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着李奇的眼睛問,心中惱火。
“不是,不是,”李奇趕快笑着說,向後退了半步,“小人兩年來在老爺身邊服侍,看見老爺還沒有什麼大錯,小人用不着再留在老爺身邊了。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瘋了?你胡說什麼?”盧象升繼續瞪着眼睛問。
“小人不是胡說。
小人是東廠派來的。
” 盧象升大吃一驚,愣了半天,才又問:“你不是戶部王老爺薦來的?怎麼是東廠派來的?” “是東廠曹爺[8]托王老爺薦小人到老爺這裡,為的怕老爺你多疑。
要不是因為老爺待我好,我不會臨走前對老爺說明身份。
請老爺放心,我決不會說老爺一句壞話。
” 李奇走後,盧象升感慨地歎息一聲。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多年來出生入死,赤膽忠心地為皇上辦事,而東廠竟然派人跟随在他的身邊,把他的一言一動都随時報告皇帝! 去楊嗣昌那裡報到的人已經回來,并且楊府裡也派人跟着過來,告訴他楊閣老在五更時要親自前來看他,陪他進宮。
如今已經有四更多天,公雞早已開始叫鳴。
剛才李奇的事情在他的心上所引起的不快,已經被快要陛見的大事沖淡了。
仆人顧顯勸他躺到床上矇眬片刻。
他不肯,立刻洗臉,梳頭,準備着進宮陛見。
當顧顯替他梳頭的時候,這位忠實的仆人看見左右沒有别人,忍不住喃喃地說: “老爺,沒想到李奇在老爺面前那麼好,他竟是東廠的偵事人!” “呃,天下的事情我們想不到的還多着哩。
” “我很擔心,”顧顯又說,“老爺今晚說了許多主戰的話,他會不會一古腦兒都禀告東廠,報進宮裡?” “恐怕東廠來不及報進裡邊,”盧象升笑着說,“要是能報進裡邊就好啦。
我的這些話遲早要在皇上面前說出來,早一點讓皇上知道我的主張豈不更好?” “可是楊閣老和高太監他們……” “他們?”盧象升輕蔑地哼了一聲,“主張訂城下之盟的隻有他們兩個人,頂多不過是幾個人,可是滿京城百萬士民都反對議和。
我說的話也正是大家要說的話。
再說,皇上是英明之主,我敢信他也不會同意訂城下之盟!” 顧顯看見他很激動,不敢再做聲了。
吃了早點,稍微休息片刻,盧象升就開始穿戴。
當顧顯捧出二品文官朝服,侍候他更換身上的便裝時,看見他不肯脫掉麻衣,膽怯地小聲問: “老爺,今天去見皇上,還穿這身孝衣在裡邊麼?” “穿!” “白麻網巾[9]也不換?”
“不換!”
“網巾會露在紗帽外邊,陛見時萬一被皇上看見,不是有些不好麼?”
“國家以孝治天下,豈有父死不戴孝之理?别噜蘇!”
穿戴齊備,天才麻麻亮。
楊嗣昌來了,對他說了些慰勞的話,陪着他一起騎馬往皇城走去。
路上常看見成群難民睡在街兩旁的屋檐下,不住地呻吟悲哭。
盧象升不忍看,不忍聽,心中打陣兒刺疼,憤憤地想:“看國家成了什麼情形,還有人想對敵人委曲求全,妄想苟安一時!”他向楊嗣昌狠狠地看了一眼,忍不住問道: “虜兵已臨城下,聽說朝廷和戰決策不定。
皇上的意見到底如何?” “皇上今天召見老先生[10],正要問一問老先生有何高見。
” “我公位居樞輔[11],皇上倚信甚深,不知閣老大人的意見如何?”
“九翁,你知道皇上英明天縱,許多事宸衷獨斷……”
“可是公系本兵,又系輔臣,常在天子左右,對和戰大計應有明确主張。
” “學生也主戰。
” “這就好了!”盧象升高興地說。
“不過虜勢甚銳,戰亦無必勝把握。
” “隻要朝廷堅決主戰,激勵将士,各路勤王之兵尚可一用。
” “這個……” “閣老大人,大敵當前,難道還可以舉棋不定?” “等老先生見過皇上之後,我們再仔細商議。
” 盧象升心中疑惑:“難道皇上也會主和?”但是他不敢直問,對楊嗣昌說: “在學生看來,今日隻有死戰退敵,以報皇上!” 楊嗣昌沒有做聲,心中很不高興。
他覺得盧象升這個人秉性太強,很難馬上同他的意見取得一緻,隻好讓他碰一碰釘子再說。
盧象升看透了楊嗣昌的主和心思,他不再同他争辯,心裡想,等我見了皇上再說吧。
他們在承天門西邊的長安右門以外下了馬,步入皇城。
在明代,内閣在午門内的東邊,為着保密,非閣臣不得入内,所以楊嗣昌不能把盧象升請到内閣去坐。
到兵部衙門休息雖然方便,過了東千步廊和宗人府就是,但太監出來宣诏和象升進宮陛見又太遠,所以楊嗣昌就陪他坐在冷清的朝房中(今天不是常朝的日子)閑談,等候着太監傳旨。
大約過了一頓飯時候,從裡邊走出來一位太監,傳盧象升速到平台見駕。
象升慌忙别了嗣昌,随着太監進宮。
當他從皇極殿西邊走過去,穿過右順門,走到平台前邊時,皇帝已經坐在盤龍寶座上等候。
禦座背後有太監執着傘、扇,禦座兩旁站立着許多太監。
兩尊一人高的古銅仙鶴香爐袅袅地冒着細煙,滿殿裡飄着異香。
殿外肅立着兩行錦衣儀衛,手裡的儀仗在早晨初升的陽光下閃着金光。
盧象升在丹墀上行了常朝禮,手捧象牙朝笏,低着頭跪在用漢白玉鋪的地上,等候問話。
聽見太監傳旨叫他進殿,他趕快起來,躬着腰從左邊登上台階,走進殿裡,重新行禮,更不敢擡起頭來。
雖然五年前盧象升就擔任了重要軍職,替崇祯立下了不少功勞,但崇祯還是第一次單獨召見他,希望自己同楊嗣昌秘密決定的國策能夠從這一位孚重望的總督身上得到支持。
有片刻工夫,崇祯沒有說話,把盧象升通身上下打量一眼。
這位文進士出身而又精通武藝、熟悉韬略的人,今天給他的印象特别好。
盧象升才三十九歲,面皮白皙,帶有風塵色,下颏有點尖,顯得清瘦,配着疏疏朗朗的胡子,完全像一個書生,不像是一個娴于騎射,能夠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人。
但是他的一雙劍眉和高聳的顴骨,寬闊的前額,卻帶着沉着而剛毅的神氣。
把低着頭跪在面前的盧象升打量過後,皇帝開口說: “虜騎入犯,京師戒嚴。
卿不辭辛苦,千裡勤王,又為朕總督天下援兵,抵禦東虜,忠勤可嘉。
朕心甚為喜慰。
” 這兩句慰勉的話使盧象升深深感動,覺得即令自己粉身碎骨,也沒法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臣本無帶兵才能,”他回答
“不是,不是,”李奇趕快笑着說,向後退了半步,“小人兩年來在老爺身邊服侍,看見老爺還沒有什麼大錯,小人用不着再留在老爺身邊了。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瘋了?你胡說什麼?”盧象升繼續瞪着眼睛問。
“小人不是胡說。
小人是東廠派來的。
” 盧象升大吃一驚,愣了半天,才又問:“你不是戶部王老爺薦來的?怎麼是東廠派來的?” “是東廠曹爺
要不是因為老爺待我好,我不會臨走前對老爺說明身份。
請老爺放心,我決不會說老爺一句壞話。
” 李奇走後,盧象升感慨地歎息一聲。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多年來出生入死,赤膽忠心地為皇上辦事,而東廠竟然派人跟随在他的身邊,把他的一言一動都随時報告皇帝! 去楊嗣昌那裡報到的人已經回來,并且楊府裡也派人跟着過來,告訴他楊閣老在五更時要親自前來看他,陪他進宮。
如今已經有四更多天,公雞早已開始叫鳴。
剛才李奇的事情在他的心上所引起的不快,已經被快要陛見的大事沖淡了。
仆人顧顯勸他躺到床上矇眬片刻。
他不肯,立刻洗臉,梳頭,準備着進宮陛見。
當顧顯替他梳頭的時候,這位忠實的仆人看見左右沒有别人,忍不住喃喃地說: “老爺,沒想到李奇在老爺面前那麼好,他竟是東廠的偵事人!” “呃,天下的事情我們想不到的還多着哩。
” “我很擔心,”顧顯又說,“老爺今晚說了許多主戰的話,他會不會一古腦兒都禀告東廠,報進宮裡?” “恐怕東廠來不及報進裡邊,”盧象升笑着說,“要是能報進裡邊就好啦。
我的這些話遲早要在皇上面前說出來,早一點讓皇上知道我的主張豈不更好?” “可是楊閣老和高太監他們……” “他們?”盧象升輕蔑地哼了一聲,“主張訂城下之盟的隻有他們兩個人,頂多不過是幾個人,可是滿京城百萬士民都反對議和。
我說的話也正是大家要說的話。
再說,皇上是英明之主,我敢信他也不會同意訂城下之盟!” 顧顯看見他很激動,不敢再做聲了。
吃了早點,稍微休息片刻,盧象升就開始穿戴。
當顧顯捧出二品文官朝服,侍候他更換身上的便裝時,看見他不肯脫掉麻衣,膽怯地小聲問: “老爺,今天去見皇上,還穿這身孝衣在裡邊麼?” “穿!” “白麻網巾
楊嗣昌來了,對他說了些慰勞的話,陪着他一起騎馬往皇城走去。
路上常看見成群難民睡在街兩旁的屋檐下,不住地呻吟悲哭。
盧象升不忍看,不忍聽,心中打陣兒刺疼,憤憤地想:“看國家成了什麼情形,還有人想對敵人委曲求全,妄想苟安一時!”他向楊嗣昌狠狠地看了一眼,忍不住問道: “虜兵已臨城下,聽說朝廷和戰決策不定。
皇上的意見到底如何?” “皇上今天召見老先生
” “我公位居樞輔
” “學生也主戰。
” “這就好了!”盧象升高興地說。
“不過虜勢甚銳,戰亦無必勝把握。
” “隻要朝廷堅決主戰,激勵将士,各路勤王之兵尚可一用。
” “這個……” “閣老大人,大敵當前,難道還可以舉棋不定?” “等老先生見過皇上之後,我們再仔細商議。
” 盧象升心中疑惑:“難道皇上也會主和?”但是他不敢直問,對楊嗣昌說: “在學生看來,今日隻有死戰退敵,以報皇上!” 楊嗣昌沒有做聲,心中很不高興。
他覺得盧象升這個人秉性太強,很難馬上同他的意見取得一緻,隻好讓他碰一碰釘子再說。
盧象升看透了楊嗣昌的主和心思,他不再同他争辯,心裡想,等我見了皇上再說吧。
他們在承天門西邊的長安右門以外下了馬,步入皇城。
在明代,内閣在午門内的東邊,為着保密,非閣臣不得入内,所以楊嗣昌不能把盧象升請到内閣去坐。
到兵部衙門休息雖然方便,過了東千步廊和宗人府就是,但太監出來宣诏和象升進宮陛見又太遠,所以楊嗣昌就陪他坐在冷清的朝房中(今天不是常朝的日子)閑談,等候着太監傳旨。
大約過了一頓飯時候,從裡邊走出來一位太監,傳盧象升速到平台見駕。
象升慌忙别了嗣昌,随着太監進宮。
當他從皇極殿西邊走過去,穿過右順門,走到平台前邊時,皇帝已經坐在盤龍寶座上等候。
禦座背後有太監執着傘、扇,禦座兩旁站立着許多太監。
兩尊一人高的古銅仙鶴香爐袅袅地冒着細煙,滿殿裡飄着異香。
殿外肅立着兩行錦衣儀衛,手裡的儀仗在早晨初升的陽光下閃着金光。
盧象升在丹墀上行了常朝禮,手捧象牙朝笏,低着頭跪在用漢白玉鋪的地上,等候問話。
聽見太監傳旨叫他進殿,他趕快起來,躬着腰從左邊登上台階,走進殿裡,重新行禮,更不敢擡起頭來。
雖然五年前盧象升就擔任了重要軍職,替崇祯立下了不少功勞,但崇祯還是第一次單獨召見他,希望自己同楊嗣昌秘密決定的國策能夠從這一位孚重望的總督身上得到支持。
有片刻工夫,崇祯沒有說話,把盧象升通身上下打量一眼。
這位文進士出身而又精通武藝、熟悉韬略的人,今天給他的印象特别好。
盧象升才三十九歲,面皮白皙,帶有風塵色,下颏有點尖,顯得清瘦,配着疏疏朗朗的胡子,完全像一個書生,不像是一個娴于騎射,能夠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人。
但是他的一雙劍眉和高聳的顴骨,寬闊的前額,卻帶着沉着而剛毅的神氣。
把低着頭跪在面前的盧象升打量過後,皇帝開口說: “虜騎入犯,京師戒嚴。
卿不辭辛苦,千裡勤王,又為朕總督天下援兵,抵禦東虜,忠勤可嘉。
朕心甚為喜慰。
” 這兩句慰勉的話使盧象升深深感動,覺得即令自己粉身碎骨,也沒法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臣本無帶兵才能,”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