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成六十年代中期的典型的中學生。
高一第一次活動課上,他走上講台,高聲地朗誦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 第二天,全年級的女生中就傳開了一個消息,學校誕生了一個保爾·柯察金式的人物。
得放不動聲色地聽到了這一傳聞,繼續不動聲色地回到家中,鎖上卧室之門,便在鏡子前擺出種種角度,越看自己越像保爾·柯察金。
再繼續往鏡中人看,竟然又被他看出了《牛虻》中的亞瑟,《絞刑架下的報告》中的伏契克以及《斯巴達克思》中的斯巴達克思……如果他繼續那麼把自己凝視下去,誰知還會不會把自己看成一個青年馬克思。
幸虧他終于不能再在鏡前自恃,一個跟頭翻到了床上,豎蜻蜓打虎跳,直到門外的人聽到屋裡轟然一聲——原來床被他生生地折騰塌方。
他頂着一頭灰塵從卧室中出來的時候,他的爺爺嘉平有些不認識他了:他的孫子有一種電影裡要上刑場的仁人志士的偉大莊嚴的表情。
杭得放一直住在爺爺那寬敞的院子中,由會畫畫的華僑奶奶、驕傲的黃娜哺育成長。
父親本來就住在郊外雲栖茶科所,一個星期才回來一次,後來又出了國,兩年多沒見人影了。
母親黃蕉風和婆婆一起住羊壩頭。
她這個人心寬體胖,無心無事,兒女像朋友一般地對待,想起來了看一看,有時候一個星期也不照個面,所以得放不覺得母親是可以談心的對象。
他和爺爺奶奶倒是能說上一些什麼的,但華僑奶奶比較資産階級,得放便隻和她談生活和學業,不和她談思想。
後來奶奶出國去了,他連生活和學業也無須再與人談,隻與爺爺談談思想便可。
在家族中,少年得放目前崇拜的對象也隻有兩個——他的爺爺杭嘉平、他的堂哥杭得荼。
高中才上了一個星期的課,杭得放就已經看清了形勢,摸清了底牌:一個班的佼佼者中,被重點培養的對象亦不過三人。
其一為一高幹子弟,其二為一工人子弟,其三便是他杭得放。
之所以如此排坐次,并非他杭得放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少年杭得放,聰明過人,心高氣傲,但頭腦清醒。
他明白,論真才實學,他是當仁不讓可以排第一的,可是論出身,他能排上第三也就相當不錯了。
他曾經像一個大男人一樣地分析過自己:是的,他有一個民主黨派政協委員的爺爺,一個具有全部日本血統的家庭婦女奶奶和一個具有一半日本血統的茶學專家父親,還有一個華僑畫家的繼奶奶以及一個教師母親。
說句誇張一點的話,他的家就夠得上組織一個聯合國了。
當然,還有另一種成分的排列法,比如太爺爺是一名辛亥革命老人,爺爺是一位愛國人士,父親是一名抗日英雄,母親是一個歸國華僑,旁及大家族,又有革命烈士數人。
但是,和那排第一的女高幹子弟董渡江和排第二的工人子弟孫華正相比,他不得不感到心虛,不得不顯出底氣不足。
他那顆敏感的心靈,總彌漫着一層說不出來的危機的陰影。
盡管從小學到高中,每到關鍵時刻,他都沒有落下。
挂紅領巾、當大隊長、升重點中學。
但入團,他小小年紀,就有危如累卵之感。
他能從人們的信任的目光之中,發現某一種尚未言說出來的困惑。
這正是杭家後人杭得放和他的祖父杭嘉平看似相像實質大不一樣的原因。
一句話,如果嘉平是希臘,那麼得放就是羅馬。
如果他們看上去都是那樣的與衆不同,那麼,青年杭嘉平的所有努力,在于從那個整體秩序中厮殺出去,以個體的形象沖擊社會,以對舊有制度的拒不認可為最高原則,以盜火者為最高使命,以叛逆者為最高榮譽。
少年杭得放的所有努力卻恰恰相反。
他渴望參與集體并打入集體的核心,他是以順從為手段,以認可為目标的。
在他的少年血液裡流淌着兩種成分:一是熱愛,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一切教我們去熱愛的事物;二是鬥争,鬥争帝修反,鬥争地富反壞右,鬥争封資修,鬥争一切教我們去鬥争的。
熱愛加鬥争,等于革命。
而革命是不用論證的。
最遠大的終極的東西,是人家早已為我們考慮好的,就像我們一生出來就有父母一樣,我們呱呱落地,撲通一聲,順理成章地就掉在那隻金光燦燦的思想的托盤上了。
所以少年杭得放的真正痛苦,不是叛逆的痛苦,而是認同的痛苦。
沒有人知道,他的少年早熟的心靈總是繃着一根弦,他擔心,恐懼,攪得内心世界惶恐不安。
從上中學開始,他就迅速地發現了什麼叫陣營,什麼叫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左、中、右,在少男少女組成的班級中也分成幹部子弟、一般人子弟和出身不好者子弟。
他懷着一種近乎地下工作者的警覺,每一次都成功地打入左派,但每一次他都疑惑着,都以為别人暗暗地把他劃在中間。
他恐懼着那種中間的感覺,就像他以為小業主比資本家還差勁,中農比地主還可疑一樣,他覺得中間比兩邊都平庸,而且更危險,甚至更不安全。
他形容不出來落在中間的那種上不上下不下的懸置感有多麼可怕。
那時他已經知道希臘寓言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了,他覺得,“中間”就是一把随時會落到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為了避免落入“中間”這個深不可測的陷阱,他自己努力地在任何地方都出類拔萃。
考上高一的那一年,他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就寫了入黨申請書。
這份申請書他隻給幾乎混沌未開的妹妹迎霜看過。
妹妹是他的崇拜者,她也非常努力,可惜能力有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是個中間人物。
她無限敬仰地看着哥哥,向他取經說:“有什麼辦法才能做到像你那樣的進步呢?我的學習成績,在班裡已經進入前十名,但他們還是不給我評優秀少先隊員。
” 得放一邊仔細地疊着申請書,放到貼胸的口袋,一邊語重心長地教導妹妹:“這就說明你做得還不夠。
像我們這樣的人,隻能夠争第一,第二就不行,一定要第一——除了加加林,誰能記住那第二個登上了月球的人。
” 迎霜吃驚地看着哥哥,然後把這段話記在她的小本本上。
她是個十分認真的糊塗姑娘,嚴肅而又輕信,每天晚上都用鉛筆記錄各種各樣的人生格言。
在有一段人人都吃不飽飯的日子裡的一個晚上,她坐在床頭,突然哭了起來。
奶奶黃娜走到她身邊,問她是不是餓了。
她淚眼汪汪地看着奶奶,說她害怕美帝國主義。
原來學校白天剛剛宣傳了國際形勢,說美蔣特務可能要反攻大陸,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常常飛到中國來。
迎霜越想越害怕,萬一美帝國主義的飛機扔原子彈的時候,她卻偏偏睡着了、被炸死了怎麼辦? 黃娜聽了哭笑不得,就把她抱到自己的被窩裡來,摟着她睡。
就在她快要睡着的一刹那,突然又驚慌失措地醒了過來,疑惑地盯着奶奶,問:“奶奶,如果你是美蔣特務,你一定要告訴我,我帶你上公安局去,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 黃娜很吃驚,她不明白為什麼七八歲的孩子會生出這樣奇怪的念頭。
迎霜卻一本正經地說:“你不是要到帝國主義那裡去嗎?” 那是指黃娜出國探親的事情。
說這話不久,奶奶黃娜就真的去英國。
大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讓她懂得什麼是探親,什麼是到帝國主義那裡去。
在哥哥得放眼裡,她是一個因為缺乏洞察力而猶猶豫豫的頭腦一般的姑娘,于是他開導妹妹:“像我們這樣的人,如果不能做到第一,那麼就有可能做最後一個了,明白嗎?” 迎霜不明白,她繼承了母親性格單純的那一面,生來不要強,也沒有危機感。
因此得放便歎了一口氣,并想到了他們的父親。
他知道,父親很好,但父親的面目總是不清,你不知道他到底是站在左邊的還是站在中間的。
有的時候,你甚至以為他已經跌入了右邊。
父親出國援非之前有過一次驚天動地的政審,那一次,剛剛上初中的得放,甚至以為父親要像那個小叔方越一樣,成為右派呢。
杭得放來自心靈深處的恐懼,可以用一句話做出結論:因為家庭出身的暧昧,他認為他自己的革命思想也是生來暧昧的。
在現有的社會秩序裡,他實在是拿他的這個“家庭出身”沒辦法。
然而,現在一切都變了,砸爛舊世界,建立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給了他個人一個重生的機會
高一第一次活動課上,他走上講台,高聲地朗誦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 第二天,全年級的女生中就傳開了一個消息,學校誕生了一個保爾·柯察金式的人物。
得放不動聲色地聽到了這一傳聞,繼續不動聲色地回到家中,鎖上卧室之門,便在鏡子前擺出種種角度,越看自己越像保爾·柯察金。
再繼續往鏡中人看,竟然又被他看出了《牛虻》中的亞瑟,《絞刑架下的報告》中的伏契克以及《斯巴達克思》中的斯巴達克思……如果他繼續那麼把自己凝視下去,誰知還會不會把自己看成一個青年馬克思。
幸虧他終于不能再在鏡前自恃,一個跟頭翻到了床上,豎蜻蜓打虎跳,直到門外的人聽到屋裡轟然一聲——原來床被他生生地折騰塌方。
他頂着一頭灰塵從卧室中出來的時候,他的爺爺嘉平有些不認識他了:他的孫子有一種電影裡要上刑場的仁人志士的偉大莊嚴的表情。
杭得放一直住在爺爺那寬敞的院子中,由會畫畫的華僑奶奶、驕傲的黃娜哺育成長。
父親本來就住在郊外雲栖茶科所,一個星期才回來一次,後來又出了國,兩年多沒見人影了。
母親黃蕉風和婆婆一起住羊壩頭。
她這個人心寬體胖,無心無事,兒女像朋友一般地對待,想起來了看一看,有時候一個星期也不照個面,所以得放不覺得母親是可以談心的對象。
他和爺爺奶奶倒是能說上一些什麼的,但華僑奶奶比較資産階級,得放便隻和她談生活和學業,不和她談思想。
後來奶奶出國去了,他連生活和學業也無須再與人談,隻與爺爺談談思想便可。
在家族中,少年得放目前崇拜的對象也隻有兩個——他的爺爺杭嘉平、他的堂哥杭得荼。
高中才上了一個星期的課,杭得放就已經看清了形勢,摸清了底牌:一個班的佼佼者中,被重點培養的對象亦不過三人。
其一為一高幹子弟,其二為一工人子弟,其三便是他杭得放。
之所以如此排坐次,并非他杭得放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少年杭得放,聰明過人,心高氣傲,但頭腦清醒。
他明白,論真才實學,他是當仁不讓可以排第一的,可是論出身,他能排上第三也就相當不錯了。
他曾經像一個大男人一樣地分析過自己:是的,他有一個民主黨派政協委員的爺爺,一個具有全部日本血統的家庭婦女奶奶和一個具有一半日本血統的茶學專家父親,還有一個華僑畫家的繼奶奶以及一個教師母親。
說句誇張一點的話,他的家就夠得上組織一個聯合國了。
當然,還有另一種成分的排列法,比如太爺爺是一名辛亥革命老人,爺爺是一位愛國人士,父親是一名抗日英雄,母親是一個歸國華僑,旁及大家族,又有革命烈士數人。
但是,和那排第一的女高幹子弟董渡江和排第二的工人子弟孫華正相比,他不得不感到心虛,不得不顯出底氣不足。
他那顆敏感的心靈,總彌漫着一層說不出來的危機的陰影。
盡管從小學到高中,每到關鍵時刻,他都沒有落下。
挂紅領巾、當大隊長、升重點中學。
但入團,他小小年紀,就有危如累卵之感。
他能從人們的信任的目光之中,發現某一種尚未言說出來的困惑。
這正是杭家後人杭得放和他的祖父杭嘉平看似相像實質大不一樣的原因。
一句話,如果嘉平是希臘,那麼得放就是羅馬。
如果他們看上去都是那樣的與衆不同,那麼,青年杭嘉平的所有努力,在于從那個整體秩序中厮殺出去,以個體的形象沖擊社會,以對舊有制度的拒不認可為最高原則,以盜火者為最高使命,以叛逆者為最高榮譽。
少年杭得放的所有努力卻恰恰相反。
他渴望參與集體并打入集體的核心,他是以順從為手段,以認可為目标的。
在他的少年血液裡流淌着兩種成分:一是熱愛,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一切教我們去熱愛的事物;二是鬥争,鬥争帝修反,鬥争地富反壞右,鬥争封資修,鬥争一切教我們去鬥争的。
熱愛加鬥争,等于革命。
而革命是不用論證的。
最遠大的終極的東西,是人家早已為我們考慮好的,就像我們一生出來就有父母一樣,我們呱呱落地,撲通一聲,順理成章地就掉在那隻金光燦燦的思想的托盤上了。
所以少年杭得放的真正痛苦,不是叛逆的痛苦,而是認同的痛苦。
沒有人知道,他的少年早熟的心靈總是繃着一根弦,他擔心,恐懼,攪得内心世界惶恐不安。
從上中學開始,他就迅速地發現了什麼叫陣營,什麼叫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左、中、右,在少男少女組成的班級中也分成幹部子弟、一般人子弟和出身不好者子弟。
他懷着一種近乎地下工作者的警覺,每一次都成功地打入左派,但每一次他都疑惑着,都以為别人暗暗地把他劃在中間。
他恐懼着那種中間的感覺,就像他以為小業主比資本家還差勁,中農比地主還可疑一樣,他覺得中間比兩邊都平庸,而且更危險,甚至更不安全。
他形容不出來落在中間的那種上不上下不下的懸置感有多麼可怕。
那時他已經知道希臘寓言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了,他覺得,“中間”就是一把随時會落到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為了避免落入“中間”這個深不可測的陷阱,他自己努力地在任何地方都出類拔萃。
考上高一的那一年,他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就寫了入黨申請書。
這份申請書他隻給幾乎混沌未開的妹妹迎霜看過。
妹妹是他的崇拜者,她也非常努力,可惜能力有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是個中間人物。
她無限敬仰地看着哥哥,向他取經說:“有什麼辦法才能做到像你那樣的進步呢?我的學習成績,在班裡已經進入前十名,但他們還是不給我評優秀少先隊員。
” 得放一邊仔細地疊着申請書,放到貼胸的口袋,一邊語重心長地教導妹妹:“這就說明你做得還不夠。
像我們這樣的人,隻能夠争第一,第二就不行,一定要第一——除了加加林,誰能記住那第二個登上了月球的人。
” 迎霜吃驚地看着哥哥,然後把這段話記在她的小本本上。
她是個十分認真的糊塗姑娘,嚴肅而又輕信,每天晚上都用鉛筆記錄各種各樣的人生格言。
在有一段人人都吃不飽飯的日子裡的一個晚上,她坐在床頭,突然哭了起來。
奶奶黃娜走到她身邊,問她是不是餓了。
她淚眼汪汪地看着奶奶,說她害怕美帝國主義。
原來學校白天剛剛宣傳了國際形勢,說美蔣特務可能要反攻大陸,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常常飛到中國來。
迎霜越想越害怕,萬一美帝國主義的飛機扔原子彈的時候,她卻偏偏睡着了、被炸死了怎麼辦? 黃娜聽了哭笑不得,就把她抱到自己的被窩裡來,摟着她睡。
就在她快要睡着的一刹那,突然又驚慌失措地醒了過來,疑惑地盯着奶奶,問:“奶奶,如果你是美蔣特務,你一定要告訴我,我帶你上公安局去,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 黃娜很吃驚,她不明白為什麼七八歲的孩子會生出這樣奇怪的念頭。
迎霜卻一本正經地說:“你不是要到帝國主義那裡去嗎?” 那是指黃娜出國探親的事情。
說這話不久,奶奶黃娜就真的去英國。
大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讓她懂得什麼是探親,什麼是到帝國主義那裡去。
在哥哥得放眼裡,她是一個因為缺乏洞察力而猶猶豫豫的頭腦一般的姑娘,于是他開導妹妹:“像我們這樣的人,如果不能做到第一,那麼就有可能做最後一個了,明白嗎?” 迎霜不明白,她繼承了母親性格單純的那一面,生來不要強,也沒有危機感。
因此得放便歎了一口氣,并想到了他們的父親。
他知道,父親很好,但父親的面目總是不清,你不知道他到底是站在左邊的還是站在中間的。
有的時候,你甚至以為他已經跌入了右邊。
父親出國援非之前有過一次驚天動地的政審,那一次,剛剛上初中的得放,甚至以為父親要像那個小叔方越一樣,成為右派呢。
杭得放來自心靈深處的恐懼,可以用一句話做出結論:因為家庭出身的暧昧,他認為他自己的革命思想也是生來暧昧的。
在現有的社會秩序裡,他實在是拿他的這個“家庭出身”沒辦法。
然而,現在一切都變了,砸爛舊世界,建立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給了他個人一個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