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人鋤兩垅,割兩垅。
他每年都要回上海探一次家,一回去就是三四個月。
我倆的工資差不多是他一個人花。
有時他人在上海,我還要月月往上海給他寄生活費。
他家裡的日子過得也挺艱難的。
我想啊,我們是夫妻,不是外人。
夫妻之間什麼都不能計較。
計較誰花錢多,誰為家庭操勞少,那還叫夫妻嗎?他沒怎麼疼愛過孩子,孩子差不多就是我一個人撫養大的。
十年内我沒探過幾次家。
我甯可自己少探家,也要節省下錢給他作往返上海的路費。
他倒也算下了十年鄉,十年中能有四年是在上海。
他總說自己有病,總說自己身體這不好,那不好,不能累着,也不能缺乏營養,還不能心煩生氣。
他怎麼說,我怎麼信。
我想他是我丈夫,我是他妻子,我不心疼他誰心疼他?我不照顧他誰照顧他呢?那些年我哪兒是個妻子啊,我像是兩個孩子的媽。
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他一天天胖了,三口之家就苦了我一個。
知青們瞧不起我,認為我沒出息,甘願當女仆。
老職工和家屬們卻誇我,都說:‘誰能找這麼個老婆算是一輩子的大福氣啦!’我比聽了貶斥我的話心裡還難受。
沒當别人老婆的時候,我想,我将來要找的丈夫,他必須得愛我,疼我,處處關心我體貼我,寶貝着我,将我當妻子又将我當女兒才行!當女兒時沒得到的當妻子後我要得到。
夢!大返城了,他要回上海。
明擺着,我和孩子到上海落不上戶口。
我苦苦哀求他跟我一塊兒回咱們這座城市,他不同意。
他說他是上海人,一定得回上海。
一輩子落腳在北方城市他生活不習慣。
我求别人幫我勸他。
勸來勸去,他還是‘回上海’三個字,我生氣了,說:‘以後長年兩地分居,誰會像我這麼體貼你?那種生活你受得了麼?’直到那時我還以為他離開了我就不行呢!還習慣地将他當成個孩子。
他卻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就這麼樣,火車到了咱們這座城市,我抱着孩子下了車,他留在車上,從車窗口跟我和孩子告别。
火車開走了,我抱着孩子追火車,從站台這頭追到站台那頭,淚流滿面自己不知道,心裡一下子變得空空蕩蕩的……” 姚守義沒想到她竟會向自己傾述這麼多,傾述得這麼坦率,無遮無掩。
她瞧着一盆山楂發呆,似乎說得累了。
她臉上倒也沒有什麼悲傷,倒也沒有什麼抱怨,連點委屈的表情也沒有,仿佛她心裡直至此時依然空蕩蕩的。
那孩子不知何時悄悄摸了一顆山楂拿在手裡,極想吃而不敢吃,見姚守義看他,兩眼一眨不眨地瞪着姚守義,拿着山楂的小手怯怯地伸向盆,将一顆在手中攥了多時的山楂又放在了盆内。
姚守義發現孩子的眼睛很像母親的眼睛,單眼皮,長眼角,眼神兒忽而呆愣,忽而遊移。
“吃吧。
”他抓起了一把山楂揣進孩子衣兜。
“這怎麼行!……”她從孩子兜裡掏出那把山楂,放入盆内,說:“你這肯定有數的。
” “那怕什麼?不就是少穿幾串嘛!”他接連抓了幾把山楂,将孩子的兩兜都揣滿了。
“快謝謝大大!”她感激地對他微笑了一下。
“謝謝大大!”孩子用細小的聲音說,兩隻小手緊按着左右衣兜,仿佛怕母親再将山楂掏出。
二十八的返城知青,有生以來第一次被一個孩子當面叫“大大”。
他臉紅了,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她也臉紅了,說:“我還不知咱倆誰年齡大呢,就讓孩子叫你‘大大’了,你可别見怪啊!” 姚守義憨厚地笑了:“肯定是我大。
我今年二十八了,你二十幾?” “我二十六。
”她大膽地盯着他的臉:“瞧你不像二十八的樣子。
” “你在返城知青中算年齡小的了。
”他低下頭說。
“帶着這孩子,我倒覺着自己比所有的返城知青都大好幾歲。
”她說完,又沉默起來,依然瞧着盆山楂發呆。
姚守義想:返城知青的命運,大概個個都像山楂吧? 那孩子從兜裡摸出一顆山楂,咬了一口,立刻閉上了眼睛,發寒似的渾身打了個哆嗦。
他問:“酸?” 孩子回答:“酸……” 當母親的斥道:“酸你還吃!” 孩子瞧着那顆咬了一口的山楂,不知如何是好。
他又低聲問她:“後來呢?” 她苦笑道:“後來就離了呗。
” “離了?……” “嗯。
他給我寫的第一封信就提出要離婚,我想他一定瘋了。
借了一筆錢,帶着孩子到上海找他。
他一見我們母子的面,哭了。
我和孩子也哭。
我想他肯定會因為寫了那封信後悔不及。
他哭夠了,卻說:‘既然你來了,咱們就把離婚手續在上海辦妥了吧!’ “我說:‘我是和兒子千裡迢迢看你來的,不是和你離婚來的。
’ “他說:‘我懇求你和我離了吧!我是上海人啊!我好不容易才回到上海,再也不能離開上海了!你得尊重我一個上海人的生活習慣啊!’ “我問他:‘是老婆孩子對你重要,還是上海對你重要?’ “他說:‘反正我是無論如何再也不能離開上海的。
長期兩地分居,還莫如早離早散,重作各自的生活打算。
’ “聽他的話,好像理全在他那一邊了。
我的眼淚禁不住又淌出來了,問:‘孩子怎麼辦?難道讓孩子沒父親?’ “他說:‘你怎麼這樣死心眼呢?你還年輕,長得也不難看,找一個合适的人再結婚完全來得及。
你今後跟誰結婚誰就是孩子的父親呗!’ “我問:‘你有良心嗎?’ “他說:‘我怎麼沒有良心啊?沒有良心我會覺得對不起你和孩子嗎?會一見你和孩子的面就哭嗎?’ “我說:‘那麼證明你是不愛我啦?’ “他說:‘事到如今,對你講實話吧,我從來就沒愛過你啊!’ “我說:‘你不愛我當初為什麼追求我?還跟我結婚?你這不是坑我嗎?’ “他說:‘是啊是啊,我這個人從小就很自私,還很怕苦。
我當初追求你,是因為我心裡空虛。
我和你結婚,不是不得已嘛!另外呢,我考慮結婚對我也沒什麼壞處。
在北大荒有個人處處體貼我,周周到到地侍候我,也是我當初求之不得的。
你看,我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全是大實話。
我不是也覺得挺對不起你的嗎?我内心裡永遠永遠感激你。
咱們早離早散,好離好散,你将會在我心中永遠永遠留下一個美好的無私的形象,留下一段不能忘懷的回憶。
我們今後甚至還可以通信,甚至還可以互相探望,如同兩個真正的戰友。
夫妻關系完結了,一種特殊的友誼開始了……’ “我就哇哇大哭起來。
“除了哭,我還有什麼話可對他說的呢? “那天晚上,我帶着孩子來到了外灘。
我真想一橫心抱着孩子跳黃浦江。
我想:到了這種境地還活個什麼勁呢?幹脆死了算!可又那麼怕死。
我就抱着孩子坐在外灘的石凳上,望着黃浦江想啊想啊的,隻想是繼續活下去還是幹脆一死。
後來我終于想明白了,覺得自己不能死。
更不能讓孩子跟我一塊兒死。
還沒到非死不可的境地呢!我不但要活下去,還要努力争取活得像個樣!我還沒幸福地生活過呢,死了太對不起自己。
第二天,我就心平氣和地和他辦理了離婚手續。
第三天,我就買了回來的火車票。
他還算是有良心,将我們母子送到了火車上,臨開車交給我四百元錢。
我隻留了二百,為了孩子……” 她臉上依然沒有悲傷,沒有抱怨,連點委屈的表情也沒有,隻有一絲苦笑挂在她一邊的嘴角上。
她那苦笑使姚守義心裡感到異常不好受。
“他媽的混賬王八蛋!”他突然沖口而出罵了一句。
她吃驚地擡起頭看他。
他卻看着那孩子,将孩子一把拉到了跟前。
孩子不明白他要将自己怎麼樣,畏縮地默默地往母親那邊掙身。
他緊緊抓住孩子的一隻手,兩眼盯着孩子那張小臉兒,問:“想你爸麼?” “想……”那孩子幾乎快哭了。
“聽着,”他狠狠地說,“你不必想他!你爸爸是個狗崽子!混賬王八蛋!就是這麼回事。
你長大了要到上海去找到他,狠狠揍他一頓!” 孩子哇地哭了。
母親抓住孩子另一隻手,将孩子拽到懷裡,生氣地對他抗議道:“你幹什麼你?!你有什麼權力對我的兒子罵他的爸爸!……”她緊緊将孩子摟在懷裡,用自己的臉頰去貼孩子的小臉兒,兩束憤怒的目光射向他。
姚守義不知所措了。
他緩緩站起,背轉過身去說:“請原諒……” 她也站起,凜凜地說:“别跟我來這套!像聽故事似的聽我講,聽我講完了,就當面侮辱我,還侮辱我的兒子!……你才是個混賬王八蛋!狗崽子!” 她扯着兒子的手就往外走。
“你給我站住!”他大吼一句。
她站住了,扭回頭,微微眯起眼睛,輕蔑地瞧着他。
“你……我……”他不知說什麼好。
那孩子從左右兜裡将山楂掏出來,放進山楂盆内。
連衣兜布也翻到外面了,仿佛是有意給他看——沒帶走你一顆山楂。
二十八歲的小夥子突然大發雷霆。
他揮舞了一下手臂,又吼起來:“你走吧!難道你他媽的就沒看出來,我這心裡多為你難過嗎?聽了不難過的才是混賬王八蛋,才是狗崽子!……” 他呼呼地喘着粗氣。
她一動也不動,就那樣瞧着他。
孩子往外拖她。
她仍然一動也不動。
他們彼此眈眈地盯視着。
不知是什麼在他們心間起了作用,彼此盯視的目光漸漸變成了彼此凝視的目光。
凝視是超時間超空間的述說,是兩顆心靈直接而無限度的溝通。
孩子不理解地,茫然地分别望着兩個大人。
她嘴角終于又浮現了一絲苦笑。
她微微晃動了一下頭,不好意思地說:“真是的,我們怎麼會吵起來呢!” 姚守義固執地嘟哝:“反正他就是一個混賬王八蛋,狗崽子……” “那就随你的便吧,”她寬宥地說:“不過我絕不允許你今後再教我的兒子如何怨恨他的父親!” “我教他如何作你的好兒子行麼?”他非常認真地問。
她低頭看了孩子一眼,很自信地說:“這我自己會。
”一隻手輕輕地愛撫着孩子的頭發。
姚守義的母親這時候回來了,他趕快又坐下穿糖葫蘆。
姚大娘瞅瞅兒子,又瞅瞅她,奇怪地問:“你兩個剛才都站着幹嗎呀?” 姚守義的臉倏地一下子紅到了耳後根。
她忍住笑看了他一眼,說:“我正要走,他起身送我。
” “老李家的電費把我算糊塗了。
”大娘走進裡屋,放下收齊的電費,走出來問:“有事?” 她說:“就是我上次來求過您那件事呀,”将孩子朝大娘跟前輕輕推去,“叫姥姥。
” 孩子乖順地叫了一聲“姥姥”。
姚守義敏感地聽出,那孩子的聲調中,有一種兒童的憂傷,有一種向大人們尋求憐愛的乞望。
他心裡好不是滋味。
竹簽子将一串山楂穿透了。
大娘呵斥道:“你那是穿糖葫蘆哇,還是穿算盤珠子哇?” “我膩味了!”姚守義嘟哝一句,将那串不成樣子的東西朝山楂盆裡一丢,站起來走進裡屋去了。
裡屋比外屋大五六米,像低等旅店房間似的,三面都擺着床。
一張雙人木床靠着正牆,四張單人鐵床“更上一層樓”,靠着左牆右牆。
一張舊桌子受到不公正的排擠,傲踞房間正中。
暖瓶、茶壺茶杯、鬧鐘花瓶煙灰缸,和其他一些零碎,分庭抗禮地占領了大半個桌面。
花瓶裡的一束塑料花,已不知是何年何月插入其中的,落滿灰塵。
姚大娘舍不得扔掉,沒閑工夫也沒那份心思洗淨它,它也就那樣黑不拉叽死皮賴臉地永遠“開放”着。
半塊玻璃闆下,壓着一張獎狀,上面用隸書字體寫着姚守義的名字。
那是他有一年在兵團被評為“五好戰士”得的。
十年來他也就得過這麼一張獎狀。
物以稀為貴。
大娘認為一個家庭連份獎狀都沒有,未免太不成體統,所以對它挺看重。
姚守義返城後第一天就發現了它,想從玻璃闆下抽出來撕了,結果挨了姚大娘重重的一巴掌。
他說:“媽,‘五好戰士’、‘四好連隊’是當年按林彪假突出政治那一套搞的,這份光榮早過時了!”其實他想撕掉它,另有原因。
他覺得它是對自己的一種諷刺。
媽卻說:“我才不管什麼真突出政治假突出政治的!反正光榮沒有過時的。
林彪壞,全國那麼多‘五好戰士’難道也随着變成了不好的戰士麼?還講不講究點辯證法?” 媽的“辯證法”以媽的特權為“理論基礎”。
姚守義隻好任憑自己過了時的光榮經常從玻璃闆下向他反射着透明的嘲笑。
他的妹妹當年沒去成兵團,不得不到呼蘭縣農村插隊。
後來抽到了縣裡,在一個小小的醬菜廠當工人。
幾年前這無論對她自己還是對全家人來說,都是可喜可賀的好運氣。
如今呢,好運氣導緻了壞結果,她成了吃商品糧的“工人階級”,便不能夠按知青政策返城了。
她給姚守義找了一個呼蘭縣糕點廠的“工人階級”妹夫,姚守義還沒見過妹夫是“長白糕”還是“黑列巴”。
妹妹來的信,他返城後給媽念過兩封了,有股醬醋味。
他和弟弟睡上下床。
床焊得不結實。
為了安全,弟弟“壓迫”哥哥。
初中生每天臨睡前,都要偷偷用一塊破鏡片反複照那張當年被野貓爪子“撫摸”過的臉。
這情形使他每天重溫自己替弟弟複仇那樁好漢行為,不無忏悔地想到那家的玻璃是否鑲上了,那家的老婆孩子那一夜晚是否凍病了,是否被他吓壞了。
對面的雙層鐵床原先睡的是他的父親母親。
父親十幾年前被電鋸鋸掉了右手,上上下下不方便。
身體肥胖的母親不得不像隻老貓似的每天小心翼翼地作她所不情願作的“減肥運動”。
那張雙人木床原先是爺爺和奶奶睡的。
他返城後,見父親母親已“繼承”了那張雙人木床,不問心裡便明白了。
他從北大荒給爺爺奶奶帶回了幾棵人參。
他卻對父親母親說:“爸爸,媽媽,這是我給你們帶回來滋補身體的。
” 他是很愛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也很愛他這個長孫。
人參泡進了白酒瓶子裡,父親卻一口也沒喝過…… 他仰躺在自己的床上,頭枕雙手,傾聽母親和她在外屋說話。
她向他講了自己的命運,他卻還不知道她的名字。
他并不想知道。
她也是一個返城知青,比自己目前所處的境地更艱難,他認為了解了這些就已經等于了解了她的一切,他媽的名字不過就是一個人的符号。
他聽到她充滿憧憬地說:“我決定了要跟那個老鞋匠學掌鞋。
學成了,我就什麼也不怕了。
城裡靠掌鞋謀生的人不少,他說他要到各縣裡去掙錢。
我呢,想跟着他好好學,一年半載的我不在乎。
我媽為我操的心不少了,我這個當女兒的不能再讓她替我照顧孩子。
您老就千萬答應替我照顧吧!人人都說您心眼好,孩子長久托付給您我不牽挂!無論我跟随他走到哪兒,保證月月按時給您寄錢來。
十五塊您要嫌少,二十也行啊!……” 他聽到母親為難地說:“我上次是順口答應了你,可現在……你瞧守義又攬下了這穿糖葫蘆的活,我這家裡裡外外的,全靠我一個人兩隻手了。
有空兒,我也得幫守義穿糖葫蘆呀!你沒聽見他剛才的話麼?剛穿了十幾支就膩煩了,哪兒是個有長性的呀,今後還不成了我的活?你要外出那麼久,你孩子萬一病了,我哪去找你呀?有個三長兩短的,我擔待不起呀……” “這……大娘您要是推辭,我可就沒路走了……” “不是大娘推辭,大娘講的全是實情話呀!” 姚守義呼地坐起來,猶豫片刻,大步跨到外屋去,對母親說:“媽,她這孩子挺乖的,不會淘什麼氣,就替她看了吧!” 母親生氣了,斥道:“你就會當面做好人!誰看?你看還是我看?我看,指望你穿糖葫蘆成麼?” 姚守義又紅了臉。
他對母親笑笑,說:“媽,我剛才那不是氣話麼?穿糖葫蘆挺好玩的,這活我會有長性的,我還要幫你看這孩子呢!” 母親怔怔地瞅了兒子一陣,一轉身走到外面去了。
他歉意地望着她。
她凝視了他幾秒鐘,拉起孩子的手,漸漸低下頭,輕聲說:“大娘不情願,就算了,我……再另找人家吧……”說罷,轉身領着孩子也往外走。
他呆立着,心中暗生母親的氣。
母親這時卻推開門,費勁兒地将一隻大柳條筐拖進屋來,見她母子二人要走,不高興地說:“怎麼?又不放心把孩子留在我們家啦?”轉身對兒子大聲說:“這全是你弟小時候你爸給他做的玩具,沒舍得燒,我這當媽的一心想留給孫子玩呢,哪成想你到如今連個對象也沒混上!都給我修好了吧!” 他樂了:“我修!” 她也樂了:“那,咱倆以工換工,我替你穿糖葫蘆!” 于是,他找出父親的木工工具,馬上開始修那些木玩具。
她呢,就坐在他剛才坐過的那隻小闆凳上,立刻開始穿糖葫蘆。
孩子對玩具比對山楂更感興趣,一聲不吭地蹲在他身邊瞧着他修理。
他每年都要回上海探一次家,一回去就是三四個月。
我倆的工資差不多是他一個人花。
有時他人在上海,我還要月月往上海給他寄生活費。
他家裡的日子過得也挺艱難的。
我想啊,我們是夫妻,不是外人。
夫妻之間什麼都不能計較。
計較誰花錢多,誰為家庭操勞少,那還叫夫妻嗎?他沒怎麼疼愛過孩子,孩子差不多就是我一個人撫養大的。
十年内我沒探過幾次家。
我甯可自己少探家,也要節省下錢給他作往返上海的路費。
他倒也算下了十年鄉,十年中能有四年是在上海。
他總說自己有病,總說自己身體這不好,那不好,不能累着,也不能缺乏營養,還不能心煩生氣。
他怎麼說,我怎麼信。
我想他是我丈夫,我是他妻子,我不心疼他誰心疼他?我不照顧他誰照顧他呢?那些年我哪兒是個妻子啊,我像是兩個孩子的媽。
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他一天天胖了,三口之家就苦了我一個。
知青們瞧不起我,認為我沒出息,甘願當女仆。
老職工和家屬們卻誇我,都說:‘誰能找這麼個老婆算是一輩子的大福氣啦!’我比聽了貶斥我的話心裡還難受。
沒當别人老婆的時候,我想,我将來要找的丈夫,他必須得愛我,疼我,處處關心我體貼我,寶貝着我,将我當妻子又将我當女兒才行!當女兒時沒得到的當妻子後我要得到。
夢!大返城了,他要回上海。
明擺着,我和孩子到上海落不上戶口。
我苦苦哀求他跟我一塊兒回咱們這座城市,他不同意。
他說他是上海人,一定得回上海。
一輩子落腳在北方城市他生活不習慣。
我求别人幫我勸他。
勸來勸去,他還是‘回上海’三個字,我生氣了,說:‘以後長年兩地分居,誰會像我這麼體貼你?那種生活你受得了麼?’直到那時我還以為他離開了我就不行呢!還習慣地将他當成個孩子。
他卻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就這麼樣,火車到了咱們這座城市,我抱着孩子下了車,他留在車上,從車窗口跟我和孩子告别。
火車開走了,我抱着孩子追火車,從站台這頭追到站台那頭,淚流滿面自己不知道,心裡一下子變得空空蕩蕩的……” 姚守義沒想到她竟會向自己傾述這麼多,傾述得這麼坦率,無遮無掩。
她瞧着一盆山楂發呆,似乎說得累了。
她臉上倒也沒有什麼悲傷,倒也沒有什麼抱怨,連點委屈的表情也沒有,仿佛她心裡直至此時依然空蕩蕩的。
那孩子不知何時悄悄摸了一顆山楂拿在手裡,極想吃而不敢吃,見姚守義看他,兩眼一眨不眨地瞪着姚守義,拿着山楂的小手怯怯地伸向盆,将一顆在手中攥了多時的山楂又放在了盆内。
姚守義發現孩子的眼睛很像母親的眼睛,單眼皮,長眼角,眼神兒忽而呆愣,忽而遊移。
“吃吧。
”他抓起了一把山楂揣進孩子衣兜。
“這怎麼行!……”她從孩子兜裡掏出那把山楂,放入盆内,說:“你這肯定有數的。
” “那怕什麼?不就是少穿幾串嘛!”他接連抓了幾把山楂,将孩子的兩兜都揣滿了。
“快謝謝大大!”她感激地對他微笑了一下。
“謝謝大大!”孩子用細小的聲音說,兩隻小手緊按着左右衣兜,仿佛怕母親再将山楂掏出。
二十八的返城知青,有生以來第一次被一個孩子當面叫“大大”。
他臉紅了,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她也臉紅了,說:“我還不知咱倆誰年齡大呢,就讓孩子叫你‘大大’了,你可别見怪啊!” 姚守義憨厚地笑了:“肯定是我大。
我今年二十八了,你二十幾?” “我二十六。
”她大膽地盯着他的臉:“瞧你不像二十八的樣子。
” “你在返城知青中算年齡小的了。
”他低下頭說。
“帶着這孩子,我倒覺着自己比所有的返城知青都大好幾歲。
”她說完,又沉默起來,依然瞧着盆山楂發呆。
姚守義想:返城知青的命運,大概個個都像山楂吧? 那孩子從兜裡摸出一顆山楂,咬了一口,立刻閉上了眼睛,發寒似的渾身打了個哆嗦。
他問:“酸?” 孩子回答:“酸……” 當母親的斥道:“酸你還吃!” 孩子瞧着那顆咬了一口的山楂,不知如何是好。
他又低聲問她:“後來呢?” 她苦笑道:“後來就離了呗。
” “離了?……” “嗯。
他給我寫的第一封信就提出要離婚,我想他一定瘋了。
借了一筆錢,帶着孩子到上海找他。
他一見我們母子的面,哭了。
我和孩子也哭。
我想他肯定會因為寫了那封信後悔不及。
他哭夠了,卻說:‘既然你來了,咱們就把離婚手續在上海辦妥了吧!’ “我說:‘我是和兒子千裡迢迢看你來的,不是和你離婚來的。
’ “他說:‘我懇求你和我離了吧!我是上海人啊!我好不容易才回到上海,再也不能離開上海了!你得尊重我一個上海人的生活習慣啊!’ “我問他:‘是老婆孩子對你重要,還是上海對你重要?’ “他說:‘反正我是無論如何再也不能離開上海的。
長期兩地分居,還莫如早離早散,重作各自的生活打算。
’ “聽他的話,好像理全在他那一邊了。
我的眼淚禁不住又淌出來了,問:‘孩子怎麼辦?難道讓孩子沒父親?’ “他說:‘你怎麼這樣死心眼呢?你還年輕,長得也不難看,找一個合适的人再結婚完全來得及。
你今後跟誰結婚誰就是孩子的父親呗!’ “我問:‘你有良心嗎?’ “他說:‘我怎麼沒有良心啊?沒有良心我會覺得對不起你和孩子嗎?會一見你和孩子的面就哭嗎?’ “我說:‘那麼證明你是不愛我啦?’ “他說:‘事到如今,對你講實話吧,我從來就沒愛過你啊!’ “我說:‘你不愛我當初為什麼追求我?還跟我結婚?你這不是坑我嗎?’ “他說:‘是啊是啊,我這個人從小就很自私,還很怕苦。
我當初追求你,是因為我心裡空虛。
我和你結婚,不是不得已嘛!另外呢,我考慮結婚對我也沒什麼壞處。
在北大荒有個人處處體貼我,周周到到地侍候我,也是我當初求之不得的。
你看,我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全是大實話。
我不是也覺得挺對不起你的嗎?我内心裡永遠永遠感激你。
咱們早離早散,好離好散,你将會在我心中永遠永遠留下一個美好的無私的形象,留下一段不能忘懷的回憶。
我們今後甚至還可以通信,甚至還可以互相探望,如同兩個真正的戰友。
夫妻關系完結了,一種特殊的友誼開始了……’ “我就哇哇大哭起來。
“除了哭,我還有什麼話可對他說的呢? “那天晚上,我帶着孩子來到了外灘。
我真想一橫心抱着孩子跳黃浦江。
我想:到了這種境地還活個什麼勁呢?幹脆死了算!可又那麼怕死。
我就抱着孩子坐在外灘的石凳上,望着黃浦江想啊想啊的,隻想是繼續活下去還是幹脆一死。
後來我終于想明白了,覺得自己不能死。
更不能讓孩子跟我一塊兒死。
還沒到非死不可的境地呢!我不但要活下去,還要努力争取活得像個樣!我還沒幸福地生活過呢,死了太對不起自己。
第二天,我就心平氣和地和他辦理了離婚手續。
第三天,我就買了回來的火車票。
他還算是有良心,将我們母子送到了火車上,臨開車交給我四百元錢。
我隻留了二百,為了孩子……” 她臉上依然沒有悲傷,沒有抱怨,連點委屈的表情也沒有,隻有一絲苦笑挂在她一邊的嘴角上。
她那苦笑使姚守義心裡感到異常不好受。
“他媽的混賬王八蛋!”他突然沖口而出罵了一句。
她吃驚地擡起頭看他。
他卻看着那孩子,将孩子一把拉到了跟前。
孩子不明白他要将自己怎麼樣,畏縮地默默地往母親那邊掙身。
他緊緊抓住孩子的一隻手,兩眼盯着孩子那張小臉兒,問:“想你爸麼?” “想……”那孩子幾乎快哭了。
“聽着,”他狠狠地說,“你不必想他!你爸爸是個狗崽子!混賬王八蛋!就是這麼回事。
你長大了要到上海去找到他,狠狠揍他一頓!” 孩子哇地哭了。
母親抓住孩子另一隻手,将孩子拽到懷裡,生氣地對他抗議道:“你幹什麼你?!你有什麼權力對我的兒子罵他的爸爸!……”她緊緊将孩子摟在懷裡,用自己的臉頰去貼孩子的小臉兒,兩束憤怒的目光射向他。
姚守義不知所措了。
他緩緩站起,背轉過身去說:“請原諒……” 她也站起,凜凜地說:“别跟我來這套!像聽故事似的聽我講,聽我講完了,就當面侮辱我,還侮辱我的兒子!……你才是個混賬王八蛋!狗崽子!” 她扯着兒子的手就往外走。
“你給我站住!”他大吼一句。
她站住了,扭回頭,微微眯起眼睛,輕蔑地瞧着他。
“你……我……”他不知說什麼好。
那孩子從左右兜裡将山楂掏出來,放進山楂盆内。
連衣兜布也翻到外面了,仿佛是有意給他看——沒帶走你一顆山楂。
二十八歲的小夥子突然大發雷霆。
他揮舞了一下手臂,又吼起來:“你走吧!難道你他媽的就沒看出來,我這心裡多為你難過嗎?聽了不難過的才是混賬王八蛋,才是狗崽子!……” 他呼呼地喘着粗氣。
她一動也不動,就那樣瞧着他。
孩子往外拖她。
她仍然一動也不動。
他們彼此眈眈地盯視着。
不知是什麼在他們心間起了作用,彼此盯視的目光漸漸變成了彼此凝視的目光。
凝視是超時間超空間的述說,是兩顆心靈直接而無限度的溝通。
孩子不理解地,茫然地分别望着兩個大人。
她嘴角終于又浮現了一絲苦笑。
她微微晃動了一下頭,不好意思地說:“真是的,我們怎麼會吵起來呢!” 姚守義固執地嘟哝:“反正他就是一個混賬王八蛋,狗崽子……” “那就随你的便吧,”她寬宥地說:“不過我絕不允許你今後再教我的兒子如何怨恨他的父親!” “我教他如何作你的好兒子行麼?”他非常認真地問。
她低頭看了孩子一眼,很自信地說:“這我自己會。
”一隻手輕輕地愛撫着孩子的頭發。
姚守義的母親這時候回來了,他趕快又坐下穿糖葫蘆。
姚大娘瞅瞅兒子,又瞅瞅她,奇怪地問:“你兩個剛才都站着幹嗎呀?” 姚守義的臉倏地一下子紅到了耳後根。
她忍住笑看了他一眼,說:“我正要走,他起身送我。
” “老李家的電費把我算糊塗了。
”大娘走進裡屋,放下收齊的電費,走出來問:“有事?” 她說:“就是我上次來求過您那件事呀,”将孩子朝大娘跟前輕輕推去,“叫姥姥。
” 孩子乖順地叫了一聲“姥姥”。
姚守義敏感地聽出,那孩子的聲調中,有一種兒童的憂傷,有一種向大人們尋求憐愛的乞望。
他心裡好不是滋味。
竹簽子将一串山楂穿透了。
大娘呵斥道:“你那是穿糖葫蘆哇,還是穿算盤珠子哇?” “我膩味了!”姚守義嘟哝一句,将那串不成樣子的東西朝山楂盆裡一丢,站起來走進裡屋去了。
裡屋比外屋大五六米,像低等旅店房間似的,三面都擺着床。
一張雙人木床靠着正牆,四張單人鐵床“更上一層樓”,靠着左牆右牆。
一張舊桌子受到不公正的排擠,傲踞房間正中。
暖瓶、茶壺茶杯、鬧鐘花瓶煙灰缸,和其他一些零碎,分庭抗禮地占領了大半個桌面。
花瓶裡的一束塑料花,已不知是何年何月插入其中的,落滿灰塵。
姚大娘舍不得扔掉,沒閑工夫也沒那份心思洗淨它,它也就那樣黑不拉叽死皮賴臉地永遠“開放”着。
半塊玻璃闆下,壓着一張獎狀,上面用隸書字體寫着姚守義的名字。
那是他有一年在兵團被評為“五好戰士”得的。
十年來他也就得過這麼一張獎狀。
物以稀為貴。
大娘認為一個家庭連份獎狀都沒有,未免太不成體統,所以對它挺看重。
姚守義返城後第一天就發現了它,想從玻璃闆下抽出來撕了,結果挨了姚大娘重重的一巴掌。
他說:“媽,‘五好戰士’、‘四好連隊’是當年按林彪假突出政治那一套搞的,這份光榮早過時了!”其實他想撕掉它,另有原因。
他覺得它是對自己的一種諷刺。
媽卻說:“我才不管什麼真突出政治假突出政治的!反正光榮沒有過時的。
林彪壞,全國那麼多‘五好戰士’難道也随着變成了不好的戰士麼?還講不講究點辯證法?” 媽的“辯證法”以媽的特權為“理論基礎”。
姚守義隻好任憑自己過了時的光榮經常從玻璃闆下向他反射着透明的嘲笑。
他的妹妹當年沒去成兵團,不得不到呼蘭縣農村插隊。
後來抽到了縣裡,在一個小小的醬菜廠當工人。
幾年前這無論對她自己還是對全家人來說,都是可喜可賀的好運氣。
如今呢,好運氣導緻了壞結果,她成了吃商品糧的“工人階級”,便不能夠按知青政策返城了。
她給姚守義找了一個呼蘭縣糕點廠的“工人階級”妹夫,姚守義還沒見過妹夫是“長白糕”還是“黑列巴”。
妹妹來的信,他返城後給媽念過兩封了,有股醬醋味。
他和弟弟睡上下床。
床焊得不結實。
為了安全,弟弟“壓迫”哥哥。
初中生每天臨睡前,都要偷偷用一塊破鏡片反複照那張當年被野貓爪子“撫摸”過的臉。
這情形使他每天重溫自己替弟弟複仇那樁好漢行為,不無忏悔地想到那家的玻璃是否鑲上了,那家的老婆孩子那一夜晚是否凍病了,是否被他吓壞了。
對面的雙層鐵床原先睡的是他的父親母親。
父親十幾年前被電鋸鋸掉了右手,上上下下不方便。
身體肥胖的母親不得不像隻老貓似的每天小心翼翼地作她所不情願作的“減肥運動”。
那張雙人木床原先是爺爺和奶奶睡的。
他返城後,見父親母親已“繼承”了那張雙人木床,不問心裡便明白了。
他從北大荒給爺爺奶奶帶回了幾棵人參。
他卻對父親母親說:“爸爸,媽媽,這是我給你們帶回來滋補身體的。
” 他是很愛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也很愛他這個長孫。
人參泡進了白酒瓶子裡,父親卻一口也沒喝過…… 他仰躺在自己的床上,頭枕雙手,傾聽母親和她在外屋說話。
她向他講了自己的命運,他卻還不知道她的名字。
他并不想知道。
她也是一個返城知青,比自己目前所處的境地更艱難,他認為了解了這些就已經等于了解了她的一切,他媽的名字不過就是一個人的符号。
他聽到她充滿憧憬地說:“我決定了要跟那個老鞋匠學掌鞋。
學成了,我就什麼也不怕了。
城裡靠掌鞋謀生的人不少,他說他要到各縣裡去掙錢。
我呢,想跟着他好好學,一年半載的我不在乎。
我媽為我操的心不少了,我這個當女兒的不能再讓她替我照顧孩子。
您老就千萬答應替我照顧吧!人人都說您心眼好,孩子長久托付給您我不牽挂!無論我跟随他走到哪兒,保證月月按時給您寄錢來。
十五塊您要嫌少,二十也行啊!……” 他聽到母親為難地說:“我上次是順口答應了你,可現在……你瞧守義又攬下了這穿糖葫蘆的活,我這家裡裡外外的,全靠我一個人兩隻手了。
有空兒,我也得幫守義穿糖葫蘆呀!你沒聽見他剛才的話麼?剛穿了十幾支就膩煩了,哪兒是個有長性的呀,今後還不成了我的活?你要外出那麼久,你孩子萬一病了,我哪去找你呀?有個三長兩短的,我擔待不起呀……” “這……大娘您要是推辭,我可就沒路走了……” “不是大娘推辭,大娘講的全是實情話呀!” 姚守義呼地坐起來,猶豫片刻,大步跨到外屋去,對母親說:“媽,她這孩子挺乖的,不會淘什麼氣,就替她看了吧!” 母親生氣了,斥道:“你就會當面做好人!誰看?你看還是我看?我看,指望你穿糖葫蘆成麼?” 姚守義又紅了臉。
他對母親笑笑,說:“媽,我剛才那不是氣話麼?穿糖葫蘆挺好玩的,這活我會有長性的,我還要幫你看這孩子呢!” 母親怔怔地瞅了兒子一陣,一轉身走到外面去了。
他歉意地望着她。
她凝視了他幾秒鐘,拉起孩子的手,漸漸低下頭,輕聲說:“大娘不情願,就算了,我……再另找人家吧……”說罷,轉身領着孩子也往外走。
他呆立着,心中暗生母親的氣。
母親這時卻推開門,費勁兒地将一隻大柳條筐拖進屋來,見她母子二人要走,不高興地說:“怎麼?又不放心把孩子留在我們家啦?”轉身對兒子大聲說:“這全是你弟小時候你爸給他做的玩具,沒舍得燒,我這當媽的一心想留給孫子玩呢,哪成想你到如今連個對象也沒混上!都給我修好了吧!” 他樂了:“我修!” 她也樂了:“那,咱倆以工換工,我替你穿糖葫蘆!” 于是,他找出父親的木工工具,馬上開始修那些木玩具。
她呢,就坐在他剛才坐過的那隻小闆凳上,立刻開始穿糖葫蘆。
孩子對玩具比對山楂更感興趣,一聲不吭地蹲在他身邊瞧着他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