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種哲學和一種宗教,這裡,庶民為主體的鄉土文化,戰勝了東山為代表的貴族文化了。
” 杭天醉聽到這時,禅心大發,突然說:“羽田先生,我這裡有上好的白炭,還有虎跑水,不如趁現在烹茶品嘗一番,如何?” 羽田聽了大為高興,說:“入鄉随俗,就照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來辦吧。
” 杭天醉這就叫來了婉羅,讓她乘着月夜到戶外去生炭爐。
嘉和嘉平,帶着葉子也大呼小叫地沖到月下,手忙腳亂地幫着添亂。
葉子蹲在地上,口對着爐口,吹着氣,煙熏得她鼻涕眼淚直往下掉,杭天醉隔窗歎曰:“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 羽田問:“這樣的佳句,想必是貴國的某位詩人所作吧。
” “洛陽紙貴的左思,作《嬌女》一首,其中十二句,說的是煮茶,那是遙遠的漢代了。
我們中國人作事向來無心插柳,星星灑灑,反不如貴國可以整理流傳了。
” “願聽杭先生指教。
”羽田連忙接過話頭說。
杭天醉搖頭:“今日難得羽田先生開講,還是一氣聽完了,以後專門聽我的吧。
” 羽田也不再謙讓,正襟危坐,又開了講。
話說珠光去世的那一年,又一位大茶人武野紹鷗出生了。
按照中國人對佛的理解,想必是有輪回的神秘天意在這其中吧。
紹鷗是堺市人,地方靠海,城市繁華。
他的父親,是個大皮革商。
紹鷗二十四歲那一年,來到了京都,跟着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同時,又跟着珠光的幾位弟子習茶道。
直到三十三歲,他一直作為一名連歌師,生活在京都。
想來,有富裕的家庭經濟背景,他便是一個自由自在的藝術家了。
三十六歲時,紹鷗回到堺市,三十七歲時,收下了小他二十歲的千休利為徒。
浪漫自在的連歌生涯結束了。
紹鷗成為一名嚴謹的茶人和商人。
四十八歲那年,他獲得了“一閑”居士号。
他的茶道生涯,進入了黃金時代。
以歌的道理來滲透茶道,開創新的天地,是紹鷗的貢獻,請聽這首和歌吧: 望不見春花,望不見紅葉。
海濱小茅屋,籠罩在秋暮。
隻有領略過壯麗景色的人,才能體會無一物中無盡藏的超脫。
把和歌裱裝起來,代替茶室的挂軸,使日本茶道日益民族化,便是從紹鷗開始的。
必須告訴你們,第一幅被挂出來的和歌,是唐代時安倍仲麻呂留學中國的思鄉詩: 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紹鷗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改革和發展。
素淡、典雅的風格進入茶道,高雅的文化生活又還原到日常生活。
我們從紹鷗與茶花的故事中,或許可以領略一點精神吧。
有一次,茶會正趕上大雪天,為了讓客人們全心欣賞門外雪景,紹鷗打破了常規,壁龛上沒有擺茶花,卻用他心愛的青瓷石菖缽,盛了一缽清水。
杭天醉若有所思,說:“就像現在,當我和你坐而論茶時,屋外是我們兩國的孩子在月下共同煮泡香茶。
這樣相依相存,交相輝映,沒有什麼能比此時的情景更加美好了。
” 來,讓我們共同進入16世紀中葉的日本吧。
這是一個激烈的戰國時代,群雄争戰,以下犯上,風潮四起,對生死無常的武士而言,甯靜的茶室是靈魂的避難所。
茶具在商人手中可值連城之價,争奪一個茶碗,也可以是一場戰争的起因了。
就在這動蕩的年代,武野紹鷗西歸,千利休繼之而起。
同樣是堺市人的千利休(1522—1592),也同樣出生于商人之家,拜紹鷗為師後,也繼承珠光以來茶人參禅的傳統,二十四歲時獲“宗易”道号。
後來,做了織田信長的茶頭。
織田信長死後,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頭。
秀吉與千利休,永恒的對立面,永恒的對峙,永恒的相互依存,也是我們後世茶人永恒研究的命題。
出身平民的秀吉,渴望天皇的承認。
天皇身為傀儡,也不可能不承認用武力統一了天下的武士。
為了慶賀這樣的承認,秀吉舉行了宮内茶會,先由秀吉為天皇點茶,再由千利休為天皇點茶。
在1585年的此次千利休主持的茶席上,秀吉在壁龛上挂出了中國元代山水畫家玉澗的《遠寺晚鐘》。
大朵的白菊,插在古銅的花瓶之中,茶盒是天下名揚的“新田”和“初花”。
茶罐,取名“松花”,價值四十萬石大米。
六十三歲的千利休,在這一生中最高級别的茶會上,獲得巨大榮譽。
兩年之後,權力與茶道再次結合。
那一年,秀吉平定了西南、東國和東北的各路諸侯,便決定了在京都的北野,舉行舉世無雙的大茶會。
千利休責無旁貸地擔任了此次茶會的負責工作,而秀吉則發表了一個既專橫又豁達,既炫耀自己又體恤民衆,既向往風雅高潔,骨子裡又是赳赳武夫的布告。
1587年10月1日,北野神社的正殿裡,中間放置了秀吉用黃金做成的組合式茶室。
一壁的金子,金房頂金牆壁金茶具,窗戶上擋了紅紗。
這套黃金茶室,可說是秀吉獨一無二的創舉,在天皇面前炫耀過;搬到九州炫耀過;在中國明朝的使節面前炫耀過;也許,這次的北野大茶會,正是為了在老百姓面前再炫耀一次吧。
陪着炫耀的是中國畫家玉澗的《青楓》和《潇潇八景》,看來,秀吉是特别青睐玉澗的了。
盛況空前的北野茶會,有八百多個茶席,不問地位高低,不問有無茶具,強調熱愛風雅之心,推動了日本茶道的普及。
從六十歲到七十歲,千利休侍奉秀吉,整整十年。
這十年之間,千利休的内心究竟是怎樣的呢?弟子接踵而來,天下無人不曉,君王手中的劍,僧人杯中的茶,他們之間的潛在的内心沖突,究竟是怎麼樣不為人知的厮殺呢? 是千利休,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舉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清算了拜物主義風氣。
他說: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
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是千利休,将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
他說: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當弟子們問千利休,什麼是茶道的秘訣時,他說:夏天如何使茶室涼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燒水,茶要點得可口,這就是茶道的秘訣。
杭天醉聽到這裡,捶胸頓足,連連說:“千古之音!千古之音!” 羽田說:“還有呢,千利休的藝術境界,也可以援引一首和歌來表達: 莫等春風來,莫等春花開
” 杭天醉聽到這時,禅心大發,突然說:“羽田先生,我這裡有上好的白炭,還有虎跑水,不如趁現在烹茶品嘗一番,如何?” 羽田聽了大為高興,說:“入鄉随俗,就照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來辦吧。
” 杭天醉這就叫來了婉羅,讓她乘着月夜到戶外去生炭爐。
嘉和嘉平,帶着葉子也大呼小叫地沖到月下,手忙腳亂地幫着添亂。
葉子蹲在地上,口對着爐口,吹着氣,煙熏得她鼻涕眼淚直往下掉,杭天醉隔窗歎曰:“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 羽田問:“這樣的佳句,想必是貴國的某位詩人所作吧。
” “洛陽紙貴的左思,作《嬌女》一首,其中十二句,說的是煮茶,那是遙遠的漢代了。
我們中國人作事向來無心插柳,星星灑灑,反不如貴國可以整理流傳了。
” “願聽杭先生指教。
”羽田連忙接過話頭說。
杭天醉搖頭:“今日難得羽田先生開講,還是一氣聽完了,以後專門聽我的吧。
” 羽田也不再謙讓,正襟危坐,又開了講。
話說珠光去世的那一年,又一位大茶人武野紹鷗出生了。
按照中國人對佛的理解,想必是有輪回的神秘天意在這其中吧。
紹鷗是堺市人,地方靠海,城市繁華。
他的父親,是個大皮革商。
紹鷗二十四歲那一年,來到了京都,跟着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同時,又跟着珠光的幾位弟子習茶道。
直到三十三歲,他一直作為一名連歌師,生活在京都。
想來,有富裕的家庭經濟背景,他便是一個自由自在的藝術家了。
三十六歲時,紹鷗回到堺市,三十七歲時,收下了小他二十歲的千休利為徒。
浪漫自在的連歌生涯結束了。
紹鷗成為一名嚴謹的茶人和商人。
四十八歲那年,他獲得了“一閑”居士号。
他的茶道生涯,進入了黃金時代。
以歌的道理來滲透茶道,開創新的天地,是紹鷗的貢獻,請聽這首和歌吧: 望不見春花,望不見紅葉。
海濱小茅屋,籠罩在秋暮。
隻有領略過壯麗景色的人,才能體會無一物中無盡藏的超脫。
把和歌裱裝起來,代替茶室的挂軸,使日本茶道日益民族化,便是從紹鷗開始的。
必須告訴你們,第一幅被挂出來的和歌,是唐代時安倍仲麻呂留學中國的思鄉詩: 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紹鷗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改革和發展。
素淡、典雅的風格進入茶道,高雅的文化生活又還原到日常生活。
我們從紹鷗與茶花的故事中,或許可以領略一點精神吧。
有一次,茶會正趕上大雪天,為了讓客人們全心欣賞門外雪景,紹鷗打破了常規,壁龛上沒有擺茶花,卻用他心愛的青瓷石菖缽,盛了一缽清水。
杭天醉若有所思,說:“就像現在,當我和你坐而論茶時,屋外是我們兩國的孩子在月下共同煮泡香茶。
這樣相依相存,交相輝映,沒有什麼能比此時的情景更加美好了。
” 來,讓我們共同進入16世紀中葉的日本吧。
這是一個激烈的戰國時代,群雄争戰,以下犯上,風潮四起,對生死無常的武士而言,甯靜的茶室是靈魂的避難所。
茶具在商人手中可值連城之價,争奪一個茶碗,也可以是一場戰争的起因了。
就在這動蕩的年代,武野紹鷗西歸,千利休繼之而起。
同樣是堺市人的千利休(1522—1592),也同樣出生于商人之家,拜紹鷗為師後,也繼承珠光以來茶人參禅的傳統,二十四歲時獲“宗易”道号。
後來,做了織田信長的茶頭。
織田信長死後,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頭。
秀吉與千利休,永恒的對立面,永恒的對峙,永恒的相互依存,也是我們後世茶人永恒研究的命題。
出身平民的秀吉,渴望天皇的承認。
天皇身為傀儡,也不可能不承認用武力統一了天下的武士。
為了慶賀這樣的承認,秀吉舉行了宮内茶會,先由秀吉為天皇點茶,再由千利休為天皇點茶。
在1585年的此次千利休主持的茶席上,秀吉在壁龛上挂出了中國元代山水畫家玉澗的《遠寺晚鐘》。
大朵的白菊,插在古銅的花瓶之中,茶盒是天下名揚的“新田”和“初花”。
茶罐,取名“松花”,價值四十萬石大米。
六十三歲的千利休,在這一生中最高級别的茶會上,獲得巨大榮譽。
兩年之後,權力與茶道再次結合。
那一年,秀吉平定了西南、東國和東北的各路諸侯,便決定了在京都的北野,舉行舉世無雙的大茶會。
千利休責無旁貸地擔任了此次茶會的負責工作,而秀吉則發表了一個既專橫又豁達,既炫耀自己又體恤民衆,既向往風雅高潔,骨子裡又是赳赳武夫的布告。
1587年10月1日,北野神社的正殿裡,中間放置了秀吉用黃金做成的組合式茶室。
一壁的金子,金房頂金牆壁金茶具,窗戶上擋了紅紗。
這套黃金茶室,可說是秀吉獨一無二的創舉,在天皇面前炫耀過;搬到九州炫耀過;在中國明朝的使節面前炫耀過;也許,這次的北野大茶會,正是為了在老百姓面前再炫耀一次吧。
陪着炫耀的是中國畫家玉澗的《青楓》和《潇潇八景》,看來,秀吉是特别青睐玉澗的了。
盛況空前的北野茶會,有八百多個茶席,不問地位高低,不問有無茶具,強調熱愛風雅之心,推動了日本茶道的普及。
從六十歲到七十歲,千利休侍奉秀吉,整整十年。
這十年之間,千利休的内心究竟是怎樣的呢?弟子接踵而來,天下無人不曉,君王手中的劍,僧人杯中的茶,他們之間的潛在的内心沖突,究竟是怎麼樣不為人知的厮殺呢? 是千利休,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舉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清算了拜物主義風氣。
他說: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
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是千利休,将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
他說: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當弟子們問千利休,什麼是茶道的秘訣時,他說:夏天如何使茶室涼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燒水,茶要點得可口,這就是茶道的秘訣。
杭天醉聽到這裡,捶胸頓足,連連說:“千古之音!千古之音!” 羽田說:“還有呢,千利休的藝術境界,也可以援引一首和歌來表達: 莫等春風來,莫等春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