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汗,他把外邊的幾件衣服脫掉,隻穿一件濕漉漉的、補着許多補丁的單褂子,繼續挖地。
盡管他在這裡暫時用的李鴻基這個名字,也不讓部下在老百姓面前叫他闖王,但是老百姓近來都很明白他是何人。
他們一點兒也不怕他,站在附近望着他嘻嘻笑着,小聲地贊歎不止。
快近中午時候,闖王派一名親兵回老營告訴總管,他不回去吃午飯,要到李過那裡看看,下午還要到總哨劉爺那裡;倘有什麼要事,可到李過或宗敏那裡找他。
李過負責全營的練兵工作,稱做督練。
這個名稱到五年後改為督肄,屬于兵政府。
闖王在侄兒那裡談了些有關操練的事,同将士們蹲在一起吃過午飯,親自到校場看将士們練習射箭和操演陣法。
将士們在操演陣法時雖然部伍整齊,紀律嚴肅,但變化較少。
他不由地想起來他缺乏一位深明陣法的軍師,心中有一點空虛之感。
另外有一隊步兵在操練長槍,自成也走近去看了一陣。
最近幾年,他為着行動迅速,幾乎完全變成了騎兵。
騎兵作戰一般喜歡使用刀劍,用長武器的較少。
如今馬匹一時不易補充,不得不訓練一些步兵。
根據闖王意見,每個步兵要練熟兩種武器,一種是槍,一種是單刀或劍。
俗話說槍為諸兵之王,這是因為槍是長武器,而槍法又變化多端。
士兵會用長武器,一躍而前,敵人在二丈以内,即令用較短的木杆槍,也可将其殺傷。
槍法變化多端,對于各種武器如棍、劍、叉、鏟、鞭、锏、戟、雙刀、單刀、大刀[1]、牌镋,都有破法。
但長槍也有弱點。
如遇劫營、巷戰、争奪城門、攀登城寨,長武器就不如短武器。
在這些場合,刀、劍、鞭、棒最為得手。
這一隊步兵在長槍與短刀兩種兵器的操練上,以操練槍法為主。
他們有些是本地農民新入夥的,有些是本地的小杆子入夥的,大多數沒有練過武藝。
根據自成多年的臨陣經驗,弟兄們如果手執長槍,縱然練得不熟,也很有用;如果手執短武器,用得不熟,和徒手相搏差不多。
在自成的大将裡邊,隻有劉芳亮槍法最精。
槍法在明代分為十七八家,但崇祯年間在全國最著名和影響最大的不過六七家。
一切武藝的傳播都靠師傅親授,不靠文字,所以就是這六七家最著名的槍法,能夠得其真傳的人也很少。
在社會上流傳的往往是些皮毛,或是些不管實用的花槍。
劉芳亮的槍法得自家傳,本來就根基很深,後來随着李自成馳驅各省,每遇到各派高手就虛心請教。
他起小跟随父兄練的是當時流行于關中的沙家槍法,後來融會了楊家槍法,石家槍法,馬家槍法,少林槍法,漢口槍法等,廣集衆長,自成一派。
去年冬天進軍川北、川西時,遇到峨眉山的老和尚普恩,又請教了真正的峨眉槍法,從此技藝更進,達于神化。
可是劉芳亮現在随同高夫人在崤函山中,隻好在闖王身邊的将士中挑選教師。
挑來挑去,最後決定讓自成的叔伯兄弟李鴻恩擔任槍法總教練。
他是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将領,在叔伯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人們都稱他李十二,或十二帥,李過叫他十二爹,而自成仍呼他的乳名恩子。
潼關南原大戰之前他就負了重傷,當人馬路過杜家寨時,他和别的重傷人員被留下來,隐藏在山洞中,一個月前才完全治愈。
他作戰十分勇敢,又是自成的小弟弟,所以自成很愛他。
可是他有時依仗是自成的弟弟,李過的叔叔,做出些違反軍紀的事,使自成對他不敢重用。
雖然經過多次教訓,他還是不能像别的将領一樣處處嚴守軍紀。
這次自成派他做步兵總教練,率領二百多名新弟兄駐紮在一個村莊裡,本來有點不放心,害怕會鬧出什麼事故。
但又想着,李過是督練,做事十分認真,而每天操練又都在一起,就放心了。
李十二把這二百多人分作兩隊:第一隊是用一丈八尺到二丈四尺的竹竿做槍身,俗稱竹竿镖;第二隊用不足一丈的木杆子做槍身,根大盈把,尖徑半寸,身硬如鐵。
李十二挑選身體輕捷、善于縱跳的弟兄們參加第一隊,用沙家槍法教他們;挑選身大力強的參加第二隊,教他們石家槍法,但是他憑着自己的心意,在石家槍法中多少雜有少林槍法。
他把二百多弟兄這樣分開,是根據兵器的性質和人們身體條件決定的。
竹竿镖身長而軟,重要在善用雙足,必須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
進退迅速,是竹竿镖臨敵制勝的關鍵。
第二隊用的木杆槍,槍身較短,而又粗硬,重在十斤出頭,沒有很好的腕力不能使用,使用時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
少林寺本來擅長棍法,後來從棍法中變出一派槍法,主要特點是連戳帶打,但也剛柔相濟,頗為實用。
李十二為着教練這一隊弟兄,很費了一番心思,才把少林槍法的一部分特點用在石家槍法之中。
自成站在校場裡看了一陣,對于鴻恩的教練工作大為滿意。
不過十幾天工夫,鴻恩已經把這兩隊新弟兄初步引上了路。
自成從隊伍中叫出兩個弟兄,命他們做出蒼龍擺尾勢和靈貓捕鼠勢讓他瞧瞧。
他點頭稱贊幾句,又指點出他們身法、步法的毛病。
随後他自己耍了一套楊家槍法,又向大家講解使槍的基本道理,并說槍是長武器,必須學會如何作短武器用,方得其妙。
不然,萬一一刺不中,或沒有中在吃緊處,被對手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為長所誤。
要會短用,就得着重練身法、步法。
他說這是戚家軍[2]練習槍法的一個妙訣,要大家務必注意。
講過之後,他望着叔伯兄弟問道: “恩子,三個月管上戰場麼?” “二哥,隻用練上兩個月,保管使用!” 李自成覺得鴻恩的眼神很不自然,似乎害怕同他的眼光正面相對。
這感覺使他突然想起:自從他來到校場以後,鴻恩就似乎在假借賣力教練,回避着他。
“難道是他麼?”自成想到強奸民女的案子,心中疑問,但馬上他就回答自己說:“不會吧,他不敢!”他想,鴻恩在他的面前态度不自然并不奇怪,因為他是兄長,一向對弟弟有些過嚴。
于是他望着鴻恩的眼睛笑着說: “兩個月管使用?我要的是精兵呀。
” “誰說不是要練成精兵?當然是精兵。
若是操練兩月不使他們成為精兵,二哥,你砍我的腦袋!” 自成哈哈大笑,說:“好,我記着你吹的大話!” 他還想在校場裡停留一陣,可是劉宗敏派一個親兵飛馬而來,請他同李過速去議事。
闖王的心中一動,明白是為着那件事訪查出一些眉目。
在這刹那間,他又覺察到鴻恩的眼神有些畏懼不安,但是他又一次想着自己的疑心沒有根據。
在要離開時,他對鴻恩鼓勵說: “恩子,好生練吧。
别看這兩百多弟兄少,日後他們就是咱們成立步兵的根基。
用心操練個模樣出來!” 李過因為正在指揮操演陣法,離不開身,也不知道宗敏要商議什麼事,對闖王說:“二爹,你去吧,用不着我也去啦。
”自成想着他不去也可以,并不勉強,自己上馬去了。
李自成離開校場大約走了十裡山路,來到了一個灣子裡。
離村子二裡多遠,沒有看見房舍,隻看見山那邊一片樹梢,傳過來熱熱鬧鬧的打鐵聲音。
根據新的計劃,把原有的鐵匠營大大擴充,另外成立了弓箭棚、盔甲棚、火炮棚,統稱兵器營。
交給劉宗敏兼管督造。
闖王眼下來到的正是弓箭棚、鐵匠棚與火炮棚所在的村莊,四面都有崗哨,戒備嚴密。
弓箭棚就在靠近村邊的一座草棚子裡,有十來個人在那裡工作。
自成知道田見秀一時到不了,所以不急于見宗敏,下馬後先走進弓箭棚瞧一瞧。
幾天不來,這裡又做出來許多新弓,有柘木的、檍木的、桑木的,按照大、中、小三種挂成三排。
他取下來一張大弓拉一拉,感到滿意。
地上堆了許多牛角,成色不齊。
有紋理很順、十分潤澤的,一看就知道是稚牛的角;有紋理不順、缺乏潤澤的,是老牛的角;還有一種紋理雖順,卻無光澤,那是瘦牛或病牛的角。
自成知道目前困在山中,牛角來源困難,搖搖頭,囑咐不好的牛角盡量不用。
他正要離開,那位從藍田縣請來的弓箭師傅趕快從身邊一口破木箱中取出來一對牛角,每隻有二尺多長,紋理極順,青多于白,潤澤如玉,笑嘻嘻地捧給他看,說: “闖王,你看這一對牛角怎樣?” 自成接在手裡說:“好,好,很是難得!哪兒來的?” “這是從近來買到的幾百對牛角中挑出的。
遇着識家,這一對牛角的價錢就能夠買一頭黃牛。
我打算拿這對牛角替你做一張弓,木料也選定了。
” “什麼木料?” 老師傅把靠在牆上的一根木料遞給闖王,說:“就是這根料子,請你敲兩下聽聽聲音。
” 闖王接住木料,一看是柘木的;用牛角敲了兩下,聲音很靈。
他笑着說: “好料子,離根遠,也幹透了。
” “闖王,還有難得的東西呢!”老師傅高興得胡子翹着,又從破箱子裡取出來一個綿紙包,打開來是一小盤筋條,捧給闖王說:“你瞧,這才是一點寶物!” 闖王雖然平日事事留心,特别對制造兵器的知識很豐富,可說是經多見廣,卻一時認不出這是什麼筋條,問道: “是什麼獸筋?” “不是獸,是天上飛的。
” “鹳筋麼?” “對,就是鹳筋!” “哪兒來的?” “不瞞闖王,這一點鹳筋我藏了上十年,多少人想要它做弓弦我都不給。
甯肯餓飯,我也不賣給人。
我來到這裡以後,親眼看見你闖王行事仁義,又對俺們手藝人極其有恩。
我再也沒法子報答你闖王,隻有替你老做一張好弓表表心意。
前幾天有人回藍田,我給俺老伴兒帶個口信,找出這點鹳筋,托順便人捎來啦。
” 闖王連聲說好,爽朗地大笑起來。
在古代,有許多人,特别是弓箭老匠人,都認為做弓弦牛筋不如野獸筋,野獸奔跳迅疾,用獸筋做弓弦射出的箭也特别迅疾。
到了明末,就有人用鹳鳥腿上的筋做弓弦,認為鹳是鳥,飛的比走的更疾。
李自成不相信這種說法,但是老弓箭師傅的這番情誼卻使他深受感動。
他拍拍老師傅的肩膀問: “老曹,你到咱這兒快有一個月,過得慣麼?” “大帥,看你說的!别說過得慣,我心裡可暢快死啦。
隻要闖王你不嫌我年紀大,我還想入夥哩。
你看
盡管他在這裡暫時用的李鴻基這個名字,也不讓部下在老百姓面前叫他闖王,但是老百姓近來都很明白他是何人。
他們一點兒也不怕他,站在附近望着他嘻嘻笑着,小聲地贊歎不止。
快近中午時候,闖王派一名親兵回老營告訴總管,他不回去吃午飯,要到李過那裡看看,下午還要到總哨劉爺那裡;倘有什麼要事,可到李過或宗敏那裡找他。
李過負責全營的練兵工作,稱做督練。
這個名稱到五年後改為督肄,屬于兵政府。
闖王在侄兒那裡談了些有關操練的事,同将士們蹲在一起吃過午飯,親自到校場看将士們練習射箭和操演陣法。
将士們在操演陣法時雖然部伍整齊,紀律嚴肅,但變化較少。
他不由地想起來他缺乏一位深明陣法的軍師,心中有一點空虛之感。
另外有一隊步兵在操練長槍,自成也走近去看了一陣。
最近幾年,他為着行動迅速,幾乎完全變成了騎兵。
騎兵作戰一般喜歡使用刀劍,用長武器的較少。
如今馬匹一時不易補充,不得不訓練一些步兵。
根據闖王意見,每個步兵要練熟兩種武器,一種是槍,一種是單刀或劍。
俗話說槍為諸兵之王,這是因為槍是長武器,而槍法又變化多端。
士兵會用長武器,一躍而前,敵人在二丈以内,即令用較短的木杆槍,也可将其殺傷。
槍法變化多端,對于各種武器如棍、劍、叉、鏟、鞭、锏、戟、雙刀、單刀、大刀
但長槍也有弱點。
如遇劫營、巷戰、争奪城門、攀登城寨,長武器就不如短武器。
在這些場合,刀、劍、鞭、棒最為得手。
這一隊步兵在長槍與短刀兩種兵器的操練上,以操練槍法為主。
他們有些是本地農民新入夥的,有些是本地的小杆子入夥的,大多數沒有練過武藝。
根據自成多年的臨陣經驗,弟兄們如果手執長槍,縱然練得不熟,也很有用;如果手執短武器,用得不熟,和徒手相搏差不多。
在自成的大将裡邊,隻有劉芳亮槍法最精。
槍法在明代分為十七八家,但崇祯年間在全國最著名和影響最大的不過六七家。
一切武藝的傳播都靠師傅親授,不靠文字,所以就是這六七家最著名的槍法,能夠得其真傳的人也很少。
在社會上流傳的往往是些皮毛,或是些不管實用的花槍。
劉芳亮的槍法得自家傳,本來就根基很深,後來随着李自成馳驅各省,每遇到各派高手就虛心請教。
他起小跟随父兄練的是當時流行于關中的沙家槍法,後來融會了楊家槍法,石家槍法,馬家槍法,少林槍法,漢口槍法等,廣集衆長,自成一派。
去年冬天進軍川北、川西時,遇到峨眉山的老和尚普恩,又請教了真正的峨眉槍法,從此技藝更進,達于神化。
可是劉芳亮現在随同高夫人在崤函山中,隻好在闖王身邊的将士中挑選教師。
挑來挑去,最後決定讓自成的叔伯兄弟李鴻恩擔任槍法總教練。
他是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将領,在叔伯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人們都稱他李十二,或十二帥,李過叫他十二爹,而自成仍呼他的乳名恩子。
潼關南原大戰之前他就負了重傷,當人馬路過杜家寨時,他和别的重傷人員被留下來,隐藏在山洞中,一個月前才完全治愈。
他作戰十分勇敢,又是自成的小弟弟,所以自成很愛他。
可是他有時依仗是自成的弟弟,李過的叔叔,做出些違反軍紀的事,使自成對他不敢重用。
雖然經過多次教訓,他還是不能像别的将領一樣處處嚴守軍紀。
這次自成派他做步兵總教練,率領二百多名新弟兄駐紮在一個村莊裡,本來有點不放心,害怕會鬧出什麼事故。
但又想着,李過是督練,做事十分認真,而每天操練又都在一起,就放心了。
李十二把這二百多人分作兩隊:第一隊是用一丈八尺到二丈四尺的竹竿做槍身,俗稱竹竿镖;第二隊用不足一丈的木杆子做槍身,根大盈把,尖徑半寸,身硬如鐵。
李十二挑選身體輕捷、善于縱跳的弟兄們參加第一隊,用沙家槍法教他們;挑選身大力強的參加第二隊,教他們石家槍法,但是他憑着自己的心意,在石家槍法中多少雜有少林槍法。
他把二百多弟兄這樣分開,是根據兵器的性質和人們身體條件決定的。
竹竿镖身長而軟,重要在善用雙足,必須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
進退迅速,是竹竿镖臨敵制勝的關鍵。
第二隊用的木杆槍,槍身較短,而又粗硬,重在十斤出頭,沒有很好的腕力不能使用,使用時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
少林寺本來擅長棍法,後來從棍法中變出一派槍法,主要特點是連戳帶打,但也剛柔相濟,頗為實用。
李十二為着教練這一隊弟兄,很費了一番心思,才把少林槍法的一部分特點用在石家槍法之中。
自成站在校場裡看了一陣,對于鴻恩的教練工作大為滿意。
不過十幾天工夫,鴻恩已經把這兩隊新弟兄初步引上了路。
自成從隊伍中叫出兩個弟兄,命他們做出蒼龍擺尾勢和靈貓捕鼠勢讓他瞧瞧。
他點頭稱贊幾句,又指點出他們身法、步法的毛病。
随後他自己耍了一套楊家槍法,又向大家講解使槍的基本道理,并說槍是長武器,必須學會如何作短武器用,方得其妙。
不然,萬一一刺不中,或沒有中在吃緊處,被對手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為長所誤。
要會短用,就得着重練身法、步法。
他說這是戚家軍
講過之後,他望着叔伯兄弟問道: “恩子,三個月管上戰場麼?” “二哥,隻用練上兩個月,保管使用!” 李自成覺得鴻恩的眼神很不自然,似乎害怕同他的眼光正面相對。
這感覺使他突然想起:自從他來到校場以後,鴻恩就似乎在假借賣力教練,回避着他。
“難道是他麼?”自成想到強奸民女的案子,心中疑問,但馬上他就回答自己說:“不會吧,他不敢!”他想,鴻恩在他的面前态度不自然并不奇怪,因為他是兄長,一向對弟弟有些過嚴。
于是他望着鴻恩的眼睛笑着說: “兩個月管使用?我要的是精兵呀。
” “誰說不是要練成精兵?當然是精兵。
若是操練兩月不使他們成為精兵,二哥,你砍我的腦袋!” 自成哈哈大笑,說:“好,我記着你吹的大話!” 他還想在校場裡停留一陣,可是劉宗敏派一個親兵飛馬而來,請他同李過速去議事。
闖王的心中一動,明白是為着那件事訪查出一些眉目。
在這刹那間,他又覺察到鴻恩的眼神有些畏懼不安,但是他又一次想着自己的疑心沒有根據。
在要離開時,他對鴻恩鼓勵說: “恩子,好生練吧。
别看這兩百多弟兄少,日後他們就是咱們成立步兵的根基。
用心操練個模樣出來!” 李過因為正在指揮操演陣法,離不開身,也不知道宗敏要商議什麼事,對闖王說:“二爹,你去吧,用不着我也去啦。
”自成想着他不去也可以,并不勉強,自己上馬去了。
李自成離開校場大約走了十裡山路,來到了一個灣子裡。
離村子二裡多遠,沒有看見房舍,隻看見山那邊一片樹梢,傳過來熱熱鬧鬧的打鐵聲音。
根據新的計劃,把原有的鐵匠營大大擴充,另外成立了弓箭棚、盔甲棚、火炮棚,統稱兵器營。
交給劉宗敏兼管督造。
闖王眼下來到的正是弓箭棚、鐵匠棚與火炮棚所在的村莊,四面都有崗哨,戒備嚴密。
弓箭棚就在靠近村邊的一座草棚子裡,有十來個人在那裡工作。
自成知道田見秀一時到不了,所以不急于見宗敏,下馬後先走進弓箭棚瞧一瞧。
幾天不來,這裡又做出來許多新弓,有柘木的、檍木的、桑木的,按照大、中、小三種挂成三排。
他取下來一張大弓拉一拉,感到滿意。
地上堆了許多牛角,成色不齊。
有紋理很順、十分潤澤的,一看就知道是稚牛的角;有紋理不順、缺乏潤澤的,是老牛的角;還有一種紋理雖順,卻無光澤,那是瘦牛或病牛的角。
自成知道目前困在山中,牛角來源困難,搖搖頭,囑咐不好的牛角盡量不用。
他正要離開,那位從藍田縣請來的弓箭師傅趕快從身邊一口破木箱中取出來一對牛角,每隻有二尺多長,紋理極順,青多于白,潤澤如玉,笑嘻嘻地捧給他看,說: “闖王,你看這一對牛角怎樣?” 自成接在手裡說:“好,好,很是難得!哪兒來的?” “這是從近來買到的幾百對牛角中挑出的。
遇着識家,這一對牛角的價錢就能夠買一頭黃牛。
我打算拿這對牛角替你做一張弓,木料也選定了。
” “什麼木料?” 老師傅把靠在牆上的一根木料遞給闖王,說:“就是這根料子,請你敲兩下聽聽聲音。
” 闖王接住木料,一看是柘木的;用牛角敲了兩下,聲音很靈。
他笑着說: “好料子,離根遠,也幹透了。
” “闖王,還有難得的東西呢!”老師傅高興得胡子翹着,又從破箱子裡取出來一個綿紙包,打開來是一小盤筋條,捧給闖王說:“你瞧,這才是一點寶物!” 闖王雖然平日事事留心,特别對制造兵器的知識很豐富,可說是經多見廣,卻一時認不出這是什麼筋條,問道: “是什麼獸筋?” “不是獸,是天上飛的。
” “鹳筋麼?” “對,就是鹳筋!” “哪兒來的?” “不瞞闖王,這一點鹳筋我藏了上十年,多少人想要它做弓弦我都不給。
甯肯餓飯,我也不賣給人。
我來到這裡以後,親眼看見你闖王行事仁義,又對俺們手藝人極其有恩。
我再也沒法子報答你闖王,隻有替你老做一張好弓表表心意。
前幾天有人回藍田,我給俺老伴兒帶個口信,找出這點鹳筋,托順便人捎來啦。
” 闖王連聲說好,爽朗地大笑起來。
在古代,有許多人,特别是弓箭老匠人,都認為做弓弦牛筋不如野獸筋,野獸奔跳迅疾,用獸筋做弓弦射出的箭也特别迅疾。
到了明末,就有人用鹳鳥腿上的筋做弓弦,認為鹳是鳥,飛的比走的更疾。
李自成不相信這種說法,但是老弓箭師傅的這番情誼卻使他深受感動。
他拍拍老師傅的肩膀問: “老曹,你到咱這兒快有一個月,過得慣麼?” “大帥,看你說的!别說過得慣,我心裡可暢快死啦。
隻要闖王你不嫌我年紀大,我還想入夥哩。
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