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古廟許親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月的天,财主的臉,說變就變。
這天,驕陽當空,萬裡無雲。
掌燈時分,老天爺突然變了臉。
黑壓壓的老雲頭,勢如千山萬嶺,出現在西北天角。
雲端裡,電在閃,雷在鳴。
風,也越刮越大,越刮越猛。
直刮得塵土漫天,柴草飛舞。
雲乘風勢,掠空迅跑,撲頭蓋頂壓将過來。
這時候,盤鄉歸來的梁永生,正走在漫窪荒郊。
這個漫窪,叫水泊窪,是個大荒場,方圓十幾裡沒有人煙。
荒窪的土地,春天一片堿,夏天一片水,三年兩頭澇,十年九不收。
因此,顯得格外空曠,荒涼。
梁永生每天外出盤鄉,早上頂星去,晚上戴月歸,來回都要穿窪而過。
今天,他挑着锢漏挑兒,正忽呀顫地走着,猛然擡頭一望,隻見天空中,先渾濁,後蒼黃,繼而晦暗。
緊接着,狂飙驟落,濃雲蔽日,仿佛一口大鍋扣在頭頂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正在這時,梁永生面前不遠處,出現了一座古廟。
這座荒窪古廟,坐落在一個平地凸起、像個孤島似的高台上。
相傳在漢朝時候,有個侯爵在這兒建過都,名叫林城。
如今那林城早已無影無蹤了。
也不知是哪個朝代,在林城的廢墟上,修起了這座古廟,叫“泰山奶奶廟”。
永生天天出外盤鄉要從廟前走個來回,有時還在廟台上歇歇腳,涼快涼快;高興時也曾到廟裡頭去轉悠過。
現在他一看暴雨将至,就晃開膀子,甩開胳臂,大步夾小步,三步并兩步,一陣疾走緊颠,撲向古廟奔來。
梁永生剛剛趕到廟門口,雨就下上了。
先是一道立閃,跟着一聲炸雷;炸雷那隆隆的餘音還沒消逝盡,稀稀拉拉的大雨點子就落開了。
雨點落地,足有銅錢大,砸得地皮砰砰啪啪響成一片。
雨點由稀而密,由緩漸急,瞬息之間,便成了傾盆而降的滂沱大雨。
梁永生把肩上的扁擔一橫,騰騰騰,攀上那七磴台階;将挑子放在門樓下,屁股坐在高高的青石門墩上,抓下罩在頭上的羊肚子手巾,擦起臉上的汗來。
他一邊擦着汗,還一邊罵老天爺: “偏跟我過不去——你要晚下吃頓飯的工夫,我就到家了。
” 永生這話,一點不假。
這座古廟的位置,在荒窪的正當央。
從這裡到甯安寨,還有不大不小八裡路。
到周遭兒的其他村莊,也都差不離的遠。
俗話說:“空身人兒攆不上推車漢,車輪子再快追不過扁擔。
”梁永生隻要挑子上了肩,竹把子扁擔吱扭咯扭一叫喚,他那兩條腿越邁越快,這八裡之遙,興許用不了吃頓飯的工夫就能走下來。
天,已經入夜了。
廟裡廟外,一片漆黑。
梁永生是個勤快人。
從來沒有這麼閑在過。
如今他被風雨困在廟門裡,要看書看不見,要走又走不了,閑得他兩手發癢,急得他直流躁汗。
于是,他習慣地摸起踩在腳下的一根草棍兒,一掐兩截,雙起來掐成四截,再雙起來掐成八截…… 急躁的永生正在消磨時間,電光閃處,一片荒涼景象映入他的眼簾:廟前廟側,在這高高的台階下邊,滿是凸凸凹凹的荒場。
高坎上,紅荊墩墩;低窪處,蘆葦叢叢。
在這荊墩、葦叢之間,有條時隐時現彎彎曲曲的蚰蜒小道,這便是永生盤鄉的那條必由之路。
路邊上,有許許多多小水汪。
它們大大小小,形形狀狀,被風吹皺的積水,宛如一塊塊的鏡子,對着黑夜的風雨,頑強地閃着白光。
廟院正中,有座大殿。
大殿前頭,有棵古槐。
這槐樹,樹幹已經空了,吃勁一敲,發出砰砰的響聲。
樹上的枝丫,十有八九已經死去,隻有為數不多的幾根枝兒,還在掙着命地活着。
枯死的枝丫,連樹皮也已脫落幹淨,白嗤嗤,亮堂堂,叫風一刮,嘎吱嘎吱亂響。
大殿的門扇,大敞四開;風頭卷揚着雨水,兜進殿去。
陣陣狂風,摔打着破爛不堪的門闆,發着哐當哐當的響聲。
這座孤孤零零的古廟,處在空空蕩蕩的荒窪之中,四鄰不靠,寂無人聲,再叫這半夜三更的風雨雷閃一襯,愈顯得格外荒涼,冷落。
可是,梁永生并不膽兒小。
他坐在這風雨飄搖的廟門檻上,冷望着被這粗風暴雨籠罩着的夜空,觸景生情地自語道: “腳下這個鬼世道兒,多麼像這荒窪古廟的風雨夜呀!” 梁永生一把這風雨夜景和當時的社會聯系起來,頭腦中蓦地跳出一個“謀财害命”的傳說。
這一帶的人,常說這座廟裡“不幹淨”——就是說,愛鬧鬼兒。
有一個傳奇式的故事,直到今天還廣為流傳。
二十年前,這廟中有個尼姑。
那尼姑在龍潭街一帶有四十畝廟産。
那廟産地跟白眼狼家的地緊挨着。
因此,這廟宇雖然和龍潭相隔很遠,可尼姑和白眼狼家的人們早就因是地鄰而成了熟人。
據人們議論,在尼姑年輕的時候,和白眼狼的大哥爹還有過一腿。
這事兒是真是假,誰也沒考察過,咱也就不必細講了。
卻說有一天夜裡,也是風暴雨狂一宿沒住點兒。
天明發現,尼姑死在她的屋裡。
人命關天的大事,當然“地方”要報官。
經過察看現場和驗屍,縣令終于作
這天,驕陽當空,萬裡無雲。
掌燈時分,老天爺突然變了臉。
黑壓壓的老雲頭,勢如千山萬嶺,出現在西北天角。
雲端裡,電在閃,雷在鳴。
風,也越刮越大,越刮越猛。
直刮得塵土漫天,柴草飛舞。
雲乘風勢,掠空迅跑,撲頭蓋頂壓将過來。
這時候,盤鄉歸來的梁永生,正走在漫窪荒郊。
這個漫窪,叫水泊窪,是個大荒場,方圓十幾裡沒有人煙。
荒窪的土地,春天一片堿,夏天一片水,三年兩頭澇,十年九不收。
因此,顯得格外空曠,荒涼。
梁永生每天外出盤鄉,早上頂星去,晚上戴月歸,來回都要穿窪而過。
今天,他挑着锢漏挑兒,正忽呀顫地走着,猛然擡頭一望,隻見天空中,先渾濁,後蒼黃,繼而晦暗。
緊接着,狂飙驟落,濃雲蔽日,仿佛一口大鍋扣在頭頂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正在這時,梁永生面前不遠處,出現了一座古廟。
這座荒窪古廟,坐落在一個平地凸起、像個孤島似的高台上。
相傳在漢朝時候,有個侯爵在這兒建過都,名叫林城。
如今那林城早已無影無蹤了。
也不知是哪個朝代,在林城的廢墟上,修起了這座古廟,叫“泰山奶奶廟”。
永生天天出外盤鄉要從廟前走個來回,有時還在廟台上歇歇腳,涼快涼快;高興時也曾到廟裡頭去轉悠過。
現在他一看暴雨将至,就晃開膀子,甩開胳臂,大步夾小步,三步并兩步,一陣疾走緊颠,撲向古廟奔來。
梁永生剛剛趕到廟門口,雨就下上了。
先是一道立閃,跟着一聲炸雷;炸雷那隆隆的餘音還沒消逝盡,稀稀拉拉的大雨點子就落開了。
雨點落地,足有銅錢大,砸得地皮砰砰啪啪響成一片。
雨點由稀而密,由緩漸急,瞬息之間,便成了傾盆而降的滂沱大雨。
梁永生把肩上的扁擔一橫,騰騰騰,攀上那七磴台階;将挑子放在門樓下,屁股坐在高高的青石門墩上,抓下罩在頭上的羊肚子手巾,擦起臉上的汗來。
他一邊擦着汗,還一邊罵老天爺: “偏跟我過不去——你要晚下吃頓飯的工夫,我就到家了。
” 永生這話,一點不假。
這座古廟的位置,在荒窪的正當央。
從這裡到甯安寨,還有不大不小八裡路。
到周遭兒的其他村莊,也都差不離的遠。
俗話說:“空身人兒攆不上推車漢,車輪子再快追不過扁擔。
”梁永生隻要挑子上了肩,竹把子扁擔吱扭咯扭一叫喚,他那兩條腿越邁越快,這八裡之遙,興許用不了吃頓飯的工夫就能走下來。
天,已經入夜了。
廟裡廟外,一片漆黑。
梁永生是個勤快人。
從來沒有這麼閑在過。
如今他被風雨困在廟門裡,要看書看不見,要走又走不了,閑得他兩手發癢,急得他直流躁汗。
于是,他習慣地摸起踩在腳下的一根草棍兒,一掐兩截,雙起來掐成四截,再雙起來掐成八截…… 急躁的永生正在消磨時間,電光閃處,一片荒涼景象映入他的眼簾:廟前廟側,在這高高的台階下邊,滿是凸凸凹凹的荒場。
高坎上,紅荊墩墩;低窪處,蘆葦叢叢。
在這荊墩、葦叢之間,有條時隐時現彎彎曲曲的蚰蜒小道,這便是永生盤鄉的那條必由之路。
路邊上,有許許多多小水汪。
它們大大小小,形形狀狀,被風吹皺的積水,宛如一塊塊的鏡子,對着黑夜的風雨,頑強地閃着白光。
廟院正中,有座大殿。
大殿前頭,有棵古槐。
這槐樹,樹幹已經空了,吃勁一敲,發出砰砰的響聲。
樹上的枝丫,十有八九已經死去,隻有為數不多的幾根枝兒,還在掙着命地活着。
枯死的枝丫,連樹皮也已脫落幹淨,白嗤嗤,亮堂堂,叫風一刮,嘎吱嘎吱亂響。
大殿的門扇,大敞四開;風頭卷揚着雨水,兜進殿去。
陣陣狂風,摔打着破爛不堪的門闆,發着哐當哐當的響聲。
這座孤孤零零的古廟,處在空空蕩蕩的荒窪之中,四鄰不靠,寂無人聲,再叫這半夜三更的風雨雷閃一襯,愈顯得格外荒涼,冷落。
可是,梁永生并不膽兒小。
他坐在這風雨飄搖的廟門檻上,冷望着被這粗風暴雨籠罩着的夜空,觸景生情地自語道: “腳下這個鬼世道兒,多麼像這荒窪古廟的風雨夜呀!” 梁永生一把這風雨夜景和當時的社會聯系起來,頭腦中蓦地跳出一個“謀财害命”的傳說。
這一帶的人,常說這座廟裡“不幹淨”——就是說,愛鬧鬼兒。
有一個傳奇式的故事,直到今天還廣為流傳。
二十年前,這廟中有個尼姑。
那尼姑在龍潭街一帶有四十畝廟産。
那廟産地跟白眼狼家的地緊挨着。
因此,這廟宇雖然和龍潭相隔很遠,可尼姑和白眼狼家的人們早就因是地鄰而成了熟人。
據人們議論,在尼姑年輕的時候,和白眼狼的大哥爹還有過一腿。
這事兒是真是假,誰也沒考察過,咱也就不必細講了。
卻說有一天夜裡,也是風暴雨狂一宿沒住點兒。
天明發現,尼姑死在她的屋裡。
人命關天的大事,當然“地方”要報官。
經過察看現場和驗屍,縣令終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