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空海奉獻表》,其中說道:……茶湯坐來,乍閱振旦之書。
這便是日本人最早的飲茶記錄了。
但是,在此之前的十年,另外有一位叫最澄的高僧,已經從中國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旁邊。
這便是日本最古的茶園了。
這兩位大法師,前者創立了真言宗,後者創立了天台宗,他們和皇帝的關系很好。
他們二人之間,本來關系也很密切,且一同去中國學佛,最澄還和他的弟子泰範拜了空海為師。
誰知一來二往,泰範幹脆不要自己師父,跑到空海那裡去了。
最澄怎麼辦呢?他想到了茶。
一口氣寄了十斤,想以此喚回泰範。
然而沒有用,因為空海也有茶。
但是,寫下日本飲茶史第一頁的,還不是前兩位,而是一個叫永忠的高僧。
他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年,和中國的茶聖陸羽是同時代人。
他在中國的寺廟中品茶的時候,中國文人剛剛開始了手握茶經坐以品飲的茶的黃金時代。
他回國後,在自己的寺院中接待嵯峨天皇,獻上的就是一碗煎茶。
平安朝的茶煙,彌漫着高玄神秘的唐文化神韻。
詩歌中這樣吟哦着:蕭然幽興處,院裡滿茶煙。
人們崇唐迷漢,從中國大陸進口的一切東西,都讓他們喜歡,相當稀有的茶,便成為極風雅之物。
深峰、高僧、殘雪、綠茗,弘仁茶風,為日本茶道提供了前提。
平安末期至鐮倉初期,應相當于中國的宋代吧。
日本文化,開始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刍消化時期。
1187年,有個四十六歲的日本僧人榮西,第二次留學中國,在天台山潛心佛學。
五十歲他回國的時候,在登陸後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的高春院,便撒下了茶籽。
1214年,鐮倉幕府的第三代将軍實朝病了,榮西獻茶一盞,獻書一本,題曰《吃茶養生記》。
将軍吃了茶,看了茶書,病也好了。
從此,榮西被稱為日本陸羽、日本茶道史的裡程碑。
當時的寺院,有定期的大茶會,茶碗極大,一碗可供十五個人喝。
平民百姓是喝不到茶的,他們對茶的态度,是敬而遠之的。
鬥轉星移,朝代更替,足利氏的室町時代,取代了鐮倉幕府政權。
在中國,已經是元代與明朝的紀元了。
中國宋代的鬥茶習俗,傳到了當時的日本,武士鬥茶,成為當時吃喝玩樂時的重要内容。
奢侈的時代,也有自行其是的高士。
這一位高士,竟然是一名最高統治者,室町時代的第三代将軍足利義滿(1356—1417)。
在他三十八周歲時,把王位讓給了兒子,自己在京都的北邊修建了金閣寺,北山文化由此興起,武士的鬥茶也開始了向書院茶的過渡。
九十多年後的1489年,王朝已進入了第八代的将軍義政(1436—1490),他仿效他的先祖,隐居京都東山,修建銀閣寺,以此,展開東山文化。
我在這裡,要向你提及一位傑出的日本藝術家能阿彌(1397—1471),作為義政的文化侍從,他通曉書、畫、茶,還負責掌握将軍搜集的文物。
他發明的點茶法,茶人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置茶台子、點茶用具、茶具位置、拿法、順序,進出動作,都有嚴規。
今日日本茶道的程序,就在他手下基本完成了。
想象那一年日本國的深秋吧。
将軍義政,眺望秋空,聆聽蟲唱,不覺傷感。
他對能阿彌說:“唉,世上的故事,我都聽過了。
自古以來的雅事,我都試過了。
如今我這衰老的身體,也不可能再去雪山打獵,能阿彌啊,我還能再做些什麼呢?” 能阿彌說:“從茶爐發出的聲響中去想象松濤的轟鳴,再擺弄茶具點茶,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聽說最近奈良稱名寺的珠光很有名聲。
他緻力于茶道三十年,對大唐傳來的孔子儒學也頗為精通,将軍不妨請他來吧。
” 就這樣,村田珠光成了将軍義政的茶道老師。
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交融在一起,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誕生了。
羽田有條不紊地侃侃而談,把一部日本茶史講得如此清晰連貫,把個杭天醉聽得張口結舌,神思來去,恍若遊絲。
他的腦子裡一會兒陸羽一會兒蘇東坡一會許次纾,就是連貫不起來。
羽田看出了燈下主人的恍然,這才打斷了興緻,略有不安地問道:“杭先生,是否聒噪你了?” 杭天醉如醉方醒,連連搖手:“聽君一席話,隻覺他山之石劈面而來,直攻我山之玉,況且先生又講得如此深入淺出,妙趣橫生。
貴國之茶道,倒是聽出了一番莊嚴畫圖來,願恭聽之。
” 隔壁傳來嘉平大呼小叫的聲音,夾着葉子一串串風鈴一般的笑聲,幾個孩子玩得正開心呢。
羽田放心了,繼續了他的思路,又滔滔不絕地講了下去。
室町時代的末期,也就是相當于中國的明代吧,在日本的民間,出現了一種由老百姓主辦的茶會,人們把它叫做“雲腳茶”。
各種身份的人聚集在河邊,大廚房、小客廳,喝酒、下棋、品茶,十分熱鬧,這就是中國人稱之為下裡巴人的飲茶了。
這種下裡巴人的飲茶活動中,奈良的淋汗茶會,最引人注目。
淋汗,就是夏天洗澡的意思。
奈良有一家姓古市的家族,專門燒了水,請一百人入浴。
洗完澡,便喝茶,吃瓜果等,大家又唱又笑,賞花品茗,十分開心。
古市家族中的澄榮、澄胤兩兄弟,是奈良著名的茶人。
他們的師長,便是村田珠光(1423—1502)。
珠光十一歲時便入寺做了和尚,想來年少氣盛吧,竟被趕出寺門。
十九歲時,他進了京都的一休庵,跟着一休參禅,并得到了一休頒發的印可證書——圓悟的墨迹,這位明代禅僧的墨寶,便成為茶禅結合的最初标志,茶道界最高的寶物。
珠光把它挂在茶室的壁龛裡,進來的人全要向它頂禮膜拜,以示禅茶一味的道路。
珠光在京都建立的珠光庵,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
他在義政将軍關照下,成為一名大茶人。
晚年回到奈良,收了許多門徒。
臨終時,他說,日後舉行我的法事,請挂起圓悟的墨迹,再拿出小茶罐,點一碗茶吧。
村田珠光曾經留下過許多至理名言,他說,沒有一點雲彩遮住的月亮,沒有趣味。
他還說:“草屋前系名馬,陋室裡設名器,另有一番風趣。
” 聽到此,杭天醉不由拍案叫絕:“好一個草屋系名馬,醍醐灌頂之偈語!” 羽田也說上了興頭:“正是珠光,通過禅的思想,把茶道提高為一種藝術、
這便是日本人最早的飲茶記錄了。
但是,在此之前的十年,另外有一位叫最澄的高僧,已經從中國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旁邊。
這便是日本最古的茶園了。
這兩位大法師,前者創立了真言宗,後者創立了天台宗,他們和皇帝的關系很好。
他們二人之間,本來關系也很密切,且一同去中國學佛,最澄還和他的弟子泰範拜了空海為師。
誰知一來二往,泰範幹脆不要自己師父,跑到空海那裡去了。
最澄怎麼辦呢?他想到了茶。
一口氣寄了十斤,想以此喚回泰範。
然而沒有用,因為空海也有茶。
但是,寫下日本飲茶史第一頁的,還不是前兩位,而是一個叫永忠的高僧。
他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年,和中國的茶聖陸羽是同時代人。
他在中國的寺廟中品茶的時候,中國文人剛剛開始了手握茶經坐以品飲的茶的黃金時代。
他回國後,在自己的寺院中接待嵯峨天皇,獻上的就是一碗煎茶。
平安朝的茶煙,彌漫着高玄神秘的唐文化神韻。
詩歌中這樣吟哦着:蕭然幽興處,院裡滿茶煙。
人們崇唐迷漢,從中國大陸進口的一切東西,都讓他們喜歡,相當稀有的茶,便成為極風雅之物。
深峰、高僧、殘雪、綠茗,弘仁茶風,為日本茶道提供了前提。
平安末期至鐮倉初期,應相當于中國的宋代吧。
日本文化,開始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刍消化時期。
1187年,有個四十六歲的日本僧人榮西,第二次留學中國,在天台山潛心佛學。
五十歲他回國的時候,在登陸後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的高春院,便撒下了茶籽。
1214年,鐮倉幕府的第三代将軍實朝病了,榮西獻茶一盞,獻書一本,題曰《吃茶養生記》。
将軍吃了茶,看了茶書,病也好了。
從此,榮西被稱為日本陸羽、日本茶道史的裡程碑。
當時的寺院,有定期的大茶會,茶碗極大,一碗可供十五個人喝。
平民百姓是喝不到茶的,他們對茶的态度,是敬而遠之的。
鬥轉星移,朝代更替,足利氏的室町時代,取代了鐮倉幕府政權。
在中國,已經是元代與明朝的紀元了。
中國宋代的鬥茶習俗,傳到了當時的日本,武士鬥茶,成為當時吃喝玩樂時的重要内容。
奢侈的時代,也有自行其是的高士。
這一位高士,竟然是一名最高統治者,室町時代的第三代将軍足利義滿(1356—1417)。
在他三十八周歲時,把王位讓給了兒子,自己在京都的北邊修建了金閣寺,北山文化由此興起,武士的鬥茶也開始了向書院茶的過渡。
九十多年後的1489年,王朝已進入了第八代的将軍義政(1436—1490),他仿效他的先祖,隐居京都東山,修建銀閣寺,以此,展開東山文化。
我在這裡,要向你提及一位傑出的日本藝術家能阿彌(1397—1471),作為義政的文化侍從,他通曉書、畫、茶,還負責掌握将軍搜集的文物。
他發明的點茶法,茶人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置茶台子、點茶用具、茶具位置、拿法、順序,進出動作,都有嚴規。
今日日本茶道的程序,就在他手下基本完成了。
想象那一年日本國的深秋吧。
将軍義政,眺望秋空,聆聽蟲唱,不覺傷感。
他對能阿彌說:“唉,世上的故事,我都聽過了。
自古以來的雅事,我都試過了。
如今我這衰老的身體,也不可能再去雪山打獵,能阿彌啊,我還能再做些什麼呢?” 能阿彌說:“從茶爐發出的聲響中去想象松濤的轟鳴,再擺弄茶具點茶,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聽說最近奈良稱名寺的珠光很有名聲。
他緻力于茶道三十年,對大唐傳來的孔子儒學也頗為精通,将軍不妨請他來吧。
” 就這樣,村田珠光成了将軍義政的茶道老師。
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交融在一起,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誕生了。
羽田有條不紊地侃侃而談,把一部日本茶史講得如此清晰連貫,把個杭天醉聽得張口結舌,神思來去,恍若遊絲。
他的腦子裡一會兒陸羽一會兒蘇東坡一會許次纾,就是連貫不起來。
羽田看出了燈下主人的恍然,這才打斷了興緻,略有不安地問道:“杭先生,是否聒噪你了?” 杭天醉如醉方醒,連連搖手:“聽君一席話,隻覺他山之石劈面而來,直攻我山之玉,況且先生又講得如此深入淺出,妙趣橫生。
貴國之茶道,倒是聽出了一番莊嚴畫圖來,願恭聽之。
” 隔壁傳來嘉平大呼小叫的聲音,夾着葉子一串串風鈴一般的笑聲,幾個孩子玩得正開心呢。
羽田放心了,繼續了他的思路,又滔滔不絕地講了下去。
室町時代的末期,也就是相當于中國的明代吧,在日本的民間,出現了一種由老百姓主辦的茶會,人們把它叫做“雲腳茶”。
各種身份的人聚集在河邊,大廚房、小客廳,喝酒、下棋、品茶,十分熱鬧,這就是中國人稱之為下裡巴人的飲茶了。
這種下裡巴人的飲茶活動中,奈良的淋汗茶會,最引人注目。
淋汗,就是夏天洗澡的意思。
奈良有一家姓古市的家族,專門燒了水,請一百人入浴。
洗完澡,便喝茶,吃瓜果等,大家又唱又笑,賞花品茗,十分開心。
古市家族中的澄榮、澄胤兩兄弟,是奈良著名的茶人。
他們的師長,便是村田珠光(1423—1502)。
珠光十一歲時便入寺做了和尚,想來年少氣盛吧,竟被趕出寺門。
十九歲時,他進了京都的一休庵,跟着一休參禅,并得到了一休頒發的印可證書——圓悟的墨迹,這位明代禅僧的墨寶,便成為茶禅結合的最初标志,茶道界最高的寶物。
珠光把它挂在茶室的壁龛裡,進來的人全要向它頂禮膜拜,以示禅茶一味的道路。
珠光在京都建立的珠光庵,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
他在義政将軍關照下,成為一名大茶人。
晚年回到奈良,收了許多門徒。
臨終時,他說,日後舉行我的法事,請挂起圓悟的墨迹,再拿出小茶罐,點一碗茶吧。
村田珠光曾經留下過許多至理名言,他說,沒有一點雲彩遮住的月亮,沒有趣味。
他還說:“草屋前系名馬,陋室裡設名器,另有一番風趣。
” 聽到此,杭天醉不由拍案叫絕:“好一個草屋系名馬,醍醐灌頂之偈語!” 羽田也說上了興頭:“正是珠光,通過禅的思想,把茶道提高為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