱莉娅。
” 沒有回答。
“茱莉娅,你醒着嗎?” 沒有回答,她睡着了。
他合上那本書,小心地放在地闆上,躺下來把床罩拉上來蓋住兩個人。
他想,他仍對最根本的秘密不得而知。
他明白怎麼做,卻不明白為什麼。
第一章和第三章一樣,并未告訴任何他以前不知道的事,隻是把他已經掌握的知識系統化了。
然而讀過之後,他比以前更明白他沒瘋。
作為少數派,即使是一個人的少數派,也并不能說明你瘋了。
世界上存在着真理和非真理,如果你堅守的是真理,即使要跟整個世界對抗,你也不會是瘋的。
正在下沉的夕陽把一縷黃色光線從窗戶斜射進來,照在枕頭上。
他閉上眼睛,照在臉上的陽光和挨着他的那個女孩的光滑軀體給了他一種強烈的、催人欲睡的、自信的感覺。
他是安全的,一切正常。
他嘴裡咕哝着“理智不是個統計學概念”就睡着了,他覺得這句話蘊藏了深刻的智慧。
10 醒來後,溫斯頓覺得自己已經睡了很長時間,可是掃了一眼老式時鐘,發現那時才二十點半。
他躺着迷糊了一會兒,接着下面院子裡又響起一如既往的低沉歌聲: 這不過是種無用的幻想, 就像四月天般易逝。
但是一個眼神、一句話和喚起的夢啊, 已經把我的心兒竊取! 這首傻裡傻氣的歌曲流行不衰,仍然到處都能聽到,比《仇恨之歌》還要命長。
茱莉娅聽到唱歌醒了,舒舒服服伸個懶腰就下了床。
“我餓了,”她說,“我再煮點咖啡。
媽的!爐子裡沒油了,水也涼了。
”她掂起爐子晃了晃。
“裡面沒油了。
” “我估計可以從老查林頓那裡弄一點。
” “奇怪,我肯定油原來是滿的。
我要穿上衣服,”她又說,“好像越來越冷了。
” 溫斯頓也起床穿上了衣服。
那個不知疲倦的聲音繼續唱道: 他們說時間可以愈合一切, 說你早晚都會忘完。
但是多年前的笑容還有淚水, 仍把我的心兒給攪亂! 束緊工作服的腰帶後,他踱到窗前。
太陽一定是落到了房子那邊,而不再直射着院子。
石闆是濕的,好像剛洗過,煙囪之間的天空藍得那麼鮮豔,他有種天空也被洗過了的感覺。
那個女人在不知疲倦地大步來回,衣服夾子塞在嘴裡又取出,一會兒唱歌一會兒不出聲,晾着一塊又一塊取之不盡的尿布。
他懷疑她是不是以洗衣為生,要麼隻是為二三十個孫輩操勞不已。
茱莉娅來到他旁邊,他們一起有點着迷地盯着下邊那個身強體健的女人。
他看着那個女人特有的舉止,她粗壯的胳膊伸向晾衣繩,壯實得像母馬一樣的屁股往後撅着,他突然第一次想到她是漂亮的。
這樣一個五十歲的女人——由于生養而變得身軀龐大,然後由于幹活而變得結實有力,直到粗糙到了骨子裡,像是長得過了頭的蘿蔔——他以前從未想過這種身體會是漂亮的,但的确如此。
他想,到底為什麼不可以說那是漂亮的?那具結實而全無曲線的、花崗岩一般的軀體再加上粗糙的紅皮膚,它跟一個少女的軀體之間的關系,與玫瑰果跟玫瑰花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
為何果實會被認為比不上花朵呢? “她真漂亮。
” “她屁股那兒至少有一米闊。
”茱莉娅說。
“那是她獨特的美。
” 他一隻手就輕易地把茱莉娅柔軟的腰部摟了一圈。
從臀到膝,她身體的一側在貼着他。
他們兩人不會生出孩子來,永遠做不到這點。
他們隻能通過說話互相傳遞頭腦裡的秘密。
下面那個女人缺乏智力,她隻有粗壯的胳膊、溫暖的内心和多産的肚皮。
溫斯頓想知道她生了多少孩子,可能至少有十五個。
她有過為期不長的花季年華,也許有一年是像野薔薇那樣美麗。
然後突然像個受了精的果實一樣,她長得壯實、紅潤而且粗糙,接着她的生活就一直是洗衣、拖地、縫補、做飯、掃地、擦亮東西、修理等等,先是給孩子,然後為孫輩,三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到頭來,她卻依然在歌唱。
不知為何,溫斯頓對她所懷的神秘崇敬感跟煙囪後面天空的樣子混合到了一起。
那片天空蒼白無雲,向無限遙遠的地方延伸着。
想來奇怪,對每個人來說,天空都是同樣的天空,無論在歐亞國或者東亞國或者這裡。
天空下的人們也幾乎完全一樣——在所有地方,包括全世界,有着上億跟這裡一樣的人們,他們對彼此的存在一無所知,被仇恨和謊言之牆所隔,但仍然幾乎完全一樣。
他們從未學會思考,但正是在他們的心裡、肚子裡和肌肉裡,儲備着某一天将推翻這個世界的力量。
如果有希望,它就在群衆身上!用不着非得把“那本書”讀完,他就知道戈斯坦因最後要表達的一定也是這意思。
未來屬于群衆。
不過他是不是能夠肯定,當他們翻身做主人時,對他溫斯頓來說,他們建立起的世界不會跟黨的世界一樣,讓他感覺格格不入?是的,他可以肯定,至少那将是個理智的世界。
隻要有平等,就會有理智。
或早或晚,那都是将要發生的,力量會覺醒。
群衆是不朽的,看看院子裡那個勇敢的女人,你就不會懷疑這點。
最終他們會覺醒,直到那天到來之時——雖然可能要過一千年之久——他們會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活下來,像小鳥一樣,從一個軀體向另一個軀體傳遞活力,那是黨所缺乏的,也無法消滅。
“你還記不記得,”他問道,“第一天時,那隻在樹林邊上對着我們唱歌的畫眉?” “它沒在對着我們唱,”茱莉娅說,“它在自娛自樂,甚至也不能那麼說,它隻是在唱歌而已。
” 小鳥唱歌,群衆唱歌,黨不唱歌。
在全世界,在倫敦和紐約,在非洲、巴西和邊界那邊的神秘禁地,在巴黎和柏林的街上,在無限廣袤的俄國平原上的村莊裡,在中國、日本的市場上——每個地方,都伫立着同樣堅強而且無法被征服的身軀,由于幹活和生養而變得龐大,從生下來一直勞累到死去,卻仍然在唱着歌。
正是從她們強壯的兩腿間,總有一天會誕生一個自知自覺的種族。
你們是死人,他們擁有的是未來。
但如果你能像他們那樣保持軀體活着,讓自己的大腦不死,并把二加二等于四這種秘密教義傳下去,你就也能分享到未來。
“我們是死人。
”他說。
“我們是死人。
”茱莉娅順從地附和道。
“你們是死人。
”他們身後響起一個冷酷的聲音。
他們一下子分開了。
溫斯頓似乎感到五内俱寒,他看到茱莉娅瞪圓了兩眼,她的臉變成了奶黃色。
仍然留在她臉頰上的兩個胭脂塊格外顯眼,幾乎像是要遊離下面的皮膚。
“你們是死人。
”那個冷酷的聲音又說。
“在畫後面。
”茱莉娅輕聲說。
“在畫後面。
”那個聲音說,“站着不許動,沒有命令一步也不許動。
” 來了,終于來了!他們除了看着對方的眼睛,什麼也不能做。
去逃命,在為時還不太晚前離開這座房屋——他們從未動過這些念頭,不可想象敢于違抗傳自牆上的冷酷聲音之命。
隻聽見啪的一聲,好像一個鎖扣被扣上,還有打碎玻璃的聲音。
那張畫掉到地上,露出後面的電屏。
“現在他們能看見我們了。
”茱莉娅說。
“現在我們能看見你們了。
”那個聲音說,“站在房間中央,背靠背。
手抱在腦袋後面。
不準互相接觸。
” 他們沒接觸,但他似乎能感覺到茱莉娅的身子在顫抖,也許隻是他自己在顫抖。
他隻能控制住不讓自己的牙齒打戰,可他的膝蓋不聽使喚。
樓下響起了皮靴聲,房内房外都是。
院子裡好像擠滿了人,有什麼東西被人在石闆上拖着。
那個女人的歌聲突然停止了。
又響起物體在地上不斷滾動的聲音,似乎是洗衣盆被扔落在地,從院子這頭滾到了那頭。
接着是十分混亂的憤怒呼喊聲,最後是一聲痛苦的号叫。
“房子被包圍了。
”溫斯頓說。
“房子被包圍了。
”那個聲音說。
他聽到茱莉娅在咬緊牙關。
“我想我們最好還是說再見吧。
”她說。
“你們最好還是說再見吧。
”那個聲音說。
接着,另一個很不一樣的聲音插了進來,那是個細細的文雅的聲音,溫斯頓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另外,順便說句不跑題的話:‘這兒有支蠟燭照着你去睡覺,這兒有把斧頭把你的頭剁掉!’” 溫斯頓背後,有什麼東西砸到了床上。
一架梯子從窗口伸進來,壓壞了窗戶框,有人正在從窗口爬進來。
上樓梯的皮靴聲也響了起來,房間裡站滿身穿黑色制服的彪形大漢,腳上穿着釘了鐵掌的皮靴,手裡拿着警棍。
溫斯頓不再顫抖了,連眼睛也幾乎沒轉動。
隻有一件事要緊:保持别動,保持别動,以免讓他們有理由打你!一個長着像職業拳擊手那種扁平下巴,嘴巴隻是一條縫的男人跟他面對面站着。
那男人用拇指和食指掂着警棍,像是在考慮什麼事情一樣,把它上下晃悠着。
溫斯頓跟他的視線接觸了一下。
那種暴露的感覺,也就是手放在頭後面,臉和身子完全沒有遮擋時的感覺令人無法忍受。
那個人把白色的舌尖伸出來舔了一下應該是嘴唇的地方,然後走了過去。
又聽見啪的一聲,有人從桌子那裡拿起玻璃鎮紙,把它砸到壁爐底部的石頭上摔成碎片。
那一小片珊瑚——一片小而起皺的粉紅色東西,像是蛋糕上的糖制玫瑰花蓓蕾——滾過了床墊。
溫斯頓想,它多麼小啊,它總是那麼小!他聽到在背後有吸氣的聲音,接着砰的一聲,他的腳踝被狠狠踢了一腳,讓他的身體猛然幾乎失去平衡。
有個男人一拳捅在茱莉娅的肚子上,她痛得像把折尺般弓着腰在地闆上猛烈扭動着,難以喘上氣來。
溫斯頓根本不敢把頭轉動哪怕一毫米,但有時能從眼角看到她那張蒼白的臉龐,正在大口喘氣。
即使他自己也是滿懷恐懼,但似乎他身上也能感受到那種痛楚,可是對茱莉娅來說,比徹骨痛楚更緊迫的是要能喘上氣來。
然後,有兩個人拉着膝蓋和肩膀把她像麻袋一樣擡走了。
溫斯頓掃了一眼她的臉龐,朝着地,呈現黃色而且變了形,眼睛閉着,臉頰上仍有胭脂印。
那是他最後一眼看到她。
他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還沒有人打他。
幾點想法很快自動閃現在他的腦海,但似乎完全不能讓他感興趣。
他想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把查林頓先生抓起來了,也想知道他們把院子裡的那個女人怎麼樣了。
他注意到尿很憋,也略微感到吃驚,因為他隻是兩三個鐘頭前才尿過。
他注意到壁爐台上的時鐘指着九點,也就是二十一點。
可是光線好像太強了。
八月傍晚的光線到二十一點時不是越來越暗淡嗎?他懷疑是不是說到底,是他和茱莉娅把時間弄錯了——他們多睡了十二個小時,當時其實是第二天早晨八點半。
不過他沒再往下多想,沒有意義。
過道裡又響起輕一些的腳步聲,查林頓先生進了房間,那些穿黑制服的人突然變得較為恭順了些。
查林頓先生的外表也有了些變化。
他的眼光落到玻璃鎮紙的碎片上。
“把碎片撿起來。
”他厲聲說道。
有人彎腰從命。
查林頓先生話裡的土腔消失了。
溫斯頓突然意識到剛才從電屏裡聽到的就是這個聲音。
查林頓先生仍然穿着那件舊絲絨夾克,但是他一直以來幾乎是全白的頭發變成了黑色,他的眼鏡不見了。
他向溫斯頓狠狠盯了一眼,似乎在對他驗明正身,然後就不再多看他一眼。
仍能将他認出來,但是變了個人。
他的身體挺得直了,好像比以前魁梧些。
他的臉龐隻有很少變化,但足以讓他面目全非。
他的眉毛沒那麼濃密了,皺紋不見了,整個臉部輪廓似乎改變了,甚至鼻子也似乎短了些。
這是張屬于五十三歲左右的人警覺而嚴肅的臉龐。
溫斯頓想到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心裡明白地看着一位思想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