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是品出精來了,但茶農可是苦死了,玩物喪志,國家也亡了一半了。
所以到了明朝朱元璋手裡,下了一道命令,從此宮廷裡不進緊壓茶,統統都進我們現在喝的這種散茶了。
所謂唐煮宋點明沖泡,說的就是這個過程。
聽到這裡,方越突然恍然大悟,說:“我現在曉得,為什麼天目盞的茶碗大多是黑的,碗面那麼鬥笠形的了。
你聽我說有沒有道理。
因為那時候崇尚茶要白色,所以碗要黑,碗面要大,這樣白色才襯得出來。
後來喝我們現在這種樣子的茶了,茶要綠了,所以青瓷白瓷就吃香了,你說是不是?” 方越的不大的眼睛機智地閃着光芒,讓嘉和看了突然心疼。
方越越長越像他的親生父親,但他身上并沒有父親的油滑和賣弄,這孩子是忘憂從火坑裡救出來的啊,是他杭嘉和的親骨肉。
他摟住了方越的肩,說:“放暑假的時候,我帶你到處去走走。
” 方越能說得明白,燒一輩子窯,這個最初的決心,是在曹娥江的那一段江面上産生的嗎?那年夏天,義父嘉和帶着他遊曆了一次浙東。
他們去了上林湖,那裡的原始青瓷片随處可撿;他們沿着曹娥江走,到了上虞那越瓷的發祥地。
在餘姚,他們甚至還去了一趟瀑布山,正是在那裡他第一次聽說了丹丘子這個名字——漢代餘姚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見了一位道士,牽着三頭青牛。
那個道士把他引到了瀑布山,對他說,我啊,就是有名的仙人丹丘子,聽說你很會煮茶,就常常想能不能讓你煮一些茶給我嘗嘗。
現在我告訴你,這山裡頭有大茶,你可以進去采摘。
不過你得答應,以後有了多餘的茶,别忘了給我一些。
果然,虞洪從此以後就采到了大茶。
以後他就用茶對丹丘子進行祭祀。
他們是在那個名叫河姆渡的村子裡喝過了好茶再進山的,但他們并沒有遇到丹丘子。
随後他們又去了上虞三界茶場,這就是當年抗戰時期吳覺農先生辦的抗日茶場啊。
方越說:父親,吳覺農先生就是今天的丹丘子吧。
父親想了想,卻說:丹丘子是仙人啊。
方越又說:我不過是一個比喻,吳覺農先生也是指引你們茶人怎麼得到好茶的,和丹丘子一樣。
嘉和點點頭說:這個我知道。
但還是不要這樣說更好,要學會不說。
方越沒有在那一次遊曆中學會不說,這是他遭難的原因之一。
但他在那一次遊曆中得益亦匪淺,其中曹娥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它那規模宏大和壯麗輝煌,它那衆多雕刻名人書贈的匾額楹聯,它那些石柱、桁、梁、軒和石闆,還有那千年中國第一字謎的“黃絹幼婦外孫齑臼”,給了他強大的沖擊力,但他吸納最多的還是有關越瓷的知識。
正是從義父的老朋友們那裡,方越第一次知道舜曾經避難于上虞,并在那裡做陶竈制陶;他也由此知道,那裡的小仙壇東漢青瓷窯的瓷片證明了它們已經達到了現代日用瓷器标準,是成熟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
巨大的獻身熱情正是此時萌生的,他拒絕了母親的建議:讓他轉道香港去美國繼承遺産。
高三學生杭方越遊曆歸來,心裡塞得滿滿的,關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表現在越瓷上的美的熱愛,以及因為孝女曹娥的刺激而愈加深刻體會到的對杭家親人們的熱愛,這衆多的來自不同角度的愛,促使他向美國發了一封豪情萬丈的信之後,就報考了美院的工藝美術系。
他非常清楚那一次出行的意義,那就是義父的無言教誨。
在短短的大學時代,他理清了越瓷發展的脈絡:越窯自東漢創瓷,至孫吳、兩晉出現了第一次高潮,杜毓當年在山中煮茶所用的東瓯,應該就是這時候的越瓷吧。
到了南朝和隋代,越瓷面臨着第一次的短暫低落。
但是不要緊,因為偉大的聖唐時代到了,第二次大發展的時代到了。
至于五代吳越國,為了保境安民,把越瓷作為向中原納貢的重要特産,因其特殊的曆史地位而繁榮,并一直延續到宋代初年。
然後,它就不可遏止地衰落下去了。
方越沒有在不可遏止面前停止步伐,即使他被劃為右派發配到龍泉山中去之後,這種愛也沒有結束。
他在哥窯弟窯的所在地、當地人稱之為大窯的地方一待多年,那遍地的碎青瓷片使他欣喜若狂。
啊,哥窯,那胎薄質堅、釉層飽滿、色澤靜穆的哥窯,它的粉青、翠青、灰青和蟹殼青,它的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和魚子紋,它的紫口鐵足,是怎樣地讓他欣喜若狂;還有弟窯,它的滋潤的粉青酷似美玉,它那晶瑩的梅子青宛若翡翠,那是陶瓷藝人最高的藝術境界啊,那樣的美,難道不是難以企及的嗎? 接着便是官窯了。
真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啊。
這世界碎紋藝術釉瓷的鼻祖,讓人歎為觀止。
那獨特的胎薄釉厚,那創造性的開片和紫口鐵足,那深刻展示宋代哲理的簡約的造型和線條,方越看到這些寶貝,就會眼睛發直。
和中國許多傳統的工藝大師一樣,因為心無旁骛,他的技藝在他的那個領域裡越來越精深,而對别的事情卻越來越隔膜。
那種對命運執著的懷疑精神、辨析能力、形而上的思考,原本正是他們杭家男人的内在精神資質,方越卻很少涉及這個領域,因此避開了精神領域裡的一個個重大的暗礁。
職業給了他另一種狂熱。
即使是現在,淪落到最底層了,他的腦子轉來轉去,轉到後來,又回到了他的瓷器上。
他呆呆地望着南山出神地想:那修内司窯,到底是在哪一片山林之中呢? 一個女人扭着屁股向他的方向走來。
走走停停,那樣子很是古怪。
方越能夠感覺到她的樣子像誰,但他沒有往細裡想。
實際上方越是很喜歡女人的,這仿佛是畫家藝術家的職業習慣,但他确實也已經好幾年沒和女人打什麼交道了。
妻子死後數年,剛剛緩過一口氣,準備考慮續弦的問題呢,“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
他出神地看着那女人在春天原野裡的身影,女人穿着一件陰丹士林藍的大襟衣衫,下面是一條差不多顔色的藍褲子,整個人的樣子,就像一隻正在向他走來的祭藍葫蘆形瓷瓶。
這年頭還能看到這樣的線條,簡直就是一個奇迹。
他正想入非非呢,就
所以到了明朝朱元璋手裡,下了一道命令,從此宮廷裡不進緊壓茶,統統都進我們現在喝的這種散茶了。
所謂唐煮宋點明沖泡,說的就是這個過程。
聽到這裡,方越突然恍然大悟,說:“我現在曉得,為什麼天目盞的茶碗大多是黑的,碗面那麼鬥笠形的了。
你聽我說有沒有道理。
因為那時候崇尚茶要白色,所以碗要黑,碗面要大,這樣白色才襯得出來。
後來喝我們現在這種樣子的茶了,茶要綠了,所以青瓷白瓷就吃香了,你說是不是?” 方越的不大的眼睛機智地閃着光芒,讓嘉和看了突然心疼。
方越越長越像他的親生父親,但他身上并沒有父親的油滑和賣弄,這孩子是忘憂從火坑裡救出來的啊,是他杭嘉和的親骨肉。
他摟住了方越的肩,說:“放暑假的時候,我帶你到處去走走。
” 方越能說得明白,燒一輩子窯,這個最初的決心,是在曹娥江的那一段江面上産生的嗎?那年夏天,義父嘉和帶着他遊曆了一次浙東。
他們去了上林湖,那裡的原始青瓷片随處可撿;他們沿着曹娥江走,到了上虞那越瓷的發祥地。
在餘姚,他們甚至還去了一趟瀑布山,正是在那裡他第一次聽說了丹丘子這個名字——漢代餘姚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見了一位道士,牽着三頭青牛。
那個道士把他引到了瀑布山,對他說,我啊,就是有名的仙人丹丘子,聽說你很會煮茶,就常常想能不能讓你煮一些茶給我嘗嘗。
現在我告訴你,這山裡頭有大茶,你可以進去采摘。
不過你得答應,以後有了多餘的茶,别忘了給我一些。
果然,虞洪從此以後就采到了大茶。
以後他就用茶對丹丘子進行祭祀。
他們是在那個名叫河姆渡的村子裡喝過了好茶再進山的,但他們并沒有遇到丹丘子。
随後他們又去了上虞三界茶場,這就是當年抗戰時期吳覺農先生辦的抗日茶場啊。
方越說:父親,吳覺農先生就是今天的丹丘子吧。
父親想了想,卻說:丹丘子是仙人啊。
方越又說:我不過是一個比喻,吳覺農先生也是指引你們茶人怎麼得到好茶的,和丹丘子一樣。
嘉和點點頭說:這個我知道。
但還是不要這樣說更好,要學會不說。
方越沒有在那一次遊曆中學會不說,這是他遭難的原因之一。
但他在那一次遊曆中得益亦匪淺,其中曹娥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它那規模宏大和壯麗輝煌,它那衆多雕刻名人書贈的匾額楹聯,它那些石柱、桁、梁、軒和石闆,還有那千年中國第一字謎的“黃絹幼婦外孫齑臼”,給了他強大的沖擊力,但他吸納最多的還是有關越瓷的知識。
正是從義父的老朋友們那裡,方越第一次知道舜曾經避難于上虞,并在那裡做陶竈制陶;他也由此知道,那裡的小仙壇東漢青瓷窯的瓷片證明了它們已經達到了現代日用瓷器标準,是成熟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
巨大的獻身熱情正是此時萌生的,他拒絕了母親的建議:讓他轉道香港去美國繼承遺産。
高三學生杭方越遊曆歸來,心裡塞得滿滿的,關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表現在越瓷上的美的熱愛,以及因為孝女曹娥的刺激而愈加深刻體會到的對杭家親人們的熱愛,這衆多的來自不同角度的愛,促使他向美國發了一封豪情萬丈的信之後,就報考了美院的工藝美術系。
他非常清楚那一次出行的意義,那就是義父的無言教誨。
在短短的大學時代,他理清了越瓷發展的脈絡:越窯自東漢創瓷,至孫吳、兩晉出現了第一次高潮,杜毓當年在山中煮茶所用的東瓯,應該就是這時候的越瓷吧。
到了南朝和隋代,越瓷面臨着第一次的短暫低落。
但是不要緊,因為偉大的聖唐時代到了,第二次大發展的時代到了。
至于五代吳越國,為了保境安民,把越瓷作為向中原納貢的重要特産,因其特殊的曆史地位而繁榮,并一直延續到宋代初年。
然後,它就不可遏止地衰落下去了。
方越沒有在不可遏止面前停止步伐,即使他被劃為右派發配到龍泉山中去之後,這種愛也沒有結束。
他在哥窯弟窯的所在地、當地人稱之為大窯的地方一待多年,那遍地的碎青瓷片使他欣喜若狂。
啊,哥窯,那胎薄質堅、釉層飽滿、色澤靜穆的哥窯,它的粉青、翠青、灰青和蟹殼青,它的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和魚子紋,它的紫口鐵足,是怎樣地讓他欣喜若狂;還有弟窯,它的滋潤的粉青酷似美玉,它那晶瑩的梅子青宛若翡翠,那是陶瓷藝人最高的藝術境界啊,那樣的美,難道不是難以企及的嗎? 接着便是官窯了。
真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啊。
這世界碎紋藝術釉瓷的鼻祖,讓人歎為觀止。
那獨特的胎薄釉厚,那創造性的開片和紫口鐵足,那深刻展示宋代哲理的簡約的造型和線條,方越看到這些寶貝,就會眼睛發直。
和中國許多傳統的工藝大師一樣,因為心無旁骛,他的技藝在他的那個領域裡越來越精深,而對别的事情卻越來越隔膜。
那種對命運執著的懷疑精神、辨析能力、形而上的思考,原本正是他們杭家男人的内在精神資質,方越卻很少涉及這個領域,因此避開了精神領域裡的一個個重大的暗礁。
職業給了他另一種狂熱。
即使是現在,淪落到最底層了,他的腦子轉來轉去,轉到後來,又回到了他的瓷器上。
他呆呆地望着南山出神地想:那修内司窯,到底是在哪一片山林之中呢? 一個女人扭着屁股向他的方向走來。
走走停停,那樣子很是古怪。
方越能夠感覺到她的樣子像誰,但他沒有往細裡想。
實際上方越是很喜歡女人的,這仿佛是畫家藝術家的職業習慣,但他确實也已經好幾年沒和女人打什麼交道了。
妻子死後數年,剛剛緩過一口氣,準備考慮續弦的問題呢,“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
他出神地看着那女人在春天原野裡的身影,女人穿着一件陰丹士林藍的大襟衣衫,下面是一條差不多顔色的藍褲子,整個人的樣子,就像一隻正在向他走來的祭藍葫蘆形瓷瓶。
這年頭還能看到這樣的線條,簡直就是一個奇迹。
他正想入非非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