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月前,盧象升初到昌平的時候,他抱着一腔忠君愛國的熱情同楊嗣昌碰,同高起潛碰,什麼都不怕。
一個多月的時間使他嘗了不少苦頭,領了不少教,開始明白了他自己是碰不過他們的,這些人依仗着皇上的寵信像大山一樣地壓在他頭上。
他想戰,但又處處受到掣肘。
皇上不但不支持他,反而生他的氣,幾次嚴旨切責,降了他的級,還幾乎把他撤職,召回北京去聽候勘問。
他現在時常提心吊膽,害怕突然接到一道聖旨,把他革職拿問,使他在沙場上盡忠報國的機會頓成泡影。
皇上的脾氣他是知道的,像這樣的事情誰說不會發生呢? 陰曆十一月中旬,盧象升在慶都縣境同清兵相遇,打了一個勝仗,割了一百多個首級。
這雖然不是多麼了不得的勝利,但使他非常高興。
多天來在一部分将士中存在的畏敵怯戰情緒開始有一點兒扭轉。
他召集諸将,歃血誓師,要繼續迎擊敵人。
就在這天黃昏,他接到邸報,大吃一驚,不由地歎口長氣。
這份邸報上有兩件事都和他有關連。
一件是楊廷麟上疏彈劾楊嗣昌,被楊嗣昌玩個花招,一方面保薦為兵部主事,一方面谪發軍前贊畫。
他把楊廷麟的奏疏讀了兩遍。
如果在一個月前,他一定會感到痛快淋漓,拍案叫絕,拔劍起舞,但是他現在卻沒有那樣感覺,反而深為不安。
他指着奏疏中“南仲在内,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殒命”兩句話,對一位僚友說: “這兩句話痛快倒痛快,可是徒招當事之忌,有何益處?伯祥畢竟是個書生!” 另一件事是皇上派劉宇亮督察諸軍。
他知道劉宇亮并不懂軍事,平日也不是對清兵主戰的人,但居首輔,隻會唯唯諾諾,不敢有所主張。
如今他自請督察諸軍,不過是打算做一個代天子“臨戎”的模樣,博取皇上歡心。
清兵繼續深入,他沒有直負重責;一旦清兵退走,又得算他首輔督察的首功。
盧象升深切感到,在楊嗣昌和高起潛之外添了一個劉宇亮掣他的肘,他的處境就更加困難。
隔了一天,他又收到一份邸報,簡直像在他的頭頂上打個炸雷。
密雲巡撫趙光抃捉獲了一個奸細梁四,供稱太監鄧希诏、高起潛和遼東總兵祖大壽曾經合謀投降清兵。
趙光抃根據梁四的口供奏聞皇上,引起京城裡人心波動。
皇上大怒,立刻把趙光抃逮捕進京。
趙光抃做密雲巡撫是盧象升舉薦的。
想着趙的被逮,楊的谪發軍前,他不禁歎息說: “兩公危,我從今以後越發難以安生了。
天乎!天乎!敵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沒有把話說完,又深深地歎息一聲。
兩天以後,楊廷麟從兵荒馬亂中馳至軍中。
雖然來了一位知己朋友,多了一個膀臂,但盧象升并沒有特别高興。
他的處境确實如他自己所料的,越來越壞,使他開始對一切都感到灰心,隻求早早地戰死沙場。
這時候,他的部隊到了保定附近,既無饷銀,也無糧草。
上書兵部,如同石沉大海。
叫清苑縣預備糧草,根本不理。
盧象升寫了一道手谕派人送給清苑知縣,上邊說:“如再複遲延,緻三軍枵腹當敵,當以軍法從事!”清苑知縣左某倚靠總監軍高起潛的勢力,不但仍然置之不理,并且挑唆高監軍來書責備象升說:“我公屯兵堅城之下,不進不退,後之大事将何以濟?”盧象升率領着饑疲的将士轉移到真定,希望能得點接濟。
不料真定巡撫張其平見楊嗣昌和高起潛都排擠他,也緊閉城門,不讓一人進城。
軍中已經快要絕糧,士兵每天隻能吃一頓稀飯,有時連一頓也吃不上,不得不靠草根、樹皮和着很少的雜糧充饑。
起初張其平答應接濟一天的糧食,但是盧象升派官員前去領糧,從中午候到黃昏,從東門轉到南門,不開城門,從裡邊傳出話來:“天色已晚,隻有折色銀一千兩,沒有糧食。
”随即把銀子從城頭缒了下來。
鄉村和市鎮上的老百姓既怕清兵,也怕官兵,一聽說軍隊來到就紛紛逃跑,所以盧象升得到一千兩銀子卻無處購糧。
有些士兵在軍官的默許下,夜間分成小股,悄悄地離開營盤,到鄉村去尋覓草料,出現了搶劫和奸淫行為。
于是老百姓對官軍越發痛恨和害怕。
凡官軍所到之處,百姓逃得越發幹淨,逃得更遠。
盧象升從前在同農民起義軍作戰的那些年月裡,對于官軍的擾害良民,種種不法情況,他早已熟見熟聞,莫可如何,常常隻好裝聾作啞。
但目前是在同清兵作戰,這樣失掉民心的現象使他感到害怕和憂慮。
由于不敢責問手下的将領,怕激出意外變故,他隻好将大事化小,下令逮捕了兩個士兵,然後集合全軍将士,噙着淚把他們斬首示衆。
為着阻止敵人繼續深入,他在真定、巨鹿和趙州之間連着襲擊敵營,常常小有斬獲,但隻是擾亂性質,無關勝敗。
因為糧饷匮乏,孤軍無援,軍心愈來愈顯得動搖。
到處有人唉聲歎氣和怒罵朝廷,搶劫的事情繼續發生,還有人開小差。
一天夜裡,盧象升的老營紮在一個破廟裡,他和楊廷麟睡在一個土炕上。
楊廷麟本來抱着滿腔熱情來到軍中,想對盧象升有所幫助,可是幾天來他也是一籌莫展。
他比在京時了解的事情更多,對朝廷更加失望,更加不滿,常常在心裡問道:“難道大明的氣數要完了麼?”盧象升坐在土炕上處理了一些公事,忽然望着他說: “伯祥,你明白麼?我們差不多臨到絕境了。
”沒有等廷麟說話,他接着說:“我帶兵多年,身經百戰,還沒有遇到過這樣局面。
你瞧瞧,弟兄們骨瘦如柴,每天還要打仗,還要奔波。
大家都明白是在等死,不是死于鋒刃,便是死于饑疲。
如今使大家沒有四散的是一點報國之心,而朝廷不惟不知鼓勵士氣,反而用各種辦法來瓦解軍心,沮喪将士們的報國熱情。
這樣下去,有些人是會铤而走險的。
隻要有一隊人馬鼓噪而去,全軍不瓦解也差不多了。
伯祥,局勢岌岌,如何是好!” 楊廷麟從土炕上跳下來,說:“我也擔心不能夠支持多久。
兩軍對壘之際,安危生死判在呼吸,如何能使将士們枵腹作戰?目前隻有一個辦法,就是移兵畿南三府[1],籌募糧草,休養士馬,待半月之後,尋敵決戰。
不然以饑疲之卒,當虎狼之敵,難免覆沒,于國何益?” 盧象升搖搖頭,苦笑一下,沒有做聲。
楊廷麟接着說: “畿南三府雖然也有匪、旱之災,但還不十分殘破,民心也未失去。
如能移軍廣、順,号召士民,則不但糧草無匮乏之虞,兵馬亦将會四處雲集。
從前金人南下,太行山義民蜂起,結寨自保,與金對抗。
無奈南宋朝廷立意主和,使嶽飛北伐之謀不行,太行山與冀南父老痛哭絕望,誠為千古恨事,言之痛心。
公平生以嶽少保自勉,何不承嶽少保遺志,聯絡畿南三府父老,共禦強虜?在畿南三府士民,既是救國,也是保家,必能聞風響應,執幹戈為公前驅。
” 楊廷麟的這番話在目前就軍事說确是上策,但是這一點并沒有打動盧象升的心,倒是他的慷慨激昂的感情使盧象升深受感動。
盧象升沉默一陣,歎口氣說:“伯祥,你的主意雖是上策,但我實不能用。
我隻能用下策,派人向綿竹
一個多月的時間使他嘗了不少苦頭,領了不少教,開始明白了他自己是碰不過他們的,這些人依仗着皇上的寵信像大山一樣地壓在他頭上。
他想戰,但又處處受到掣肘。
皇上不但不支持他,反而生他的氣,幾次嚴旨切責,降了他的級,還幾乎把他撤職,召回北京去聽候勘問。
他現在時常提心吊膽,害怕突然接到一道聖旨,把他革職拿問,使他在沙場上盡忠報國的機會頓成泡影。
皇上的脾氣他是知道的,像這樣的事情誰說不會發生呢? 陰曆十一月中旬,盧象升在慶都縣境同清兵相遇,打了一個勝仗,割了一百多個首級。
這雖然不是多麼了不得的勝利,但使他非常高興。
多天來在一部分将士中存在的畏敵怯戰情緒開始有一點兒扭轉。
他召集諸将,歃血誓師,要繼續迎擊敵人。
就在這天黃昏,他接到邸報,大吃一驚,不由地歎口長氣。
這份邸報上有兩件事都和他有關連。
一件是楊廷麟上疏彈劾楊嗣昌,被楊嗣昌玩個花招,一方面保薦為兵部主事,一方面谪發軍前贊畫。
他把楊廷麟的奏疏讀了兩遍。
如果在一個月前,他一定會感到痛快淋漓,拍案叫絕,拔劍起舞,但是他現在卻沒有那樣感覺,反而深為不安。
他指着奏疏中“南仲在内,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殒命”兩句話,對一位僚友說: “這兩句話痛快倒痛快,可是徒招當事之忌,有何益處?伯祥畢竟是個書生!” 另一件事是皇上派劉宇亮督察諸軍。
他知道劉宇亮并不懂軍事,平日也不是對清兵主戰的人,但居首輔,隻會唯唯諾諾,不敢有所主張。
如今他自請督察諸軍,不過是打算做一個代天子“臨戎”的模樣,博取皇上歡心。
清兵繼續深入,他沒有直負重責;一旦清兵退走,又得算他首輔督察的首功。
盧象升深切感到,在楊嗣昌和高起潛之外添了一個劉宇亮掣他的肘,他的處境就更加困難。
隔了一天,他又收到一份邸報,簡直像在他的頭頂上打個炸雷。
密雲巡撫趙光抃捉獲了一個奸細梁四,供稱太監鄧希诏、高起潛和遼東總兵祖大壽曾經合謀投降清兵。
趙光抃根據梁四的口供奏聞皇上,引起京城裡人心波動。
皇上大怒,立刻把趙光抃逮捕進京。
趙光抃做密雲巡撫是盧象升舉薦的。
想着趙的被逮,楊的谪發軍前,他不禁歎息說: “兩公危,我從今以後越發難以安生了。
天乎!天乎!敵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沒有把話說完,又深深地歎息一聲。
兩天以後,楊廷麟從兵荒馬亂中馳至軍中。
雖然來了一位知己朋友,多了一個膀臂,但盧象升并沒有特别高興。
他的處境确實如他自己所料的,越來越壞,使他開始對一切都感到灰心,隻求早早地戰死沙場。
這時候,他的部隊到了保定附近,既無饷銀,也無糧草。
上書兵部,如同石沉大海。
叫清苑縣預備糧草,根本不理。
盧象升寫了一道手谕派人送給清苑知縣,上邊說:“如再複遲延,緻三軍枵腹當敵,當以軍法從事!”清苑知縣左某倚靠總監軍高起潛的勢力,不但仍然置之不理,并且挑唆高監軍來書責備象升說:“我公屯兵堅城之下,不進不退,後之大事将何以濟?”盧象升率領着饑疲的将士轉移到真定,希望能得點接濟。
不料真定巡撫張其平見楊嗣昌和高起潛都排擠他,也緊閉城門,不讓一人進城。
軍中已經快要絕糧,士兵每天隻能吃一頓稀飯,有時連一頓也吃不上,不得不靠草根、樹皮和着很少的雜糧充饑。
起初張其平答應接濟一天的糧食,但是盧象升派官員前去領糧,從中午候到黃昏,從東門轉到南門,不開城門,從裡邊傳出話來:“天色已晚,隻有折色銀一千兩,沒有糧食。
”随即把銀子從城頭缒了下來。
鄉村和市鎮上的老百姓既怕清兵,也怕官兵,一聽說軍隊來到就紛紛逃跑,所以盧象升得到一千兩銀子卻無處購糧。
有些士兵在軍官的默許下,夜間分成小股,悄悄地離開營盤,到鄉村去尋覓草料,出現了搶劫和奸淫行為。
于是老百姓對官軍越發痛恨和害怕。
凡官軍所到之處,百姓逃得越發幹淨,逃得更遠。
盧象升從前在同農民起義軍作戰的那些年月裡,對于官軍的擾害良民,種種不法情況,他早已熟見熟聞,莫可如何,常常隻好裝聾作啞。
但目前是在同清兵作戰,這樣失掉民心的現象使他感到害怕和憂慮。
由于不敢責問手下的将領,怕激出意外變故,他隻好将大事化小,下令逮捕了兩個士兵,然後集合全軍将士,噙着淚把他們斬首示衆。
為着阻止敵人繼續深入,他在真定、巨鹿和趙州之間連着襲擊敵營,常常小有斬獲,但隻是擾亂性質,無關勝敗。
因為糧饷匮乏,孤軍無援,軍心愈來愈顯得動搖。
到處有人唉聲歎氣和怒罵朝廷,搶劫的事情繼續發生,還有人開小差。
一天夜裡,盧象升的老營紮在一個破廟裡,他和楊廷麟睡在一個土炕上。
楊廷麟本來抱着滿腔熱情來到軍中,想對盧象升有所幫助,可是幾天來他也是一籌莫展。
他比在京時了解的事情更多,對朝廷更加失望,更加不滿,常常在心裡問道:“難道大明的氣數要完了麼?”盧象升坐在土炕上處理了一些公事,忽然望着他說: “伯祥,你明白麼?我們差不多臨到絕境了。
”沒有等廷麟說話,他接着說:“我帶兵多年,身經百戰,還沒有遇到過這樣局面。
你瞧瞧,弟兄們骨瘦如柴,每天還要打仗,還要奔波。
大家都明白是在等死,不是死于鋒刃,便是死于饑疲。
如今使大家沒有四散的是一點報國之心,而朝廷不惟不知鼓勵士氣,反而用各種辦法來瓦解軍心,沮喪将士們的報國熱情。
這樣下去,有些人是會铤而走險的。
隻要有一隊人馬鼓噪而去,全軍不瓦解也差不多了。
伯祥,局勢岌岌,如何是好!” 楊廷麟從土炕上跳下來,說:“我也擔心不能夠支持多久。
兩軍對壘之際,安危生死判在呼吸,如何能使将士們枵腹作戰?目前隻有一個辦法,就是移兵畿南三府
不然以饑疲之卒,當虎狼之敵,難免覆沒,于國何益?” 盧象升搖搖頭,苦笑一下,沒有做聲。
楊廷麟接着說: “畿南三府雖然也有匪、旱之災,但還不十分殘破,民心也未失去。
如能移軍廣、順,号召士民,則不但糧草無匮乏之虞,兵馬亦将會四處雲集。
從前金人南下,太行山義民蜂起,結寨自保,與金對抗。
無奈南宋朝廷立意主和,使嶽飛北伐之謀不行,太行山與冀南父老痛哭絕望,誠為千古恨事,言之痛心。
公平生以嶽少保自勉,何不承嶽少保遺志,聯絡畿南三府父老,共禦強虜?在畿南三府士民,既是救國,也是保家,必能聞風響應,執幹戈為公前驅。
” 楊廷麟的這番話在目前就軍事說确是上策,但是這一點并沒有打動盧象升的心,倒是他的慷慨激昂的感情使盧象升深受感動。
盧象升沉默一陣,歎口氣說:“伯祥,你的主意雖是上策,但我實不能用。
我隻能用下策,派人向綿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