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于長城内外扼敵之後,畿輔州縣堅壁清野,号召在野豪傑、父老兄弟,人人執幹戈以衛桑梓,則東虜可一戰而潰,勝負之勢從此改觀。

    ” 盧象升笑着搖搖頭:“伯祥,這才真是書生之見。

    這樣的意見怎麼敢奏聞皇上?” “是的,我也想到大人不會采納,皇上更不會采納。

    ” “李賊潰滅在即,你想,皇上豈能使洪總督、孫巡撫功虧一篑?再說,像李自成這班流賊,在内地因利乘便,東西流竄,有時還能使官軍吃點虧,好像他們還有一些本事。

    其實,他們一旦離開内地,一無奸細猾民供其驅使,二無饑民供其裹脅與号召,就無從施其伎倆,何能與虜作戰?” “不,總督大人差矣。

    大人前幾年雖然同流賊作過多次戰,屢獲大捷,但流賊并不像大人說的那樣不堪一擊。

    如真不堪一擊,何以十年以來,如火燎原,朝廷竭全國之力不能撲滅?況且據下官所知,李自成與其他流賊不同。

    他善于用兵,常能化險為夷,轉敗為勝。

    雖為高迎祥舊部擁為諸賊首領,号為闖王[13],但粗衣惡食,與士卒同甘共苦。

    其部隊紀律嚴明,部伍整肅,甚至比官軍還強得多多。

    如果朝廷真能赦其不死,待之以誠,使其立功疆場,實在對國家有百利而無一害。

    可惜,區區愚見,無人敢向皇帝建言耳。

    ”楊廷麟看見盧象升的臉上流露着很不以為然的神情,覺得不該對他說這麼多,于是又笑着說:“廷麟叨在相知,故敢不避冒昧,放肆陳言。

    要是在别人面前,像這些話,我連一個字也不會說出。

    ” 盧象升含着譏諷,微笑地問:“閣下對李自成何以知道這麼多?” “剿賊為國家大事,可惜朝廷上對流賊情形多茫茫然略無知識,如在鼓中,如在夢中。

    不知己,不知彼,何能取勝?廷麟一年來對此稍能留心,故敢說略知一二。

    ” 楊廷麟實際上對農民軍的情況略有所知,是一位做禦史的朋友喻上猷告他說的。

    近幾個月,張獻忠派一位姓薛的将軍住在北京活動,這個人因為喻上猷是湖廣省在京城的一位名流,所以也常常拜望他,同他拉關系。

    喻上猷趁着這個機會,向薛将軍了解到十三家[14]的起事經過、發展曆史和目前情形。

    所以喻上猷對李自成的了解,比那些隻靠塘報、邸抄和道聽途說去妄談農民軍的京官們清楚得多。

    喻上猷又将李自成等人的情況轉告了廷麟。

    現在楊廷麟一看盧象升對農民軍抱着很深的成見,他就不敢再提一個字了。

    他把眼光移到牆壁上,看見中間挂着關公像,旁邊是盧象升寫的嶽飛的《滿江紅》,字體娟秀而遒勁,一望而知是從王羲之草書帖變化出來的。

    下邊署的日子是昨天,除陽文“象升”圖章之外還有一個陰文閑章:“大夫無境外之交”。

    楊廷麟明白象升寫這首詞和用這個閑章是有無限感慨的,于是勉強一笑,說: “即使嶽武穆生在今日,恐也會雄圖難展,徒自憑欄長嘯,壯懷激烈。

    ” 盧象升歎口氣說:“伯祥,你看,我一到這裡,心中就覺得奇怪。

    不知何人在大廳座後的屏風上寫着文文山的《正氣歌》,在這間卧室中挂一幅關公像,好像這就是我的下場。

    ” “大人!你一身系社稷安危,何出此不祥之言?” “唉,這是天數!” “啊?……” “弟幾年來出生入死,心力交瘁,無奈賊愈剿而愈橫,虜愈防而愈強。

    今日大敵壓境,京師危急,弟身為總督,欲戰不能,不戰又無以上對天子,下對士民。

    處境如此,豈非天數?” “畿輔屢受鞑子蹂躏,民氣可用……” 不等朋友說完,盧象升截住說:“不能光看民氣。

    南宋初年,中原與河北民氣何嘗不好?無奈朝廷自有主張,緻使李綱無功,宗澤殒命,嶽少保見害于風波亭。

    民氣有什麼用!” “老大人身為統帥,大局尚有可為,不應如此灰心。

    ” “不瞞你說,弟從今而後隻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付之天耳。

    ”停一停,盧象升不放心地問,“伯祥,招撫闖賊之議,你可同别人談過?” “不曾同别人談過。

    ” “此事重大,我勸你千萬莫同第二人談,免得惹出是非。

    朝廷對張獻忠的招撫也隻圖羁縻一時,以後看情形再說。

    張獻忠并無歸順誠意,熊文燦遲早會敗在這件事上。

    如今誰要是再建議招撫闖賊,那就太不識時務了。

    ” 他們又談了一些别的問題,不時地發出歎息。

    約摸到三更時候,楊廷麟告辭要走,因為他明天早晨還要進宮早朝。

    盧象升也不留他,叫仆人端出酒來勸他飲了幾杯。

    盧象升原來酒量很大,自從父親死後,為着守孝,滴酒不再入唇。

    為着怕路途上會有危險,他派了五十名騎兵把楊廷麟一直送到德勝門。

    在轅門外分别時,他握着朋友的手說: “伯祥,請你轉告京中故人,我盧象升決不會辜負主恩,也決不會辜負諸位故人和京師百萬士民的殷切屬望!” 不知是由于他的感情激動,還是由于他的心頭上壓着難言的憤懑和悲痛情緒,這位勤王大軍統帥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聲音竟然微微地有點打顫。

    幸而刺骨的寒風在呼嘯着,這種微微的顫栗沒有被楊廷麟覺察出來。

     第二天上午,盧象升把大小将領召集到行轅來聽他訓話。

    他叮咛大家盡忠報國,不要因為兵少勢孤而氣餒。

    訓話剛畢,楊嗣昌到昌平來了。

    他把楊嗣昌迎進大廳,奉茶以後,開門見山地問: “學生與高總監分兵的事,閣老大人知道了麼?” 楊嗣昌笑着說:“學生已經知道了。

    老先生還得分一回兵。

    ” “什麼?!”盧象升掩飾不住吃驚地問,同時感到有一股涼意蓦然從脊背透入心裡。

    他又輕輕地追問一句:“為什麼又要分兵?” “新任總督陳方垣[15]已經到京。

    皇上的意思是叫他統率山西援兵。

    他大概今天下午就會來昌平拜谒閣下。

    學生一來是代朝廷來向老先生慰勞,二來也是把皇上的這個決定奉告閣下。

    ” 盧象升沒有馬上回答,簡直不知道說什麼話好。

    他認為這又是楊嗣昌和高起潛搗的鬼,他們竭力使他沒法同清兵作戰,免得妨礙他們秘密地同敵人進行議和。

    他的心中非常憤激。

    但是這件事既然得到了皇上的同意,他就不好發任何牢騷。

    悲憤、失望、壓抑和沮喪的情緒織成一張又厚又重的網,網住他的心頭。

    他在心裡說:“算了,倒不如趕快戰死沙場,免得受群小擺布,多生閑氣!”過了很長時候,他竭力使自己鎮靜下來,淡淡一笑,說: “既然是出自上意,學生當然遵旨分兵。

    這樣很好。

    學生身戴重孝,本不宜為三軍主帥。

    今蒙皇上聖恩,使學生隻率領宣、大兵馬,免有覆之虞,心上就輕松多了。

    ” 他們談了一陣閑話,話題轉到了議和的消息上。

    盧象升再也忍耐不住,完全忘記了個人利害,望着楊嗣昌的臉孔,憤憤地說: “文弱!城下之盟,《春秋》所恥。

    敵兵蹂躏京畿,公等不思如何派兵遣将,決勝疆場,而日日主張議和。

    難道不想一想,南宋之事,千古所悲,豈可重見于今日?更不想一想,長安[16]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17]豈能免乎?” 楊嗣昌滿臉通紅,說:“若如此說,老先生的尚方劍當先從學生用起!” 盧象升用鼻孔冷笑一聲,說:“我既不能奔喪,又不能戰,吃尚方劍者應是我,而不是别人!” 楊嗣昌站起來,背着手來回地走了一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