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後站在盧象升的面前,勉強笑着說:
“九老,你不要以長安的流言蜚語陷人。
” “流言蜚語?”盧象升又冷笑一聲,“周元忠赴滿洲講和,來往已非一日。
此事發起于遼東巡撫方一藻,主其事者是你本兵楊文弱,北京城無人不知,何謂流言蜚語!” 楊嗣昌的态度很窘,心中十分惱恨,但隻好苦笑一笑,捋着下巴颏上的胡須說: “老先生既如此信以為真,學生就不必說别的話了。
” 把楊嗣昌送走以後,盧象升回到屋裡,想着今後的對敵作戰更加困難,同時不由地聯想到秦桧和嶽飛,憤慨地說: “自古未有權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18]
幾個幕僚走了過來。
那一位曾勸他把千裡雪贈送給高起潛的幕僚小聲勸他說: “大人,你剛才同楊閣老當面争執,使他不好下台,似乎不妥。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何必與彼作口舌之争?” “我實在忍耐不住!”盧象升頓腳說,“目前敵兵深入,京師戒嚴,而他們的眼睛隻看着陝西剿賊,不惜受城下之盟,叫我如何能不說話!” “可是他目前既是本兵,又是輔臣,深蒙皇上寵信。
這樣同他争吵,今後他更要事事為難。
大人縱然胸懷磊落,不戚戚然以讒忌為念,然而今後大人如再想同東虜作戰,就更加困難重重。
” “如今我們的人馬隻剩下一萬多一點,當然更困難了。
但不管成敗利鈍,我決心以一死報國!” 當他用極其悲憤的聲音說出來“以一死報國”這幾個字以後,他的心中一酸,不由地滾出來兩行熱淚。
幕僚們都低下頭去,很久很久,不敢擡起眼睛望他。
但是直到現在,他還在希望楊嗣昌回心轉意,而且對皇上也沒有完全絕望,總以為皇上隻是一時受了蒙蔽。
他想了想,叫仆人拿來筆硯箋紙,給楊嗣昌寫了一封短短的信,在信中這樣寫道: 老先生若能回心僇力,以濟國家,即胸中有如許怪事,弟終不向皇上一言。
若仍閃爍,奸欺到底,自當瀝血丹墀,言無不盡也。
把信封好,派人立刻送到京城,他随即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大廳中走來走去。
過了好長一陣,他忽然在柱子旁邊站住,刷一聲把寶刀拔出一半,使幕僚們都覺得他會拔刀砍柱,以洩胸中不平之氣。
然而他停一停,咔的一聲把寶刀插進鞘中,向門外大聲吩咐: “備馬!” 盧象升大踏步向外走去。
幕僚們互相望望,跟在他的後邊走出轅門。
他接過來缰繩和鞭子,飛身跨上五明骥,直奔出昌平城外。
家人顧顯和一群親兵也都跳上駿馬,風馳電掣般地追随在他的後邊。
幹燥的大路上揚起來一溜煙塵。
他在東門外的校場裡馳馬舞刀,直到心中的悲憤和郁悒情緒稍微舒散了一些以後,才信馬由缰,緩緩地走回行轅。
[1]禦馬、太仆馬——禦馬就是禦廄馬,是皇帝的私産。
太仆馬是太仆寺(中央專管養馬的衙門)養的馬。
[2]天朝——指明帝國。
[3]雪夜襲蔡州——公元817年陰曆十月一個大雪之夜,唐朝政府軍在李愬指揮下奇襲蔡州城(今河南汝南縣),擒獲反叛朝廷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
[4]渥窪——漢武帝時嘗得神馬于渥窪。
按渥窪是水名,在甘肅敦煌境内。
[5]跨竈——馬前蹄有空處叫做竈門,所以前蹄在地上踏的痕迹叫做竈。
馬行走時後蹄落下去超過前蹄痕迹,叫做跨竈。
[6]魚朝恩——唐朝宦官,在德宗和代宗兩朝屢出監軍,頗驕橫,貪賄無厭。
[7]奴兒幹——明初奴兒幹都司設在黑龍江入海處。
[8]龍虎将軍——努爾哈赤受封為龍虎将軍是在明萬曆二十三年。
[9]金源——金國的别稱。
[10]黃潛善、汪伯彥——南宋初年的兩個權臣,秉承宋高宗趙構的心意,主張對金妥協、投降,阻撓和破壞對金抗戰。
[11]祖宗三百年江山——明朝從開國到崇祯十一年隻有二百七十多年,但當時人們習慣,喜歡說“祖宗三百年江山”。
[12]洪九老、孫白谷——洪承疇字亨九,當時士大夫們尊稱他洪九老。
孫傳庭字白谷。
[13]闖王——“闖王”一詞不是綽号,而是代表軍事領導地位的稱号。
在明末十三家義軍中隻有高迎祥一家有這個稱号。
第一個闖王是高迎祥,稱“高闖王”。
崇祯九年七月間在盩厔縣(今周至縣)黑水峪同洪承疇作戰時,高迎祥因病重隐蔽在山洞中,不幸被人出賣,為官軍所俘,犧牲。
[14]十三家——明末由陝西北部和山西西部起義的農民軍共有十三個支派,稱做十三家。
有時合在一起,有時分開,或者幾家合在一起。
高迎祥、張獻忠、曹操等都各自是一家的首領,地位是平等的。
李自成原是高迎祥的部将,高犧牲後他才被推舉為高迎祥部隊的總首領。
十三家後來成了一個習慣的名稱。
如清朝初年在川東,鄂西一帶堅持抗清鬥争的農民軍也号稱十三家,實際上絕大部分是李自成的舊部。
另外在川北活動的,由黃龍和姚天動領導的農民軍也曾經稱為十三家。
[15]陳方垣——方垣是陳新甲的字。
[16]長安——因為長安是我國古代有名的京城,建都的時間也最久,所以明、清兩朝的士大夫喜歡拿長安作為京城的代稱。
[17]袁崇煥之禍——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很有才能的統帥。
崇祯二年清兵入塞,進攻北京。
袁崇煥時任薊遼督師(即總督),率兵星夜入援,布陣于北京東郊。
崇祯帝中敵人反間計,疑他與敵人訂有密約,把他下獄,處死。
這一大冤獄,在崇祯年間沒有人明白真相,所以盧象升拿楊嗣昌比袁崇煥,說他會落袁的下場。
直到清初為了要修明史,清朝統治者才把這一事件的真相公開。
[18]自古……于外者——相傳公元1140年嶽飛進兵朱仙鎮,金朝侵略軍的統帥兀術準備從開封撤退,一個漢奸書生勸他不要走,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這前一句話因為說出了封建時代許多愛國将帥的共同遭遇,所以就成為曆史上的名言。
” “流言蜚語?”盧象升又冷笑一聲,“周元忠赴滿洲講和,來往已非一日。
此事發起于遼東巡撫方一藻,主其事者是你本兵楊文弱,北京城無人不知,何謂流言蜚語!” 楊嗣昌的态度很窘,心中十分惱恨,但隻好苦笑一笑,捋着下巴颏上的胡須說: “老先生既如此信以為真,學生就不必說别的話了。
” 把楊嗣昌送走以後,盧象升回到屋裡,想着今後的對敵作戰更加困難,同時不由地聯想到秦桧和嶽飛,憤慨地說: “自古未有權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那一位曾勸他把千裡雪贈送給高起潛的幕僚小聲勸他說: “大人,你剛才同楊閣老當面争執,使他不好下台,似乎不妥。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何必與彼作口舌之争?” “我實在忍耐不住!”盧象升頓腳說,“目前敵兵深入,京師戒嚴,而他們的眼睛隻看着陝西剿賊,不惜受城下之盟,叫我如何能不說話!” “可是他目前既是本兵,又是輔臣,深蒙皇上寵信。
這樣同他争吵,今後他更要事事為難。
大人縱然胸懷磊落,不戚戚然以讒忌為念,然而今後大人如再想同東虜作戰,就更加困難重重。
” “如今我們的人馬隻剩下一萬多一點,當然更困難了。
但不管成敗利鈍,我決心以一死報國!” 當他用極其悲憤的聲音說出來“以一死報國”這幾個字以後,他的心中一酸,不由地滾出來兩行熱淚。
幕僚們都低下頭去,很久很久,不敢擡起眼睛望他。
但是直到現在,他還在希望楊嗣昌回心轉意,而且對皇上也沒有完全絕望,總以為皇上隻是一時受了蒙蔽。
他想了想,叫仆人拿來筆硯箋紙,給楊嗣昌寫了一封短短的信,在信中這樣寫道: 老先生若能回心僇力,以濟國家,即胸中有如許怪事,弟終不向皇上一言。
若仍閃爍,奸欺到底,自當瀝血丹墀,言無不盡也。
把信封好,派人立刻送到京城,他随即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大廳中走來走去。
過了好長一陣,他忽然在柱子旁邊站住,刷一聲把寶刀拔出一半,使幕僚們都覺得他會拔刀砍柱,以洩胸中不平之氣。
然而他停一停,咔的一聲把寶刀插進鞘中,向門外大聲吩咐: “備馬!” 盧象升大踏步向外走去。
幕僚們互相望望,跟在他的後邊走出轅門。
他接過來缰繩和鞭子,飛身跨上五明骥,直奔出昌平城外。
家人顧顯和一群親兵也都跳上駿馬,風馳電掣般地追随在他的後邊。
幹燥的大路上揚起來一溜煙塵。
他在東門外的校場裡馳馬舞刀,直到心中的悲憤和郁悒情緒稍微舒散了一些以後,才信馬由缰,緩緩地走回行轅。
太仆馬是太仆寺(中央專管養馬的衙門)養的馬。
按渥窪是水名,在甘肅敦煌境内。
馬行走時後蹄落下去超過前蹄痕迹,叫做跨竈。
孫傳庭字白谷。
在明末十三家義軍中隻有高迎祥一家有這個稱号。
第一個闖王是高迎祥,稱“高闖王”。
崇祯九年七月間在盩厔縣(今周至縣)黑水峪同洪承疇作戰時,高迎祥因病重隐蔽在山洞中,不幸被人出賣,為官軍所俘,犧牲。
有時合在一起,有時分開,或者幾家合在一起。
高迎祥、張獻忠、曹操等都各自是一家的首領,地位是平等的。
李自成原是高迎祥的部将,高犧牲後他才被推舉為高迎祥部隊的總首領。
十三家後來成了一個習慣的名稱。
如清朝初年在川東,鄂西一帶堅持抗清鬥争的農民軍也号稱十三家,實際上絕大部分是李自成的舊部。
另外在川北活動的,由黃龍和姚天動領導的農民軍也曾經稱為十三家。
崇祯二年清兵入塞,進攻北京。
袁崇煥時任薊遼督師(即總督),率兵星夜入援,布陣于北京東郊。
崇祯帝中敵人反間計,疑他與敵人訂有密約,把他下獄,處死。
這一大冤獄,在崇祯年間沒有人明白真相,所以盧象升拿楊嗣昌比袁崇煥,說他會落袁的下場。
直到清初為了要修明史,清朝統治者才把這一事件的真相公開。
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這前一句話因為說出了封建時代許多愛國将帥的共同遭遇,所以就成為曆史上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