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的十倍之衆。

    我劉芳亮為解救商洛山中之危,縱然粉身碎骨,連眼皮也不眨一下。

    萬一夫人你有好歹,叫我,叫我今生永遠無面目再見闖王!” “明遠!我們此去誘敵,要對付的可能不是十倍之衆,大概還要多一些。

    正因為這件事不是玩的,我必須同你前去。

    我沖鋒陷陣不如你,可是臨機應變你不如我。

    咱們二人同去,方能走好這着險棋。

    ” “唉,相随八年,我從沒有見過你像今日這樣固執!” “明遠!你就讓嫂子固執這一次吧!” 劉芳亮無可奈何地歎口氣,搖搖頭,告辭走了。

     高夫人吩咐慧英和慧梅趕快準備。

    過了片刻,她又吩咐慧英出去把親兵頭目張材叫來,準備動身;吩咐慧梅把老營總管叫來,把後方留守的責任交代給他。

    然後她親自出去到高一功的妻子那裡,把照料各家眷屬的事情托付給她。

    為着不走漏消息,她隻對高一功的妻子說她同劉芳亮率領一部分弟兄出去打糧,順便看看官軍動靜。

    從高一功妻子那裡回來以後,她把蘭芝拉到懷裡,坐在她膝上,替她把一個沒扣住的扣子扣上,又替她把辮梢上松開的紅絨頭繩紮好。

    蘭芝含着淚說: “媽,你帶我一道去吧?” 高夫人忍着淚回答說:“這一回不能帶你去。

    你同舅母住在一起,等着我回來。

    每天一早一晚,好生用功讀書寫字,白天願意玩就玩,願意練武就練武,随你。

    雖然常言道‘女子無才便是德’,讀書和習武都不是女子的本行,可是咱們的情形不同。

    咱們是造反的人!你能多學會一些本領,幾年後就是你爸爸的幫手!” 她一面叮咛,一面心中陣陣酸痛。

    為着趕快解救闖王和劉宗敏等在商洛山中的危急,她不得不帶着箭傷,在冰天雪地中親自去擾亂天險潼關,同強大的官軍周旋。

    可是哪是自家的兵和将?一共才隻有二百個人!起義以來她沒有遭遇過這樣的艱難,也沒有獨擔過如此重擔。

    打仗不是兒戲,縱然次次都打勝仗,也難免有人陣亡。

    此一去,說不定就是母女永訣了…… 從明朝中葉以來,全國到處都有關帝廟,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關帝神像或牌位。

    農民軍受了當時曆史風氣的影響,崇信關公。

    高夫人用清水淨了手,在關公神像前焚了香表,跪下去磕了三個頭,暗暗祝願三件事:第一願,闖王和幾位大将,雙喜和小張鼐全都在商洛山中,平安無事。

    第二願,她此去旗開得勝,不要損兵折将。

    第三願,她同闖王能夠早日會師,骨肉團圓。

    她起來之後,慧英和慧梅跟着跪下磕頭,也都有自己的祝願。

    除掉祝願此去旗開得勝,高夫人平安無恙之外,另外不盡相同。

    事屬末節,就不提了吧。

     提前吃畢午飯,人馬在川裡排好隊伍。

    劉芳亮派小校來請高夫人。

    高夫人率領男女親兵騎馬下山,老營男女和村中百姓都站在崖上送行。

    奔到隊伍前邊,高夫人用親切的眼光從排頭看到排尾,然後從親兵頭目的手中取過“闖”字大旗,嚴肅地叫道: “劉芳亮接旗!” 劉芳亮勒馬近前,雙手接住大旗。

    高夫人字字響亮地說: “保大旗如保闖王。

    你人在旗在,不得有誤!” 劉芳亮大聲說:“夫人放心!隻要我劉芳亮在,大旗有失,提頭見你!”随即轉過身去,說:“掌旗官,接旗!” 掌旗官接住大旗,還沒有來得及舉起,高夫人說: “一路之上,偃旗息鼓,務求秘密。

    等到潼關附近,聽我号令,再将大旗打出。

    ” “遵令!”掌旗官在馬上回答,把大旗卷了起來。

     高夫人又把全隊從排頭看到排尾,又特别看看那些随在隊尾的十幾匹騾馱子,轉向劉芳亮低聲說: “明遠,你下令起[1]吧。

    ” 劉芳亮把鞭子一揮,大聲說:“起!”于是這一小隊人馬精神奮發地在萬山叢中出發了。

    他們專走偏僻小路,神出鬼沒,晝伏夜行,第四天黎明時候便到了阌鄉縣西南鄉的大山裡邊,潼關城隐隐在望。

     潼關城居高臨下,地勢險峻,自古作戰很少從東門仰攻。

    高夫人因為兩次随闖王從潼關附近經過,早已對潼關城的地理形勢有所了解。

    在到了阌鄉縣境之後,她讓人馬在山中隐藏起來,一面休息,一面派人打探潼關的官軍動靜。

    經過打探,她知道官軍已經把糧草和馱運糧草的騾子、驢子準備齊全,定于十一月某日黃道吉日拔旗出發。

    潼關城南貫通河南、陝西兩省的幾條峪和崎岖小路,如今因潼關解嚴,四野無警,官府認為李闖王的餘衆都逃到兩百裡外的商洛叢山中,所以這些峪路的防守不再像一月前那樣嚴密,而潼關南門和水門的守軍也很單薄。

     賀人龍在高夫人來到阌鄉西南的第三天,也就是他所選定的吉日,率領着本部人馬和潼關原有守軍的大半人馬,浩浩蕩蕩地向商州進發了。

    隊伍開拔後,他也騎馬出城,卻故意不出南門,而從水門出去。

    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名字上有個“龍”字,龍得水可以騰雲緻雨,從水門出取個吉利,便可以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阖城官紳送他從水門出城,在通洛川為他餞行,預祝他一鼓掃清“餘孽”,使朝廷無西顧之憂。

    賀人龍認為李自成和劉宗敏大概都已陣亡,縱令未死,身邊剩下的人馬也很有限,苟延旦夕,已成驚弓之鳥,隻要他用心搜剿,不難斬盡殺絕。

    他連喝幾大杯酒,意氣風發,與送行的衆官紳拱手相别,飛身上馬,揮鞭追趕大隊。

    送行的人們望着他的大旗和前後簇擁的親兵、幕僚們轉過一個山腳,于是或騎馬,或坐轎,散亂地各自回城。

     到了下午,大約申尾酉初,高夫人和劉芳亮就率領隊伍向潼關出動。

    一氣奔了五十多裡,黃昏後來到了潼關城外七八裡遠的一個村莊裡。

    人馬即刻把村莊包圍,不使走漏消息。

    事前高夫人就從向導的嘴裡弄清楚這個村子裡有一個勾結官府、魚肉鄉裡的土豪劣紳,家中廣有錢财,騾馬成群。

    農民軍出其不意進到莊裡,将他捉住,當衆亂刀砍死,又殺了他一家二十多口,然後開倉放赈。

    劉芳亮把全村百姓叫到場[2]裡,對大家說他們闖王親自率領的人馬,來此向潼關官軍挑戰,還有大隊人馬在圍攻阌鄉縣城。

    老百姓看見他們殺了惡霸,開倉放赈,行事已自不凡,又看見“闖”字大旗和隊伍整齊,一色高頭大馬,就對劉芳亮的話完全相信。

    高夫人還怕騙不住官軍,事前從親兵中挑了一個人扮做闖王模樣,在場裡出現一次,對劉芳亮低聲說了幾句話,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