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城駐軍。

    高丈九尺,西倚舊時城牆,瀕湖為塹。

    東面至今日的中山中路,北抵錢塘門,南達湧金門。

    城頭闊,可并行兩匹馬,又有延齡、迎紫、平海、拱宸、承乾五門。

    那一日,午時三刻的殺頭,便應當說是在承乾門外了。

     待趙寄客引着杭天醉匆匆直到刑場時,地上血迹猶在,那殺人的劊子手,看殺人熱鬧的市民,及被戮者的屍體,卻都已經蕩然無存了。

     恰是初冬薄暮時分,城門尚未關閉,湖上有瘆人寒風襲來。

    夕陽西下,天色鉛灰,城下旗兵返回崗哨之中,龜縮不敢再出。

    偌大城牆下,惟趙、杭二人及一個蹲在牆根拎着一籃福建幹果的小男孩。

     一見血,杭天醉别過頭,就閉上眼睛,隻聽趙寄客低聲咆哮,“睜開眼睛,看看今日中國,哪裡不是冤魂遍野,屈鬼滿地?鞑虜入主中華三百年,血債要用血來還。

    不把這清政府徹底推翻,今日含冤飲刃之事,明日必定重演。

    ” 杭天醉閉上眼睛,雙手合掌,抵于胸前,額頭微低,口中喃喃有詞。

    俄頃,有密密淚水從他顫抖不息的睫毛間湧出,他也不去理睬,竟任其流淌。

    趙寄客守在杭天醉旁邊,聽他誦着即興的祭文: 辛醜冬季午時三刻,君等十數人在此城牆下飲恨黃泉。

    可歎我竟不能最後送你們一程。

    即刻趕來,人死命喪,看客四散,劊子手已收起利刃。

    湖上悲風嗚咽,落日愁慘,不忍目睹。

    我到哪裡再去憑吊你們的魂魄?惟有地上碧血,向生民哭訴冤情了。

     你們都是一些守本分的規矩人,并無欺君犯上之罪,何以遭此慘劫。

    莫非草菅人命、殺人如麻的末世,真的來到了。

    真是唇亡齒寒、兔死狐悲。

    我這樣一個全然不知如何在世道上謀生的人,如何去面對這樣恐懼的陰影?除了閉上我的眼睛,深深地為你們的亡靈誦經超度之外,隻能用這清潔的山中瑞草,來覆蓋住這天日昭昭之下的鮮紅的人血了。

    嗚呼尚飨。

     口中喃喃言罷,依舊閉着雙眼,摸摸索索地從懷裡取出那包紅綠摻半的茶葉,打開後,手指撮了一束,就悄悄然、嗚嗚咽咽地撒落在那血地上,且被晚風刮掃,翻了幾片後,那綠色的茶葉,竟也被血染紅,不祥而悲涼地貼在沙土地上了。

     杭天醉慢慢睜開眼睛,往地上茫然掃去,突然打一個寒噤,一步踉跄,就跌倒在旁邊凝神思考着的趙寄客身上。

     見杭天醉這副樣子,趙寄客連忙說:“回去吧,這裡也不是說話的地方。

    ” 杭天醉遲遲疑疑地轉過身去。

    問:“我好像聽到了什麼聲音……” 趙寄客也站住了,側耳聽了一回:“是風吹樹葉的聲音吧。

    ” “是琴聲。

    ”那個一直蹲在城牆根的小男孩,此時卻開了口。

     “你怎麼知道?”趙寄客問。

     “我不正在聽嗎?”那小孩站了起來,“我常來這裡聽的。

    ” “是誰在彈琴?” “湖上,一個老和尚。

    ”小孩指指城牆外湖面。

     “你怎麼知道?” “我常聽的。

    ”小男孩有些驕傲。

    看上去雖然衣衫破舊,卻縫補得幹幹淨淨,惹人生憐。

     趙寄客順手給了他一枚銅闆。

    杭天醉也摸起自己的口袋,不料他剛才換了一身長衫,竟把錢都留在家中了。

    他想了想,便把懷裡揣剩的那包茶葉,統統放入孩子的大幹果籃子,說:“這是最清潔的好東西,送給你了。

    小弟弟,快回家吧。

    天快黑了,你父母要着急的。

    ” 小男孩卻兩手拿兩把幹果,硬塞進了兩位大哥哥的手裡,道了一聲“再見”,還鞠了個躬,這才連蹦帶跳地遠去。

     杭天醉和趙寄客兩個,望着那小孩遠去的背影,好一會兒也不說話。

    俄頃,趙寄客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杭天醉一番,那目光中,竟生出從未有過的氣勢。

    杭天醉陡然一驚,連忙避開目光。

     湖邊老柳樹下,果然蕩一小舟,有舟子一人,老衲一人。

    膝上桐琴一展,半閉僧眼,正凝神操琴,琴韻低回,音色幽怨,音流凝澀。

    此時此刻,芳草凄迷,斜陽昏淡,湖上風緊。

    杭天醉聽此樂,複大恸,眼中又覺一片模糊,說:“寄客,這不是孤山腳下照膽台方丈大休法師嗎?這麼一位浙派大琴家,此時此刻在此地彈《思賢操》,莫不是歎世道不再有賢人,遂使人命草菅,佛門這等悲戚,真正是要愧煞我等紅塵中人了。

    ” 寄客卻另有見解,大聲說:“我倒不覺法師在此,僅僅蓄意為烘染悲戚之氣。

    孔子皇皇汲汲于征途,默然哀思顔淵,這是一層。

    然君子憂道,方是此曲本來精神。

    ” 話音與琴音俱寂。

    那船上的大休法師望了這岸上的兩位青年一眼,揮了揮手,小船便蕩漾而去。

     兩位青年拱手相送,情真意切高聲道:“謝法師一曲清音,法師能否為弟子留一偈語呢?” 法師果然開了口,緩緩道:“不二真言。

    ” 杭天醉、趙寄客兩個,眼睜睜地看着小船駛向湖心。

    杭天醉困惑地對着湖面,自問自忖:“不二真言,是說琴聲已經表達了禅意,語言便是多餘的嗎?” 趙寄客駁斥:“不,法師是告訴我們,君子憂道便是真言,又何須他再重複!”他一把抓住杭天醉的肩頭,“天醉,告訴你也不要緊,我已打算去日本國了!你敢不敢與我同行?!” 杭天醉長久地望着湖面,歎了口氣,說:“我也就‘不二真言’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