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婚喜日
關燈
小
中
大
像被蜂螫了一下兒似的,把手帕包兒飕地拽出來,棗和栗子滾了一炕。
這一來,人們笑得更厲害了。
原來,甯安寨一帶,有個風俗:在新婚這天,做長輩的來看新娘子,都要送些棗兒和栗子,作為賀喜的禮物。
這是啥意思?據說是借棗和栗子的字音,求其吉利——“早”“立子”。
究其實,這個風俗也許是這麼形成的:街坊鄰居男娶女嫁,總是應當送點禮的;送啥哩?山東省是栗子的産地,附近又是“樂陵金絲小棗”的故鄉,在這遠離城鎮交通不便的窮鄉僻壤,對那些少這無那的貧苦農民來說,送這兩種禮物還比較方便些。
人們的笑聲一稀,魏大嬸拍着雒大娘插科打诨地逗哏說: “俺那老嫂子呀,你就等着抱孫子吧!” “托你嬸子的福!俺就盼着那一天呢!” 雒大娘這一句,逗引得窗裡窗外的人,又都笑起來。
窗外,淨些好奇的娃娃們。
他們把三塊整磚摞起來,跐在上邊,扒着窗台邊兒,聽着屋裡的動靜。
那些大膽的調皮鬼,悄悄爬上窗台,把手指頭放在嘴裡蘸濕,然後再慢慢地、無聲無息地把窗紙捅個小小的窟窿,又用手做一個望筒放在眼上,對着窗紙上的小孔洞往裡瞅,瞅一陣,笑一陣,有時還要就着大人的話把兒插上個一言半句,招來大人的笑罵聲: “你們這些小毛桃兒!胡揞插個啥?” 一幫小丫頭兒們,比這些小子蛋子要安穩多了。
她們有的擠在門口上,靜悄悄地朝裡看着;有的在天井裡踢毽子、跳繩兒,隻有屋裡爆炸開一陣哄堂大笑的時候,她們才豎起耳朵聽一聽。
在庭院的盡東南角上,有兩個蛐蛐兒在牆根底下的一撮雜草中啾啾地叫着。
一隻不怕人的家雀兒,就在這人聲鼓噪的氣氛中,口銜橫草從天外飛來,掠過人們的頭頂,鑽進角門洞子的牆洞裡去了。
那隻仿佛是特意趕來的喜鵲,落在隔牆搭拉過來的魏大爺那柳樹梢上,沖着這笑語喧嘩的庭院喳喳地叫着;它還時而張開翅膀忽閃幾下,為的是讓身子在那顫顫巍巍的柳條上保持平衡,以免滑落下來。
從來閑不住的梁永生,獨自一人蹲在院門口,正在給角門樓子砌鹼腳。
他幹得是那麼聚精會神,并且忙得汗流浃背,這院裡院外熙熙攘攘非同尋常的熱鬧氣氛,他像壓根兒不知道,或者與他根本無關似的。
魏大叔背着糞筐湊過來,他心裡話:“永生真是個過家的好孩子。
”可他嘴裡卻說: “永生啊,日子不夠你過的,活兒不夠你幹的,到了今天啦怎麼還這麼死乞白賴地幹?人一輩子就隻有一個新婚的日子啊!” 永生撂下瓦刀,禮貌地站起身來,兩手抓住對襟褂子扇着風,龇着兩排整齊的白牙笑咧咧地說: “人閑生病,石閑生苔。
幹點營生兒心裡痛快!” 他說罷,又蹲下身去忙起來。
魏大叔把糞筐扣在地上,坐上去,掏出煙袋來。
他一邊抽着煙,一邊向永生詢問翠花的身世。
當永生把翠花的血淚家史學說完後,魏大叔“嗯”了兩聲,深有感觸地說: “好哇!你這個被‘窮’字攢在一塊兒的家庭,總算把咱窮爺們兒的行當占全了——你門大爺,是個窮手藝巴子;你雒大娘,是個窮‘莊戶孫’;你呢,是個長工的後代;這不,又娶了個吃勞金的窮店員的閨女為妻……” 在魏大叔和梁永生叙家常的當兒,尤大哥拿着個沙勺從樹行子裡穿過來,不聲不響地站在了魏大叔的脊梁後頭。
當魏大叔說到這裡時,他也诙諧地開了腔: “魏大叔,你這話兒說得不圓!” “咋不圓?” “你這兩家夥起來嘛,那可真算占全了!” “哦,對了——永生家還少個佃戶。
”魏大叔又問尤大哥,“咦?你說話的聲音不對呀!” “咋的?” “我聽着鼻鼻囊囊的呐!” “大叔的耳音還真靈哩!”尤大哥笑着說,“前天夜間行船,叫暴雨激着了。
” “你給喬福增當了十年的船工,光拉纖拉斷的繩子怕比這棵柳樹上的葉子還多,叫雨激着他不管?” “管個屁!養幾天病扣工錢還不算,借他的沙铫子熬藥還不借給哩!”尤大哥把沙勺一舉,“這不,才從田金玉家借來一個沙勺,就合着用吧——唉!” 永生掄起瓦刀把磚削去一個角子,帶氣地說道: “我總有一天要看看财主的心是不是肉的!” 他爺兒仨正閑談末論,雒大娘把魏大嬸送出門來。
魏大嬸一邊走一邊說: “這媳婦我一看就相中了!又精神,又實在,又潑辣,又能幹,你瞧吧,準是把過家之道的
這一來,人們笑得更厲害了。
原來,甯安寨一帶,有個風俗:在新婚這天,做長輩的來看新娘子,都要送些棗兒和栗子,作為賀喜的禮物。
這是啥意思?據說是借棗和栗子的字音,求其吉利——“早”“立子”。
究其實,這個風俗也許是這麼形成的:街坊鄰居男娶女嫁,總是應當送點禮的;送啥哩?山東省是栗子的産地,附近又是“樂陵金絲小棗”的故鄉,在這遠離城鎮交通不便的窮鄉僻壤,對那些少這無那的貧苦農民來說,送這兩種禮物還比較方便些。
人們的笑聲一稀,魏大嬸拍着雒大娘插科打诨地逗哏說: “俺那老嫂子呀,你就等着抱孫子吧!” “托你嬸子的福!俺就盼着那一天呢!” 雒大娘這一句,逗引得窗裡窗外的人,又都笑起來。
窗外,淨些好奇的娃娃們。
他們把三塊整磚摞起來,跐在上邊,扒着窗台邊兒,聽着屋裡的動靜。
那些大膽的調皮鬼,悄悄爬上窗台,把手指頭放在嘴裡蘸濕,然後再慢慢地、無聲無息地把窗紙捅個小小的窟窿,又用手做一個望筒放在眼上,對着窗紙上的小孔洞往裡瞅,瞅一陣,笑一陣,有時還要就着大人的話把兒插上個一言半句,招來大人的笑罵聲: “你們這些小毛桃兒!胡揞插個啥?” 一幫小丫頭兒們,比這些小子蛋子要安穩多了。
她們有的擠在門口上,靜悄悄地朝裡看着;有的在天井裡踢毽子、跳繩兒,隻有屋裡爆炸開一陣哄堂大笑的時候,她們才豎起耳朵聽一聽。
在庭院的盡東南角上,有兩個蛐蛐兒在牆根底下的一撮雜草中啾啾地叫着。
一隻不怕人的家雀兒,就在這人聲鼓噪的氣氛中,口銜橫草從天外飛來,掠過人們的頭頂,鑽進角門洞子的牆洞裡去了。
那隻仿佛是特意趕來的喜鵲,落在隔牆搭拉過來的魏大爺那柳樹梢上,沖着這笑語喧嘩的庭院喳喳地叫着;它還時而張開翅膀忽閃幾下,為的是讓身子在那顫顫巍巍的柳條上保持平衡,以免滑落下來。
從來閑不住的梁永生,獨自一人蹲在院門口,正在給角門樓子砌鹼腳。
他幹得是那麼聚精會神,并且忙得汗流浃背,這院裡院外熙熙攘攘非同尋常的熱鬧氣氛,他像壓根兒不知道,或者與他根本無關似的。
魏大叔背着糞筐湊過來,他心裡話:“永生真是個過家的好孩子。
”可他嘴裡卻說: “永生啊,日子不夠你過的,活兒不夠你幹的,到了今天啦怎麼還這麼死乞白賴地幹?人一輩子就隻有一個新婚的日子啊!” 永生撂下瓦刀,禮貌地站起身來,兩手抓住對襟褂子扇着風,龇着兩排整齊的白牙笑咧咧地說: “人閑生病,石閑生苔。
幹點營生兒心裡痛快!” 他說罷,又蹲下身去忙起來。
魏大叔把糞筐扣在地上,坐上去,掏出煙袋來。
他一邊抽着煙,一邊向永生詢問翠花的身世。
當永生把翠花的血淚家史學說完後,魏大叔“嗯”了兩聲,深有感觸地說: “好哇!你這個被‘窮’字攢在一塊兒的家庭,總算把咱窮爺們兒的行當占全了——你門大爺,是個窮手藝巴子;你雒大娘,是個窮‘莊戶孫’;你呢,是個長工的後代;這不,又娶了個吃勞金的窮店員的閨女為妻……” 在魏大叔和梁永生叙家常的當兒,尤大哥拿着個沙勺從樹行子裡穿過來,不聲不響地站在了魏大叔的脊梁後頭。
當魏大叔說到這裡時,他也诙諧地開了腔: “魏大叔,你這話兒說得不圓!” “咋不圓?” “你這兩家夥起來嘛,那可真算占全了!” “哦,對了——永生家還少個佃戶。
”魏大叔又問尤大哥,“咦?你說話的聲音不對呀!” “咋的?” “我聽着鼻鼻囊囊的呐!” “大叔的耳音還真靈哩!”尤大哥笑着說,“前天夜間行船,叫暴雨激着了。
” “你給喬福增當了十年的船工,光拉纖拉斷的繩子怕比這棵柳樹上的葉子還多,叫雨激着他不管?” “管個屁!養幾天病扣工錢還不算,借他的沙铫子熬藥還不借給哩!”尤大哥把沙勺一舉,“這不,才從田金玉家借來一個沙勺,就合着用吧——唉!” 永生掄起瓦刀把磚削去一個角子,帶氣地說道: “我總有一天要看看财主的心是不是肉的!” 他爺兒仨正閑談末論,雒大娘把魏大嬸送出門來。
魏大嬸一邊走一邊說: “這媳婦我一看就相中了!又精神,又實在,又潑辣,又能幹,你瞧吧,準是把過家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