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崇祯十二年的春天,崇祯的心情是特别陰郁的。
西苑中依然像往年一樣冰雪融化,柳綠桃紅,春水和天光争藍,燕子和黃莺齊來,可是崇祯卻沒有心情來玩。
由于他不來,皇後和妃嫔們自然都不來了。
農民戰争正在醞釀着新的高潮,紫禁城中又一年失去了春天。
三月上旬,清兵毫無阻攔地退出長城。
每次清兵入塞,所到之處,城鄉殘破,人口銳減,生産不易恢複。
這次入犯,時間在半年以上,攻破了畿輔和山東七十多個州、縣,大肆燒殺,劫掠,擄走了五十多萬丁壯人口,并且攻破山東省會濟南,擄走了分封在濟南的魯王及其全家。
崇祯很明白,畿輔和山東一帶是國家的根本重地,經過這次戰争,沒有十年以上的太平日子不能夠恢複元氣。
可是,議和不成,滿洲決不會叫你休養生息。
這次滿洲兵入塞距上次入塞僅隔兩年。
誰曉得他們什麼時候還會再來?邊軍不管用,武将怕死,他們什麼時候想來就來! 但是比較起來,最使他日夜憂心的還是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問題。
他不知道谷城的局面能夠拖延多久,深怕一旦谷城有變,湖廣和河南震動,中原大局又難得收拾了。
對于李自成的依然活着,他非常恨孫傳庭的不中用,認為他是“虛飾戰功,縱虎贻患”。
倘若再過不久李自成的羽毛豐滿,如何是好? 自從三月中旬奉先别殿[1]懸挂了母親遺容,崇祯每當心中有說不出的空虛、絕望和憤懑,無處排遣,便對着母親遺容,默默流淚。
其實,他對于母親是什麼樣子,一點兒也不記得。
他的母親姓劉,十六歲被選進宮來,做了太子朱常洛的淑女。
淑女在太子的成群侍妾中地位很低,所以她沒有引起太子的注意。
在宮中郁郁地過了兩三年,忽然有一天被太子看上了,叫太監用牙牌把她召到興龍宮住了一晚,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就是現在的崇祯皇帝。
從那次接近太子之後,她幾乎被太子忘記了。
生下兒子,她的不幸的地位仍然沒有多大改變,隻好在冷宮中長齋念佛,消磨歲月。
等到崇祯五歲時候,大概她不小心對太子流露出不滿情緒,惹動太子大怒,命她自盡。
當時太子朱常洛很不得父親萬曆皇帝的寵愛,常常有被廢掉的危險,所以他嚴禁東宮的人們将這件事傳揚出去。
其實,就是在東宮也隻有極少數的人知道劉淑女是怎樣死的。
農民革命戰争的打擊使他的精神中不斷增加悲觀和痛苦,而這種沒法對朝臣們傾吐的心情和一種孤獨之感,一齊轉化為對母親的孝思,或者換句話說,通過對母親的孝思排遣他的不能告人的悲觀和孤獨的心情。
崇祯八年春天,農民軍焚燒鳳陽皇陵以後,他在宮中大哭幾次,内心的痛苦更深,就叫一位擅長畫像的翰林院待诏每日到他外祖母家去沐手焚香,為他的亡母畫像。
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多次易稿,直到去年冬天清兵逼近北京的時候才描繪成功。
在描繪太後遺容的過程中很少有确實依據。
因為她自從選入宮中以後就沒有再同娘家人見過面,如今隔了二十多年,連崇祯的外祖母(如今被封為瀛國太夫人)也記不清她的模樣。
宮中有一個傅懿妃,和崇祯的母親同為太子朱常洛的淑女。
她說她住的宮同崇祯母親住的宮相鄰,相見的次數較多,還仿佛記得一些。
她在幾千個宮女中指點這個人的鼻子有點像,那個人的眼睛有點像,又另外一個人的下巴有點像……司禮監把被挑出來的衆多宮女陸續送到赢國府,再由瀛國太夫人參加意見,指示畫師,揣摩着畫,畫畫改改。
奉迎太後遺容入宮要舉行重大典禮,所以一直等到清兵退走以後,才由禮部拟具儀注,由欽天監擇定吉日,用皇太後的銮駕和儀仗把黃绫裝裱的畫像從正陽門送進宮來。
禮部尚書率領文武百官都在大明門外跪接。
崇祯率領太子和兩個較大的皇子在午門外跪接。
皇後周氏率領公主和妃嫔們在皇極門外跪接。
由于崇祯的母親在生前并未封後,所以不能把她的畫像送進奉先殿正殿,而隻能懸在配殿。
行過祭禮,崇祯把一些曾在父親宮中生活過的老宮女叫來看,問她們像不像太後真容。
她們當着他的面異口同聲地回奏說十分相像,但在背後,有的說有點兒像,有的說完全不像。
後來崇祯因想着他母親在死前兩年中長齋念佛,又命畫師另畫一幅遺容,具天人之姿,戴毗盧帽,穿紅錦袈裟,坐蓮花寶座。
通過别人的畫筆,将他的母親更加美化和神聖化了。
當時的衆多文武朝臣,對于崇祯性格的幾個方面如剛愎、猜疑等都很熟悉。
不管朝臣對他的性格中幾種表現都有意見,甚至在他死後作為他導緻亡國的重要因素,但是共同肯定的一點是認為他秉性剛毅,所以南明朝廷曾給他上一個谥叫做毅宗。
反動封建士大夫眼中的所謂剛毅,就是指他在農民革命戰争的沖擊下始終頑強地拼死掙紮,決不後退,直到國亡家破,自盡煤山。
在當時朝臣們很少知道他在農民革命戰争的打擊下精神上多麼悲觀和軟弱。
在崇祯十五年以前,這悲觀和軟弱的一面隻在深宮中秘密流露,特别是在奉先偏殿懸挂的母親畫像前流淚較為經常。
一到上朝時候,他就變成一個十分專斷、威嚴、不可觸犯的君主,使許多朝臣在上朝時兩腿打顫。
三月下旬的一天,他從奉先偏殿回到乾清宮,眼睛仍然紅潤,心情略覺安靜,坐在禦案前省閱文書。
先看了洪承疇請求陛辭的奏疏,又看了孫傳庭請求召對的奏疏,他随即傳谕明天上午在平台同時召見他們。
剛才在奉先偏殿中他顯得十分軟弱,現在忽然滿臉都是殺氣。
洪承疇已經改任薊、遼總督,專負責對滿軍事。
崇祯和滿朝文武都認為他是一位資曆深、威望高、可以擔負遼東重任的統帥人才,對他寄予很大期望。
洪承疇明知道困難重重,但是他深感皇帝知遇之恩,決心到關外整頓軍務,替皇上稍解東顧之憂。
等洪承疇和孫傳庭行過常朝禮,崇祯向洪承疇問了幾句話,無非是關于起程時間和一切準備如何等等,至于今後用兵方略,在不久前兩次召對時已經談過,用不着今天再問。
他又向洪承疇勉勵幾句,期望他早奏捷音。
叫洪承疇起來後,崇祯收斂了臉上的溫和神色,冷冷地小聲叫: “孫傳庭!” “微臣在!”孫傳庭跪在地上不敢仰視,恭候皇上問話。
有片刻工夫,崇祯望着他并不問話。
這種異乎尋常的沉默使他的心中忐忑不安。
去年冬天,他同洪承疇率師勤王,來到北京近郊。
那時盧象升已經戰死,朝廷升他為總督,挂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銜,代象升總督諸路援軍,并賜尚方劍。
可是他同楊嗣昌的關系沒有搞好,又得罪了高起潛,被皇帝降旨切責。
崇祯叫洪承疇進京陛見,并使大臣郊勞[2],卻不許他進京陛見。
清兵退出以後,崇祯采納了楊嗣昌的建議,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把陝西勤王軍全部交洪承疇率領去防備滿洲。
孫傳庭非常反對把陝西勤王軍全部留下,上疏力争,說這一部分陝西兵決不可留,倘若留下,陝西的“賊寇”就會重新滋蔓,結果無益于薊、遼邊防,隻是替陝西的“賊寇”清除了官軍。
他還說:“且秦兵之妻孥蓄積皆在秦,久留于邊,非嘩則逃,将不為吾用而為賊用,是又驅兵從賊也。
”孫傳庭的反對留陝西勤王兵防守薊、遼,原來也有一部分私心。
他認為洪承疇既然改任為薊、遼總督,陝西、三邊總督的遺缺,朝廷一定會叫他升補。
他要求把陝西勤王兵放回陝西,固然是為今後的“剿賊”軍事着想,也是為他自己着想。
沒有這些軍隊,他将來回陝西,手中就沒有猴子牽了。
崇祯目前急于要穩定關外局勢,決意将這一部分人馬交給洪承疇,所以對于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
孫傳庭是個非常驕傲自負的人,一向對楊嗣昌代皇帝籌劃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
由于他沒有能夠像洪承疇那樣受到郊勞和召見,對楊嗣昌更加不滿,決心同楊嗣昌鬥一下,所以在清兵退走之前他就上疏說:“年來疆事決裂,多由計畫差謬。
待戰事告竣,懇皇上一賜陛見,面陳大計。
”經過力争陝兵回陝的鬥争失敗,他渴望陛見的心情更加迫切。
如今果然蒙召對了,但皇上叫他的口氣是那麼嚴厲,是不是會允許他把許多有關
西苑中依然像往年一樣冰雪融化,柳綠桃紅,春水和天光争藍,燕子和黃莺齊來,可是崇祯卻沒有心情來玩。
由于他不來,皇後和妃嫔們自然都不來了。
農民戰争正在醞釀着新的高潮,紫禁城中又一年失去了春天。
三月上旬,清兵毫無阻攔地退出長城。
每次清兵入塞,所到之處,城鄉殘破,人口銳減,生産不易恢複。
這次入犯,時間在半年以上,攻破了畿輔和山東七十多個州、縣,大肆燒殺,劫掠,擄走了五十多萬丁壯人口,并且攻破山東省會濟南,擄走了分封在濟南的魯王及其全家。
崇祯很明白,畿輔和山東一帶是國家的根本重地,經過這次戰争,沒有十年以上的太平日子不能夠恢複元氣。
可是,議和不成,滿洲決不會叫你休養生息。
這次滿洲兵入塞距上次入塞僅隔兩年。
誰曉得他們什麼時候還會再來?邊軍不管用,武将怕死,他們什麼時候想來就來! 但是比較起來,最使他日夜憂心的還是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問題。
他不知道谷城的局面能夠拖延多久,深怕一旦谷城有變,湖廣和河南震動,中原大局又難得收拾了。
對于李自成的依然活着,他非常恨孫傳庭的不中用,認為他是“虛飾戰功,縱虎贻患”。
倘若再過不久李自成的羽毛豐滿,如何是好? 自從三月中旬奉先别殿
其實,他對于母親是什麼樣子,一點兒也不記得。
他的母親姓劉,十六歲被選進宮來,做了太子朱常洛的淑女。
淑女在太子的成群侍妾中地位很低,所以她沒有引起太子的注意。
在宮中郁郁地過了兩三年,忽然有一天被太子看上了,叫太監用牙牌把她召到興龍宮住了一晚,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就是現在的崇祯皇帝。
從那次接近太子之後,她幾乎被太子忘記了。
生下兒子,她的不幸的地位仍然沒有多大改變,隻好在冷宮中長齋念佛,消磨歲月。
等到崇祯五歲時候,大概她不小心對太子流露出不滿情緒,惹動太子大怒,命她自盡。
當時太子朱常洛很不得父親萬曆皇帝的寵愛,常常有被廢掉的危險,所以他嚴禁東宮的人們将這件事傳揚出去。
其實,就是在東宮也隻有極少數的人知道劉淑女是怎樣死的。
農民革命戰争的打擊使他的精神中不斷增加悲觀和痛苦,而這種沒法對朝臣們傾吐的心情和一種孤獨之感,一齊轉化為對母親的孝思,或者換句話說,通過對母親的孝思排遣他的不能告人的悲觀和孤獨的心情。
崇祯八年春天,農民軍焚燒鳳陽皇陵以後,他在宮中大哭幾次,内心的痛苦更深,就叫一位擅長畫像的翰林院待诏每日到他外祖母家去沐手焚香,為他的亡母畫像。
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多次易稿,直到去年冬天清兵逼近北京的時候才描繪成功。
在描繪太後遺容的過程中很少有确實依據。
因為她自從選入宮中以後就沒有再同娘家人見過面,如今隔了二十多年,連崇祯的外祖母(如今被封為瀛國太夫人)也記不清她的模樣。
宮中有一個傅懿妃,和崇祯的母親同為太子朱常洛的淑女。
她說她住的宮同崇祯母親住的宮相鄰,相見的次數較多,還仿佛記得一些。
她在幾千個宮女中指點這個人的鼻子有點像,那個人的眼睛有點像,又另外一個人的下巴有點像……司禮監把被挑出來的衆多宮女陸續送到赢國府,再由瀛國太夫人參加意見,指示畫師,揣摩着畫,畫畫改改。
奉迎太後遺容入宮要舉行重大典禮,所以一直等到清兵退走以後,才由禮部拟具儀注,由欽天監擇定吉日,用皇太後的銮駕和儀仗把黃绫裝裱的畫像從正陽門送進宮來。
禮部尚書率領文武百官都在大明門外跪接。
崇祯率領太子和兩個較大的皇子在午門外跪接。
皇後周氏率領公主和妃嫔們在皇極門外跪接。
由于崇祯的母親在生前并未封後,所以不能把她的畫像送進奉先殿正殿,而隻能懸在配殿。
行過祭禮,崇祯把一些曾在父親宮中生活過的老宮女叫來看,問她們像不像太後真容。
她們當着他的面異口同聲地回奏說十分相像,但在背後,有的說有點兒像,有的說完全不像。
後來崇祯因想着他母親在死前兩年中長齋念佛,又命畫師另畫一幅遺容,具天人之姿,戴毗盧帽,穿紅錦袈裟,坐蓮花寶座。
通過别人的畫筆,将他的母親更加美化和神聖化了。
當時的衆多文武朝臣,對于崇祯性格的幾個方面如剛愎、猜疑等都很熟悉。
不管朝臣對他的性格中幾種表現都有意見,甚至在他死後作為他導緻亡國的重要因素,但是共同肯定的一點是認為他秉性剛毅,所以南明朝廷曾給他上一個谥叫做毅宗。
反動封建士大夫眼中的所謂剛毅,就是指他在農民革命戰争的沖擊下始終頑強地拼死掙紮,決不後退,直到國亡家破,自盡煤山。
在當時朝臣們很少知道他在農民革命戰争的打擊下精神上多麼悲觀和軟弱。
在崇祯十五年以前,這悲觀和軟弱的一面隻在深宮中秘密流露,特别是在奉先偏殿懸挂的母親畫像前流淚較為經常。
一到上朝時候,他就變成一個十分專斷、威嚴、不可觸犯的君主,使許多朝臣在上朝時兩腿打顫。
三月下旬的一天,他從奉先偏殿回到乾清宮,眼睛仍然紅潤,心情略覺安靜,坐在禦案前省閱文書。
先看了洪承疇請求陛辭的奏疏,又看了孫傳庭請求召對的奏疏,他随即傳谕明天上午在平台同時召見他們。
剛才在奉先偏殿中他顯得十分軟弱,現在忽然滿臉都是殺氣。
洪承疇已經改任薊、遼總督,專負責對滿軍事。
崇祯和滿朝文武都認為他是一位資曆深、威望高、可以擔負遼東重任的統帥人才,對他寄予很大期望。
洪承疇明知道困難重重,但是他深感皇帝知遇之恩,決心到關外整頓軍務,替皇上稍解東顧之憂。
等洪承疇和孫傳庭行過常朝禮,崇祯向洪承疇問了幾句話,無非是關于起程時間和一切準備如何等等,至于今後用兵方略,在不久前兩次召對時已經談過,用不着今天再問。
他又向洪承疇勉勵幾句,期望他早奏捷音。
叫洪承疇起來後,崇祯收斂了臉上的溫和神色,冷冷地小聲叫: “孫傳庭!” “微臣在!”孫傳庭跪在地上不敢仰視,恭候皇上問話。
有片刻工夫,崇祯望着他并不問話。
這種異乎尋常的沉默使他的心中忐忑不安。
去年冬天,他同洪承疇率師勤王,來到北京近郊。
那時盧象升已經戰死,朝廷升他為總督,挂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銜,代象升總督諸路援軍,并賜尚方劍。
可是他同楊嗣昌的關系沒有搞好,又得罪了高起潛,被皇帝降旨切責。
崇祯叫洪承疇進京陛見,并使大臣郊勞
清兵退出以後,崇祯采納了楊嗣昌的建議,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把陝西勤王軍全部交洪承疇率領去防備滿洲。
孫傳庭非常反對把陝西勤王軍全部留下,上疏力争,說這一部分陝西兵決不可留,倘若留下,陝西的“賊寇”就會重新滋蔓,結果無益于薊、遼邊防,隻是替陝西的“賊寇”清除了官軍。
他還說:“且秦兵之妻孥蓄積皆在秦,久留于邊,非嘩則逃,将不為吾用而為賊用,是又驅兵從賊也。
”孫傳庭的反對留陝西勤王兵防守薊、遼,原來也有一部分私心。
他認為洪承疇既然改任為薊、遼總督,陝西、三邊總督的遺缺,朝廷一定會叫他升補。
他要求把陝西勤王兵放回陝西,固然是為今後的“剿賊”軍事着想,也是為他自己着想。
沒有這些軍隊,他将來回陝西,手中就沒有猴子牽了。
崇祯目前急于要穩定關外局勢,決意将這一部分人馬交給洪承疇,所以對于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
孫傳庭是個非常驕傲自負的人,一向對楊嗣昌代皇帝籌劃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
由于他沒有能夠像洪承疇那樣受到郊勞和召見,對楊嗣昌更加不滿,決心同楊嗣昌鬥一下,所以在清兵退走之前他就上疏說:“年來疆事決裂,多由計畫差謬。
待戰事告竣,懇皇上一賜陛見,面陳大計。
”經過力争陝兵回陝的鬥争失敗,他渴望陛見的心情更加迫切。
如今果然蒙召對了,但皇上叫他的口氣是那麼嚴厲,是不是會允許他把許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