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春天依然到了。
1967年春天的茶芽與革命一樣蓬勃發展,它們沒有因為去年夏天以來的劫難而垂頭喪氣,革命的人們與被革命的人們,對它也依然保持着同樣親切的心情,仿佛一切都面臨着砸爛,茶卻超越在了砸爛之上。
在世代事茶的杭家那驚心動魄的風雨小舟中,早早就被社會放逐的小人物杭方越,既進不了中心,也不具備進入中心的素質。
連批鬥他的時候也大多是陪鬥,打他的時候也一樣,往往是痛打别人的時候陪打。
這個整數後面的零數,就在這個春天,被發配到玉皇山腳下的八卦田中,幫着郊區的貧下中農們種田。
正是油菜花開的季節,方越挑着一擔糞,一邊在阡陌上行走着,一邊還有雅興看看玉皇山。
單位裡現在也不再讓他研究什麼青瓷越瓷了,可他們,主要是那個占了他房間的年輕造反派又不想讓他回來。
恰好人家環衛所的環衛工人們要造反,緊急向有知識分子的單位呼籲,要一批知識分子的牛鬼蛇神來替他們倒馬桶,條件是知識越多越好,越多越配倒馬桶。
這一下子,杭州城裡各個有知識分子的單位就找了一批出國歸來的、懂三國外語的、彈鋼琴的、動手術刀的、世代書香門第的、教書的、唱歌的,方越和他們一比,知識竟然還不算多,湊合着一起就發配過來。
半年之後業務發展,一條龍服務,幹脆讓他們把糞便直接送到地頭田邊去。
方越負責的就是這裡,杭州城南山腳下。
天氣很好,空氣中浮動着遊絲,方越幹一會兒活,就朝玉皇山仰頭望一會兒。
春天,站在玉皇山上往下看,能夠看到這八卦田。
看上去它很有些古怪,像是一個神秘的大棋盤。
老杭州人都知道這是南宋時的籍田,是用八卦爻畫溝塍,環布成象,用金黃的油菜花鑲嵌成的邊,裡面的青菜杭人叫做油冬兒菜,那可真是長得像碧玉一般的綠。
八卦田當然也是四舊,小将們也不是沒有來造過反。
但造八卦田的反實在太累,不像砸那些佛像,一錘子的買賣,這裡可夠你挖十天半個月的土,不劃算。
杭州人把算計叫做“背”,小将們背一背,背不過來,就胡亂挖了幾個洞,走人了,方越他們這些牛鬼蛇神這才有了一個繼續勞動改造的場所。
方越喜歡這裡,杭州城雖三面環山,但惟有南邊一帶對他最有吸引力,他總能在那裡找到一些有關官窯的蛛絲馬迹。
手握糞勺幹活時,他不時地放下糞勺,跑到前方被糞澆濕的那塊地上,撿起一些被打濕後發出光亮的東西,有時候是一塊石頭,有時候是水泥,有時候也會是瓷片,但絕不是他想要的那一種。
他手握糞勺,再一次眺望南山,他一直就有一種預感,認為陶瓷史上數百年未解的一個謎——修内司窯窯址,就在眼前。
他所能看到的這片山間。
和杭家的大多數人不一樣,他們是品茶,他杭方越卻是品茶具。
但他真正決定把研究瓷器作為自己的一生的選擇,還是因為某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花木深房幫助義父整理爺爺杭天醉的遺物時産生的。
爺爺的遺物其實已經不多了,在那不多的東西中,一把舊折扇引起了他的興趣,折扇的一面畫着一個品茗的白衣秀士,坐在江邊品茶,天上一輪皓月,但那茶杯明顯地就不是紫砂壺。
折扇另一面是一幅字,上書杜毓的《荈賦》,全文并不長,但方越看得很吃力: 靈山惟嶽,奇産所鐘。
厥生荈草,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如秋,農功少修,結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則砥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擇陶簡,出自東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劉。
惟茲初成,沫沉華浮。
煥如積雪,晔如春敷。
方越的古文根底并不好,這和他幾乎沒怎麼受過完整的傳統文化教育有關,但他明顯地就對這段文字表現出濃烈的興趣。
他請嘉和幫他解釋這段文字。
正是這一篇古文讓方越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他由此而知道,在那高峻的中嶽嵩山上,長着滿山遍野的茶樹。
一群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文人,結伴而行,到山中去采摘與品嘗它們。
煮茶的水呢,是要用山間流淌下來的清流的;煮茶的器具呢,要用上好窯竈,還要用越瓷的茶具。
用瓢來斟茶,這規矩是從公劉那裡學來的。
這個公劉是個了不起的人,是古代周族的領袖,他率領着周族遷居并發展了農業,開創了周代的曆史。
這樣把茶煮好了之後,茶渣就沉在了下面,而茶的精華,就浮在了上面。
那時候的茶啊,看上去明亮得像積雪,燦爛得就如春花一樣美麗呢。
嘉和講述這一段内容時平平靜靜,但方越卻聽得如醉如癡,他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茶是可以這樣來吃的。
他不解地問:“父親,我不明白,我們喝的茶,顔色應該是綠的啊,怎麼杜毓卻說它是明亮得像積雪一樣的呢?難道古代的茶是白色的嗎?” 嘉和笑了起來,說:“你讓我想起我小的時光,我也是和你一式一樣地問過我的父親,他說,你自己看書想去吧。
”他看到方越一時着急的模樣,才說,“這個也不難,我告訴你就是。
茶嘛,古代的人跟我們是不一個吃法的。
他們是要把茶弄碎了,跟其他東西拌在一起做成了茶餅,喏,就是現在的磚茶那種緊壓茶。
等到要吃的時候,還要再把它們弄碎,用茶碾子碾,也就是現在中藥店裡的那種藥碾子的樣子。
碾成了白色的粉末,再煮,煮好了,白花花的一層在上面,好看得很。
一次煮好了,也就是盛個四五碗,大家喝,要是水摻得太多了,就不好喝了。
這種品茶弄到後來,就開始鬥茶了,看誰的茶越白越好了。
喏,下城區孩兒巷裡住着的陸遊,就是寫‘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那個陸遊,下面還有兩句詩,寫的就是鬥茶:‘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這個分茶,就是鬥茶啊。
” 方越還是好奇,問為什麼今天的人不鬥茶了呢?父親的回答讓他心服口服,父親說,喝茶要又簡單又好喝才行,因為說到底,這是老百姓的飲料,不是人參白木耳,富貴人家隻管掉頭翻身玩花樣。
比如這樣喝茶,喝到宋朝人手裡,皇帝都是品茶高手,品茶倒
1967年春天的茶芽與革命一樣蓬勃發展,它們沒有因為去年夏天以來的劫難而垂頭喪氣,革命的人們與被革命的人們,對它也依然保持着同樣親切的心情,仿佛一切都面臨着砸爛,茶卻超越在了砸爛之上。
在世代事茶的杭家那驚心動魄的風雨小舟中,早早就被社會放逐的小人物杭方越,既進不了中心,也不具備進入中心的素質。
連批鬥他的時候也大多是陪鬥,打他的時候也一樣,往往是痛打别人的時候陪打。
這個整數後面的零數,就在這個春天,被發配到玉皇山腳下的八卦田中,幫着郊區的貧下中農們種田。
正是油菜花開的季節,方越挑着一擔糞,一邊在阡陌上行走着,一邊還有雅興看看玉皇山。
單位裡現在也不再讓他研究什麼青瓷越瓷了,可他們,主要是那個占了他房間的年輕造反派又不想讓他回來。
恰好人家環衛所的環衛工人們要造反,緊急向有知識分子的單位呼籲,要一批知識分子的牛鬼蛇神來替他們倒馬桶,條件是知識越多越好,越多越配倒馬桶。
這一下子,杭州城裡各個有知識分子的單位就找了一批出國歸來的、懂三國外語的、彈鋼琴的、動手術刀的、世代書香門第的、教書的、唱歌的,方越和他們一比,知識竟然還不算多,湊合着一起就發配過來。
半年之後業務發展,一條龍服務,幹脆讓他們把糞便直接送到地頭田邊去。
方越負責的就是這裡,杭州城南山腳下。
天氣很好,空氣中浮動着遊絲,方越幹一會兒活,就朝玉皇山仰頭望一會兒。
春天,站在玉皇山上往下看,能夠看到這八卦田。
看上去它很有些古怪,像是一個神秘的大棋盤。
老杭州人都知道這是南宋時的籍田,是用八卦爻畫溝塍,環布成象,用金黃的油菜花鑲嵌成的邊,裡面的青菜杭人叫做油冬兒菜,那可真是長得像碧玉一般的綠。
八卦田當然也是四舊,小将們也不是沒有來造過反。
但造八卦田的反實在太累,不像砸那些佛像,一錘子的買賣,這裡可夠你挖十天半個月的土,不劃算。
杭州人把算計叫做“背”,小将們背一背,背不過來,就胡亂挖了幾個洞,走人了,方越他們這些牛鬼蛇神這才有了一個繼續勞動改造的場所。
方越喜歡這裡,杭州城雖三面環山,但惟有南邊一帶對他最有吸引力,他總能在那裡找到一些有關官窯的蛛絲馬迹。
手握糞勺幹活時,他不時地放下糞勺,跑到前方被糞澆濕的那塊地上,撿起一些被打濕後發出光亮的東西,有時候是一塊石頭,有時候是水泥,有時候也會是瓷片,但絕不是他想要的那一種。
他手握糞勺,再一次眺望南山,他一直就有一種預感,認為陶瓷史上數百年未解的一個謎——修内司窯窯址,就在眼前。
他所能看到的這片山間。
和杭家的大多數人不一樣,他們是品茶,他杭方越卻是品茶具。
但他真正決定把研究瓷器作為自己的一生的選擇,還是因為某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花木深房幫助義父整理爺爺杭天醉的遺物時産生的。
爺爺的遺物其實已經不多了,在那不多的東西中,一把舊折扇引起了他的興趣,折扇的一面畫着一個品茗的白衣秀士,坐在江邊品茶,天上一輪皓月,但那茶杯明顯地就不是紫砂壺。
折扇另一面是一幅字,上書杜毓的《荈賦》,全文并不長,但方越看得很吃力: 靈山惟嶽,奇産所鐘。
厥生荈草,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如秋,農功少修,結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則砥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擇陶簡,出自東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劉。
惟茲初成,沫沉華浮。
煥如積雪,晔如春敷。
方越的古文根底并不好,這和他幾乎沒怎麼受過完整的傳統文化教育有關,但他明顯地就對這段文字表現出濃烈的興趣。
他請嘉和幫他解釋這段文字。
正是這一篇古文讓方越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他由此而知道,在那高峻的中嶽嵩山上,長着滿山遍野的茶樹。
一群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文人,結伴而行,到山中去采摘與品嘗它們。
煮茶的水呢,是要用山間流淌下來的清流的;煮茶的器具呢,要用上好窯竈,還要用越瓷的茶具。
用瓢來斟茶,這規矩是從公劉那裡學來的。
這個公劉是個了不起的人,是古代周族的領袖,他率領着周族遷居并發展了農業,開創了周代的曆史。
這樣把茶煮好了之後,茶渣就沉在了下面,而茶的精華,就浮在了上面。
那時候的茶啊,看上去明亮得像積雪,燦爛得就如春花一樣美麗呢。
嘉和講述這一段内容時平平靜靜,但方越卻聽得如醉如癡,他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茶是可以這樣來吃的。
他不解地問:“父親,我不明白,我們喝的茶,顔色應該是綠的啊,怎麼杜毓卻說它是明亮得像積雪一樣的呢?難道古代的茶是白色的嗎?” 嘉和笑了起來,說:“你讓我想起我小的時光,我也是和你一式一樣地問過我的父親,他說,你自己看書想去吧。
”他看到方越一時着急的模樣,才說,“這個也不難,我告訴你就是。
茶嘛,古代的人跟我們是不一個吃法的。
他們是要把茶弄碎了,跟其他東西拌在一起做成了茶餅,喏,就是現在的磚茶那種緊壓茶。
等到要吃的時候,還要再把它們弄碎,用茶碾子碾,也就是現在中藥店裡的那種藥碾子的樣子。
碾成了白色的粉末,再煮,煮好了,白花花的一層在上面,好看得很。
一次煮好了,也就是盛個四五碗,大家喝,要是水摻得太多了,就不好喝了。
這種品茶弄到後來,就開始鬥茶了,看誰的茶越白越好了。
喏,下城區孩兒巷裡住着的陸遊,就是寫‘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那個陸遊,下面還有兩句詩,寫的就是鬥茶:‘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這個分茶,就是鬥茶啊。
” 方越還是好奇,問為什麼今天的人不鬥茶了呢?父親的回答讓他心服口服,父親說,喝茶要又簡單又好喝才行,因為說到底,這是老百姓的飲料,不是人參白木耳,富貴人家隻管掉頭翻身玩花樣。
比如這樣喝茶,喝到宋朝人手裡,皇帝都是品茶高手,品茶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