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夜襲龍潭街
關燈
小
中
大
于莊莊頭上有個學堂。
這天傍黑兒,剛放了學,下起雨來了。
教書先生房兆祥怕起了風雨潲窗戶,就頂着個鍋蓋,把苫子擋在窗戶上。
這個學堂的院子很淺。
當房先生正要回屋時,見角門洞裡放着一副锢漏挑子,旁邊還蹲着一個小夥子。
他一半好奇一半不放心,轉身來到門洞裡。
那小爐匠雖然年輕,可挺有禮貌。
他沒等房先生開口,就先站起來說:“我在這裡避避雨,糟擾你了。
” “沒說的,沒說的。
”房先生見小爐匠很眼生,又問,“師傅,哪莊的?” “甯安寨的。
” “不大盤這個鄉吧?” “對啦。
” “有二十嗎?” “十七歲。
” “叫啥名字?” “梁永生。
” 梁永生一說出名字,房先生大吃一驚。
原來是,“梁永生大鬧黃家鎮”的消息,不翼而飛,早在這運河兩岸的各個村莊傳開了。
這時房先生以敬慕的眼光把個梁永生打量一陣,然後又問: “不消說大鬧黃家鎮的就是你了?” 梁永生不愛谝能,又不會撒謊,隻好微笑不語。
房先生見他默認了,喜形于色,兩手搭在永生的肩頭上,搖晃着他那健壯的身軀,響亮地說: “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呀!不含糊!” 房先生的稱贊,把梁永生鬧了個大紅臉。
房先生向外一望,雨正下在勁兒上,又說: “你走不了啦,住下吧!” “不,不!” “客氣啥?走,屋裡去……” 梁永生從來不肯讨人嫌,可又覺得房先生的實在勁兒不好推辭,正在二二乎乎,房先生拿起扁擔,就要幫他挑挑子。
永生一看,忙奪扁擔:“好,我自個兒來。
”房先生回手插上門闩,領着永生進了屋。
在永生放挑子的當兒,房先生閃了身上的破大褂子,掀開鍋蓋要做飯。
永生覺得素不相識,不忍得糟擾人家,就說: “甭做飯,我帶着幹糧呢,弄點開水一泡滿好。
” “不光為你,我也得吃。
”房先生見永生的衣裳淋得濕乎乎的,又說:“脫下來,鋪在炕席上焐一焐,一會兒就幹。
”他說着,就手撩起褥子。
永生見這位教書先生挺好脾氣兒,也就沒再客氣。
過一陣,他見桌子底下放着個破盆子,就哈腰拿過來,說:“閑着也是閑着,我給你锔上它。
”房先生也沒客氣,欣然同意了。
梁永生一摸挑子上的家什,房先生見工具櫃裡有口單刀,就問: “你帶着刀幹啥?” “我稀罕這玩意兒。
” 永生随便支吾了一句。
其實,他帶刀盤鄉,是有來曆的。
他那回大鬧黃家鎮以後,回到家如實地向門大爺說了。
當時,門大爺盡管覺得這确是闖了一場大禍,那彭保軒可能伺機報複;可他認為孩子見義勇為、舍己救人做得對,因而沒有責備永生,隻是囑咐說:“往後兒不要盤南鄉了,躲開黃家鎮,改盤北鄉。
外出盤鄉時,要把那口刀帶上……”打那,永生就天天帶刀盤鄉。
現在教書先生問他帶刀盤鄉的原因,他怕再引起房兆祥提到大鬧黃家鎮的事,所以支吾了一句,想把這一章掀過去。
但是,房先生一見單刀,還是想起他大鬧黃家鎮來了,又情不自禁地說: “你在黃家鎮敢于虎口拔牙,火中救人,真是……” 永生打斷房先生的話,謙辭地說: “唉,隻不過是一氣之下,耍了個‘愣蔥’罷了。
” “你這個‘愣蔥’耍得大快人心呐!”他歎了口氣又說,“如今的潮流,看來是非耍‘愣蔥’不行的!可我這個文弱書生,就缺乏你這種‘愣蔥精神’……” 他們說着話兒,飯做熟了。
他們一邊吃飯一邊家長裡短地拉叨兒。
他們越拉越投機,越拉越傾心,一會兒永生也就無拘無束了。
他詢問了房先生一些情況,也把自己的身世告訴房先生。
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促膝長談,永生才知道這位房先生也是個窮人。
房先生家住邊臨鎮。
他的曾祖在世時,是個自勞自食、年吃年用的小康人家。
當時他的曾祖念過幾年詩書。
後來,他家經過幾次天災人禍,日子窮了。
可是,他那“學而時習之”的家風并沒失傳。
他們因為再也上不起學,就用父傳子、子傳孫的辦法,一輩一輩地傳了下來
這天傍黑兒,剛放了學,下起雨來了。
教書先生房兆祥怕起了風雨潲窗戶,就頂着個鍋蓋,把苫子擋在窗戶上。
這個學堂的院子很淺。
當房先生正要回屋時,見角門洞裡放着一副锢漏挑子,旁邊還蹲着一個小夥子。
他一半好奇一半不放心,轉身來到門洞裡。
那小爐匠雖然年輕,可挺有禮貌。
他沒等房先生開口,就先站起來說:“我在這裡避避雨,糟擾你了。
” “沒說的,沒說的。
”房先生見小爐匠很眼生,又問,“師傅,哪莊的?” “甯安寨的。
” “不大盤這個鄉吧?” “對啦。
” “有二十嗎?” “十七歲。
” “叫啥名字?” “梁永生。
” 梁永生一說出名字,房先生大吃一驚。
原來是,“梁永生大鬧黃家鎮”的消息,不翼而飛,早在這運河兩岸的各個村莊傳開了。
這時房先生以敬慕的眼光把個梁永生打量一陣,然後又問: “不消說大鬧黃家鎮的就是你了?” 梁永生不愛谝能,又不會撒謊,隻好微笑不語。
房先生見他默認了,喜形于色,兩手搭在永生的肩頭上,搖晃着他那健壯的身軀,響亮地說: “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呀!不含糊!” 房先生的稱贊,把梁永生鬧了個大紅臉。
房先生向外一望,雨正下在勁兒上,又說: “你走不了啦,住下吧!” “不,不!” “客氣啥?走,屋裡去……” 梁永生從來不肯讨人嫌,可又覺得房先生的實在勁兒不好推辭,正在二二乎乎,房先生拿起扁擔,就要幫他挑挑子。
永生一看,忙奪扁擔:“好,我自個兒來。
”房先生回手插上門闩,領着永生進了屋。
在永生放挑子的當兒,房先生閃了身上的破大褂子,掀開鍋蓋要做飯。
永生覺得素不相識,不忍得糟擾人家,就說: “甭做飯,我帶着幹糧呢,弄點開水一泡滿好。
” “不光為你,我也得吃。
”房先生見永生的衣裳淋得濕乎乎的,又說:“脫下來,鋪在炕席上焐一焐,一會兒就幹。
”他說着,就手撩起褥子。
永生見這位教書先生挺好脾氣兒,也就沒再客氣。
過一陣,他見桌子底下放着個破盆子,就哈腰拿過來,說:“閑着也是閑着,我給你锔上它。
”房先生也沒客氣,欣然同意了。
梁永生一摸挑子上的家什,房先生見工具櫃裡有口單刀,就問: “你帶着刀幹啥?” “我稀罕這玩意兒。
” 永生随便支吾了一句。
其實,他帶刀盤鄉,是有來曆的。
他那回大鬧黃家鎮以後,回到家如實地向門大爺說了。
當時,門大爺盡管覺得這确是闖了一場大禍,那彭保軒可能伺機報複;可他認為孩子見義勇為、舍己救人做得對,因而沒有責備永生,隻是囑咐說:“往後兒不要盤南鄉了,躲開黃家鎮,改盤北鄉。
外出盤鄉時,要把那口刀帶上……”打那,永生就天天帶刀盤鄉。
現在教書先生問他帶刀盤鄉的原因,他怕再引起房兆祥提到大鬧黃家鎮的事,所以支吾了一句,想把這一章掀過去。
但是,房先生一見單刀,還是想起他大鬧黃家鎮來了,又情不自禁地說: “你在黃家鎮敢于虎口拔牙,火中救人,真是……” 永生打斷房先生的話,謙辭地說: “唉,隻不過是一氣之下,耍了個‘愣蔥’罷了。
” “你這個‘愣蔥’耍得大快人心呐!”他歎了口氣又說,“如今的潮流,看來是非耍‘愣蔥’不行的!可我這個文弱書生,就缺乏你這種‘愣蔥精神’……” 他們說着話兒,飯做熟了。
他們一邊吃飯一邊家長裡短地拉叨兒。
他們越拉越投機,越拉越傾心,一會兒永生也就無拘無束了。
他詢問了房先生一些情況,也把自己的身世告訴房先生。
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促膝長談,永生才知道這位房先生也是個窮人。
房先生家住邊臨鎮。
他的曾祖在世時,是個自勞自食、年吃年用的小康人家。
當時他的曾祖念過幾年詩書。
後來,他家經過幾次天災人禍,日子窮了。
可是,他那“學而時習之”的家風并沒失傳。
他們因為再也上不起學,就用父傳子、子傳孫的辦法,一輩一輩地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