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手都出汗了。
” “那麼,再見!”他又笑了。
“再見!” 他從她臉上也看到了笑容,才轉身大步走了。
他卻沒有看出來,她那是苦笑。
她翻起大衣領,背身抵擋着從江對岸吹來的寒風,一動不動地站在江畔,凝望着他的身影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直至他的身影從江橋下走過,消失在遠處,她仍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凝望着…… 啊吧啦咕,啊吧啦咕, 我和任何人都沒來往,沒來往, 命啊,我的星辰, 你引我走向何方?走向何方? 啊!…… 我看這世界像沙漠, 我和任何人都沒來往…… 從他消失的地方,遠遠地傳來了一陣歌聲。
那種嗓子像敲擊破鐵罐子發出的聲音。
與其說是在唱莫如說是在吼叫。
聽得出來,是一個嗓子處在變音階段,先天五音不全的青年。
這類青年都有相似的“藝名”——“馬路紅”或“夜裡紅”、“嗷天狼”、“震山虎”什麼的。
一個不知是屬于哪一派“紅”也不知是“狼”還是“虎”的青年騎着自行車從江橋下出現了。
他沒戴帽子,雙手捂着耳朵,低着頭,也不看前邊的路,兩條長腿飛快地蹬着自行車,高歌猛進。
不被雙手控制方向的自行車,像耍龍似的在路上左扭右拐,好幾次差點沖上人行道。
“停!……”猝然一聲斷喝,從馬路對面樓房的陰影中閃出了兩個肩槍的武裝巡邏人員,跨到馬路中間擋住了他的自行車。
他吓得險些連人帶車摔倒。
他那捂住耳朵的雙手趕緊放下,扶住車把,将自行車偏向人行道,刹住後,屁股不離車座,一條長腿踏地,惴惴不安地問:“我,我怎麼了?” “幹什麼的?” “工人。
下夜班回家。
” “工作證!” “沒帶在身上。
” “特殊治安條例天天宣傳,聽到過沒有?” “什麼條例?沒人對我宣傳啊!” “那隻好給你單獨補一課了,下車!” “我……我到底怎麼了?不就是在馬路上大聲唱歌了麼?不讓唱我不……” “别啰嗦了!車扣我這兒,你跟他走!” 她在馬路對面望着這一幕,不由得将手伸入大衣兜,卻猛想到自己還沒有工作…… 這時,她聽到另一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對那“夜裡紅”之類的小夥子命令道:“騎上你的自行車吧,好好馱着我。
” “夜裡紅”十分不情願地嘟哝:“馬路上不是不許騎自行車帶人嗎?要是再碰上個交通警察怎麼辦?罰款是你掏錢還是我掏錢?” 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道:“交通警察管不着咱倆這一段,再說他們早下班了!” “往哪兒馱您呀?” “公安局。
” “馱到了就讓我回家呀?” “弄清楚你小子到底是不是工人再說吧!” 于是,“夜裡紅”無可奈何地重新騎上自行車,馱着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朝他的“命”他的“星辰”今夜将他引向的地方騎去,也不再唱“啊吧啦咕”了。
她本想趁留在原處的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沒注意到自己,趕快往家走,不料剛一轉身,對方卻發現她了。
“哎,站住!” 她隻好站住。
對方大步跨過馬路,走到她跟前,上下打量了她一番,開始盤問: “到哪兒去?” “回家。
” “從哪兒來?” “家裡。
” “深更半夜在江邊溜達什麼?” “送……一位朋友。
” “朋友,這麼說還有一位啰?哪兒去啦?” “已經走了。
” “已經走了?男的女的?” “男的。
” “我想也準是個男的嘛!他是哪個單位的?” “省教育廳的。
” “幹什麼的?” “這……具體什麼工作我也不知道。
” “不知道?你不說是你朋友嗎?” “認識不久的朋友。
” 對方的懷疑顯然越來越大了,繼續盤問: “那麼你是幹什麼的?” “什麼也不幹。
” “什麼叫什麼也不幹?” “待業。
” “噢……返城待業知青?” “對。
” “跟我走吧!” “為什麼?” “因為我對你産生了某種懷疑。
” 對方格外強調地說出“某種”兩個字,她終于明白對方懷疑她什麼了。
如同剛才那個大嚎“命”和“星辰”的小夥子被稱作“夜裡紅”之類,人們将對方所懷疑的“某種”女人稱作“夜來香”。
她雖然也像那一次在市場管理所感到受了嚴重的侮辱,但卻沒有像那一次一樣被激怒,隻不過覺得可笑。
對方的責任心還讓她有幾分肅然起敬。
要想脫身,看來不像那一次在市場管理所一樣打出“市長的女兒”這一塊金字招牌,怕是有點不那麼容易了。
于是她笑問道:“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市長的女兒,你也一定要帶她到公安局去嗎?” “市長的女兒也一樣對待!”對方嚴厲起來。
“那我就毫無辦法了,隻有跟你到公安局去了!不過你能不能先陪我回家去通知家人呢?我家離這兒不遠,十幾分鐘就走到,要不我一夜不歸,我父親,也就是市長同志,會整夜四處打電話找我的。
”她用緩而慢之的語調說。
“你是市長的女兒?”對方又開始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審視起她來,懷疑更大了。
不,簡直不再是懷疑,而是肯定地認為,她起碼是一個竟敢對一位武裝巡邏警察冒充市長女兒的騙子! “你是市長的女兒?好,好,好極啦!你今夜算是碰着了我這個最講‘認真’二字的人啦!走吧,女士,我就陪您先回家通知您的市長父親同志吧,免得他整夜四處打電話找您又四處找不到您!” “真過意不去,給您添麻煩了。
”她彬彬有禮地說。
“女士,前邊帶路了!”對方惡聲惡氣地嘲諷她。
“不客氣。
跟着我,别走丢了您!”于是她就“前邊帶路”。
她一邊走心裡一邊想:他可别身上沒帶着工作證也碰上了這麼一位城市的衛士。
像卷煙廠的工人們身上都不免帶有煙草味,醬油廠的工人們身上都不免帶有醬油味一樣,當年的知青教導員,一旦淪為返城待業知青,也不知不覺地變得玩世不恭起來。
她走到鐵門前,警衛立刻給她開了門。
她卻并不馬上走進院裡,轉身去看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
他已站住不走了。
她對他招手:“來呀,來呀,進來呀!” 警衛隔着鐵門也朝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看了一眼,問她:“要……到你們家去?你們全家都睡了啊!” 她笑了一下,說:“我并不認識他,他要送我回家。
” 警衛面露難色,向她解釋道:“我們守衛人員可是有守衛條例的呀!你是市長的女兒,更應該自覺遵守。
不認識的人,不能随便帶入院内。
何況已經這麼晚了,他還是攜槍者,更不能進來!不信你到傳達室去看看守衛條例,上邊清清楚楚地寫着這一條。
我們警衛人員得對領導同志的安全負責啊!”解釋了這麼一番後,又隔着鐵門對外面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揮了揮手,大聲說:“走吧,走吧,你把她送到這兒,就算送到家了!”說完,鎖上大門,從監視孔裡警惕地向外望着。
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呆呆地站在鐵門外。
她隔着鐵門對他說:“我想出,出不去了。
您想進,進不來了。
真是抱歉!多謝您一直把我送到這兒啊!告訴我您的姓名,明天我往公安局給您寫封表揚信吧?” “用不着!”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猛轉身走了。
“再見!”她對他的背影大嚷一句。
她心裡别提有多痛快!因為她這個當年的知青教導員覺得以這種方式替那三十幾名因一中事件被抓走的返城待業知青向公安機關的一員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報複。
“無論如何,報複是必要的!……”她又想到了“簡”說過的這句話。
她的報複行為有了思想依據,使她心裡不但痛快,而且舒暢。
二十餘萬返城待業知識青年的存在,的的确确在這座城市中造成了一種不安定感。
二十餘萬、返城、待業、青年,如果将社會對他們的統稱進行詞組分解,就會使任何一個人更加确信他們在這座城市中造成的不安定感是客觀的,現實的,并非哪一個患多疑症的頭腦産生的幻想。
“二十餘萬”這個數字加上“待業”這個對任何人都很嚴峻的詞,再加上“返城”這種具有特殊曆史背景的身份,最後都與“青年”這兩個血氣方剛的字(雖然這兩個字對他們來說未免嫩了一點)排列組合在一起,其引申意就包含着——騷亂。
而騷亂的對應詞便是——治安。
所以返城待業知青們與治安警察們的沖突,完全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
社會因素造成的某種沖突,往往都是具有内在規律的。
市長的女兒,當年知青教導員對一名治安警察的小小的報複,不過是兩節五号電池所産生的微弱火花而已……
” “那麼,再見!”他又笑了。
“再見!” 他從她臉上也看到了笑容,才轉身大步走了。
他卻沒有看出來,她那是苦笑。
她翻起大衣領,背身抵擋着從江對岸吹來的寒風,一動不動地站在江畔,凝望着他的身影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直至他的身影從江橋下走過,消失在遠處,她仍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凝望着…… 啊吧啦咕,啊吧啦咕, 我和任何人都沒來往,沒來往, 命啊,我的星辰, 你引我走向何方?走向何方? 啊!…… 我看這世界像沙漠, 我和任何人都沒來往…… 從他消失的地方,遠遠地傳來了一陣歌聲。
那種嗓子像敲擊破鐵罐子發出的聲音。
與其說是在唱莫如說是在吼叫。
聽得出來,是一個嗓子處在變音階段,先天五音不全的青年。
這類青年都有相似的“藝名”——“馬路紅”或“夜裡紅”、“嗷天狼”、“震山虎”什麼的。
一個不知是屬于哪一派“紅”也不知是“狼”還是“虎”的青年騎着自行車從江橋下出現了。
他沒戴帽子,雙手捂着耳朵,低着頭,也不看前邊的路,兩條長腿飛快地蹬着自行車,高歌猛進。
不被雙手控制方向的自行車,像耍龍似的在路上左扭右拐,好幾次差點沖上人行道。
“停!……”猝然一聲斷喝,從馬路對面樓房的陰影中閃出了兩個肩槍的武裝巡邏人員,跨到馬路中間擋住了他的自行車。
他吓得險些連人帶車摔倒。
他那捂住耳朵的雙手趕緊放下,扶住車把,将自行車偏向人行道,刹住後,屁股不離車座,一條長腿踏地,惴惴不安地問:“我,我怎麼了?” “幹什麼的?” “工人。
下夜班回家。
” “工作證!” “沒帶在身上。
” “特殊治安條例天天宣傳,聽到過沒有?” “什麼條例?沒人對我宣傳啊!” “那隻好給你單獨補一課了,下車!” “我……我到底怎麼了?不就是在馬路上大聲唱歌了麼?不讓唱我不……” “别啰嗦了!車扣我這兒,你跟他走!” 她在馬路對面望着這一幕,不由得将手伸入大衣兜,卻猛想到自己還沒有工作…… 這時,她聽到另一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對那“夜裡紅”之類的小夥子命令道:“騎上你的自行車吧,好好馱着我。
” “夜裡紅”十分不情願地嘟哝:“馬路上不是不許騎自行車帶人嗎?要是再碰上個交通警察怎麼辦?罰款是你掏錢還是我掏錢?” 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道:“交通警察管不着咱倆這一段,再說他們早下班了!” “往哪兒馱您呀?” “公安局。
” “馱到了就讓我回家呀?” “弄清楚你小子到底是不是工人再說吧!” 于是,“夜裡紅”無可奈何地重新騎上自行車,馱着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朝他的“命”他的“星辰”今夜将他引向的地方騎去,也不再唱“啊吧啦咕”了。
她本想趁留在原處的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沒注意到自己,趕快往家走,不料剛一轉身,對方卻發現她了。
“哎,站住!” 她隻好站住。
對方大步跨過馬路,走到她跟前,上下打量了她一番,開始盤問: “到哪兒去?” “回家。
” “從哪兒來?” “家裡。
” “深更半夜在江邊溜達什麼?” “送……一位朋友。
” “朋友,這麼說還有一位啰?哪兒去啦?” “已經走了。
” “已經走了?男的女的?” “男的。
” “我想也準是個男的嘛!他是哪個單位的?” “省教育廳的。
” “幹什麼的?” “這……具體什麼工作我也不知道。
” “不知道?你不說是你朋友嗎?” “認識不久的朋友。
” 對方的懷疑顯然越來越大了,繼續盤問: “那麼你是幹什麼的?” “什麼也不幹。
” “什麼叫什麼也不幹?” “待業。
” “噢……返城待業知青?” “對。
” “跟我走吧!” “為什麼?” “因為我對你産生了某種懷疑。
” 對方格外強調地說出“某種”兩個字,她終于明白對方懷疑她什麼了。
如同剛才那個大嚎“命”和“星辰”的小夥子被稱作“夜裡紅”之類,人們将對方所懷疑的“某種”女人稱作“夜來香”。
她雖然也像那一次在市場管理所感到受了嚴重的侮辱,但卻沒有像那一次一樣被激怒,隻不過覺得可笑。
對方的責任心還讓她有幾分肅然起敬。
要想脫身,看來不像那一次在市場管理所一樣打出“市長的女兒”這一塊金字招牌,怕是有點不那麼容易了。
于是她笑問道:“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市長的女兒,你也一定要帶她到公安局去嗎?” “市長的女兒也一樣對待!”對方嚴厲起來。
“那我就毫無辦法了,隻有跟你到公安局去了!不過你能不能先陪我回家去通知家人呢?我家離這兒不遠,十幾分鐘就走到,要不我一夜不歸,我父親,也就是市長同志,會整夜四處打電話找我的。
”她用緩而慢之的語調說。
“你是市長的女兒?”對方又開始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審視起她來,懷疑更大了。
不,簡直不再是懷疑,而是肯定地認為,她起碼是一個竟敢對一位武裝巡邏警察冒充市長女兒的騙子! “你是市長的女兒?好,好,好極啦!你今夜算是碰着了我這個最講‘認真’二字的人啦!走吧,女士,我就陪您先回家通知您的市長父親同志吧,免得他整夜四處打電話找您又四處找不到您!” “真過意不去,給您添麻煩了。
”她彬彬有禮地說。
“女士,前邊帶路了!”對方惡聲惡氣地嘲諷她。
“不客氣。
跟着我,别走丢了您!”于是她就“前邊帶路”。
她一邊走心裡一邊想:他可别身上沒帶着工作證也碰上了這麼一位城市的衛士。
像卷煙廠的工人們身上都不免帶有煙草味,醬油廠的工人們身上都不免帶有醬油味一樣,當年的知青教導員,一旦淪為返城待業知青,也不知不覺地變得玩世不恭起來。
她走到鐵門前,警衛立刻給她開了門。
她卻并不馬上走進院裡,轉身去看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
他已站住不走了。
她對他招手:“來呀,來呀,進來呀!” 警衛隔着鐵門也朝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看了一眼,問她:“要……到你們家去?你們全家都睡了啊!” 她笑了一下,說:“我并不認識他,他要送我回家。
” 警衛面露難色,向她解釋道:“我們守衛人員可是有守衛條例的呀!你是市長的女兒,更應該自覺遵守。
不認識的人,不能随便帶入院内。
何況已經這麼晚了,他還是攜槍者,更不能進來!不信你到傳達室去看看守衛條例,上邊清清楚楚地寫着這一條。
我們警衛人員得對領導同志的安全負責啊!”解釋了這麼一番後,又隔着鐵門對外面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揮了揮手,大聲說:“走吧,走吧,你把她送到這兒,就算送到家了!”說完,鎖上大門,從監視孔裡警惕地向外望着。
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呆呆地站在鐵門外。
她隔着鐵門對他說:“我想出,出不去了。
您想進,進不來了。
真是抱歉!多謝您一直把我送到這兒啊!告訴我您的姓名,明天我往公安局給您寫封表揚信吧?” “用不着!”那個武裝治安巡邏警察猛轉身走了。
“再見!”她對他的背影大嚷一句。
她心裡别提有多痛快!因為她這個當年的知青教導員覺得以這種方式替那三十幾名因一中事件被抓走的返城待業知青向公安機關的一員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報複。
“無論如何,報複是必要的!……”她又想到了“簡”說過的這句話。
她的報複行為有了思想依據,使她心裡不但痛快,而且舒暢。
二十餘萬返城待業知識青年的存在,的的确确在這座城市中造成了一種不安定感。
二十餘萬、返城、待業、青年,如果将社會對他們的統稱進行詞組分解,就會使任何一個人更加确信他們在這座城市中造成的不安定感是客觀的,現實的,并非哪一個患多疑症的頭腦産生的幻想。
“二十餘萬”這個數字加上“待業”這個對任何人都很嚴峻的詞,再加上“返城”這種具有特殊曆史背景的身份,最後都與“青年”這兩個血氣方剛的字(雖然這兩個字對他們來說未免嫩了一點)排列組合在一起,其引申意就包含着——騷亂。
而騷亂的對應詞便是——治安。
所以返城待業知青們與治安警察們的沖突,完全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
社會因素造成的某種沖突,往往都是具有内在規律的。
市長的女兒,當年知青教導員對一名治安警察的小小的報複,不過是兩節五号電池所産生的微弱火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