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來越濃的暮色中他從山林中浮現出來:天風浩蕩,飄其衣衫,望似天人。

    走至跟前,隻見他渾身雪白,面露異相。

    在此之前,杭窯他從來也沒有看到過這樣渾身上下雪白的人。

    他的白眼睫毛很長,他的面頰是粉紅色的。

    杭窯本能地一下子抱住了爺爺,爺爺卻把他正過來面對忘憂表叔,對他說:“他是表叔。

    ” 他就這樣跟表叔度過了八年,現在他完全可以說,表叔比他的親生父親還要親。

     “全世界我爸爸最好,我盼姑婆第二好,我自己第三好。

    ”夜生突然說,她說的話,把那些靜靜等待着的人們都說笑了。

     “那你就一定會喜歡你忘憂爺爺了。

    ” “為什麼?” “我爸爸說,忘憂表叔和你爸爸脾氣都一樣的,都是随了嘉和爺爺的。

    ” “為什麼?那我是随了誰的?還有你呢,你是随了誰的?”夜生不停地搖着窯窯的腿,窯窯一時說不出來,就愣在那裡,說:“讓我想一想,讓我想一想。

    ” 杭得荼把女兒拉了過來,說:“小姑娘話不要那麼多。

    ” 迎霜摸摸她的頭,說:“她真能問,是個當記者的料。

    ” 杭得荼像是為迎霜專門作講解一樣地說:“我明白小叔這句話的意思。

    我們杭家人盡管每個人都很有個性,但基本上分成了兩大類,一種是注重心靈的,細膩的,憂傷的,藝術的;另一種是堅強的,勇敢的,浪漫而盲目的,理想而狂熱的。

    ” “像嘉和爺爺和嘉平爺爺,也像你和二哥。

    ”迎霜補充說。

    除了她,還沒有誰敢在大哥面前提起得放。

    她身上有了一種杭得荼過去不熟悉的東西。

    滄桑在她的眉間留下了印記,她的從前有些傻乎乎的神色如今一掃而光。

    她的蒙蒙眬眬的眼神變得有力明亮,今天,她的目光中還有着一種抑制不住的企盼和激動。

    十六歲那年她毅然退學,跟着李平水回到茶鄉平水,她在那裡勞作,幾年後成了一名鄉村小學教師。

    她和李平水還沒有結婚,已經六年過去,她依然在等待某一種命運的改變,她越來越開始像她的已經逝去的二哥。

     “爸爸快告訴我,我随了誰的嘛,我随了誰的嘛。

    ”夜生還在叫。

    她很活潑,還有點杭家女子都沒有的顧盼神飛。

    她的頭發卷卷的,打扮上也透着股洋氣。

    杭盼養着她,把她給有點養嬌了。

     得荼卻注意到了那個看上去落落寡合的小窯窯。

    窯窯在東天目山的安吉讀完了小學。

    安吉是個産竹子的地方,旁有太湖,還有一條河流東苕溪,他和忘憂表叔卻住在深山坳裡。

    在人們眼裡,守林人林忘憂是個神秘散淡的邊緣人物。

    守林人帶着孩子去上學,每天要走五裡山路。

    手裡拿一根棍子,沿路打草驚蛇,露水濕了他們的草鞋,也濕了他們的褲腿。

    這裡的山民都把窯窯當做表叔過繼的兒子,他們對他很好。

    在這個少年的身上,有着許多的積累起來的同情。

     這個少年看上去有一種很特殊的山林氣,但和土氣卻是不一樣的。

    此刻他手裡抓着身下的一團泥,正在下意識地捏弄着,他生得清秀,下巴尖尖的,手指很機敏。

     方越有些驕傲地說:“我去看過窯窯燒的東西,他遲早有一天會超過我的。

    ” 原來讀書之餘,窯窯一直在幫着表叔燒土窯。

    表叔常常燒制一些簡單的民間陶制品,它們大多隻是些碗碟之類,與山裡人以物易物,但許多時候他都是送人。

    他是一個盡責的守林人,在家裡養豬,養蜂,南瓜爬到瓦屋頂上,香菇在屋後的木頭架子上生長,破開的竹片從山後接來泉水,日日夜夜在門口的大缸裡流溢。

    窯窯來後他就更忙了,他們隻有在等待出窯的那一會兒才會靜靜地坐在一起。

    那時表叔的白睫毛靜靜地垂下來,火光反映到他臉上,發出了充滿着涼意的安詳的光芒。

     忘憂他仿佛早就洞察到自己的命運,因此他不但學會了節制,還學會了怎樣節制。

    他的這種性情也成功地移在了窯窯的身上。

    因此,盡管有着父親的誇耀,窯窯依舊沉靜地看着茶園不說話。

     父親就及時地提醒他說:“你把你那段看不懂的古文拿給你得荼哥哥看看啊?”然後轉過臉來對得荼解釋道:“你知道窯窯在學燒紫砂壺,昨天他拿了一段話來讓我翻譯,是《壺鑒》上的。

    我倒了那麼些年的馬桶,還真翻不好了,我就讓他抄了帶給你,帶來了嗎?”他轉身又問兒子。

     窯窯按着口袋,看得荼,得荼拍拍他的腦袋,說:“我試試看。

    ” 窯窯這才把那張紙從口袋裡取了出來,小心地交給了大哥。

     原來前年忘憂去鄰縣長興出了一趟差,回來時給窯窯帶了一把紫砂壺和關于紫砂壺的一本書,還說那是他特地在長興街頭給他買的。

    因為用這種壺泡茶容易聚香,隔夜不馊,外表越養越好看,天冷暖手,天熱不燙手,還可放在溫火上炖燒,價錢又便宜,就帶回來了。

     但窯窯看到的卻遠遠不止這些。

    他捧着那把方壺,愛不釋手。

    很難說清楚這種第一感覺的産生,究竟緣于何方。

    那是一種生長在山裡的人們的藝術感情吧,就像江河邊的人對水的感情一樣——山裡人對土石的感情、對那種凝固的物質的感覺,是非常直覺的。

     那本同時帶回的名叫《壺鑒》的書,是在一個熟人家裡得的,而那熟人則是在抄從前的一戶大戶人家家的時候抄來的,窯窯甚至連許多文字都讀不懂。

    品壺六要:神韻、形态、色澤、意趣、文心和适用,他找了父親,好歹解釋下來了。

    其中有段文字,他讀不通,也不知有多少白字兒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