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般地發展起來了。
唐代詩人杜牧這樣歌唱道: 倚溪侵嶺多高樹,誇酒書旗有小樓。
驚起鴛鴦豈無恨,一雙飛去卻回頭。
水口,乃吳興郡顧渚茶山彙入太湖河道口的出水口。
中唐時,一片荒原。
晚唐,到顧渚采辦貢茶和買賣茶葉的船隻都停泊在這裡,酒樓茶肆的固定草市由此形成。
一千多年以後的杭天醉在繼承了他的忘憂茶莊時,隻知道他的祖先來自吳興,可沒有想到在杜牧“驚起鴛鴦”的時代,他的先人中是哪一位制茶的山民和哪一位茶肆的歌女。
“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
”茶聖陸羽和他的密友釋皎然,在顧渚山下浪迹時,去過堯市,識别過那裡的紫筍青芽嗎?唉,這都是關于茶的悠悠往事了啊! 綠水棹雲月,洞庭歸路長, 春橋懸酒幔,夜栅集茶樯。
許渾,這個并不算太出名的唐代詩人,在他的《送人歸吳興》中,多麼細緻地描寫出了黑夜中那些密集的販茶船啊!從蘇州的太湖洞庭山到吳興,一路上,又有多少這樣“春橋懸酒幔”的茶埠呢? 在茶商丢下妻兒,舟宿茶埠的那些晚上,并不僅僅隻有浪漫的歌女和醉人的酒夜。
“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出沒于長江兩岸的強盜——江賊們,在酒酣人睡之後,向商旅們襲擊了。
這些江賊,可都是一些私茶販子啊,他們把各種财物洗劫一空後即将南渡,入山換取茶葉。
因為四方的茶商将都市的财物運往山中換茶,因此那山中的村婦牧童,盡着華麗的服裝,官吏見了不驚,路人見了不問。
盜賊混迹其間,乘機做了手腳,換了茶來,再到茶莊賣掉,出得門去,便是幹幹淨淨的平民百姓了。
關于這一點,又有什麼可以諱莫如深的呢?杭天醉後來的明媒正娶的妻子沈綠愛便坦蕩而自豪地宣布:“我家祖上是江賊。
”杭少爺聽了十二分反感,說:“如今的人真正是黑白不分了,作了強盜,也可以拿來壯壯聲色,堕落,堕落!” 沈綠愛清脆地一笑,說:“要說堕落,是你祖上開的頭啊。
你那祖宗開的黑店,專門收購我家祖宗的黑茶,如此水漲船高,共同發财,才有今日的你我,你連這個福蔭都不知曉,竟要數典忘祖了嗎?” 把個杭天醉氣得渾身打顫,手裡一隻粉底過枝攀花茶盞也失手打落,碎成數瓣,來來回回隻說出兩個字:“胡說!胡說!” 沈綠愛可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把茶盞親自掃了,又泡上了一杯龍井新茶,說:“我怎麼敢胡說,這些全在我家族譜上明明白白地寫着的。
杭、沈二家通好世交,原來就是從這殺人放火開始的。
這不是前世報應了,把我們兩個死冤家對頭綁在一起活受罪了嗎?” 嘴裡笑嘻嘻地說,眼中的淚,便盈上來了。
從唐代太湖邊江賊繁衍而來的杭氏家族,到杭九齋杭天醉這一代,恰好經曆的是一個頂峰和低谷。
糊裡糊塗的杭九齋那幾年突然過上了好日子,從杭州郊區山客處收來的龍井,遠遠地銷到了廣東,從平水收來的珠茶運至上海,便發往了英國。
一切都被精明而有野心的老闆娘抓住了。
她和忠心耿耿的吳茶清一唱一和,維持住了忘憂茶莊的殘局,不再向破産方向傾斜。
至于繼承和發展忘憂茶莊的遠大事業,那是杭九齋時代以後的事了。
即便如此,他活着時,女人那層出不窮的計謀,亦使丈夫知道,忘憂茶莊,實際上隻有吳茶清一個人可以左右這女人了。
以虧本買賣小包裝茶來招攬生意,本是老闆娘出的主意,當然,這個主意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1874年,位于忘憂茶莊二裡路遠的大井巷,紅頂商人胡雪岩的胡慶餘堂開張營業。
開張前夕,編印《胡慶餘堂雪記丸散全集》,分送各界。
穿号衣的鑼鼓隊,在水陸碼頭到處散發“胡氏辟瘟丹”“諸葛行軍散”,剛從三家村娘家回來的林藕初,還被人在懷裡塞了幾盒。
從那以後,她就萌生了以小包裝茶來招攬生意的念頭。
丈夫對她的任何變革,都是不反對也不支持的,隻要能掙錢就行。
丈夫對婦女也不歧視,以為婦女的聰明才智得以體現,是一件好事。
反對她那樣做的,倒是忠心耿耿的吳茶清,他聽了老闆娘的建議,撚着稀稀的胡子,半晌,說:“不妥。
” “怎的不妥?”林藕初有些吃驚,從前,吳茶清提出銀元上敲印茶莊記以證真僞,置茶的大甏用火烤,龍井茶隻收春茶,林藕初可是都點頭的。
“身逢亂世,以守為上,滿街八旗官兵,幾個奉公守法?我們又無紅頂保佑,萬一有人貪小便宜,在這方面大做文章,吃虧的還不是店家?” 杭九齋一聽有可能惹亂子,立刻就表示反對:“茶清所言極是。
吃茶葉飯,要吃得清閑自在,才是道理。
标新立異,大張旗鼓,反顯生意人的俗。
杭某人,平生就為脫不了這個‘俗’字而痛心疾首,如何自己又往這紅塵俗海中跳,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杭九齋管自己滔滔不絕地扯了開去,來了興緻,竟也煞不住。
林藕初拿眼睛瞪着吳茶清,再不說一句話,吳茶清臉上則平淡如水,好像他什麼也不曾聽見一般。
唐代詩人杜牧這樣歌唱道: 倚溪侵嶺多高樹,誇酒書旗有小樓。
驚起鴛鴦豈無恨,一雙飛去卻回頭。
水口,乃吳興郡顧渚茶山彙入太湖河道口的出水口。
中唐時,一片荒原。
晚唐,到顧渚采辦貢茶和買賣茶葉的船隻都停泊在這裡,酒樓茶肆的固定草市由此形成。
一千多年以後的杭天醉在繼承了他的忘憂茶莊時,隻知道他的祖先來自吳興,可沒有想到在杜牧“驚起鴛鴦”的時代,他的先人中是哪一位制茶的山民和哪一位茶肆的歌女。
“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
”茶聖陸羽和他的密友釋皎然,在顧渚山下浪迹時,去過堯市,識别過那裡的紫筍青芽嗎?唉,這都是關于茶的悠悠往事了啊! 綠水棹雲月,洞庭歸路長, 春橋懸酒幔,夜栅集茶樯。
許渾,這個并不算太出名的唐代詩人,在他的《送人歸吳興》中,多麼細緻地描寫出了黑夜中那些密集的販茶船啊!從蘇州的太湖洞庭山到吳興,一路上,又有多少這樣“春橋懸酒幔”的茶埠呢? 在茶商丢下妻兒,舟宿茶埠的那些晚上,并不僅僅隻有浪漫的歌女和醉人的酒夜。
“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出沒于長江兩岸的強盜——江賊們,在酒酣人睡之後,向商旅們襲擊了。
這些江賊,可都是一些私茶販子啊,他們把各種财物洗劫一空後即将南渡,入山換取茶葉。
因為四方的茶商将都市的财物運往山中換茶,因此那山中的村婦牧童,盡着華麗的服裝,官吏見了不驚,路人見了不問。
盜賊混迹其間,乘機做了手腳,換了茶來,再到茶莊賣掉,出得門去,便是幹幹淨淨的平民百姓了。
關于這一點,又有什麼可以諱莫如深的呢?杭天醉後來的明媒正娶的妻子沈綠愛便坦蕩而自豪地宣布:“我家祖上是江賊。
”杭少爺聽了十二分反感,說:“如今的人真正是黑白不分了,作了強盜,也可以拿來壯壯聲色,堕落,堕落!” 沈綠愛清脆地一笑,說:“要說堕落,是你祖上開的頭啊。
你那祖宗開的黑店,專門收購我家祖宗的黑茶,如此水漲船高,共同發财,才有今日的你我,你連這個福蔭都不知曉,竟要數典忘祖了嗎?” 把個杭天醉氣得渾身打顫,手裡一隻粉底過枝攀花茶盞也失手打落,碎成數瓣,來來回回隻說出兩個字:“胡說!胡說!” 沈綠愛可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把茶盞親自掃了,又泡上了一杯龍井新茶,說:“我怎麼敢胡說,這些全在我家族譜上明明白白地寫着的。
杭、沈二家通好世交,原來就是從這殺人放火開始的。
這不是前世報應了,把我們兩個死冤家對頭綁在一起活受罪了嗎?” 嘴裡笑嘻嘻地說,眼中的淚,便盈上來了。
從唐代太湖邊江賊繁衍而來的杭氏家族,到杭九齋杭天醉這一代,恰好經曆的是一個頂峰和低谷。
糊裡糊塗的杭九齋那幾年突然過上了好日子,從杭州郊區山客處收來的龍井,遠遠地銷到了廣東,從平水收來的珠茶運至上海,便發往了英國。
一切都被精明而有野心的老闆娘抓住了。
她和忠心耿耿的吳茶清一唱一和,維持住了忘憂茶莊的殘局,不再向破産方向傾斜。
至于繼承和發展忘憂茶莊的遠大事業,那是杭九齋時代以後的事了。
即便如此,他活着時,女人那層出不窮的計謀,亦使丈夫知道,忘憂茶莊,實際上隻有吳茶清一個人可以左右這女人了。
以虧本買賣小包裝茶來招攬生意,本是老闆娘出的主意,當然,這個主意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1874年,位于忘憂茶莊二裡路遠的大井巷,紅頂商人胡雪岩的胡慶餘堂開張營業。
開張前夕,編印《胡慶餘堂雪記丸散全集》,分送各界。
穿号衣的鑼鼓隊,在水陸碼頭到處散發“胡氏辟瘟丹”“諸葛行軍散”,剛從三家村娘家回來的林藕初,還被人在懷裡塞了幾盒。
從那以後,她就萌生了以小包裝茶來招攬生意的念頭。
丈夫對她的任何變革,都是不反對也不支持的,隻要能掙錢就行。
丈夫對婦女也不歧視,以為婦女的聰明才智得以體現,是一件好事。
反對她那樣做的,倒是忠心耿耿的吳茶清,他聽了老闆娘的建議,撚着稀稀的胡子,半晌,說:“不妥。
” “怎的不妥?”林藕初有些吃驚,從前,吳茶清提出銀元上敲印茶莊記以證真僞,置茶的大甏用火烤,龍井茶隻收春茶,林藕初可是都點頭的。
“身逢亂世,以守為上,滿街八旗官兵,幾個奉公守法?我們又無紅頂保佑,萬一有人貪小便宜,在這方面大做文章,吃虧的還不是店家?” 杭九齋一聽有可能惹亂子,立刻就表示反對:“茶清所言極是。
吃茶葉飯,要吃得清閑自在,才是道理。
标新立異,大張旗鼓,反顯生意人的俗。
杭某人,平生就為脫不了這個‘俗’字而痛心疾首,如何自己又往這紅塵俗海中跳,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杭九齋管自己滔滔不絕地扯了開去,來了興緻,竟也煞不住。
林藕初拿眼睛瞪着吳茶清,再不說一句話,吳茶清臉上則平淡如水,好像他什麼也不曾聽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