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家的子弟一般,連中秋節也不曉得回家團圓。
要再說天醉,我看他是不會回來了,存心要出家過六根清淨的日子,隻把這麼大的忘憂茶莊就扔給了我,你說叫我怎麼辦呢?” 趙寄客沉默了半晌,才說:“照你這麼一說,倒還是我無牽無挂的更省心啰!” 就在他們這樣說着話時,嘉草看見一個人向院裡走來,身影步履,像是方家小姐。
嘉草眼尖,湊向前去,叫了一聲,那人果然應了,綠愛和趙寄客都驚異地站了起來,果然是方家小姐方西泠。
小姐拎着一隻柳條箱子,疲憊不堪,開口就說:“我剛從城站下來,吃力煞了。
” 說完,一屁股就坐在了剛剛準備給嘉和坐的位置上。
衆人見了她這副模樣,心裡都驚疑,但誰也沒問她話。
方小姐見了桌上西瓜,便說:“我口幹死了。
”抓過了瓜片,便狼吞虎咽,瓜子呸呸地往手心裡吐。
這樣吃完兩片瓜,她才喘過口氣來,驚異地問:“咦,嘉和呢?” 綠愛卻淡淡地問:“你回家了嗎?” “沒有。
我沒想回家。
”小姐坐舒坦了,拿起把扇子就扇,“唉,嘉和呢?嘉草,快去告訴嘉和,就說我回來了。
” “等等。
”趙寄客止住了嘉草,從方小姐手裡取回了扇子。
“走,我送你回家吧。
” “我不回家,我找嘉和有事。
”方小姐似乎看出大人們的敵意來,才說,“我真有事,我帶着給嘉和的信呢。
” “誰的?” “嘉平。
” “你見着嘉平了?他在哪裡?”綠愛一把抓住了方西泠,激動地失了态。
“在上海。
” “在上海?”綠愛低低叫了一聲,“在上海什麼地方?” “他不讓說。
” “這個沒心肝的東西,上海離杭州有多遠,他也不回來看看!” “伯母,你就錯怪他了。
”方西泠擱下了剛捧起的茶杯,“他也沒時間,又走了。
” “走了,去哪裡了?”做母親的心又驚詫了起來。
“這回去遠了,出國了!” 趙寄客不禁失聲驚歎:“這小子可真會跑!” 嘉草年幼,也好奇地問:“西泠姐,你怎麼沒去?” 方西泠歎了口氣,站了起來,說:“嘉和不是回來了嗎?我去找他,我有話要跟他說呢。
” 說完,一把撸過了嘉草,就讓嘉草引了她去了。
綠愛掩面哭了起來:“嘉平,你這不懂事的東西,你哪年哪月才能回來?隻怕你回來,忘憂茶莊也倒了,姓杭的也就算是破産了了事呢!” 方西泠再次看到的杭嘉和,冷冷清清地躺在竹椅上,身體消薄,他月光下的輪廓,是那麼樣地無依無靠,孤立無援。
他躺着的樣子,甚至透出了走投無路的沮喪。
看見她站在他的面前,他也不驚奇,他也不仰起頭,他隻是睜開眼睛,半晌才說:“你?” “我回來了。
” “你回來幹什麼?” “我給你們帶信來了。
” 方西泠小姐看見了杭嘉和長眼睛下的黑眼圈,還有他的那雙因了月光而更加渲染了的密密的眼睫毛,這樣的睫毛,真該是生在女孩子身上才對。
“是嘉平的信嗎?” “除了他,還會有誰?” 嘉和從方小姐的口氣中聽到了一絲的不恭,然這樣的不恭,又往往是和親昵連在一起的。
他因此而欠起了身子,伸出他的薄薄大大的手來,方小姐遲疑了一下,才知道他要看信。
這封信和以往寫得大不一樣,大概是因為寫給父母的,口氣中傳統的恭敬又重新占了一席之地,夾在一大堆豪言壯語之中,顯得不倫不類,令人又好笑又感動。
看來,血緣關系又被嘉平重新承認了。
父母雙親大人: 兒在滬上向你們緻以最孝敬的問候。
兒一别雙親大人半載,其中甘苦,不言而喻。
兒現已抛棄無政府之主張,不日将赴歐法等國,實地考察學習,以圖中國富強之途,成功之門了。
切望父母雙親大人萬勿傷悲。
兒臨行離家時攜之兔毫盞半爿,實為兒對故鄉父母的一片挂念。
他日走到天涯海角,人與殘片俱在,終是一點紀念。
雙親既為社會奉獻一子,也猶如地藏王一般“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了。
普救衆生,菩薩心腸,當可瞑目矣。
若問何日為歸期,須當中國富強成功之日,一家團圓,皆大歡喜。
中國不強大,此生不複見。
緻 頌 兒嘉平叩拜于滬上 方西泠看着嘉和,手裡拿着信紙簌簌發抖,燭光下,目光忽明忽暗,便問:“都寫的什麼?我可以看看嗎?” 嘉和一聲不吭,把信給了方小姐,方西泠看了,淡淡一笑說:“怎麼一個字也沒提我?這個嘉平。
” 嘉和認真地看看方西泠,眉頭皺了起來,覺得她陌生了。
嘉和的眼光,聰明的方西泠小姐是看出來了,便說:“嘉和,你看了這些,自然新鮮,我是在那裡和他們摸爬滾打了幾個月,這些話,我卻是耳上都聽起了老繭的了。
” 嘉和這才想着要問:“你們不是在北京開着茶館嗎?怎麼又跑到上海去了呢?” 方小姐對着月亮,長歎了一口大氣,說:“我此刻坐在這裡,吃着西瓜,看着月亮,與你說着北京的那個茶館,簡直就如同做了一場噩夢。
” “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哪裡會有那麼可怕?” “嘉和,你是不曉得。
社會哪裡是像我們想的那樣仁慈,光是北京城裡的地皮、房租這樣昂貴,要靠開茶館來維持半工半讀的生活,怎麼可能呢?” “錢是一開始就缺的。
隻是據我所知,茶館開得好,大約收支還是可以平衡的。
” 方西泠那口細細密密的牙齒,在月光下一閃閃的,像一根根的小鏟子,一邊細細鏟着平湖西瓜,一邊長歎一口氣,說:“從前我聽人說開茶館的人都須是‘吃油炒飯的’,我還不懂,這一次開了才曉得,你若沒有那一張油嘴,如何擺得平這四面八方的來客。
” 嘉和想了想,倒是忍不住極淡地一笑,說:“也是,我家開茶館的,那張嘴總能說得稻草變金,白鲞會遊。
” “這倒還不去說它。
頂頂可怕的是吃講茶,我們那個茶館,開了不到一星期,就被砸了。
” 嘉和就一下子坐了起來,敲打着自己的前額,說:“怪我沒有提醒你們,開茶館時,門上四處須貼了‘禁止講茶’,要不然,地痞來了,一場混仗,你們這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怎麼敵得過他們?” “嘉平哪裡有你的那一份子務實的心。
他整天就跟做夢似的,張口都是大話。
好不容易把個茶館開了起來,一連四天,北京城裡的學生都往我們那裡擁,茶吃得精光不要說,茶盞也不曉得打碎多少隻。
什麼工團主義、國家主義、科學救國、實業救國,還有列甯主義,統統都到茶館裡來辯論。
累了就到角落裡睡一覺,醒來再吵,聲音大得鄰居受不了,便去報了警察局。
好嘛,警察局也聰明,弄了一批天津的青皮和北京天橋的地痞,來茶館吃講茶,講着講着就開了火,桌椅闆凳,統統砸了個稀巴爛。
嘉平去阻勸,頭上砸個大口子,茶館沒開成,醫藥費倒墊出去一大半,這叫什麼事啊?” 方小姐說着說着,偶爾露出了幾句北京話。
嘉和覺得奇怪,怎麼他過去從來沒有發現方小姐那麼會說,那麼伶牙俐齒。
“你們就那麼去了上海?”他好奇地問。
“到上海是為了去法國。
”方西泠輕描淡寫地說,“我勸嘉平别去算了,就在北大讀書,他不聽。
他這個人,誰的話都聽不進去的。
” 她突然想起來了,嫣然一笑:“你快看他給你的信吧,你們兩兄弟啊,鬼鬼祟祟的,還挺投機呢。
” 嘉和我兄: 見信如見人。
今夜,是我在滬上的最後的一夜,明日,我等同學少年,便将取道海上,去法國勤工儉學了。
我的思想之所以從實踐轉向歐洲,并非心血來潮。
半年來種種社會之改造實踐的虛妄,尤其我們這次在北京開茶館進行工讀互助的失敗,究其原因,無非兩點:經濟的窘迫以及團體能力的薄弱。
誠如你來信中所言,靠我們單槍匹馬,在這風雨如磐黑夜彌漫之社會,不但拯救不了自己和他人,甚或殃及他人的前程和性命。
你叙述的跳珠之死,給了我等同志強烈的刺激。
我們日夜痛苦輾轉不安,反複思考,尋求中國之出路逐漸明朗,曉得了社會沒有改造之前來進行新生活試驗,不論我的工讀互助團,還是你的新村,終究是要統統破産的。
須知要改造社會,終得從根本上謀全體的改造,那樣枝枝節節的努力,到底是不中用的。
故弟已抛棄無政府主義之學說,去尋求新人生與新的信仰,以求得國家的繁盛,民族的振興。
嘉和我兄,此時此刻,我是多麼盼望你能飛身滬上,與我共渡汪洋,親臨目睹與實踐新的生活。
然而,也是此時此刻,我已然明白,我們兩人的命運,從此以後,便要截然地分開了。
因了我的獻身于社會,我的家庭及父母的悲傷,隻有由兄長嘉和你來慰撫了。
我既已是決定了青山埋忠骨之念,父母譬如說是白生了我這麼一個兒子。
汝若再與我同行,豈非痛煞他們之心。
獻身社會者也是血肉之人
要再說天醉,我看他是不會回來了,存心要出家過六根清淨的日子,隻把這麼大的忘憂茶莊就扔給了我,你說叫我怎麼辦呢?” 趙寄客沉默了半晌,才說:“照你這麼一說,倒還是我無牽無挂的更省心啰!” 就在他們這樣說着話時,嘉草看見一個人向院裡走來,身影步履,像是方家小姐。
嘉草眼尖,湊向前去,叫了一聲,那人果然應了,綠愛和趙寄客都驚異地站了起來,果然是方家小姐方西泠。
小姐拎着一隻柳條箱子,疲憊不堪,開口就說:“我剛從城站下來,吃力煞了。
” 說完,一屁股就坐在了剛剛準備給嘉和坐的位置上。
衆人見了她這副模樣,心裡都驚疑,但誰也沒問她話。
方小姐見了桌上西瓜,便說:“我口幹死了。
”抓過了瓜片,便狼吞虎咽,瓜子呸呸地往手心裡吐。
這樣吃完兩片瓜,她才喘過口氣來,驚異地問:“咦,嘉和呢?” 綠愛卻淡淡地問:“你回家了嗎?” “沒有。
我沒想回家。
”小姐坐舒坦了,拿起把扇子就扇,“唉,嘉和呢?嘉草,快去告訴嘉和,就說我回來了。
” “等等。
”趙寄客止住了嘉草,從方小姐手裡取回了扇子。
“走,我送你回家吧。
” “我不回家,我找嘉和有事。
”方小姐似乎看出大人們的敵意來,才說,“我真有事,我帶着給嘉和的信呢。
” “誰的?” “嘉平。
” “你見着嘉平了?他在哪裡?”綠愛一把抓住了方西泠,激動地失了态。
“在上海。
” “在上海?”綠愛低低叫了一聲,“在上海什麼地方?” “他不讓說。
” “這個沒心肝的東西,上海離杭州有多遠,他也不回來看看!” “伯母,你就錯怪他了。
”方西泠擱下了剛捧起的茶杯,“他也沒時間,又走了。
” “走了,去哪裡了?”做母親的心又驚詫了起來。
“這回去遠了,出國了!” 趙寄客不禁失聲驚歎:“這小子可真會跑!” 嘉草年幼,也好奇地問:“西泠姐,你怎麼沒去?” 方西泠歎了口氣,站了起來,說:“嘉和不是回來了嗎?我去找他,我有話要跟他說呢。
” 說完,一把撸過了嘉草,就讓嘉草引了她去了。
綠愛掩面哭了起來:“嘉平,你這不懂事的東西,你哪年哪月才能回來?隻怕你回來,忘憂茶莊也倒了,姓杭的也就算是破産了了事呢!” 方西泠再次看到的杭嘉和,冷冷清清地躺在竹椅上,身體消薄,他月光下的輪廓,是那麼樣地無依無靠,孤立無援。
他躺着的樣子,甚至透出了走投無路的沮喪。
看見她站在他的面前,他也不驚奇,他也不仰起頭,他隻是睜開眼睛,半晌才說:“你?” “我回來了。
” “你回來幹什麼?” “我給你們帶信來了。
” 方西泠小姐看見了杭嘉和長眼睛下的黑眼圈,還有他的那雙因了月光而更加渲染了的密密的眼睫毛,這樣的睫毛,真該是生在女孩子身上才對。
“是嘉平的信嗎?” “除了他,還會有誰?” 嘉和從方小姐的口氣中聽到了一絲的不恭,然這樣的不恭,又往往是和親昵連在一起的。
他因此而欠起了身子,伸出他的薄薄大大的手來,方小姐遲疑了一下,才知道他要看信。
這封信和以往寫得大不一樣,大概是因為寫給父母的,口氣中傳統的恭敬又重新占了一席之地,夾在一大堆豪言壯語之中,顯得不倫不類,令人又好笑又感動。
看來,血緣關系又被嘉平重新承認了。
父母雙親大人: 兒在滬上向你們緻以最孝敬的問候。
兒一别雙親大人半載,其中甘苦,不言而喻。
兒現已抛棄無政府之主張,不日将赴歐法等國,實地考察學習,以圖中國富強之途,成功之門了。
切望父母雙親大人萬勿傷悲。
兒臨行離家時攜之兔毫盞半爿,實為兒對故鄉父母的一片挂念。
他日走到天涯海角,人與殘片俱在,終是一點紀念。
雙親既為社會奉獻一子,也猶如地藏王一般“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了。
普救衆生,菩薩心腸,當可瞑目矣。
若問何日為歸期,須當中國富強成功之日,一家團圓,皆大歡喜。
中國不強大,此生不複見。
緻 頌 兒嘉平叩拜于滬上 方西泠看着嘉和,手裡拿着信紙簌簌發抖,燭光下,目光忽明忽暗,便問:“都寫的什麼?我可以看看嗎?” 嘉和一聲不吭,把信給了方小姐,方西泠看了,淡淡一笑說:“怎麼一個字也沒提我?這個嘉平。
” 嘉和認真地看看方西泠,眉頭皺了起來,覺得她陌生了。
嘉和的眼光,聰明的方西泠小姐是看出來了,便說:“嘉和,你看了這些,自然新鮮,我是在那裡和他們摸爬滾打了幾個月,這些話,我卻是耳上都聽起了老繭的了。
” 嘉和這才想着要問:“你們不是在北京開着茶館嗎?怎麼又跑到上海去了呢?” 方小姐對着月亮,長歎了一口大氣,說:“我此刻坐在這裡,吃着西瓜,看着月亮,與你說着北京的那個茶館,簡直就如同做了一場噩夢。
” “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哪裡會有那麼可怕?” “嘉和,你是不曉得。
社會哪裡是像我們想的那樣仁慈,光是北京城裡的地皮、房租這樣昂貴,要靠開茶館來維持半工半讀的生活,怎麼可能呢?” “錢是一開始就缺的。
隻是據我所知,茶館開得好,大約收支還是可以平衡的。
” 方西泠那口細細密密的牙齒,在月光下一閃閃的,像一根根的小鏟子,一邊細細鏟着平湖西瓜,一邊長歎一口氣,說:“從前我聽人說開茶館的人都須是‘吃油炒飯的’,我還不懂,這一次開了才曉得,你若沒有那一張油嘴,如何擺得平這四面八方的來客。
” 嘉和想了想,倒是忍不住極淡地一笑,說:“也是,我家開茶館的,那張嘴總能說得稻草變金,白鲞會遊。
” “這倒還不去說它。
頂頂可怕的是吃講茶,我們那個茶館,開了不到一星期,就被砸了。
” 嘉和就一下子坐了起來,敲打着自己的前額,說:“怪我沒有提醒你們,開茶館時,門上四處須貼了‘禁止講茶’,要不然,地痞來了,一場混仗,你們這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怎麼敵得過他們?” “嘉平哪裡有你的那一份子務實的心。
他整天就跟做夢似的,張口都是大話。
好不容易把個茶館開了起來,一連四天,北京城裡的學生都往我們那裡擁,茶吃得精光不要說,茶盞也不曉得打碎多少隻。
什麼工團主義、國家主義、科學救國、實業救國,還有列甯主義,統統都到茶館裡來辯論。
累了就到角落裡睡一覺,醒來再吵,聲音大得鄰居受不了,便去報了警察局。
好嘛,警察局也聰明,弄了一批天津的青皮和北京天橋的地痞,來茶館吃講茶,講着講着就開了火,桌椅闆凳,統統砸了個稀巴爛。
嘉平去阻勸,頭上砸個大口子,茶館沒開成,醫藥費倒墊出去一大半,這叫什麼事啊?” 方小姐說着說着,偶爾露出了幾句北京話。
嘉和覺得奇怪,怎麼他過去從來沒有發現方小姐那麼會說,那麼伶牙俐齒。
“你們就那麼去了上海?”他好奇地問。
“到上海是為了去法國。
”方西泠輕描淡寫地說,“我勸嘉平别去算了,就在北大讀書,他不聽。
他這個人,誰的話都聽不進去的。
” 她突然想起來了,嫣然一笑:“你快看他給你的信吧,你們兩兄弟啊,鬼鬼祟祟的,還挺投機呢。
” 嘉和我兄: 見信如見人。
今夜,是我在滬上的最後的一夜,明日,我等同學少年,便将取道海上,去法國勤工儉學了。
我的思想之所以從實踐轉向歐洲,并非心血來潮。
半年來種種社會之改造實踐的虛妄,尤其我們這次在北京開茶館進行工讀互助的失敗,究其原因,無非兩點:經濟的窘迫以及團體能力的薄弱。
誠如你來信中所言,靠我們單槍匹馬,在這風雨如磐黑夜彌漫之社會,不但拯救不了自己和他人,甚或殃及他人的前程和性命。
你叙述的跳珠之死,給了我等同志強烈的刺激。
我們日夜痛苦輾轉不安,反複思考,尋求中國之出路逐漸明朗,曉得了社會沒有改造之前來進行新生活試驗,不論我的工讀互助團,還是你的新村,終究是要統統破産的。
須知要改造社會,終得從根本上謀全體的改造,那樣枝枝節節的努力,到底是不中用的。
故弟已抛棄無政府主義之學說,去尋求新人生與新的信仰,以求得國家的繁盛,民族的振興。
嘉和我兄,此時此刻,我是多麼盼望你能飛身滬上,與我共渡汪洋,親臨目睹與實踐新的生活。
然而,也是此時此刻,我已然明白,我們兩人的命運,從此以後,便要截然地分開了。
因了我的獻身于社會,我的家庭及父母的悲傷,隻有由兄長嘉和你來慰撫了。
我既已是決定了青山埋忠骨之念,父母譬如說是白生了我這麼一個兒子。
汝若再與我同行,豈非痛煞他們之心。
獻身社會者也是血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