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說,“平日隻是愚心任事,不避任何艱難。
但自臣父下世以後,臣心悲痛萬分,精神混亂,遠非往日可比。
況以不祥之身,統帥三軍,不惟在将士前觀瞻不足以服人,恐怕連金鼓敲起來也會不靈。
所以常恐辜負聖恩,益增臣罪。
” 崇祯又安慰他說:“盡忠即是盡孝。
大臣為國奪情,曆朝常有。
目前國步艱難,卿務須專心任事,不要過于悲傷,有負朕意。
” 說到這裡,崇祯就叫太監拿出花銀、蟒緞,賜給象升。
象升叩頭謝恩畢,崇祯問道: “東虜兵勢甚強,外廷諸臣意見紛紛,莫衷一是。
以卿看來,應該如何決策?” 一聽見皇上提出來這個問題,似有遊移口氣,盧象升突然忘記害怕,也忘記注意禮節,擡起頭來,雙目炯炯地望着皇上,聲如洪鐘地說: “陛下命臣督師,臣意主戰!” 太監們都吃了一驚,偷偷地向皇上的臉上瞟了一眼,以為他必會動怒。
他們看見皇上的臉色刷地紅了,一直紅到耳根。
盧象升也意識到自己的态度有點魯莽,趕快低下頭去。
但是性情暴躁的皇帝并沒有動怒,反而被他這簡短的一句話弄得瞠目結舌,沒有話說。
過了很久,他才說: “說要招撫,是外廷諸臣如此商議,不是朕的主張。
此事關系重大,卿出去後可以同楊嗣昌、高起潛他們商量。
倘不用撫,那麼或戰或守,何者為上?” “臣以為自古對敵,有戰法,無守法。
能戰方能言守。
如不能戰,處處言守,則愈守愈受制于敵。
” “戰與守,須要兼顧。
” “戰即是守。
今日必須以戰為主,守為輔,方能制敵而不制于敵。
” “卿言戰為上策,但我兵力單薄,如何戰法?” 盧象升慷慨回答:“臣以為目前所患者不是我兵力單薄,是朝廷尚無決心!關甯、宣、大、山西援軍不下五萬,三大營兵除守城外也有數萬列陣城郊。
隻要朝廷決心言戰,鼓勵将士,即不用三大營兵,五萬勤王兵也堪一戰。
況敵輕騎來犯,深入畿輔,必須就地取糧。
懇陛下明降谕旨:嚴令畿輔州縣,堅壁清野,使敵無從得食;守土之官,與城共存亡,棄城而逃者殺無赦。
洪承疇、孫傳庭所統率之強兵勁旅,可抽調部分入援。
畿輔士民,屢遭虜騎蹂躏,莫不義憤填胸,恨之切骨,隻要朝廷稍加激勸,十萬之衆不難指日集合。
” “糧饷困難。
” “京城與畿輔州縣,官紳富戶甚多,可以倡導捐輸,以救國家燃眉之急。
” 崇祯苦笑一下,停了片刻,說:“洪承疇、孫傳庭正在剿賊,不宜抽調。
” “即令洪承疇、孫傳庭的人馬不能抽調,臣雖驽鈍,仍願率關甯、宣、大、山西諸軍,與虜決戰。
” 崇祯心思沉重,默默無語,毫無表情地凝視着盧象升的烏紗帽頂。
盧象升不敢擡頭,又說:“目今國危主憂,微臣敢不肝腦塗地,以報陛下?但兵饷須要接濟。
” 崇祯說:“但得卿肯受任,替朕分憂,至于兵饷一節,即命楊嗣昌與戶部臣設法接濟。
” “謝萬歲!”盧象升叩頭說。
崇祯又問了些關于昌平軍中和宣、大、山西防務情形,心中又十分猶豫起來。
一方面,他覺得盧象升的忠心是可嘉的,堅決主戰也不無道理,另一方面,他又怕萬一一戰而敗,大局更難支撐。
沉吟片刻,他說: “卿往年剿辦流賊,疊奏膚功[12]。
但東虜非流賊可比,卿宜慎重。
” “用兵作戰,自宜慎重。
但以愚臣看來,流賊中若高迎祥與李自成一股,堅甲鐵騎,部伍嚴整,其手下強兵悍将,不讓安、史[13],隻是諸臣諱言,朝廷未之深知。
今日如有人在皇上前誇張虜騎精銳,隻不過為議和找地步耳。
” “我軍新集,遠道疲憊。
敵勢方銳,總以持重為上,不可浪戰。
” 盧象升聽到“不可浪戰”四個字不覺一驚,好像一瓢冷水澆在頭頂。
他正要不顧一切地繼續向皇上披肝瀝膽地痛切陳詞,忽然皇帝用冷淡的聲調說:“卿鞍馬勞頓,休息去吧。
至于戰守事宜,可與楊嗣昌、高起潛等仔細商議,看如何進行方好。
” 盧象升不敢再說什麼,隻得叩頭辭出。
他剛走到右順門外,一個太監出來,說皇上在左順門賜他酒飯,他就随着太監往東走去。
皇上賜酒飯照例是個形式,菜隻有四樣,不能認真吃;酒也不能認真喝,隻能把杯中的酒澆在地上,還得重新叩頭謝恩。
但是在封建時代,這件事被認為是皇帝的特别恩寵,也是難得的光榮。
盧象升感動得噙着熱淚,向北叩頭,山呼萬歲,同時認為皇上又傾向主戰了。
跟着,崇祯又派秉筆太監王承恩出來,問他此刻日旁抱珥,下有雲氣一股,其曲如弓,弓背朝上,是什麼征兆。
正如古代别的統帥一樣,盧象升除精通兵法之外,也留心占候之學,而且迷信。
他擡頭看了一陣,記不清是在漢人《星經》還是唐人《望氣經》上說過,這種現象主奸臣當道,蒙蔽主上,不覺心中歎息。
但是他對王承恩說: “請你代學生回奏陛下,此克敵之兆也。
” 王承恩進去以後,盧象升怕皇上再有什麼詢問,不敢離開。
過了一頓飯時,王承恩又走了出來,傳皇上的口谕: “上天雖有克敵之兆,但也要萬分持重。
軍事究應如何料理,盧象升要速與楊嗣昌、高起潛詳議而行。
” 盧象升從左順門出來,心中異常沉重。
他找着楊嗣昌同到朝房,恰巧高起潛也在這裡候他,三個人便談了關于下午如何遵旨會議的事。
因為一則這個會議必須關防十分嚴密,二則高起潛駐兵東直門内,楊嗣昌也住家朝陽門大街附近,所以決定午飯後在安定門上舉行會議。
盡管在朝房不能多談機密大事,但是盧象升也聽出來高起潛果然同楊嗣昌一個腔調,害怕同滿洲兵打仗。
離開朝房,他的勤王的一腔熱血差不多冷了一半,隻剩下惟一的希望是在下午的會議上說服他們。
當他步出端門以後,回頭來望一眼,在心裡感慨地說: “他們如此懼敵,熱中議和,這仗叫我如何打?萬不得已,我隻好不顧死活,獨力奮戰,以謝國人!” 從大明門到西單一帶的大街上,他看見了不少難民,使他的心中更加煩惱。
回到公館,聽家人回禀,有許多客人前來拜候并打聽朝廷和戰大計。
盧象升推說連日不曾睡眠,身體不适,一概不見。
“老爺,”顧顯一面替他脫下朝服一面說,“剛才翰林院楊老爺來過一趟,等不着就回去了。
他叫小人告訴老爺一聲,他有重要話要同老爺面談。
” “啊,知道了。
” 雖然論官職他比楊廷麟大得多,但是他一向對楊廷麟懷着敬意,認為他有見識,有膽量,有骨頭,有真學問。
“他有什麼重要話要跟我談呢?”
但自臣父下世以後,臣心悲痛萬分,精神混亂,遠非往日可比。
況以不祥之身,統帥三軍,不惟在将士前觀瞻不足以服人,恐怕連金鼓敲起來也會不靈。
所以常恐辜負聖恩,益增臣罪。
” 崇祯又安慰他說:“盡忠即是盡孝。
大臣為國奪情,曆朝常有。
目前國步艱難,卿務須專心任事,不要過于悲傷,有負朕意。
” 說到這裡,崇祯就叫太監拿出花銀、蟒緞,賜給象升。
象升叩頭謝恩畢,崇祯問道: “東虜兵勢甚強,外廷諸臣意見紛紛,莫衷一是。
以卿看來,應該如何決策?” 一聽見皇上提出來這個問題,似有遊移口氣,盧象升突然忘記害怕,也忘記注意禮節,擡起頭來,雙目炯炯地望着皇上,聲如洪鐘地說: “陛下命臣督師,臣意主戰!” 太監們都吃了一驚,偷偷地向皇上的臉上瞟了一眼,以為他必會動怒。
他們看見皇上的臉色刷地紅了,一直紅到耳根。
盧象升也意識到自己的态度有點魯莽,趕快低下頭去。
但是性情暴躁的皇帝并沒有動怒,反而被他這簡短的一句話弄得瞠目結舌,沒有話說。
過了很久,他才說: “說要招撫,是外廷諸臣如此商議,不是朕的主張。
此事關系重大,卿出去後可以同楊嗣昌、高起潛他們商量。
倘不用撫,那麼或戰或守,何者為上?” “臣以為自古對敵,有戰法,無守法。
能戰方能言守。
如不能戰,處處言守,則愈守愈受制于敵。
” “戰與守,須要兼顧。
” “戰即是守。
今日必須以戰為主,守為輔,方能制敵而不制于敵。
” “卿言戰為上策,但我兵力單薄,如何戰法?” 盧象升慷慨回答:“臣以為目前所患者不是我兵力單薄,是朝廷尚無決心!關甯、宣、大、山西援軍不下五萬,三大營兵除守城外也有數萬列陣城郊。
隻要朝廷決心言戰,鼓勵将士,即不用三大營兵,五萬勤王兵也堪一戰。
況敵輕騎來犯,深入畿輔,必須就地取糧。
懇陛下明降谕旨:嚴令畿輔州縣,堅壁清野,使敵無從得食;守土之官,與城共存亡,棄城而逃者殺無赦。
洪承疇、孫傳庭所統率之強兵勁旅,可抽調部分入援。
畿輔士民,屢遭虜騎蹂躏,莫不義憤填胸,恨之切骨,隻要朝廷稍加激勸,十萬之衆不難指日集合。
” “糧饷困難。
” “京城與畿輔州縣,官紳富戶甚多,可以倡導捐輸,以救國家燃眉之急。
” 崇祯苦笑一下,停了片刻,說:“洪承疇、孫傳庭正在剿賊,不宜抽調。
” “即令洪承疇、孫傳庭的人馬不能抽調,臣雖驽鈍,仍願率關甯、宣、大、山西諸軍,與虜決戰。
” 崇祯心思沉重,默默無語,毫無表情地凝視着盧象升的烏紗帽頂。
盧象升不敢擡頭,又說:“目今國危主憂,微臣敢不肝腦塗地,以報陛下?但兵饷須要接濟。
” 崇祯說:“但得卿肯受任,替朕分憂,至于兵饷一節,即命楊嗣昌與戶部臣設法接濟。
” “謝萬歲!”盧象升叩頭說。
崇祯又問了些關于昌平軍中和宣、大、山西防務情形,心中又十分猶豫起來。
一方面,他覺得盧象升的忠心是可嘉的,堅決主戰也不無道理,另一方面,他又怕萬一一戰而敗,大局更難支撐。
沉吟片刻,他說: “卿往年剿辦流賊,疊奏膚功
但東虜非流賊可比,卿宜慎重。
” “用兵作戰,自宜慎重。
但以愚臣看來,流賊中若高迎祥與李自成一股,堅甲鐵騎,部伍嚴整,其手下強兵悍将,不讓安、史
今日如有人在皇上前誇張虜騎精銳,隻不過為議和找地步耳。
” “我軍新集,遠道疲憊。
敵勢方銳,總以持重為上,不可浪戰。
” 盧象升聽到“不可浪戰”四個字不覺一驚,好像一瓢冷水澆在頭頂。
他正要不顧一切地繼續向皇上披肝瀝膽地痛切陳詞,忽然皇帝用冷淡的聲調說:“卿鞍馬勞頓,休息去吧。
至于戰守事宜,可與楊嗣昌、高起潛等仔細商議,看如何進行方好。
” 盧象升不敢再說什麼,隻得叩頭辭出。
他剛走到右順門外,一個太監出來,說皇上在左順門賜他酒飯,他就随着太監往東走去。
皇上賜酒飯照例是個形式,菜隻有四樣,不能認真吃;酒也不能認真喝,隻能把杯中的酒澆在地上,還得重新叩頭謝恩。
但是在封建時代,這件事被認為是皇帝的特别恩寵,也是難得的光榮。
盧象升感動得噙着熱淚,向北叩頭,山呼萬歲,同時認為皇上又傾向主戰了。
跟着,崇祯又派秉筆太監王承恩出來,問他此刻日旁抱珥,下有雲氣一股,其曲如弓,弓背朝上,是什麼征兆。
正如古代别的統帥一樣,盧象升除精通兵法之外,也留心占候之學,而且迷信。
他擡頭看了一陣,記不清是在漢人《星經》還是唐人《望氣經》上說過,這種現象主奸臣當道,蒙蔽主上,不覺心中歎息。
但是他對王承恩說: “請你代學生回奏陛下,此克敵之兆也。
” 王承恩進去以後,盧象升怕皇上再有什麼詢問,不敢離開。
過了一頓飯時,王承恩又走了出來,傳皇上的口谕: “上天雖有克敵之兆,但也要萬分持重。
軍事究應如何料理,盧象升要速與楊嗣昌、高起潛詳議而行。
” 盧象升從左順門出來,心中異常沉重。
他找着楊嗣昌同到朝房,恰巧高起潛也在這裡候他,三個人便談了關于下午如何遵旨會議的事。
因為一則這個會議必須關防十分嚴密,二則高起潛駐兵東直門内,楊嗣昌也住家朝陽門大街附近,所以決定午飯後在安定門上舉行會議。
盡管在朝房不能多談機密大事,但是盧象升也聽出來高起潛果然同楊嗣昌一個腔調,害怕同滿洲兵打仗。
離開朝房,他的勤王的一腔熱血差不多冷了一半,隻剩下惟一的希望是在下午的會議上說服他們。
當他步出端門以後,回頭來望一眼,在心裡感慨地說: “他們如此懼敵,熱中議和,這仗叫我如何打?萬不得已,我隻好不顧死活,獨力奮戰,以謝國人!” 從大明門到西單一帶的大街上,他看見了不少難民,使他的心中更加煩惱。
回到公館,聽家人回禀,有許多客人前來拜候并打聽朝廷和戰大計。
盧象升推說連日不曾睡眠,身體不适,一概不見。
“老爺,”顧顯一面替他脫下朝服一面說,“剛才翰林院楊老爺來過一趟,等不着就回去了。
他叫小人告訴老爺一聲,他有重要話要同老爺面談。
” “啊,知道了。
” 雖然論官職他比楊廷麟大得多,但是他一向對楊廷麟懷着敬意,認為他有見識,有膽量,有骨頭,有真學問。
“他有什麼重要話要跟我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