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紀末
關燈
小
中
大
的峽谷完全可以作為人類進化曆程的教科書。
史前造山運動和河流切割的痕迹新鮮而滋潤,仿佛創世傳說中的世界剛剛在這裡完成,而創世的祖先們,還隐匿在那人類永不可及的雪山之巅。
山體表層的運動如此劇烈,由山崩和泥石流造成的傷痕處處可見,那些巨大山體的傷口,年年都在流血,年年都在增添新的創傷。
頭年還在放牧的高山草甸、樹林,耕種的坡地,第二年就可能面目全非,甚至不翼而飛。
流傳在峽谷裡的創世歌謠和英雄傳奇被人們唱了一代又一代,但是每一代的吟唱者給人們叙說的并不是洪荒年代的曆史,而是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
開初德芙娜聽見這些吟唱和傳說時,還認為這裡的人沒有時間概念和曆史觀,她不知該為他們悲哀還是該贊賞他們的樂觀健忘。
但是當她在峽谷裡幾次進出,并呆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她發現滄桑演變在這裡不是漫長而無聲的,而是急迫又形神兼備、山呼海嘯般的。
在最古老的寺廟裡,活佛們坐着最新款的日本豐田越野吉普,喇嘛們身上除了挂着佛珠和護身符外,腰間還别着愛立信手機。
神話和現實,在這裡實際上就是一對孿生兄弟。
很久以來,噶丹寺的喇嘛們每年春季都有一個向寺廟後一座大山開槍射擊的儀式,人們告訴德芙娜小姐說那山下鎮壓着一頭被降伏的野牛,如果不開槍予以威吓,野牛就可能在雨季到來時拱破山體,威脅寺廟的安全。
那些射向山體的子彈都是被活佛念經詛咒施加過法力的,即便野牛不懼怕子彈,也得敬畏活佛們的咒語和法力。
“現在他們還向那座大山開槍射擊嗎?”德芙娜小姐向陪同她參觀寺廟的一位縣宗教局的幹部問道。
“現在寺廟不允許有槍支了,但每當舉行這個儀式時,我們會借槍給他們。
” “這麼說,你們作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者,也相信那山體裡真有一頭野牛嗎?” “不,我們不相信。
但是我們尊重藏民族的宗教傳統。
”幹部一本正經地說。
“就像你們并不信仰上帝,但也允許一些藏族人信仰天主教一樣。
但它可不是這裡的傳統。
” “是的,盡管那是帝國主義侵略我們的産物。
”幹部忽然想到德芙娜小姐也是一個來自帝國主義國家的人,現在他們正需要她的投資和幫助,就聰明地打了個比喻,“好比一個私生子,雖然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也許不太合乎道德常理,但他也有生存的權利。
對不?在文明社會裡,我們還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關愛。
” 德芙娜小姐争辯道:“尊敬的先生,我不同意你的比喻,但是我贊賞你們給予教民們生存的權利。
” “你會看到我們所做的一切。
我們還打算撥款重修教堂呢。
” 這樣的答複讓德芙娜小姐感到很驚奇。
在她來中國前,她從西方的媒體上讀到過許多在共産黨中國的教堂因無人信教而關門或被封閉的報道。
現在連西藏的教堂都要重建,那真是比上帝的福音還要令人感到欣慰的事。
其實這個峽谷中的教堂并沒有多少西式教堂建築風格的特征,它不過是一座土木結構的簡陋大房子,與其說是一座教堂,不如說是一座大倉庫。
它有一個前院和一個廣闊的後院,那裡種有一些蔬菜和玉米,還有一個約兩百多平方米的葡萄園。
教堂内部的陳設卻可以和歐洲的任何一座鄉村教堂媲美,人們對待上帝的态度是虔誠和正規的,無論是神父布道的祭台還是信徒的忏悔室,無論是彩繪的耶稣像和泥塑的聖母像、聖約瑟像,以及兩側牆上懸挂的耶稣受難時的“十四苦路”圖,都讓人感到在上帝的世界裡,不論是哪一種民族,人們對他的尊崇是一樣的。
教堂的安多德神父說,從前教堂四周還繪有許多宗教壁畫,但是“文化大革命”時都被毀了。
德芙娜問是誰幹的,安多德神父猶疑片刻,終于鼓起勇氣說:“當年搗毀教堂的人,我是其中之一。
” 德芙娜驚訝地問:“為什麼?” 安神父羞愧地說:“你不用問了,那是一個靈魂堕落的時代。
” 德芙娜小姐感到,這個地方有很多的秘密,如果她能搞清其中的一兩個,那麼她會讓全歐洲大開眼界。
曆史的真相正在被時間所遺忘,動人的人生命運也正在被現代社會的喧嚣所湮沒,天地間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超過任何一個最聰明的腦袋瓜的想象。
了解這些秘密的難題在于,每個人的心靈對他人來講,本身就是一個秘密。
教堂所在的村莊位于瀾滄江峽谷的東岸,被稱為右鹽田,據說是在這個世紀初由外國傳教士帶領藏族人開辟出來的;同在東岸與右鹽田隔着一條山澗的山梁上生活着當地的少數民族——納西族,他們的村莊叫左鹽田。
正如右鹽田的藏族人過去因為信仰被迫遷到瀾滄江東岸一樣,峽谷裡的納西人也是從地勢相對平緩的西岸遷過來的,隻不過并不是為了信仰,而是因為鹽。
多年以來,瀾滄江深處的這段峽谷以産鹽而聞名于藏東地區,因此人們稱這個地方為鹽田。
在苦寒貧瘠的高山峽谷地區,鹽是珍貴的,它是男人力氣的源泉,是女人乳汁的催化劑。
峽谷裡耕地太少,許多地方連一隻盛滿水的木桶都不能平放,更多的地方連在山崖上奔走如飛的岩羊也不能立足。
但正是因為有了鹽,人們才能夠在這塊土地上繁衍。
同時,二十世紀在這條峽谷中演繹的林林總總的愛情故事和大大小小的戰争,也都和鹽有過關系。
就像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料一樣,它也讓一段乏味的曆史有滋有味。
比起藏東南的其他地方來說,鹽田縣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地區,它既擁有瀾滄江濕熱河谷地帶比較平緩的坡地,又擁有大自然恩賜的鹽井。
那些常年從地底冒出鹽鹵水的井穴就位于瀾滄江邊,現在人們已經無從考證是誰最先發現井穴裡的泉水就是大峽谷裡的子民世世代代的财富、夢想以及家族繁衍的力量之源。
一則流傳了很多代人的傳說直到今天還經常被人們提及。
幾百年前當野貢土司告訴遷徙而來的納西人不得在牦牛行走的地方開地時,納西人把眼睛望向了天空,可是天空已被藏族人的神靈住滿,然後他們又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納西民族的自然之神“署”,東巴經書告訴納西人,“署”和納西人的祖先從前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在宇宙間納西人的祖先控制了農耕和畜牧,“署”則主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
“署”用一根棍子在瀾滄江邊戳了幾個坑,說: “那裡有你們的财富,有你們的子孫萬代。
” 于是含有生命力量的鹽鹵水就源源不斷地湧出來了。
但是納西先祖們發現他們無法把鹽和水分開,江中的魚尚可以靠人的力量用網撈起,分離出水中的鹽則需要神靈的指引。
一個勤奮的東巴祭司在樹皮紙上書寫這一段曆史時,發現滴落在樹皮紙上的汗水晾幹後結晶出了鹽粒。
那絕對是“署”神對他的啟示,沒有比自然之神更智慧的神祇了。
神祇的啟示就像黑夜裡天空中的閃電,一瞬間照亮大地上的萬物,點燃人們智慧的火花。
瀾滄江岸沒有平地,于是人們就在江岸的坡地或懸崖上用圓木搭起一座座像吊腳樓一樣的平台,用山上的黏土将平台夯實抹平,然後把從井穴裡背上來的鹽水倒進平台裡,這就是瀾滄江峽谷獨特的鹽田。
它利用峽谷裡幹燥的大風和高原火辣明亮的太陽,将鹽水中的水分蒸發幹,田裡留下的就是結晶的鹽了。
在沒有化學工業的時代,人們将鹽和水分離依靠的是火,而在瀾滄江峽谷裡崇尚自然神靈的納西人首先想到的是公正無私的太陽。
鹽帶來了有限的商業繁榮,藏東地區崇山峻嶺中的馬幫驿道嗅着鹽的味道蜿蜒延伸而來,很早以前這裡就成了漢地到藏區的咽喉之地。
過去那些精明的漢族人、白族人、甚至納西人,将從漢地販來的絲綢、茶葉、布匹、紅糖等物品,馱在馬背上,組成一隊隊的馬幫,雇傭能吃苦又能爬雪山的藏族人為他們趕馬,從這裡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垭口,走兩個月的路程就可到拉薩,再走一個月的路程便可到印度,然後他們又把印度的香料、藏區的藥材等馱回漢地。
這樣一個來回,一般要一年的時間,在沒有公路的時代,馬幫是這個地區唯一的運輸工具,也是這裡的人們沒有被世界所遺忘的證明。
要是沒有成群結隊的馬幫往來,山外世界改朝換代無數次了,也跟這裡的人們沒有一點關系。
德芙娜小姐曾經跟着販鹽的短途馬幫在瀾滄江峽谷的古驿道上走過一段,驿道的石闆上還殘留着碗口大的馬蹄印,馬兒們步步都踩在這些古老的蹄印上,一步也不會錯。
在驿道上行走時,給人的感覺就像這兒的時光永遠不會流逝。
德芙娜在日記中曾寫道:“曆史的足迹完好地保留在隐秘的大地上,清晰而神奇。
但是卻沒有人知道。
” 10.轉世靈童 左鹽田由于是一個馬幫的驿站,因此它就比右鹽田繁華得多,加之納西人向來善于經商,右鹽田的藏族人即便是要買一節電池,也得繞過兩個鹽田間的那條深谷,到左鹽田去買。
這年麥收過後,右鹽田的村民保羅帶兒子羅伊思到左鹽田趕集。
父子倆中午時到一家川菜館吃午飯。
保羅認為那些四川人的菜做得不錯,這幾年大批的四川人、雲南人,或者不知道是漢地哪個地方的人湧到了左鹽田,他們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東西和越來越便宜、但卻越來越不耐用的百貨到藏區來。
從大彩電到馬掌。
就說馬掌吧,保羅剛在一家店鋪裡買了一副。
從前一副馬掌走一趟印度或者拉薩回來都還是好好的,而現在不會超過半年工夫,馬掌就磨得隻剩一張紙那麼薄了。
連生鐵都不耐用了,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信任的就隻有天主了。
保羅想。
餐館裡進來了幾個老喇嘛,年齡大約都在七十歲以上,卻人人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他們在保羅的桌子一側坐下,一人要了一大碗面條。
那個開餐館的小個子四川老闆已經會說藏話,據說他讨了一個康巴女人做老婆。
保羅聽他問喇嘛們面裡要不要加一點肉醬,但喇嘛們說來一碗酥油茶就可以了。
他們拿出了自己背囊裡的木茶碗,一字排開放在桌子上,等待四川老闆來倒酥油茶。
其中一個年紀最大的喇嘛眼睛不斷往保羅這邊瞄,保羅下意識地将自己的身體向另一側扭去,因為他怕他們看見自己脖子上挂着的那個小小的銀色十字架。
上帝的福音即便已經在峽谷裡傳播了近一百年了,但是一個藏族基督徒還是對那些曾帶給過他們慘痛教訓的喇嘛心有餘悸。
在這些藏族人時刻都要頂禮尊崇的上師面前,信仰天主教的保羅惟有敬而遠之。
“那是我的碗,你還給我。
”保羅聽見他兒子說。
他轉過身來,發現他兒子羅伊斯用手指着那個最年長的老喇嘛面前的酥油茶碗說。
喇嘛們的木茶碗總是很考究,鑲銀包金,做工精細,看上去價值無比,像一件
史前造山運動和河流切割的痕迹新鮮而滋潤,仿佛創世傳說中的世界剛剛在這裡完成,而創世的祖先們,還隐匿在那人類永不可及的雪山之巅。
山體表層的運動如此劇烈,由山崩和泥石流造成的傷痕處處可見,那些巨大山體的傷口,年年都在流血,年年都在增添新的創傷。
頭年還在放牧的高山草甸、樹林,耕種的坡地,第二年就可能面目全非,甚至不翼而飛。
流傳在峽谷裡的創世歌謠和英雄傳奇被人們唱了一代又一代,但是每一代的吟唱者給人們叙說的并不是洪荒年代的曆史,而是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
開初德芙娜聽見這些吟唱和傳說時,還認為這裡的人沒有時間概念和曆史觀,她不知該為他們悲哀還是該贊賞他們的樂觀健忘。
但是當她在峽谷裡幾次進出,并呆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她發現滄桑演變在這裡不是漫長而無聲的,而是急迫又形神兼備、山呼海嘯般的。
在最古老的寺廟裡,活佛們坐着最新款的日本豐田越野吉普,喇嘛們身上除了挂着佛珠和護身符外,腰間還别着愛立信手機。
神話和現實,在這裡實際上就是一對孿生兄弟。
很久以來,噶丹寺的喇嘛們每年春季都有一個向寺廟後一座大山開槍射擊的儀式,人們告訴德芙娜小姐說那山下鎮壓着一頭被降伏的野牛,如果不開槍予以威吓,野牛就可能在雨季到來時拱破山體,威脅寺廟的安全。
那些射向山體的子彈都是被活佛念經詛咒施加過法力的,即便野牛不懼怕子彈,也得敬畏活佛們的咒語和法力。
“現在他們還向那座大山開槍射擊嗎?”德芙娜小姐向陪同她參觀寺廟的一位縣宗教局的幹部問道。
“現在寺廟不允許有槍支了,但每當舉行這個儀式時,我們會借槍給他們。
” “這麼說,你們作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者,也相信那山體裡真有一頭野牛嗎?” “不,我們不相信。
但是我們尊重藏民族的宗教傳統。
”幹部一本正經地說。
“就像你們并不信仰上帝,但也允許一些藏族人信仰天主教一樣。
但它可不是這裡的傳統。
” “是的,盡管那是帝國主義侵略我們的産物。
”幹部忽然想到德芙娜小姐也是一個來自帝國主義國家的人,現在他們正需要她的投資和幫助,就聰明地打了個比喻,“好比一個私生子,雖然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也許不太合乎道德常理,但他也有生存的權利。
對不?在文明社會裡,我們還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關愛。
” 德芙娜小姐争辯道:“尊敬的先生,我不同意你的比喻,但是我贊賞你們給予教民們生存的權利。
” “你會看到我們所做的一切。
我們還打算撥款重修教堂呢。
” 這樣的答複讓德芙娜小姐感到很驚奇。
在她來中國前,她從西方的媒體上讀到過許多在共産黨中國的教堂因無人信教而關門或被封閉的報道。
現在連西藏的教堂都要重建,那真是比上帝的福音還要令人感到欣慰的事。
其實這個峽谷中的教堂并沒有多少西式教堂建築風格的特征,它不過是一座土木結構的簡陋大房子,與其說是一座教堂,不如說是一座大倉庫。
它有一個前院和一個廣闊的後院,那裡種有一些蔬菜和玉米,還有一個約兩百多平方米的葡萄園。
教堂内部的陳設卻可以和歐洲的任何一座鄉村教堂媲美,人們對待上帝的态度是虔誠和正規的,無論是神父布道的祭台還是信徒的忏悔室,無論是彩繪的耶稣像和泥塑的聖母像、聖約瑟像,以及兩側牆上懸挂的耶稣受難時的“十四苦路”圖,都讓人感到在上帝的世界裡,不論是哪一種民族,人們對他的尊崇是一樣的。
教堂的安多德神父說,從前教堂四周還繪有許多宗教壁畫,但是“文化大革命”時都被毀了。
德芙娜問是誰幹的,安多德神父猶疑片刻,終于鼓起勇氣說:“當年搗毀教堂的人,我是其中之一。
” 德芙娜驚訝地問:“為什麼?” 安神父羞愧地說:“你不用問了,那是一個靈魂堕落的時代。
” 德芙娜小姐感到,這個地方有很多的秘密,如果她能搞清其中的一兩個,那麼她會讓全歐洲大開眼界。
曆史的真相正在被時間所遺忘,動人的人生命運也正在被現代社會的喧嚣所湮沒,天地間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超過任何一個最聰明的腦袋瓜的想象。
了解這些秘密的難題在于,每個人的心靈對他人來講,本身就是一個秘密。
教堂所在的村莊位于瀾滄江峽谷的東岸,被稱為右鹽田,據說是在這個世紀初由外國傳教士帶領藏族人開辟出來的;同在東岸與右鹽田隔着一條山澗的山梁上生活着當地的少數民族——納西族,他們的村莊叫左鹽田。
正如右鹽田的藏族人過去因為信仰被迫遷到瀾滄江東岸一樣,峽谷裡的納西人也是從地勢相對平緩的西岸遷過來的,隻不過并不是為了信仰,而是因為鹽。
多年以來,瀾滄江深處的這段峽谷以産鹽而聞名于藏東地區,因此人們稱這個地方為鹽田。
在苦寒貧瘠的高山峽谷地區,鹽是珍貴的,它是男人力氣的源泉,是女人乳汁的催化劑。
峽谷裡耕地太少,許多地方連一隻盛滿水的木桶都不能平放,更多的地方連在山崖上奔走如飛的岩羊也不能立足。
但正是因為有了鹽,人們才能夠在這塊土地上繁衍。
同時,二十世紀在這條峽谷中演繹的林林總總的愛情故事和大大小小的戰争,也都和鹽有過關系。
就像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料一樣,它也讓一段乏味的曆史有滋有味。
比起藏東南的其他地方來說,鹽田縣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地區,它既擁有瀾滄江濕熱河谷地帶比較平緩的坡地,又擁有大自然恩賜的鹽井。
那些常年從地底冒出鹽鹵水的井穴就位于瀾滄江邊,現在人們已經無從考證是誰最先發現井穴裡的泉水就是大峽谷裡的子民世世代代的财富、夢想以及家族繁衍的力量之源。
一則流傳了很多代人的傳說直到今天還經常被人們提及。
幾百年前當野貢土司告訴遷徙而來的納西人不得在牦牛行走的地方開地時,納西人把眼睛望向了天空,可是天空已被藏族人的神靈住滿,然後他們又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納西民族的自然之神“署”,東巴經書告訴納西人,“署”和納西人的祖先從前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在宇宙間納西人的祖先控制了農耕和畜牧,“署”則主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
“署”用一根棍子在瀾滄江邊戳了幾個坑,說: “那裡有你們的财富,有你們的子孫萬代。
” 于是含有生命力量的鹽鹵水就源源不斷地湧出來了。
但是納西先祖們發現他們無法把鹽和水分開,江中的魚尚可以靠人的力量用網撈起,分離出水中的鹽則需要神靈的指引。
一個勤奮的東巴祭司在樹皮紙上書寫這一段曆史時,發現滴落在樹皮紙上的汗水晾幹後結晶出了鹽粒。
那絕對是“署”神對他的啟示,沒有比自然之神更智慧的神祇了。
神祇的啟示就像黑夜裡天空中的閃電,一瞬間照亮大地上的萬物,點燃人們智慧的火花。
瀾滄江岸沒有平地,于是人們就在江岸的坡地或懸崖上用圓木搭起一座座像吊腳樓一樣的平台,用山上的黏土将平台夯實抹平,然後把從井穴裡背上來的鹽水倒進平台裡,這就是瀾滄江峽谷獨特的鹽田。
它利用峽谷裡幹燥的大風和高原火辣明亮的太陽,将鹽水中的水分蒸發幹,田裡留下的就是結晶的鹽了。
在沒有化學工業的時代,人們将鹽和水分離依靠的是火,而在瀾滄江峽谷裡崇尚自然神靈的納西人首先想到的是公正無私的太陽。
鹽帶來了有限的商業繁榮,藏東地區崇山峻嶺中的馬幫驿道嗅着鹽的味道蜿蜒延伸而來,很早以前這裡就成了漢地到藏區的咽喉之地。
過去那些精明的漢族人、白族人、甚至納西人,将從漢地販來的絲綢、茶葉、布匹、紅糖等物品,馱在馬背上,組成一隊隊的馬幫,雇傭能吃苦又能爬雪山的藏族人為他們趕馬,從這裡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垭口,走兩個月的路程就可到拉薩,再走一個月的路程便可到印度,然後他們又把印度的香料、藏區的藥材等馱回漢地。
這樣一個來回,一般要一年的時間,在沒有公路的時代,馬幫是這個地區唯一的運輸工具,也是這裡的人們沒有被世界所遺忘的證明。
要是沒有成群結隊的馬幫往來,山外世界改朝換代無數次了,也跟這裡的人們沒有一點關系。
德芙娜小姐曾經跟着販鹽的短途馬幫在瀾滄江峽谷的古驿道上走過一段,驿道的石闆上還殘留着碗口大的馬蹄印,馬兒們步步都踩在這些古老的蹄印上,一步也不會錯。
在驿道上行走時,給人的感覺就像這兒的時光永遠不會流逝。
德芙娜在日記中曾寫道:“曆史的足迹完好地保留在隐秘的大地上,清晰而神奇。
但是卻沒有人知道。
” 10.轉世靈童 左鹽田由于是一個馬幫的驿站,因此它就比右鹽田繁華得多,加之納西人向來善于經商,右鹽田的藏族人即便是要買一節電池,也得繞過兩個鹽田間的那條深谷,到左鹽田去買。
這年麥收過後,右鹽田的村民保羅帶兒子羅伊思到左鹽田趕集。
父子倆中午時到一家川菜館吃午飯。
保羅認為那些四川人的菜做得不錯,這幾年大批的四川人、雲南人,或者不知道是漢地哪個地方的人湧到了左鹽田,他們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東西和越來越便宜、但卻越來越不耐用的百貨到藏區來。
從大彩電到馬掌。
就說馬掌吧,保羅剛在一家店鋪裡買了一副。
從前一副馬掌走一趟印度或者拉薩回來都還是好好的,而現在不會超過半年工夫,馬掌就磨得隻剩一張紙那麼薄了。
連生鐵都不耐用了,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信任的就隻有天主了。
保羅想。
餐館裡進來了幾個老喇嘛,年齡大約都在七十歲以上,卻人人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他們在保羅的桌子一側坐下,一人要了一大碗面條。
那個開餐館的小個子四川老闆已經會說藏話,據說他讨了一個康巴女人做老婆。
保羅聽他問喇嘛們面裡要不要加一點肉醬,但喇嘛們說來一碗酥油茶就可以了。
他們拿出了自己背囊裡的木茶碗,一字排開放在桌子上,等待四川老闆來倒酥油茶。
其中一個年紀最大的喇嘛眼睛不斷往保羅這邊瞄,保羅下意識地将自己的身體向另一側扭去,因為他怕他們看見自己脖子上挂着的那個小小的銀色十字架。
上帝的福音即便已經在峽谷裡傳播了近一百年了,但是一個藏族基督徒還是對那些曾帶給過他們慘痛教訓的喇嘛心有餘悸。
在這些藏族人時刻都要頂禮尊崇的上師面前,信仰天主教的保羅惟有敬而遠之。
“那是我的碗,你還給我。
”保羅聽見他兒子說。
他轉過身來,發現他兒子羅伊斯用手指着那個最年長的老喇嘛面前的酥油茶碗說。
喇嘛們的木茶碗總是很考究,鑲銀包金,做工精細,看上去價值無比,像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