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畢,他站起來退到一旁,看着皇後和妃子們依次進來禮佛。
在崇祯跪佛前虔誠祝禱當兒,王德化留在經棚外邊,恭立侍候。
一個太監來到他的身邊,湊近他的耳朵小聲說:“宗主爺,王秉筆有事面禀。
”他轉過頭去,看見王承恩神色不安地立在永明殿後,心中不禁一驚。
他使個眼色不讓王承恩來到經棚前邊,自己趕快踮着腳尖兒走了過去,悄聲問:“什麼緊急大事?”王承恩行了禮,從袖中掏出文書遞給他,小聲說:“請宗主爺的示,這些十萬火急的文書是否現在就奏明皇上?”王德化把幾封文書匆匆一看,大驚失色。
想了一下,他把文書交給王承恩,悄聲吩咐說:“拿回宮去,此刻萬不能讓萬歲知道。
縱然天塌下來,也要等皇爺燒過香回到宮中,咱們再向他啟奏。
” 王承恩不敢說什麼,悄悄走了。
從建有佛教法會的院落往北,繞過假山,穿過有雕欄的白玉小橋,又是一座圓殿,描金盤龍匾額上題着“環碧”二字。
周圍綠水環繞,花木繁茂,蒼松數株,翠竹千竿。
這是南宮最後和最幽靜的地方,再往北幾丈遠便是覆蓋着黃瓦的紅色宮牆。
道壇設在環碧殿中,叫做“敕建三清普臨、降妖、伏魔、消災、弭亂醮壇”。
崇祯走進環碧殿,叩拜了玉皇大帝,焚了青詞,照例默禱一陣,然後退出。
皇後和兩個妃子依次燒香出來。
他們到永明殿中休息,吃了點心,起駕回紫禁城去。
當崇祯走進東華門時,恰有一個部僚正在會極門接本[21]。
忽然聽見太監傳呼:“聖駕回宮!”他慌忙躲入文華門内西值房,隔着窗隙窺探。
崇祯一掃眼瞧見了他。
轉入文華殿西夾道以後,崇祯派一個小太監回來,用溫和的口氣囑咐他出去後不要亂說。
這時崇祯的心境十分平靜,脾氣變得十分好,臉上挂着若有若無的笑意。
回到乾清宮,他剛剛換過衣服,端着茶碗喝了一口香茶,王承恩走到面前,躬身将幾份文書放在禦案上,膽怯地說: “啟奏皇爺,張獻忠又反了。
” 崇祯的手猛一顫抖,茶碗落在禦案上,濺濕了文書。
他正要詢問詳情,不料王承恩低頭避開他的眼睛,又小聲說: “據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飛奏,陝西的局面也變了。
” “怎麼,張獻忠入陝西了?”崇祯跳起來問。
“官軍何不堵截?” “不是,皇爺。
是李自成在商洛山一帶起事了。
” 崇祯兩眼發直,頹然坐進椅子裡,過了好久才喃喃吐出半句話: “我早就擔心……” 又過了一陣,他才稍微鎮靜,叫王承恩将幾封火急奏本讀給他聽。
當他聽到熊文燦奏報說已命左良玉、羅岱等率楚、豫官軍“追剿”張獻忠,正候捷報,他搖搖頭,用鼻孔冷笑一聲,對王承恩說: “給熊文燦這個該死的老東西下一道嚴旨切責,叫他戴罪視事,以觀後效。
倘若不能将獻賊剿除,加重論罪!” “遵旨!” “鄭崇儉的本上怎麼說?快念!” 鄭崇儉除奏報李自成重新樹起大旗之外,也奏報農民軍中疾疫流行,李自成和劉宗敏等重要“渠魁”都卧病不起。
他還奏稱他已經“親赴武關,督軍進剿,不難将逆賊一網打盡”。
崇祯聽畢,仿佛看見了新的希望,點點頭,又對王承恩說: “替朕拟旨,着鄭崇儉迅速進剿,不得遲誤!”[1]奉先别殿——奉先殿的配殿。
奉先殿即明朝皇帝的家廟:在紫禁城外的叫做太廟,即今勞動人民文化宮所在地;在紫禁城内的叫做奉先殿。
崇祯的生母姓劉,生前地位很低,是太子宮中的一個淑女,所以她的神主隻能供在奉先别殿。
[2]郊勞——古代大将或統帥凱旋回朝或勤王來京,皇帝親自或派大臣出郊慰勞,叫做郊勞,為很大的恩寵。
[3]錦衣力士——錦衣衛的一種下級武官,皇帝上朝和出宮時随駕侍衛。
替皇帝打旗的也是他們。
[4]的情——确實情況。
[5]東西長街——在紫禁城中有幾條南北長巷,緊挨乾清宮東邊的長巷叫東一長街,再東邊的叫東二長街;緊挨乾清宮西邊的長巷叫西一長街,再西邊的叫西二長街。
[6]銅鈴聲——明代皇城和紫禁城内打更搖銅鈴,到清代改為敲梆子。
[7]靈台——紫禁城中的一個迷信機構,有幾十個太監,日夜輪流觀看星象和雲氣變異,據實呈報司禮監掌印太監,上奏皇帝。
[8]玄武門——紫禁城的北門在明代叫做玄武門,義取玄武星是北方星宿。
清代因避康熙帝諱(名玄烨),改稱神武門。
[9]管家婆——明代每一後妃宮中宮女衆多,其中有一個宮女掌管諸事,好像衆宮女的頭兒,俗稱管家婆。
[10]科、道官——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的統稱。
都是言官。
明代把全國領土劃為十三行省。
十三道即十三省,沿襲唐朝舊稱。
[11]南宮——在北京城南池子一帶有一片宮殿建築,稱做南宮、南内,也叫南城。
這一大片宮殿,到清代全毀了。
[12]徐光啟——上海徐彙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死于崇祯六年(1562-1633)。
他是我國最早的天主教徒,最早接受西洋科學的學者,精通數學、曆法、測量、水利、農業、火器(早期槍炮)制造等方面的學問,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
崇祯五年曾做到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内閣輔臣。
[13]兩次較大地震——上一次地震發生于崇祯元年二月十日。
[14]僧道錄司——管理全國和尚、道士的衙門。
[15]天雨血——地上的紅色塵土被大風刮起,送到幾百裡或上千裡以外,随雨降下,古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誤認為是“天雨血”,很不吉利。
[16]青詞——道教向玉皇焚化的表文寫在青色紙上,叫做青詞。
[17]貼裡——太監所穿的一種有褶的長衣,夏季用紗。
今天因皇帝齋戒祈禱,所以太監們隻穿青素衣服。
青素衣服沒有補子。
[18]煙墩帽——下有寬的直檐,頂略尖。
[19]撒扇——即折疊扇。
太監所用的大撒扇,柄有一尺多長,隻用來遮太陽,不能扇風取涼。
[20]印公——太監們對掌印太監的尊稱。
[21]會極門接本——會極門即左順門。
文書房太監将批過紅的奏本在此發出。
内閣和各部、院等衙門派官員在此接收,叫做接本。
在崇祯跪佛前虔誠祝禱當兒,王德化留在經棚外邊,恭立侍候。
一個太監來到他的身邊,湊近他的耳朵小聲說:“宗主爺,王秉筆有事面禀。
”他轉過頭去,看見王承恩神色不安地立在永明殿後,心中不禁一驚。
他使個眼色不讓王承恩來到經棚前邊,自己趕快踮着腳尖兒走了過去,悄聲問:“什麼緊急大事?”王承恩行了禮,從袖中掏出文書遞給他,小聲說:“請宗主爺的示,這些十萬火急的文書是否現在就奏明皇上?”王德化把幾封文書匆匆一看,大驚失色。
想了一下,他把文書交給王承恩,悄聲吩咐說:“拿回宮去,此刻萬不能讓萬歲知道。
縱然天塌下來,也要等皇爺燒過香回到宮中,咱們再向他啟奏。
” 王承恩不敢說什麼,悄悄走了。
從建有佛教法會的院落往北,繞過假山,穿過有雕欄的白玉小橋,又是一座圓殿,描金盤龍匾額上題着“環碧”二字。
周圍綠水環繞,花木繁茂,蒼松數株,翠竹千竿。
這是南宮最後和最幽靜的地方,再往北幾丈遠便是覆蓋着黃瓦的紅色宮牆。
道壇設在環碧殿中,叫做“敕建三清普臨、降妖、伏魔、消災、弭亂醮壇”。
崇祯走進環碧殿,叩拜了玉皇大帝,焚了青詞,照例默禱一陣,然後退出。
皇後和兩個妃子依次燒香出來。
他們到永明殿中休息,吃了點心,起駕回紫禁城去。
當崇祯走進東華門時,恰有一個部僚正在會極門接本
忽然聽見太監傳呼:“聖駕回宮!”他慌忙躲入文華門内西值房,隔着窗隙窺探。
崇祯一掃眼瞧見了他。
轉入文華殿西夾道以後,崇祯派一個小太監回來,用溫和的口氣囑咐他出去後不要亂說。
這時崇祯的心境十分平靜,脾氣變得十分好,臉上挂着若有若無的笑意。
回到乾清宮,他剛剛換過衣服,端着茶碗喝了一口香茶,王承恩走到面前,躬身将幾份文書放在禦案上,膽怯地說: “啟奏皇爺,張獻忠又反了。
” 崇祯的手猛一顫抖,茶碗落在禦案上,濺濕了文書。
他正要詢問詳情,不料王承恩低頭避開他的眼睛,又小聲說: “據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飛奏,陝西的局面也變了。
” “怎麼,張獻忠入陝西了?”崇祯跳起來問。
“官軍何不堵截?” “不是,皇爺。
是李自成在商洛山一帶起事了。
” 崇祯兩眼發直,頹然坐進椅子裡,過了好久才喃喃吐出半句話: “我早就擔心……” 又過了一陣,他才稍微鎮靜,叫王承恩将幾封火急奏本讀給他聽。
當他聽到熊文燦奏報說已命左良玉、羅岱等率楚、豫官軍“追剿”張獻忠,正候捷報,他搖搖頭,用鼻孔冷笑一聲,對王承恩說: “給熊文燦這個該死的老東西下一道嚴旨切責,叫他戴罪視事,以觀後效。
倘若不能将獻賊剿除,加重論罪!” “遵旨!” “鄭崇儉的本上怎麼說?快念!” 鄭崇儉除奏報李自成重新樹起大旗之外,也奏報農民軍中疾疫流行,李自成和劉宗敏等重要“渠魁”都卧病不起。
他還奏稱他已經“親赴武關,督軍進剿,不難将逆賊一網打盡”。
崇祯聽畢,仿佛看見了新的希望,點點頭,又對王承恩說: “替朕拟旨,着鄭崇儉迅速進剿,不得遲誤!”
奉先殿即明朝皇帝的家廟:在紫禁城外的叫做太廟,即今勞動人民文化宮所在地;在紫禁城内的叫做奉先殿。
崇祯的生母姓劉,生前地位很低,是太子宮中的一個淑女,所以她的神主隻能供在奉先别殿。
替皇帝打旗的也是他們。
清代因避康熙帝諱(名玄烨),改稱神武門。
都是言官。
明代把全國領土劃為十三行省。
十三道即十三省,沿襲唐朝舊稱。
這一大片宮殿,到清代全毀了。
他是我國最早的天主教徒,最早接受西洋科學的學者,精通數學、曆法、測量、水利、農業、火器(早期槍炮)制造等方面的學問,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
崇祯五年曾做到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内閣輔臣。
今天因皇帝齋戒祈禱,所以太監們隻穿青素衣服。
青素衣服沒有補子。
太監所用的大撒扇,柄有一尺多長,隻用來遮太陽,不能扇風取涼。
文書房太監将批過紅的奏本在此發出。
内閣和各部、院等衙門派官員在此接收,叫做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