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back">[2]作秦庭之哭[3]。

    ” “既是上策,為何不用?” “這還不明白?”盧象升突然覺得胸中一陣刺疼,站起來,在土炕邊低着頭來回地踱了幾步,然後接着說:“一個月來,樞臣與權珰蒙蔽主上,疏、揭[4]交攻,環顧中外人情[5],盡伏危機,以相嫁禍。

    弟以待罪之身,暫統軍務,常不知何時就逮。

    倘若移師廣、順,則朝廷必加以臨敵畏怯之罪,不出數日就會有缇騎前來。

    與其死于西市,何若死于沙場?” “可是,縱然公不惜死于沙場,與國何益?” “但求問心無愧,不負皇上足矣。

    ” 盧象升的心裡充滿了悲憤和灰暗情緒,竭力不讓熱淚從眼角滾落。

    他背過燭光,又來回踱了起來。

    楊廷麟在小桌上猛捶一拳,大聲說: “難道國家要亡在這班人的手裡不成?我不信……” 盧象升陡地轉過臉來,向楊廷麟擺了一下腦袋,不讓他說下去。

    在這刹那間,東廠偵事人李奇的影子浮上了他的心頭。

    他不替自己擔心,而是擔心他的朋友會說出一些不滿朝廷的話,被什麼人添枝加葉,報進京城。

    他向楊廷麟的面前走了一步,說: “伯祥兄,我想拜托你去保定一行,如何?” “當然樂于效命。

    不過,你是要我去向綿竹作秦庭之哭麼?我看未必能得到他的接濟。

    ” “盡人事以聽天命吧。

    你在京中同他還有些來往,把軍中的困難情形向他陳明,也許會打動他的心。

    我說過這是下策,但目前隻有這一條路子。

    ” “何時動身?” “事已萬分急迫,愈早動身愈好。

    你這幾天十分辛苦,今夜休息一宿,明日五更動身如何?” 楊廷麟想了一下,說:“既然軍情如此緊急,我今夜就動身吧。

    請趕快寫手書一封,由我面呈綿竹,再以言詞動之。

    ” “你還是睡一晚上。

    ” “不,事不宜遲,說去就去。

    ” “這你就太辛苦了!”盧象升拱拱手,表示他的感激。

     約摸三更時候,楊廷麟拿着盧象升的手書,帶着他的一個家人和盧象升撥給他的四名可靠士兵出發了。

    盧象升把他送出營外,握着手互囑珍重。

    楊廷麟策馬走了幾步,感到很不放心,又勒轉馬頭,叮咛說: “公一身系國家安危,千萬勿作孤注一擲。

    畿南為我公舊治[6],民心可用,務望留意。

    ” 盧象升點點頭,說:“兄快走吧,不必以弟為念。

    大丈夫既然以身許國,七尺微軀不敢私有。

    成仁取義之理,略知一二。

    以一死上報君恩,在弟猶嫌其少耳。

    ” 他目送着六匹馬在昏暗的星光下走了以後,又過了一陣才轉回營去。

    他已經決心戰死沙場,想着這次同故人相别恐怕就是永訣,心中有點難過。

    明知劉宇亮不會給他什麼援助,他之所以派楊廷麟前去,固然是抱着“盡人事聽天命”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廷麟打發走,替國家保存一個有用的人才。

    這後一點想法,楊廷麟是無從知道的。

     盧象升送走楊廷麟的當天夜裡,得到兵部的緊急文書,說是據山西塘報,清兵西趨山西,太原危急,命令盧象升督師馳援。

    象升明明知道清兵就在冀中平原攻城破寨,燒殺淫掠,并沒有往山西移動,僅僅派少數遊騎作為疑兵,佯裝有西窺山西之勢,卻引起了太原官紳的驚慌。

    他把檄文投在炕上,心裡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楊嗣昌于數百裡之外,事事牽着我的手腳,這可奈何!” 雖然他自己決定不接受兵部的命令,可是他手下的大同總兵王樸也直接得到了兵部檄文。

    王樸手下的将士早就不願随着他受苦拼命,一聽說山西危急,兵部來了檄文,都要回去保護家小,鼓噪起來。

    不用分說,把王樸扶到馬上,擁着他往西而去。

     盧象升所率領的三個總兵官,以王樸的人馬最多。

    王樸走後,虎大威、楊國柱兩個總兵官的部隊和象升自己的标營,連同不能作戰的人員在内,合起來僅有六千多人。

    第二天中午,他率領着這幾千殘兵,開到南宮縣境,在荒野中紮營立寨。

    各營都派出一些人挖掘草根,拿回來洗淨,切碎,和着很少的雜糧充饑。

    盧象升也吃同樣的東西。

    他知道清兵下一步或者深入畿南,或者由這裡向山東擄掠,所以他打算在這裡使人馬稍微休息一下,明天到巨鹿找敵人進行大戰。

    這時高起潛帶了将近兩萬人馬到了雞澤,離這裡隻有幾十裡路。

    他趕快寫了封懇切的親筆信,派一名小校飛馬送去,請高起潛也把軍隊開往巨鹿,以便互相聲援,分散敵勢。

     他剛把使者派出,有畿南三府的幾百父老代表來到營外,要求見他。

    盧象升聽到禀報,趕快走出營門,接見了父老代表,問他們前來何事。

    從代表中走出來一位體格健壯的老人,飄着花白長須。

    象升一看,并非别人,正是巨鹿的愛國志士姚東照,腰間挂着他不久前贈的寶刀。

    姚自清兵入塞後,到處奔走聯絡,号召抗禦清兵,保家衛國,在畿南三府百姓中深孚衆望,所以大家推舉他代表大家同總督說話,他還不知道盧象升已經降級,所以一開口就稱他“尚書大人”。

    他聲音洪亮地說: “尚書大人,天下洶洶,快有十年了。

    滿鞑子已經數次入塞,殺我人民,擄我丁壯,淫我妻女,焚我屋舍。

    凡我大明臣民,都應該同仇敵忾,與敵周旋。

    無奈虜騎所至,我兵不戰自潰,州、縣望風瓦解,實在令人痛心!大人不顧萬死,屢挫兇鋒,以為天下表率。

    可恨奸臣在内,大人一片孤忠,反被嫉恨。

    上下千裡,空腹馳逐,徘徊荒野,竟連吃一頓飽飯也不能得!唉,天哪,像這樣,如何能對抗強敵!” 姚東照的聲音哽咽和打顫,不能不停頓一下。

    周圍的人們,不管是父老代表或象升的麾下将士,聽到這裡,都感到喉嚨堵塞,心裡憋得難過。

    有人低下頭去,有人悄悄地向總督的臉上瞟了一眼,看見他兩眼潮濕,神色激動,從嘴角流露出一絲苦笑,等着老頭子繼續說話。

     “聽說今天五更,三軍鼓噪,大同總兵王大人借口出關[7]去救山西,帶着他的人馬走了。

    将要臨敵決戰,竟然發生此事。

    大人隻剩下幾千饑餓疲憊的人馬,如何能殺敗鞑子?請大人聽從愚計,趕快移軍廣平、順德一帶,征募糧草,召集義師。

    我們三府子弟一向報國有心,投效無門,一旦知道大人來到,人人會踴躍慷慨,同心齊力,聽從大人指揮,雖肝腦塗地亦所不辭!隻須大人振臂一呼,我敢斷言,數日之内,人們會背着幹糧,雲集麾下,十萬人不難召集。

    如此豈不遠勝于大人隻臂無援,獨抗強敵,徒然送死?望大人三思!” 老人的句句話都打在盧象升的心上。

    他很明白,如果采納這位老人的意見,不但能免遭全軍覆沒的危險,還可以取得勝利。

    想起來楊廷麟給他的忠告,他在心裡說:“三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