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盧象升在心中盤算,“莫不是有可以助我一臂之力的地方?”沉吟一陣,他吩咐顧顯說:
“你去回禀楊老爺,就說我稍事休息就要去安定門同楊閣老、高監軍議事。
請他在府上等候,我回來時一定前去領教。
” 盧象升在北京的公館裡并沒有親人。
他的夫人和如夫人都在五月間帶着孩子們和一部分仆婢回宜興奔喪去了。
因此,盧象升從朝中回來,謝絕了賓客,躲在書房裡倒也清靜。
随便吃一點飯,他本想稍睡一陣,但想着和戰問題,十分苦悶,沒法入睡。
假寐片刻,他就猛然坐起,呼喚仆人顧顯來幫他穿戴齊備,動身往安定門去。
剛走到大門口,一個人不顧門官攔阻,從門房搶步出來,向他施禮說: “老公祖[14],東照特來叩谒,望賜一談!”
盧象升定睛一看,又驚又喜,上前一把拉住客人袍袖,說道:
“啊呀,姚先生從何而來?真想不到!”
“東照因事來京,适遇東虜入犯,本拟星夜返裡,因聞老公祖來京勤王,故留京恭候叩谒。
” “好,好。
請到裡邊叙話。
” 這位來訪的姚東照表字暾初,年在六十上下,身材魁梧,精力健旺,胸前垂着斑白長須,眉闊額廣,雙目有紫棱,開阖閃閃如電。
他是巨鹿縣的一個窮秀才,為人慷慨好義,頗重氣節,在鄉裡很有威望。
崇祯二年秋天,清兵入犯京畿,直薄朝陽門外。
盧象升當時任大名知府,拔刀砍案大呼:“大丈夫豈能坐視胡馬縱橫!”遂募鄉勇萬人,星夜勤王。
路過巨鹿,姚東照也率領了一千多子弟參加,很受象升嘉獎,從此他們就成了熟人。
象升在大名做了幾年知府,後來升任大名兵備道,管轄大名、廣平和順德三府,幾次想要東照做官,都被拒絕,因而對東照更加敬重。
後來他離開大名,有幾年不通音訊,但聽說在一次清兵深入畿輔的時候,姚東照率領鄉裡子弟與敵周旋,有一個兒子戰死。
現在這老頭突然來訪,盧象升又覺詫異,又覺欣喜,所以縱然有要事在身也願意同故人一談。
到客廳中坐下以後,略作寒暄,姚東照開門見山地說: “老公祖,你馬上要去安定門商議大計,而且軍務倥偬,非暇可比。
東照本不應前來多渎,但國家事糜爛至此,南宋之禍迫在眉睫,東照實不能不來一見大人。
大人今去會議,可知朝廷準備暗向滿鞑子輸銀求和之事麼?” “求和之事已有所聞,輸銀之事尚不知道。
” “聽說朝廷願每年給東虜白銀六十萬兩,并割棄遼東大片國土,以求朝夕之安,此不是步宋室之覆轍麼?” 盧象升猛然跳起,兩手按着桌子,胡須顫抖,兩眼瞪着客人問:“這話可真?” “都下有此傳聞,據說可信。
” “虜方同意了麼?” “虜方隻因周元忠是一賣蔔盲人,不肯答應,必得朝廷派大臣前去議和,方肯允諾。
目今倘不一戰卻敵,張我國威,恐怕訂城下之盟,割土地,輸歲币,接踵而至。
老大人今日身系國家安危,萬望在會議時痛陳利害,使一二權臣、貴珰[15]不敢再提和議。
然後鼓舞三軍,與虜決一死戰,予以重創,使逆虜知我尚有人在,不敢再存蠶食鲸吞之心。
如此則朝廷幸甚,百姓幸甚,老公祖亦不朽矣!” “先生不用多言,學生早已籌之熟矣。
有象升在,必不使大明為南宋之續!” “東照就知道大人是當今的嶽少保,得此一言,更覺安心。
就此告辭了。
” 盧象升又一把拉住客人,說:“暾初先生!目前正國家用人之際,學生有一言相懇,未知可否惠允?” “老公祖有何賜教?” “請台端屈駕至昌平軍中,幫學生贊畫[16]軍務,俾得朝夕請教。
叨在相知,敢以相請,肯俯允麼?” “東照久蒙恩顧,豈敢不聽驅策。
但以目前情形看來,虜騎恐将長驅深入,畿南危在旦夕,故東照已決定叩谒大人之後即便出京,星夜返裡。
倘果然不出所料,虜騎深入畿南,東照誓率鄉裡子弟與敵周旋。
過蒙厚愛,隻好報于異日,還懇老公祖見諒為幸。
” “好!既然如此,學生不敢強留。
明日動身麼?” “不,馬上動身,今夜還可以趕到長辛店。
” 盧象升想着姚東照是一位窮秀才,川資可能不寬裕,便叫顧顯取出來十兩銀子,送給東照。
但這位老頭子堅決不受。
象升深知他秉性耿介,不好勉強,便叫顧顯取來他常佩在身上的寶刀,捧到老人面前,說: “先生此番回裡,号召畿南子弟執幹戈以衛桑梓,學生特贈所佩寶刀一柄,以壯行色。
” 姚東照并不推辭,雙手接住寶刀,慷慨地大聲說:“多謝大人!倘若虜騎南下,東照誓用胡虜鮮血洗此寶刀,萬一不勝,亦以此刀自裁!” 象升歎息說:“也許我們還會相見的。
” 把姚東照送走以後,盧象升就帶着随從騎馬往安定門去。
在路上,他一方面為姚東照的這次見訪和慷慨還鄉所感動,一方面心頭上總是擺脫不掉一種不好的預感:姚東照把他比做嶽少保,他平日也常以嶽少保自期,可是嶽少保飲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瀾!他擡眼望天,雖然天空隻有淡淡浮雲,但是他覺得似有無邊愁雲籠罩着北京上空,日色也昏昏無光。
他還看見,凡他經過的大街上,街兩旁的士民都肅靜地用眼睛望他,有的眼睛裡充滿憂愁,有的卻流露着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些眼神和平日多麼不同! 參加安定門會議的除盧象升、楊嗣昌、高起潛之外,還有兩位兵部侍郎,一位勳臣,崇祯的親信太監、提督東廠的曹化淳,以及率領京營的幾員大将。
平日楊嗣昌見了王德化或曹化淳,總是自居下位,讓太監坐首席。
盧象升一向瞧不起這班太監,認為自己是朝廷大臣,不應該巴結他們,有失士大夫氣節,所以他略作謙讓就拉着楊嗣昌坐在上席。
高起潛等心中很不高興,但也無可奈何。
象升首先發言,堅決主戰,說得慷慨激昂,但在座諸人卻相顧默然。
盧象升大為生氣,厲聲問: “敵人兵臨城下,諸公尚如此遊移,難道就眼看着虜騎縱橫,如入無人之境不成?” 分明是被他的正氣所懾服,楊嗣昌和高起潛都沒生氣,勸他不要操之過急,對作戰方略需要慢慢詳議。
他們絲毫不說他們不主張同清兵作戰,但又不肯提出任何積極意見。
倒是曹化淳因不滿高起潛近兩三年爬得太快,如今做了天下勤王兵馬總監軍,淡淡地說了句: “畢竟盧老先生說的是正論。
” 會議開到半夜,沒有結果。
當時是否對清兵作戰問題,有一定的複雜性,不可能在一次會議上解決。
盧象升隻強調一部分
請他在府上等候,我回來時一定前去領教。
” 盧象升在北京的公館裡并沒有親人。
他的夫人和如夫人都在五月間帶着孩子們和一部分仆婢回宜興奔喪去了。
因此,盧象升從朝中回來,謝絕了賓客,躲在書房裡倒也清靜。
随便吃一點飯,他本想稍睡一陣,但想着和戰問題,十分苦悶,沒法入睡。
假寐片刻,他就猛然坐起,呼喚仆人顧顯來幫他穿戴齊備,動身往安定門去。
剛走到大門口,一個人不顧門官攔阻,從門房搶步出來,向他施禮說: “老公祖
” “好,好。
請到裡邊叙話。
” 這位來訪的姚東照表字暾初,年在六十上下,身材魁梧,精力健旺,胸前垂着斑白長須,眉闊額廣,雙目有紫棱,開阖閃閃如電。
他是巨鹿縣的一個窮秀才,為人慷慨好義,頗重氣節,在鄉裡很有威望。
崇祯二年秋天,清兵入犯京畿,直薄朝陽門外。
盧象升當時任大名知府,拔刀砍案大呼:“大丈夫豈能坐視胡馬縱橫!”遂募鄉勇萬人,星夜勤王。
路過巨鹿,姚東照也率領了一千多子弟參加,很受象升嘉獎,從此他們就成了熟人。
象升在大名做了幾年知府,後來升任大名兵備道,管轄大名、廣平和順德三府,幾次想要東照做官,都被拒絕,因而對東照更加敬重。
後來他離開大名,有幾年不通音訊,但聽說在一次清兵深入畿輔的時候,姚東照率領鄉裡子弟與敵周旋,有一個兒子戰死。
現在這老頭突然來訪,盧象升又覺詫異,又覺欣喜,所以縱然有要事在身也願意同故人一談。
到客廳中坐下以後,略作寒暄,姚東照開門見山地說: “老公祖,你馬上要去安定門商議大計,而且軍務倥偬,非暇可比。
東照本不應前來多渎,但國家事糜爛至此,南宋之禍迫在眉睫,東照實不能不來一見大人。
大人今去會議,可知朝廷準備暗向滿鞑子輸銀求和之事麼?” “求和之事已有所聞,輸銀之事尚不知道。
” “聽說朝廷願每年給東虜白銀六十萬兩,并割棄遼東大片國土,以求朝夕之安,此不是步宋室之覆轍麼?” 盧象升猛然跳起,兩手按着桌子,胡須顫抖,兩眼瞪着客人問:“這話可真?” “都下有此傳聞,據說可信。
” “虜方同意了麼?” “虜方隻因周元忠是一賣蔔盲人,不肯答應,必得朝廷派大臣前去議和,方肯允諾。
目今倘不一戰卻敵,張我國威,恐怕訂城下之盟,割土地,輸歲币,接踵而至。
老大人今日身系國家安危,萬望在會議時痛陳利害,使一二權臣、貴珰
然後鼓舞三軍,與虜決一死戰,予以重創,使逆虜知我尚有人在,不敢再存蠶食鲸吞之心。
如此則朝廷幸甚,百姓幸甚,老公祖亦不朽矣!” “先生不用多言,學生早已籌之熟矣。
有象升在,必不使大明為南宋之續!” “東照就知道大人是當今的嶽少保,得此一言,更覺安心。
就此告辭了。
” 盧象升又一把拉住客人,說:“暾初先生!目前正國家用人之際,學生有一言相懇,未知可否惠允?” “老公祖有何賜教?” “請台端屈駕至昌平軍中,幫學生贊畫
叨在相知,敢以相請,肯俯允麼?” “東照久蒙恩顧,豈敢不聽驅策。
但以目前情形看來,虜騎恐将長驅深入,畿南危在旦夕,故東照已決定叩谒大人之後即便出京,星夜返裡。
倘果然不出所料,虜騎深入畿南,東照誓率鄉裡子弟與敵周旋。
過蒙厚愛,隻好報于異日,還懇老公祖見諒為幸。
” “好!既然如此,學生不敢強留。
明日動身麼?” “不,馬上動身,今夜還可以趕到長辛店。
” 盧象升想着姚東照是一位窮秀才,川資可能不寬裕,便叫顧顯取出來十兩銀子,送給東照。
但這位老頭子堅決不受。
象升深知他秉性耿介,不好勉強,便叫顧顯取來他常佩在身上的寶刀,捧到老人面前,說: “先生此番回裡,号召畿南子弟執幹戈以衛桑梓,學生特贈所佩寶刀一柄,以壯行色。
” 姚東照并不推辭,雙手接住寶刀,慷慨地大聲說:“多謝大人!倘若虜騎南下,東照誓用胡虜鮮血洗此寶刀,萬一不勝,亦以此刀自裁!” 象升歎息說:“也許我們還會相見的。
” 把姚東照送走以後,盧象升就帶着随從騎馬往安定門去。
在路上,他一方面為姚東照的這次見訪和慷慨還鄉所感動,一方面心頭上總是擺脫不掉一種不好的預感:姚東照把他比做嶽少保,他平日也常以嶽少保自期,可是嶽少保飲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瀾!他擡眼望天,雖然天空隻有淡淡浮雲,但是他覺得似有無邊愁雲籠罩着北京上空,日色也昏昏無光。
他還看見,凡他經過的大街上,街兩旁的士民都肅靜地用眼睛望他,有的眼睛裡充滿憂愁,有的卻流露着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些眼神和平日多麼不同! 參加安定門會議的除盧象升、楊嗣昌、高起潛之外,還有兩位兵部侍郎,一位勳臣,崇祯的親信太監、提督東廠的曹化淳,以及率領京營的幾員大将。
平日楊嗣昌見了王德化或曹化淳,總是自居下位,讓太監坐首席。
盧象升一向瞧不起這班太監,認為自己是朝廷大臣,不應該巴結他們,有失士大夫氣節,所以他略作謙讓就拉着楊嗣昌坐在上席。
高起潛等心中很不高興,但也無可奈何。
象升首先發言,堅決主戰,說得慷慨激昂,但在座諸人卻相顧默然。
盧象升大為生氣,厲聲問: “敵人兵臨城下,諸公尚如此遊移,難道就眼看着虜騎縱橫,如入無人之境不成?” 分明是被他的正氣所懾服,楊嗣昌和高起潛都沒生氣,勸他不要操之過急,對作戰方略需要慢慢詳議。
他們絲毫不說他們不主張同清兵作戰,但又不肯提出任何積極意見。
倒是曹化淳因不滿高起潛近兩三年爬得太快,如今做了天下勤王兵馬總監軍,淡淡地說了句: “畢竟盧老先生說的是正論。
” 會議開到半夜,沒有結果。
當時是否對清兵作戰問題,有一定的複雜性,不可能在一次會議上解決。
盧象升隻強調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