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據統計,A市二十五歲至四十五歲的男人與同齡女人的比是8∶5。
社會學家們呼籲對男人的明顯偏多應引起足夠重視。
未婚的女人們哀歎真正的男人太少,找到有男子氣的丈夫十分不易。
而已婚夫婦依然希望生男莫生女。
幾年前擺地攤叫賣“淨胡膏”的江湖騙子,如今詭秘地推銷“美須靈”。
滿臉絡腮胡子的男人自認為是美男子。
胸毛濃密的男人開始喜歡大敞領上衣,并且不穿背心。
如果有專門出售假絡腮胡子假胸毛的商店開張,一定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也許不惜花錢在這方面的女人比男人還多。
女人比男人更希望男人是男人。
男人,大抵将女人當做自己的鏡子,喜歡照鏡子的男人絕不少于喜歡照鏡子的女人。
女人常常一邊照鏡子一邊化妝和修飾自己。
男人常常對着鏡子久久地凝視自己,如同凝視一個陌生者,如同在研究他為什麼是那個樣子。
女人既易于接受自己,習慣自己,鐘愛自己,也總想要改變自己。
男人既苦于排斥自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也總想要認清自己。
女人相信鏡子,男人相信女人的眼睛。
大多數女人迷惘地尋找着屬于自己的那一個男人。
大多數男人迷惘地尋找着自己。
男人尋找不到自己的時候,便像兒童一樣投入女人的懷抱。
男人是永遠的相對值,女人是永遠的絕對值。
女人被認為是一個女人之後,即或仍保留着某些孩子的天性,其靈魂卻永遠不再是孩子;所以她們總是希望被當做純潔爛漫的兒童。
愛人被認為是一個男人之後,即或刮鱗一樣将孩子的某些天性從身上刮得一幹二淨,其靈魂仍趨向于孩子;所以他們總愛裝男子漢。
事實上哪一個男人都僅能尋找到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
正如哪一個女人都不能尋找到一個不使自己失望的“男子漢”一樣。
男人的大部分是女人給予的。
女人是男人的小數點,她标在男人一生的哪一階段,往往決定一個男人成為什麼樣的男人。
誇父若有一個好女人為侶,他可能不至于累死。
而女娲并未靠男人相助,也出色地補了天。
男人設計着世界,女人設計着男人。
一個民族的女人設計着一個民族的男人。
一個男人的女人設計着這一個男人。
我們看到高大強壯偉岸挺拔的男人挽着嬌小柔弱的女人信心十足地行走,不要以為他是她的“護花神”、她離了他難以生活,其實她對于他可能更為重要,誰保護着誰還不一定。
愛神、美神、命運之神、死神、戰神、和平之神、勝利之神、藝術之神都被想象為女人塑造為女人,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們勘查人類的心路曆程,在最最成熟的某一階段,也不難發現兒童本性的某些軌迹。
實乃因為人類永遠有一半男人。
女性化的民族如果沒出息,不是因為女人在數量上太多,而是因為男人在質量上太劣。
一個苦于尋找不到自我才投入女人懷抱的男人,終将會使她意識到,他根本不是她要尋找的男人。
對于負數式的男人,女人這個“小數點”沒有意義。
女人給她的男人也給她自己生一個孩子,她才會感到她對他的愛以及他對她的愛,不再是小狗式的親昵而已。
孩子是女人對男人的最美好的贈予,也是男人對女人的最美好的贈予。
她通過他對孩子的愛,更深地領悟他對自己的愛!她會從他身上看到充滿熱情的責任感,也将欣慰地看到使他成為堂堂男子的一切可貴品質。
男人,女人,孩子,是結構成一個完美家庭的牢固的三腳架。
所謂“男子漢”的嬗變過程——孩子出世了,男人不再像孩子了。
這個誕生帶來那個成熟,是孩子奪走了男人身上屬于孩子的許多天性。
男人是女人和孩子共同教養成的。
王志松将當父親的樂趣留給自己充分體會,将父母共同的責任完全推卸給吳茵,并且行使對她的監督權和批評權。
婚後第三天,他從徐淑芳那裡抱回了甯甯。
甯甯才兩歲,在徐淑芳那裡寄養了一年。
他抱起甯甯往外走時,甯甯不幹,向徐淑芳伸出兩隻小手,着急地叫:“媽媽,媽媽,媽媽……” 他邁不出門坎去。
他不禁轉過身望着徐淑芳。
她的臉比郭立強死後的最初幾個月稍許明朗了些。
悲哀被女性内心的剛強從她那張臉上逼退了,但也僅僅是逼退了而已。
一部分逼退到心靈深處,一部分逼退到眼裡。
心靈深處已再無法容納。
眼裡那一部分便凝聚在眼裡,占領在眼裡,使她的雙眸憂郁而沉靜。
“是我不好……”她說,聲音很低。
“什麼不好?……” “教甯甯叫我媽媽……” “這有什麼!” “你心裡沒不高興吧?” “怎麼會不高興呢?這一年甯甯多虧你撫養。
” 一年……整整一年……多麼不容易的一年啊!對她是不容易的一年,對他也是不容易的一年,對吳茵更是不容易的一年。
吳茵由于“一機廠事件”的曆史債,失去了記者證,下放到印刷廠。
他由于吳茵,憤而辭職,當時剛找到了活兒,給一家被盜了兩次的商場打更,天天夜裡冒着很可能“再來一次”的兇險。
他說:“甯甯胖多了。
” “是麼?”她微笑了一下。
這一笑流露出一點兒欣慰,這一點兒欣慰也交織着憂郁。
“甯甯,跟爸爸去,好乖……” “不,不!媽媽,媽媽!……” 在“爸爸”和“媽媽”之間,兒童大抵選擇後者。
“我今天不抱他走?” 他期待她的回答。
她沉默。
他便将甯甯放下了。
“你還是今天就抱他走吧。
” 她雖然這麼說,卻将甯甯抱在自己懷裡。
他猶豫片刻,說:“也許……你撫養他更好?……你決定吧,反正我們都是為這孩子……” 她緩緩放下甯甯,走到窗前,背對他望着窗外。
四月,窗前小院裡的積雪尚未化,快厚到窗台了,結籽的蒿草刺透肮髒的雪被。
幾隻麻雀在雪上打滾,啄食草籽。
“你也有權做他的母親。
” “媽媽抱,媽媽抱……”甯甯邁着令人擔心的步子向她走去。
她急忙又抱起了甯甯,同時問:“那麼誰來做他的父親?……他不能沒有父親……” “你給他找個父親吧!趁他還不太懂事兒……” “你以為我那麼快就能忘掉一個人?我們這是在誰家裡說話?……” 沉默一下子扼住了他的咽喉。
“甯甯很快會依戀另一位媽媽的。
” “……” “他的記憶中不該留下任何對自己身世的疑點,這是我們共同的義務。
” “……” “你抱他走吧!” 他便無言地從她懷中抱過了甯甯。
“甯甯有個不好的習慣。
” “什麼習慣?” 她欲言又止。
“告訴我。
我幫甯甯改。
” 她臉紅了。
垂下目光說:“不是你能幫他改的,讓吳茵幫他改吧!” 他望了她片刻,抱着甯甯走出去了。
“媽媽,媽媽,媽媽……” 甯甯哭叫。
他任憑甯甯哭叫,隻管往前大步走。
甯甯激怒了,兩隻小手左右開弓,啪啪打他的臉。
他任憑甯甯打,心裡說:“打吧,兒子。
打吧!爸爸可是第一次惹你哭,是為你将來好……” 甯甯對自己最初安身立命的地方絲毫沒印象了。
甯甯對小姨完全陌生了,根本不讓她抱。
而對吳茵,不知為什麼,則懷着一種本能的敵意。
在這兩歲孩子面前,吳茵誠惶誠恐,舉措笨拙,不知如何能讨甯甯歡喜。
“這孩子有個壞毛病……” 夜裡,吳茵告訴他時,他想起徐淑芳的話,問:“什麼毛病啊?” “他……他得捂着我……才能睡……” “捂着你?……”他越加糊塗。
“傻瓜!捂着我……咂咂!……” 她怪羞。
“孩子麼!……”他不以為然,将她一隻手放在自己胸上,握着,撫摸着。
心裡充滿甜蜜。
有妻子,有兒子;完整的家,完整的生活。
他想,夠了。
再有正式工作,他對生活便别無企求!像所有的那些返城知青一樣,最初的艱難時日,他和他們對生活的要求那麼簡單,那麼低。
不是君子蘭,是抓地草。
草根着土就能活,抓住地皮活。
公正地說,吳茵愛甯甯。
但那種愛并不意味着是母愛。
世界上沒有一個女人能像愛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愛别人的孩子。
這是女人德行上可以完成實際上做不到的事情。
不是從自己的臍帶剪斷下來的生命,即使關心得無可指責無微不至,也還是不能使女人獲得真正的母愛體驗。
吳茵對甯甯懷抱着滿腔做一位好母親的熱忱。
她從未讨好過誰,但她對甯甯卻有一種讨好心理。
為了使甯甯早日認可她是“媽媽”,她經常奉迎地向甯甯解開自己的衣襟,将甯甯的小手塞入自己懷裡。
那小手很放肆,它不隻是捂着“咂咂”而已,它還玩弄。
有時用手背摩擦,有時用指尖輕撚。
即使這時,嘴裡仍喃喃着:“找媽,找媽……” 不良習慣是王志松母親無形中給甯甯養成的。
老人家活着的時候,甯甯一直跟老人家一塊兒睡。
那在孩子是本能,在老人家是最正常最自然不過的事兒。
她的兒子小時候也有這習慣。
老人家活着沒想到,另一個年輕的女人,她兒子的妻子,是否也會認為甯甯這習慣很正常很自然,是否也會很樂于接受。
在甯甯那單純的“自我中心”的情感世界裡,已經先入為主地印了一位母親的形象。
不是吳茵,而是徐淑芳。
兒童的情感世界太小太小,容不下兩個“媽媽”。
一旦有了一個“媽”,一萬個給他慈愛的女人永遠是一萬個給他慈愛的女人,不是“媽”。
“媽”之所以可親,因為她是兒童認識的第一個良友。
吳茵不是第一個。
盡管這不是她的過錯,盡管她多麼遺憾自己不是第一個,盡管她想要彌補這一遺憾。
對甯甯說來,她似乎永遠不是第一個,他似乎也永遠不可能徹底忘掉第一個。
何況母愛不單單是熱忱,更是特權。
孩子淘氣打孩子一巴掌,孩子任性訓斥孩子幾句,孩子哭了不理睬孩子,被孩子纏煩了而推開孩子作嗔怒狀……沒有與孩子的這種關系,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便是不自然的,不真實的,本質便不同于母愛。
這對孩子方面倒不見得是一種情感虧損,而對女人卻是大的不公平。
母愛的内容至少包含着三分之一的特權。
吳茵自己首先慚愧地從心理上放棄了這種特權。
桌上擺着引起甯甯興趣的種種東西:工藝台筆、鬧鐘、絹花兒、一套漂亮的茶壺茶碗,一排胖乎乎的小泥俑…… 甯甯總鬧着要到桌上玩。
她為了使他感到親近,卑恭地滿足了他的願望。
結果是:他将台筆折下來了,将鬧鐘摔壞了,将花瓶搬倒砸裂了桌子上的玻璃闆,将小泥俑塞到茶壺中泡成了泥漿……接着又對電視機天線産生了強烈的破壞欲…… 她想跟他講道理,他不懂。
她想從他手中奪走不該當玩具的東西,他大發脾氣。
她想将他抱下桌子,他哇哇号哭。
他一哭,就想起他的“媽”,就淚流滿面地可憐地表述他的委屈和憤懑:“家家,家家,找媽,找媽……” 這孩子是悲亦思“蜀”,樂亦思“蜀”。
吳茵便更慚愧了,常常慌亂起來。
慌亂之中急急忙忙解開自己的衣襟…… 慌亂什麼?……究竟慌亂什麼?…… 王志松并非沒觀察到過這一點,卻不理解。
有時竟覺得好笑,加以揶揄。
她隻有紅了臉默認自己是不及格的母親。
在吳茵思想深處,甯甯不僅是一個兩歲的孩子,更是一個“聯盟”的“盟主”。
一個道義、責任、天良和品德的“聯盟”的“盟主”。
正因為他幼小,他才擁有調遣某一方面或這幾方面同時對她進行裁決的理由。
知道這個撿來的兒子是自己和丈夫愛情天平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砝碼。
知道自己對這個撿來的兒子愛得深或不深,影響着決定着夫妻之間感情水庫的水位。
是的,是水庫。
必定是水庫,而不可能再是江河湖海。
婚前與婚後,是男人與女人的愛之兩個境界。
無論他們為了作夫妻,曾怎樣花前月下,曾怎樣海誓山盟,曾怎樣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曾怎樣耳鬓厮磨卿卿我我眉目含情蜜語甜言,或曾怎樣同各自的命運掙紮拼鬥破釜沉舟孤注一擲不顧前程不惜身敗名裂,一旦他們真正實現了終于睡在法律批準的一張床上的夙願,不久便會覺得他們那張床不過就是水庫中的一張木筏而已。
愛之狂風暴雨、閃電雷鳴過後,水庫的平靜既是宜人的也是令人感到寂寞和庸常的。
吳茵對第二次結婚所抱的希望是過于美好也過于天真了。
王志松帶給她一種新命運,但并沒有帶給她一種新生活。
不,應該說他帶給了她一種新生活,可不是她所向往的那種新生活。
我向往的新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她常暗問自己,卻回答不了自己。
她不知道,不明确。
那是朦朦胧胧的雲鎖霧罩的時現時隐似有似無的一種憧憬。
她決定将自己的命運之繩和他的命運之繩結在一起之前就不甚明确。
她原以為生活在一起後自然便會明确了。
但生活在一起後倒更不明确了,更迷茫了,甚至可以說是糊塗一團了。
反正不應該是眼前這樣一種生活才對。
眼前的生活是匆匆忙忙地上班離家,急急切切地下班回家。
做飯洗衣服哄孩子。
孩子剛拉了又尿了又磕了又碰了又發燒了又不吃飯了王志松又批評了又埋怨了。
煙囪堵了煤燒光了木柴被雨淋濕了菜窖塌了王志松說這一切隻有星期日才能解決。
說他已經為甯甯生病請過兩次事假了不能再請事假了否則他這個月的獎金全沒了!米生蟲了油瓶空了她也星期日才有空兒去買米買油。
她也因為家務請過兩天事假了不能再請事假了否則她這個月的獎金也全沒了。
其實凡食人間煙火之人,其生活本質都是庸常的。
庸常是生活的颠撲不破的大規律。
在這連天接地的颠撲不破的大規律的覆蓋下,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祇們的日子也是庸常的。
能超脫于凡人的大概也隻有一點——不需要錢。
而他和她都不能不十分看重錢。
他每個月才能拿回三十六元,多一分也不給。
人家明知他一時也難再找到活,愛幹不幹,不幹雇别人。
她的基本工資是五十四元幾毛錢。
由記者到印刷工人,地位低了,工資也低了一級。
她一天天變得愛叨叨了牢騷無窮了不整潔了丢三落四了心煩意亂了愁眉苦臉了,連坐在沙發上看一會兒書的閑空兒也難得有了…… 再說家裡沒沙發。
沒錄音機便也沒音樂。
電視是九吋黑白的,圖像不清,豎起了室外天線也沒用。
她所面臨的生活最初是貧窮和寒酸的庸常的實實在在的貧窮實實在在的寒酸實實在在的庸常。
庸常得累人。
爛漫的憧憬被撕下了華麗的外衣。
生活向她龇牙咧嘴作鬼臉幸災樂禍得意于她的惶恐和茫然。
王志松活得比她還累。
但他累得高興,累得如願以償,累得仿佛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累得那麼得天獨厚似的。
他常常沖動地表達出内心的甜蜜,内心的幸福,内心的滿足。
他常常說一切甜蜜一切幸福一切滿足都是她帶給他的。
隻有這一點安慰着她。
否則,她會認為眼前的生活與從前的生活沒什麼兩樣。
不過一種生活醜惡,一種生活俗惡。
一種生活醜,而塗脂抹粉;一種生活俗,而摻着些微愉悅。
連些微的愉悅也落着一層俗的灰塵。
她的新生活的的确确是俗生活,比一般俗生活更俗的大量地消耗人生活熱情的俗生活。
一代返城知青的最初的新生活不可避免地命中注定地是最俗的生活。
在這個最初的俗生活階段,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沒有明确的目标、沒有詩情畫意;是工作問題第一,住房問題第一,錢第一。
吳茵覺得自己已經快被這種生活消耗幹癟了。
而比起來他們還算不錯的,畢竟有情人終成眷屬了,畢竟有房子住,畢竟她有正式工作。
浪漫的富于幻想的追求性格強烈的經常思考所謂價值觀念的書卷氣十足的吳茵,對一個返城知青的最初的庸常的俗而又俗無法超俗脫俗的生活缺乏精神準備和心理準備。
連愛也變得時有時無,似有似無了。
别了“松”,别了“茵”;代之以“哎”和“喂”。
可她原想象生活在一起後應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笑可慰人嗔能代語心有靈犀一點通起碼牛郎織女式的。
他卻并非她所想象的“牛郎”,倒有幾分像美國西部小說中不顧前不慮後的“牛仔”。
每天夜晚,他将一柄鋒利的匕首插在腰間,刹刹皮帶,照例說一句:“我走了。
”就走了。
這也叫上班!她替他提心吊膽,常做噩夢。
驚醒了還要瞧瞧甯甯是否尿了被窩。
有次她對他說:“别去打更了……” 他卻瞪她一眼:“一個月三十六元錢,别去誰給?” “求求人再換個臨時工作吧……” “求誰?” “我怕……” “我都不怕你怕什麼!” “萬一……” “萬一是命。
” 他如此這般輕描淡寫地回答後,沉默了一會兒,又說:“假如哪一天我真被歹徒殺了,你一定要把甯甯再送給她!” 她明白他說的“她”是誰。
他的話深深刺傷了她,他走後她痛哭一場。
愛被庸常的俗生活侵蝕得鏽迹斑斑,使她産生了巨大的心理危機。
她亦難能做“織女”,連做賢妻良母的自信也動搖了。
她從來沒覺得自己單獨和甯甯在一起過。
甯甯身旁總無時無刻地維護着四個大人:丈夫、徐淑芳、另外一個不相幹的男人和另外一個不相幹的女人。
“當初你保證過,要像愛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愛他!”丈夫這麼說。
“你不會成為好母親。
你不如我,所以甯甯想我。
”徐淑芳這麼說。
“别對我兒子闆起你的臉……”那個不相識也不相幹的男人這麼說,戴着灰白色的面具。
“你們自己情願的……”那個不相識也不相幹的女人這麼說,也戴着面具,也是灰白色的。
面具上隻有一張嘴,或者更确切地說一個洞。
甯甯哭時,她能不慌亂麼?能麼? 甯甯病時,她能不引咎自責麼?能麼? 甯甯說“家,家,找媽,找媽”時,她能不感到既羞愧又委屈麼?能麼? 又對誰去傾訴這些呢?對丈夫?他會認為她心胸狹窄,她甯肯不傾訴。
也許我真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女人麼?她甚至對自己産生了懷疑。
“甯甯啊,你看,這是風婆婆。
風婆婆鼓着腮幫在幹什麼呢?……” 一次,王志松伏在床上給甯甯講畫冊。
“吐奶奶呢!……” 他哈哈大笑。
“吐奶奶呢!好兒子,你聯想得可真妙!風婆婆鼓着腮幫吐奶奶!吳茵,聽到了麼?兒子的聯想多了不起呀!……” 她聽到了,她沒笑。
絲毫不覺得那孩子的聯想顯示出多麼了不起的天才。
“你為什麼不笑?”他坐起來瞪着她。
“我沒心情笑。
”她平淡地回答,也瞪着他。
“怎麼啦?” “反正我沒心情笑,你總不能要求我裝笑吧?” 他用陌生的目光瞪她半天,臉色陰沉地又躺下。
“講,講,講……” 甯甯糾纏着他。
他将畫冊扔到了床角。
她默默地瞧着他,瞧着孩子。
那一時刻,他當真要求她、逼迫她裝笑,她也裝不出來。
報社曾要調她回編輯部,這是她殷殷期待的事,她一直盼望着這一天。
可為了表現自尊,卻說“我考慮考慮”。
人家看透了她的心理。
人家婉轉地開導她:“小吳哇,當初決定你離開報社,那是迫于各方面的輿論壓力,領導不得已而為之。
你現在就别太計較了,啊?現在領導又決定調你回報社,不是恰恰證明領導心中始終沒忘你麼?” 她仍說:“我考慮考慮。
” “那你就考慮考慮吧!早點給領導個答複。
” 隻有傻瓜才需要考慮! 等到她認為那段“考慮考慮”的時間足以維護了她的自尊去答複人家,人家遺憾地告訴她,就在這一段時間内,上邊下達了一個文件,凡報社記者都要有大專本科或相當于大專本科的文憑。
她隻有初中文憑。
早丢了。
“可我……我已當過好幾年記者呀!我的實際工作能力你們了解呀!……” “當然,當然了解。
但是……文件精神必須嚴格執行啊!别說你啦,現在當着記者的幾個人,沒文憑的,還得補考到文憑呢……” “那……那我回報社當編輯也行……” “當編輯同樣得有文憑!文件這麼規定的。
這牽扯到今後評定正式職稱的問題,不信你看文件……” 人家翻出紅頭文件給她看。
她沒接過去看。
她愣愣地站在那裡。
“唉,你要不考慮……” 人家的口吻是同情。
她一句話也沒再說,轉身就離開了編輯部…… 維護自尊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預先知道可能會付出這樣的代價,她就不維護那點自尊。
………… 甯甯坐在他胸上,他又開始逗甯甯笑。
甯甯笑得格格的,他也笑,笑得很開心。
她沒有理由惱怒他在笑,因為他不知道她這件事兒;她心裡隻有徹底的失落的苦澀。
她默默地瞧着他和甯甯。
她暗暗嫉妒甯甯和他的親情。
盡管她已經做了許多努力,甯甯對他的親情還是遠遠超過對她的親情。
他是“爸爸”,是“第一個”而她不是“第一個”。
她滿懷着做媽媽的熱忱卻換不來那兩歲的孩子叫她一聲“媽”。
她沒法兒從甯甯的小心靈中驅除徐淑芳。
生活太不公平——這使她也常常嫉妒徐淑芳。
同時負擔着愈來愈沉重的憂慮——歸根到底,這對甯甯的命運是籠罩着的陰影。
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必須在甯甯懂事以前改變。
否則,一天天長大了的甯甯,将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棄兒。
這愈來愈沉重的憂慮壓迫着她! 甯甯壓迫着她! 倘它真的不可避免,那過錯似乎完全集于她一身了。
因為她未能在一個兩歲孩子的心目中确立起一位可親可愛的母親的形象! 過錯将在于我麼?我已做了一位母親該做的一切! “叫爸爸……” “爸爸!” “爸爸好不好?” “好。
” “叫媽媽……” “媽媽!” “媽媽好不好?” “好。
” “媽媽在哪兒?” “媽媽在家家。
” “不對,媽媽在那兒呢!” 他指指她。
甯甯扭頭看看她。
“媽媽在哪兒?” “媽媽在家家。
” “蠢兒子!媽媽在那兒呢!” 他又指指她,甯甯又扭頭看看她,一雙大眼睛裡全是疑惑。
“叫媽媽!” 甯甯瞪着她。
不叫。
“叫啊!” 就是不叫。
她看得出來,丈夫是多麼沮喪,多麼灰心! 這孩子以大人般的固執捍衛着徐淑芳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不可動搖和替代的位置。
他沮喪,她更沮喪。
他灰心,她更灰心。
他們都對甯甯那種孩子的固執無可奈何。
“蠢!叫姨,不對!爸爸教錯了,叫媽媽!……媽……媽!……” “姨媽媽!”甯甯竟這麼叫起來,叫得同樣爽快。
“姨媽媽,姨媽媽……” 甯甯望着她,不停地叫,仿佛對這一新的叫法興趣濃厚,也仿佛通過這一新的叫法對她這位雖不是“媽媽”卻像媽媽一樣照看他、愛護他的女人表示感激。
“姨媽媽好麼?”他問。
“姨媽媽好!” “讓姨媽媽抱抱吧?” “姨媽媽抱!” 甯甯向她伸出了手臂。
姨媽媽…… 滿腔做母親的熱忱,滿腔做母親的愛心,種種的讨好、種種的努力,換取的是“姨媽媽”!此前甯甯什麼都不叫她,隻有當困了的時候才主動找她抱。
而那表示需要她的語言是——“摸咂咂”。
并且将“咂”說成“栽”。
使她總感到這孩子所需要的根本不是自己,僅僅是“栽”。
“摸栽栽”……“姨媽媽”…… 情感的飛躍麼?她與這撿來的兒子之間? 怎麼不是呢? “姨媽媽”畢竟與“媽媽”兩個字連在了一起! 姨媽媽……但姨媽媽不就是姨麼?丈夫是孩子承認的“爸爸”,徐淑芳是孩子承認的“媽媽”,她自己,則成了“姨媽媽”!則是姨! 亂七八糟! 可甯甯剛才說了“姨媽媽好”啊! 可甯甯正向她伸出手臂要“姨媽媽抱”啊! 她一下從椅子上站起來,撲過去将甯甯緊緊抱在懷裡。
“姨媽媽不好,姨媽媽不是好媽媽……”她說。
“姨媽媽好……”小手習慣地欲伸入她的襟懷,可不知如何才能伸入。
她解開了衣扣。
“給你。
是你的,是乖甯甯的……”她簡直不知怎樣感激這撿來的兒子。
“姨媽媽好”——正式裁決啊!道義、責任、天良、品德對她做出的共同的裁決。
還有愛的裁決,她是愛他的呀!她對他的愛表現為一種謹小慎微的侍奉,像宮廷乳母侍奉皇太子一樣。
實際上過分放縱這孩子的倒未見得是丈夫,是她自己。
“你怎麼能這樣?你繼續慣他的壞毛病啊!”他又坐了起來。
甯甯的一隻小手霸道地捂住她的一隻乳房,在她懷裡舒服地依偎着,安适地閉上了眼睛。
他是困了,要睡了。
“姨媽媽好”依然意味着是要“摸‘栽栽’”麼? 忽然她心内産生巨大的委屈。
她哭了。
“你哭什麼啊?……” 他愕異地望着她。
是啊,哭什麼呢?說不明白。
就不說。
“抹風油精怎麼樣?” 她緩緩擡起頭,含淚瞧着他。
不解。
“風油精不是刺激皮膚麼?小孩子的手嫩,也許能改掉甯甯的壞毛病……” “小手一揉眼睛,那還得了?” 她想這辦法未免有點惡毒。
“不是往甯甯手上抹。
往你……那兒抹……” 間接地往孩子手上抹。
就這麼點區别。
“不!”她生氣地回答,“那還莫如做一個鋼絲乳罩!” 他說:“這辦法倒也不失為辦法。
再買把鎖,鑰匙放我這兒!” 她撲哧噙着淚笑了。
生活在這一時刻,閃爍着頑皮的歡娛。
從什麼時候,他們之間也開起這類玩笑了呢?這類玩笑也太超出她原先的想象。
生活真厲害,它冷漠地改變着人的教養。
甚至比這類玩笑更庸俗的玩笑,出自丈夫之口,早已使她司空“聽”慣了。
不過幸虧夫妻間偶爾還開開這類玩笑,彼此調侃一番。
否則彌漫在她内心裡那種惶惶的危機感,也許哪一天将會使她忍受不了的。
她研究地注視着他,要從他臉上捕捉到答案——這類玩笑莫非是他對她的一種報答?一種贈與?為的是博她一時開心? 他一臉俗相。
“實不實踐在你啊,我是不在乎的。
反正鑰匙放我這兒……” “……” “晚八點開鎖,早六點上鎖;不買一般的鎖,買密碼鎖。
甯甯的壞習慣準能改過來,我的壞習慣也準能改過來……” “……” 從他那一臉俗相後面,她捕捉到了隐蔽着的煩愁,那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真實。
真實僞裝了,但還是被她那雙敏銳的眼睛看穿了。
這類玩笑多開一句,對她也便失去了調侃的效果。
“我的中學語文老師,教我們那一班時,剛從大學畢業,文質彬彬。
講《可愛的中國》,有個男同學故意提問:老師,乳房是什麼?你猜他怎麼說?他臉紅極了,憋了半天才回答——奶庫!……” 他自個兒笑起來。
她沒笑。
她不明白他今天為什麼像隻餓狗咬住一根散發着腐臭味兒的骨頭一樣,咬住一個庸俗的玩笑不肯丢開? “下課,
社會學家們呼籲對男人的明顯偏多應引起足夠重視。
未婚的女人們哀歎真正的男人太少,找到有男子氣的丈夫十分不易。
而已婚夫婦依然希望生男莫生女。
幾年前擺地攤叫賣“淨胡膏”的江湖騙子,如今詭秘地推銷“美須靈”。
滿臉絡腮胡子的男人自認為是美男子。
胸毛濃密的男人開始喜歡大敞領上衣,并且不穿背心。
如果有專門出售假絡腮胡子假胸毛的商店開張,一定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也許不惜花錢在這方面的女人比男人還多。
女人比男人更希望男人是男人。
男人,大抵将女人當做自己的鏡子,喜歡照鏡子的男人絕不少于喜歡照鏡子的女人。
女人常常一邊照鏡子一邊化妝和修飾自己。
男人常常對着鏡子久久地凝視自己,如同凝視一個陌生者,如同在研究他為什麼是那個樣子。
女人既易于接受自己,習慣自己,鐘愛自己,也總想要改變自己。
男人既苦于排斥自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也總想要認清自己。
女人相信鏡子,男人相信女人的眼睛。
大多數女人迷惘地尋找着屬于自己的那一個男人。
大多數男人迷惘地尋找着自己。
男人尋找不到自己的時候,便像兒童一樣投入女人的懷抱。
男人是永遠的相對值,女人是永遠的絕對值。
女人被認為是一個女人之後,即或仍保留着某些孩子的天性,其靈魂卻永遠不再是孩子;所以她們總是希望被當做純潔爛漫的兒童。
愛人被認為是一個男人之後,即或刮鱗一樣将孩子的某些天性從身上刮得一幹二淨,其靈魂仍趨向于孩子;所以他們總愛裝男子漢。
事實上哪一個男人都僅能尋找到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
正如哪一個女人都不能尋找到一個不使自己失望的“男子漢”一樣。
男人的大部分是女人給予的。
女人是男人的小數點,她标在男人一生的哪一階段,往往決定一個男人成為什麼樣的男人。
誇父若有一個好女人為侶,他可能不至于累死。
而女娲并未靠男人相助,也出色地補了天。
男人設計着世界,女人設計着男人。
一個民族的女人設計着一個民族的男人。
一個男人的女人設計着這一個男人。
我們看到高大強壯偉岸挺拔的男人挽着嬌小柔弱的女人信心十足地行走,不要以為他是她的“護花神”、她離了他難以生活,其實她對于他可能更為重要,誰保護着誰還不一定。
愛神、美神、命運之神、死神、戰神、和平之神、勝利之神、藝術之神都被想象為女人塑造為女人,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們勘查人類的心路曆程,在最最成熟的某一階段,也不難發現兒童本性的某些軌迹。
實乃因為人類永遠有一半男人。
女性化的民族如果沒出息,不是因為女人在數量上太多,而是因為男人在質量上太劣。
一個苦于尋找不到自我才投入女人懷抱的男人,終将會使她意識到,他根本不是她要尋找的男人。
對于負數式的男人,女人這個“小數點”沒有意義。
女人給她的男人也給她自己生一個孩子,她才會感到她對他的愛以及他對她的愛,不再是小狗式的親昵而已。
孩子是女人對男人的最美好的贈予,也是男人對女人的最美好的贈予。
她通過他對孩子的愛,更深地領悟他對自己的愛!她會從他身上看到充滿熱情的責任感,也将欣慰地看到使他成為堂堂男子的一切可貴品質。
男人,女人,孩子,是結構成一個完美家庭的牢固的三腳架。
所謂“男子漢”的嬗變過程——孩子出世了,男人不再像孩子了。
這個誕生帶來那個成熟,是孩子奪走了男人身上屬于孩子的許多天性。
男人是女人和孩子共同教養成的。
王志松将當父親的樂趣留給自己充分體會,将父母共同的責任完全推卸給吳茵,并且行使對她的監督權和批評權。
婚後第三天,他從徐淑芳那裡抱回了甯甯。
甯甯才兩歲,在徐淑芳那裡寄養了一年。
他抱起甯甯往外走時,甯甯不幹,向徐淑芳伸出兩隻小手,着急地叫:“媽媽,媽媽,媽媽……” 他邁不出門坎去。
他不禁轉過身望着徐淑芳。
她的臉比郭立強死後的最初幾個月稍許明朗了些。
悲哀被女性内心的剛強從她那張臉上逼退了,但也僅僅是逼退了而已。
一部分逼退到心靈深處,一部分逼退到眼裡。
心靈深處已再無法容納。
眼裡那一部分便凝聚在眼裡,占領在眼裡,使她的雙眸憂郁而沉靜。
“是我不好……”她說,聲音很低。
“什麼不好?……” “教甯甯叫我媽媽……” “這有什麼!” “你心裡沒不高興吧?” “怎麼會不高興呢?這一年甯甯多虧你撫養。
” 一年……整整一年……多麼不容易的一年啊!對她是不容易的一年,對他也是不容易的一年,對吳茵更是不容易的一年。
吳茵由于“一機廠事件”的曆史債,失去了記者證,下放到印刷廠。
他由于吳茵,憤而辭職,當時剛找到了活兒,給一家被盜了兩次的商場打更,天天夜裡冒着很可能“再來一次”的兇險。
他說:“甯甯胖多了。
” “是麼?”她微笑了一下。
這一笑流露出一點兒欣慰,這一點兒欣慰也交織着憂郁。
“甯甯,跟爸爸去,好乖……” “不,不!媽媽,媽媽!……” 在“爸爸”和“媽媽”之間,兒童大抵選擇後者。
“我今天不抱他走?” 他期待她的回答。
她沉默。
他便将甯甯放下了。
“你還是今天就抱他走吧。
” 她雖然這麼說,卻将甯甯抱在自己懷裡。
他猶豫片刻,說:“也許……你撫養他更好?……你決定吧,反正我們都是為這孩子……” 她緩緩放下甯甯,走到窗前,背對他望着窗外。
四月,窗前小院裡的積雪尚未化,快厚到窗台了,結籽的蒿草刺透肮髒的雪被。
幾隻麻雀在雪上打滾,啄食草籽。
“你也有權做他的母親。
” “媽媽抱,媽媽抱……”甯甯邁着令人擔心的步子向她走去。
她急忙又抱起了甯甯,同時問:“那麼誰來做他的父親?……他不能沒有父親……” “你給他找個父親吧!趁他還不太懂事兒……” “你以為我那麼快就能忘掉一個人?我們這是在誰家裡說話?……” 沉默一下子扼住了他的咽喉。
“甯甯很快會依戀另一位媽媽的。
” “……” “他的記憶中不該留下任何對自己身世的疑點,這是我們共同的義務。
” “……” “你抱他走吧!” 他便無言地從她懷中抱過了甯甯。
“甯甯有個不好的習慣。
” “什麼習慣?” 她欲言又止。
“告訴我。
我幫甯甯改。
” 她臉紅了。
垂下目光說:“不是你能幫他改的,讓吳茵幫他改吧!” 他望了她片刻,抱着甯甯走出去了。
“媽媽,媽媽,媽媽……” 甯甯哭叫。
他任憑甯甯哭叫,隻管往前大步走。
甯甯激怒了,兩隻小手左右開弓,啪啪打他的臉。
他任憑甯甯打,心裡說:“打吧,兒子。
打吧!爸爸可是第一次惹你哭,是為你将來好……” 甯甯對自己最初安身立命的地方絲毫沒印象了。
甯甯對小姨完全陌生了,根本不讓她抱。
而對吳茵,不知為什麼,則懷着一種本能的敵意。
在這兩歲孩子面前,吳茵誠惶誠恐,舉措笨拙,不知如何能讨甯甯歡喜。
“這孩子有個壞毛病……” 夜裡,吳茵告訴他時,他想起徐淑芳的話,問:“什麼毛病啊?” “他……他得捂着我……才能睡……” “捂着你?……”他越加糊塗。
“傻瓜!捂着我……咂咂!……” 她怪羞。
“孩子麼!……”他不以為然,将她一隻手放在自己胸上,握着,撫摸着。
心裡充滿甜蜜。
有妻子,有兒子;完整的家,完整的生活。
他想,夠了。
再有正式工作,他對生活便别無企求!像所有的那些返城知青一樣,最初的艱難時日,他和他們對生活的要求那麼簡單,那麼低。
不是君子蘭,是抓地草。
草根着土就能活,抓住地皮活。
公正地說,吳茵愛甯甯。
但那種愛并不意味着是母愛。
世界上沒有一個女人能像愛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愛别人的孩子。
這是女人德行上可以完成實際上做不到的事情。
不是從自己的臍帶剪斷下來的生命,即使關心得無可指責無微不至,也還是不能使女人獲得真正的母愛體驗。
吳茵對甯甯懷抱着滿腔做一位好母親的熱忱。
她從未讨好過誰,但她對甯甯卻有一種讨好心理。
為了使甯甯早日認可她是“媽媽”,她經常奉迎地向甯甯解開自己的衣襟,将甯甯的小手塞入自己懷裡。
那小手很放肆,它不隻是捂着“咂咂”而已,它還玩弄。
有時用手背摩擦,有時用指尖輕撚。
即使這時,嘴裡仍喃喃着:“找媽,找媽……” 不良習慣是王志松母親無形中給甯甯養成的。
老人家活着的時候,甯甯一直跟老人家一塊兒睡。
那在孩子是本能,在老人家是最正常最自然不過的事兒。
她的兒子小時候也有這習慣。
老人家活着沒想到,另一個年輕的女人,她兒子的妻子,是否也會認為甯甯這習慣很正常很自然,是否也會很樂于接受。
在甯甯那單純的“自我中心”的情感世界裡,已經先入為主地印了一位母親的形象。
不是吳茵,而是徐淑芳。
兒童的情感世界太小太小,容不下兩個“媽媽”。
一旦有了一個“媽”,一萬個給他慈愛的女人永遠是一萬個給他慈愛的女人,不是“媽”。
“媽”之所以可親,因為她是兒童認識的第一個良友。
吳茵不是第一個。
盡管這不是她的過錯,盡管她多麼遺憾自己不是第一個,盡管她想要彌補這一遺憾。
對甯甯說來,她似乎永遠不是第一個,他似乎也永遠不可能徹底忘掉第一個。
何況母愛不單單是熱忱,更是特權。
孩子淘氣打孩子一巴掌,孩子任性訓斥孩子幾句,孩子哭了不理睬孩子,被孩子纏煩了而推開孩子作嗔怒狀……沒有與孩子的這種關系,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便是不自然的,不真實的,本質便不同于母愛。
這對孩子方面倒不見得是一種情感虧損,而對女人卻是大的不公平。
母愛的内容至少包含着三分之一的特權。
吳茵自己首先慚愧地從心理上放棄了這種特權。
桌上擺着引起甯甯興趣的種種東西:工藝台筆、鬧鐘、絹花兒、一套漂亮的茶壺茶碗,一排胖乎乎的小泥俑…… 甯甯總鬧着要到桌上玩。
她為了使他感到親近,卑恭地滿足了他的願望。
結果是:他将台筆折下來了,将鬧鐘摔壞了,将花瓶搬倒砸裂了桌子上的玻璃闆,将小泥俑塞到茶壺中泡成了泥漿……接着又對電視機天線産生了強烈的破壞欲…… 她想跟他講道理,他不懂。
她想從他手中奪走不該當玩具的東西,他大發脾氣。
她想将他抱下桌子,他哇哇号哭。
他一哭,就想起他的“媽”,就淚流滿面地可憐地表述他的委屈和憤懑:“家家,家家,找媽,找媽……” 這孩子是悲亦思“蜀”,樂亦思“蜀”。
吳茵便更慚愧了,常常慌亂起來。
慌亂之中急急忙忙解開自己的衣襟…… 慌亂什麼?……究竟慌亂什麼?…… 王志松并非沒觀察到過這一點,卻不理解。
有時竟覺得好笑,加以揶揄。
她隻有紅了臉默認自己是不及格的母親。
在吳茵思想深處,甯甯不僅是一個兩歲的孩子,更是一個“聯盟”的“盟主”。
一個道義、責任、天良和品德的“聯盟”的“盟主”。
正因為他幼小,他才擁有調遣某一方面或這幾方面同時對她進行裁決的理由。
知道這個撿來的兒子是自己和丈夫愛情天平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砝碼。
知道自己對這個撿來的兒子愛得深或不深,影響着決定着夫妻之間感情水庫的水位。
是的,是水庫。
必定是水庫,而不可能再是江河湖海。
婚前與婚後,是男人與女人的愛之兩個境界。
無論他們為了作夫妻,曾怎樣花前月下,曾怎樣海誓山盟,曾怎樣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曾怎樣耳鬓厮磨卿卿我我眉目含情蜜語甜言,或曾怎樣同各自的命運掙紮拼鬥破釜沉舟孤注一擲不顧前程不惜身敗名裂,一旦他們真正實現了終于睡在法律批準的一張床上的夙願,不久便會覺得他們那張床不過就是水庫中的一張木筏而已。
愛之狂風暴雨、閃電雷鳴過後,水庫的平靜既是宜人的也是令人感到寂寞和庸常的。
吳茵對第二次結婚所抱的希望是過于美好也過于天真了。
王志松帶給她一種新命運,但并沒有帶給她一種新生活。
不,應該說他帶給了她一種新生活,可不是她所向往的那種新生活。
我向往的新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她常暗問自己,卻回答不了自己。
她不知道,不明确。
那是朦朦胧胧的雲鎖霧罩的時現時隐似有似無的一種憧憬。
她決定将自己的命運之繩和他的命運之繩結在一起之前就不甚明确。
她原以為生活在一起後自然便會明确了。
但生活在一起後倒更不明确了,更迷茫了,甚至可以說是糊塗一團了。
反正不應該是眼前這樣一種生活才對。
眼前的生活是匆匆忙忙地上班離家,急急切切地下班回家。
做飯洗衣服哄孩子。
孩子剛拉了又尿了又磕了又碰了又發燒了又不吃飯了王志松又批評了又埋怨了。
煙囪堵了煤燒光了木柴被雨淋濕了菜窖塌了王志松說這一切隻有星期日才能解決。
說他已經為甯甯生病請過兩次事假了不能再請事假了否則他這個月的獎金全沒了!米生蟲了油瓶空了她也星期日才有空兒去買米買油。
她也因為家務請過兩天事假了不能再請事假了否則她這個月的獎金也全沒了。
其實凡食人間煙火之人,其生活本質都是庸常的。
庸常是生活的颠撲不破的大規律。
在這連天接地的颠撲不破的大規律的覆蓋下,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祇們的日子也是庸常的。
能超脫于凡人的大概也隻有一點——不需要錢。
而他和她都不能不十分看重錢。
他每個月才能拿回三十六元,多一分也不給。
人家明知他一時也難再找到活,愛幹不幹,不幹雇别人。
她的基本工資是五十四元幾毛錢。
由記者到印刷工人,地位低了,工資也低了一級。
她一天天變得愛叨叨了牢騷無窮了不整潔了丢三落四了心煩意亂了愁眉苦臉了,連坐在沙發上看一會兒書的閑空兒也難得有了…… 再說家裡沒沙發。
沒錄音機便也沒音樂。
電視是九吋黑白的,圖像不清,豎起了室外天線也沒用。
她所面臨的生活最初是貧窮和寒酸的庸常的實實在在的貧窮實實在在的寒酸實實在在的庸常。
庸常得累人。
爛漫的憧憬被撕下了華麗的外衣。
生活向她龇牙咧嘴作鬼臉幸災樂禍得意于她的惶恐和茫然。
王志松活得比她還累。
但他累得高興,累得如願以償,累得仿佛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累得那麼得天獨厚似的。
他常常沖動地表達出内心的甜蜜,内心的幸福,内心的滿足。
他常常說一切甜蜜一切幸福一切滿足都是她帶給他的。
隻有這一點安慰着她。
否則,她會認為眼前的生活與從前的生活沒什麼兩樣。
不過一種生活醜惡,一種生活俗惡。
一種生活醜,而塗脂抹粉;一種生活俗,而摻着些微愉悅。
連些微的愉悅也落着一層俗的灰塵。
她的新生活的的确确是俗生活,比一般俗生活更俗的大量地消耗人生活熱情的俗生活。
一代返城知青的最初的新生活不可避免地命中注定地是最俗的生活。
在這個最初的俗生活階段,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沒有明确的目标、沒有詩情畫意;是工作問題第一,住房問題第一,錢第一。
吳茵覺得自己已經快被這種生活消耗幹癟了。
而比起來他們還算不錯的,畢竟有情人終成眷屬了,畢竟有房子住,畢竟她有正式工作。
浪漫的富于幻想的追求性格強烈的經常思考所謂價值觀念的書卷氣十足的吳茵,對一個返城知青的最初的庸常的俗而又俗無法超俗脫俗的生活缺乏精神準備和心理準備。
連愛也變得時有時無,似有似無了。
别了“松”,别了“茵”;代之以“哎”和“喂”。
可她原想象生活在一起後應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笑可慰人嗔能代語心有靈犀一點通起碼牛郎織女式的。
他卻并非她所想象的“牛郎”,倒有幾分像美國西部小說中不顧前不慮後的“牛仔”。
每天夜晚,他将一柄鋒利的匕首插在腰間,刹刹皮帶,照例說一句:“我走了。
”就走了。
這也叫上班!她替他提心吊膽,常做噩夢。
驚醒了還要瞧瞧甯甯是否尿了被窩。
有次她對他說:“别去打更了……” 他卻瞪她一眼:“一個月三十六元錢,别去誰給?” “求求人再換個臨時工作吧……” “求誰?” “我怕……” “我都不怕你怕什麼!” “萬一……” “萬一是命。
” 他如此這般輕描淡寫地回答後,沉默了一會兒,又說:“假如哪一天我真被歹徒殺了,你一定要把甯甯再送給她!” 她明白他說的“她”是誰。
他的話深深刺傷了她,他走後她痛哭一場。
愛被庸常的俗生活侵蝕得鏽迹斑斑,使她産生了巨大的心理危機。
她亦難能做“織女”,連做賢妻良母的自信也動搖了。
她從來沒覺得自己單獨和甯甯在一起過。
甯甯身旁總無時無刻地維護着四個大人:丈夫、徐淑芳、另外一個不相幹的男人和另外一個不相幹的女人。
“當初你保證過,要像愛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愛他!”丈夫這麼說。
“你不會成為好母親。
你不如我,所以甯甯想我。
”徐淑芳這麼說。
“别對我兒子闆起你的臉……”那個不相識也不相幹的男人這麼說,戴着灰白色的面具。
“你們自己情願的……”那個不相識也不相幹的女人這麼說,也戴着面具,也是灰白色的。
面具上隻有一張嘴,或者更确切地說一個洞。
甯甯哭時,她能不慌亂麼?能麼? 甯甯病時,她能不引咎自責麼?能麼? 甯甯說“家,家,找媽,找媽”時,她能不感到既羞愧又委屈麼?能麼? 又對誰去傾訴這些呢?對丈夫?他會認為她心胸狹窄,她甯肯不傾訴。
也許我真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女人麼?她甚至對自己産生了懷疑。
“甯甯啊,你看,這是風婆婆。
風婆婆鼓着腮幫在幹什麼呢?……” 一次,王志松伏在床上給甯甯講畫冊。
“吐奶奶呢!……” 他哈哈大笑。
“吐奶奶呢!好兒子,你聯想得可真妙!風婆婆鼓着腮幫吐奶奶!吳茵,聽到了麼?兒子的聯想多了不起呀!……” 她聽到了,她沒笑。
絲毫不覺得那孩子的聯想顯示出多麼了不起的天才。
“你為什麼不笑?”他坐起來瞪着她。
“我沒心情笑。
”她平淡地回答,也瞪着他。
“怎麼啦?” “反正我沒心情笑,你總不能要求我裝笑吧?” 他用陌生的目光瞪她半天,臉色陰沉地又躺下。
“講,講,講……” 甯甯糾纏着他。
他将畫冊扔到了床角。
她默默地瞧着他,瞧着孩子。
那一時刻,他當真要求她、逼迫她裝笑,她也裝不出來。
報社曾要調她回編輯部,這是她殷殷期待的事,她一直盼望着這一天。
可為了表現自尊,卻說“我考慮考慮”。
人家看透了她的心理。
人家婉轉地開導她:“小吳哇,當初決定你離開報社,那是迫于各方面的輿論壓力,領導不得已而為之。
你現在就别太計較了,啊?現在領導又決定調你回報社,不是恰恰證明領導心中始終沒忘你麼?” 她仍說:“我考慮考慮。
” “那你就考慮考慮吧!早點給領導個答複。
” 隻有傻瓜才需要考慮! 等到她認為那段“考慮考慮”的時間足以維護了她的自尊去答複人家,人家遺憾地告訴她,就在這一段時間内,上邊下達了一個文件,凡報社記者都要有大專本科或相當于大專本科的文憑。
她隻有初中文憑。
早丢了。
“可我……我已當過好幾年記者呀!我的實際工作能力你們了解呀!……” “當然,當然了解。
但是……文件精神必須嚴格執行啊!别說你啦,現在當着記者的幾個人,沒文憑的,還得補考到文憑呢……” “那……那我回報社當編輯也行……” “當編輯同樣得有文憑!文件這麼規定的。
這牽扯到今後評定正式職稱的問題,不信你看文件……” 人家翻出紅頭文件給她看。
她沒接過去看。
她愣愣地站在那裡。
“唉,你要不考慮……” 人家的口吻是同情。
她一句話也沒再說,轉身就離開了編輯部…… 維護自尊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預先知道可能會付出這樣的代價,她就不維護那點自尊。
………… 甯甯坐在他胸上,他又開始逗甯甯笑。
甯甯笑得格格的,他也笑,笑得很開心。
她沒有理由惱怒他在笑,因為他不知道她這件事兒;她心裡隻有徹底的失落的苦澀。
她默默地瞧着他和甯甯。
她暗暗嫉妒甯甯和他的親情。
盡管她已經做了許多努力,甯甯對他的親情還是遠遠超過對她的親情。
他是“爸爸”,是“第一個”而她不是“第一個”。
她滿懷着做媽媽的熱忱卻換不來那兩歲的孩子叫她一聲“媽”。
她沒法兒從甯甯的小心靈中驅除徐淑芳。
生活太不公平——這使她也常常嫉妒徐淑芳。
同時負擔着愈來愈沉重的憂慮——歸根到底,這對甯甯的命運是籠罩着的陰影。
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必須在甯甯懂事以前改變。
否則,一天天長大了的甯甯,将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棄兒。
這愈來愈沉重的憂慮壓迫着她! 甯甯壓迫着她! 倘它真的不可避免,那過錯似乎完全集于她一身了。
因為她未能在一個兩歲孩子的心目中确立起一位可親可愛的母親的形象! 過錯将在于我麼?我已做了一位母親該做的一切! “叫爸爸……” “爸爸!” “爸爸好不好?” “好。
” “叫媽媽……” “媽媽!” “媽媽好不好?” “好。
” “媽媽在哪兒?” “媽媽在家家。
” “不對,媽媽在那兒呢!” 他指指她。
甯甯扭頭看看她。
“媽媽在哪兒?” “媽媽在家家。
” “蠢兒子!媽媽在那兒呢!” 他又指指她,甯甯又扭頭看看她,一雙大眼睛裡全是疑惑。
“叫媽媽!” 甯甯瞪着她。
不叫。
“叫啊!” 就是不叫。
她看得出來,丈夫是多麼沮喪,多麼灰心! 這孩子以大人般的固執捍衛着徐淑芳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不可動搖和替代的位置。
他沮喪,她更沮喪。
他灰心,她更灰心。
他們都對甯甯那種孩子的固執無可奈何。
“蠢!叫姨,不對!爸爸教錯了,叫媽媽!……媽……媽!……” “姨媽媽!”甯甯竟這麼叫起來,叫得同樣爽快。
“姨媽媽,姨媽媽……” 甯甯望着她,不停地叫,仿佛對這一新的叫法興趣濃厚,也仿佛通過這一新的叫法對她這位雖不是“媽媽”卻像媽媽一樣照看他、愛護他的女人表示感激。
“姨媽媽好麼?”他問。
“姨媽媽好!” “讓姨媽媽抱抱吧?” “姨媽媽抱!” 甯甯向她伸出了手臂。
姨媽媽…… 滿腔做母親的熱忱,滿腔做母親的愛心,種種的讨好、種種的努力,換取的是“姨媽媽”!此前甯甯什麼都不叫她,隻有當困了的時候才主動找她抱。
而那表示需要她的語言是——“摸咂咂”。
并且将“咂”說成“栽”。
使她總感到這孩子所需要的根本不是自己,僅僅是“栽”。
“摸栽栽”……“姨媽媽”…… 情感的飛躍麼?她與這撿來的兒子之間? 怎麼不是呢? “姨媽媽”畢竟與“媽媽”兩個字連在了一起! 姨媽媽……但姨媽媽不就是姨麼?丈夫是孩子承認的“爸爸”,徐淑芳是孩子承認的“媽媽”,她自己,則成了“姨媽媽”!則是姨! 亂七八糟! 可甯甯剛才說了“姨媽媽好”啊! 可甯甯正向她伸出手臂要“姨媽媽抱”啊! 她一下從椅子上站起來,撲過去将甯甯緊緊抱在懷裡。
“姨媽媽不好,姨媽媽不是好媽媽……”她說。
“姨媽媽好……”小手習慣地欲伸入她的襟懷,可不知如何才能伸入。
她解開了衣扣。
“給你。
是你的,是乖甯甯的……”她簡直不知怎樣感激這撿來的兒子。
“姨媽媽好”——正式裁決啊!道義、責任、天良、品德對她做出的共同的裁決。
還有愛的裁決,她是愛他的呀!她對他的愛表現為一種謹小慎微的侍奉,像宮廷乳母侍奉皇太子一樣。
實際上過分放縱這孩子的倒未見得是丈夫,是她自己。
“你怎麼能這樣?你繼續慣他的壞毛病啊!”他又坐了起來。
甯甯的一隻小手霸道地捂住她的一隻乳房,在她懷裡舒服地依偎着,安适地閉上了眼睛。
他是困了,要睡了。
“姨媽媽好”依然意味着是要“摸‘栽栽’”麼? 忽然她心内産生巨大的委屈。
她哭了。
“你哭什麼啊?……” 他愕異地望着她。
是啊,哭什麼呢?說不明白。
就不說。
“抹風油精怎麼樣?” 她緩緩擡起頭,含淚瞧着他。
不解。
“風油精不是刺激皮膚麼?小孩子的手嫩,也許能改掉甯甯的壞毛病……” “小手一揉眼睛,那還得了?” 她想這辦法未免有點惡毒。
“不是往甯甯手上抹。
往你……那兒抹……” 間接地往孩子手上抹。
就這麼點區别。
“不!”她生氣地回答,“那還莫如做一個鋼絲乳罩!” 他說:“這辦法倒也不失為辦法。
再買把鎖,鑰匙放我這兒!” 她撲哧噙着淚笑了。
生活在這一時刻,閃爍着頑皮的歡娛。
從什麼時候,他們之間也開起這類玩笑了呢?這類玩笑也太超出她原先的想象。
生活真厲害,它冷漠地改變着人的教養。
甚至比這類玩笑更庸俗的玩笑,出自丈夫之口,早已使她司空“聽”慣了。
不過幸虧夫妻間偶爾還開開這類玩笑,彼此調侃一番。
否則彌漫在她内心裡那種惶惶的危機感,也許哪一天将會使她忍受不了的。
她研究地注視着他,要從他臉上捕捉到答案——這類玩笑莫非是他對她的一種報答?一種贈與?為的是博她一時開心? 他一臉俗相。
“實不實踐在你啊,我是不在乎的。
反正鑰匙放我這兒……” “……” “晚八點開鎖,早六點上鎖;不買一般的鎖,買密碼鎖。
甯甯的壞習慣準能改過來,我的壞習慣也準能改過來……” “……” 從他那一臉俗相後面,她捕捉到了隐蔽着的煩愁,那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真實。
真實僞裝了,但還是被她那雙敏銳的眼睛看穿了。
這類玩笑多開一句,對她也便失去了調侃的效果。
“我的中學語文老師,教我們那一班時,剛從大學畢業,文質彬彬。
講《可愛的中國》,有個男同學故意提問:老師,乳房是什麼?你猜他怎麼說?他臉紅極了,憋了半天才回答——奶庫!……” 他自個兒笑起來。
她沒笑。
她不明白他今天為什麼像隻餓狗咬住一根散發着腐臭味兒的骨頭一樣,咬住一個庸俗的玩笑不肯丢開?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