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仗過去,二團的經曆如夢如幻,胳膊腿健全的隻剩下不足兩個連的兵力,陣亡四百餘,輕傷重傷五百餘,陣亡将士中還有親臨二團指揮的師副政委趙無妨和團長餘草金。
台山枧戰鬥結束不久,梁必達的二師奉命移防到金剛道一帶休整。
無論是對于梁必達還是陳墨涵,那都是一段難忘的日子。
二團活下來的幾名幹部,包括新任團長陳士元,政委馬西平和一名營長,兩名連長,甚至還有幾個排長,秘密找到陳墨涵,要求陳墨涵牽頭去告梁必達的狀。
告狀的理由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所得堪方向沒有發生任何戰鬥,而在台山枧方向傷亡慘重之際,梁師長始終按兵不動,不予增援,幾乎造成了二團全團覆沒的慘烈局面,簡直讓人懷疑梁師長的品質,親疏之分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那個晚上,陳墨涵将起哄的二團幹部們全部喝退,獨自閉門在沙盤前琢磨了一夜,不知他琢磨出的是個什麼結果,但從此不提台山枧戰鬥。
不久,闆門店談判開始,戰争形勢松弛下來,梁必達和朱預道等人到東北某城市療養,陳墨涵通過在兵團工作的一位熟人弄到了那次戰鬥前後台山枧和所得堪當面之敵的兵力部署資料,更把此事埋在心底了。
歸建之後,由于戰争年代幹部充足,上上下下全是滿的,而且大家同樣年輕,有的軍長和團長都差不多是一個年齡層次,除了少量的到地方工作,大家沒有别的去處,所以二師的班子十幾年基本上沒動。
五 進入和平時期,張普景和梁必達的關系時好時壞。
在戰争年代,梁必達居功自傲是有目共睹的,而張普景寸土不讓也是有目共睹的。
梁必達譏諷張普景是“張克思”,意思是他一貫以正确路線的代表自居。
張普景除了在非正式場合喊他梁大牙,還經常譏諷他是“梁大拿”。
張普景給梁必達起這個綽号的弦外之音是,梁必達的大牙雖然不存在了,但手卻伸得更長了,全心全意地抓權。
軍事和行政那一套他事無巨細都要管,當然,這不是壞事。
機關上黨課,本來應該由政治委員主講,但是梁必達每次都要作“補充”,他補充的時間比張普景用的正課時間還長,居然還文绉绉地給官兵們講孫子兵法裡的思想政治工作,講戚繼光對于訓和練的不同理論,好像一當上師長,他的文化就自然而然跟着上了一大截,當了黨委書記,思想政治工作就無師自通了。
當然,這些還不構成主要矛盾,而且在工作上兩個人不扯皮,也不搞明争暗鬥那一套,有意見當面争論,在黨委會上吵。
但有一點最讓張普景不能容忍的是,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部隊裡的黨委書記多是政治委員擔任,但梁必達卻死不松手,軍政一把抓。
日常工作也很霸道,一言堂現象十分嚴重。
這就需要張普景進行始終不懈地鬥争了。
建國之後,張普景同梁必達之間最嚴重的一次交鋒是在五十年代中期,也就是從朝鮮戰場歸建之後不久。
當時,窦玉泉已經回到軍隊工作了,在師裡當副師長。
事情的起因是,一團有個班長,為了表現進步、達到提幹的目的,夜間潛進炊事班的夥房,把引煤的木柴燃着了,待火燒到一定程度,一邊報警,一邊奮不顧身地救火。
當時,梁必達和陳墨涵正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梁必達還擔任學員班長,身先士卒,吃洋面包喝牛奶,學夾公文包和穿皮鞋,把胳肢窩和腳都磨爛了。
在家主持工作的是政委張普景和代理師長窦玉泉。
“熊熊烈焰終于被撲滅了,我們可親可愛的某某某同志卻全身四處負傷。
他蘇醒過來之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大火熄滅了嗎?不要管我,保衛國家的财産要緊。
”——典型事迹材料從團裡報到師裡,然後又報到軍裡乃至軍區,軍區報紙的頭版頭條就是這麼宣傳的。
遠在千裡之外的梁必達看見了這張報紙,很是激動,拿着報紙到各位同學的房間轉悠,很神氣地跟人家說:“知道某某某某某部隊是誰的部隊嗎?就是本班座的。
” 倒是陳墨涵,看了報紙之後,蹙着眉頭想了半天,不冷不熱地說:“為什麼不報道事故原因?這說明防事故還有死角,應該給家裡打個電話,别光顧吹了,這種事情吹多了,典型和失火的次數恐怕都要增加。
” 這幾年,梁、陳二人在工作上龃龉不多,面子上過得去,但工作之外就沒多少來往,總像是隔了一層東西。
來這裡學習之後,節假日裡,陳墨涵甯肯跟那些被梁必達稱之為“打敗仗的教打勝仗的”、出身于國民黨軍的教員們在一起交流戰例,也堅決拒絕同梁必達一道逛街。
陳墨涵當時的身份是分管行政的副師長,他對“典型”不感興趣,他首先關注的還是抓事故苗頭,要“扼殺于萌芽狀态”。
但是梁必達當時多少有點昏昏然,加上離開部隊有段時間了,洋面包和牛奶也漸漸适應了,锃亮的皮鞋雖然有點硌腳,但是走在南京城裡的路面上,還是比穿布鞋和草鞋要體面得多。
梁必達那時候很在乎體面,自己麾下出了個典型,當然也能為他的體面再增加幾分體面,所以就沒把陳墨涵的話當回事。
沒過多久,政委張普景把電話打過來了,梁必達起先還以為他是報喜的,張普景卻恨恨地說:“假的,假典型。
我當時就覺得有疑點,可是軍裡和軍區兩級工作組硬着頭皮升華,搞出了這麼個假典型。
現在我們調查清楚了,火是他自己放的,證據确鑿。
” 梁必達大吃一驚,怔了半晌才說:“那怎麼辦啊,這不是天大的醜聞嗎?保衛科那群混蛋都是幹什麼吃的?” 張普景說:“現在是騎虎難下了,我給你打電話就是要商量商量怎麼辦。
” 梁必達問:“老窦是什麼意思?” 張普景說:“老窦這個人你還不了解嗎?榮譽面前有點患得患失的,含糊。
” 張普景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說出來,梁必達離職學習,窦玉泉代理師長主持工作,就在這個期間,出了個先進典型,當然是天大的好事,由此将“代”字去掉都是有可能的。
但如果又推翻了,形勢馬上就會急轉直下,姑且不論去掉“代”字,甚至連個人品質都會遭到上級的懷疑,反而還要吃這個典型的虧——他自然是竭力想保住了。
梁必達又問:“你的意思呢?” 張普景說:“那還有什麼說的?弄虛作假,欺騙上級,還差點兒真的制造一場火災。
我的意思是,向上級彙報真相,師黨委作檢讨,這個班長品質惡劣,開除軍籍,押送原籍。
” 張普景原以為梁必達會明朗地支持他的态度,但他想錯了。
梁必達半天沒吭氣,又問:“還有誰知道真相?” 張普景說:“除了保衛科長和小蔡,就是連隊的連長指導員了,常委裡目前也隻有我和老窦知道。
” 梁必達又是長久沉默,過了一會兒才說:“老張,木已成舟,這件事情影響太大了,我看,還是維持現狀吧?” 張普景起初以為自己聽錯了,這回輪到他不吭氣了,在電話的另一頭迷迷糊糊地聽梁必達解釋:“這個班長的做法是錯誤的,但是,他畢竟是個戰士,還年輕。
如果把真相捅出去,師裡作個檢讨也就過去了,大不了處分幾個人,可是這個戰士就徹底毀了,弄得不好自殺都是有可能的。
再說,他這樣做,雖然動機不可告人,但也有值得諒解的地方,他是要求進步嘛。
我的意思是,這件事情就不要擴張了,内部掌握,降低宣傳的調子,年底讓這個戰士正常複員。
” 張普景急了,說:“老梁,這樣做是不負責任啊,怎麼能這樣處理問題呢?假的就是假的,僞裝應當剝去。
這樣卑鄙的行徑,這樣醜惡的靈魂,不處理,反而姑息養奸,這哪是我們共産黨員應有的原則啊?” 張普景說着說着就火了。
梁必達卻沒上火,說:“老張,問題都有兩個方面,就算是假的,可是已經宣揚出去了,已經是典型了,是學習榜樣了。
我們暫時遷就一下,給全軍區送出一個典型,貢獻比錯誤大。
再說,現在全軍都在學習的那幾個典型,你能保證都是真的?你能保證他們所有的事
台山枧戰鬥結束不久,梁必達的二師奉命移防到金剛道一帶休整。
無論是對于梁必達還是陳墨涵,那都是一段難忘的日子。
二團活下來的幾名幹部,包括新任團長陳士元,政委馬西平和一名營長,兩名連長,甚至還有幾個排長,秘密找到陳墨涵,要求陳墨涵牽頭去告梁必達的狀。
告狀的理由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所得堪方向沒有發生任何戰鬥,而在台山枧方向傷亡慘重之際,梁師長始終按兵不動,不予增援,幾乎造成了二團全團覆沒的慘烈局面,簡直讓人懷疑梁師長的品質,親疏之分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那個晚上,陳墨涵将起哄的二團幹部們全部喝退,獨自閉門在沙盤前琢磨了一夜,不知他琢磨出的是個什麼結果,但從此不提台山枧戰鬥。
不久,闆門店談判開始,戰争形勢松弛下來,梁必達和朱預道等人到東北某城市療養,陳墨涵通過在兵團工作的一位熟人弄到了那次戰鬥前後台山枧和所得堪當面之敵的兵力部署資料,更把此事埋在心底了。
歸建之後,由于戰争年代幹部充足,上上下下全是滿的,而且大家同樣年輕,有的軍長和團長都差不多是一個年齡層次,除了少量的到地方工作,大家沒有别的去處,所以二師的班子十幾年基本上沒動。
五 進入和平時期,張普景和梁必達的關系時好時壞。
在戰争年代,梁必達居功自傲是有目共睹的,而張普景寸土不讓也是有目共睹的。
梁必達譏諷張普景是“張克思”,意思是他一貫以正确路線的代表自居。
張普景除了在非正式場合喊他梁大牙,還經常譏諷他是“梁大拿”。
張普景給梁必達起這個綽号的弦外之音是,梁必達的大牙雖然不存在了,但手卻伸得更長了,全心全意地抓權。
軍事和行政那一套他事無巨細都要管,當然,這不是壞事。
機關上黨課,本來應該由政治委員主講,但是梁必達每次都要作“補充”,他補充的時間比張普景用的正課時間還長,居然還文绉绉地給官兵們講孫子兵法裡的思想政治工作,講戚繼光對于訓和練的不同理論,好像一當上師長,他的文化就自然而然跟着上了一大截,當了黨委書記,思想政治工作就無師自通了。
當然,這些還不構成主要矛盾,而且在工作上兩個人不扯皮,也不搞明争暗鬥那一套,有意見當面争論,在黨委會上吵。
但有一點最讓張普景不能容忍的是,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部隊裡的黨委書記多是政治委員擔任,但梁必達卻死不松手,軍政一把抓。
日常工作也很霸道,一言堂現象十分嚴重。
這就需要張普景進行始終不懈地鬥争了。
建國之後,張普景同梁必達之間最嚴重的一次交鋒是在五十年代中期,也就是從朝鮮戰場歸建之後不久。
當時,窦玉泉已經回到軍隊工作了,在師裡當副師長。
事情的起因是,一團有個班長,為了表現進步、達到提幹的目的,夜間潛進炊事班的夥房,把引煤的木柴燃着了,待火燒到一定程度,一邊報警,一邊奮不顧身地救火。
當時,梁必達和陳墨涵正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梁必達還擔任學員班長,身先士卒,吃洋面包喝牛奶,學夾公文包和穿皮鞋,把胳肢窩和腳都磨爛了。
在家主持工作的是政委張普景和代理師長窦玉泉。
“熊熊烈焰終于被撲滅了,我們可親可愛的某某某同志卻全身四處負傷。
他蘇醒過來之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大火熄滅了嗎?不要管我,保衛國家的财産要緊。
”——典型事迹材料從團裡報到師裡,然後又報到軍裡乃至軍區,軍區報紙的頭版頭條就是這麼宣傳的。
遠在千裡之外的梁必達看見了這張報紙,很是激動,拿着報紙到各位同學的房間轉悠,很神氣地跟人家說:“知道某某某某某部隊是誰的部隊嗎?就是本班座的。
” 倒是陳墨涵,看了報紙之後,蹙着眉頭想了半天,不冷不熱地說:“為什麼不報道事故原因?這說明防事故還有死角,應該給家裡打個電話,别光顧吹了,這種事情吹多了,典型和失火的次數恐怕都要增加。
” 這幾年,梁、陳二人在工作上龃龉不多,面子上過得去,但工作之外就沒多少來往,總像是隔了一層東西。
來這裡學習之後,節假日裡,陳墨涵甯肯跟那些被梁必達稱之為“打敗仗的教打勝仗的”、出身于國民黨軍的教員們在一起交流戰例,也堅決拒絕同梁必達一道逛街。
陳墨涵當時的身份是分管行政的副師長,他對“典型”不感興趣,他首先關注的還是抓事故苗頭,要“扼殺于萌芽狀态”。
但是梁必達當時多少有點昏昏然,加上離開部隊有段時間了,洋面包和牛奶也漸漸适應了,锃亮的皮鞋雖然有點硌腳,但是走在南京城裡的路面上,還是比穿布鞋和草鞋要體面得多。
梁必達那時候很在乎體面,自己麾下出了個典型,當然也能為他的體面再增加幾分體面,所以就沒把陳墨涵的話當回事。
沒過多久,政委張普景把電話打過來了,梁必達起先還以為他是報喜的,張普景卻恨恨地說:“假的,假典型。
我當時就覺得有疑點,可是軍裡和軍區兩級工作組硬着頭皮升華,搞出了這麼個假典型。
現在我們調查清楚了,火是他自己放的,證據确鑿。
” 梁必達大吃一驚,怔了半晌才說:“那怎麼辦啊,這不是天大的醜聞嗎?保衛科那群混蛋都是幹什麼吃的?” 張普景說:“現在是騎虎難下了,我給你打電話就是要商量商量怎麼辦。
” 梁必達問:“老窦是什麼意思?” 張普景說:“老窦這個人你還不了解嗎?榮譽面前有點患得患失的,含糊。
” 張普景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說出來,梁必達離職學習,窦玉泉代理師長主持工作,就在這個期間,出了個先進典型,當然是天大的好事,由此将“代”字去掉都是有可能的。
但如果又推翻了,形勢馬上就會急轉直下,姑且不論去掉“代”字,甚至連個人品質都會遭到上級的懷疑,反而還要吃這個典型的虧——他自然是竭力想保住了。
梁必達又問:“你的意思呢?” 張普景說:“那還有什麼說的?弄虛作假,欺騙上級,還差點兒真的制造一場火災。
我的意思是,向上級彙報真相,師黨委作檢讨,這個班長品質惡劣,開除軍籍,押送原籍。
” 張普景原以為梁必達會明朗地支持他的态度,但他想錯了。
梁必達半天沒吭氣,又問:“還有誰知道真相?” 張普景說:“除了保衛科長和小蔡,就是連隊的連長指導員了,常委裡目前也隻有我和老窦知道。
” 梁必達又是長久沉默,過了一會兒才說:“老張,木已成舟,這件事情影響太大了,我看,還是維持現狀吧?” 張普景起初以為自己聽錯了,這回輪到他不吭氣了,在電話的另一頭迷迷糊糊地聽梁必達解釋:“這個班長的做法是錯誤的,但是,他畢竟是個戰士,還年輕。
如果把真相捅出去,師裡作個檢讨也就過去了,大不了處分幾個人,可是這個戰士就徹底毀了,弄得不好自殺都是有可能的。
再說,他這樣做,雖然動機不可告人,但也有值得諒解的地方,他是要求進步嘛。
我的意思是,這件事情就不要擴張了,内部掌握,降低宣傳的調子,年底讓這個戰士正常複員。
” 張普景急了,說:“老梁,這樣做是不負責任啊,怎麼能這樣處理問題呢?假的就是假的,僞裝應當剝去。
這樣卑鄙的行徑,這樣醜惡的靈魂,不處理,反而姑息養奸,這哪是我們共産黨員應有的原則啊?” 張普景說着說着就火了。
梁必達卻沒上火,說:“老張,問題都有兩個方面,就算是假的,可是已經宣揚出去了,已經是典型了,是學習榜樣了。
我們暫時遷就一下,給全軍區送出一個典型,貢獻比錯誤大。
再說,現在全軍都在學習的那幾個典型,你能保證都是真的?你能保證他們所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