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那個嬰兒,這時剛剛被喂飽了奶,正躺在王志松家炕上安适地熟睡着。
他睡得非常香甜,不時地吮着小嘴唇,不時地微笑着。
王大娘在做針線活。
志松的妹妹小珍,伏在孩子身旁,不眨眼地瞧着那孩子可愛的睡态。
“媽,您看呀,他睡着了還笑呢!”小珍快活地說。
孩子給這少女增添了許多新鮮的樂趣。
母親沒吱聲。
“媽,您為啥不喜歡他啊?”小珍爬起身,推了母親的肩頭一下,說,“因為不是您親孫子,是我哥替别人撫養的,您就不喜歡哇?” 母親仍沒吱聲。
小珍摟着母親的肩膀,撒嬌地問:“媽,你怎麼又不高興啦?” “媽沒不高興……”母親歎了口氣,“快寫作業去吧,别跟媽撒嬌了,都十五六的姑娘了!”停了手,自言自語,“也不知你哥哥和你淑芳姐的關系咋樣了……” 小珍從母親身邊離開,走到桌旁坐下,剛拿起筆來,忍不住扭頭對母親譴責道:“咋樣了?不吹才怪呢!還不是因為您,總對我淑芳姐那麼不冷不熱的!” 母親又歎了口氣,也自責道:“想來想去,是因為媽不好哇!可那時,媽一心希望的是你哥返城啊!家裡連個劈硬柴的人都沒有,媽這日子過得為難啊!再說,淑芳這姑娘到底能不能成了媽的兒媳婦,媽心裡也沒個數啊!生怕你哥哥是白白地把返城的機會讓給了人家……” “所以我淑芳姐以前每次一來,您就冷下臉,連句親熱話也沒有!現在我哥哥返城了,您身邊有個兒子了,又想要個兒媳婦了?晚喽!我哥打着燈籠再也找不到我淑芳姐這麼好的媳婦喽!”小珍用十分替哥哥惋惜的語調說。
“你哥哥嘴上不說,心裡還不怨媽一輩子啊?”母親後悔得傷心了,放下手中的針線活,撩起衣襟拭眼角。
“媽,我胡亂說着玩呢,您别當真,我看我淑芳姐是知情知義的人,絕不會因為您以前對她不好,就把我哥哥甩了……”小珍放下筆,又趕緊走過來,坐在母親身旁勸慰母親。
這時,街道主任敲了幾下門走進來。
“是主任啊,快坐吧,有事兒?”母親連忙起身讓座,随後吩咐小珍,“給你大媽倒杯水。
” “别倒,我不喝。
”主任擺擺手,又是訴苦又是自我表功地說,“唉,這些日子啊可把我忙壞了呢!光咱們這一片呀,返城知青就七八十,又是落戶哇,又得登記找工作哇,又是挨家挨戶地慰問慰問哇,又是……什麼什麼的!……” 母親說:“主任,可不是夠您辛苦的嘛!當年,您挨家挨戶動員他們下去,如今又是挨家挨戶登記給他們找工作。
這些年您可就是沒清閑過呢!” “嗨!”主任拍了一下炕沿,說,“别提當年了!提當年我心中有愧呀!有些夠條件留城的,也叫我給逼走了,這些孩子們如今說不定心裡多恨我呢!可當年我也是沒辦法呀,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個号召,全國一片紅,我們當街道幹部的,不積極鞍前馬後動員行嘛!你們家志松沒背後罵過我呀?……” “他可沒有!”母親立刻替自己的兒子擔保。
“就是罵了,您也不能告訴我呀!”主任笑了,收斂笑容後,目光落在孩子身上,說:“小珍,你出去玩會兒,我和你媽說幾句話。
” 小珍不高興地噘起了嘴:“我不!外邊挺冷的。
我知道你們要說這孩子,這孩子又不是金的銀的,難道會是我哥偷來搶來的不成?你們說吧,我堵上耳朵不聽就是了呗!反正我不出去挨凍!” 母親瞪了她一眼,訓斥道:“别跟你大媽說話這麼沒禮貌,快出去!” 小珍哼了一聲,不情願地出去了。
主任這才看着母親說:“志松他媽,什麼事兒呢?是這麼回事兒!派出所負責落戶口的人呀,今天又把我傳去了,說你們家志松的戶口哇,還不能落……” “不能落?”母親急了,“别人能落,為什麼志松不能落?他的返城手續不全?” “您先别急嘛!”主任離開椅子,坐到炕沿上,和母親之間隔着那孩子,挺神秘地說:“是因為這孩子呀!人家問志松,他到底結沒結過婚,他說沒有。
那麼人家當然就要問這孩子是哪來的啦,他說是替别人撫養的。
人家又問孩子叫什麼名字呀,他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還要以父子關系跟這孩子同時落戶!撫養,也得有個什麼手續呀,人家再追問這孩子的父母都叫什麼名字,在哪兒工作,為什麼要他撫養這孩子,他都說不出個四五六來,還嫌人家追問得多了,對人家發脾氣。
志松這孩子小時候可沒什麼脾氣呀,怎麼返城回來變得脾氣大極了呢?人家也生氣了,說不弄清楚這孩子的來曆,連他自己的戶口也不給落!” 母親一時發起怔來。
主任瞅着那孩子,心直口快地說:“我看呀,這孩子八成就是你們志松自己的!您瞧瞧,臉盤多像他,還有那高鼻梁!這幾年,上山下鄉的知青中,沒結婚就生下了孩子的不少,也算不了什麼太丢人的事兒。
志松要是舍不得這孩子呢,就該對人家客氣着點,我再替他通融幾句,寫個書面兒檢讨什麼的,也就一塊落上了!志松他要是舍得了這孩子呢,我倒有個主意,不算兩全其美吧,也算個好主意。
前街老張兩口子,結婚五年多了,想要孩子都快想急眼了,卻整不出個孩子,我看這孩子長得怪體面的,莫如趁不懂事兒送給了他們。
當然不能白給的,五百六百的他們還拿得出。
你們家正在困難的關頭,也能接濟一陣子。
再者,志松拖累個孩子,将來找對象都麻煩!……” 母親怔怔沉默許久,低聲說:“這,我可做不了主,得跟志松商量商量……” 王志松走出鐵路局粉刷成米黃色的三層大樓,覺得陽光是那麼明媚,天空是那麼蔚藍,每一個行人都是那麼可親可愛。
他那顆返城後一直無着無落的心,第一天感到多少安定了些。
他大步走着,舒暢地呼吸着初春潮濕的空氣。
體驗着一個即将有了工作的人那種感激生活的心情。
馬路上的雪,這幾天開始化了,露出了柏油路面。
培在人行道兩旁樹根下的雪還沒化盡,但也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往泥土裡滲透着。
樹枝已不再是光秃秃的,開始生長出無數的小芽苞兒。
第一場春雨之後,樹木就會挂滿嫩綠的小葉了。
還是春天比冬天好,他一邊走一邊這麼想。
在返城的最初日子裡,對于城市的那種種憤怒,像關在籠子裡東撲西撞的鳥兒,被打開籠門放飛了。
鐵路局的領導對他很不錯,挺親熱。
他們答應了他的請求,批準他以接班的名義到鐵路來工作。
幾天後,他就可以穿上一身嶄新的藍色的鐵路工作服了。
終于在這三百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占據了一個點,而且這麼快這麼順利!他完全沒有想到。
“要接父母班的人很多啊,光鐵路系統,少說也有兩三萬!許多當父母的為了早點讓返城待業的孩子有個工作,不到五十歲就打報告申請退休哇!能都照顧嗎?一下子減少了兩三萬老工人,增加兩三萬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我們可下不了這個決心啊!不過你例外,因為你父親是烈士。
” 鐵路局的領導對他說的這一番話,更加使他感到自己在二十幾萬返城知青中是很幸運的一個。
那位領導還帶領他去參觀了鐵路工人事迹展覽館。
父親放大了的遺像懸挂在那裡。
父親是一名老鐵路扳道工,兩年多以前父親用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一次鐵路事故,被火車軋為三段…… “兒子,要孝敬你媽,要疼你妹妹。
” 父親從相框中陰郁地望着他。
他仿佛聽到了父親在對他叮囑。
時間剛過中午,他不餓。
也不願這麼早回家去。
他想在這座城市裡到處走走,到處看看,他不屬于這座城市整整十一年了。
它對他來說是那麼熟悉,可又有許多地方令他感到非常陌生。
他有種強烈的欲望,想尋找到什麼。
尋找什麼呢?他一點也不清楚,一點也不明确,但心裡确确實實存在着那麼一種欲望。
也許隻是想要在現實中對比一下記憶中長久保留的某些事情而已。
經過市委大樓前,他不由得站住了。
他注意到,“文革”中“市革命委員會”的白底紅字的牌子,被摘掉了,換上了“文革”前的“市人民委員會”的牌子。
還是白底紅字,還是那麼大小,還是挂在那個地方。
兩塊牌子所不同之處,僅僅在于“革命”和“人民”的區别。
但這種區别,卻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曆史時期。
“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後,好比溫度計上的“0”。
他想:看來無論是“革命”還是“人民”,都最适合用醒目的白底紅字來加以顯示,都最适合那麼大小,都最适合挂在那個固定的地方。
他進而又聯想到了代表這座城市的天鵝雕塑。
它在“文化革命”中被砸毀了,人們将來還會重新雕塑一個,仍是原先那種姿态的,仍是原先那麼大小的,也仍在原先那個地方——松花江畔,青年宮前。
仿佛想要飛過松花江,飛到太陽島去似的。
一場曆史性的劫難終于是過去了。
他站在那裡,内心已經沒有了當年那種騷動,那種激情;隻有一種類乎憑吊的沉思。
當年他是一個中學生,如今他已經快三十歲了,早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
他不想再激動,唯願能安安穩穩地開始生活。
而且他确信,生活本身也肯定早已消耗盡了能使他和他這一代人像當年那麼激動起來的力量了。
那種巨大的激動,如同運動員注射了超濃度的興奮劑以後進行的競賽,一到終點,人就垮了。
那是摧毀人的機體也摧毀社會機體的失常态的力量。
即使生活本身仍奇異地具有着這種力量,他也不甘再為這種力量所驅使了。
他累了。
他曾為“革命”兩個字怎樣地激動過啊!可是那塊被換掉的寫着“革命”兩字的牌子,宣告他不過是參與了一場舉國癫狂的政治遊戲。
寫着“人民”兩字的牌子仿佛正睥睨着他,用嘲弄的語調在對他說:“老弟,人民萬歲,不需要革命!” 去你媽的“革命”吧!他想。
老子今生今世再也不會參與那種“革命”了!讓沒玩過的下一代再陪你們玩吧!如果他們還像我們這一代當年那麼真誠得可悲,那麼熱忱得愚昧,那麼激動得白白浪費感情的話!他仿佛覺得自己血管裡時至今日仍沉澱着什麼非血質的東西。
這種東西會不會使人得心肌梗死,他不知道。
但這個國家是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手術才獲得了轉機,這他完全明白。
這一頁翻過去了的曆史無疑是嚴峻的危機四伏的,但留給他這個戴過“紅衛兵”袖章的人的記憶卻是曆曆在目的被出賣被強奸般的羞恥! 有多少個日日夜夜,在這裡,在市委大樓門前,聚集過成千上萬的人群,為了“革命”,以“革命”的名義展開辯論、進行演說、發生沖突乃至武鬥。
這台階前的方形石磚地,曾被鮮血染紅。
他第一次來到這裡,是在老師的帶領之下,是他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次“革命”行動,一次自覺的“革命”行動。
他還記憶猶新,那一天,全校師生都坐在操場上,聽“文革領導小組”的人傳達什麼文件。
一位教政治的老師從校園外騎着自行車飛馳而至,一直騎到傳達者的桌子前才跳下車,他奪過話筒大聲疾呼:“革命的教師們,革命的同學們,有一小撮暴徒無法無天,居然公開在市委大樓前張貼反動标語,寫的是:市委不革命,就罷他娘的官!大家想一想啊,市委是在黨中央領導下的共産黨的市委,共産黨是我們的親爹娘,他們要罷市委他娘的官,不就是要罷黨中央的官嗎?我們能答應嗎?他們正在燒市委大樓啊!十萬火急,我們要去捍衛市委呀!革命的教師們,革命的同學們,考驗我們每一個人的革命性的時刻到了!……” 這位教政治的老師振臂一呼,全校師生立即響應。
于是一千七百多人打着一面橫幅大标語旗,浩浩蕩蕩湧上街頭,奔往這裡。
标語旗上寫着:誓死捍衛市委。
至今他仍然認為,當時他們一千七百多人那種情緒,那種激動,那種預備以鮮血和身軀去捍衛什麼的精神,是十分真誠而又十分真實的。
沒有經曆過“文化大革命”的人也許會嘲笑這一點,那就讓他們去嘲笑吧,他想。
某一時期的曆史可能本來就是供後人去嘲笑的。
那麼這一時期的人們又如何能逃脫被嘲笑的命運呢?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
一個人的命運擺布這個人,一代人的命運也擺布這一代人。
命運和心肺同在。
他忽然有些暗暗驚詫,覺得自己的思想頗有點思想家的意味。
命運和……心肺……不錯的聯系!我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愛胡思亂想了呢?他對自己有些不解起來。
他反複咀嚼自己的思想,又覺得和迷信的老太太們認命的思想并沒什麼大區别,也絲毫不比她們深刻。
看來我他媽的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思想家,連個平庸的思想家也不可能成為。
他不禁自嘲地苦笑了一下。
他的注意力轉向了人行道上一株軀幹傾斜的老柳樹。
當年,他們的隊伍就是在走到這株老柳樹前時,被軍事工程學院“紅色造反兵團”的紅衛兵們攔截住的,他們那條橫幅大标語也被扯掉了。
“十九中的老師和同學們,‘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發動的,為的是将各省、市、地、縣的赫魯曉夫式的人物從黨的領導機關中清除出去!你們一不捍衛黨中央,二不捍衛毛主席,卻要誓死捍衛被一小撮赫魯曉夫式的野心家、陰謀家所盤踞所把持的市委,你們意欲何為?難道你們要與黨中央、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對抗嗎?!……” 一個軍工“紅色造反兵團”的紅衛兵就爬在那株老柳樹上,手持話筒慷慨激昂地對他們演說。
那時,紅衛兵運動剛剛在這座城市的幾所重點大學裡興起,他們那所中學還沒有成立任何紅衛兵組織。
身穿軍裝、腰紮武裝帶的軍事工程學院的男女紅衛兵們,雖然不戴領章帽徽,但卻一個個英姿飒爽,鬥志昂揚,豪情勃發。
在他們這些中學生們看來,對方真像一批十分年輕的革命家,像電影《青春之歌》裡的盧嘉川們,像“五四”運動時期和“一二·九”運動時期的革命學生領袖們。
敬意從中學生們心底油然而生。
那個演說者的話語是怎樣地征服了他們這些中學生啊! 是啊,一不捍衛黨中央,二不捍衛毛主席,一千七百多人隻打了一條橫幅标語,卻寫的是“誓死捍衛市委”,多麼荒唐的行動! 而且更主要的是,市委大樓并沒有在熊熊燃燒,不過有一條“火燒市委”的豎寫标語從樓頂垂下來。
他們感覺到自己受蒙蔽了,上當了,扮演了與“革命”背道而馳的不光彩的角色。
那個爬在樹上的演說者以充滿革命正義的聲音高聲疾呼:“革”命不分先後!造反不分早晚!受蒙蔽無罪!反戈一擊有功!…… 于是他們一千七百多人的一支隊伍,就在一陣陣“革命”的口号聲中,四散而潰…… 那一天,他心裡懷着一種真實的羞恥感回到家裡,将自己的校徽從衣服上拽下來,扔進了爐子裡。
他恥于再佩戴十九中學的校徽。
也就是從那一天起,那位教政治的老師,成了全校學生的罪人。
每一個十九中學的學生都認為他是敗壞了十九中學聲譽的人,不可饒恕。
他似乎也知道了這一點,再也沒在學校裡露過面。
全校第一個紅衛兵組織宣布成立那一天,傳來了他在家中上吊自殺的消息…… 也是在這個地方,在一個秋雨潇潇的夜晚,一名大學生以悲憤的語調向人們進行演說:“革命的市民們,革命的群衆們,‘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是在我們的浴血奮戰中誕生的!可是,東北的新曙光剛剛升起之際,‘革命委員會’竟指使一夥武鬥暴徒,向我們,曾為它的誕生浴血奮戰過的造反派戰士,發動了有預謀有部署的突然襲擊,抓走我領袖,搗毀我總部,打死
他睡得非常香甜,不時地吮着小嘴唇,不時地微笑着。
王大娘在做針線活。
志松的妹妹小珍,伏在孩子身旁,不眨眼地瞧着那孩子可愛的睡态。
“媽,您看呀,他睡着了還笑呢!”小珍快活地說。
孩子給這少女增添了許多新鮮的樂趣。
母親沒吱聲。
“媽,您為啥不喜歡他啊?”小珍爬起身,推了母親的肩頭一下,說,“因為不是您親孫子,是我哥替别人撫養的,您就不喜歡哇?” 母親仍沒吱聲。
小珍摟着母親的肩膀,撒嬌地問:“媽,你怎麼又不高興啦?” “媽沒不高興……”母親歎了口氣,“快寫作業去吧,别跟媽撒嬌了,都十五六的姑娘了!”停了手,自言自語,“也不知你哥哥和你淑芳姐的關系咋樣了……” 小珍從母親身邊離開,走到桌旁坐下,剛拿起筆來,忍不住扭頭對母親譴責道:“咋樣了?不吹才怪呢!還不是因為您,總對我淑芳姐那麼不冷不熱的!” 母親又歎了口氣,也自責道:“想來想去,是因為媽不好哇!可那時,媽一心希望的是你哥返城啊!家裡連個劈硬柴的人都沒有,媽這日子過得為難啊!再說,淑芳這姑娘到底能不能成了媽的兒媳婦,媽心裡也沒個數啊!生怕你哥哥是白白地把返城的機會讓給了人家……” “所以我淑芳姐以前每次一來,您就冷下臉,連句親熱話也沒有!現在我哥哥返城了,您身邊有個兒子了,又想要個兒媳婦了?晚喽!我哥打着燈籠再也找不到我淑芳姐這麼好的媳婦喽!”小珍用十分替哥哥惋惜的語調說。
“你哥哥嘴上不說,心裡還不怨媽一輩子啊?”母親後悔得傷心了,放下手中的針線活,撩起衣襟拭眼角。
“媽,我胡亂說着玩呢,您别當真,我看我淑芳姐是知情知義的人,絕不會因為您以前對她不好,就把我哥哥甩了……”小珍放下筆,又趕緊走過來,坐在母親身旁勸慰母親。
這時,街道主任敲了幾下門走進來。
“是主任啊,快坐吧,有事兒?”母親連忙起身讓座,随後吩咐小珍,“給你大媽倒杯水。
” “别倒,我不喝。
”主任擺擺手,又是訴苦又是自我表功地說,“唉,這些日子啊可把我忙壞了呢!光咱們這一片呀,返城知青就七八十,又是落戶哇,又得登記找工作哇,又是挨家挨戶地慰問慰問哇,又是……什麼什麼的!……” 母親說:“主任,可不是夠您辛苦的嘛!當年,您挨家挨戶動員他們下去,如今又是挨家挨戶登記給他們找工作。
這些年您可就是沒清閑過呢!” “嗨!”主任拍了一下炕沿,說,“别提當年了!提當年我心中有愧呀!有些夠條件留城的,也叫我給逼走了,這些孩子們如今說不定心裡多恨我呢!可當年我也是沒辦法呀,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個号召,全國一片紅,我們當街道幹部的,不積極鞍前馬後動員行嘛!你們家志松沒背後罵過我呀?……” “他可沒有!”母親立刻替自己的兒子擔保。
“就是罵了,您也不能告訴我呀!”主任笑了,收斂笑容後,目光落在孩子身上,說:“小珍,你出去玩會兒,我和你媽說幾句話。
” 小珍不高興地噘起了嘴:“我不!外邊挺冷的。
我知道你們要說這孩子,這孩子又不是金的銀的,難道會是我哥偷來搶來的不成?你們說吧,我堵上耳朵不聽就是了呗!反正我不出去挨凍!” 母親瞪了她一眼,訓斥道:“别跟你大媽說話這麼沒禮貌,快出去!” 小珍哼了一聲,不情願地出去了。
主任這才看着母親說:“志松他媽,什麼事兒呢?是這麼回事兒!派出所負責落戶口的人呀,今天又把我傳去了,說你們家志松的戶口哇,還不能落……” “不能落?”母親急了,“别人能落,為什麼志松不能落?他的返城手續不全?” “您先别急嘛!”主任離開椅子,坐到炕沿上,和母親之間隔着那孩子,挺神秘地說:“是因為這孩子呀!人家問志松,他到底結沒結過婚,他說沒有。
那麼人家當然就要問這孩子是哪來的啦,他說是替别人撫養的。
人家又問孩子叫什麼名字呀,他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還要以父子關系跟這孩子同時落戶!撫養,也得有個什麼手續呀,人家再追問這孩子的父母都叫什麼名字,在哪兒工作,為什麼要他撫養這孩子,他都說不出個四五六來,還嫌人家追問得多了,對人家發脾氣。
志松這孩子小時候可沒什麼脾氣呀,怎麼返城回來變得脾氣大極了呢?人家也生氣了,說不弄清楚這孩子的來曆,連他自己的戶口也不給落!” 母親一時發起怔來。
主任瞅着那孩子,心直口快地說:“我看呀,這孩子八成就是你們志松自己的!您瞧瞧,臉盤多像他,還有那高鼻梁!這幾年,上山下鄉的知青中,沒結婚就生下了孩子的不少,也算不了什麼太丢人的事兒。
志松要是舍不得這孩子呢,就該對人家客氣着點,我再替他通融幾句,寫個書面兒檢讨什麼的,也就一塊落上了!志松他要是舍得了這孩子呢,我倒有個主意,不算兩全其美吧,也算個好主意。
前街老張兩口子,結婚五年多了,想要孩子都快想急眼了,卻整不出個孩子,我看這孩子長得怪體面的,莫如趁不懂事兒送給了他們。
當然不能白給的,五百六百的他們還拿得出。
你們家正在困難的關頭,也能接濟一陣子。
再者,志松拖累個孩子,将來找對象都麻煩!……” 母親怔怔沉默許久,低聲說:“這,我可做不了主,得跟志松商量商量……” 王志松走出鐵路局粉刷成米黃色的三層大樓,覺得陽光是那麼明媚,天空是那麼蔚藍,每一個行人都是那麼可親可愛。
他那顆返城後一直無着無落的心,第一天感到多少安定了些。
他大步走着,舒暢地呼吸着初春潮濕的空氣。
體驗着一個即将有了工作的人那種感激生活的心情。
馬路上的雪,這幾天開始化了,露出了柏油路面。
培在人行道兩旁樹根下的雪還沒化盡,但也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往泥土裡滲透着。
樹枝已不再是光秃秃的,開始生長出無數的小芽苞兒。
第一場春雨之後,樹木就會挂滿嫩綠的小葉了。
還是春天比冬天好,他一邊走一邊這麼想。
在返城的最初日子裡,對于城市的那種種憤怒,像關在籠子裡東撲西撞的鳥兒,被打開籠門放飛了。
鐵路局的領導對他很不錯,挺親熱。
他們答應了他的請求,批準他以接班的名義到鐵路來工作。
幾天後,他就可以穿上一身嶄新的藍色的鐵路工作服了。
終于在這三百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占據了一個點,而且這麼快這麼順利!他完全沒有想到。
“要接父母班的人很多啊,光鐵路系統,少說也有兩三萬!許多當父母的為了早點讓返城待業的孩子有個工作,不到五十歲就打報告申請退休哇!能都照顧嗎?一下子減少了兩三萬老工人,增加兩三萬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我們可下不了這個決心啊!不過你例外,因為你父親是烈士。
” 鐵路局的領導對他說的這一番話,更加使他感到自己在二十幾萬返城知青中是很幸運的一個。
那位領導還帶領他去參觀了鐵路工人事迹展覽館。
父親放大了的遺像懸挂在那裡。
父親是一名老鐵路扳道工,兩年多以前父親用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一次鐵路事故,被火車軋為三段…… “兒子,要孝敬你媽,要疼你妹妹。
” 父親從相框中陰郁地望着他。
他仿佛聽到了父親在對他叮囑。
時間剛過中午,他不餓。
也不願這麼早回家去。
他想在這座城市裡到處走走,到處看看,他不屬于這座城市整整十一年了。
它對他來說是那麼熟悉,可又有許多地方令他感到非常陌生。
他有種強烈的欲望,想尋找到什麼。
尋找什麼呢?他一點也不清楚,一點也不明确,但心裡确确實實存在着那麼一種欲望。
也許隻是想要在現實中對比一下記憶中長久保留的某些事情而已。
經過市委大樓前,他不由得站住了。
他注意到,“文革”中“市革命委員會”的白底紅字的牌子,被摘掉了,換上了“文革”前的“市人民委員會”的牌子。
還是白底紅字,還是那麼大小,還是挂在那個地方。
兩塊牌子所不同之處,僅僅在于“革命”和“人民”的區别。
但這種區别,卻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曆史時期。
“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後,好比溫度計上的“0”。
他想:看來無論是“革命”還是“人民”,都最适合用醒目的白底紅字來加以顯示,都最适合那麼大小,都最适合挂在那個固定的地方。
他進而又聯想到了代表這座城市的天鵝雕塑。
它在“文化革命”中被砸毀了,人們将來還會重新雕塑一個,仍是原先那種姿态的,仍是原先那麼大小的,也仍在原先那個地方——松花江畔,青年宮前。
仿佛想要飛過松花江,飛到太陽島去似的。
一場曆史性的劫難終于是過去了。
他站在那裡,内心已經沒有了當年那種騷動,那種激情;隻有一種類乎憑吊的沉思。
當年他是一個中學生,如今他已經快三十歲了,早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
他不想再激動,唯願能安安穩穩地開始生活。
而且他确信,生活本身也肯定早已消耗盡了能使他和他這一代人像當年那麼激動起來的力量了。
那種巨大的激動,如同運動員注射了超濃度的興奮劑以後進行的競賽,一到終點,人就垮了。
那是摧毀人的機體也摧毀社會機體的失常态的力量。
即使生活本身仍奇異地具有着這種力量,他也不甘再為這種力量所驅使了。
他累了。
他曾為“革命”兩個字怎樣地激動過啊!可是那塊被換掉的寫着“革命”兩字的牌子,宣告他不過是參與了一場舉國癫狂的政治遊戲。
寫着“人民”兩字的牌子仿佛正睥睨着他,用嘲弄的語調在對他說:“老弟,人民萬歲,不需要革命!” 去你媽的“革命”吧!他想。
老子今生今世再也不會參與那種“革命”了!讓沒玩過的下一代再陪你們玩吧!如果他們還像我們這一代當年那麼真誠得可悲,那麼熱忱得愚昧,那麼激動得白白浪費感情的話!他仿佛覺得自己血管裡時至今日仍沉澱着什麼非血質的東西。
這種東西會不會使人得心肌梗死,他不知道。
但這個國家是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手術才獲得了轉機,這他完全明白。
這一頁翻過去了的曆史無疑是嚴峻的危機四伏的,但留給他這個戴過“紅衛兵”袖章的人的記憶卻是曆曆在目的被出賣被強奸般的羞恥! 有多少個日日夜夜,在這裡,在市委大樓門前,聚集過成千上萬的人群,為了“革命”,以“革命”的名義展開辯論、進行演說、發生沖突乃至武鬥。
這台階前的方形石磚地,曾被鮮血染紅。
他第一次來到這裡,是在老師的帶領之下,是他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次“革命”行動,一次自覺的“革命”行動。
他還記憶猶新,那一天,全校師生都坐在操場上,聽“文革領導小組”的人傳達什麼文件。
一位教政治的老師從校園外騎着自行車飛馳而至,一直騎到傳達者的桌子前才跳下車,他奪過話筒大聲疾呼:“革命的教師們,革命的同學們,有一小撮暴徒無法無天,居然公開在市委大樓前張貼反動标語,寫的是:市委不革命,就罷他娘的官!大家想一想啊,市委是在黨中央領導下的共産黨的市委,共産黨是我們的親爹娘,他們要罷市委他娘的官,不就是要罷黨中央的官嗎?我們能答應嗎?他們正在燒市委大樓啊!十萬火急,我們要去捍衛市委呀!革命的教師們,革命的同學們,考驗我們每一個人的革命性的時刻到了!……” 這位教政治的老師振臂一呼,全校師生立即響應。
于是一千七百多人打着一面橫幅大标語旗,浩浩蕩蕩湧上街頭,奔往這裡。
标語旗上寫着:誓死捍衛市委。
至今他仍然認為,當時他們一千七百多人那種情緒,那種激動,那種預備以鮮血和身軀去捍衛什麼的精神,是十分真誠而又十分真實的。
沒有經曆過“文化大革命”的人也許會嘲笑這一點,那就讓他們去嘲笑吧,他想。
某一時期的曆史可能本來就是供後人去嘲笑的。
那麼這一時期的人們又如何能逃脫被嘲笑的命運呢?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
一個人的命運擺布這個人,一代人的命運也擺布這一代人。
命運和心肺同在。
他忽然有些暗暗驚詫,覺得自己的思想頗有點思想家的意味。
命運和……心肺……不錯的聯系!我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愛胡思亂想了呢?他對自己有些不解起來。
他反複咀嚼自己的思想,又覺得和迷信的老太太們認命的思想并沒什麼大區别,也絲毫不比她們深刻。
看來我他媽的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思想家,連個平庸的思想家也不可能成為。
他不禁自嘲地苦笑了一下。
他的注意力轉向了人行道上一株軀幹傾斜的老柳樹。
當年,他們的隊伍就是在走到這株老柳樹前時,被軍事工程學院“紅色造反兵團”的紅衛兵們攔截住的,他們那條橫幅大标語也被扯掉了。
“十九中的老師和同學們,‘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發動的,為的是将各省、市、地、縣的赫魯曉夫式的人物從黨的領導機關中清除出去!你們一不捍衛黨中央,二不捍衛毛主席,卻要誓死捍衛被一小撮赫魯曉夫式的野心家、陰謀家所盤踞所把持的市委,你們意欲何為?難道你們要與黨中央、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對抗嗎?!……” 一個軍工“紅色造反兵團”的紅衛兵就爬在那株老柳樹上,手持話筒慷慨激昂地對他們演說。
那時,紅衛兵運動剛剛在這座城市的幾所重點大學裡興起,他們那所中學還沒有成立任何紅衛兵組織。
身穿軍裝、腰紮武裝帶的軍事工程學院的男女紅衛兵們,雖然不戴領章帽徽,但卻一個個英姿飒爽,鬥志昂揚,豪情勃發。
在他們這些中學生們看來,對方真像一批十分年輕的革命家,像電影《青春之歌》裡的盧嘉川們,像“五四”運動時期和“一二·九”運動時期的革命學生領袖們。
敬意從中學生們心底油然而生。
那個演說者的話語是怎樣地征服了他們這些中學生啊! 是啊,一不捍衛黨中央,二不捍衛毛主席,一千七百多人隻打了一條橫幅标語,卻寫的是“誓死捍衛市委”,多麼荒唐的行動! 而且更主要的是,市委大樓并沒有在熊熊燃燒,不過有一條“火燒市委”的豎寫标語從樓頂垂下來。
他們感覺到自己受蒙蔽了,上當了,扮演了與“革命”背道而馳的不光彩的角色。
那個爬在樹上的演說者以充滿革命正義的聲音高聲疾呼:“革”命不分先後!造反不分早晚!受蒙蔽無罪!反戈一擊有功!…… 于是他們一千七百多人的一支隊伍,就在一陣陣“革命”的口号聲中,四散而潰…… 那一天,他心裡懷着一種真實的羞恥感回到家裡,将自己的校徽從衣服上拽下來,扔進了爐子裡。
他恥于再佩戴十九中學的校徽。
也就是從那一天起,那位教政治的老師,成了全校學生的罪人。
每一個十九中學的學生都認為他是敗壞了十九中學聲譽的人,不可饒恕。
他似乎也知道了這一點,再也沒在學校裡露過面。
全校第一個紅衛兵組織宣布成立那一天,傳來了他在家中上吊自殺的消息…… 也是在這個地方,在一個秋雨潇潇的夜晚,一名大學生以悲憤的語調向人們進行演說:“革命的市民們,革命的群衆們,‘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是在我們的浴血奮戰中誕生的!可是,東北的新曙光剛剛升起之際,‘革命委員會’竟指使一夥武鬥暴徒,向我們,曾為它的誕生浴血奮戰過的造反派戰士,發動了有預謀有部署的突然襲擊,抓走我領袖,搗毀我總部,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