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恩[6]複見于今日!”他向高起潛漸漸遠去的背影又看了一眼,搖搖頭說:“我今日方知道宦官的厲害!”
當天下午,将近黃昏時候,盧象升奉到皇上禦旨,同意他同高起潛分兵。
他明白皇上聽了高起潛和楊嗣昌的話,不再采納他的意見,在皇帝身上所寄托的最後一縷希望登時幻滅了。
他感覺自己在朝中孤掌難鳴,真是“一木難支大廈之将傾”,深深地陷入絕望和憤慨之中。
正當這時候,一個傳事官拿着一個大紅手本走來禀報,說翰林院楊老爺在轅門外等候谒見。
盧象升在手本上瞟了一眼,吩咐說:“趕快請進!”他立刻站起來,一邊向大廳外去迎接,一邊心裡說: “伯祥兄來得恰是時候!” 三天前皇帝在平台召見盧象升的談話内容,雖然盧本人不曾向外人洩漏,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開始隻有幾個與随駕上朝的太監常來往的大臣知道,随即就在許多朝臣中傳播開來。
知道盧象升果然敢于在皇上面前力排和議,堅決主戰,楊廷麟感到滿心的欣慰和敬佩,然而同時他也明白,盧象升在朝廷上的處境是困難的,楊嗣昌和高起潛會合力對付他,會使他的雄心壯志付諸東流。
跟着,安定門會議的情形,也在朝臣中互相傳播開來了。
他急于要來同盧象升見面談談,幫他謀劃一下,但是為着避免楊嗣昌的注意,他延遲到午後騎馬出京,趕在黃昏時來到昌平。
盧象升把他迎進大廳,寒暄幾句,就把他引進内室,屏退左右,郁悒地望着他,說: “伯祥,弟正彷徨無計,沒想到老兄翩然光臨,不知将何以教我?” 楊廷麟的心中明白,笑了一笑,問道:“為何彷徨無計?” “弟千裡勤王,原想與敵拼死一戰,解京師之危急,挫胡虜之兇焰,誰知……”盧象升說到這裡,深深地歎一口氣,搖了搖頭。
“總督大人進宮陛見情形及安定門會議經過,廷麟已略知一二。
莫非因裡邊對和戰大計還在舉棋不定,朝廷上有人掣肘,使大人欲戰不能,故如此心懷郁悒?” “皇上倒沒有什麼,可歎的是本兵與監軍畏敵如虎,無意言戰,隻想委曲求全,不顧後患無窮。
弟名為總督,實際在朝廷上孤掌難鳴,欲戰不得。
你看,這樣下去,如何是好?” “大人目前處境,确實困難。
像這種情形,不要說大人滿腹郁悒,‘撫幾長歎’,凡是稍有天良的人,誰能不為之扼腕?滿朝文武以及京中百萬士民誰不盼望總督大人盡速與虜一戰,以解京師之危?半月來畿輔各縣遭受虜騎蹂躏,人民流離死傷,慘不忍言,又誰不盼望總督大人與虜一戰,以解奸掠焚殺之苦?滿朝文武與京城内外無數百姓都對總督大人如此殷殷盼望,大人為何說自己孤掌難鳴?” “可是皇上聽了楊文弱和高太監的話,不欲弟與虜一戰,如之奈何!” “弟今日前來拜谒,正是想借箸一籌。
” “願聞明教!隻要有利于國,雖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 “目前的情形是這樣,”楊廷麟把身子向前探探,用光芒逼人的眼睛注視着盧象升的因軍務疲勞而略顯蒼白的臉孔,壓低聲音說,“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于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與虜訂城下之盟。
京城中雖三尺童子都知道遼東之地,直到奴兒幹[7]之北,東臨大海,盡歸版圖。
蓋承襲金、元兩朝舊疆,由來已久。
我中國每值盛世,四海混一,胡漢共主。
遼東自古本為東胡各族雜居之地,不惟秦、漢、隋、唐諸代都是中國臣民,至本朝也是如此,何嘗另有一個國家!……” 盧象升插言:“滿虜原是女真餘孽,周為肅慎,隋、唐稱為靺鞨。
努爾哈赤在萬曆初年不過一部落酋長,受封為龍虎将軍[8],為我朝守邊。
後因朝廷撫馭失策,始為叛亂,吞并諸部,勢力漸強,至萬曆四十四年遂建國号後金。
到他的兒子繼位,才改号為清。
按之曆史,滿虜實系我國臣民,興兵叛亂,分裂疆土。
今日朝廷一二執事者不思如何統一祖宗河山,而惟求與虜酋暗中議和,殊為可羞!” 楊廷麟接着說:“大人所言極是。
倘和議一旦得逞,喪權辱國,使東虜得寸進尺,禍有不堪言者。
尤其皇上畢竟是有為之主,在這件事上頗忌諱受外廷清議指責,他自己也不願步南宋諸帝後塵。
如果大人能夠乘敵人屢勝兵驕,率士氣方盛之數萬援軍向敵奇襲,即令不能獲緻全勝,隻要殺傷相當,稍挫敵焰,就可以堵主和者之口,使皇上确知敵之不可畏,惟有戰方為上策。
弟兩天來日夜籌思,竊以為隻有這一個辦法可以扭轉目前局面,不知大人以為然否?” 盧象升沉吟說:“我也是這麼打算,可惜如今已經晚了!” “晚了?為何晚了?”楊廷麟輕拈着垂在胸前的美髯,有點懷疑不解地問。
“唉,兄台不知,真是一言難盡!各路援兵雖有五萬,可是歸弟指揮的隻剩下兩萬人了。
” “何故?” “關甯鐵騎三萬,分給高太監了。
” “這是皇上的意思?” 盧象升将雙手放在火盆上烤着,把今天分兵的經過對楊廷麟說了一遍,沮喪地歎息一聲。
楊廷麟半天說不出話來,随後從椅子上站起來,跺跺腳,憤慨地說: “這樣看來,大明江山遲早會送于滿虜!” 盧象升沒有做聲,眼光落在燒得通紅的木炭上,好久沒有擡起頭來。
作為一位邊防軍的統帥,他對敵人的野心是十分清楚的。
但是處在他的地位,他不願再多說什麼話。
他認為做一個忠臣甯可自己飲恨而死,也不應該在别人面前張揚“君父”的不是。
另外,李奇的事件給他的心理上震動很大,他覺得自己一舉一動都在受着東廠的暗探監視,随時會報進宮中。
“今天的滿洲自認為是金源[9]的再起,”楊廷麟見盧象升不做聲,接着說,“所以楊文弱、高起潛等就是黃潛善、汪伯彥[10]一流人物!”
盧象升注意到顧顯悄悄地向裡邊張望一下,不敢進來。
于是他擡起頭來,對客人笑一笑,打趣地說: “伯祥兄,數載京官,還沒有磨練好你的脾氣,依然書生本色,一談起國事,悲歌慷慨,不減當年。
好,請吃飯吧。
吃過飯以後再聆高教。
” 在吃飯時候,因為有一群幕僚相陪,他們沒有繼續談和戰大計,隻是随便談談近來朝廷上的一些無關緊要的新聞。
飯後,盧象升又把楊廷麟讓進裡間,鄭重地問: “伯祥,目前國事一天不如一天,我雖然不敢說祖宗三百年江山[11]會葬送在我輩一代手中,但情勢确實十分危急。
你另外還有何高明之見?” 楊廷麟沉默片刻,從嘴角露出來一絲苦笑,說:“我本來還想奉陳一個愚見,可是如今覺得說出來大人也不會采納,采納了也不好去行,還是不說吧。
” “什麼高見?快請說出。
” “皇上打算等洪九老、孫白谷[12]把李自成消滅之後,調他們來京勤王,大人知道吧?”
“知道,怎麼樣?”
“我曾經這麼希望,由大人出頭,建議皇上赦李自成之罪,召他帶兵與東虜作戰,将功贖罪。
同時召洪九老與孫白谷即速來京,分任薊遼總督與遼東巡撫。
大人率宣大、山西勁卒,加上李自成之衆,攻敵之前,洪九老與孫白谷
他明白皇上聽了高起潛和楊嗣昌的話,不再采納他的意見,在皇帝身上所寄托的最後一縷希望登時幻滅了。
他感覺自己在朝中孤掌難鳴,真是“一木難支大廈之将傾”,深深地陷入絕望和憤慨之中。
正當這時候,一個傳事官拿着一個大紅手本走來禀報,說翰林院楊老爺在轅門外等候谒見。
盧象升在手本上瞟了一眼,吩咐說:“趕快請進!”他立刻站起來,一邊向大廳外去迎接,一邊心裡說: “伯祥兄來得恰是時候!” 三天前皇帝在平台召見盧象升的談話内容,雖然盧本人不曾向外人洩漏,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開始隻有幾個與随駕上朝的太監常來往的大臣知道,随即就在許多朝臣中傳播開來。
知道盧象升果然敢于在皇上面前力排和議,堅決主戰,楊廷麟感到滿心的欣慰和敬佩,然而同時他也明白,盧象升在朝廷上的處境是困難的,楊嗣昌和高起潛會合力對付他,會使他的雄心壯志付諸東流。
跟着,安定門會議的情形,也在朝臣中互相傳播開來了。
他急于要來同盧象升見面談談,幫他謀劃一下,但是為着避免楊嗣昌的注意,他延遲到午後騎馬出京,趕在黃昏時來到昌平。
盧象升把他迎進大廳,寒暄幾句,就把他引進内室,屏退左右,郁悒地望着他,說: “伯祥,弟正彷徨無計,沒想到老兄翩然光臨,不知将何以教我?” 楊廷麟的心中明白,笑了一笑,問道:“為何彷徨無計?” “弟千裡勤王,原想與敵拼死一戰,解京師之危急,挫胡虜之兇焰,誰知……”盧象升說到這裡,深深地歎一口氣,搖了搖頭。
“總督大人進宮陛見情形及安定門會議經過,廷麟已略知一二。
莫非因裡邊對和戰大計還在舉棋不定,朝廷上有人掣肘,使大人欲戰不能,故如此心懷郁悒?” “皇上倒沒有什麼,可歎的是本兵與監軍畏敵如虎,無意言戰,隻想委曲求全,不顧後患無窮。
弟名為總督,實際在朝廷上孤掌難鳴,欲戰不得。
你看,這樣下去,如何是好?” “大人目前處境,确實困難。
像這種情形,不要說大人滿腹郁悒,‘撫幾長歎’,凡是稍有天良的人,誰能不為之扼腕?滿朝文武以及京中百萬士民誰不盼望總督大人盡速與虜一戰,以解京師之危?半月來畿輔各縣遭受虜騎蹂躏,人民流離死傷,慘不忍言,又誰不盼望總督大人與虜一戰,以解奸掠焚殺之苦?滿朝文武與京城内外無數百姓都對總督大人如此殷殷盼望,大人為何說自己孤掌難鳴?” “可是皇上聽了楊文弱和高太監的話,不欲弟與虜一戰,如之奈何!” “弟今日前來拜谒,正是想借箸一籌。
” “願聞明教!隻要有利于國,雖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 “目前的情形是這樣,”楊廷麟把身子向前探探,用光芒逼人的眼睛注視着盧象升的因軍務疲勞而略顯蒼白的臉孔,壓低聲音說,“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于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與虜訂城下之盟。
京城中雖三尺童子都知道遼東之地,直到奴兒幹
蓋承襲金、元兩朝舊疆,由來已久。
我中國每值盛世,四海混一,胡漢共主。
遼東自古本為東胡各族雜居之地,不惟秦、漢、隋、唐諸代都是中國臣民,至本朝也是如此,何嘗另有一個國家!……” 盧象升插言:“滿虜原是女真餘孽,周為肅慎,隋、唐稱為靺鞨。
努爾哈赤在萬曆初年不過一部落酋長,受封為龍虎将軍
後因朝廷撫馭失策,始為叛亂,吞并諸部,勢力漸強,至萬曆四十四年遂建國号後金。
到他的兒子繼位,才改号為清。
按之曆史,滿虜實系我國臣民,興兵叛亂,分裂疆土。
今日朝廷一二執事者不思如何統一祖宗河山,而惟求與虜酋暗中議和,殊為可羞!” 楊廷麟接着說:“大人所言極是。
倘和議一旦得逞,喪權辱國,使東虜得寸進尺,禍有不堪言者。
尤其皇上畢竟是有為之主,在這件事上頗忌諱受外廷清議指責,他自己也不願步南宋諸帝後塵。
如果大人能夠乘敵人屢勝兵驕,率士氣方盛之數萬援軍向敵奇襲,即令不能獲緻全勝,隻要殺傷相當,稍挫敵焰,就可以堵主和者之口,使皇上确知敵之不可畏,惟有戰方為上策。
弟兩天來日夜籌思,竊以為隻有這一個辦法可以扭轉目前局面,不知大人以為然否?” 盧象升沉吟說:“我也是這麼打算,可惜如今已經晚了!” “晚了?為何晚了?”楊廷麟輕拈着垂在胸前的美髯,有點懷疑不解地問。
“唉,兄台不知,真是一言難盡!各路援兵雖有五萬,可是歸弟指揮的隻剩下兩萬人了。
” “何故?” “關甯鐵騎三萬,分給高太監了。
” “這是皇上的意思?” 盧象升将雙手放在火盆上烤着,把今天分兵的經過對楊廷麟說了一遍,沮喪地歎息一聲。
楊廷麟半天說不出話來,随後從椅子上站起來,跺跺腳,憤慨地說: “這樣看來,大明江山遲早會送于滿虜!” 盧象升沒有做聲,眼光落在燒得通紅的木炭上,好久沒有擡起頭來。
作為一位邊防軍的統帥,他對敵人的野心是十分清楚的。
但是處在他的地位,他不願再多說什麼話。
他認為做一個忠臣甯可自己飲恨而死,也不應該在别人面前張揚“君父”的不是。
另外,李奇的事件給他的心理上震動很大,他覺得自己一舉一動都在受着東廠的暗探監視,随時會報進宮中。
“今天的滿洲自認為是金源
于是他擡起頭來,對客人笑一笑,打趣地說: “伯祥兄,數載京官,還沒有磨練好你的脾氣,依然書生本色,一談起國事,悲歌慷慨,不減當年。
好,請吃飯吧。
吃過飯以後再聆高教。
” 在吃飯時候,因為有一群幕僚相陪,他們沒有繼續談和戰大計,隻是随便談談近來朝廷上的一些無關緊要的新聞。
飯後,盧象升又把楊廷麟讓進裡間,鄭重地問: “伯祥,目前國事一天不如一天,我雖然不敢說祖宗三百年江山
你另外還有何高明之見?” 楊廷麟沉默片刻,從嘴角露出來一絲苦笑,說:“我本來還想奉陳一個愚見,可是如今覺得說出來大人也不會采納,采納了也不好去行,還是不說吧。
” “什麼高見?快請說出。
” “皇上打算等洪九老、孫白谷
同時召洪九老與孫白谷即速來京,分任薊遼總督與遼東巡撫。
大人率宣大、山西勁卒,加上李自成之衆,攻敵之前,洪九老與孫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