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快!”
一個禦前牌子奉旨剛奔到乾清宮的日晶門口,又被他命另一個太監追趕去叫了回來。
他想,今天把楊嗣昌叫進宮來也沒有用,無兵可調,他有什麼辦法?他深恨孫傳庭,恨得咬牙切齒,忽地從龍椅上跳起來,把跪在地上的宮女踢了一腳,喝道:“起去!”于是他六神無主,在乾清宮繞柱彷徨,幾乎撞倒了芙蓉三變。
過了好長一陣,他重回禦案坐下,提起朱筆,打算下道手谕,将洪承疇嚴加責問,官降三級,将孫傳庭逮捕進京,交刑部從重議罪。
但又想了想,把筆放下了。
洪承疇和孫傳庭已經率領五萬勤王兵出了娘子關,進入畿輔。
崇祯明白,如果在這時将洪承疇降級處分,将孫傳庭逮京問罪,這一支勤王兵說不定就會瓦解。
況且,他想着大臣中威望高,經驗多,将來能夠替他坐鎮遼東抵禦清兵的隻有洪承疇,他最好還是原諒他的小過,使他更知道感恩圖報。
至于孫傳庭,他決不寬恕他,隻是目前還不是時候。
等到清兵退走之後,他再把孫傳庭叫進京來,治他的罪。
他重新把兩份塘報拿起來看了看,心頭上怒氣消了一些,卻感到無比的焦急和沉重。
他扔下塘報,靠在椅背上,仰視空中,自言自語地小聲說: “唉,怎麼辦呢?原來闖賊并沒有死,逃在崤函山中!他既然能夠進襲潼關和靈寶縣城,可見不是全軍覆沒。
河南到處都是饑民。
這一股漏網逆賊倘不迅速撲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天哪,怎麼辦呢?” 想來想去,他叫一個太監去傳谕兵部,檄催潼關道和副将賀人龍火速出關“剿賊”,務期在崤函山中将“殘賊”一鼓撲滅,“勿使滋蔓”。
這個太監剛走,秉筆太監王承恩拿着一封奏疏進來,恭恭敬敬地放在禦案上邊。
“誰的奏本?”崇祯問。
“是高起潛的。
” “什麼事兒?” “他奏盧象升擁兵避戰,坐視虜騎深入,畿輔糜爛。
” 崇祯把眼睛一瞪,拿起來高起潛的奏疏略略一看,便明白了全部内容,恨恨地罵道: “盧象升……真是該死!” 王承恩明曉得高起潛的話多不可靠,暗暗替盧象升叫屈,但嘴裡卻不敢吐露一字。
[1]安肅——今徐水。
[2]養德齋——在乾清宮後邊,是崇祯帝睡覺的地方。
[3]果園廠——明初宮中制造禦用漆器的地方,在現在北京圖書館附近。
所制剔紅托盤及食盒十分名貴。
[4]成窯——明成化年間的禦窯和官窯瓷器,簡稱成窯,在明瓷中最為名貴。
[5]選授、遷授——初經選取,授予官職,叫做選授。
遷授是升級。
[6]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是宮中十二監之一,地位最為重要。
秉筆太監是司禮監中一個官職,是皇帝的内廷秘書。
[7]文書房——屬于司禮監的一個機構,專管收發文書。
[8]草橋——在北京南郊,離右安門十裡。
明朝的豐台和草橋一帶都是養花和種菜的地方。
農民們利用暖房和火溫辦法,能夠在陰曆十月間使牡丹盛開,在元旦供給宮中鮮黃瓜和香椿芽。
[9]都人——明朝宮中稱宮女為都人,是從元朝傳下來的蒙古語。
[10]拱極城——即現在的宛平城。
[11]诩坤宮——在紫禁城内西路,當時為袁妃所居。
[12]禦前牌子——禦前近侍太監的俗稱。
[13]《缙紳》——封建時代的官紳題名錄,應該叫做《缙紳錄》,但在明朝習慣上簡稱《缙紳》。
[14]樞臣——此處指楊嗣昌。
[15]夫南仲……殒命——耿南仲和黃潛善都是南宋初年的權臣,反對對金抗戰為宋高宗所信任。
李綱和宗澤是主張抗金的兩大領袖,李綱隻做了七十七天宰相被免職,宗澤在開封飲恨而死,臨死時還大呼:“過河!過河!”[16]趙氏——指宋朝。
[17]不從中制——這是古代的政治術語,即是不由宮廷幹預統帥的作戰計劃和行動。
[18]留中——古代的政治術語。
按照正常程序,奏章經皇帝看過後,批上皇帝的意見,發到内閣和有關衙門。
如果把奏疏留在宮中不發出來,給它個置之不理,便叫做留中。
[19]君命不宿于家——這是古人的簡化說法,意思是接受君命之後,應該趕快動身,連回家宿一夜也不行。
這句話來自《禮記·曲禮》:“凡為君使者,已受君命,言不宿于家。
”[20]職方司——兵部的一個重要機構,掌管天下圖籍,各地道裡遠近的記載,各地兵額數字。
他想,今天把楊嗣昌叫進宮來也沒有用,無兵可調,他有什麼辦法?他深恨孫傳庭,恨得咬牙切齒,忽地從龍椅上跳起來,把跪在地上的宮女踢了一腳,喝道:“起去!”于是他六神無主,在乾清宮繞柱彷徨,幾乎撞倒了芙蓉三變。
過了好長一陣,他重回禦案坐下,提起朱筆,打算下道手谕,将洪承疇嚴加責問,官降三級,将孫傳庭逮捕進京,交刑部從重議罪。
但又想了想,把筆放下了。
洪承疇和孫傳庭已經率領五萬勤王兵出了娘子關,進入畿輔。
崇祯明白,如果在這時将洪承疇降級處分,将孫傳庭逮京問罪,這一支勤王兵說不定就會瓦解。
況且,他想着大臣中威望高,經驗多,将來能夠替他坐鎮遼東抵禦清兵的隻有洪承疇,他最好還是原諒他的小過,使他更知道感恩圖報。
至于孫傳庭,他決不寬恕他,隻是目前還不是時候。
等到清兵退走之後,他再把孫傳庭叫進京來,治他的罪。
他重新把兩份塘報拿起來看了看,心頭上怒氣消了一些,卻感到無比的焦急和沉重。
他扔下塘報,靠在椅背上,仰視空中,自言自語地小聲說: “唉,怎麼辦呢?原來闖賊并沒有死,逃在崤函山中!他既然能夠進襲潼關和靈寶縣城,可見不是全軍覆沒。
河南到處都是饑民。
這一股漏網逆賊倘不迅速撲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天哪,怎麼辦呢?” 想來想去,他叫一個太監去傳谕兵部,檄催潼關道和副将賀人龍火速出關“剿賊”,務期在崤函山中将“殘賊”一鼓撲滅,“勿使滋蔓”。
這個太監剛走,秉筆太監王承恩拿着一封奏疏進來,恭恭敬敬地放在禦案上邊。
“誰的奏本?”崇祯問。
“是高起潛的。
” “什麼事兒?” “他奏盧象升擁兵避戰,坐視虜騎深入,畿輔糜爛。
” 崇祯把眼睛一瞪,拿起來高起潛的奏疏略略一看,便明白了全部内容,恨恨地罵道: “盧象升……真是該死!” 王承恩明曉得高起潛的話多不可靠,暗暗替盧象升叫屈,但嘴裡卻不敢吐露一字。
所制剔紅托盤及食盒十分名貴。
遷授是升級。
秉筆太監是司禮監中一個官職,是皇帝的内廷秘書。
明朝的豐台和草橋一帶都是養花和種菜的地方。
農民們利用暖房和火溫辦法,能夠在陰曆十月間使牡丹盛開,在元旦供給宮中鮮黃瓜和香椿芽。
李綱和宗澤是主張抗金的兩大領袖,李綱隻做了七十七天宰相被免職,宗澤在開封飲恨而死,臨死時還大呼:“過河!過河!”
按照正常程序,奏章經皇帝看過後,批上皇帝的意見,發到内閣和有關衙門。
如果把奏疏留在宮中不發出來,給它個置之不理,便叫做留中。
這句話來自《禮記·曲禮》:“凡為君使者,已受君命,言不宿于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