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關燈
忘憂茶莊忽然進入了一個混亂的時期,這個時期并不長久,但後人的議論卻經久不衰。

    在那樣一種叙述中,茶這個杭氏家族賴以生存的無所不在地滲透生活的主體仿佛不見了。

    是退隐了,消散了,還是被排擠了?沒有人去關心它,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杭家新生代。

    而新生代中,人們又把注意力傾投在了二少爺杭嘉平身上。

     二少爺杭嘉平乃忘憂茶莊之“混世魔王”,一個不協調的搗亂的音符,一個溫文爾雅的江南儒商之家的叛子逆孫。

    二少爺杭嘉平在北方學會了飲酒,故而在他身上散發的不再是茶的典雅和沖淡的清香。

    他濃烈、激昂,說話滔滔不絕,心潮逐浪而高;他極端、虔誠,一腔熱血到處尋覓可以供他獻身的地方。

    他對有關茶的一切話題,聽也不要聽,以為做生意這種事情,與他向往的信仰風馬牛不相及。

    他本來是準備重返北京的,但家中發現幾年不見的嘉平,變得這樣無法無天難以控制,又擔心給寄客帶去麻煩,便決定留他在家讀書。

    然嘉平他轉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之後,也根本沒有好好地讀過什麼書,他終日琢磨着怎麼樣向勞苦大衆靠攏,并救他們于水火之中。

    所以他雖沒有好好地讀書,卻好好地在校園裡賣了一陣自己辦的油印小報,撰稿人主要是他和他的異母哥哥杭嘉和。

    小報名為《忘憂》,這是哥哥堅持的報名,他說惟其如此方能從家中取得辦報資金。

    杭嘉平在《忘憂》上所宣傳的主張五花八門,有社會達爾文主義、工團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

    不過他最熱心的還是無政府主義,這種主義很合他砸爛舊世界的激情的胃口。

     “什麼叫無政府主義?”剛剛聽到這一主義稱謂的杭嘉和感到很新鮮。

     “一切權力都是罪惡,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政府和一切權威,反對有國家,反對密謀、暗殺、暴動,反對建立一切政權——這就是無政府主義。

    ” “那不是無法無天嗎?” “就是無法無天!”嘉平又問,“你信奉什麼主義?” “我信奉陶淵明的桃花源生活。

    要說主義,就算是陶淵明主義吧。

    ”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主義,就是無政府主義。

    ”嘉平斬釘截鐵地說。

     嘉和很是吃了一驚,竟然鬧了半天,陶淵明主義就是無政府主義。

    不過他到底年輕,腦子急轉彎,接受新鮮事物也快。

    況且此時此刻的杭嘉和已經被他的弟弟杭嘉平徹底征服了。

    在他這樣的年齡,思想這種東西,隻要有力,摧枯拉朽,反叛一切,振聾發聩聳人聽聞,便必是光明的自由的科學的進步的。

    所以杭嘉和幾乎沒有經過什麼思索,便立刻臣服于無政府主義。

    為了表示他的實踐勇氣,他聽從了嘉平的建議:因為無政府主義是主張廢除血緣關系的,所以,他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把杭氏姓“無”掉了。

     他們接下去的勇氣和膽略震撼了裡裡外外,1919年的整個夏天,忘憂茶莊和樓府,都被嘉和幾個兄妹弄得目瞪口呆。

    一方面,他們不準他們的茶莊賣茶,另一方面,他們又萬分誠懇地拿出自己不多的錢來,敬請撮着、婉羅這些所謂的“勞工階級”們到西湖邊忘憂茶樓去品茗喝茶。

    “勞工階級”們很生氣,說:“别瞎胡鬧了,今年的春茶到現在還不讓賣,你們到底還是不是杭家門裡的人?” “我們早已不是杭家的人了。

    我們誰的人都不是。

    我們‘無’人。

    ” 他們說出來的話,忘憂茶莊的“勞工階級”們真是一句也聽不懂,但他們不在乎。

    話說他們把家裡的下人們趕得一個不剩都去逛了西湖,讓他們的母親沈綠愛下廚,并給坐在禅房裡的父親杭天醉送去一副水桶挑擔。

    杭天醉朝他們白了白眼,便去了靈隐寺,在那裡品茶,茶禅一味,心靜。

    他的兒女們卻心熱如火,他們幾個,包括小姑娘嘉草在内,則統統跑到忘憂茶樓裡去跑堂,當店小二茶博士。

    他們免費讓窮人坐茶樓,轟動全城。

    一時四方乞丐蜂擁而至,臭氣熏天,污穢遍地,吓得老茶客們落荒而逃。

    茶樓老闆林汝昌年事已高,本來就慘淡經營,勉力支撐,見一幫少爺小姐胡亂糟蹋家業,氣喘籲籲地跑到羊壩頭告狀。

     誰知羊壩頭忘憂樓府的整個情況,比茶樓有過之而無不及,嘉平大開了後門,一群南來北往的小乞丐們占據了偌大一個後花園。

    嘉草正指揮着他們在從前養金魚和睡蓮的池塘裡洗澡。

    嘉和給他們在廂房裡安頓地鋪,他們打算建立一個孤兒院,來實踐他們的無政府主義之理想。

     嘉平跑到父親的禅房,張開兩隻手掌:“天醉同志,請給我一些錢,不用多,隻要夠讓我們開辦孤兒院就行。

    ” 天醉手裡拿了莊子的《逍遙遊》,瞠目結舌了半天,才說:“你别跟我說話,找你媽去!” “綠愛同志說得由您批準,否則她不給。

    ” “你叫你媽什麼?” “無政府主義者是隻有同志沒有爹媽的。

    ” 杭天醉僵立了一會兒。

    他感到又氣憤又荒唐又不知所措。

    沒有人教他該怎麼辦?除非趙寄客在場。

    他倒也沒有覺得兒子們的行為有多麼大逆不道,在道德的叛逆上他和他的兒子們至少在走向上相同。

    可是他需要清靜、安心,他還需要一種适意的漸次有規律的生活,這是他對從前抽大煙生涯的徹頭徹尾的反動。

    從前杭天醉一向讨厭有規律的生活,人到中年以後,卻覺得這種靜谧的生活滋養了他,他非常需要這樣一種純自然的生存方式。

    至于社會,他是背對着它的,來自社會的聲音,無論歡呼還是抗議,對他個人靈魂的拯救都起不了決定性作用。

    可以說,此時的杭天醉,走向社會的獨木橋已經抽掉了。

    他隔着深淵,用他的夢眼看着彼岸的喧嘩與騷動。

    他也找不出語言來與兒子們對話。

    如果他用他自己的語言,兒子們根本不懂,如果他用兒子們的語言,他卻完全地不會用了。

    “還是吃茶去吧。

    ”他便想起了趙州和尚的偈語,這是他企圖用懸置的方法來對待生活了。

    他突然發現他對從小浸淫在其間的“茶”,有了一種嶄新的認識。

    原來不管你碰到萬千煩惱,隻需吃茶去,便一了百了。

    他為這進入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