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國家大計的話痛快奏陳呢?他俯首屏息,誠惶誠恐,一面靜候皇上問話,一面向象牙朝笏上偷眼瞧看那上邊用工整的小楷寫着他要面奏的方略要點。
向孫傳庭打量了片刻之後,崇祯怒容滿面,用威嚴的聲音說:“孫傳庭,朕前者命你巡撫陝西,協助洪承疇剿辦流賊,三年來雖然不無微勞,但巨賊李自成及劉宗敏等并未拿獲,遺患無窮。
去冬潼關南原之戰,汝連疏告捷,均言闖逆全軍覆滅,屍積如山。
欺飾戰績,殊屬可恨!朕今問汝:闖逆現在何處?” 皇上的震怒和責問,孫傳庭完全沒有料到,簡直像冷不防當頭頂挨一悶棍。
盡管他的性格十分倔強,也不由地轟然出了一身冷汗,臉色灰白,四肢微微顫栗。
他鼓着勇氣回答說: “微臣前奏闖賊全軍覆滅,确系實情,不敢有絲毫欺飾,有總督臣洪承疇可證。
” “強辯!”崇祯把禦案一拍,又問:“你不惟沒有将闖賊拿獲,連其重要黨羽如劉宗敏、田見秀、高一功、李過等均一并漏網。
汝奏疏中所謂‘逆賊全軍覆滅,非俘即亡’,不是欺飾是什麼?” 孫傳庭竭力保持鎮定,回答說:“微臣在君父之前,何敢強辯。
去冬十月,臣與督臣親赴潼關,麾兵圍剿,設三伏以待賊。
經一日一夜奮戰,确實将逆賊全軍擊潰,死傷遍野,遺棄甲仗如山。
闖賊及其重要黨羽雖未就擒,但想來多半死于亂軍之中。
後因臣星夜率師勤王,不暇找獲巨賊死屍,獻首阙下,上慰君父之憂,下釋京師臣民之疑,實為一大恨事。
” “你知不知道逆賊渠魁均已漏網?” “臣率兵到了山西以後,聞有零星餘賊逃入商洛山中。
為着斬草除根,免遺後患,臣當即一面奏聞陛下,一面派副将賀人龍帶兵折回潼關,向商洛山中認真搜剿。
至于說渠賊均已漏網,臣實不知。
” “哼哼,你還在做夢!”崇祯從禦案上拿起來幾份奏疏和塘報,扔給孫傳庭,憤憤地說:“你看看,這就是你潼關大捷的結果!” 聽說李自成等确已“漏網”,又看見皇上扔下幾份文書,孫傳庭又一陣心驚膽戰。
他手指顫栗地撿起文書,捧在手中,匆匆地浏覽一下“引黃”,心中完全明白。
他把一疊文書恭敬地遞給立在一旁的太監,然後向皇上叩頭說: “臣自勤王以來,雖然日夜奔波于畿輔與山東各地,無暇多探聽餘賊情況,但有的塘報,臣亦見到。
以愚臣看來,倘若逆闖确實漏網,可憂者不在崤函山中,而在商洛山中。
那一股進擾潼關與焚燒靈寶城關的殘寇隻是假借闖賊旗号,決非闖賊本人。
倘若官軍舍商洛而不顧,厚集兵力于崤函山中,恐怕上當不淺。
” “你怎麼知道在崤函山中的不是闖賊本人?” “闖賊倘若未死,定必潛伏起來,待機而動,決不會于殘敗之餘,養息尚且不暇,而膽敢打出逆賊大旗,故意惹動官軍追剿。
” “可是别的殘餘為什麼要打出逆賊旗号,惹動官軍追剿?” “臣近來遠離剿賊軍中,不敢妄加推斷。
但臣與逆賊周旋三年,深知逆賊狡計甚多,常常以虛為實,以實為虛。
揆情度理,在崤函山中打着闖賊旗号者決非闖賊本人。
” “胡說!這股逆賊神出鬼沒,連挫官軍。
看其用兵詭詐情形,必為闖賊本人無疑。
且有人親眼看見闖賊藍衣氈帽,騎烏駁馬立于大旗之下,更有何疑?” “雖然如此,愚臣仍不敢信其為真。
” “地方奏報,證據确鑿,汝說不可憑信,豈非當面欺哄君父,希圖逃避罪責?” “臣束發受書,即以身許國。
崇祯九年,蒙陛下付微臣以剿賊重任,臣無時不思竭盡犬馬之力,以報聖上知遇之恩,何敢面欺君父?” “汝身負剿賊重任,竟使全數渠賊漏網,尚不認罪,一味狡辯,實在可惡。
汝既知報朕知遇之恩,何不将逆賊拿獲,而遺君父西顧之憂?” “倘非連奉诏書,星夜勤王,臣定然四處搜索,不使一賊漏網。
” “胡說!替我拿下!” 登時有兩個錦衣力士[3]把孫傳庭從地上拖起,褫去衣冠,推了出去。
洪承疇趕快跪下,連連叩頭說: “陛下!孫傳庭雖然有罪,懇陛下念他數年剿賊,不無微勞。
雖奏報有欺飾之處,但闖逆在潼關全股瓦解,亦系的情[4],并無虛誇,懇陛下……”
崇祯不等他把話說完,冷笑一下,說:“卿不用替他求情。
卿身任總督,親臨潼關督戰,竟使元兇漏網,論法也不能辭其責。
但朕念你功大過小,不予深究,反将東邊重任交卿去辦。
望卿今後實心任事,不要像孫傳庭一樣,辜負朕之厚望。
” 洪承疇又叩頭說:“微臣受命剿賊,未能鏟除逆氛,克竟全功,緻闖賊目前死灰複燃,實在罪該萬死。
皇上不惟免予重譴,又使臣督師薊、遼,拱衛神京。
如此天恩高厚,使微臣常為之感激涕零。
微臣敢不粉身碎骨,以報陛下!然目前正當國家用人之際,孫傳庭素娴韬略,亦習戰陣,于疆吏中尚屬有用之材。
伏乞聖上息雷霆之怒,施雨露之恩,暫緩嚴罰,使其戴罪圖功,不惟孫傳庭将畏威懷德,力贖前愆,即三軍将士亦必聞而感奮。
”說畢,叩頭不止,幾乎叩出血來。
崇祯雖然很氣孫傳庭沒有将李自成等擒斬,但也知道他是個有用之材。
聽了洪承疇的話,他沉默片刻,說道: “好吧,姑準卿奏,饒了他這一次。
起去吧。
”等洪承疇謝恩起去,崇祯向旁瞟一眼,吩咐說:“叫孫傳庭回來!” 過了片刻,孫傳庭又穿好衣冠,被太監帶了進來,重新在離開禦案大約一丈遠的方磚地上跪下,身子俯得很低。
崇祯望着他說: “孫傳庭,朕姑念你平日尚肯實心任事,饒你這次作戰不力之罪,仍着你總督河北、山東軍務,以觀後效。
” 孫傳庭叩頭謝恩,仍然伏地不起。
“下去吧。
”崇祯輕聲說。
孫傳庭又叩了頭,爬起來低着頭退了出去。
盡管他的身體十分結實,年紀隻有四十七歲,但當他步下丹墀時,卻像老人一樣,腳步不穩,幾乎跌了一跤。
洪承疇又回答了皇帝幾句問話,叩頭退出。
他是一個深通世故的老官僚,心中清楚,今日皇上之所以對孫傳庭如此嚴責,一部分是孫傳庭自己招的,一部分也是故意借他陛辭的時候,來個殺雞吓猴,讓他看點顔色。
因此他本來還想對皇上提出一點小小的懇求,也不敢說出口來。
他剛出皇極門,一個太監從裡邊追出,口傳聖旨說皇上明日正午在平台賜宴,并谕文武百官于明日下午在朝陽門外為他餞行。
他跪地聽旨,叩頭謝恩,山呼萬歲。
但是在他感激皇恩浩蕩之餘,心中反覺惴惴不安,仿佛預感到什麼不幸在等待着他。
他深知皇上恩威莫測,倘若他此去防備滿洲無功,隻能為皇上盡節,死在遼東,别想再回朝廷。
而權衡一切,此去成功的希望實在微乎其微。
孫傳庭回到公館,覺得耳朵裡嗡嗡響着,家人同他說話他也聽不清楚。
他不吃午飯,不許别人打攪他,獨坐書房發悶。
看看昨夜在朝笏上寫的那些小字,歎了口氣。
由于精神上受的打擊太大,孫傳庭回到保定駐節地,耳朵竟然聾了,請求辭官回籍。
崇祯不信,命保定巡撫楊一俊就近察看真僞,據實奏聞。
楊一俊回奏說孫傳庭的耳聾是真。
崇祯大怒,說他們朋比為奸,派錦衣旗校将他們一起逮捕進京,下到獄中。
滿朝人都知道孫傳庭因耳聾下獄冤枉,卻無人敢替他上疏申救。
到了四月中旬以後,朝廷得到确實消息,知道李自成從潼關南原突圍後就潛伏在商洛叢山中,在豫西活動的隻是高桂英和劉芳亮一支人馬。
雖然事實證明了孫傳庭的推測是對的,但崇祯并不釋放他,因為一則崇祯是個剛愎成性、從不承認錯誤的人,二則他很恨孫傳庭不曾将李自成和所有重要的農民軍領袖捕獲或陣斬。
自從知道了李自成在商洛山中的活動情況以後,他對國事更加憂愁,常常夜不成寐,脾氣也變得更加暴躁。
五月下旬,又是崇祯的一個不眠之夜。
已經二更過後了,乾清宮院中靜悄悄的,隻有崇祯皇帝和值夜班的太監、宮女們還沒有睡。
整個紫禁城也是靜悄悄的,隻是每隔一會兒從東西
向孫傳庭打量了片刻之後,崇祯怒容滿面,用威嚴的聲音說:“孫傳庭,朕前者命你巡撫陝西,協助洪承疇剿辦流賊,三年來雖然不無微勞,但巨賊李自成及劉宗敏等并未拿獲,遺患無窮。
去冬潼關南原之戰,汝連疏告捷,均言闖逆全軍覆滅,屍積如山。
欺飾戰績,殊屬可恨!朕今問汝:闖逆現在何處?” 皇上的震怒和責問,孫傳庭完全沒有料到,簡直像冷不防當頭頂挨一悶棍。
盡管他的性格十分倔強,也不由地轟然出了一身冷汗,臉色灰白,四肢微微顫栗。
他鼓着勇氣回答說: “微臣前奏闖賊全軍覆滅,确系實情,不敢有絲毫欺飾,有總督臣洪承疇可證。
” “強辯!”崇祯把禦案一拍,又問:“你不惟沒有将闖賊拿獲,連其重要黨羽如劉宗敏、田見秀、高一功、李過等均一并漏網。
汝奏疏中所謂‘逆賊全軍覆滅,非俘即亡’,不是欺飾是什麼?” 孫傳庭竭力保持鎮定,回答說:“微臣在君父之前,何敢強辯。
去冬十月,臣與督臣親赴潼關,麾兵圍剿,設三伏以待賊。
經一日一夜奮戰,确實将逆賊全軍擊潰,死傷遍野,遺棄甲仗如山。
闖賊及其重要黨羽雖未就擒,但想來多半死于亂軍之中。
後因臣星夜率師勤王,不暇找獲巨賊死屍,獻首阙下,上慰君父之憂,下釋京師臣民之疑,實為一大恨事。
” “你知不知道逆賊渠魁均已漏網?” “臣率兵到了山西以後,聞有零星餘賊逃入商洛山中。
為着斬草除根,免遺後患,臣當即一面奏聞陛下,一面派副将賀人龍帶兵折回潼關,向商洛山中認真搜剿。
至于說渠賊均已漏網,臣實不知。
” “哼哼,你還在做夢!”崇祯從禦案上拿起來幾份奏疏和塘報,扔給孫傳庭,憤憤地說:“你看看,這就是你潼關大捷的結果!” 聽說李自成等确已“漏網”,又看見皇上扔下幾份文書,孫傳庭又一陣心驚膽戰。
他手指顫栗地撿起文書,捧在手中,匆匆地浏覽一下“引黃”,心中完全明白。
他把一疊文書恭敬地遞給立在一旁的太監,然後向皇上叩頭說: “臣自勤王以來,雖然日夜奔波于畿輔與山東各地,無暇多探聽餘賊情況,但有的塘報,臣亦見到。
以愚臣看來,倘若逆闖确實漏網,可憂者不在崤函山中,而在商洛山中。
那一股進擾潼關與焚燒靈寶城關的殘寇隻是假借闖賊旗号,決非闖賊本人。
倘若官軍舍商洛而不顧,厚集兵力于崤函山中,恐怕上當不淺。
” “你怎麼知道在崤函山中的不是闖賊本人?” “闖賊倘若未死,定必潛伏起來,待機而動,決不會于殘敗之餘,養息尚且不暇,而膽敢打出逆賊大旗,故意惹動官軍追剿。
” “可是别的殘餘為什麼要打出逆賊旗号,惹動官軍追剿?” “臣近來遠離剿賊軍中,不敢妄加推斷。
但臣與逆賊周旋三年,深知逆賊狡計甚多,常常以虛為實,以實為虛。
揆情度理,在崤函山中打着闖賊旗号者決非闖賊本人。
” “胡說!這股逆賊神出鬼沒,連挫官軍。
看其用兵詭詐情形,必為闖賊本人無疑。
且有人親眼看見闖賊藍衣氈帽,騎烏駁馬立于大旗之下,更有何疑?” “雖然如此,愚臣仍不敢信其為真。
” “地方奏報,證據确鑿,汝說不可憑信,豈非當面欺哄君父,希圖逃避罪責?” “臣束發受書,即以身許國。
崇祯九年,蒙陛下付微臣以剿賊重任,臣無時不思竭盡犬馬之力,以報聖上知遇之恩,何敢面欺君父?” “汝身負剿賊重任,竟使全數渠賊漏網,尚不認罪,一味狡辯,實在可惡。
汝既知報朕知遇之恩,何不将逆賊拿獲,而遺君父西顧之憂?” “倘非連奉诏書,星夜勤王,臣定然四處搜索,不使一賊漏網。
” “胡說!替我拿下!” 登時有兩個錦衣力士
洪承疇趕快跪下,連連叩頭說: “陛下!孫傳庭雖然有罪,懇陛下念他數年剿賊,不無微勞。
雖奏報有欺飾之處,但闖逆在潼關全股瓦解,亦系的情
卿身任總督,親臨潼關督戰,竟使元兇漏網,論法也不能辭其責。
但朕念你功大過小,不予深究,反将東邊重任交卿去辦。
望卿今後實心任事,不要像孫傳庭一樣,辜負朕之厚望。
” 洪承疇又叩頭說:“微臣受命剿賊,未能鏟除逆氛,克竟全功,緻闖賊目前死灰複燃,實在罪該萬死。
皇上不惟免予重譴,又使臣督師薊、遼,拱衛神京。
如此天恩高厚,使微臣常為之感激涕零。
微臣敢不粉身碎骨,以報陛下!然目前正當國家用人之際,孫傳庭素娴韬略,亦習戰陣,于疆吏中尚屬有用之材。
伏乞聖上息雷霆之怒,施雨露之恩,暫緩嚴罰,使其戴罪圖功,不惟孫傳庭将畏威懷德,力贖前愆,即三軍将士亦必聞而感奮。
”說畢,叩頭不止,幾乎叩出血來。
崇祯雖然很氣孫傳庭沒有将李自成等擒斬,但也知道他是個有用之材。
聽了洪承疇的話,他沉默片刻,說道: “好吧,姑準卿奏,饒了他這一次。
起去吧。
”等洪承疇謝恩起去,崇祯向旁瞟一眼,吩咐說:“叫孫傳庭回來!” 過了片刻,孫傳庭又穿好衣冠,被太監帶了進來,重新在離開禦案大約一丈遠的方磚地上跪下,身子俯得很低。
崇祯望着他說: “孫傳庭,朕姑念你平日尚肯實心任事,饒你這次作戰不力之罪,仍着你總督河北、山東軍務,以觀後效。
” 孫傳庭叩頭謝恩,仍然伏地不起。
“下去吧。
”崇祯輕聲說。
孫傳庭又叩了頭,爬起來低着頭退了出去。
盡管他的身體十分結實,年紀隻有四十七歲,但當他步下丹墀時,卻像老人一樣,腳步不穩,幾乎跌了一跤。
洪承疇又回答了皇帝幾句問話,叩頭退出。
他是一個深通世故的老官僚,心中清楚,今日皇上之所以對孫傳庭如此嚴責,一部分是孫傳庭自己招的,一部分也是故意借他陛辭的時候,來個殺雞吓猴,讓他看點顔色。
因此他本來還想對皇上提出一點小小的懇求,也不敢說出口來。
他剛出皇極門,一個太監從裡邊追出,口傳聖旨說皇上明日正午在平台賜宴,并谕文武百官于明日下午在朝陽門外為他餞行。
他跪地聽旨,叩頭謝恩,山呼萬歲。
但是在他感激皇恩浩蕩之餘,心中反覺惴惴不安,仿佛預感到什麼不幸在等待着他。
他深知皇上恩威莫測,倘若他此去防備滿洲無功,隻能為皇上盡節,死在遼東,别想再回朝廷。
而權衡一切,此去成功的希望實在微乎其微。
孫傳庭回到公館,覺得耳朵裡嗡嗡響着,家人同他說話他也聽不清楚。
他不吃午飯,不許别人打攪他,獨坐書房發悶。
看看昨夜在朝笏上寫的那些小字,歎了口氣。
由于精神上受的打擊太大,孫傳庭回到保定駐節地,耳朵竟然聾了,請求辭官回籍。
崇祯不信,命保定巡撫楊一俊就近察看真僞,據實奏聞。
楊一俊回奏說孫傳庭的耳聾是真。
崇祯大怒,說他們朋比為奸,派錦衣旗校将他們一起逮捕進京,下到獄中。
滿朝人都知道孫傳庭因耳聾下獄冤枉,卻無人敢替他上疏申救。
到了四月中旬以後,朝廷得到确實消息,知道李自成從潼關南原突圍後就潛伏在商洛叢山中,在豫西活動的隻是高桂英和劉芳亮一支人馬。
雖然事實證明了孫傳庭的推測是對的,但崇祯并不釋放他,因為一則崇祯是個剛愎成性、從不承認錯誤的人,二則他很恨孫傳庭不曾将李自成和所有重要的農民軍領袖捕獲或陣斬。
自從知道了李自成在商洛山中的活動情況以後,他對國事更加憂愁,常常夜不成寐,脾氣也變得更加暴躁。
五月下旬,又是崇祯的一個不眠之夜。
已經二更過後了,乾清宮院中靜悄悄的,隻有崇祯皇帝和值夜班的太監、宮女們還沒有睡。
整個紫禁城也是靜悄悄的,隻是每隔一會兒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