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姓“窮”的人們
關燈
小
中
大
有半尺高的門檻兒就像一堵高牆,再也沒有勇氣邁過去了。
永生正然躊躇,這家的主人出來了。
這個人叫田金玉。
他就是梁永生來甯安寨尋找雒大娘時認識的第一個人。
現在他見梁永生挾着條口袋正在他門前徘徊,心裡明白了八九分。
于是,他沒容永生張口,搶先開了腔: “永生,是想借點吃的不?” 梁永生才剛說出個“是”字,還沒說向他借,他又趕緊把話頭搶過去: “咱爺兒倆一樣的‘前程’。
” 他怕光憑嘴說人家不信,會得罪人,又把胳肢窩裡的口袋抽出來,拿在手裡掂了兩掂,擺出一副無可奈何的神态,以憂愁而兼有同情的口吻說: “你看!我這不也是……唉!” 他一邊說着,一邊窺探梁永生那尴尬的表情,心裡想:“永生這孩子是個好人,要論這個人,該借給他;可是,他的家境太窮了!要是借給他,萬一還不起了怎麼辦?”他橫思豎想,覺着還是東西要緊,于是又說: “遇上這種年月兒,像咱們過的這号磕磕絆絆的窮日子,真難呀!” 他為了使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得更準确,說罷又緊跟着話尾兒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你看,田金玉這個人,他既不像喬福增那樣,總恨窮人死不淨;他又不像門大爺那樣,窮人遭罪他心痛。
那麼,他到底是個什麼人呢?他家的光景是這樣的:十來畝地一頭牛兒,老婆孩子熱炕頭兒;他的為人是:上炕認得老婆孩兒,下炕認得一雙鞋兒;外财不貪,吃虧不幹。
因為他的心裡成天價揣着個“外财不貪,吃虧不幹”的處世訣兒,所以見了比他富的他就谝富,老怕人家瞧不起;見了比他窮的他就哭窮,總怕人家借他的。
一到冬春之交青黃不接,他的胳肢窩裡三六九地挾着條口袋,為的是用這條口袋來堵住向他求借人的嘴,免得人家把話說出來,借給吧,他舍不得;不借吧,他又怕得罪人家。
“大事瞞不了莊鄉,小事昧不住鄰居。
”誰家存糧缺糧,老街坊都摸個七成八脈的。
田金玉弄這套假相兒,梁永生自然知道。
那麼,永生為啥還借到他的門上來呢?這是因為他一看來了這麼多枵腹饑腸的人等着吃飯,心裡一急,萬般無奈,才來到田金玉這個中流戶兒的門口上。
要不,到誰家的門上去呢?到窮人家的門上去嗎?永生知道,那些窮爺兒們都和自己是一個單子吃藥,怎麼忍心去叫人家為難呢?上财主家去借嗎?那不等于魚去吞餌上了鈎?甯可餓死也不能求财主哇!這時,他見田金玉又向他搬出了那支吾搪塞的老一套,就拔腿走開了。
光走開完不了呀!下晚兒那頓飯怎麼辦?最後還是又走了那條走絮了的老道——在窮爺們兒之間,東家一碗面子,西家一瓢米,七湊八湊湊合了一點吃的。
回到家,楊翠花掂對着撙到兩下裡,又摻上一些幹菜,馇了滿滿的一大鍋菜粥。
梁永生懷着不安的心情,向那些素不相識的逃難人抱歉地說: “将就着點吧!好在是窮人知道窮人的心。
” 第二天一早,翠花把撙出來的面子一股腦兒全倒上,又煮了一鍋稠菜粥,讓那些逃難人吃飽喝足好上路。
那些逃難的窮人,吃了兩頓飽飯,精神、體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恢複。
他們知道:雖然隻擾了永生兩頓飯,可是一定會把他這個拿不成個兒的窮日子,又拽了個大窟窿。
所以他們在臨出門的時候,都緊緊抓住主人的手,感動得光流眼淚說不出話來。
在秦大哥要出門的時候,雒大娘拿着一塊舊布遞給他說: “我見孩子沒褯子,你把這塊舊布帶上吧……” 秦大哥把布接在手裡,沉思了一陣,突然說道: “你們救人救到底吧——”秦大哥指着懷裡的孩子說,“我想把他留給你們。
” 秦大哥這一說,永生全家悶了宮。
先說門大爺——他從心眼兒裡可憐這個窮孩子,可又覺得當公公的,不能以家長身份硬主着給侄媳婦收養個孩子;再說雒大娘——她早就擔心:這孩子歲數太小,跟着個男人怕是活不成!可又想到翠花已經身懷有孕,往前就要占房坐月子,我要再給她承攬一個,能顧得過來嗎?至于翠花——她的心裡是想把這個羸弱的孩子收下的,可她知道自己的日子少吃無穿,又怕添人加口把丈夫愁壞,所以也沒敢應聲;說到永生——他原先是這樣想的:像收養小孩兒這類事兒,應當先由老人做主,或者是翠花說話,我不應當亂插嘴胡揞插,因而也沒言語…… 秦大哥見他一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答腔,知道他們作難,又解釋說: “我知道你們日子窮,添
永生正然躊躇,這家的主人出來了。
這個人叫田金玉。
他就是梁永生來甯安寨尋找雒大娘時認識的第一個人。
現在他見梁永生挾着條口袋正在他門前徘徊,心裡明白了八九分。
于是,他沒容永生張口,搶先開了腔: “永生,是想借點吃的不?” 梁永生才剛說出個“是”字,還沒說向他借,他又趕緊把話頭搶過去: “咱爺兒倆一樣的‘前程’。
” 他怕光憑嘴說人家不信,會得罪人,又把胳肢窩裡的口袋抽出來,拿在手裡掂了兩掂,擺出一副無可奈何的神态,以憂愁而兼有同情的口吻說: “你看!我這不也是……唉!” 他一邊說着,一邊窺探梁永生那尴尬的表情,心裡想:“永生這孩子是個好人,要論這個人,該借給他;可是,他的家境太窮了!要是借給他,萬一還不起了怎麼辦?”他橫思豎想,覺着還是東西要緊,于是又說: “遇上這種年月兒,像咱們過的這号磕磕絆絆的窮日子,真難呀!” 他為了使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得更準确,說罷又緊跟着話尾兒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你看,田金玉這個人,他既不像喬福增那樣,總恨窮人死不淨;他又不像門大爺那樣,窮人遭罪他心痛。
那麼,他到底是個什麼人呢?他家的光景是這樣的:十來畝地一頭牛兒,老婆孩子熱炕頭兒;他的為人是:上炕認得老婆孩兒,下炕認得一雙鞋兒;外财不貪,吃虧不幹。
因為他的心裡成天價揣着個“外财不貪,吃虧不幹”的處世訣兒,所以見了比他富的他就谝富,老怕人家瞧不起;見了比他窮的他就哭窮,總怕人家借他的。
一到冬春之交青黃不接,他的胳肢窩裡三六九地挾着條口袋,為的是用這條口袋來堵住向他求借人的嘴,免得人家把話說出來,借給吧,他舍不得;不借吧,他又怕得罪人家。
“大事瞞不了莊鄉,小事昧不住鄰居。
”誰家存糧缺糧,老街坊都摸個七成八脈的。
田金玉弄這套假相兒,梁永生自然知道。
那麼,永生為啥還借到他的門上來呢?這是因為他一看來了這麼多枵腹饑腸的人等着吃飯,心裡一急,萬般無奈,才來到田金玉這個中流戶兒的門口上。
要不,到誰家的門上去呢?到窮人家的門上去嗎?永生知道,那些窮爺兒們都和自己是一個單子吃藥,怎麼忍心去叫人家為難呢?上财主家去借嗎?那不等于魚去吞餌上了鈎?甯可餓死也不能求财主哇!這時,他見田金玉又向他搬出了那支吾搪塞的老一套,就拔腿走開了。
光走開完不了呀!下晚兒那頓飯怎麼辦?最後還是又走了那條走絮了的老道——在窮爺們兒之間,東家一碗面子,西家一瓢米,七湊八湊湊合了一點吃的。
回到家,楊翠花掂對着撙到兩下裡,又摻上一些幹菜,馇了滿滿的一大鍋菜粥。
梁永生懷着不安的心情,向那些素不相識的逃難人抱歉地說: “将就着點吧!好在是窮人知道窮人的心。
” 第二天一早,翠花把撙出來的面子一股腦兒全倒上,又煮了一鍋稠菜粥,讓那些逃難人吃飽喝足好上路。
那些逃難的窮人,吃了兩頓飽飯,精神、體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恢複。
他們知道:雖然隻擾了永生兩頓飯,可是一定會把他這個拿不成個兒的窮日子,又拽了個大窟窿。
所以他們在臨出門的時候,都緊緊抓住主人的手,感動得光流眼淚說不出話來。
在秦大哥要出門的時候,雒大娘拿着一塊舊布遞給他說: “我見孩子沒褯子,你把這塊舊布帶上吧……” 秦大哥把布接在手裡,沉思了一陣,突然說道: “你們救人救到底吧——”秦大哥指着懷裡的孩子說,“我想把他留給你們。
” 秦大哥這一說,永生全家悶了宮。
先說門大爺——他從心眼兒裡可憐這個窮孩子,可又覺得當公公的,不能以家長身份硬主着給侄媳婦收養個孩子;再說雒大娘——她早就擔心:這孩子歲數太小,跟着個男人怕是活不成!可又想到翠花已經身懷有孕,往前就要占房坐月子,我要再給她承攬一個,能顧得過來嗎?至于翠花——她的心裡是想把這個羸弱的孩子收下的,可她知道自己的日子少吃無穿,又怕添人加口把丈夫愁壞,所以也沒敢應聲;說到永生——他原先是這樣想的:像收養小孩兒這類事兒,應當先由老人做主,或者是翠花說話,我不應當亂插嘴胡揞插,因而也沒言語…… 秦大哥見他一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答腔,知道他們作難,又解釋說: “我知道你們日子窮,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