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理的茶禅而快慰起來,臉上便有了幾分和悅。
“我吃茶去了。
” “那辦孤兒院的錢呢?” “我吃茶去了。
” “你給了錢再去吃吧。
” “我吃茶去了……” “你現在是不能走的。
你看你老是吃茶吃茶,多少事情你都不管不顧了——”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對話沒有能夠進行下去,他們都被母親綠愛突然的尖叫之聲幹擾了。
接下去的場面實在是驚心動魄,隻見一名衣衫褴褛的乞兒在忘憂樓府的院落與夾牆裡上房下牆,奔走如飛,手裡緊緊捧着那把趙寄客送給杭天醉的曼生壺。
身後的綠愛則拿着一把菜刀奮力追殺,大喊大叫,頭發松散,恰如一位竈下之婢;在她的身後,又是一群長發如草墨面如鬼爪甲如獸的乞兒們窮追不舍,再後面,又是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的嘉和、嘉草追跑。
“怎麼回事?怎麼回事?”嘉平便拽住他的“綠愛同志”問。
沈綠愛也實在是氣瘋了,哪裡還有老闆娘的半絲風韻,指着嘉平就罵:“你這個現世報,我還有哪一點不依着你?由着你在家中上天入地。
千不該萬不該你把這批叫花子弄到家裡來,你一個人哪裡救得了那千千萬萬的人?你看他們做出來的事情!我正切着菜呢,這家夥捧着把壺就進了廚房,要倒水喝。
我一看吓了一跳,那不是曼生壺嗎?這還了得?這還了得!”她說到這裡也顧不得再說,又要奮力去追殺了。
再一看,那家夥卻十分了得,抱着這把壺,他竟上了房呢。
實際上這孩子也不是成心搗亂,他哪裡曉得世界上還有什麼慢(曼)生壺快生壺,他是被綠愛手裡那把菜刀吓壞了,這才上了房的。
下面的人用了各種的招兒,也沒法讓他下來。
綠愛把刀扔了換了銀元也不行,嘉平用他那套無政府主義理論也不行,嘉草看着孤兒上房倒沒哭,看着綠愛聲嘶力竭倒吓哭了,但那眼淚也沒有把房上那孩子弄下來。
杭天醉一碰到這樣的事情更是束手無策,他對乞兒可以說是一籌莫展的,但對親人他卻源源不斷地冷嘲熱諷,結果事情變得很奇怪,家人們罵着哭着教育着上房的苦孩子,杭天醉譏笑着嘲弄着他的家人們。
不知原委的人倒還真的以為他和乞兒們同一階級立場,恨不得也跟着那孩兒上房呢。
夜幕降臨了,天空剪出了那乞兒懷抱曼生壺的剪影,使他看上去更像一個孤膽英雄。
下面的人們說得精疲力竭,也都隻好啞口無言。
房上房下就大眼瞪着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突然那孩子聽到了呼喚,那是他們自己的聲音,來自這座深宅大院的外部。
乞兒坐得高看得遠,原來他的“孤兒院”的朋友們都已經移到了院外,正在招呼他出來呢。
又見嘉和走了出來收拾殘局。
原來細心多謀的嘉和揣摩了良久終于找到了突破口:這吓傻的孩子除了自己同類的聲音聽得進去,别的一概沒有效果。
看來他們的第一次的無政府主義實踐就隻好破産了,因為孩子們根本不信任他們,也不知道這些人把他們弄進這大院裡來究竟幹啥,或者他們還會以為這些人是人販子呢,把他們洗幹淨喂飽了賣掉。
結果,在這件事上嘉和第一次沒有請示嘉平,他開了後花園門,這些乞兒們,打哪裡來的,也就打哪裡走了。
他們倒很開心,還有一種松了一口氣的感覺,他們在後花園裡厮混了一日,到夜裡,他們開始懷念流浪生涯了。
夏天的西子湖,六吊橋下,便是他們的房屋,他們才不稀罕什麼“孤兒院”呢! 嘉和仿佛和那些孩子心有靈犀,他讓家人們各自回房幹自己的,然後他獨自一人等候那孩子下來。
嘉和身上天生一種茶般的親和力,使人們對他不加設防;他還有一種安全感,與人平起平坐的樣子,不像嘉平有救世主的精神,又有法官的咄咄逼人神态。
總之最後的結果是乞兒們作鳥獸散,重返流浪王國。
而那隻曆經驚吓的曼生壺,也别來無恙地重新安放到花木深房的禅桌之上了。
大廳裡燈火通明,老闆娘沈綠愛正在重整旗鼓收拾河山。
行了,胡鬧到此結束,什麼挑水下廚下人們都去吃茶,這樣的荒唐事情也就此罷休了。
大家各就各位,該幹什麼幹什麼去。
雖然瞎折騰沒多久,但大家都有一種久别重逢的親切,大家嘴裡都翻來覆去地嚼着那個“茶”字。
大家都覺得,這個夏天它被冷落了,大家都有一種負疚感。
但是不要緊,明天就正常了。
誰也不反對要回青島,誰也不反對抵制日貨。
但茶是中國人的,要買茶,要賣茶,這是忘憂茶莊賴以生存的兩大基本原則。
從前,大家由着嘉平胡鬧,是看在老闆娘面上,如今老闆娘發話了,誰還怕那初生的牛犢去? 那一年春節,是嘉平的異常落寞之節。
在此之前,他的一些同道中人紛紛北上,尋求新人生去了。
他因了家庭的經濟控制而寸步難行,在家中恓恓惶惶的,倒像是一隻喪家之犬。
嘉和平時也是落寞時多,激烈時少。
不能說他對這個冬天的失落沒什麼感受,我們隻能說是他對失落的承受力比較強罷了。
在他看來,生活本來就是如此地沉悶,沉悶是我們一生主要感受的生活方式。
不沉悶,不過是沉悶之間的亮麗的喘息之隙罷了。
所以他對自己的沉悶并非不可承受,使他越來越受不了的倒是弟弟嘉平的狀态。
弟弟不能承受苦悶的樣子使他心潮難平。
關鍵是他非常理解嘉平,他甚至理解到有了通感的地步。
他也失眠了,他也為無所事事而暴躁了。
他知道如果不是嘉平他不會這樣,他是被嘉平急出來的。
為了平息嘉平那種急躁不安的心緒,他曾經建議嘉平與他一起上虎跑寺拜訪弘一法師,也就是沒有教過他們的一師先生李叔同。
嘉平一向對這種逆常規之舉饒有興趣,在他看來一切标新立異之舉亦都是反叛之舉,而他當下的生命表現形式就是反叛。
他已經不跟父母親說話了,走進走出一張臉繃得像鼓皮,綠愛對這個寶貝心肝兒子一籌莫展。
她不明白,兒子養到十七八歲,怎麼倒越養越像是陌路人了。
話說嘉平跟着嘉和倒是真的上了一趟虎跑寺,他們在寺外山牆邊繞了好幾圈,嘉和猶疑來猶疑去不敢去通告山
“我吃茶去了。
” “那辦孤兒院的錢呢?” “我吃茶去了。
” “你給了錢再去吃吧。
” “我吃茶去了……” “你現在是不能走的。
你看你老是吃茶吃茶,多少事情你都不管不顧了——”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對話沒有能夠進行下去,他們都被母親綠愛突然的尖叫之聲幹擾了。
接下去的場面實在是驚心動魄,隻見一名衣衫褴褛的乞兒在忘憂樓府的院落與夾牆裡上房下牆,奔走如飛,手裡緊緊捧着那把趙寄客送給杭天醉的曼生壺。
身後的綠愛則拿着一把菜刀奮力追殺,大喊大叫,頭發松散,恰如一位竈下之婢;在她的身後,又是一群長發如草墨面如鬼爪甲如獸的乞兒們窮追不舍,再後面,又是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的嘉和、嘉草追跑。
“怎麼回事?怎麼回事?”嘉平便拽住他的“綠愛同志”問。
沈綠愛也實在是氣瘋了,哪裡還有老闆娘的半絲風韻,指着嘉平就罵:“你這個現世報,我還有哪一點不依着你?由着你在家中上天入地。
千不該萬不該你把這批叫花子弄到家裡來,你一個人哪裡救得了那千千萬萬的人?你看他們做出來的事情!我正切着菜呢,這家夥捧着把壺就進了廚房,要倒水喝。
我一看吓了一跳,那不是曼生壺嗎?這還了得?這還了得!”她說到這裡也顧不得再說,又要奮力去追殺了。
再一看,那家夥卻十分了得,抱着這把壺,他竟上了房呢。
實際上這孩子也不是成心搗亂,他哪裡曉得世界上還有什麼慢(曼)生壺快生壺,他是被綠愛手裡那把菜刀吓壞了,這才上了房的。
下面的人用了各種的招兒,也沒法讓他下來。
綠愛把刀扔了換了銀元也不行,嘉平用他那套無政府主義理論也不行,嘉草看着孤兒上房倒沒哭,看着綠愛聲嘶力竭倒吓哭了,但那眼淚也沒有把房上那孩子弄下來。
杭天醉一碰到這樣的事情更是束手無策,他對乞兒可以說是一籌莫展的,但對親人他卻源源不斷地冷嘲熱諷,結果事情變得很奇怪,家人們罵着哭着教育着上房的苦孩子,杭天醉譏笑着嘲弄着他的家人們。
不知原委的人倒還真的以為他和乞兒們同一階級立場,恨不得也跟着那孩兒上房呢。
夜幕降臨了,天空剪出了那乞兒懷抱曼生壺的剪影,使他看上去更像一個孤膽英雄。
下面的人們說得精疲力竭,也都隻好啞口無言。
房上房下就大眼瞪着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突然那孩子聽到了呼喚,那是他們自己的聲音,來自這座深宅大院的外部。
乞兒坐得高看得遠,原來他的“孤兒院”的朋友們都已經移到了院外,正在招呼他出來呢。
又見嘉和走了出來收拾殘局。
原來細心多謀的嘉和揣摩了良久終于找到了突破口:這吓傻的孩子除了自己同類的聲音聽得進去,别的一概沒有效果。
看來他們的第一次的無政府主義實踐就隻好破産了,因為孩子們根本不信任他們,也不知道這些人把他們弄進這大院裡來究竟幹啥,或者他們還會以為這些人是人販子呢,把他們洗幹淨喂飽了賣掉。
結果,在這件事上嘉和第一次沒有請示嘉平,他開了後花園門,這些乞兒們,打哪裡來的,也就打哪裡走了。
他們倒很開心,還有一種松了一口氣的感覺,他們在後花園裡厮混了一日,到夜裡,他們開始懷念流浪生涯了。
夏天的西子湖,六吊橋下,便是他們的房屋,他們才不稀罕什麼“孤兒院”呢! 嘉和仿佛和那些孩子心有靈犀,他讓家人們各自回房幹自己的,然後他獨自一人等候那孩子下來。
嘉和身上天生一種茶般的親和力,使人們對他不加設防;他還有一種安全感,與人平起平坐的樣子,不像嘉平有救世主的精神,又有法官的咄咄逼人神态。
總之最後的結果是乞兒們作鳥獸散,重返流浪王國。
而那隻曆經驚吓的曼生壺,也别來無恙地重新安放到花木深房的禅桌之上了。
大廳裡燈火通明,老闆娘沈綠愛正在重整旗鼓收拾河山。
行了,胡鬧到此結束,什麼挑水下廚下人們都去吃茶,這樣的荒唐事情也就此罷休了。
大家各就各位,該幹什麼幹什麼去。
雖然瞎折騰沒多久,但大家都有一種久别重逢的親切,大家嘴裡都翻來覆去地嚼着那個“茶”字。
大家都覺得,這個夏天它被冷落了,大家都有一種負疚感。
但是不要緊,明天就正常了。
誰也不反對要回青島,誰也不反對抵制日貨。
但茶是中國人的,要買茶,要賣茶,這是忘憂茶莊賴以生存的兩大基本原則。
從前,大家由着嘉平胡鬧,是看在老闆娘面上,如今老闆娘發話了,誰還怕那初生的牛犢去? 那一年春節,是嘉平的異常落寞之節。
在此之前,他的一些同道中人紛紛北上,尋求新人生去了。
他因了家庭的經濟控制而寸步難行,在家中恓恓惶惶的,倒像是一隻喪家之犬。
嘉和平時也是落寞時多,激烈時少。
不能說他對這個冬天的失落沒什麼感受,我們隻能說是他對失落的承受力比較強罷了。
在他看來,生活本來就是如此地沉悶,沉悶是我們一生主要感受的生活方式。
不沉悶,不過是沉悶之間的亮麗的喘息之隙罷了。
所以他對自己的沉悶并非不可承受,使他越來越受不了的倒是弟弟嘉平的狀态。
弟弟不能承受苦悶的樣子使他心潮難平。
關鍵是他非常理解嘉平,他甚至理解到有了通感的地步。
他也失眠了,他也為無所事事而暴躁了。
他知道如果不是嘉平他不會這樣,他是被嘉平急出來的。
為了平息嘉平那種急躁不安的心緒,他曾經建議嘉平與他一起上虎跑寺拜訪弘一法師,也就是沒有教過他們的一師先生李叔同。
嘉平一向對這種逆常規之舉饒有興趣,在他看來一切标新立異之舉亦都是反叛之舉,而他當下的生命表現形式就是反叛。
他已經不跟父母親說話了,走進走出一張臉繃得像鼓皮,綠愛對這個寶貝心肝兒子一籌莫展。
她不明白,兒子養到十七八歲,怎麼倒越養越像是陌路人了。
話說嘉平跟着嘉和倒是真的上了一趟虎跑寺,他們在寺外山牆邊繞了好幾圈,嘉和猶疑來猶疑去不敢去通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