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說,光說是叛徒、内奸、工賊,我認為這是蘇聯秘密警察的辦法。
還有彭德懷、楊尚昆同志的問題,也說他們裡通外國,抓一些莫須有的事,不能說服人。
今後處理幹部,要實事求是。
” 這樣的話,是沖着誰呢?太危險了。
當然喽,現在劉少奇同志的冤案平反了,六十一個叛徒的問題、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的問題,都平反了。
但終究是冒險的。
而冒險總會有所失誤,說不定哪一次一個筋鬥就栽了下去。
“反擊右傾翻案風”那次,田守誠那麼一個謹慎的人,等了又等,看了又看,結果還是失算了。
那個教訓,足夠田守誠窩心一輩子。
會上有人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讨論,不是會議的議題,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理論問題從容讨論。
鄭子雲卻說:“這個問題讨論得好,下一階段的會才能讨論得好。
這次會議要讨論許多重大的方針政策,讨論了就要幹的。
這許多方針政策是以指導思想為基礎的,黨的高級領導機關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如果有的理論刊物不同意,再有中央哪位負責同志也不同意,再加上有人說現在是讓他們‘放’,如果現在是‘放’,以後是不是又要‘收’?我們具體執行的同志就不放心,沒法放手去幹。
理論家可以從容讨論,我們回去就要根據會議的精神幹,我們不可能坐而論道。
” 人家講人家的意見嘛,你鄭子雲願意論就論,不願意論就不論,得罪人有什麼好處,特别是輿論陣地,搞不好什麼時候找岔子在報刊上給你來一家夥,那影響可怎麼收得回來。
還說什麼“宣傳毛澤東思想,要全面準确,要打破‘四人幫’搞的‘一句頂一萬句’的枷鎖。
” 還好,在對“凡是派”的問題上,他的表态還是明确及時的。
這才是頂重要的一件事。
什麼叫政治,政治就是看準了風向,該表态的及時表态。
其他全是瞎扯淡。
田守誠從裡間走了出來,把準備在廳局長會議上用的講話稿還給了肖宜,說道:“肖宜同志,這篇東西我看過了,具體的我也提不出太多的意見,隻覺得說得還不透,你是不是再和調研室的同志們研究研究,結構再調整一下,語言再凝練一些,内容再充實一些。
文字不能太嚴肅,可也不要太活潑;要站得高一點,但也不要太空。
請你再辛苦一下。
好不好?” 田守誠總是這樣,自己從不動手,也不把自己真正的意圖、觀點,清楚、明确地告訴經辦的同志。
剛開始給田守誠當秘書的時候,肖宜真是吃了不少苦頭。
一個講話,總是左改右改。
根本搞不清楚為什麼改,以及應該改些什麼。
田守誠作一個報告,肖宜總要累掉幾斤肉。
漸漸地,他也摸出了一點規律,想出了一點辦法。
現在,肖宜畢恭畢敬地聽着,認真地翻着手裡的文稿,不斷地點着頭。
等田守誠說完,立刻說:“是,一定按您的意見改好。
”其實,他心裡正在琢磨如何剪剪貼貼、勾勾劃劃,把第一頁變成第三頁,第九頁變成第七頁,拖上幾天,什麼都不用改,等到作報告的頭天晚上十點鐘送到田守誠家裡,再說句:“我們按您的意見改了。
”也就行了。
每每田守誠講完之後,還會對他說:“這次改得不錯,比以前的好多了。
” “還有,這幾份文件我看過了,請你轉給有關同志吧。
” 這時,林紹同走了進來。
默默地看了田守誠一眼,田守誠立即會意地走進裡屋,林紹同随後跟了進去,并且随手把裡屋的門關上了。
真可笑!好像誰會對他們這種見不得人的活動感興趣。
肖宜早就感到,田守誠和林紹同的關系親昵得不正常。
他立刻以送文件為由走了出去。
肖宜正巴不得離這種不正常、沒原則的東西越遠越好。
紀恒全把賀家彬那份人民來信送給鄭子雲:“田部長那裡轉來的。
” 鄭子雲匆匆地翻了翻,然後,朝站在一旁的紀恒全斜睨了一眼,便把那篇東西往寫字台裡一塞:“好吧,就這樣吧。
” “就這樣吧。
”是鄭子雲表示談話或辦事到此為止的意思。
看着紀恒全走出房間,鄭子雲又從寫字台裡拿出賀家彬寫的那份東西,認真地再看一遍。
他一面看一面微微地點頭。
漸漸地,他感到被一種說不清楚的東西緊緊地攫住。
那東西用它看不見的肢爪扼他的脖子,撓他的心。
那是什麼呢?他非弄清楚不可。
鄭子雲不喜歡不明不白的東西。
他潛下心來審度自己。
近了,近了,好像看清楚了。
那東西竟有些令人難堪。
他猶豫了一下,它立刻滑了過去。
“你沒有勇氣正視它嗎?”他尖刻地反問自己。
靜靜地想了一會兒,然後像鬥牛那樣紮下自己的腦袋,硬着頭皮,猛地一下撲了上去。
他終于明白。
他絕不可能寫這麼一篇報告,去明明白白地闡述自己真正的看法。
當然,按照他的身份,不必這樣去辦事。
但隻是身份嗎?他能無愧地說,那難能可貴的,使一個人懂得如何生、如何死的信念、良知,一如當初那樣未被世俗利祿的塵埃所遮蔽嗎? 從幹校回來之後,很久沒見過賀家彬了。
當鄭子雲還被作為“走資派”審查的時候,他們曾在一個班裡勞動過。
那時,賀家彬很有些和别人不一樣的地方:衆目睽睽之下,竟敢分擔他力不勝任的擔子;甚至和他讨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談論藍眼睛的白貓為什麼是聾子,應該驗證一下,但他們誰也沒見過藍眼睛的白貓;告訴他學習小組長的外号叫“發了瘋的鋼琴”,連長的外号是“拱形的線”。
因為他給大家分菜的時候,先是舀上滿滿的一勺。
你以為他是那麼慷慨嗎?不,接着他就把菜勺抖了又抖,直抖到剩了半勺,好像就要因此而破産,一咬牙、一跺腳地扣在你飯盆裡。
要是他發現領菜的隊伍裡有值得拍馬屁的人,情況就不一樣了。
他會從那人的前三位起,逐漸增加分量,至那人時,達最大量,然後又逐漸下降至半勺。
當然,也有人叫他“張半勺”,不過賀家彬說,那個外号就不能說明連長的特異性了,等等、等等。
和賀家彬在一起的時候,鄭子雲有一種變得年輕的感覺。
賀家彬有一種特殊的、擺脫不愉快的心境的辦法——不停地說着刻薄的玩笑話。
回到部裡,人人各就各位之後,那種親密感好像消失了。
有次去部裡看電影,在公共汽車上,鄭子雲遇見了他。
他竟不無譏諷地對鄭子雲說:“您體驗生活來
還有彭德懷、楊尚昆同志的問題,也說他們裡通外國,抓一些莫須有的事,不能說服人。
今後處理幹部,要實事求是。
” 這樣的話,是沖着誰呢?太危險了。
當然喽,現在劉少奇同志的冤案平反了,六十一個叛徒的問題、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的問題,都平反了。
但終究是冒險的。
而冒險總會有所失誤,說不定哪一次一個筋鬥就栽了下去。
“反擊右傾翻案風”那次,田守誠那麼一個謹慎的人,等了又等,看了又看,結果還是失算了。
那個教訓,足夠田守誠窩心一輩子。
會上有人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讨論,不是會議的議題,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理論問題從容讨論。
鄭子雲卻說:“這個問題讨論得好,下一階段的會才能讨論得好。
這次會議要讨論許多重大的方針政策,讨論了就要幹的。
這許多方針政策是以指導思想為基礎的,黨的高級領導機關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如果有的理論刊物不同意,再有中央哪位負責同志也不同意,再加上有人說現在是讓他們‘放’,如果現在是‘放’,以後是不是又要‘收’?我們具體執行的同志就不放心,沒法放手去幹。
理論家可以從容讨論,我們回去就要根據會議的精神幹,我們不可能坐而論道。
” 人家講人家的意見嘛,你鄭子雲願意論就論,不願意論就不論,得罪人有什麼好處,特别是輿論陣地,搞不好什麼時候找岔子在報刊上給你來一家夥,那影響可怎麼收得回來。
還說什麼“宣傳毛澤東思想,要全面準确,要打破‘四人幫’搞的‘一句頂一萬句’的枷鎖。
” 還好,在對“凡是派”的問題上,他的表态還是明确及時的。
這才是頂重要的一件事。
什麼叫政治,政治就是看準了風向,該表态的及時表态。
其他全是瞎扯淡。
田守誠從裡間走了出來,把準備在廳局長會議上用的講話稿還給了肖宜,說道:“肖宜同志,這篇東西我看過了,具體的我也提不出太多的意見,隻覺得說得還不透,你是不是再和調研室的同志們研究研究,結構再調整一下,語言再凝練一些,内容再充實一些。
文字不能太嚴肅,可也不要太活潑;要站得高一點,但也不要太空。
請你再辛苦一下。
好不好?” 田守誠總是這樣,自己從不動手,也不把自己真正的意圖、觀點,清楚、明确地告訴經辦的同志。
剛開始給田守誠當秘書的時候,肖宜真是吃了不少苦頭。
一個講話,總是左改右改。
根本搞不清楚為什麼改,以及應該改些什麼。
田守誠作一個報告,肖宜總要累掉幾斤肉。
漸漸地,他也摸出了一點規律,想出了一點辦法。
現在,肖宜畢恭畢敬地聽着,認真地翻着手裡的文稿,不斷地點着頭。
等田守誠說完,立刻說:“是,一定按您的意見改好。
”其實,他心裡正在琢磨如何剪剪貼貼、勾勾劃劃,把第一頁變成第三頁,第九頁變成第七頁,拖上幾天,什麼都不用改,等到作報告的頭天晚上十點鐘送到田守誠家裡,再說句:“我們按您的意見改了。
”也就行了。
每每田守誠講完之後,還會對他說:“這次改得不錯,比以前的好多了。
” “還有,這幾份文件我看過了,請你轉給有關同志吧。
” 這時,林紹同走了進來。
默默地看了田守誠一眼,田守誠立即會意地走進裡屋,林紹同随後跟了進去,并且随手把裡屋的門關上了。
真可笑!好像誰會對他們這種見不得人的活動感興趣。
肖宜早就感到,田守誠和林紹同的關系親昵得不正常。
他立刻以送文件為由走了出去。
肖宜正巴不得離這種不正常、沒原則的東西越遠越好。
紀恒全把賀家彬那份人民來信送給鄭子雲:“田部長那裡轉來的。
” 鄭子雲匆匆地翻了翻,然後,朝站在一旁的紀恒全斜睨了一眼,便把那篇東西往寫字台裡一塞:“好吧,就這樣吧。
” “就這樣吧。
”是鄭子雲表示談話或辦事到此為止的意思。
看着紀恒全走出房間,鄭子雲又從寫字台裡拿出賀家彬寫的那份東西,認真地再看一遍。
他一面看一面微微地點頭。
漸漸地,他感到被一種說不清楚的東西緊緊地攫住。
那東西用它看不見的肢爪扼他的脖子,撓他的心。
那是什麼呢?他非弄清楚不可。
鄭子雲不喜歡不明不白的東西。
他潛下心來審度自己。
近了,近了,好像看清楚了。
那東西竟有些令人難堪。
他猶豫了一下,它立刻滑了過去。
“你沒有勇氣正視它嗎?”他尖刻地反問自己。
靜靜地想了一會兒,然後像鬥牛那樣紮下自己的腦袋,硬着頭皮,猛地一下撲了上去。
他終于明白。
他絕不可能寫這麼一篇報告,去明明白白地闡述自己真正的看法。
當然,按照他的身份,不必這樣去辦事。
但隻是身份嗎?他能無愧地說,那難能可貴的,使一個人懂得如何生、如何死的信念、良知,一如當初那樣未被世俗利祿的塵埃所遮蔽嗎? 從幹校回來之後,很久沒見過賀家彬了。
當鄭子雲還被作為“走資派”審查的時候,他們曾在一個班裡勞動過。
那時,賀家彬很有些和别人不一樣的地方:衆目睽睽之下,竟敢分擔他力不勝任的擔子;甚至和他讨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談論藍眼睛的白貓為什麼是聾子,應該驗證一下,但他們誰也沒見過藍眼睛的白貓;告訴他學習小組長的外号叫“發了瘋的鋼琴”,連長的外号是“拱形的線”。
因為他給大家分菜的時候,先是舀上滿滿的一勺。
你以為他是那麼慷慨嗎?不,接着他就把菜勺抖了又抖,直抖到剩了半勺,好像就要因此而破産,一咬牙、一跺腳地扣在你飯盆裡。
要是他發現領菜的隊伍裡有值得拍馬屁的人,情況就不一樣了。
他會從那人的前三位起,逐漸增加分量,至那人時,達最大量,然後又逐漸下降至半勺。
當然,也有人叫他“張半勺”,不過賀家彬說,那個外号就不能說明連長的特異性了,等等、等等。
和賀家彬在一起的時候,鄭子雲有一種變得年輕的感覺。
賀家彬有一種特殊的、擺脫不愉快的心境的辦法——不停地說着刻薄的玩笑話。
回到部裡,人人各就各位之後,那種親密感好像消失了。
有次去部裡看電影,在公共汽車上,鄭子雲遇見了他。
他竟不無譏諷地對鄭子雲說:“您體驗生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