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姓“窮”的人們
關燈
小
中
大
北風呼嘯,黃塵滾滾,天和地渾然一體。
衣着褴褛的逃難人,一幫幫,一群群,推車擔擔,拖兒帶女,一齊擁進甯安寨的街道。
東頭的廟宇裡,西頭的祠堂裡,以及村裡的碾棚裡,磨棚裡,車棚裡,草棚裡,就連許多門樓下,全都塞滿了操着外地口音的罹難人。
一個怒氣滿腮的逃難人,懷裡抱着個孩子,胳肢窩裡挾着根棍子,向人們訴說着他那貧寒的身世和苦難的境遇。
他說着說着,大滴大滴的熱淚,從浮着塵土的臉上滾下來。
緊接着,他又向人們打聽:“這村有收養小孩的戶嗎?” 梁永生每當見到這饑腸辘辘的人群,每當聽到這絞心劐肚的話語,心裡就像壓上一塊坯,吃不下飯,睡不着覺。
土鼈财主喬福增,在他的祠堂裡,設上一張八仙桌子,專門收買逃難人的東西——一床被子,隻換五斤生紅薯;一件棉襖,隻換三個窩窩頭……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
寒冷的夜色籠罩着村莊。
漆黑的天空落下片片雪花。
黑暗的村莊被星星點點的黃色燈光一照,顯得霧濛濛的。
村莊的上空,仿佛還回旋着白日那嘈雜的餘音。
飗飗的寒風,挾持着飛雪,在田野裡、河岸上、墳冢間奔馳着,又刮進村落、街巷、庭院,搜刮着地皮,沖擊着牆壁,形成一陣陣強大的、灰色的旋風,卷着冰雪的塵埃騰上高空。
一霎兒,那涼飕飕的冰雪塵埃,又從漫空中灑下來,撲打着衣不蔽體的逃難人。
寄宿在喬福增那紅漆大門外邊的逃難人,剛剛打了個蒙眬,又被刺骨的寒風凍醒。
這時候,饑餓,寒冷,困乏,殘酷地折磨着他們。
有的人,一骨碌爬起來,搓手,跺腳,捂耳朵,擤鼻涕,擦眼抹淚。
繼而,便是此起彼應的怒罵聲。
他們是罵财主?是罵官府?還是罵老天爺?從這少頭無尾的罵聲中,分不大清楚;反正是罵把災難強加于窮人的那些孬種。
那些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嬰兒,時而發出陣陣哭聲。
哭聲就像一把鋼刀,插進母親的心胸。
面挂哭容的母親,兩眼早就成了幹涸的泉眼,再也流不出一滴淚水。
就在這時,一股酒肉的香味兒,從門縫裡鑽出來。
此情此景,恰似一首民歌描述過的慘狀:“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擺酒宴,幾家流散在街頭。
” “富幫富,窮幫窮。
”村中的窮爺們兒,都來幫襯這些處在水深火熱中的逃難人。
他們,有的用兩節罐子提來了野菜湯,有的用莛稈兒傳盤端來了糠團子,也有的抱來一些滑稭讓他們當鋪草,還有的送來幾件舊鞋、爛褂子。
梁永生把一家人撙出來的高粱面兒馇成稠粥,用個大瓦盆子端進碾棚。
一位老大爺感動得熱淚紛紛,問道:“貴姓啊?” 梁永生說:“大爺,甭問啦,咱們都是姓‘窮’的!” 梁永生出了碾棚,來到街上。
他見有一對中年夫婦依偎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蜷縮在路旁的牆根下,便走過去問道:“你們才來吧?” 那壯年漢子說:“不,來了老大晌了。
” 梁永生說:“恰才我打這裡過去,咋沒見到你們?” 那中年女人說:“那時俺們在西頭祠堂裡。
” 梁永生又問:“那裡不比這裡暖和?為啥跑到這裡來?” 那老太太說:“叫狗财主攆出來了!” “為啥?” “唉——!” 老太太長長地歎了口氣,搖搖頭,沒再說啥。
好像是,在這一聲悲憤交加的長歎中,把她應當說的話全包括了。
稍一沉,那壯年漢子怒氣沖沖地解釋道: “那财主是個老肥。
肥得胳臂垂不下,像個牛鞅子挂在肩上……對,是姓喬。
喬老财可真巧利!他派人弄來好幾笸籮棒子,讓在他祠堂裡避風的人,都給他搓棒子,還說他是吃齋行善之人,為的是讓這些逃難人賺暖和……” “合适幹!”梁永生氣憤地說,“淨捉弄窮人!” “這位老大娘因為得了病,沒有力氣給他搓棒子,那個财主就硬把她轟出來了!”那中年女人說,“俺兩口子不放心,也跟了出來……”永生問了一下,原來他們不是一家子,是在逃荒路上相識的。
永生又關切地說: “走!先到我家落落腳去吧?” “那敢是好。
” 梁永生領着這三位逃難人,一邊拉着叨兒一邊往家走。
正要進門的時候,那中年女人突然問永生:“你幾個娃子?……沒有?……這不是孩子在家裡哭嗎?” 大嫂這麼一說,永生才注意到,家裡果然有個娃子的哭聲。
怨不得人們常說:生過孩子的女人,對孩子的哭聲特别敏感。
永生揣着納悶
衣着褴褛的逃難人,一幫幫,一群群,推車擔擔,拖兒帶女,一齊擁進甯安寨的街道。
東頭的廟宇裡,西頭的祠堂裡,以及村裡的碾棚裡,磨棚裡,車棚裡,草棚裡,就連許多門樓下,全都塞滿了操着外地口音的罹難人。
一個怒氣滿腮的逃難人,懷裡抱着個孩子,胳肢窩裡挾着根棍子,向人們訴說着他那貧寒的身世和苦難的境遇。
他說着說着,大滴大滴的熱淚,從浮着塵土的臉上滾下來。
緊接着,他又向人們打聽:“這村有收養小孩的戶嗎?” 梁永生每當見到這饑腸辘辘的人群,每當聽到這絞心劐肚的話語,心裡就像壓上一塊坯,吃不下飯,睡不着覺。
土鼈财主喬福增,在他的祠堂裡,設上一張八仙桌子,專門收買逃難人的東西——一床被子,隻換五斤生紅薯;一件棉襖,隻換三個窩窩頭……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
寒冷的夜色籠罩着村莊。
漆黑的天空落下片片雪花。
黑暗的村莊被星星點點的黃色燈光一照,顯得霧濛濛的。
村莊的上空,仿佛還回旋着白日那嘈雜的餘音。
飗飗的寒風,挾持着飛雪,在田野裡、河岸上、墳冢間奔馳着,又刮進村落、街巷、庭院,搜刮着地皮,沖擊着牆壁,形成一陣陣強大的、灰色的旋風,卷着冰雪的塵埃騰上高空。
一霎兒,那涼飕飕的冰雪塵埃,又從漫空中灑下來,撲打着衣不蔽體的逃難人。
寄宿在喬福增那紅漆大門外邊的逃難人,剛剛打了個蒙眬,又被刺骨的寒風凍醒。
這時候,饑餓,寒冷,困乏,殘酷地折磨着他們。
有的人,一骨碌爬起來,搓手,跺腳,捂耳朵,擤鼻涕,擦眼抹淚。
繼而,便是此起彼應的怒罵聲。
他們是罵财主?是罵官府?還是罵老天爺?從這少頭無尾的罵聲中,分不大清楚;反正是罵把災難強加于窮人的那些孬種。
那些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嬰兒,時而發出陣陣哭聲。
哭聲就像一把鋼刀,插進母親的心胸。
面挂哭容的母親,兩眼早就成了幹涸的泉眼,再也流不出一滴淚水。
就在這時,一股酒肉的香味兒,從門縫裡鑽出來。
此情此景,恰似一首民歌描述過的慘狀:“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擺酒宴,幾家流散在街頭。
” “富幫富,窮幫窮。
”村中的窮爺們兒,都來幫襯這些處在水深火熱中的逃難人。
他們,有的用兩節罐子提來了野菜湯,有的用莛稈兒傳盤端來了糠團子,也有的抱來一些滑稭讓他們當鋪草,還有的送來幾件舊鞋、爛褂子。
梁永生把一家人撙出來的高粱面兒馇成稠粥,用個大瓦盆子端進碾棚。
一位老大爺感動得熱淚紛紛,問道:“貴姓啊?” 梁永生說:“大爺,甭問啦,咱們都是姓‘窮’的!” 梁永生出了碾棚,來到街上。
他見有一對中年夫婦依偎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蜷縮在路旁的牆根下,便走過去問道:“你們才來吧?” 那壯年漢子說:“不,來了老大晌了。
” 梁永生說:“恰才我打這裡過去,咋沒見到你們?” 那中年女人說:“那時俺們在西頭祠堂裡。
” 梁永生又問:“那裡不比這裡暖和?為啥跑到這裡來?” 那老太太說:“叫狗财主攆出來了!” “為啥?” “唉——!” 老太太長長地歎了口氣,搖搖頭,沒再說啥。
好像是,在這一聲悲憤交加的長歎中,把她應當說的話全包括了。
稍一沉,那壯年漢子怒氣沖沖地解釋道: “那财主是個老肥。
肥得胳臂垂不下,像個牛鞅子挂在肩上……對,是姓喬。
喬老财可真巧利!他派人弄來好幾笸籮棒子,讓在他祠堂裡避風的人,都給他搓棒子,還說他是吃齋行善之人,為的是讓這些逃難人賺暖和……” “合适幹!”梁永生氣憤地說,“淨捉弄窮人!” “這位老大娘因為得了病,沒有力氣給他搓棒子,那個财主就硬把她轟出來了!”那中年女人說,“俺兩口子不放心,也跟了出來……”永生問了一下,原來他們不是一家子,是在逃荒路上相識的。
永生又關切地說: “走!先到我家落落腳去吧?” “那敢是好。
” 梁永生領着這三位逃難人,一邊拉着叨兒一邊往家走。
正要進門的時候,那中年女人突然問永生:“你幾個娃子?……沒有?……這不是孩子在家裡哭嗎?” 大嫂這麼一說,永生才注意到,家裡果然有個娃子的哭聲。
怨不得人們常說:生過孩子的女人,對孩子的哭聲特别敏感。
永生揣着納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