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1920年,就在五四青年杭嘉和如堂吉诃德一般孤軍奮戰在龍井鄉中時,來自中國浙江上虞的另一個五四青年,此時正坐在日本靜岡農業水産省茶葉試驗場的辦公桌旁,潛心研究着世界各國的茶業文明。
此人長身大眼,性情爽朗,原名吳榮堂,幼年時曾目睹無力繳租的農夫被囚于縣衙前鐵站籠裡,日曬雨淋,慘絕而死,故痛下振興農業之決心。
又因“佛者名覺,即自覺悟,複能覺人”,故更名吳覺農。
在農業中,吳覺農選擇了茶業,以為茶與絲一樣,是國人在世人面前引以自豪的兩大特産,也是振興中國農業的兩大法寶。
中國本來有着種茶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所失敗者,蓋“在科學發展強烈的世界中不思改進,隻依恃着自然的一點天惠而自命不凡”。
吳覺農東渡日本學習茶業,乃是因為那時的日本綠茶已在國際市場上頭角峥嵘。
而1919年二十二歲的吳覺農,此時亦已在浙江省甲種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并已做了三年助教。
作為一名官費留學生,振興中華茶業的志向已在胸中醞釀良久了。
至此時,本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的茶業似乎亦無太大規模的長進。
它從發展中的高峰,繼續向一落千丈的衰落時期走去。
究其原因,在内,是軍閥多年混戰離亂之苦,政局多變,經濟衰退,民難樂業,且商旅不通;在外,華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已經失敗。
當時的荷屬東印度(即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即斯裡蘭卡)等新興産茶國家相繼崛起,科學種植,使茶的産量陡增,輸出驟盛,加之機械制茶,品質優異,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具有較強競争力。
而華茶卻故步自封,不求改進,品質下降,成本增加,經營不善,緻使英、俄等紅茶市場漸為印、錫等國所奪,綠茶、烏龍茶市場又為日本所占,外銷幾瀕絕境。
在東瀛,他看到了這樣一些學術論文。
英國植物學家勃萊克在他的《茶商指南》一書中提出:“有許多學者的提議,從茶的優越和茂盛上說,就主張茶的原産地,為印度而非中國。
” 在易培生所著《茶》一書中說:中國隻有栽培的茶樹,不能找到絕對野生的茶樹。
隻亞薩發現野生茶樹曰Theassamica,植物學家都視為一切茶樹之祖。
又,倫敦出版勃朗所著之《茶》說:在中國并沒有野生茶樹發現,而且古書中從來沒有一種記載,主張茶樹自生于中國的,這是印度說最有力的證據了。
《日本大詞典》也說:茶的自生地在東印度。
可以那麼說,自英國人開辟印度茶園制造印度茶葉以後,英國商人便把印度茶稱之“Ourtea”——“我們的茶”,議會政府對于印度茶的入口稅,給予減去五分之一的特别優惠。
吳覺農著《茶樹原産地考》那一年,恰好二十五歲,時為1922年。
論文開宗明義說:中國有幾千年茶業的曆史,為全世界需茶的生産地,凡能平心地考究過中華曆史的,誰也不能否認中華是茶的原産地了。
但是因襲的直譯式的學者們,抱着Imperialism的頭腦,使學術商品化,硬要玩弄文字,引證謬說,使世界上沒有能力辨别的人們,認為中國不是茶樹的原産地。
他憤怒且悲涼地在異國他鄉孤獨地抗議着:“一個衰敗了的國家,什麼都會被别人掠奪!而掠奪之甚,無過于連生乎吾國長乎吾地植物,也會被無端地改變國籍!” 最後,他以一顆少年赤誠之心大聲呼籲:中國茶業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決不至于長落人後,願大家努力吧。
隻是20世紀上半葉,對一個學有專長的中國農學家和茶葉專家,卻是一個悲劇的時代。
軍閥混戰,政治腐敗,農村凋敝,農夫窮困,吳覺農的呼籲,便如一聲罕有人聽見的歎息。
這看上去又似乎是一種毫無内在聯系的呼應——忘憂茶莊開始其下一輪曆史。
這條以茶鋪成的綠色的險途,看來關山重重,嶂巒疊起,并無柳暗花明之預兆。
杭嘉和自己也不能知道,他的婚姻能否算是這艱苦膠着時代的亮色。
公元1921年春節,年方弱冠的杭嘉和,與比他還大一歲的方西泠,在忘憂茶莊他的老宅裡拜了高堂,結為連理。
方西泠的父親方伯平律師,對這樁婚姻還算滿意。
他雖是一位留學海外的文人,但從政于朝,向來珍惜自己的名譽,尤其注重婚姻的良性循環效應。
對他而言,與其說嘉和是忘憂茶莊的少東家,還不如說是國民黨要員沈綠村的侄兒。
他對這個東床快婿的全部評價,都來自于沈綠村的介紹。
沈綠村說這個孩子堅毅沉着,外柔内剛,将來必有大作為。
“不是我誇他呀,”沈綠村感慨地說,“嘉平和我才是真有血緣關系的,可是誰要嫁給嘉平,誰這輩子就完蛋。
嘉平這個孩子,生了他,還不如不生,将來他怎樣,誰都還說不準呢。
” 方伯平把這些話都和任性的獨生女兒說過,但女兒當初不聽,女兒聽别人把嘉平形容為撒旦,反而更加地迷戀起來,終于私奔了了事。
現在好了。
女兒回來了,按照中國人古老的習俗,在大紅大綠中三跪六拜叩了頭,拜了天地。
杭家對這房媳婦的态度,當初是十分猶疑的,杭天醉态度最簡單:“聽嘉和自己的吧,嘉和還要她就讓他要了。
” 綠愛去對嘉和說這話時,嘉和淡淡地一笑,也不說話。
綠愛說:“嘉和,你就由着你自己,千萬不要委屈了,你雖然不是我親生的——” 嘉和擺擺手,說:“媽,你别說了,西泠是非嫁過來不可的,不是嫁給我,就是嫁給嘉平,要不她可就嫁不出去了。
” 綠愛聽着,哭了,說:“嘉和,你心真是善啊,你要是我生的,我該多舒心啊。
” 洞房之夜,方西泠小姐給新郎杭嘉和泡了一杯茶,嘉和見了茶,沉默了片刻,說:“一朵花。
” “加上從前的三朵。
”新娘提示說。
“那就是兩次的單數了。
”杭嘉和若有所思。
“你喝不喝?”新娘撒嬌和生氣兼而有之。
嘉和默默地把那杯茶喝了。
忘憂茶莊的這一度婚姻,用“快刀斬亂麻”來形容倒也恰當。
因為要說杭嘉和和他後來的妻子方西泠的再次相逢,已經是在他被擡下雞籠山時看見幻境之後的三個月了。
而幾乎就在重見了她的第一天,杭嘉和就接受了命運的這個安排。
就像忘憂茶莊中所有的婚姻都蒙上了一層怪異的色彩一樣,這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也多少顯得有些不那麼正常。
對嘉和的妹妹嘉草來說,大哥的這個突然的決定,甚至是很神秘的呢。
她還能夠清晰地記得起那個中秋節之夜,她到大哥的閣樓上請大哥下來吃月餅的情形。
大哥自從建設新村失敗之後,回家大病一場,很久不肯下樓,也不肯說話。
那日中秋,綠愛媽媽挺着大肚子忙着張羅,想營造出一番熱鬧來,又是搬桌椅到月下,又是切西瓜端出瓜果碟子,又讓嘉草去找嘉和。
嘉草是個細心的女孩子,她知道綠愛媽媽之所以這樣鈴铛般的說話,和那缺了一條胳膊的寄客伯伯前來做客有關。
嘉草也知道,寄客伯伯原來說好了要把在靈隐坐了禅的父親拖了來的,但最終他還是撲了一個空——杭天醉不知何處“雲遊”去了。
這樣,寄客伯伯的臉上就有些不好看,綠愛媽媽的面色也變了調。
她撣了撣椅背說:“天醉也真是,自己不要了這個家,倒也罷了,把兄弟也晾了起來,弄得人家想走又不好意思開口,也沒聽說入禅就會入成這個樣子。
” 寄客伯伯原來是真要走的樣子,聽了這話,愣住了,看一看這個大園子,月光下疏疏朗朗的幾片竹影,頓了頓腳,坐下,說:“嘉草,你寄客伯伯今日夜裡是要喝下幾口酒了。
” 嘉草轉身要去取酒,被綠愛媽媽一把拉住了,說:“把你大哥叫來。
”聽她那口氣,倒像是要把大哥拖了來一樣。
嘉草便去了大哥住的樓上。
大哥瘦得薄薄的像是一片紙,躺在回廊的竹榻上,又像是誰順手扔在旁邊的一件夏布長衫。
他也望着月亮呢。
嘉草說:“大哥,你到院子裡去坐一坐吧,媽請你去呢。
” 嘉和說:“我不去,你别來叫我。
” 嘉草很難過。
她不生嘉和的氣。
但她知道嘉和的确變了,從前那個大哥不見了。
“大哥,你不去,嘉喬也不來,爹在靈隐寺也不回來,這麼大的院子,就剩下媽和我,多冷清呀!” “要那麼熱鬧幹什麼?” “今日是中秋節啊。
” “那是你們的節日,和我無關。
” 嘉草難過了,要哭:“大哥,你别這樣,媽難過着呢!爹要出家,你又不下樓,茶莊怎麼辦啊?” 杭嘉和躺着一動也不動,半天,說:“嘉草,不要想着這些,無力回天的。
” 嘉草不太聽得懂嘉和的這些話,又擔心媽在下面等急了,隻得匆匆地跑了出去。
嘉草記得她回去的時候,寄客伯伯正和媽聊着天呢。
綠愛歎了一口氣,說:“我知道叫也是白叫,嘉和也不會下樓的。
嘉平呢,連封信也沒有,連帶着那位方西泠小姐也沒有了下落。
方家原本想和我家做親家,現在親家不成,倒是成了冤家了。
嘉喬呢,倒像不是杭家的人,活脫脫是吳
此人長身大眼,性情爽朗,原名吳榮堂,幼年時曾目睹無力繳租的農夫被囚于縣衙前鐵站籠裡,日曬雨淋,慘絕而死,故痛下振興農業之決心。
又因“佛者名覺,即自覺悟,複能覺人”,故更名吳覺農。
在農業中,吳覺農選擇了茶業,以為茶與絲一樣,是國人在世人面前引以自豪的兩大特産,也是振興中國農業的兩大法寶。
中國本來有着種茶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所失敗者,蓋“在科學發展強烈的世界中不思改進,隻依恃着自然的一點天惠而自命不凡”。
吳覺農東渡日本學習茶業,乃是因為那時的日本綠茶已在國際市場上頭角峥嵘。
而1919年二十二歲的吳覺農,此時亦已在浙江省甲種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并已做了三年助教。
作為一名官費留學生,振興中華茶業的志向已在胸中醞釀良久了。
至此時,本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的茶業似乎亦無太大規模的長進。
它從發展中的高峰,繼續向一落千丈的衰落時期走去。
究其原因,在内,是軍閥多年混戰離亂之苦,政局多變,經濟衰退,民難樂業,且商旅不通;在外,華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已經失敗。
當時的荷屬東印度(即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即斯裡蘭卡)等新興産茶國家相繼崛起,科學種植,使茶的産量陡增,輸出驟盛,加之機械制茶,品質優異,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具有較強競争力。
而華茶卻故步自封,不求改進,品質下降,成本增加,經營不善,緻使英、俄等紅茶市場漸為印、錫等國所奪,綠茶、烏龍茶市場又為日本所占,外銷幾瀕絕境。
在東瀛,他看到了這樣一些學術論文。
英國植物學家勃萊克在他的《茶商指南》一書中提出:“有許多學者的提議,從茶的優越和茂盛上說,就主張茶的原産地,為印度而非中國。
” 在易培生所著《茶》一書中說:中國隻有栽培的茶樹,不能找到絕對野生的茶樹。
隻亞薩發現野生茶樹曰Theassamica,植物學家都視為一切茶樹之祖。
又,倫敦出版勃朗所著之《茶》說:在中國并沒有野生茶樹發現,而且古書中從來沒有一種記載,主張茶樹自生于中國的,這是印度說最有力的證據了。
《日本大詞典》也說:茶的自生地在東印度。
可以那麼說,自英國人開辟印度茶園制造印度茶葉以後,英國商人便把印度茶稱之“Ourtea”——“我們的茶”,議會政府對于印度茶的入口稅,給予減去五分之一的特别優惠。
吳覺農著《茶樹原産地考》那一年,恰好二十五歲,時為1922年。
論文開宗明義說:中國有幾千年茶業的曆史,為全世界需茶的生産地,凡能平心地考究過中華曆史的,誰也不能否認中華是茶的原産地了。
但是因襲的直譯式的學者們,抱着Imperialism的頭腦,使學術商品化,硬要玩弄文字,引證謬說,使世界上沒有能力辨别的人們,認為中國不是茶樹的原産地。
他憤怒且悲涼地在異國他鄉孤獨地抗議着:“一個衰敗了的國家,什麼都會被别人掠奪!而掠奪之甚,無過于連生乎吾國長乎吾地植物,也會被無端地改變國籍!” 最後,他以一顆少年赤誠之心大聲呼籲:中國茶業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決不至于長落人後,願大家努力吧。
隻是20世紀上半葉,對一個學有專長的中國農學家和茶葉專家,卻是一個悲劇的時代。
軍閥混戰,政治腐敗,農村凋敝,農夫窮困,吳覺農的呼籲,便如一聲罕有人聽見的歎息。
這看上去又似乎是一種毫無内在聯系的呼應——忘憂茶莊開始其下一輪曆史。
這條以茶鋪成的綠色的險途,看來關山重重,嶂巒疊起,并無柳暗花明之預兆。
杭嘉和自己也不能知道,他的婚姻能否算是這艱苦膠着時代的亮色。
公元1921年春節,年方弱冠的杭嘉和,與比他還大一歲的方西泠,在忘憂茶莊他的老宅裡拜了高堂,結為連理。
方西泠的父親方伯平律師,對這樁婚姻還算滿意。
他雖是一位留學海外的文人,但從政于朝,向來珍惜自己的名譽,尤其注重婚姻的良性循環效應。
對他而言,與其說嘉和是忘憂茶莊的少東家,還不如說是國民黨要員沈綠村的侄兒。
他對這個東床快婿的全部評價,都來自于沈綠村的介紹。
沈綠村說這個孩子堅毅沉着,外柔内剛,将來必有大作為。
“不是我誇他呀,”沈綠村感慨地說,“嘉平和我才是真有血緣關系的,可是誰要嫁給嘉平,誰這輩子就完蛋。
嘉平這個孩子,生了他,還不如不生,将來他怎樣,誰都還說不準呢。
” 方伯平把這些話都和任性的獨生女兒說過,但女兒當初不聽,女兒聽别人把嘉平形容為撒旦,反而更加地迷戀起來,終于私奔了了事。
現在好了。
女兒回來了,按照中國人古老的習俗,在大紅大綠中三跪六拜叩了頭,拜了天地。
杭家對這房媳婦的态度,當初是十分猶疑的,杭天醉态度最簡單:“聽嘉和自己的吧,嘉和還要她就讓他要了。
” 綠愛去對嘉和說這話時,嘉和淡淡地一笑,也不說話。
綠愛說:“嘉和,你就由着你自己,千萬不要委屈了,你雖然不是我親生的——” 嘉和擺擺手,說:“媽,你别說了,西泠是非嫁過來不可的,不是嫁給我,就是嫁給嘉平,要不她可就嫁不出去了。
” 綠愛聽着,哭了,說:“嘉和,你心真是善啊,你要是我生的,我該多舒心啊。
” 洞房之夜,方西泠小姐給新郎杭嘉和泡了一杯茶,嘉和見了茶,沉默了片刻,說:“一朵花。
” “加上從前的三朵。
”新娘提示說。
“那就是兩次的單數了。
”杭嘉和若有所思。
“你喝不喝?”新娘撒嬌和生氣兼而有之。
嘉和默默地把那杯茶喝了。
忘憂茶莊的這一度婚姻,用“快刀斬亂麻”來形容倒也恰當。
因為要說杭嘉和和他後來的妻子方西泠的再次相逢,已經是在他被擡下雞籠山時看見幻境之後的三個月了。
而幾乎就在重見了她的第一天,杭嘉和就接受了命運的這個安排。
就像忘憂茶莊中所有的婚姻都蒙上了一層怪異的色彩一樣,這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也多少顯得有些不那麼正常。
對嘉和的妹妹嘉草來說,大哥的這個突然的決定,甚至是很神秘的呢。
她還能夠清晰地記得起那個中秋節之夜,她到大哥的閣樓上請大哥下來吃月餅的情形。
大哥自從建設新村失敗之後,回家大病一場,很久不肯下樓,也不肯說話。
那日中秋,綠愛媽媽挺着大肚子忙着張羅,想營造出一番熱鬧來,又是搬桌椅到月下,又是切西瓜端出瓜果碟子,又讓嘉草去找嘉和。
嘉草是個細心的女孩子,她知道綠愛媽媽之所以這樣鈴铛般的說話,和那缺了一條胳膊的寄客伯伯前來做客有關。
嘉草也知道,寄客伯伯原來說好了要把在靈隐坐了禅的父親拖了來的,但最終他還是撲了一個空——杭天醉不知何處“雲遊”去了。
這樣,寄客伯伯的臉上就有些不好看,綠愛媽媽的面色也變了調。
她撣了撣椅背說:“天醉也真是,自己不要了這個家,倒也罷了,把兄弟也晾了起來,弄得人家想走又不好意思開口,也沒聽說入禅就會入成這個樣子。
” 寄客伯伯原來是真要走的樣子,聽了這話,愣住了,看一看這個大園子,月光下疏疏朗朗的幾片竹影,頓了頓腳,坐下,說:“嘉草,你寄客伯伯今日夜裡是要喝下幾口酒了。
” 嘉草轉身要去取酒,被綠愛媽媽一把拉住了,說:“把你大哥叫來。
”聽她那口氣,倒像是要把大哥拖了來一樣。
嘉草便去了大哥住的樓上。
大哥瘦得薄薄的像是一片紙,躺在回廊的竹榻上,又像是誰順手扔在旁邊的一件夏布長衫。
他也望着月亮呢。
嘉草說:“大哥,你到院子裡去坐一坐吧,媽請你去呢。
” 嘉和說:“我不去,你别來叫我。
” 嘉草很難過。
她不生嘉和的氣。
但她知道嘉和的确變了,從前那個大哥不見了。
“大哥,你不去,嘉喬也不來,爹在靈隐寺也不回來,這麼大的院子,就剩下媽和我,多冷清呀!” “要那麼熱鬧幹什麼?” “今日是中秋節啊。
” “那是你們的節日,和我無關。
” 嘉草難過了,要哭:“大哥,你别這樣,媽難過着呢!爹要出家,你又不下樓,茶莊怎麼辦啊?” 杭嘉和躺着一動也不動,半天,說:“嘉草,不要想着這些,無力回天的。
” 嘉草不太聽得懂嘉和的這些話,又擔心媽在下面等急了,隻得匆匆地跑了出去。
嘉草記得她回去的時候,寄客伯伯正和媽聊着天呢。
綠愛歎了一口氣,說:“我知道叫也是白叫,嘉和也不會下樓的。
嘉平呢,連封信也沒有,連帶着那位方西泠小姐也沒有了下落。
方家原本想和我家做親家,現在親家不成,倒是成了冤家了。
嘉喬呢,倒像不是杭家的人,活脫脫是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