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夫人怕完全露了底,不許弟兄們回罵,卻對慧梅笑着說:
“慧梅,吹一陣笛子讓城上聽聽。
” 城上的人們聽不見農民軍回罵,隻聽見在雜沓的馬蹄聲中忽然出現了美妙的笛聲,登時不再罵了。
農民軍漸漸去遠了,馬蹄聲聽不見了,卻聽見那一管笛子繼續在吹。
過了一陣,那歡快而悠揚的笛聲變得隐隐約約,在遠遠的崗嶺間,在蒼茫的月色中,不絕如縷。
城頭上有些人在談論,有些人仍在側着頭,屏息靜聽,直到什麼聲音都聽不見時還仿佛覺得有遙遠而細微的笛聲飄入耳中。
高夫人和劉芳亮率領着人馬拉到熊耳山[5]下,又進入永甯縣境。
一天下午,人馬剛剛走出一個山口,聽見山下邊一片呐喊之聲,同時看見二十幾個人,男女老幼都有,挑着擔子,手執武器,從一座寨門裡奔逃出來。
一位女的騎着一匹小馬同三個執刀步行的男人斷後。
有一百多條漢子手執刀、劍、紅纓槍和棍棒等各色武器在後邊呐喊追趕。
那個女的逃了一段路忽然停止,身上帶有弓箭不用,卻用彈弓連着打傷兩個追在前邊的漢子,然後又走。
走了不遠,又回頭打傷了一個追近的人。
盡管她彈無虛發,但畢竟寡不敵衆,又被行李所累,眼看着她的二十幾個人就要被包圍起來。
高夫人用鞭子指着,向劉芳亮問: “你看,這是什麼事?” 劉芳亮仔細凝視片刻,說:“那一群逃跑的人分明是跑馬賣解的。
你看,走在前邊的那個老頭子還牽着一隻猴子。
” “啊,我明白了。
那後邊穿紅袍指揮追趕的中年人準是本地的惡霸。
咱們快去救一救,不然他們就要吃大虧了。
” 劉芳亮沒有說第二句話,一馬當先,率領着人馬飛奔前去。
從寨中追出來的人們突然看見這一隊騎兵和“闖”字大旗從山腳下奔來,大驚失色,怔了片刻,一哄逃回寨中,關上寨門。
寨裡響起一片鑼聲,寨牆上立刻站滿了人。
那一小群賣藝的人們看出來這一支突然沖出的人馬是來救他們的,在一個土地廟前停了下來。
高夫人和劉芳亮率領人馬一到,他們都跪下去感謝救命之恩。
高夫人看那個會使彈弓的婦女約摸有二十歲,模樣兒生得不錯,跳下馬來,親手拉她起來,問道: “你們是賣藝的,怎麼同他們打起架來?” 劉芳亮在一旁說:“你不要害怕。
我們是李闖王的人馬,她是李闖王的夫人,對你們在江湖上吃飯的朋友最憐念不過。
” 年輕婦女趕快重新行禮,說道:“啊,我們久聞夫人大名,沒想到在這裡遇見夫人,永遠感不盡夫人的大恩!” “别這麼多禮啦。
快說吧,他們為什麼追趕你們?” 年輕婦女的眼睛紅了,恨恨地說:“什麼也不為,隻為我是個跑馬賣解的,别人以為好欺負,不把我們當人看待。
夫人,我們雖然是窮人,抛頭露面混江湖,可是我們靠自己本事吃飯,賣藝不賣身,哪能受人們随便欺負!這村裡有一個惡霸,聽說是替永甯萬安王府管莊子的,硬想欺負我。
我們起初忍氣吞聲向他講好話,誰知反而惹他動了怒,一聲呼喝,上來一百多狐群狗黨就打我們。
我們當場打倒他們幾個人,挑起行李往寨外逃……”她用袖頭揩揩眼淚,又說:“唉!夫人,你看,我們吃碗飯多不容易!” 高夫人把她上下仔細打量,覺得她雖系女流,眉宇間卻英氣勃勃,又親眼看見她的彈弓百發百中,心中十分喜歡和同情她,拉着她的手問: “你今年幾歲了?” “二十歲,屬羊的。
” “你的男人跟你一道賣藝麼?” 青年婦女刷地滿臉通紅,搖搖頭,低下頭去。
牽猴子的老漢代她回答說:“她還沒有出閣哩。
家鄉災情大,婆家一家人前年逃荒出外,如今還沒有回去,所以她也沒法出閣。
” “她是你的女兒?”劉芳亮問。
“不是。
她父母早死了。
我同她的師傅是一個村子的。
” “你們是哪兒人?” “小地方是大名府長垣縣。
在我們那裡,打拳賣藝的、玩猴的很多。
她起小就跟着師傅學會幾套武藝,弓、馬、刀、劍樣樣都通,走繩子是她的拿手本領。
自從前年她師傅亡故,她就領着我們這個班子闖南跑北,給大家掙碗飯吃。
可是這年頭,姑娘大了,又生得有個模樣,這碗飯實在難吃!”老頭子深深地歎口氣,連連搖頭。
停了停,老頭子接着說:“今年春天,我們在杞縣圉鎮賣藝,也是受當地惡霸欺負,幸而出來一位李公子打抱不平,救了我們。
可是不吃這碗飯,散了班子,難道讓大夥回到家裡餓死不成?唉!唉!一言難盡!” 高夫人聽到圉鎮,想起來崇祯八年從鳳陽退回時曾打那裡走過,便問: “是杞縣南鄉的那個圉鎮麼?那兒的年景怎樣?” “就是杞縣南鄉的圉鎮,年景也是很壞。
” 賣藝的姑娘忽然接着說:“那個李公子可真仁義!年景壞,他除自家拿出來一百多石糧食赈濟窮人,還作了個勸赈歌,勸富豪大戶施舍糧食。
全縣窮人,沒一個不說李公子好。
” 高夫人沉吟說:“我們那年從圉鎮附近過,聽說有一家大戶姓李,老子是魏忠賢的一黨,原是山東巡撫,在天啟末年挂過兵部尚書銜。
當時也有人主張攻破李家的寨,忘記為什麼高闖王不同意,就從寨邊附近,直奔開封。
後來見開封有防備,我們的人馬從朱仙鎮往西來了。
你說的李公子可就是這位兵部尚書的兒子麼?” “就是,就是。
雖說他家死去的老太爺與魏忠賢有瓜葛,可是這李公子卻是難得的仁義君子,也喜歡結交些江湖朋友。
去年開封以東的白蓮教造反,攻打杞縣城,破了許多寨,可是大隊人馬幾次打李公子的寨邊過,秋毫不犯。
” “這個李公子叫什麼名字?” “他名叫李信,表字伯言。
” 牽猴子的老漢在旁補充說:“聽說他有一個堂弟名叫李德齊,也很不錯。
” 姑娘糾正說:“德齊是二公子的字,他的官名叫李侔。
” 高夫人因見天色不早,急于趕路,沒有工夫談下去,對賣藝的姑娘和老頭子問: “你們的人不少一個吧?” 姑娘說:“不少,不少。
我用彈弓打得那一夥狗東西不敢靠近,前邊也有幾個武藝好的夥計開路,把大家都帶出來啦。
” 高夫人贊歎說:“你們打得好,打得好。
要是在這群惡狗面前軟弱一點兒,就糟啦。
” 姑娘笑着說:“冬天他們穿的衣裳很厚,我們專打他們不穿衣服的地方。
” 牽猴子的
” 城上的人們聽不見農民軍回罵,隻聽見在雜沓的馬蹄聲中忽然出現了美妙的笛聲,登時不再罵了。
農民軍漸漸去遠了,馬蹄聲聽不見了,卻聽見那一管笛子繼續在吹。
過了一陣,那歡快而悠揚的笛聲變得隐隐約約,在遠遠的崗嶺間,在蒼茫的月色中,不絕如縷。
城頭上有些人在談論,有些人仍在側着頭,屏息靜聽,直到什麼聲音都聽不見時還仿佛覺得有遙遠而細微的笛聲飄入耳中。
高夫人和劉芳亮率領着人馬拉到熊耳山
一天下午,人馬剛剛走出一個山口,聽見山下邊一片呐喊之聲,同時看見二十幾個人,男女老幼都有,挑着擔子,手執武器,從一座寨門裡奔逃出來。
一位女的騎着一匹小馬同三個執刀步行的男人斷後。
有一百多條漢子手執刀、劍、紅纓槍和棍棒等各色武器在後邊呐喊追趕。
那個女的逃了一段路忽然停止,身上帶有弓箭不用,卻用彈弓連着打傷兩個追在前邊的漢子,然後又走。
走了不遠,又回頭打傷了一個追近的人。
盡管她彈無虛發,但畢竟寡不敵衆,又被行李所累,眼看着她的二十幾個人就要被包圍起來。
高夫人用鞭子指着,向劉芳亮問: “你看,這是什麼事?” 劉芳亮仔細凝視片刻,說:“那一群逃跑的人分明是跑馬賣解的。
你看,走在前邊的那個老頭子還牽着一隻猴子。
” “啊,我明白了。
那後邊穿紅袍指揮追趕的中年人準是本地的惡霸。
咱們快去救一救,不然他們就要吃大虧了。
” 劉芳亮沒有說第二句話,一馬當先,率領着人馬飛奔前去。
從寨中追出來的人們突然看見這一隊騎兵和“闖”字大旗從山腳下奔來,大驚失色,怔了片刻,一哄逃回寨中,關上寨門。
寨裡響起一片鑼聲,寨牆上立刻站滿了人。
那一小群賣藝的人們看出來這一支突然沖出的人馬是來救他們的,在一個土地廟前停了下來。
高夫人和劉芳亮率領人馬一到,他們都跪下去感謝救命之恩。
高夫人看那個會使彈弓的婦女約摸有二十歲,模樣兒生得不錯,跳下馬來,親手拉她起來,問道: “你們是賣藝的,怎麼同他們打起架來?” 劉芳亮在一旁說:“你不要害怕。
我們是李闖王的人馬,她是李闖王的夫人,對你們在江湖上吃飯的朋友最憐念不過。
” 年輕婦女趕快重新行禮,說道:“啊,我們久聞夫人大名,沒想到在這裡遇見夫人,永遠感不盡夫人的大恩!” “别這麼多禮啦。
快說吧,他們為什麼追趕你們?” 年輕婦女的眼睛紅了,恨恨地說:“什麼也不為,隻為我是個跑馬賣解的,别人以為好欺負,不把我們當人看待。
夫人,我們雖然是窮人,抛頭露面混江湖,可是我們靠自己本事吃飯,賣藝不賣身,哪能受人們随便欺負!這村裡有一個惡霸,聽說是替永甯萬安王府管莊子的,硬想欺負我。
我們起初忍氣吞聲向他講好話,誰知反而惹他動了怒,一聲呼喝,上來一百多狐群狗黨就打我們。
我們當場打倒他們幾個人,挑起行李往寨外逃……”她用袖頭揩揩眼淚,又說:“唉!夫人,你看,我們吃碗飯多不容易!” 高夫人把她上下仔細打量,覺得她雖系女流,眉宇間卻英氣勃勃,又親眼看見她的彈弓百發百中,心中十分喜歡和同情她,拉着她的手問: “你今年幾歲了?” “二十歲,屬羊的。
” “你的男人跟你一道賣藝麼?” 青年婦女刷地滿臉通紅,搖搖頭,低下頭去。
牽猴子的老漢代她回答說:“她還沒有出閣哩。
家鄉災情大,婆家一家人前年逃荒出外,如今還沒有回去,所以她也沒法出閣。
” “她是你的女兒?”劉芳亮問。
“不是。
她父母早死了。
我同她的師傅是一個村子的。
” “你們是哪兒人?” “小地方是大名府長垣縣。
在我們那裡,打拳賣藝的、玩猴的很多。
她起小就跟着師傅學會幾套武藝,弓、馬、刀、劍樣樣都通,走繩子是她的拿手本領。
自從前年她師傅亡故,她就領着我們這個班子闖南跑北,給大家掙碗飯吃。
可是這年頭,姑娘大了,又生得有個模樣,這碗飯實在難吃!”老頭子深深地歎口氣,連連搖頭。
停了停,老頭子接着說:“今年春天,我們在杞縣圉鎮賣藝,也是受當地惡霸欺負,幸而出來一位李公子打抱不平,救了我們。
可是不吃這碗飯,散了班子,難道讓大夥回到家裡餓死不成?唉!唉!一言難盡!” 高夫人聽到圉鎮,想起來崇祯八年從鳳陽退回時曾打那裡走過,便問: “是杞縣南鄉的那個圉鎮麼?那兒的年景怎樣?” “就是杞縣南鄉的圉鎮,年景也是很壞。
” 賣藝的姑娘忽然接着說:“那個李公子可真仁義!年景壞,他除自家拿出來一百多石糧食赈濟窮人,還作了個勸赈歌,勸富豪大戶施舍糧食。
全縣窮人,沒一個不說李公子好。
” 高夫人沉吟說:“我們那年從圉鎮附近過,聽說有一家大戶姓李,老子是魏忠賢的一黨,原是山東巡撫,在天啟末年挂過兵部尚書銜。
當時也有人主張攻破李家的寨,忘記為什麼高闖王不同意,就從寨邊附近,直奔開封。
後來見開封有防備,我們的人馬從朱仙鎮往西來了。
你說的李公子可就是這位兵部尚書的兒子麼?” “就是,就是。
雖說他家死去的老太爺與魏忠賢有瓜葛,可是這李公子卻是難得的仁義君子,也喜歡結交些江湖朋友。
去年開封以東的白蓮教造反,攻打杞縣城,破了許多寨,可是大隊人馬幾次打李公子的寨邊過,秋毫不犯。
” “這個李公子叫什麼名字?” “他名叫李信,表字伯言。
” 牽猴子的老漢在旁補充說:“聽說他有一個堂弟名叫李德齊,也很不錯。
” 姑娘糾正說:“德齊是二公子的字,他的官名叫李侔。
” 高夫人因見天色不早,急于趕路,沒有工夫談下去,對賣藝的姑娘和老頭子問: “你們的人不少一個吧?” 姑娘說:“不少,不少。
我用彈弓打得那一夥狗東西不敢靠近,前邊也有幾個武藝好的夥計開路,把大家都帶出來啦。
” 高夫人贊歎說:“你們打得好,打得好。
要是在這群惡狗面前軟弱一點兒,就糟啦。
” 姑娘笑着說:“冬天他們穿的衣裳很厚,我們專打他們不穿衣服的地方。
” 牽猴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