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風雪除夕夜

關燈
隊也并非都是壞的,他把自己的生活變化全部歸功于一九四九年進城的人民解放軍。

    隻是在後來,經過許多政治學習以後,才知道還有共産黨,還有決定一切的毛主席。

    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有鮮明标志的解放軍。

    二十年來,那支軍隊經過了幾次改裝,一會兒戴鴨舌帽,一會兒戴船形帽,一會兒佩肩章,一會兒佩領章,近幾年來又忽然把帽徽領章都改了。

    無論怎麼變來變去,趙開發總覺得他們當中所有的人過去都是穿大棉襖佩白底紅邊符号的,隻有那一身穿戴最好看。

    當然他也并不反對穿呢大衣,因為趙開發自己已有皮大衣了,難道那騎高頭大馬走進北京城的軍人們就不可以穿一穿呢大衣?他是一個老實人,老實人的感情最為真摯,也最持久。

    他熱愛解放軍,敬佩所有穿軍裝的人,相信在解放軍裡一切都十分高尚、純潔,所有的人都非常有教養,懂禮貌,愛護老百姓,在他們裡面絕不會有嫉妒、猜疑、爾虞我詐。

    因此,當他的獨生兒子也有幸參軍時,他高興得不得了。

    自從兒子參軍以後,趙開發已百無憂慮了,好好地做工,安甯舒适地過日子,準備在退休以後,也依附兒子搬到部隊去住。

    文化大革命以來,他曾看見過一種傳單,上面有軍隊的大幹部挨鬥的照片,為了這,還專門給兒子寫過一封信、要他尊敬首長,不要胡鬧,不學壞樣子。

    可是兒子回信時并沒有正面談到這方面的問題。

    兒子已參軍四年了,總共隻回來了兩次。

    每次回來,趙開發總要問他看見過大首長沒有,問他們部隊有沒有在一九四九年騎着高頭大馬進北京的人,現在的情況怎麼樣,多大年紀了,身體好不好,問得他兒子常常答不上來。

    老頭早幾年就跟兒子講過,他要到他們部隊去一趟,看看他們是怎樣過日子的,尤其要見一見他們的首長,講幾句話,坐在一起呆上半個小時,那是很大的光榮。

    由于廠裡的生産總是那麼忙,他一直找不到機會去看兒子,也一直沒有跟他們的首長在一起坐過。

    今天他意外地遇見了一個軍隊的首長,并且成了這位首長的救命恩人,趙開發簡直懷疑這是一場夢。

    天安門上的戲劇,金水橋下的呻吟,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怪事,簡直太荒唐,太難令人置信了。

    可是,那不幸的遇難者看得見,摸得着,并且睜開了眼睛,還說了一句聽不清的話。

     “你說什麼?”趙開發湊近他的臉問道。

     “……” 遇難者的話仍舊含混不清,後來他移動了無力的手臂,顫顫抖抖指着自己的頭。

    趙開發這才注意到,軍人的帽子掉了,已經秃頂的頭在風雪中挨凍。

    老工人立刻産生負罪的羞愧感,怎麼那樣粗心!他連忙取下自己的棉帽,戴在軍人的頭上。

     “不……”軍人說清了一個字,還擺了擺手。

     趙開發猜想,他大概是不願意叫救他的人挨凍,便安慰他說: “不要緊的,我家離這兒不遠,來,我背你,先到我家裡暖和暖和吧!” “不……”軍人仍是擺手,又指着自己的頭。

     趙開發這才想到,他可能是要自己的軍帽。

    幸而那軍帽就落在上岸的地方,老工人給他把呢軍帽拾回來,戴在他頭上。

    這時,遇難者在全力掙紮着想把雙手擡起來移到頭部去,趙開發不明白他要幹什麼,盲目地托着他的手臂幫了一下忙。

    軍人将雙手移近帽檐,企圖用手指将帽檐捏住,那手已完全凍僵了,十指無法并攏,經過一番無效的努力,最後隻碰在帽檐邊上,推得軍帽動了一下。

    趙開發這才明白了,原來是帽子沒有戴正。

     “軍人哪!軍人哪!……”老工人贊歎着,背起了不幸的軍人。

     他的家在前門附近的一條胡同裡,此去并不很遠。

    趙開發背起遇難者左右看看,仍不見街上有人,便隻得徑直朝自己家裡走去。

    他感到背上的人似乎已經暈過去了,那沉重的頭部被颠簸得一擺一擺,比背着一個健全人沉重得多。

     到家了。

    這是一個古老的四合院,緊閉着大門。

    趙開發騰出手來,吃力地摸到鑰匙,捅開了門。

    北屋那相連的兩間房是他的家,他穿過小院子,氣喘籲籲來到自己房門口,敲着玻璃連連喊叫: “快起來!開門!出事兒了!” 家裡人大概一直在等他回來,等得太晚,剛剛睡下去,因此很難叫醒。

     “聽見沒有?起來起來!”他把玻璃門擂得哐哐地響。

    屋裡亮燈了,一個青年人從床上坐起來。

    原來是他!趙大明。

     趙大明開了門,幫父親将遇難者扶着躺在床上。

     床裡邊睡着的人也被驚醒了,揉了一下眼睛坐起來,啊!怎麼他也在這裡躺着?這個新興革命家,半年前在北京連錢包都丢了,怎麼不接受教訓又來了呢? 遇難的軍人被放到床上平穩地仰面躺着,趙大明和範子愚一看他的面孔,同時吃驚地叫道:“是他!” “他是誰?”趙開發問。

     “我們的司令員。

    ”兒子回答。

     趙開發張着嘴既沒有出聲,又不合攏,癡呆地望着他兒子。

    此時沒有人注意範子愚,要是有人留心觀察,會發現這個新興革命家的面部表情的急劇變化中隐藏着複雜的内心活動。

    自從半年前在北京碰盡了釘子,與胡連生同車回到南隅以後,他所領導的造反組織幾乎毫無作為。

    半年來,有些人沉醉在精制各種三忠于紀念品的活動中,男的學會了繡花,女的發展了電影膠片的編織工藝。

    有些人在培植草菇和栽種菠蘿、木瓜等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大家掙來了吃的。

    還有些人學會了木工手藝或把毛筆字練得相當棒了。

    大多數造反者已經喪盡了最初采取革命行動時那種新鮮感和高度的熱情,神經變得比較遲鈍甚至有些麻木了。

    着急的是少數幾個頭頭,他們已騎上了虎背,很難下來。

    這當中尤以範子愚為甚。

    一号頭頭範子愚在幾經風霜以後,常常私下裡對鄒燕說,早知造反這樣複雜,開頭真不該起端,但同時他又鼓動鄒燕和他的戰友們,不能放棄鬥争,麻痹大意。

    可以少惹一些新事端,但過去曾經做過的事必須堅持到底,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