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月初五,清兵正在山東時候,北京城發生了一次地震。
雖然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現象,明朝在北京地區已經發生過多次地震,毫不足奇。
永樂年間是明朝國力鼎盛時期,短短的十八年中,南京震了六次,北京震了兩次,而南京的五次地震都在永樂帝遷都之前。
無奈從西漢以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就将地震同人事聯系起來,而這種迷信思想深入人心,也深入崇祯的心。
崇祯認為北京是大明帝國的首都,就在皇帝的腳下,從他登極至今就發生了兩次較大地震[13],可不預兆他的江山不穩麼?司禮監掌印太監經常據實轉奏靈台太監觀察到的星象和雲氣變異,十之八九都是不吉利的。
這樣就更增加了他的憂愁。
盡管他口頭上說他是“中興英主”,心中卻漸漸明白“中興”無望,甚至常有可能亡國的預感。
尤其是洪承疇和孫傳庭費盡力氣竟不能将李自成撲滅在潼關附近,國運在他的心中更加清楚。
他愈是覺得人事努力很難指望,愈是想靠神靈保佑國運。
今年春天,他瞞着朝臣,命僧道錄司[14]暗中挑選了幾十位佛、道兩教的名德法師在南宮建醮。
他還傳旨召江西龍虎山張真人來京建醮,但因路途遙遠,尚未趕到。
從三月中旬以來,他時常忙裡偷閑,帶着周後和田、袁二妃,去南宮燒香祈禱。
但是這樣的事情如何能瞞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勸谏,請他不要迷信僧、道,做這種無益的事。
他心中很痛苦,有時想着自己既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應該迷信僧、道、鬼、神,使得後世議論。
可是他又想着國事日非,無術挽救,除非上天見憐,有什麼法兒使國家轉危為安,否極泰來?有一次他對自己說: “唉,建醮,建醮!這些言官怎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隻是勢不得已,向上天為民請命耳!” 後來又有一位言官上了一道奏本,措詞比較率直,說南宮靠近太廟,每日鐘、鼓、铙、钹之聲聒耳,使祖宗為之不安。
祖宗不安,何能祈福禳災?崇祯沒有生氣,提起朱筆批道:“朕之苦心,但願佛、天、祖宗知,不願人知。
”過了一夜,當這個奏本要發出宮時,他重新看看禦批,自覺批語不雅,不似帝王的話,便塗了去,改批“留中”二字,不再發出。
過了四月以後,他因為事忙,一直再沒有去南宮燒香。
前幾天他接到山西巡撫和布政使的聯名奏疏,說山西某地天雨血[15],某地發生地震,倒塌了許多房屋,壓死了不少人、畜。
他非常震驚,心中說道:“前年元旦日蝕,今年京師和山西地震,又雨血,災異如此,實在可怕。
”又想道,西漢哀帝時發生日蝕和地震,大臣們對策上言,說這是不尋常的災異,果然不久西漢就亡了。
何況如今不僅日蝕、地震,天又雨血!想到這裡,又想想當前大局,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他根據皇曆選擇了一個宜于齋戒祈禳的日子和時刻,親至南城燒香。
擇定了吉日良辰,他吩咐司禮監替他準備青詞[16]表文,并事先傳谕在南城的僧、道們知道。
現在崇祯偕同周後、田妃、袁妃,分乘小辇,穿過文華殿西夾道,出了東華門,順着護城河東邊的青石禦道向南走去。
三個月來,北京城多風多沙,今日難得的天氣晴朗,陽光明媚。
雖然今天已交五月下旬,但北京城的前半晌并不炎熱,微微的南風清爽宜人。
河岸上,一長排綠柳映水,柔絲搖曳。
兩隻黃鹂在柳枝間穿來穿去,發出婉轉柔和的叫聲。
護城河轉彎處有一座用太湖石疊成的假山,四面槐柳簇擁,綠蔭森森。
幾枝盛開的石榴花橫在太湖石上,分外鮮紅。
從這裡往西去,有一條松柏夾着的石闆路,通往太廟的後角門;往南,不遠處有一道紅色高圍牆,上覆黃色琉璃瓦,從紅牆中露出巍峨的宮殿和高大的古松,并傳出鐘、磬和梵呗之聲。
護城河中水色湛清,微波上閃耀着金色的太陽,水底蕩漾着三四片白色雲影。
崇祯已經有許多天沒有出過紫禁城,這時不由地心情一爽,眼睛裡露出來一絲笑意。
好像種種苦惱,都暫時從他的心上離開了。
三乘辇繼續向南行去,過了片刻,來到了南宮的正門外邊。
南宮的大部分都是英宗時代的建築物。
一百七十年來不斷修繕、油漆、增建,十分美麗。
南宮大門外有許多高大的白皮松,遮天蔽日。
三乘黃色小辇在白皮松中間的漢白玉甬道上停住,早有一群高僧、道士和執事太監在道旁跪接。
崇祯帶着皇後和兩位妃子緩步走上雕龍玉階,進了宮門,在一片松樹下盤桓一陣,然後走進南風門。
這裡有許多花木,并排有三座寶殿:中間的是龍德殿,左邊的是崇仁殿,右邊的是廣智殿。
他們在龍德殿休息一下,受了僧、道們的朝拜,吃了一杯茶,然後由執事僧、道和太監們在前引導,向内走去。
正在這時,王承恩身穿沒有補子的青素宮紗貼裡[17],頭戴用馬尾編結的煙墩帽[18],上綴寶石、明珠,右手拿着一把專為遮太陽用的藍絹灑金大撒扇[19],左手袖着十萬火急的機密文書,匆匆地從紫禁城中趕來。
他必須先向印公[20]王德化禀明,才敢啟奏皇上。
可是王德化正引着皇上和娘娘們往裡邊走,他不好貿然趕去說話。
他的心中很急,鬓邊冒出豆子大的汗珠,隻好在龍德殿旁徘徊,偷眼望着皇帝神色安閑地穿過飛虹牌樓,緩步踏上飛虹橋。
崇祯難得今天有一點閑情逸緻,站在弓形的飛虹橋上,欣賞白玉欄杆和欄闆上的精緻雕刻,還指着那些刻得栩栩如生的水族動物叫皇後欣賞。
一會兒,他率領後妃們走下橋,穿過戴鳌牌樓,向左右的天光、雲影二亭望一眼,登上一座堆壘得十分玲珑的秀麗假山。
山上有一個圓殿叫做乾運殿,東邊是淩雲亭,西邊是禦風亭。
他在山上稍作盤桓,想着這山上的圓殿和亭子都是英宗複辟後添建的,那時雖有也先之患,經過土木之變,但國家的根子依然強固,全不似如今這樣風雨飄搖。
想到這裡,不由地滿懷怆然,無心再看景緻,連乾運殿也懶得進去。
他同後妃們繞過乾運殿,下了秀麗山,來到佳麗門。
全體僧道官和名德法師都在甬道的兩旁跪接。
崇祯和後妃們從他們中間穿過,走進佳麗門,踏上白玉雕龍台階,進到永明殿中坐下。
衆僧躬身低頭,雙手合十,從永明殿的左邊,衆道士從右邊,分向建醮的地方走去,連一點腳步聲也不敢發出。
過了片刻,從永明殿後邊傳過來鐘聲、鼓聲、磬聲、木魚聲、雲闆聲、銅笛聲等等,還有和尚道士的唪經聲,組成了肅穆莊嚴的音樂合奏。
王德化走到崇祯面前,躬身奏道: “皇爺,開醮了。
” 崇祯沒做聲,立刻從龍椅上站起來,懷着虔敬的心情向外走去。
周後、兩位妃子、宮女們和太監們,肅靜地跟在他的背後。
永明殿的背後是一個小院,一色漢白玉鋪地,有十幾株合抱的蒼松和翠柏,虬枝橫空。
其中有一株古松上纏繞着淩霄,在蒼翠的松葉間點綴着鮮豔的紅花。
院子中間搭着一座高大的白綢經棚,旗幡飄飄;蓮花寶座上供着檀香木雕刻的釋迦如來佛像。
棚外懸一黃緞橫幅,上題:“敕建消災、弭寇、護國、佑民、普度衆生法會”。
後妃們暫留在經棚外邊。
崇祯帝先進經棚,在釋迦前上了香,焚了黃表,拜了四拜,跪在黃緞拜墊上默默祈禱,求佛祖大發慈悲,幫助他消滅各地“流賊”,降罰滿洲,并且不要再降水、旱、蝗、疫諸災,保佑他的國運昌隆。
當默禱結束時他覺得還不夠,又特别祝禱幾句,求佛祖感化張獻忠等洗心革面,實心投誠,并且使官軍将漏網的李自成早日擒獲,除掉朝廷後患。
他求神心誠,禳災情切,雖沒出聲,卻禁不住喉嚨哽塞,熱淚滿眶。
祝禱
雖然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現象,明朝在北京地區已經發生過多次地震,毫不足奇。
永樂年間是明朝國力鼎盛時期,短短的十八年中,南京震了六次,北京震了兩次,而南京的五次地震都在永樂帝遷都之前。
無奈從西漢以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就将地震同人事聯系起來,而這種迷信思想深入人心,也深入崇祯的心。
崇祯認為北京是大明帝國的首都,就在皇帝的腳下,從他登極至今就發生了兩次較大地震
這樣就更增加了他的憂愁。
盡管他口頭上說他是“中興英主”,心中卻漸漸明白“中興”無望,甚至常有可能亡國的預感。
尤其是洪承疇和孫傳庭費盡力氣竟不能将李自成撲滅在潼關附近,國運在他的心中更加清楚。
他愈是覺得人事努力很難指望,愈是想靠神靈保佑國運。
今年春天,他瞞着朝臣,命僧道錄司
他還傳旨召江西龍虎山張真人來京建醮,但因路途遙遠,尚未趕到。
從三月中旬以來,他時常忙裡偷閑,帶着周後和田、袁二妃,去南宮燒香祈禱。
但是這樣的事情如何能瞞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勸谏,請他不要迷信僧、道,做這種無益的事。
他心中很痛苦,有時想着自己既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應該迷信僧、道、鬼、神,使得後世議論。
可是他又想着國事日非,無術挽救,除非上天見憐,有什麼法兒使國家轉危為安,否極泰來?有一次他對自己說: “唉,建醮,建醮!這些言官怎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隻是勢不得已,向上天為民請命耳!” 後來又有一位言官上了一道奏本,措詞比較率直,說南宮靠近太廟,每日鐘、鼓、铙、钹之聲聒耳,使祖宗為之不安。
祖宗不安,何能祈福禳災?崇祯沒有生氣,提起朱筆批道:“朕之苦心,但願佛、天、祖宗知,不願人知。
”過了一夜,當這個奏本要發出宮時,他重新看看禦批,自覺批語不雅,不似帝王的話,便塗了去,改批“留中”二字,不再發出。
過了四月以後,他因為事忙,一直再沒有去南宮燒香。
前幾天他接到山西巡撫和布政使的聯名奏疏,說山西某地天雨血
他非常震驚,心中說道:“前年元旦日蝕,今年京師和山西地震,又雨血,災異如此,實在可怕。
”又想道,西漢哀帝時發生日蝕和地震,大臣們對策上言,說這是不尋常的災異,果然不久西漢就亡了。
何況如今不僅日蝕、地震,天又雨血!想到這裡,又想想當前大局,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他根據皇曆選擇了一個宜于齋戒祈禳的日子和時刻,親至南城燒香。
擇定了吉日良辰,他吩咐司禮監替他準備青詞
現在崇祯偕同周後、田妃、袁妃,分乘小辇,穿過文華殿西夾道,出了東華門,順着護城河東邊的青石禦道向南走去。
三個月來,北京城多風多沙,今日難得的天氣晴朗,陽光明媚。
雖然今天已交五月下旬,但北京城的前半晌并不炎熱,微微的南風清爽宜人。
河岸上,一長排綠柳映水,柔絲搖曳。
兩隻黃鹂在柳枝間穿來穿去,發出婉轉柔和的叫聲。
護城河轉彎處有一座用太湖石疊成的假山,四面槐柳簇擁,綠蔭森森。
幾枝盛開的石榴花橫在太湖石上,分外鮮紅。
從這裡往西去,有一條松柏夾着的石闆路,通往太廟的後角門;往南,不遠處有一道紅色高圍牆,上覆黃色琉璃瓦,從紅牆中露出巍峨的宮殿和高大的古松,并傳出鐘、磬和梵呗之聲。
護城河中水色湛清,微波上閃耀着金色的太陽,水底蕩漾着三四片白色雲影。
崇祯已經有許多天沒有出過紫禁城,這時不由地心情一爽,眼睛裡露出來一絲笑意。
好像種種苦惱,都暫時從他的心上離開了。
三乘辇繼續向南行去,過了片刻,來到了南宮的正門外邊。
南宮的大部分都是英宗時代的建築物。
一百七十年來不斷修繕、油漆、增建,十分美麗。
南宮大門外有許多高大的白皮松,遮天蔽日。
三乘黃色小辇在白皮松中間的漢白玉甬道上停住,早有一群高僧、道士和執事太監在道旁跪接。
崇祯帶着皇後和兩位妃子緩步走上雕龍玉階,進了宮門,在一片松樹下盤桓一陣,然後走進南風門。
這裡有許多花木,并排有三座寶殿:中間的是龍德殿,左邊的是崇仁殿,右邊的是廣智殿。
他們在龍德殿休息一下,受了僧、道們的朝拜,吃了一杯茶,然後由執事僧、道和太監們在前引導,向内走去。
正在這時,王承恩身穿沒有補子的青素宮紗貼裡
他必須先向印公
可是王德化正引着皇上和娘娘們往裡邊走,他不好貿然趕去說話。
他的心中很急,鬓邊冒出豆子大的汗珠,隻好在龍德殿旁徘徊,偷眼望着皇帝神色安閑地穿過飛虹牌樓,緩步踏上飛虹橋。
崇祯難得今天有一點閑情逸緻,站在弓形的飛虹橋上,欣賞白玉欄杆和欄闆上的精緻雕刻,還指着那些刻得栩栩如生的水族動物叫皇後欣賞。
一會兒,他率領後妃們走下橋,穿過戴鳌牌樓,向左右的天光、雲影二亭望一眼,登上一座堆壘得十分玲珑的秀麗假山。
山上有一個圓殿叫做乾運殿,東邊是淩雲亭,西邊是禦風亭。
他在山上稍作盤桓,想着這山上的圓殿和亭子都是英宗複辟後添建的,那時雖有也先之患,經過土木之變,但國家的根子依然強固,全不似如今這樣風雨飄搖。
想到這裡,不由地滿懷怆然,無心再看景緻,連乾運殿也懶得進去。
他同後妃們繞過乾運殿,下了秀麗山,來到佳麗門。
全體僧道官和名德法師都在甬道的兩旁跪接。
崇祯和後妃們從他們中間穿過,走進佳麗門,踏上白玉雕龍台階,進到永明殿中坐下。
衆僧躬身低頭,雙手合十,從永明殿的左邊,衆道士從右邊,分向建醮的地方走去,連一點腳步聲也不敢發出。
過了片刻,從永明殿後邊傳過來鐘聲、鼓聲、磬聲、木魚聲、雲闆聲、銅笛聲等等,還有和尚道士的唪經聲,組成了肅穆莊嚴的音樂合奏。
王德化走到崇祯面前,躬身奏道: “皇爺,開醮了。
” 崇祯沒做聲,立刻從龍椅上站起來,懷着虔敬的心情向外走去。
周後、兩位妃子、宮女們和太監們,肅靜地跟在他的背後。
永明殿的背後是一個小院,一色漢白玉鋪地,有十幾株合抱的蒼松和翠柏,虬枝橫空。
其中有一株古松上纏繞着淩霄,在蒼翠的松葉間點綴着鮮豔的紅花。
院子中間搭着一座高大的白綢經棚,旗幡飄飄;蓮花寶座上供着檀香木雕刻的釋迦如來佛像。
棚外懸一黃緞橫幅,上題:“敕建消災、弭寇、護國、佑民、普度衆生法會”。
後妃們暫留在經棚外邊。
崇祯帝先進經棚,在釋迦前上了香,焚了黃表,拜了四拜,跪在黃緞拜墊上默默祈禱,求佛祖大發慈悲,幫助他消滅各地“流賊”,降罰滿洲,并且不要再降水、旱、蝗、疫諸災,保佑他的國運昌隆。
當默禱結束時他覺得還不夠,又特别祝禱幾句,求佛祖感化張獻忠等洗心革面,實心投誠,并且使官軍将漏網的李自成早日擒獲,除掉朝廷後患。
他求神心誠,禳災情切,雖沒出聲,卻禁不住喉嚨哽塞,熱淚滿眶。
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