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重新布置,合理流程。
一些工段要遷出去,騰出地方,車間的工藝線路才能調整。
需要蓋一個可以安裝三噸吊車的九百平方米的廠房。
根據陳詠明過去搞基建的經驗,幹基建主要是個組織工作,這個廠房三十天完成,他心裡還是有譜的。
他召集計劃處、基建處、運輸處布置工作。
“明天是星期天,基建處放線,運輸處清理場地,下午挖方,夜間打墊層。
現在天暖了,混凝土的養生期有四五個小時就可以了。
星期一起基礎。
” 星期一早上,陳詠明上班一看,工地上一動沒動。
他很奇怪,布置工作的時候,沒有人反對嘛!他到基建處去找董大山,辦公室裡沒有,直到九點鐘才把他找着。
“今天應該起基礎,怎麼一動沒動?” “這個線我不能放。
” “這就怪了,星期六開會不是說得好好的嗎?怎麼不能放?” “圖紙沒給,我怎麼放?” “我不是給了你一個平面圖嗎?” “那不能作為放線的依據。
”董大山振振有詞。
“平面圖不能放線嗎?” “不能。
” “這是标準廠房,十八米跨是标準跨距,平面圖上标沒标這個尺寸?” “有。
”董大山最怕陳詠明發問,他的問題像層層剝筍,最後非把你藏着掖着的東西剝出來不可。
“廠房的長度九百米,圖紙上有吧?” “有。
”董大山覺得扣子一環一環地扣緊了。
“好,再問,安裝天車的六米柱距是标準柱距你知道嗎?” “知道。
”他不能說不知道,宋克不是在汽車行業的廠長會議上表揚過他精通基建業務嗎? “既然平面圖上給了你這三個條件,你怎麼不能放這個線?你想糊弄老百姓?你知道,我可不是種地的。
三十天工期你給我耽誤了兩天。
你到底能不能放這個線?你說,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放出來?” “明天。
”董大山垂頭喪氣地說。
“不行。
今天下午三點你必須把線放出來,三點放不出來,你這個處長就别當了。
”說罷,陳詠明轉身就走。
下午兩點半一看,不但線放了,土方都開挖了。
陳詠明真想把董大山撤了。
這麼一件事,不但宋克打電話替董大山說情,連田守誠部長也給他打招呼。
田守誠不可能認識董大山,這當然是宋克遊說的結果。
陳詠明能不服從嗎?一個是他的主管局長,一個是重工業部的部長。
他能去問鄭子雲嗎?“你說的話算數不算數?‘能下放的權力,部裡一點兒不留……’”鄭子雲又能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據說他的工作也并不順利。
再說,他自己不是也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一定的遷就和讓步嗎?上次,田部長不知為什麼緣由來廠裡看看走走,他不是也同意報銷一筆招待費嗎?他說:“香煙嘛,就買三盒吧。
他們要抽就抽,不抽不要打開,留着下次用。
”原政工組組長深奧莫測地笑了。
還有人說他小氣。
小氣?誰不小氣又從自己腰包裡掏了一分錢呢?部長們在自己家裡抽煙怎麼辦?也有人招待?明知這麼做要讨人的不喜歡,但他要決心在自己的工廠裡造就一種公事公辦的風氣。
據說,行政科的經辦同志買了一條。
那位行政科長不錯,不給報銷,說:“剩下的哪裡去了?查不出來不要報銷。
”好,這麼一來,下次就沒有人再敢拿着公家的錢瞎花,并且從中揩油了。
有反對的,不是也有支持的嗎? 使陳詠明感到憂慮的還有,像李瑞林這種黨齡不算短、黨性比較強的同志,事情一涉及到自己頭上,不但思想跟不上趟,甚至還産生了抵觸情緒。
而且,随着今後工作的發展,肯定還會涉及更多按老規矩辦事的人。
那阻力是多麼的大啊!他,吃得消嗎? 偶爾,他也會有力不從心的惶惑和短暫地喪失信心。
這時候,他隻要大步流星地在廠子裡走上幾圈,心裡的郁悶漸漸就會被随時遇到需要他裁決的各種問題所驅散。
他沒有時間發愁,他必須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這複雜的生活中去。
扣工資的事,氣得李瑞林七竅生煙,可他既沒跳也沒鬧。
他知道這事不能鬧。
他不在理,擺到桌面兒上說不過去。
不管怎麼說,在他那雜亂的思想裡,還有一根弦總在提着:我是三十多年的老黨員了…… 老呂頭還按着老稱呼招呼他:“李書記,您——來得這麼早哇。
” 老呂頭的兩個門牙已經豁了,說起話來直漏風。
所以,那語調更讓李瑞林感到一種落魄的凄涼。
他原想對老呂頭說:“别叫我書記了,往後,就叫我老李吧。
”話到嘴邊兒,卻硬是說不出來。
一想到今後要與老呂頭為伍,一塊兒看大門兒了,臉上總有些挂不住的樣子。
話雖那麼說,共産黨的幹部能上能下。
誰見過呀。
曆來的習慣是,隻有那些犯了錯誤的幹部才會連撸幾級。
平白無故,哪有從幹部變工人的?不往上升,至少也得保持原有地位不變,才說得過去吧? 不論怎麼說,老呂頭還那麼稱呼他,在精神上多少給了他一些安慰。
至少老呂頭沒拿他當犯了錯誤、撸下來勞改的幹部。
于是他裝着沒有留神的樣子,隻是執意勸老呂頭早些下班,回家休息。
老呂頭從車棚裡推出自己那輛除了鈴不響哪兒都亂響的自行車,頭上戴着一頂小兒子呂志民複員的時候帶回來的軍帽。
綠色布面、灰色兔毛的襯裡,耷拉着兩個耳扇子,一走一扇忽。
身上穿的那件棉大衣,油膩膩的。
胳膊肘、前襟和下擺的邊緣都已經補過了,就連每個扣眼兒,也都重新鎖過了。
這件大衣,早該換一換了。
當老人的,省啊,省啊,還不都是為了孩子。
李瑞林想起老呂頭的小兒子呂志民,聽說淨和老呂頭鬧不對付。
能說那孩子壞嗎?也不是,就是犟,你說東,他偏說西,毛毛躁躁,是個“二了八十”的渾小子。
唉,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
上了年紀,心裡還不得安甯啊。
做父母的,除非到了蹬腿的那一天,活一天,就有操不完的心。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李瑞林瞧着老呂頭走遠之後,便走進傳達室。
坐了一會兒,又站了起來,覺得這麼坐着不是個事兒,總得幹點什麼吧,又不知道該幹什麼才好。
他忽然覺得呆了這麼多年的廠子,變得好生分,好像他是個初來乍到的新工人。
這讓他覺着很不是滋味。
于是,他捅開了封着的蜂窩煤爐子,打了壺水放在爐子上燒着,又從門背後找出把大掃帚,嘩啦嘩啦地掃着傳達室門前的那段柏油小路。
說實在的,真沒有什麼可掃的,溜光的馬路挺幹淨,說邪乎點,真像舔過的那麼幹淨。
他直起腰,打量着遠遠近近的廠房。
從部隊轉業下來,他就到這個汽車廠來了。
二十多年,眼瞅着這個廠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就像眼瞅着鄰居家的孩子,生下來,吃奶,斷奶,會爬了,會走了,長大了,上學了……有時,他不明白,他明明見那孩子不久以前還光着屁股滿世界亂爬,怎麼一下子就變成了個漂亮小夥,穿着他頂不待見的喇叭褲,褲腿活像兩把用高粱篾兒紮成的笤帚,胳膊彎裡還挎着個小妞兒。
這工廠越來越氣派了。
比他家鄉那個縣城還大,繞廠子轉一圈,沒有大半個鐘頭怕是轉不下來。
一進廠子大門,是個挺大的圓形花圃,兩條柏油小路,從花圃左右兩旁繞了過去。
像兩條筋骨挺好的胳膊,摟着個大笸籮。
路邊,是挺直的白楊樹。
樹幹上的節子,活像人的眼睛,木格登登地瞪着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人們,也那麼瞪着李瑞林。
白楊樹下,是修剪得一般高低的小松牆。
松樹的針葉上,鏽滿了從北京城的煙囪裡冒出來的煤灰,葉子黑不黑、綠不綠。
花圃後面是辦公樓,辦公樓後面是一個挨一個的車間。
右邊,幾乎看不到邊兒的廣場上,一輛輛嶄新的、準備出廠的汽車,排列得整整齊齊,像列隊的新戰士,穿着剛發的新軍裝,背着烏光锃亮的新馬槍,很有一些排山倒海的氣勢。
就連滿肚子怨氣的李瑞林也不得不承認,在原先那個亂攤子、散攤子、爛攤子上幹出這一番成績,哪裡是隻花苦力氣就能辦到的?!那真是明槍暗箭,左推右擋,嫉賢妒能,一步一個陷阱。
全廠上上下下這些個人,誰是怎麼回事,那些多少年也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哪一樣李瑞林不知道啊。
陳詠明也是個人吧,也有悶在肚裡說不出的苦吧,怎麼就不見他有個灰心喪氣的時候? 爐子上的水開了。
咕嘟咕嘟的,氣兒挺足,把水壺蓋頂得呱嗒呱嗒地響。
李瑞林泡了杯茉莉花茶。
八角錢一兩的茶葉,還趕不上以前六角的。
真是,什麼都不如從前了。
他在椅子上坐下來,掏出裝煙絲的鐵盒和卷煙紙,卷了一支“大炮”,悠悠地吸着,一面端詳着傳達室裡簡單的陳設。
一張條款,用毛筆字寫得工工整整,醒目地貼在大挂鐘的下面。
大挂鐘的鐘擺搖來擺去,像個腦袋瓜,歪來歪去地在琢磨那張條款,看得有滋有味兒,沒完沒夠。
條款上這樣寫着: 五罰一元錢的暫行規定 一、随地吐痰; 二、随處抽煙; 三、亂丢紙片; 四、亂放車子; 五、家屬随便進廠。
凡有上述行為發生,各罰人民币一元。
曙光汽車制造廠 李瑞林把這條款瞧了又瞧,總覺得有點小題大做。
家屬小孩不能到廠子裡亂竄,這還說得過去。
可随處吸煙,随地吐痰,亂扔紙片,亂放自行車要罰一元錢,有那個必要嗎。
尋思大夥錢多了還是怎麼的?新鮮!沒見過!沒事兒上街看看去,滿大街的煙頭、紙屑、黏痰,越是人多,越是熱鬧的地方就越亂乎。
再說,誰能不吐痰呢?中國人沒有不吐痰的。
不信,就支着耳朵聽聽,别管在戲園子裡,報告會上,或是電汽車裡,馬路上的自行車隊裡,總能聽見打掃嗓子的聲音,往外咯痰的聲音。
吐口痰,又礙着誰什麼了呢?倒是自行車,那是亂放不了的。
看車的老娘們兒,會拿着大喇叭沖着不存車的人使勁兒吆喝,就算不想存車的人有張迫擊炮也打不透的厚臉皮,也甭想省下那二分錢。
一說,還是迫擊炮,那是哪個朝代的武器了?早不是李瑞林在部隊當迫擊炮手的那個時候了。
老喽!落後喽!除了迫擊炮,還能知道什麼呢? 肯定,這是陳詠明的主意。
前不久他才從日本考察回來,準是從那兒趸來的洋貨。
聽說全廠整整停工一天,擦所有車間的窗子。
說實話,那窗子打從建廠那天起,二十多年沒有擦過。
上面膩着一層黑褐色的濁物,但是誰也沒覺得那有什麼不好。
工廠嘛,又不是賓館,它本來就是個髒地方。
油泥、鐵末子、鑄造車間清砂時到處飛揚的黑砂……别說車間的窗子,就是車間外頭的樹葉,也像剛從鑄模裡倒出來,上面粘着一層黑砂。
你擦呀,有本事連樹葉也擦擦。
陳詠明向大家講文明生産的重要。
“挺好的廠房,弄得像個監獄。
黑乎乎的,一進廠房就讓人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
外國人要是看見這種廠房,準不跟你做買賣。
他不相信,用這種态度
一些工段要遷出去,騰出地方,車間的工藝線路才能調整。
需要蓋一個可以安裝三噸吊車的九百平方米的廠房。
根據陳詠明過去搞基建的經驗,幹基建主要是個組織工作,這個廠房三十天完成,他心裡還是有譜的。
他召集計劃處、基建處、運輸處布置工作。
“明天是星期天,基建處放線,運輸處清理場地,下午挖方,夜間打墊層。
現在天暖了,混凝土的養生期有四五個小時就可以了。
星期一起基礎。
” 星期一早上,陳詠明上班一看,工地上一動沒動。
他很奇怪,布置工作的時候,沒有人反對嘛!他到基建處去找董大山,辦公室裡沒有,直到九點鐘才把他找着。
“今天應該起基礎,怎麼一動沒動?” “這個線我不能放。
” “這就怪了,星期六開會不是說得好好的嗎?怎麼不能放?” “圖紙沒給,我怎麼放?” “我不是給了你一個平面圖嗎?” “那不能作為放線的依據。
”董大山振振有詞。
“平面圖不能放線嗎?” “不能。
” “這是标準廠房,十八米跨是标準跨距,平面圖上标沒标這個尺寸?” “有。
”董大山最怕陳詠明發問,他的問題像層層剝筍,最後非把你藏着掖着的東西剝出來不可。
“廠房的長度九百米,圖紙上有吧?” “有。
”董大山覺得扣子一環一環地扣緊了。
“好,再問,安裝天車的六米柱距是标準柱距你知道嗎?” “知道。
”他不能說不知道,宋克不是在汽車行業的廠長會議上表揚過他精通基建業務嗎? “既然平面圖上給了你這三個條件,你怎麼不能放這個線?你想糊弄老百姓?你知道,我可不是種地的。
三十天工期你給我耽誤了兩天。
你到底能不能放這個線?你說,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放出來?” “明天。
”董大山垂頭喪氣地說。
“不行。
今天下午三點你必須把線放出來,三點放不出來,你這個處長就别當了。
”說罷,陳詠明轉身就走。
下午兩點半一看,不但線放了,土方都開挖了。
陳詠明真想把董大山撤了。
這麼一件事,不但宋克打電話替董大山說情,連田守誠部長也給他打招呼。
田守誠不可能認識董大山,這當然是宋克遊說的結果。
陳詠明能不服從嗎?一個是他的主管局長,一個是重工業部的部長。
他能去問鄭子雲嗎?“你說的話算數不算數?‘能下放的權力,部裡一點兒不留……’”鄭子雲又能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據說他的工作也并不順利。
再說,他自己不是也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一定的遷就和讓步嗎?上次,田部長不知為什麼緣由來廠裡看看走走,他不是也同意報銷一筆招待費嗎?他說:“香煙嘛,就買三盒吧。
他們要抽就抽,不抽不要打開,留着下次用。
”原政工組組長深奧莫測地笑了。
還有人說他小氣。
小氣?誰不小氣又從自己腰包裡掏了一分錢呢?部長們在自己家裡抽煙怎麼辦?也有人招待?明知這麼做要讨人的不喜歡,但他要決心在自己的工廠裡造就一種公事公辦的風氣。
據說,行政科的經辦同志買了一條。
那位行政科長不錯,不給報銷,說:“剩下的哪裡去了?查不出來不要報銷。
”好,這麼一來,下次就沒有人再敢拿着公家的錢瞎花,并且從中揩油了。
有反對的,不是也有支持的嗎? 使陳詠明感到憂慮的還有,像李瑞林這種黨齡不算短、黨性比較強的同志,事情一涉及到自己頭上,不但思想跟不上趟,甚至還産生了抵觸情緒。
而且,随着今後工作的發展,肯定還會涉及更多按老規矩辦事的人。
那阻力是多麼的大啊!他,吃得消嗎? 偶爾,他也會有力不從心的惶惑和短暫地喪失信心。
這時候,他隻要大步流星地在廠子裡走上幾圈,心裡的郁悶漸漸就會被随時遇到需要他裁決的各種問題所驅散。
他沒有時間發愁,他必須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這複雜的生活中去。
扣工資的事,氣得李瑞林七竅生煙,可他既沒跳也沒鬧。
他知道這事不能鬧。
他不在理,擺到桌面兒上說不過去。
不管怎麼說,在他那雜亂的思想裡,還有一根弦總在提着:我是三十多年的老黨員了…… 老呂頭還按着老稱呼招呼他:“李書記,您——來得這麼早哇。
” 老呂頭的兩個門牙已經豁了,說起話來直漏風。
所以,那語調更讓李瑞林感到一種落魄的凄涼。
他原想對老呂頭說:“别叫我書記了,往後,就叫我老李吧。
”話到嘴邊兒,卻硬是說不出來。
一想到今後要與老呂頭為伍,一塊兒看大門兒了,臉上總有些挂不住的樣子。
話雖那麼說,共産黨的幹部能上能下。
誰見過呀。
曆來的習慣是,隻有那些犯了錯誤的幹部才會連撸幾級。
平白無故,哪有從幹部變工人的?不往上升,至少也得保持原有地位不變,才說得過去吧? 不論怎麼說,老呂頭還那麼稱呼他,在精神上多少給了他一些安慰。
至少老呂頭沒拿他當犯了錯誤、撸下來勞改的幹部。
于是他裝着沒有留神的樣子,隻是執意勸老呂頭早些下班,回家休息。
老呂頭從車棚裡推出自己那輛除了鈴不響哪兒都亂響的自行車,頭上戴着一頂小兒子呂志民複員的時候帶回來的軍帽。
綠色布面、灰色兔毛的襯裡,耷拉着兩個耳扇子,一走一扇忽。
身上穿的那件棉大衣,油膩膩的。
胳膊肘、前襟和下擺的邊緣都已經補過了,就連每個扣眼兒,也都重新鎖過了。
這件大衣,早該換一換了。
當老人的,省啊,省啊,還不都是為了孩子。
李瑞林想起老呂頭的小兒子呂志民,聽說淨和老呂頭鬧不對付。
能說那孩子壞嗎?也不是,就是犟,你說東,他偏說西,毛毛躁躁,是個“二了八十”的渾小子。
唉,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
上了年紀,心裡還不得安甯啊。
做父母的,除非到了蹬腿的那一天,活一天,就有操不完的心。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李瑞林瞧着老呂頭走遠之後,便走進傳達室。
坐了一會兒,又站了起來,覺得這麼坐着不是個事兒,總得幹點什麼吧,又不知道該幹什麼才好。
他忽然覺得呆了這麼多年的廠子,變得好生分,好像他是個初來乍到的新工人。
這讓他覺着很不是滋味。
于是,他捅開了封着的蜂窩煤爐子,打了壺水放在爐子上燒着,又從門背後找出把大掃帚,嘩啦嘩啦地掃着傳達室門前的那段柏油小路。
說實在的,真沒有什麼可掃的,溜光的馬路挺幹淨,說邪乎點,真像舔過的那麼幹淨。
他直起腰,打量着遠遠近近的廠房。
從部隊轉業下來,他就到這個汽車廠來了。
二十多年,眼瞅着這個廠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就像眼瞅着鄰居家的孩子,生下來,吃奶,斷奶,會爬了,會走了,長大了,上學了……有時,他不明白,他明明見那孩子不久以前還光着屁股滿世界亂爬,怎麼一下子就變成了個漂亮小夥,穿着他頂不待見的喇叭褲,褲腿活像兩把用高粱篾兒紮成的笤帚,胳膊彎裡還挎着個小妞兒。
這工廠越來越氣派了。
比他家鄉那個縣城還大,繞廠子轉一圈,沒有大半個鐘頭怕是轉不下來。
一進廠子大門,是個挺大的圓形花圃,兩條柏油小路,從花圃左右兩旁繞了過去。
像兩條筋骨挺好的胳膊,摟着個大笸籮。
路邊,是挺直的白楊樹。
樹幹上的節子,活像人的眼睛,木格登登地瞪着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人們,也那麼瞪着李瑞林。
白楊樹下,是修剪得一般高低的小松牆。
松樹的針葉上,鏽滿了從北京城的煙囪裡冒出來的煤灰,葉子黑不黑、綠不綠。
花圃後面是辦公樓,辦公樓後面是一個挨一個的車間。
右邊,幾乎看不到邊兒的廣場上,一輛輛嶄新的、準備出廠的汽車,排列得整整齊齊,像列隊的新戰士,穿着剛發的新軍裝,背着烏光锃亮的新馬槍,很有一些排山倒海的氣勢。
就連滿肚子怨氣的李瑞林也不得不承認,在原先那個亂攤子、散攤子、爛攤子上幹出這一番成績,哪裡是隻花苦力氣就能辦到的?!那真是明槍暗箭,左推右擋,嫉賢妒能,一步一個陷阱。
全廠上上下下這些個人,誰是怎麼回事,那些多少年也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哪一樣李瑞林不知道啊。
陳詠明也是個人吧,也有悶在肚裡說不出的苦吧,怎麼就不見他有個灰心喪氣的時候? 爐子上的水開了。
咕嘟咕嘟的,氣兒挺足,把水壺蓋頂得呱嗒呱嗒地響。
李瑞林泡了杯茉莉花茶。
八角錢一兩的茶葉,還趕不上以前六角的。
真是,什麼都不如從前了。
他在椅子上坐下來,掏出裝煙絲的鐵盒和卷煙紙,卷了一支“大炮”,悠悠地吸着,一面端詳着傳達室裡簡單的陳設。
一張條款,用毛筆字寫得工工整整,醒目地貼在大挂鐘的下面。
大挂鐘的鐘擺搖來擺去,像個腦袋瓜,歪來歪去地在琢磨那張條款,看得有滋有味兒,沒完沒夠。
條款上這樣寫着: 五罰一元錢的暫行規定 一、随地吐痰; 二、随處抽煙; 三、亂丢紙片; 四、亂放車子; 五、家屬随便進廠。
凡有上述行為發生,各罰人民币一元。
曙光汽車制造廠 李瑞林把這條款瞧了又瞧,總覺得有點小題大做。
家屬小孩不能到廠子裡亂竄,這還說得過去。
可随處吸煙,随地吐痰,亂扔紙片,亂放自行車要罰一元錢,有那個必要嗎。
尋思大夥錢多了還是怎麼的?新鮮!沒見過!沒事兒上街看看去,滿大街的煙頭、紙屑、黏痰,越是人多,越是熱鬧的地方就越亂乎。
再說,誰能不吐痰呢?中國人沒有不吐痰的。
不信,就支着耳朵聽聽,别管在戲園子裡,報告會上,或是電汽車裡,馬路上的自行車隊裡,總能聽見打掃嗓子的聲音,往外咯痰的聲音。
吐口痰,又礙着誰什麼了呢?倒是自行車,那是亂放不了的。
看車的老娘們兒,會拿着大喇叭沖着不存車的人使勁兒吆喝,就算不想存車的人有張迫擊炮也打不透的厚臉皮,也甭想省下那二分錢。
一說,還是迫擊炮,那是哪個朝代的武器了?早不是李瑞林在部隊當迫擊炮手的那個時候了。
老喽!落後喽!除了迫擊炮,還能知道什麼呢? 肯定,這是陳詠明的主意。
前不久他才從日本考察回來,準是從那兒趸來的洋貨。
聽說全廠整整停工一天,擦所有車間的窗子。
說實話,那窗子打從建廠那天起,二十多年沒有擦過。
上面膩着一層黑褐色的濁物,但是誰也沒覺得那有什麼不好。
工廠嘛,又不是賓館,它本來就是個髒地方。
油泥、鐵末子、鑄造車間清砂時到處飛揚的黑砂……别說車間的窗子,就是車間外頭的樹葉,也像剛從鑄模裡倒出來,上面粘着一層黑砂。
你擦呀,有本事連樹葉也擦擦。
陳詠明向大家講文明生産的重要。
“挺好的廠房,弄得像個監獄。
黑乎乎的,一進廠房就讓人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
外國人要是看見這種廠房,準不跟你做買賣。
他不相信,用這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