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除了星期日的每一天早晨,七點半左右,霞飛路東側人行道,從路口數第三根水泥電線杆旁,總有十來個人在那兒候班車。
馬路對面賣包子的小夥兒,不久前認識了他們中的一個——律師事務所的一個女人。
那女人那一天跨過馬路,他并沒想到她要買包子,騎上三輪攤車正欲蹬走。
那女人搶前一步問:“還有包子嗎?” 他沒下車,雙手扶把,看了那女人足足二十秒鐘。
他一邊兒研究地瞧着那女人,一邊暗自尋思,七八個破了皮兒露了餡的包子,應不應該——不,不存在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問題,隻存在能不能的問題——能不能全賣給她呢!怎麼想法子糊弄她都買了去呢? 那女人剪着齊頸短發,貼臉的頭發由發卡整整齊齊地卡向耳後,發卡是那種五分錢兩個的頂便宜的發卡。
如今隻有四十五歲以上的城市職業女性,才這麼随便地對付自己的頭發。
她上身穿一件半袖的白色的确良衫,下身穿條長過膝蓋半尺的黑色的裙子,很肥,像是睡裙改的,或者更準确地說,這樣的一條裙子是完全可以當睡裙穿的。
她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想把自己打扮得色彩樸素而又具有風度,但風度二字卻顯然令人同情地與她無緣。
她多多少少有點“小”知識分子的矜持的本色,也多多少少有點“小”幹部的自尊的清高。
上下左右,無線條可言。
使他聯想到握在交通警察手中的指揮棒。
如果她的裙子不是黑色的而是紅色的。
“還有包子嗎?” 那女人又問。
“有……倒是有……不多了!留着自己吃了,今天的包子餡調得好極了!……” 小夥子沉着地回答,沒下車。
“賣我幾個吧!” 那女人流露出請求的意思,她這個意思使小夥子備受鼓舞。
“你從馬路那邊奔我過來了,不賣幾個給你,瞧你掃興而去,我于心何忍呢?” 小夥子終于蹦到地上,他沒掀開罩布,而是雙手伸入罩布之下,摸索着将那七八個破了皮兒露了餡的包子全裝在一個紙袋内。
“半斤,九毛六。
” “這……我隻要二兩……” “你看你,早不開口!都給你裝在紙袋裡了,你才說隻要二兩!” 小夥子怪眼瞪她。
“那……半斤就半斤吧……” “什麼叫‘就’呀!好像我非多賣給你三兩似的!今天的包子好,皮兒薄餡大,沒多會兒就快賣光了!” 女人感激地笑笑,默默掏錢包…… 小夥子望着那女人跨過馬路去,因為自己小小不言微不足道地坑了别人一次,占了點小小不言微不足道的便宜,内心體驗着小小不言微不足道的快感。
現如今吃虧是很活該的事兒。
坑人是不作興忏悔的。
或曰“時代精神”之一種,講究的哲學是既坑之則安之。
小夥子一點兒也不覺得對那女人不落忍。
他重新騎上三輪攤車,馬路天使似的,一邊輕輕快快地往前蹬,一邊引吭高歌: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鄉照在邊關, 甯靜的夜晚, 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這女人便是姚玉慧。
六年了,姚玉慧一點兒沒胖起來。
曾一度胖起來些,白了些,但因患了肝炎,一經檢查出便已屬慢性,漸漸地就又瘦到形銷骨立的地步。
臉色也由一度的白了些而漸漸地就黃暗無光澤了。
她已經三十六歲了。
三十六歲的姚玉慧看去像四十多歲了,卻比某些四十多歲的女人還顯老。
然而由于瘦,她臉上倒沒有明顯的皺紋,也沒有白發,但她的的确确是比六年前老多了。
那仿佛是一種從心靈開始的老化,使人感到她每時每分每秒都在繼續老着,不可須臾改變地老着,一味兒地老下去。
像她這樣的女人如同是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顯示出從青春到老年是多麼短暫!她們使人對悄然過去悄然來臨的歲月産生恐懼,對生命之容易枯萎的現象産生驚悸。
她們的老就像一株大榕樹,在她們内心裡盤根錯節,遮蔽成不透風不透雨不透陽光的暗幽幽悶郁郁陰凄凄的一個獨立王國。
她們的情感隻能在它的縫隙之中如同一隻隻螢火蟲似的鑽飛。
那種奇妙的昆蟲尾部發出的磷光在她們内心聚不到一起,形成不了哪怕是一小片美好的照耀,隻不過是細細碎碎閃閃爍爍地存在着而已。
當年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的營教導員,現在是律師事務所的辦公室主任。
這個足以使一個三十六歲的女人得意的職位,是她母親離休前替她謀劃到的。
然而也的的确确經過了一番表面看來似乎完全靠她自己的實際能力的“競争”,那是必勝無疑的“競争”,因為本市沒有第二位市長的女兒,所謂“競争”則是出于對她的自尊心的憐憫和維護。
由于“一中考場事件”,她的母親當年受到了黨内的紀律處分。
母親的實際能力比女兒的實際能力要強得多。
倘若僅僅靠她自己的能力,她根本不可能競争到比商店服務員、小學教員和普通工人更好些的工作。
充其量這輩子隻能當上一位小學校的教導主任,連小學校長也沒多大指望當上。
姚玉慧與某些幹部子女不同。
十一年之久的知青經曆,在她頭腦中形成了極可貴的尋求獨立精神的品格。
那乃是一個女人對一種獨立精神的崇拜,那乃是一個女人對自己命運的擁抱的熱情。
那乃是一種對真實個性的渴望。
一種自我完善的觀念的涅槃。
一種心靈分裂之後對複合的本能的強烈的願望。
然而可悲在于,十一年之久的知青經曆,究其實質,不過僅僅賦予了她品格力量,并沒有同時賦予她什麼有價值的足以支撐這種可貴品格的真正才幹。
她曾經具有過的種種“才幹”,不過是那個時代恩賜予她的一柄魔杖,攥着魔杖她是強者。
如今時代收回了對她的恩賜,她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無所長,在現實面前産生了心理上的大的慌措。
正如一個被雜技表演者旋轉了的盤子。
不是繼續旋轉,就是倒下去成為一隻普普通通的盤子。
變得普通她心有不甘,繼續旋轉必須依靠外力;她痛苦地選擇了後者。
這是明智,亦是涅槃的崩潰,亦是渴望的幻滅,亦是熱情的耗損,亦是崇拜的坍塌,亦是品格的慘敗。
人的可貴的乃至高貴的品格,在今天處處遭受着現實的誤解和攻讦。
某些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不得不退縮。
社會永遠不提供涅槃的顯影劑。
也永遠不會品格化。
律師事務所也是個不乏沽名釣譽者的地方,争奪的目标卻是所長或副所長。
一位律師同時身兼律師事務所所長或副所長,其社會地位自然不同,站在法律面前的威望便不同。
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有黨的領導,律師事務所也不例外,卻沒有哪一位律師争當黨支部書記。
在她到來之前,所裡黨員對擔任黨支部書記一職,被視為是不得已的事。
在她到來之後,她的黨内同志們一緻推選她當上了黨支部書記,對她表現出了十二分的信賴,包含着感激。
她黨外有職,黨内有責。
隻要她願意,她便會永遠當下去。
她願意。
她願意多做些事情。
她領導着八位中國共産黨黨員和兩位預備黨員。
每個月過兩次組織生活,内容大抵是讀報或傳達文件。
這樣的事她仍很善于做。
一九八六年的每一個月,各類報紙上總有幾篇值得一位黨支部書記讀給黨内同志們聽聽的文章,也總有必須傳達的中央文件或省委文件或市委文件。
倘若這兩件很正經的事都無可做,那麼就隻有交流交流社會信息了。
集中在律師事務所的信息五花八門,如果她每一次都記錄,便是一本厚厚的“社會大百科全書”。
如果還能出版,肯定創全國暢銷書之“最”。
最初她不習慣在黨的組織生活會議上,尤其是在她自己主持的黨的組織生活會議上聽任這類交流。
她總想将話題扭轉到她認為嚴肅而有意義的内容方面,她的幾次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後來她就自覺地放棄這種良好的企圖了。
再後來她也就習慣了。
律師中的黨内同志,誰也不想當黨支部書記。
每次改選,都将書記大權拱手相讓。
光榮一直責無旁貸地落在她身上,并且絕對沒有一位黨内同志嫉妒她。
黨外律師,不論年輕的年老的,卻都在積極要求入黨。
而黨内的她的同志們,對于她屢次強調提出的發展新黨員的建議,半點也不來情緒。
照她的黨内同志們的看法,律師事務所不是黨員的四十幾名律師中,壓根再無一人有資格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
可她卻覺得,某些黨外人士,與她的這幾位黨内同志相比,除了性别高矮胖瘦沒法兒強求一緻,其他許多方面并非等而下之,甚至可能更強些。
要說服她的黨内同志承認這一點,真真是艱難之極的工作。
任何一個人,哪怕一個平時被尊重的人,哪怕也被她的那幾位黨内同志所尊重,一旦被她那幾位黨内同志讨論夠不夠入黨條件時,就差不多變成可惡之徒了。
從一個好人身上指出十條缺點是挺容易的事兒,而有時否定一個人的入黨願望時,隻需要兩三條就足以了。
每次進行這種“缺席審判”,她都替被“審判”者感到大不公正,替她的那幾位黨内同志感到羞恥。
比如一個對個人名利斤斤計較的人,指責别人買國庫券隻買夠了工資比例而沒有主動表示多買幾十元是缺乏愛國之心的時候,你能不替前者感到羞恥麼?即使那個對個人名利斤斤計較的人是你的同志加兄弟吧!黨内的庸才不允許黨外的優秀人士入黨,而且愈是庸才愈偏執。
黨内的能力高強者也不歡迎黨外的優秀人士入黨,而且越是能力高強者,可能愈加表現卑劣。
他們有時候倒甯肯對黨外的庸才“網開一面”。
這種現象也許不普遍,但留心觀察,随處可見一二。
由教導員而黨支部書記的姚玉慧,一個時期内是那麼替黨感到悲觀、失望、沮喪和難過。
任何不正常的現象必伴随着不正常的曆史。
律師事務所的曆史已有四年半。
最初隻三個人,其中之一是夏守剛。
另外兩個,一個是他的妻子,一個是他的同學。
一九六四年他們畢業于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夏守剛和他的妻子當了中學教員,他的同學當了某工廠的保衛科科長。
四年前,當整個社會意識到多年冷落了法律是個多麼大的錯誤時,昔日,政法學院畢業後被發落到各處的理當做律師的人們開始從各個角落被尋找、彙集。
一個在司法部門的朋友找到夏守剛,動員他們夫妻歸口當律師。
他們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
夫妻倆雙雙很快被從中學調到司法機關。
不久,根據司法局的安排,他們就在區裡辦起了第一個律師事務所。
三十多年來法律成了專政的代名詞,中國人對法律懷着一種傳統的懼怕心理。
律師事務所的牌子挂出後卻沒有誰信任他們、肯聘請他們替自己打官司。
人們甯肯将打赢一場什麼官司的賭注下在請客送禮、花錢賄賂、找關系走後門方面。
後來本市發生了一起事件:市裡一領導幹部的公子,逼死了與其結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法律以家庭内部正常矛盾造成不幸死亡之結論,宣判其無罪。
死者沒有了父母,隻有一個在燈泡廠當工人的老實而軟弱的姐姐。
姐姐替妹妹的屍體換衣時,瞧着妹妹身上被煙頭所燙留下的斑斑傷痕,也隻有淚漣漣如雨而已。
在場之人,無不義憤。
夏守剛夫妻獲知後,主動找上那姐姐的家門,代書狀紙,打抱不平。
這位領導幹部先是恫之以勢,繼而誘之以利;夏守剛不為所動。
那位公子揚言要給他點“厲害瞧瞧”,深更半夜獵槍轟碎了他家的玻璃。
他的妻子走在路上,禍從天降,被一塊不知從何處飛來的半磚擊破了頭,昏暈道旁。
夏守剛發誓:“這場官司非打到底,甯肯家破人亡!”他四處奔走,八方呼籲。
他憑一腔漢子血破釜沉舟,終于讓他争得了一次開庭重審。
他沒白上過政法學院。
慷慨陳詞,滔滔雄辯,唇槍舌劍,銳不可當。
被告也請了一位老律師。
老律師很富有經驗,從容不迫地進行反駁:“俗話道,清官難斷家務事。
原告控訴被告有虐待妻子之罪,證據是死者身體被香煙所燙之傷痕。
本律師認為,原告的控訴不能成立。
起碼證明不夠充分。
且其妻已死,亦無旁證,虐妻之罪孰能定論?僅此一點,足見原告之主觀臆斷。
” 那一天的聽衆竟達六七百人,有許多人那一天不上班了也要聽個結果。
夏守剛沉着地站起身,望着聽衆,用平緩沉重的語氣說道:“适才被告律師借用了‘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句俗話,本律師也借用一句俗話是——‘至親莫過骨肉情’。
我提請法庭注意一個事實,即死者有一遺嬰。
這是被告及其父母均回避的一個事實。
試想:被告父母隻有其一個兒子,按照人之常情,得孫輩該是天倫之喜,合家之樂,兩代皆歡的事吧?那孩子該是為父者掌上明珠,為祖父母者寶貝吧?其實不然。
他們根本不愛那孩子!他們從感情上心理上排斥那個孩子!他們視那個孩子為多餘之物!因為那個孩子是個女孩兒而非男孩兒!那孩子出生近百日了,至今連個名字都還沒有!所謂公婆關懷兒媳,丈夫寵愛妻子,不是事實!事實是:死者崇拜權勢,貪圖虛榮,輕率地嫁給了被告,然而由于門戶之見,她在這個家庭裡,雖豐衣足食,卻受不到尊重。
身是新婦,位同婢女!她終日飲她自釀的苦酒。
但在别人面前,卻不敢流露一二,唯一能夠相與盡述苦衷的,隻有她的姐姐。
待她生下那個女孩兒之後,便又多了一條罪狀。
公婆白眼相對,怒其生女;丈夫惡語中傷,喜新厭舊,兩拍即合,雙方夾攻,迫其離婚。
丈夫更施加虐待,終使其不堪忍受,跳樓身死……” 六七百聽衆鴉雀無聲。
夏守剛朝被告側轉身,緩緩擡起一隻手臂,厲指道:“你無疑是有罪的!”又朝被告的父母側轉身,亦厲指道:“你們無疑也是有罪的!” 偌大法庭,靜如幽谷。
但聞一人欷歔成泣,是死者的姐姐。
随後那夏守剛面向法官,慷慨陳詞:“想一平民百姓之女,以姿色媚權貴,出入高牆深院,受虐他人不知,實屬世間悲劇,自釀苦酒。
尤可歎身為黨的高級幹部者,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悖人之倫常,縱子虐妻逆長輩之德,安知羞恥二字?敗壞我們黨的聲譽!天理昭昭,不予制裁,黨紀何在?國法何在?本律師受托于死者親屬,踏碎法院石階,也要替泉下冤鬼拼得公正二字!……” 言詞铿锵擲地有聲,聽衆無不為之動容。
他沉默片刻,又望着被告律師道:“老前輩,您以豐富之經驗而壓學生之義膽,為真罪人開脫,加莫須有之穢名于死者,學生以為大謬不然。
身為律師,視勝負為尋常,但良心應在胸膛!” 之後,夏守剛根據從死者親屬、同事處了解的情況,向法庭提供了被告摧殘其妻及其父母縱子虐妻的事實和人證物證,遂使案情清晰起來。
經過幾次庭訊,終于為原告赢得勝訴。
夏守剛從此為自己樹立了口碑,被萬千市民所傳頌。
不久,他和他的妻子,又勝訴了另一起牽涉廣泛的重大經濟案。
“律師事務所”的招牌于是為人矚目。
美國人喜愛“超人”。
創造出男“超人”,繼而又創造出女“超人”,滿足他們的男人和女人們的“超人”欲。
英國人喜愛“福爾摩斯”。
“福爾摩斯”被他們的崇尚紳士派頭的老一輩們忘掉了,他們的新一輩便創造出“〇〇七”。
讓他在全世界各地神出鬼沒,一邊與各種膚色的女人大大方方地尋歡作樂,一邊潇潇灑灑地屢建奇功。
法國的男人和女人幾乎個頂個兒地喜愛“愛情”,生活中沒有羅曼蒂克對于他們就像沒有鹽一樣。
中國人卻喜愛“包公”,喜愛了好幾代,喜愛了好幾輩子。
沒有了“包公”對于中國人來說正如西方人沒有了上帝,是非常絕望的事。
所以那個夏守剛被A市的萬千市民尊為“包公”就不足為怪了。
從前信任黨支部書記,如今信任“包公”式的人。
不在黨的“包公”式的人物則更被信任,這是中國的老百姓的心理嬗變。
夏守剛為律師事務所赢得了聲譽,他本人被幾家企業聘為常年律師。
他潛心律師業務,有雄才大展之勢。
而律師事務所的人員也由當初的三個人擴大到三十幾個人了。
其中,不乏有志之士。
而那些由于種種原因,或想改換門庭者,或想混個閑職者,或想仕途遍達者,也都一律泥沙俱下地湧進這當年門可羅雀的律師事務所。
于是,就有了姚玉慧那幾位黨内同志被調到“律師聯合事務所”擔任領導。
于是夏守剛便從所長而變為副所長進而變為第二副所長第三副所長第四副所長直至第五位副所長。
這些人把一切權力都包攬了過去,甚至連召開一般性經驗交流會的權力也包攬了過去。
夏守剛對所裡的許多事情都不明不白起來。
他申請入黨,他們暗示他:你不是個人物嗎?興許民主黨派更歡迎你這樣的人物,去參加民主黨派吧!參加民主黨派就參加民主黨派!他賭着一口氣,要來了一份民主黨派的黨章。
可那上邊的第一條是——我黨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之下。
他從此徹底打消加入民主黨派的念頭。
心想,那就還是争取加入共産黨吧!他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生,是受過所謂“正統教育”的人,他對黨是有感情的。
他曾是他那所中學的連續三年的優秀教師,如果不是匆促地離開了教育戰線,他很可能已入了黨了。
他不明白自己怎麼就得罪了黨,而且分明得罪得那麼深,被黨視為歧路人了。
他痛苦,他很想找一位律師替自己在黨面前與那些排擠自己的人打一場官司。
但“律師聯合事務所”盡管集中了一批好律師,不乏像他自己一樣敢于仗義執言者,卻沒有一個可以承當他自己的律師。
即或有人挺身承當,這場官司可到哪兒去打呢?怎麼個打法呢?他想“落荒而走”,可又那麼舍不得自己創下的這一番事業。
後來,“聯合”兩個字,被瞧着别扭的黨内同志一緻決定去掉他了——他們說那兩個字使他們想到文化大革命中的“戰鬥隊”。
正在他憤懑無處訴時,姚玉慧調來了,當上了黨支部書記。
知道她是什麼人的女兒,也了解一些她能調來做辦公室主任的内幕,他對她敬而遠之。
沒想到不久之後她卻主動找到他頭上,問他對黨持何種态度? 他當然不願向她吐露内心真言,幹脆拒絕與她談這樣的問題。
她雖遭到了冷淡,又第二次主動找他談。
她坦率地對他說:“也許你挺瞧不起我的。
我實際上是靠了父母才能到這裡來當上這個主任的。
我隻有中學文化程度,而且在中學時還不是個成績出色的學生;我沒有任何專長,沒有任何能力。
既然黨内同志們擡舉我,推選我做了支部書記,我想盡我的能力把這個工作做好。
你的情況我已經側面了解了不少,我認為你是全所首先一個應該被發展入黨的人。
何況你自己并非沒有這樣的願望。
” 兩人對面而坐,隔着桌子。
她的雙手連同小臂平放在桌上,一手壓着另一隻手,以坦誠的目光看着他。
他的坐法有點特别,一隻手臂架在椅背上,從腦後撐着自己的頭,使他的臉微微朝左側仰起;另一隻手臂呈“V”形,肘端固定在桌上,指間夾着煙。
他那副樣子顯得相當傲慢,仿佛在用拒人于千裡之外的表情說——你幹嗎又浪費我的時間?但他心裡卻已對她産生了小小的好感。
真話總是能博人好感的。
他覺得她那張毫無生動之處的老姑娘的臉,是可以供業餘美術班的學生們素描的,取題《冰雕》,或《望着我》。
他吃不大透她那種誠懇是習慣的僞裝,還是掩飾着的自信。
他的經驗告訴他,黨支部書記,尤其新來的黨支部書記,更尤其女黨支部書記,需謹慎對待。
沒有新的幹擾,他的日子已不太好過。
她見他固執地沉默着,疏淡的短眉漸漸揚了起來,眼睛卻相反地眯了起來。
同時,薄薄的舌尖從一邊的唇角猶猶豫豫地擠了出來。
這就使她那張老姑娘的其貌不揚的臉,顯得有幾分滑稽
馬路對面賣包子的小夥兒,不久前認識了他們中的一個——律師事務所的一個女人。
那女人那一天跨過馬路,他并沒想到她要買包子,騎上三輪攤車正欲蹬走。
那女人搶前一步問:“還有包子嗎?” 他沒下車,雙手扶把,看了那女人足足二十秒鐘。
他一邊兒研究地瞧着那女人,一邊暗自尋思,七八個破了皮兒露了餡的包子,應不應該——不,不存在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問題,隻存在能不能的問題——能不能全賣給她呢!怎麼想法子糊弄她都買了去呢? 那女人剪着齊頸短發,貼臉的頭發由發卡整整齊齊地卡向耳後,發卡是那種五分錢兩個的頂便宜的發卡。
如今隻有四十五歲以上的城市職業女性,才這麼随便地對付自己的頭發。
她上身穿一件半袖的白色的确良衫,下身穿條長過膝蓋半尺的黑色的裙子,很肥,像是睡裙改的,或者更準确地說,這樣的一條裙子是完全可以當睡裙穿的。
她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想把自己打扮得色彩樸素而又具有風度,但風度二字卻顯然令人同情地與她無緣。
她多多少少有點“小”知識分子的矜持的本色,也多多少少有點“小”幹部的自尊的清高。
上下左右,無線條可言。
使他聯想到握在交通警察手中的指揮棒。
如果她的裙子不是黑色的而是紅色的。
“還有包子嗎?” 那女人又問。
“有……倒是有……不多了!留着自己吃了,今天的包子餡調得好極了!……” 小夥子沉着地回答,沒下車。
“賣我幾個吧!” 那女人流露出請求的意思,她這個意思使小夥子備受鼓舞。
“你從馬路那邊奔我過來了,不賣幾個給你,瞧你掃興而去,我于心何忍呢?” 小夥子終于蹦到地上,他沒掀開罩布,而是雙手伸入罩布之下,摸索着将那七八個破了皮兒露了餡的包子全裝在一個紙袋内。
“半斤,九毛六。
” “這……我隻要二兩……” “你看你,早不開口!都給你裝在紙袋裡了,你才說隻要二兩!” 小夥子怪眼瞪她。
“那……半斤就半斤吧……” “什麼叫‘就’呀!好像我非多賣給你三兩似的!今天的包子好,皮兒薄餡大,沒多會兒就快賣光了!” 女人感激地笑笑,默默掏錢包…… 小夥子望着那女人跨過馬路去,因為自己小小不言微不足道地坑了别人一次,占了點小小不言微不足道的便宜,内心體驗着小小不言微不足道的快感。
現如今吃虧是很活該的事兒。
坑人是不作興忏悔的。
或曰“時代精神”之一種,講究的哲學是既坑之則安之。
小夥子一點兒也不覺得對那女人不落忍。
他重新騎上三輪攤車,馬路天使似的,一邊輕輕快快地往前蹬,一邊引吭高歌: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鄉照在邊關, 甯靜的夜晚, 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這女人便是姚玉慧。
六年了,姚玉慧一點兒沒胖起來。
曾一度胖起來些,白了些,但因患了肝炎,一經檢查出便已屬慢性,漸漸地就又瘦到形銷骨立的地步。
臉色也由一度的白了些而漸漸地就黃暗無光澤了。
她已經三十六歲了。
三十六歲的姚玉慧看去像四十多歲了,卻比某些四十多歲的女人還顯老。
然而由于瘦,她臉上倒沒有明顯的皺紋,也沒有白發,但她的的确确是比六年前老多了。
那仿佛是一種從心靈開始的老化,使人感到她每時每分每秒都在繼續老着,不可須臾改變地老着,一味兒地老下去。
像她這樣的女人如同是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顯示出從青春到老年是多麼短暫!她們使人對悄然過去悄然來臨的歲月産生恐懼,對生命之容易枯萎的現象産生驚悸。
她們的老就像一株大榕樹,在她們内心裡盤根錯節,遮蔽成不透風不透雨不透陽光的暗幽幽悶郁郁陰凄凄的一個獨立王國。
她們的情感隻能在它的縫隙之中如同一隻隻螢火蟲似的鑽飛。
那種奇妙的昆蟲尾部發出的磷光在她們内心聚不到一起,形成不了哪怕是一小片美好的照耀,隻不過是細細碎碎閃閃爍爍地存在着而已。
當年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的營教導員,現在是律師事務所的辦公室主任。
這個足以使一個三十六歲的女人得意的職位,是她母親離休前替她謀劃到的。
然而也的的确确經過了一番表面看來似乎完全靠她自己的實際能力的“競争”,那是必勝無疑的“競争”,因為本市沒有第二位市長的女兒,所謂“競争”則是出于對她的自尊心的憐憫和維護。
由于“一中考場事件”,她的母親當年受到了黨内的紀律處分。
母親的實際能力比女兒的實際能力要強得多。
倘若僅僅靠她自己的能力,她根本不可能競争到比商店服務員、小學教員和普通工人更好些的工作。
充其量這輩子隻能當上一位小學校的教導主任,連小學校長也沒多大指望當上。
姚玉慧與某些幹部子女不同。
十一年之久的知青經曆,在她頭腦中形成了極可貴的尋求獨立精神的品格。
那乃是一個女人對一種獨立精神的崇拜,那乃是一個女人對自己命運的擁抱的熱情。
那乃是一種對真實個性的渴望。
一種自我完善的觀念的涅槃。
一種心靈分裂之後對複合的本能的強烈的願望。
然而可悲在于,十一年之久的知青經曆,究其實質,不過僅僅賦予了她品格力量,并沒有同時賦予她什麼有價值的足以支撐這種可貴品格的真正才幹。
她曾經具有過的種種“才幹”,不過是那個時代恩賜予她的一柄魔杖,攥着魔杖她是強者。
如今時代收回了對她的恩賜,她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無所長,在現實面前産生了心理上的大的慌措。
正如一個被雜技表演者旋轉了的盤子。
不是繼續旋轉,就是倒下去成為一隻普普通通的盤子。
變得普通她心有不甘,繼續旋轉必須依靠外力;她痛苦地選擇了後者。
這是明智,亦是涅槃的崩潰,亦是渴望的幻滅,亦是熱情的耗損,亦是崇拜的坍塌,亦是品格的慘敗。
人的可貴的乃至高貴的品格,在今天處處遭受着現實的誤解和攻讦。
某些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不得不退縮。
社會永遠不提供涅槃的顯影劑。
也永遠不會品格化。
律師事務所也是個不乏沽名釣譽者的地方,争奪的目标卻是所長或副所長。
一位律師同時身兼律師事務所所長或副所長,其社會地位自然不同,站在法律面前的威望便不同。
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有黨的領導,律師事務所也不例外,卻沒有哪一位律師争當黨支部書記。
在她到來之前,所裡黨員對擔任黨支部書記一職,被視為是不得已的事。
在她到來之後,她的黨内同志們一緻推選她當上了黨支部書記,對她表現出了十二分的信賴,包含着感激。
她黨外有職,黨内有責。
隻要她願意,她便會永遠當下去。
她願意。
她願意多做些事情。
她領導着八位中國共産黨黨員和兩位預備黨員。
每個月過兩次組織生活,内容大抵是讀報或傳達文件。
這樣的事她仍很善于做。
一九八六年的每一個月,各類報紙上總有幾篇值得一位黨支部書記讀給黨内同志們聽聽的文章,也總有必須傳達的中央文件或省委文件或市委文件。
倘若這兩件很正經的事都無可做,那麼就隻有交流交流社會信息了。
集中在律師事務所的信息五花八門,如果她每一次都記錄,便是一本厚厚的“社會大百科全書”。
如果還能出版,肯定創全國暢銷書之“最”。
最初她不習慣在黨的組織生活會議上,尤其是在她自己主持的黨的組織生活會議上聽任這類交流。
她總想将話題扭轉到她認為嚴肅而有意義的内容方面,她的幾次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後來她就自覺地放棄這種良好的企圖了。
再後來她也就習慣了。
律師中的黨内同志,誰也不想當黨支部書記。
每次改選,都将書記大權拱手相讓。
光榮一直責無旁貸地落在她身上,并且絕對沒有一位黨内同志嫉妒她。
黨外律師,不論年輕的年老的,卻都在積極要求入黨。
而黨内的她的同志們,對于她屢次強調提出的發展新黨員的建議,半點也不來情緒。
照她的黨内同志們的看法,律師事務所不是黨員的四十幾名律師中,壓根再無一人有資格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
可她卻覺得,某些黨外人士,與她的這幾位黨内同志相比,除了性别高矮胖瘦沒法兒強求一緻,其他許多方面并非等而下之,甚至可能更強些。
要說服她的黨内同志承認這一點,真真是艱難之極的工作。
任何一個人,哪怕一個平時被尊重的人,哪怕也被她的那幾位黨内同志所尊重,一旦被她那幾位黨内同志讨論夠不夠入黨條件時,就差不多變成可惡之徒了。
從一個好人身上指出十條缺點是挺容易的事兒,而有時否定一個人的入黨願望時,隻需要兩三條就足以了。
每次進行這種“缺席審判”,她都替被“審判”者感到大不公正,替她的那幾位黨内同志感到羞恥。
比如一個對個人名利斤斤計較的人,指責别人買國庫券隻買夠了工資比例而沒有主動表示多買幾十元是缺乏愛國之心的時候,你能不替前者感到羞恥麼?即使那個對個人名利斤斤計較的人是你的同志加兄弟吧!黨内的庸才不允許黨外的優秀人士入黨,而且愈是庸才愈偏執。
黨内的能力高強者也不歡迎黨外的優秀人士入黨,而且越是能力高強者,可能愈加表現卑劣。
他們有時候倒甯肯對黨外的庸才“網開一面”。
這種現象也許不普遍,但留心觀察,随處可見一二。
由教導員而黨支部書記的姚玉慧,一個時期内是那麼替黨感到悲觀、失望、沮喪和難過。
任何不正常的現象必伴随着不正常的曆史。
律師事務所的曆史已有四年半。
最初隻三個人,其中之一是夏守剛。
另外兩個,一個是他的妻子,一個是他的同學。
一九六四年他們畢業于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夏守剛和他的妻子當了中學教員,他的同學當了某工廠的保衛科科長。
四年前,當整個社會意識到多年冷落了法律是個多麼大的錯誤時,昔日,政法學院畢業後被發落到各處的理當做律師的人們開始從各個角落被尋找、彙集。
一個在司法部門的朋友找到夏守剛,動員他們夫妻歸口當律師。
他們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
夫妻倆雙雙很快被從中學調到司法機關。
不久,根據司法局的安排,他們就在區裡辦起了第一個律師事務所。
三十多年來法律成了專政的代名詞,中國人對法律懷着一種傳統的懼怕心理。
律師事務所的牌子挂出後卻沒有誰信任他們、肯聘請他們替自己打官司。
人們甯肯将打赢一場什麼官司的賭注下在請客送禮、花錢賄賂、找關系走後門方面。
後來本市發生了一起事件:市裡一領導幹部的公子,逼死了與其結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法律以家庭内部正常矛盾造成不幸死亡之結論,宣判其無罪。
死者沒有了父母,隻有一個在燈泡廠當工人的老實而軟弱的姐姐。
姐姐替妹妹的屍體換衣時,瞧着妹妹身上被煙頭所燙留下的斑斑傷痕,也隻有淚漣漣如雨而已。
在場之人,無不義憤。
夏守剛夫妻獲知後,主動找上那姐姐的家門,代書狀紙,打抱不平。
這位領導幹部先是恫之以勢,繼而誘之以利;夏守剛不為所動。
那位公子揚言要給他點“厲害瞧瞧”,深更半夜獵槍轟碎了他家的玻璃。
他的妻子走在路上,禍從天降,被一塊不知從何處飛來的半磚擊破了頭,昏暈道旁。
夏守剛發誓:“這場官司非打到底,甯肯家破人亡!”他四處奔走,八方呼籲。
他憑一腔漢子血破釜沉舟,終于讓他争得了一次開庭重審。
他沒白上過政法學院。
慷慨陳詞,滔滔雄辯,唇槍舌劍,銳不可當。
被告也請了一位老律師。
老律師很富有經驗,從容不迫地進行反駁:“俗話道,清官難斷家務事。
原告控訴被告有虐待妻子之罪,證據是死者身體被香煙所燙之傷痕。
本律師認為,原告的控訴不能成立。
起碼證明不夠充分。
且其妻已死,亦無旁證,虐妻之罪孰能定論?僅此一點,足見原告之主觀臆斷。
” 那一天的聽衆竟達六七百人,有許多人那一天不上班了也要聽個結果。
夏守剛沉着地站起身,望着聽衆,用平緩沉重的語氣說道:“适才被告律師借用了‘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句俗話,本律師也借用一句俗話是——‘至親莫過骨肉情’。
我提請法庭注意一個事實,即死者有一遺嬰。
這是被告及其父母均回避的一個事實。
試想:被告父母隻有其一個兒子,按照人之常情,得孫輩該是天倫之喜,合家之樂,兩代皆歡的事吧?那孩子該是為父者掌上明珠,為祖父母者寶貝吧?其實不然。
他們根本不愛那孩子!他們從感情上心理上排斥那個孩子!他們視那個孩子為多餘之物!因為那個孩子是個女孩兒而非男孩兒!那孩子出生近百日了,至今連個名字都還沒有!所謂公婆關懷兒媳,丈夫寵愛妻子,不是事實!事實是:死者崇拜權勢,貪圖虛榮,輕率地嫁給了被告,然而由于門戶之見,她在這個家庭裡,雖豐衣足食,卻受不到尊重。
身是新婦,位同婢女!她終日飲她自釀的苦酒。
但在别人面前,卻不敢流露一二,唯一能夠相與盡述苦衷的,隻有她的姐姐。
待她生下那個女孩兒之後,便又多了一條罪狀。
公婆白眼相對,怒其生女;丈夫惡語中傷,喜新厭舊,兩拍即合,雙方夾攻,迫其離婚。
丈夫更施加虐待,終使其不堪忍受,跳樓身死……” 六七百聽衆鴉雀無聲。
夏守剛朝被告側轉身,緩緩擡起一隻手臂,厲指道:“你無疑是有罪的!”又朝被告的父母側轉身,亦厲指道:“你們無疑也是有罪的!” 偌大法庭,靜如幽谷。
但聞一人欷歔成泣,是死者的姐姐。
随後那夏守剛面向法官,慷慨陳詞:“想一平民百姓之女,以姿色媚權貴,出入高牆深院,受虐他人不知,實屬世間悲劇,自釀苦酒。
尤可歎身為黨的高級幹部者,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悖人之倫常,縱子虐妻逆長輩之德,安知羞恥二字?敗壞我們黨的聲譽!天理昭昭,不予制裁,黨紀何在?國法何在?本律師受托于死者親屬,踏碎法院石階,也要替泉下冤鬼拼得公正二字!……” 言詞铿锵擲地有聲,聽衆無不為之動容。
他沉默片刻,又望着被告律師道:“老前輩,您以豐富之經驗而壓學生之義膽,為真罪人開脫,加莫須有之穢名于死者,學生以為大謬不然。
身為律師,視勝負為尋常,但良心應在胸膛!” 之後,夏守剛根據從死者親屬、同事處了解的情況,向法庭提供了被告摧殘其妻及其父母縱子虐妻的事實和人證物證,遂使案情清晰起來。
經過幾次庭訊,終于為原告赢得勝訴。
夏守剛從此為自己樹立了口碑,被萬千市民所傳頌。
不久,他和他的妻子,又勝訴了另一起牽涉廣泛的重大經濟案。
“律師事務所”的招牌于是為人矚目。
美國人喜愛“超人”。
創造出男“超人”,繼而又創造出女“超人”,滿足他們的男人和女人們的“超人”欲。
英國人喜愛“福爾摩斯”。
“福爾摩斯”被他們的崇尚紳士派頭的老一輩們忘掉了,他們的新一輩便創造出“〇〇七”。
讓他在全世界各地神出鬼沒,一邊與各種膚色的女人大大方方地尋歡作樂,一邊潇潇灑灑地屢建奇功。
法國的男人和女人幾乎個頂個兒地喜愛“愛情”,生活中沒有羅曼蒂克對于他們就像沒有鹽一樣。
中國人卻喜愛“包公”,喜愛了好幾代,喜愛了好幾輩子。
沒有了“包公”對于中國人來說正如西方人沒有了上帝,是非常絕望的事。
所以那個夏守剛被A市的萬千市民尊為“包公”就不足為怪了。
從前信任黨支部書記,如今信任“包公”式的人。
不在黨的“包公”式的人物則更被信任,這是中國的老百姓的心理嬗變。
夏守剛為律師事務所赢得了聲譽,他本人被幾家企業聘為常年律師。
他潛心律師業務,有雄才大展之勢。
而律師事務所的人員也由當初的三個人擴大到三十幾個人了。
其中,不乏有志之士。
而那些由于種種原因,或想改換門庭者,或想混個閑職者,或想仕途遍達者,也都一律泥沙俱下地湧進這當年門可羅雀的律師事務所。
于是,就有了姚玉慧那幾位黨内同志被調到“律師聯合事務所”擔任領導。
于是夏守剛便從所長而變為副所長進而變為第二副所長第三副所長第四副所長直至第五位副所長。
這些人把一切權力都包攬了過去,甚至連召開一般性經驗交流會的權力也包攬了過去。
夏守剛對所裡的許多事情都不明不白起來。
他申請入黨,他們暗示他:你不是個人物嗎?興許民主黨派更歡迎你這樣的人物,去參加民主黨派吧!參加民主黨派就參加民主黨派!他賭着一口氣,要來了一份民主黨派的黨章。
可那上邊的第一條是——我黨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之下。
他從此徹底打消加入民主黨派的念頭。
心想,那就還是争取加入共産黨吧!他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生,是受過所謂“正統教育”的人,他對黨是有感情的。
他曾是他那所中學的連續三年的優秀教師,如果不是匆促地離開了教育戰線,他很可能已入了黨了。
他不明白自己怎麼就得罪了黨,而且分明得罪得那麼深,被黨視為歧路人了。
他痛苦,他很想找一位律師替自己在黨面前與那些排擠自己的人打一場官司。
但“律師聯合事務所”盡管集中了一批好律師,不乏像他自己一樣敢于仗義執言者,卻沒有一個可以承當他自己的律師。
即或有人挺身承當,這場官司可到哪兒去打呢?怎麼個打法呢?他想“落荒而走”,可又那麼舍不得自己創下的這一番事業。
後來,“聯合”兩個字,被瞧着别扭的黨内同志一緻決定去掉他了——他們說那兩個字使他們想到文化大革命中的“戰鬥隊”。
正在他憤懑無處訴時,姚玉慧調來了,當上了黨支部書記。
知道她是什麼人的女兒,也了解一些她能調來做辦公室主任的内幕,他對她敬而遠之。
沒想到不久之後她卻主動找到他頭上,問他對黨持何種态度? 他當然不願向她吐露内心真言,幹脆拒絕與她談這樣的問題。
她雖遭到了冷淡,又第二次主動找他談。
她坦率地對他說:“也許你挺瞧不起我的。
我實際上是靠了父母才能到這裡來當上這個主任的。
我隻有中學文化程度,而且在中學時還不是個成績出色的學生;我沒有任何專長,沒有任何能力。
既然黨内同志們擡舉我,推選我做了支部書記,我想盡我的能力把這個工作做好。
你的情況我已經側面了解了不少,我認為你是全所首先一個應該被發展入黨的人。
何況你自己并非沒有這樣的願望。
” 兩人對面而坐,隔着桌子。
她的雙手連同小臂平放在桌上,一手壓着另一隻手,以坦誠的目光看着他。
他的坐法有點特别,一隻手臂架在椅背上,從腦後撐着自己的頭,使他的臉微微朝左側仰起;另一隻手臂呈“V”形,肘端固定在桌上,指間夾着煙。
他那副樣子顯得相當傲慢,仿佛在用拒人于千裡之外的表情說——你幹嗎又浪費我的時間?但他心裡卻已對她産生了小小的好感。
真話總是能博人好感的。
他覺得她那張毫無生動之處的老姑娘的臉,是可以供業餘美術班的學生們素描的,取題《冰雕》,或《望着我》。
他吃不大透她那種誠懇是習慣的僞裝,還是掩飾着的自信。
他的經驗告訴他,黨支部書記,尤其新來的黨支部書記,更尤其女黨支部書記,需謹慎對待。
沒有新的幹擾,他的日子已不太好過。
她見他固執地沉默着,疏淡的短眉漸漸揚了起來,眼睛卻相反地眯了起來。
同時,薄薄的舌尖從一邊的唇角猶猶豫豫地擠了出來。
這就使她那張老姑娘的其貌不揚的臉,顯得有幾分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