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風雪除夕夜
關燈
小
中
大
改變而改變,也不受馬達的高唱與低吟的影響。
“我是做工的,不做工就是吃冤枉。
”這是他的哲學。
人在安靜的時候可能産生不尋常的興趣,對從來不關心的事物也許會關心起來。
趙開發由于一路幻想着天安門上的戲劇,竟對這每天多次見面的老地方發生了一種初次來訪的好奇心理。
也許是想走近看看,風雪中果有那些幻影再現嗎?也許是想了解一下有沒有貼出新的标語,不知是哪種原因,他決定不抄捷徑,要從天安門前一直走過去。
一路走,一路側臉望着城樓,什麼戲劇也沒有,隻有雪白的一片,那紅粉牆在風雪中凍死了。
比較生動的是金水橋上的橋欄,由于結了一層厚冰,像經過了重新雕琢似的。
雪地上有兩行深深的腳印從不同的方向延伸到金水橋上,橋上的雪被踐踏得稀糟,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雪坑。
是什麼人在這大風雪的夜裡來到金水橋上?難道這時候也有遊人嗎?真是太奇怪了。
趙開發停步細看了一陣,狐疑不解。
忽然覺得耳邊好像有聲音,便把棉帽護耳提起來,仔細一聽,那聲音更真切了,像是害重病的人在床上呻吟。
他猛然打了一個冷戰,感到毛骨悚然,難道這風雪之夜,果然能使天安門上的戲劇重演?也許在明代、清代,數百年前在這裡停放過皇宮裡的病人,現在夜深人靜,居然聽見從前的呻吟了?這樣的事近乎荒謬,但也不是不可能的,早就聽說故宮博物院有人在月黑風清的夜晚看見過宮娥彩女輕盈飄逸的幻影,聽見過叮鈴叮鈴的環佩聲。
是不是風雪之夜也能聽到呢?這可從來沒有聽說過。
趙開發戰栗着,望望大街兩頭,不見一個行人,也沒有車輛開來,隻有旋風裹着鵝毛大雪呼呼地吼叫,更覺得十倍瘆人。
他決心不再聽下去了,趕快離開這裡,回家暖一暖身子去。
哪知正當他提步要走時,聽到一聲比剛才的呻吟大了幾倍的“哎喲”,并且辨明了發出聲音的地方是在金水橋底下。
這時,他已感到不是什麼怪異事了,也許是有人在橋下遇難,便鼓足勇氣,順着那行腳印走到橋上去。
低頭一看,雪白的玉帶河裡果然躺着一個人,身上雖然蓋着雪,而仍舊依稀可辨。
是什麼人呢?深夜兩點多鐘,獨自冒着風雪來到金水橋上做什麼呢?又是怎樣摔下玉帶河的呢?不管怎麼樣,遇難者正在呻吟,證明他沒有死,必須趕緊設法救人。
玉帶河四面是陡壁,圍着欄杆,深約丈餘。
現在,河裡雖已結冰積雪,想下去仍是很不容易的,又加上欄杆結冰了,伸手就滑。
老頭救人心切,忍凍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搭在欄杆上,借大衣的幫助,跳下河去。
那個不幸的遇難者臉朝下躺着,好像已經察覺有人向他走近,他竭力扭動頸部,或許想側過頭來看看,但隻微微動了一下,嘗試沒有成功。
趙開發俯身拂去他身上的雪,捧着他的頭往旁邊側過來,再将他整個身子扶得翻了一個邊,他又“哎喲”一聲。
在微弱的雪光下,能模糊地看見遇難者的單呢帽上綴着一顆紅五星,趙開發吃了一驚,難道是軍人?他更感到奇異,也覺得救人的責任更重了。
“來人哪!……來人哪!……” 趙開發站立起來,大聲向廣場和長安街兩頭呼喚,顫顫抖抖的呼救聲被北風攪碎,被雪花壓下地來,根本傳不出去;連叫好幾聲,聽不到有人響應。
沒有辦法,隻好靠個人的努力了。
這位老工人是富于經驗的,他靠近遇難者躺下去,将遇難者的手臂擡起來搭到自己肩上,再扶着他的身子,讓他平穩地移到自己背上來,背穩以後,便吃力地站起來,向陡壁移動。
他一面将遇難者往上面送,一面叫他伸手攀住欄杆,哪知那不幸的人已經凍得手足僵硬了,連神志都處于半昏迷狀态,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
這可把趙開發難壞了。
不過,人在急時,力大無比,終于讓他創造了奇迹,把遇難者的上半身送到欄杆上面去了,像一件衣服似地搭在欄杆上。
上岸以後,趙開發已經精疲力竭,隻得把遇難者平放在雪地上稍事休息。
到這時他才真正看清了被他救扶的人,原是一個年近六十的老年人,馬褲呢、駝絨裡的草綠色軍大衣好像是頭一回穿上身,下颏底下的呢軍制服領上露出紅領章的一角。
從遇難者的年齡和穿着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一個軍人,而且是高級幹部!這使得趙開發又吃了一驚,意識到剛才在金水橋發生的不幸事件遠非一般性的謀殺或自殺,分量之重,關系之大,目前還無法估計。
老機修鉗工像觸電一般渾身抖顫了一下,連忙用自己的大衣扯成臨時的半壁帳篷,擋住呼呼的北風,一眼不眨地注視着遇難者的臉。
他應該立刻把他送進醫院去,可是他的的确确已把全部體力用光了,必須喘息一陣;他應該首先弄清遇難者究竟傷在哪裡,可這時他竟忘了,事情太大,使他癡呆。
以“不做工就是吃冤枉”為行動指南的趙開發老頭,感到今夜的遭遇如同山崩地裂,忽然壓垮了他家的房子一樣,非常可怕。
他十五歲進紡織廠當勤雜工,像毛驢一樣任人騎,任人打,任人扔一把麸子或草梗吊住性命混到一九四九年。
人民解放軍開進北京那天,街上鑼鼓喧天,紅旗獵獵,工人們大都走上街頭參加歡迎隊伍去了,三十七歲的趙開發隻在工廠的鐵栅欄後面竊竊望一望那騎在高頭大馬上的穿黃棉襖的軍人。
他不大相信,這些騎馬拿槍的軍人會給他帶來什麼好處。
他從小住在北京,見過的軍人可不少了,有戴平頂帽的北洋軍,有穿黃衣服的國軍,有穿大皮靴的日本軍,有像黑衣強盜似的滿洲軍,還有各式各樣的警察、憲兵和不穿軍裝腰間别着手槍的密探。
所有那些軍人都沒有給他帶來好處,有的喝斥過他,有的鞭打過他,有的強迫他脫下衣服搜身。
所以,他對軍人從來沒有好感。
可是自從人民解放軍進駐北京以後,沒有打過他,沒有罵過他,更沒有強迫搜他的身。
并且在不久以後,他由勤雜工變成了機修鉗工。
工資增加了,生活變好了,兒子也上學了。
從此他才認定一個道理,軍
“我是做工的,不做工就是吃冤枉。
”這是他的哲學。
人在安靜的時候可能産生不尋常的興趣,對從來不關心的事物也許會關心起來。
趙開發由于一路幻想着天安門上的戲劇,竟對這每天多次見面的老地方發生了一種初次來訪的好奇心理。
也許是想走近看看,風雪中果有那些幻影再現嗎?也許是想了解一下有沒有貼出新的标語,不知是哪種原因,他決定不抄捷徑,要從天安門前一直走過去。
一路走,一路側臉望着城樓,什麼戲劇也沒有,隻有雪白的一片,那紅粉牆在風雪中凍死了。
比較生動的是金水橋上的橋欄,由于結了一層厚冰,像經過了重新雕琢似的。
雪地上有兩行深深的腳印從不同的方向延伸到金水橋上,橋上的雪被踐踏得稀糟,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雪坑。
是什麼人在這大風雪的夜裡來到金水橋上?難道這時候也有遊人嗎?真是太奇怪了。
趙開發停步細看了一陣,狐疑不解。
忽然覺得耳邊好像有聲音,便把棉帽護耳提起來,仔細一聽,那聲音更真切了,像是害重病的人在床上呻吟。
他猛然打了一個冷戰,感到毛骨悚然,難道這風雪之夜,果然能使天安門上的戲劇重演?也許在明代、清代,數百年前在這裡停放過皇宮裡的病人,現在夜深人靜,居然聽見從前的呻吟了?這樣的事近乎荒謬,但也不是不可能的,早就聽說故宮博物院有人在月黑風清的夜晚看見過宮娥彩女輕盈飄逸的幻影,聽見過叮鈴叮鈴的環佩聲。
是不是風雪之夜也能聽到呢?這可從來沒有聽說過。
趙開發戰栗着,望望大街兩頭,不見一個行人,也沒有車輛開來,隻有旋風裹着鵝毛大雪呼呼地吼叫,更覺得十倍瘆人。
他決心不再聽下去了,趕快離開這裡,回家暖一暖身子去。
哪知正當他提步要走時,聽到一聲比剛才的呻吟大了幾倍的“哎喲”,并且辨明了發出聲音的地方是在金水橋底下。
這時,他已感到不是什麼怪異事了,也許是有人在橋下遇難,便鼓足勇氣,順着那行腳印走到橋上去。
低頭一看,雪白的玉帶河裡果然躺着一個人,身上雖然蓋着雪,而仍舊依稀可辨。
是什麼人呢?深夜兩點多鐘,獨自冒着風雪來到金水橋上做什麼呢?又是怎樣摔下玉帶河的呢?不管怎麼樣,遇難者正在呻吟,證明他沒有死,必須趕緊設法救人。
玉帶河四面是陡壁,圍着欄杆,深約丈餘。
現在,河裡雖已結冰積雪,想下去仍是很不容易的,又加上欄杆結冰了,伸手就滑。
老頭救人心切,忍凍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搭在欄杆上,借大衣的幫助,跳下河去。
那個不幸的遇難者臉朝下躺着,好像已經察覺有人向他走近,他竭力扭動頸部,或許想側過頭來看看,但隻微微動了一下,嘗試沒有成功。
趙開發俯身拂去他身上的雪,捧着他的頭往旁邊側過來,再将他整個身子扶得翻了一個邊,他又“哎喲”一聲。
在微弱的雪光下,能模糊地看見遇難者的單呢帽上綴着一顆紅五星,趙開發吃了一驚,難道是軍人?他更感到奇異,也覺得救人的責任更重了。
“來人哪!……來人哪!……” 趙開發站立起來,大聲向廣場和長安街兩頭呼喚,顫顫抖抖的呼救聲被北風攪碎,被雪花壓下地來,根本傳不出去;連叫好幾聲,聽不到有人響應。
沒有辦法,隻好靠個人的努力了。
這位老工人是富于經驗的,他靠近遇難者躺下去,将遇難者的手臂擡起來搭到自己肩上,再扶着他的身子,讓他平穩地移到自己背上來,背穩以後,便吃力地站起來,向陡壁移動。
他一面将遇難者往上面送,一面叫他伸手攀住欄杆,哪知那不幸的人已經凍得手足僵硬了,連神志都處于半昏迷狀态,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
這可把趙開發難壞了。
不過,人在急時,力大無比,終于讓他創造了奇迹,把遇難者的上半身送到欄杆上面去了,像一件衣服似地搭在欄杆上。
上岸以後,趙開發已經精疲力竭,隻得把遇難者平放在雪地上稍事休息。
到這時他才真正看清了被他救扶的人,原是一個年近六十的老年人,馬褲呢、駝絨裡的草綠色軍大衣好像是頭一回穿上身,下颏底下的呢軍制服領上露出紅領章的一角。
從遇難者的年齡和穿着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一個軍人,而且是高級幹部!這使得趙開發又吃了一驚,意識到剛才在金水橋發生的不幸事件遠非一般性的謀殺或自殺,分量之重,關系之大,目前還無法估計。
老機修鉗工像觸電一般渾身抖顫了一下,連忙用自己的大衣扯成臨時的半壁帳篷,擋住呼呼的北風,一眼不眨地注視着遇難者的臉。
他應該立刻把他送進醫院去,可是他的的确确已把全部體力用光了,必須喘息一陣;他應該首先弄清遇難者究竟傷在哪裡,可這時他竟忘了,事情太大,使他癡呆。
以“不做工就是吃冤枉”為行動指南的趙開發老頭,感到今夜的遭遇如同山崩地裂,忽然壓垮了他家的房子一樣,非常可怕。
他十五歲進紡織廠當勤雜工,像毛驢一樣任人騎,任人打,任人扔一把麸子或草梗吊住性命混到一九四九年。
人民解放軍開進北京那天,街上鑼鼓喧天,紅旗獵獵,工人們大都走上街頭參加歡迎隊伍去了,三十七歲的趙開發隻在工廠的鐵栅欄後面竊竊望一望那騎在高頭大馬上的穿黃棉襖的軍人。
他不大相信,這些騎馬拿槍的軍人會給他帶來什麼好處。
他從小住在北京,見過的軍人可不少了,有戴平頂帽的北洋軍,有穿黃衣服的國軍,有穿大皮靴的日本軍,有像黑衣強盜似的滿洲軍,還有各式各樣的警察、憲兵和不穿軍裝腰間别着手槍的密探。
所有那些軍人都沒有給他帶來好處,有的喝斥過他,有的鞭打過他,有的強迫他脫下衣服搜身。
所以,他對軍人從來沒有好感。
可是自從人民解放軍進駐北京以後,沒有打過他,沒有罵過他,更沒有強迫搜他的身。
并且在不久以後,他由勤雜工變成了機修鉗工。
工資增加了,生活變好了,兒子也上學了。
從此他才認定一個道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