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就近站着的趙寄客,頓時像是被一道咒語突然鎮住了一樣,半晌說不出話來。

     “如何?”杭天醉從那自哀自憐的感傷中回來,笑問趙寄客。

     此時,滿座竟都被這說不清道不明的奇草之香彌漫了。

    杭天醉便匆匆地去關窗口,一邊嚷道:“快快關了門窗,千萬不要把這真香泛淡開去。

    ” 趙老先生也把鼻子湊近茶罐,不由感慨說:“我喝了一世茶,今日方才是喝到了絕頂,這竟是老夫有生以來從未聞到的天上人間第一香了。

    ” 門窗封閉之後,屋中自然便暗淡了許多。

    在幽暗的天光中,泛着穩重莊嚴而又精緻的烏光的明代桌椅,此刻一扶手、一桌面、一靠背,便都隐隐地退到深處去了,惟有牆上懸挂着的由趙家祖上傳下的條幅還泛着昏黃的舊光,上面“懸壺濟世”四個字,看上去也模模糊糊了。

    那一老二少,便悄然坐在其下,被這氤氲的天地真氣所感動迷醉,竟如攝了魂魄一般,說不出一句話來。

     “是什麼香?蘭花香?豆花香?怎麼還有一股乳氣,好聞,好聞!”趙寄客使勁翕動鼻翼,說,“無怪國破家亡之後,張宗子喝不到茶了,便到茶鋪門口去聞茶香。

    我原來以為是這明末遺老遺少的迂腐,今日才知茶香如此勾人,說不定哪一日,我也會去找個地方,專聞那茶香呢!” 這便是今天杭天醉聽到的趙寄客所說的最柔情的一句話了。

    雖然趙寄客依舊是用開玩笑的口氣說出來的,但杭天醉還是記住了。

     他們三個,重新開了窗子之後,趙老先生取出兩隻粉彩蓋碗茶盞,小心地用勺取出一些茶葉,見那龍井扁扁的,略闊,周邊呈糙米色,贊歎道:“畢竟是忘憂茶莊的龍井,真正地道。

    但凡周圍各縣打着龍井牌子賣的茶,哪有這樣的成色?” “老先生不愧是行家,外頭來人,不知真僞,以為那碧綠、纖細的便是龍井,不知真龍井片子反而是帶些黃色且又稍寬的。

    ” 趙寄客見杭天醉要用仆人剛送過的熱水燙茶盞,便道:“天醉,我得了你的前朝遺物,也拿件寶貝出來送給你,也算是一物換一物吧。

    ” 趙先生和天醉不免納悶:此人一向喜新厭舊,南人北相,夾槍帶棒,全無花前月下的閑情逸緻,能夠拿出什麼寶貝來呢?天醉便問道:“你若送我龔定庵詩文,我是不要的,我家書櫃中有。

    ” “這件寶貝,你若不要,我在杭州城裡倒爬三圈。

    ” 說話間,趙寄客三步兩步跳入園中,把剛才習武時置放在石條凳上的一隻紫砂壺拎來,掀了蓋子,使勁把茶葉渣甩了出去,然後拎回屋中。

    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你算是碰上了,看看這是什麼款?”他一下子把壺身倒了過來,露出壺底。

     趙先生和杭天醉一見,異口同聲道:“曼生壺!寶貝寶貝,怎麼讓你撿着這件好東西了?” 果然,壺底有“阿曼陀室”印記。

    天醉一疑,說:“怕不會是赝品吧?” 趙寄客冷笑一聲,說:“你再看看那壺把下的款!” 果然,有“彭年”二字扳腳印,天醉這才真正信了,卻又不好意思要,轉手捧給趙岐黃。

    他知道,杭人眼中,誰家藏了一把曼生壺,誰家的門第都會高貴起來。

     曼生,實為錢塘人士陳鴻壽(1768—1822)之号,西泠八家為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諸人,集聚杭州,共創篆刻中浙派風格,曼生占一席之地,可謂金石大家。

    其人,在溧陽知縣任上,結識宜興制壺名手楊彭年兄妹,造型十八種,撰拟題銘,名家設計,手書寫之,匠人制之,世稱“曼生十八式”。

     趙寄客得的這把壺,是一把方壺,色澤梨皮,壺身上刻着:“内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藏。

    ” 天醉眼直直地饞着那壺,嘴裡卻謙讓着:“不敢當,不敢當,這禮确實太重了。

    ” 趙岐黃兩隻老手來回搓摸着壺身,說:“哪裡哪裡,這壺配你那隻青花四方罐,倒還相值。

    ” 看得出來,這老先生一向慷慨,此刻也不得不忍痛才能割愛。

    他盯着壺卻問兒子:“寄客,我怎麼竟不知道你有這樣的東西?” 趙寄客卻不以為然地說:“我哪裡有這樣的寶貝。

    是昨日去白雲庵習武,在南屏山下見一旗人,喪魂落魄,斯文掃地。

    見着我,偷偷拿出這把壺來,說是世傳的,又不知好壞。

    不敢在城裡賣,怕丢了顔面。

    他隻要二十兩銀子。

    我給他三十兩,唉,隻怕今日他就扔到大煙上去了。

    當時我就想,不妨買來,送給天醉老弟,強似流落在這些敗家子手裡。

    父親若喜歡,我下次再買一把便是。

    ” 天醉輕呼起來:“你當這是買白菜,今天一把,明天一捆。

    你昨日三十兩買來,明日三百兩都無處去覓呢!” 趙寄客輕輕一笑:“身外之物,何足挂齒。

    你于這些雕蟲小技太癡迷了,才把它看得重如泰山。

    ” 趙先生卻聽出這幾句話來,似有所指,便豁然一笑曰:“寄客所言極是。

    物歸其主,就好比良馬有伯樂,璞璧有卞和。

    這曼生壺,有天醉來藏,想來是最合适不過了。

    ” 天醉聽罷此言,便再也耐不住性情裝君子了,雙手謙和而又堅定地從趙先生手中拿過壺來,小心放到盆中,用一壺開水細細沖洗,又取出幹淨手絹,小心擦着,一邊操作,一邊還埋怨趙寄客: “寄客兄你好大的膽,竟把這等千古名壺夾槍帶棒地放在習武場上,一個閃失,看你如何交代?” 趙寄客卻不理他那一套,徑自把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