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
問忘憂表叔,他也搖頭,說他可以告訴他一株樹的知識,但他說不出一把壺的道理,這該問爺爺。
那年9月,杭窯小學畢業之後就不再直接進入中學了,表叔把他帶到了長興鄉間一戶制壺的農家,他的即知即行的制壺生涯從此開始。
長興與陶都宜興一縣之隔,雖然一為浙,一為蘇,但接壤毗鄰,因為學習制陶手藝,他也就常去那裡。
都說宜興之所以成為陶都,歸根結底是和這裡特有的紫砂泥土有關。
這種特質的泥長興也有。
曆史上長興人雖有“千戶煙竈萬戶丁”之說,但主要還是以生産粗放的大缸為主。
真正生産紫砂壺,時間并不長。
杭窯很幸運,在長興學到了手藝。
又以那裡為基點,常常往宜興跑。
那時候,大師級的人物顧景舟、蔣蓉等人,都還倒黴着呢,是很容易見到的。
有人悄悄地向他們讨教,使他們心中暗自欣慰,而少年杭窯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大人們教他一門手藝,初衷是想讓他今後有一碗飯吃,并因此可以去養活家中的老人和病人。
殊不知同情與恩愛正是藝術的一雙門環,少年拉着它們打開了大門,走了進去,雙手沾滿了紫砂泥。
他的藝術生命開始了。
他一直沒有機會把《壺鑒》上的那段話抄給爺爺看。
昨天一到,就問爺爺,爺爺卻說,問你大哥吧,他現在在資料室裡工作,他讀的書多。
窯窯今天就特意帶來,隻是不好意思拿出來給大哥看。
他以為祭祀是個很隆重的過程,大哥不會在意他這小小的要求,他沒想到生死之間的關系是那樣融洽的,在墓地上,他照樣可以求知。
這段文字一般的人翻起來還真是費勁: 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
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蒼黃;搖嫩綠于新桐,曉滴琅玕之翠,積流黃于葵露,暗飄金粟之香。
或黃白堆砂,結哀梨兮可啖。
或青堅在骨,塗髹汁兮生光。
彼瑰琦之窯變,非一色之可名。
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
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庭。
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
豈隋珠之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哉。
得荼凝思了一會兒,剛想問誰帶筆了,迎霜就把筆和一張紙放到他手裡。
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就開始翻譯起來: 說到那泥色的變幻,有的陰幽,有的亮麗。
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樣的黃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綠,有的如寶石滴翠。
有的如帶露向陽之葵,飄浮着玉粟的暗香;有的如泥沙上灑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堅實,如黝黑的包漿發着幽明;那奇瑰怪谲的窯變,豈能以色調來定名。
仿佛是鐵,仿佛是石,是玉嗎?還是金?齊全的和諧歸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勻着通體。
遠遠地望去,沉凝如鐘鼎列于廟堂;近近地品,燦爛如奇玉浮幻着精英。
何等的美輪美奂啊,世上一切的珍寶都無法與它相匹。
杭得荼幾乎可以說是一揮而就,把杭迎霜看呆了,說:“齊全的和諧歸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勻着通體——大哥真虧你翻得出來。
” 得荼搖搖手不讓迎霜再贊美下去,說:“哪裡哪裡,這都是我早就翻譯過的,這跟茶也有關系嘛,屬于茶具這一類的文獻,是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吧?”他問窯窯。
制壺少年結結巴巴地連連稱是,他很激動,口不成句地告訴大哥他所知道的有限的茶壺知識。
即使迎霜擊節贊賞,窯窯還是不能懂得,什麼叫“齊全的和諧歸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勻着通體”。
這些道理,都要在他制壺多年之後才開始明白。
他隻能就他有限的見聞傾吐他的藝術熱情,他說他那本《壺鑒》中有許多實物的相片,有供春的,陳明遠的,時大彬的,還有曼生壺。
他甚至知道了第一個在壺身上刻字的人俗名叫陳三呆子。
最後他終于激動地問:“大哥,我們家也有一把曼生壺吧?爸爸告訴我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我什麼時候能夠看到它呢?” 得荼看着坐在他面前的那兩個孩子,他們一人把一隻手搭在他的膝蓋上。
他就想,其實血緣也是可以通過後天來締造的吧,窯窯和夜生與杭家本無血緣關系,但現在有誰會說他們不是我們杭家人呢?他們的舉手投足,神情舉止,甚至他們的容貌,都越來越和杭家人一樣了。
這麼想着的時候,他把那張寫有古文譯文的紙朝裡折了一下,準備交給窯窯,突然他眼睛一亮,下意識地就把紙攥進了手心,然後看着迎霜,神情嚴肅地問:“這是從哪裡來的?” “都是從杭州出去的啊。
”迎霜微微一愣,便坦然地說。
顯然,大哥他已經看見了紙張背面的《總理遺言》。
得荼讓窯窯帶着夜生到前面茶園中去玩,然後再一次嚴峻地問迎霜:“你不就是想讓我看這份東西嗎?現在再問你一次,這是從哪裡來的?” 得荼的神色讓迎霜有些吃驚,她這才告訴他,她在紹興的時候,就收到了董渡江他們給她寄的這份傳單了。
現在她終于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動,她問大哥,他能判斷出這封遺書的真僞嗎? 得荼站了起來,離開了祖墳,往前面那片竹林走去,迎霜看不出來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她跟在他後面,一句話也不說。
這幾年她很少和大哥見面,很難想象從流放中回來的大哥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得荼卻用與剛才沒有多大區别的口吻說,如果她真的想聽聽他的真實想法的話,他可以說,這份遺書,他已經看到過了,據他分析,八九不離十是他人寫的。
迎霜對此回答立刻表示異議,顯然
問忘憂表叔,他也搖頭,說他可以告訴他一株樹的知識,但他說不出一把壺的道理,這該問爺爺。
那年9月,杭窯小學畢業之後就不再直接進入中學了,表叔把他帶到了長興鄉間一戶制壺的農家,他的即知即行的制壺生涯從此開始。
長興與陶都宜興一縣之隔,雖然一為浙,一為蘇,但接壤毗鄰,因為學習制陶手藝,他也就常去那裡。
都說宜興之所以成為陶都,歸根結底是和這裡特有的紫砂泥土有關。
這種特質的泥長興也有。
曆史上長興人雖有“千戶煙竈萬戶丁”之說,但主要還是以生産粗放的大缸為主。
真正生産紫砂壺,時間并不長。
杭窯很幸運,在長興學到了手藝。
又以那裡為基點,常常往宜興跑。
那時候,大師級的人物顧景舟、蔣蓉等人,都還倒黴着呢,是很容易見到的。
有人悄悄地向他們讨教,使他們心中暗自欣慰,而少年杭窯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大人們教他一門手藝,初衷是想讓他今後有一碗飯吃,并因此可以去養活家中的老人和病人。
殊不知同情與恩愛正是藝術的一雙門環,少年拉着它們打開了大門,走了進去,雙手沾滿了紫砂泥。
他的藝術生命開始了。
他一直沒有機會把《壺鑒》上的那段話抄給爺爺看。
昨天一到,就問爺爺,爺爺卻說,問你大哥吧,他現在在資料室裡工作,他讀的書多。
窯窯今天就特意帶來,隻是不好意思拿出來給大哥看。
他以為祭祀是個很隆重的過程,大哥不會在意他這小小的要求,他沒想到生死之間的關系是那樣融洽的,在墓地上,他照樣可以求知。
這段文字一般的人翻起來還真是費勁: 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
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蒼黃;搖嫩綠于新桐,曉滴琅玕之翠,積流黃于葵露,暗飄金粟之香。
或黃白堆砂,結哀梨兮可啖。
或青堅在骨,塗髹汁兮生光。
彼瑰琦之窯變,非一色之可名。
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
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庭。
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
豈隋珠之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哉。
得荼凝思了一會兒,剛想問誰帶筆了,迎霜就把筆和一張紙放到他手裡。
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就開始翻譯起來: 說到那泥色的變幻,有的陰幽,有的亮麗。
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樣的黃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綠,有的如寶石滴翠。
有的如帶露向陽之葵,飄浮着玉粟的暗香;有的如泥沙上灑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堅實,如黝黑的包漿發着幽明;那奇瑰怪谲的窯變,豈能以色調來定名。
仿佛是鐵,仿佛是石,是玉嗎?還是金?齊全的和諧歸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勻着通體。
遠遠地望去,沉凝如鐘鼎列于廟堂;近近地品,燦爛如奇玉浮幻着精英。
何等的美輪美奂啊,世上一切的珍寶都無法與它相匹。
杭得荼幾乎可以說是一揮而就,把杭迎霜看呆了,說:“齊全的和諧歸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勻着通體——大哥真虧你翻得出來。
” 得荼搖搖手不讓迎霜再贊美下去,說:“哪裡哪裡,這都是我早就翻譯過的,這跟茶也有關系嘛,屬于茶具這一類的文獻,是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吧?”他問窯窯。
制壺少年結結巴巴地連連稱是,他很激動,口不成句地告訴大哥他所知道的有限的茶壺知識。
即使迎霜擊節贊賞,窯窯還是不能懂得,什麼叫“齊全的和諧歸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勻着通體”。
這些道理,都要在他制壺多年之後才開始明白。
他隻能就他有限的見聞傾吐他的藝術熱情,他說他那本《壺鑒》中有許多實物的相片,有供春的,陳明遠的,時大彬的,還有曼生壺。
他甚至知道了第一個在壺身上刻字的人俗名叫陳三呆子。
最後他終于激動地問:“大哥,我們家也有一把曼生壺吧?爸爸告訴我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我什麼時候能夠看到它呢?” 得荼看着坐在他面前的那兩個孩子,他們一人把一隻手搭在他的膝蓋上。
他就想,其實血緣也是可以通過後天來締造的吧,窯窯和夜生與杭家本無血緣關系,但現在有誰會說他們不是我們杭家人呢?他們的舉手投足,神情舉止,甚至他們的容貌,都越來越和杭家人一樣了。
這麼想着的時候,他把那張寫有古文譯文的紙朝裡折了一下,準備交給窯窯,突然他眼睛一亮,下意識地就把紙攥進了手心,然後看着迎霜,神情嚴肅地問:“這是從哪裡來的?” “都是從杭州出去的啊。
”迎霜微微一愣,便坦然地說。
顯然,大哥他已經看見了紙張背面的《總理遺言》。
得荼讓窯窯帶着夜生到前面茶園中去玩,然後再一次嚴峻地問迎霜:“你不就是想讓我看這份東西嗎?現在再問你一次,這是從哪裡來的?” 得荼的神色讓迎霜有些吃驚,她這才告訴他,她在紹興的時候,就收到了董渡江他們給她寄的這份傳單了。
現在她終于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動,她問大哥,他能判斷出這封遺書的真僞嗎? 得荼站了起來,離開了祖墳,往前面那片竹林走去,迎霜看不出來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她跟在他後面,一句話也不說。
這幾年她很少和大哥見面,很難想象從流放中回來的大哥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得荼卻用與剛才沒有多大區别的口吻說,如果她真的想聽聽他的真實想法的話,他可以說,這份遺書,他已經看到過了,據他分析,八九不離十是他人寫的。
迎霜對此回答立刻表示異議,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