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人類最普遍的價值是平凡的價值。
普遍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九……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這句話出自拿破侖口才成為名言留傳下來,而且大概隻有在文學作品和傳記中出現才使我們覺得閃耀着什麼哲理的光彩。
倘一百個士兵喋喋不休地說一百年,也不過是一句漂亮的大話,并會使任何一位頭腦正常的元帥詛咒這一百個士兵簡直“媽媽的”! 事實上,一萬個士兵中能出一位元帥就挺不錯了。
萬人大軍人人都隻一個心眼夢想當元帥的話,那麼這支軍隊就是拿破侖也根本無法統帥的。
是非但不能打勝仗恐怕連打獵也不行的軍隊。
也許還不如一萬條獵犬頂事兒。
對于軍隊,一萬名好士兵與一位好元帥是同等重要的。
拿破侖最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那句名言隻是嘴皮子上說說罷了。
他才不至于傻到真誠鼓勵他的士兵個個都想争當元帥的地步呐! 想當元帥當不上元帥的人說“時事造英雄”這類話,總會使我們多多少少聽出點嫉妒的意味兒。
而一位元帥說“想當年……”這類話,總會使我們多多少少聽出點英雄史觀的意味兒。
中國人尊崇伯樂,西方人相信自己。
伯樂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國粹。
故中國人總在那兒祈禱被别人發現的幸運,而西方人靠自己發現自己。
十位伯樂的存在價值永遠不如一匹真正的千裡馬更有價值。
如果伯樂隻會相馬,千裡馬多伯樂們便無事可幹。
對馬,伯樂是伯樂;對人,伯樂今天包含有“靠山”的引申意。
蛇用身體行走,花用開謝行走,石頭用堅損行走,東西用新舊行走,生用死行走,熱用冷行走,冷用冰行走,有用無行走,動用靜行走,陰用陽行走,火用燃燒行走,星球用引力行走,曆史用過去行走。
而人,唯有人,用雙腳行走。
但是,也有人用雙手行走,或曰“往上爬”。
他們不明白一個極其簡單的道理——沒有人能真正把你拉得很高——你會抓不牢繩索。
你憑自己的雙腳卻可以踏踏實實地走出你自己的路。
用雙手“行走”之人雙腳必然漸漸退化。
能想到麼?姚守義成了一千六百餘人的木材加工廠廠長的首席接班人!但他卻是個并不想“往上爬”的人。
患有關節炎氣管炎肝炎腎炎心髒病糖尿病哮喘病美尼爾綜合症的老廠長,住了四個月醫院出院後又療養了半年,終于在他六十六歲生日後的第二百一十七天,正式向林業局黨委呈交了離休報告,同時以飽滿的熱情推薦第二車間主任姚守義當廠長。
木材加工廠雖不是了不起的廠,老廠長卻是革命資曆很長的十一級幹部。
想當年黨給他個木材加工廠廠長當當是因為他沒文化,也因為他對革命勞苦功高總得當個什麼“長”。
木材加工廠隻要不失火,是一個适合養尊處優的單位。
林業局黨委非常非常重視老廠長的推薦,将這看成是一位老革命老幹部對黨的一片赤誠和“臨終囑咐”。
盡管他好像還能活一陣子。
局黨委調查組一行四人來到木材加工廠收集群衆意見,了解姚守義的領導能力工作魄力群衆基礎生活作風各方各面的情況。
群衆說: “誰當都成。
誰當都一樣。
” “誰持鞭子我們聽誰的吆喝呗!” “這廠像我們老廠長,半死不活的。
獎金都三個多月沒發了,是該換個年輕人幹幹看。
” “姚守義?行吧!他們車間的人都挺服他管。
” “他爸是廠裡的老工人了!和我們關系不錯。
他當廠長,不好好幹,我們這些老工人往他臉上啐唾沫也沒啥。
不是他當我們可就不敢了!” “小夥子不錯,年年上光榮榜。
” “生活作風怎麼樣?” “生活作風?那是他自個兒的事,又不是征求我們他配不配當個模範丈夫!” “不能這麼認為。
如今有些年輕人,各方面都具備當領導的水平。
一當上,就出生活問題了。
一出生活問題,就倒了。
審批部門被動得很啊!……” “那,問他自己吧。
我們眼裡看他,倒是和本廠的女人沒什麼不正經的勾搭……” 調查組的工作是深入細緻的。
了解夠了黨外群衆的意見,又了解黨内幹部的意見。
黨内的大大小小幹部,對姚守義的印象和評價普遍也還算不錯,不失公正。
分歧當然是有的。
一部分人主張應該大膽提拔年輕幹部。
再說他已經當了三年多車間主任,他那車間又連續三年是紅旗車間,領導能力工作經驗都受過鍛煉。
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畢竟還太嫩了點,一下子提拔到廠一級領導崗位上,總歸讓人有些替他擔憂。
但這兩種看法,并不針鋒相對。
卻是五十七歲的邢副廠長提出了很嚴肅的一條疑義——姚守義還不是黨員。
一千六百餘人的企業,交給一個不是黨員的年輕人當家,如何體現黨的領導呢?黨委和他的關系又怎麼個擺法呢? 調查組四人面面相觑。
如此首要的原則性的一條竟忽略了!他們覺得怪狼狽的。
“姚守義不是黨員麼?”調查組組長,局組織處副處長,一位正處在更年期的不苟言笑的我黨女同志不相信似的問。
“姚守義怎麼可能是黨員呢?”邢副廠長環視着本廠的黨内同志們,慢條斯理地說,“他跟我們黨員說話,張口閉口,貴黨如何如何的。
整黨期間,就在這個會議室,他的發言近乎惡毒攻擊了。
老馬當時你也在場,他怎麼說的?” “他說……他說:‘我給黨員提四條建議’……” “哪四條建議,向調查組的同志們詳細彙報麼!” “第一條,修改黨章。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改成半心半意為人民服務。
這麼改,再動員群衆幫助貴黨整黨時,貴黨的大部分黨員幹部,較容易通過……” “接着講麼。
四條都講完嘛!吭吭哧哧地幹什麼?” “第二條,紀律檢查委員會由黨外人士組成。
貴黨自己監督自己,差不多等于不受監督。
比如腐敗現象,一旦整到自己頭上,不是就整不下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麼?……” 調查組的四個人全拿出小本兒記。
邢副廠長默默地吸煙,呷茶。
“第三條,貴黨的領導幹部,首先自己要繼續相信社會主義。
其次起碼得證明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是相信社會主義的。
要不‘社會主義好’光留給老百姓體會,你們去體會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老百姓怪過意不去的……” “第四條更邪乎!說呀,看着我幹什麼?看着調查組的同志說!” “第四條麼,我想想原話是怎麼說的來着……噢,他說,勸貴黨今後少談點主義。
老百姓從來不靠主義活着。
過去窮苦農民跟着共産黨打土豪也不是為了主義,是為了分田地。
老百姓活得不好,這國家也沒好。
别把主義當成個玩不壞的玩藝。
還說,要是貴黨非要談主義不可,就多談點和平主義,人道主義,隻這兩個主義如今還跟老百姓有點關系。
如果打日本來了個天皇,或者打英國來了個女王,能比共産黨早五十年使中國富起來,我姚守義就帶頭不跟着共産黨信馬克思主義,而要信天皇信的那個主義,信女王陛下信的那個主義了……” “聽聽,聽聽……” 邢副廠長大搖其頭。
那樣子仿佛會突然拍案而起,高叫“哎呀,怎麼得了!” 姚守義當時是在主持會議的邢副廠長三番五次的督促之下才發言的。
他的發言引起一陣陣笑聲。
群衆代表們笑,黨員笑,幹部也笑。
隻他自己不笑。
那天他本不想參加這種會,他原指定兩名工人作為第二車間的代表。
臨到開會,他們推三拒四說什麼也不肯扮演代表的角色了。
一個說:“整屁黨啊,幫着黨整了幾次啦。
整出點起色了麼?還不是越整,黨的形象在群衆中越灰不溜秋的?” 另一個說:“就是!趁早甭走這過場,拉雞巴倒吧!往後這種角色,擡舉别人好啦。
我們不想入黨,也犯不着在整黨運動中顯積極!” 連續三年的紅旗車間,沒有個群衆代表樂意參加整黨座談會,當然有損紅旗車間的榮譽。
沒奈何,他隻得自己挺身而出。
他一向自稱“黨外布爾什維克”,非黨群衆也習慣了如此看待他,以車間主任的身份充當車間代表,似乎也合情順理。
會開得是相當之沉悶。
黨員不發言,群衆代表們也不發言。
尤其那些都有點以權謀私損公肥己的把柄攥在群衆手中的黨員幹部,一個個擺出預備挨整的惴惴然如坐針氈的模樣。
而作為代表不得不參加這種會的群衆,則根本不想面對面地揭他們的底兒。
倒不是怕。
一九八六年,群衆什麼話不敢說?是不屑于。
一九八六年,被稱作群衆的最普通的中國人,似乎對什麼事兒都不屑于了,評職稱漲工資分房子之類的事兒例外。
用群衆的話說:“犯得着麼?” “犯得着麼?”也成了姚守義的座右銘。
許多看不慣聽了引起某種沖動的事兒,克制着性情冷靜地問問自己——犯得着犯不着?也就都不大犯得着了。
這是一種修煉。
一九八六年,聰明點的中國人,都挺自覺地朝此涅槃境界修煉着。
入廠的頭兩年,他很不安分。
供銷科科長将十幾立方米的一等木料以邊角料的處理價格賣給某縣縣長,他提意見。
可報複他的不是供銷科長,供銷科長“犯不着”報複他。
是群衆。
群衆心裡有數,不久便會從那個縣運來一卡車精米,每個職工都能不花錢分上三五十斤。
至于供銷科長分多少?廠裡的其他頭頭腦腦分多少?群衆不計較。
當官的有份兒,群衆也有份兒,就叫為群衆謀福利。
群衆學乖了,學得實際了。
不像前幾年那麼古闆那麼教條了。
反對這種事兒,也許很有鬥争性,但究竟能圖着個啥呢?屌毛灰也圖不着。
冒犯了當官的,杜絕了群衆的一次便宜,非但“犯不着”,簡直“何苦來”嘛!當官的惱恨你,可能還講個姿态講個涵養,不顯山不顯水的,群衆惱恨起一個人來,足以使一個人陷入滅頂之災。
結果是他受到了一次警告:幾乎全廠的人串通一氣兒似的,見了他都佯佯不睬,以看一個“雞奸犯”差不多的那種眼光乜斜他,三天内沒一個人跟他說句話。
以後他才領悟到,那不過是一次小小的溫和的警告。
他三個晚上沒睡好覺,徹夜反省。
罵自己:活該!姚守義你他媽的以為你是誰?再有這種事兒你提意見你是全廠人的孫子! 他不是個傻瓜。
一次小小的溫和的警告,也使他學乖。
北大荒返城知青那種憤世嫉俗敢于直言的勇氣,他是從此鼓不起來了。
連嚴曉東那種當年揭竿而起二十餘萬返城待業知青大遊行的發起者組織者,如今也常常在現實面前三六眼觀英雄氣短了,何況他姚守義哉? 半袋子精米扛回家,老父親老母親高興得合不攏嘴。
母親一把把抓起來細看,說:“這米真好,這米真好。
這是地道的‘賽珍珠’,瞧着生的就想吃。
” 父親欣慰地瞅着他,教誨道:“我在廠裡幹了一輩子,沒分過什麼。
看來廠裡現時是搞活了。
哪個單位都講搞活,不搞活還行?不搞活工人們肯正經幹?你要不惜力氣,對得起這廠。
争取當上個鋸工,那是技術工種!” 他苦笑着嘿嘿然而已。
母親就用那精米做了頓米飯。
的确好米,一粒粒閃耀着乳白色的光亮。
他吃了兩大碗,覺得從未吃過那麼香的米飯。
學乖了,反而感到在廠裡做人并非自己想象的那麼難。
隻要不惜力氣,閑事莫管,閑事莫問,獎金還是公道的。
邢副廠長二兒子要結婚,家裡“住不開”了,得擴展出一間,是他帶着幾個工人去出的力,連小院兒也給重新圍嚴加固了。
剩下半方木料,邢副廠長老婆問:“守義哎,這木料,我留幾根行不?我付錢,省得你為難,群衆說閑話!”還煞有介事地掏錢包。
他一笑:“幹嗎呀嬸?你用得着,悄沒聲留下就是了呗。
我不講,鬼知道!” 第二天邢副廠長見了他,主動打招呼:“小姚,局裡總工會舉辦‘青年工人談理想’活動,優秀青年工人才有資格參加,我跟工會主席研究了,讓你去。
” “我……”他受寵若驚,“我哪兒夠得上優秀啊,再說也不能算青年了……” “怎麼不算青年?才三十來歲嘛!有外國電影看,還發紀念品,去吧!”邢副廠長親熱地在他肩上拍了一下…… 那一年秋季,大白菜奇缺。
外縣農村,急木材廠工人階級之所急,應諾了給幾萬斤大白菜。
但得工人弟兄親自到農民弟兄的菜地去收,不是按斤論價,是按畝優惠論價。
比公價便宜二分多,并且是市場上根本買不到的一級菜。
當然照例得用木材換。
收菜不是好幹的活。
那一年天冷得早,收不完就有可能凍在地裡,便宜事反而會變成吃虧的事兒。
全廠人人都盼着過冬白菜早早運回來,卻沒誰自願肯到農村去吃苦。
是他姚守義,動員了十幾個青年工人,自告奮勇,承擔了這項為全廠人謀福利的任務。
在他,有點将功折罪的心理。
他沒忘上次分精米自己的“惡劣”表現。
一個星期後,“凱旋在子夜”。
第二天,看到四卡車一級大白菜,人人喜悅。
“小姚,不負衆望,不負衆望啊!” “守義,辛苦,辛苦!” “嘻嘻,今年不愁過冬沒菜吃了!” 群衆從此徹底寬恕了他。
得意之餘,他内心産生一種悲哀。
原來這就是“群衆的本色”!與在兵團的“群衆”多麼不相同!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八六年,二十年間曆史在他心中形成的“群衆”始終偉大的概念,在那一天被他自己的新認識否定了。
可是誰能不說,一九八六年,中國人最像中國人,中國的“群衆”最像“群衆”呢?他卻沒再進一步想想,兵團的“群衆”,是無家庭兒女的姚守義們自己。
大白菜别人替他運到了家裡,老父親老母親自然又是一番高興。
父親的高興比母親的高興多一重——還有人給運到了家裡,證明兒子的人緣不錯。
父親對他又進行了一番諄諄教導:“往後替群衆謀福利的事,你要争着做!做這種事永遠不吃虧,群衆的心明鏡似的,一件一件都給你記着呢!” 他仍隻有嘿嘿然苦笑而已。
交換大白菜的一等木料,無疑是銷在生産“合理耗損”賬目上的。
不正之風所以沒法兒杜絕,乃是因為不但掌權者邊批邊搞,還有着相當深厚相當廣泛的群衆基礎。
群衆詛咒不正之風,可也唯恐共産黨果真杜絕了不正之風。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前門行不通,後門也行不通的話,群衆在許多方面更是走投無路的。
所以還是開着前門留着後門好。
前門開得大些,後門留得多些,一切事情想“搞活”差不離總能“搞活”。
某些掌權者也掌握了這個規律,他們研究群衆研究到家了,可以說是研究群衆的專家。
扔給群衆一挂排骨,則自己扛走半扇公字号的豬也不打緊。
他們不但不至于惹怒了群衆,還将受到群衆的擁戴。
其實群衆的本質就像小孩子。
姚守義悟出了這些道理,覺得自己成熟多了。
成熟了的姚守義也就更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人了。
他嘲笑自己過去的幼稚和膚淺。
有些人一旦當上了模範和先進什麼的,就被群衆抛棄了,成了受氣包。
他可不是。
他連續幾年是先進生産者,人緣照樣不錯。
倒沒什麼訣竅,不過受益于他做人的靈活性。
今非昔比,觀念更新,綱舉目張。
他自認為在做人方面的确是比過去靈活多了。
他不像嚴曉東。
嚴曉東是太舍不得改變過去那個自己。
所以既無可奈之何地在變着,又變得挺痛苦,挺受罪。
他可不依戀過去那個自己。
要說半點不依戀,未免誇大其詞,多多少少總還是有點依戀。
過去那個自己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模仿的是保爾·柯察金。
過去的嚴曉東在這一點上與他相同。
他們啊連打架也是保爾式的。
能像保爾那麼生活那麼做人,固然不錯。
可在一九八六年,在中國,一個保爾能活得下去麼?張海迪是有點保爾精神的。
可保爾并不到處作報告啊!他在電視裡聽過張海迪的報告,很受感動。
但後來她的報告作多了,他便懷疑她必定有幾次是違心的,身不由己的。
真是保爾呢?會違心的身不由己的任人支配到處去作報告麼?足見最有資格做一個中國的保爾的人,歸根結底也還是難以做成保爾。
想通了這些,他苦笑着與過去的自己揮手告别。
嚴曉東卻是癡情郎似的與過去的自己藕斷絲連,拉拉扯扯,幻想擁抱着過去的自己在現實中跳“雙人舞”;又喪失了過去的自己敢于孤立地公然地向現實挑戰的勇氣,那哪兒成啊! 他當上第二車間主任後,把全車間人籠絡得圍着他團團轉。
另外三個車間主任背後說他天生的是劉備,善于摔孩子收買人心。
話傳到他耳朵,他微微一笑,心中罵道:“去你娘的腿!老子現世學的!” 車間有幾個小青工是廠裡的“刺頭”,腰裡橫着扁擔的貨。
第一天宣布了他當主任,第二天下班他就請那哥兒們幾個大吃了一頓。
整整一箱啤酒全開銷了。
桌面上,他雙手抱拳,豪爽地說:“論年齡,你們全是我小老弟,我是你們大哥!往後你們受了什麼委屈,大哥出頭替你們打抱不平!可大哥這個主任,也得靠你們多多維持着,我是‘維持會長’。
你們若不肯給大哥這個面子,大哥明天就向廠裡聲明,車間主任幹不了!” 過後,一個月内,他與老婆曲秀娟,訪遍了幾個“刺頭”的家。
進門便說:“你嫂子非要讓我領着認識認識你這位小老弟!”見了人家老人則說:“我是他大哥,往後少來不了。
來了千萬别把我當成他領導看待!我們弟兄在廠裡處得比親兄弟還親,您老不信我走了問他!” 小曲明白自己應扮演什麼角色起什麼作用,話說得更其親近:“你大哥不是塊當官的料。
有什麼不夠意思的地方你可得看嫂子面兒上多擔待!别跟他治氣。
跟他治氣他能活活把你氣死。
告訴嫂子,讓嫂子調教他!” 這麼一位車間主任人家還有不歡迎的麼?兩口子告辭,家家送出大老遠。
車間主任登門拜訪,還拎着點心盒子,還當着自己父母的面與自己稱兄道弟,幾個小青工覺得“大哥”給他們臉上添光彩。
“嫂子”隔三差五往車間通一次電話,不找“大哥”接,找“小老弟”們接。
問從糧店買到了苞谷面,想不想吃貼餅子?還有四川辣味腐乳和蝦醬。
或者問想不想處個對象,一位姑娘二十三…… 能不“大哥”長“大哥”短麼?能不圍着他團團轉麼?這一套嚴曉東也實行着。
不過在他是主動,在嚴曉東是被動;在他是積極的,在嚴曉東是消極的;在他效果是有益的,在嚴曉東效果常常是愈加有害的;在他實質體現着一種獲得,在嚴曉東實質體現着一種沒完沒了有去無還的給予。
所謂靈性不同,玄化各異。
按說學乖了的姚守義,在整黨期間似乎不該發那麼一通尖酸刻薄的言論。
但他那一通言論,當時讓聽的人并不覺得怎樣的尖酸刻薄,甚至連諷刺挖苦的意味也沒有。
他當時那種诙諧的口吻,那種挺幽默的模樣,抵消了他那通言論的分量。
那更是一種調侃。
而他當時認為,調侃對那種沉悶的會議氣氛是必要的,當時的效果也的确證明是必要的。
不是他的發言,一些人快睡着了。
邢副廠長當時也笑了的,還啟發衆人道:“說嘛,黨内黨外,關上門,一家人。
小姚的發言就又風趣又中肯嘛!” 他那通言論絕非信口開河,嘩衆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他在心裡是尋思了半天的。
他想,面對面的那些人,包括邢副廠長,已然擺出了等候挨“整”的嘴臉,自己的發言若真指名道姓,披私揭短,他們不惱恨死我姚守義才怪呢!和别的群衆代表一樣,呆呆相望鎖唇舌,來個一聲不吭吧,邢副廠長又在不停地慫恿他,而擺出等候挨“整”的嘴臉的那些人們,一個個顯得那麼不尴不尬的。
空對空不着邊際地說幾句冠冕堂皇的“很必要很及時”?别的群衆代表會認為我姚守義不是來幫着“整”黨的,是來幫着黨走過場給黨搭下台階的,有讨好賣乖投機之嫌,也太孫子。
想來想去,發言隻能亦虛亦實,亦莊亦諧,亦尖銳亦輕松,“調笑令”為高。
人們笑過了,拍拍屁股一哄而散。
幾個人還對他說:“精彩!”“妙!”“糖衣炮彈。
”“共産黨下回整黨,還請老兄多多關照。
” 他也覺着自己的發言挺精彩挺妙。
普遍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九……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這句話出自拿破侖口才成為名言留傳下來,而且大概隻有在文學作品和傳記中出現才使我們覺得閃耀着什麼哲理的光彩。
倘一百個士兵喋喋不休地說一百年,也不過是一句漂亮的大話,并會使任何一位頭腦正常的元帥詛咒這一百個士兵簡直“媽媽的”! 事實上,一萬個士兵中能出一位元帥就挺不錯了。
萬人大軍人人都隻一個心眼夢想當元帥的話,那麼這支軍隊就是拿破侖也根本無法統帥的。
是非但不能打勝仗恐怕連打獵也不行的軍隊。
也許還不如一萬條獵犬頂事兒。
對于軍隊,一萬名好士兵與一位好元帥是同等重要的。
拿破侖最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那句名言隻是嘴皮子上說說罷了。
他才不至于傻到真誠鼓勵他的士兵個個都想争當元帥的地步呐! 想當元帥當不上元帥的人說“時事造英雄”這類話,總會使我們多多少少聽出點嫉妒的意味兒。
而一位元帥說“想當年……”這類話,總會使我們多多少少聽出點英雄史觀的意味兒。
中國人尊崇伯樂,西方人相信自己。
伯樂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國粹。
故中國人總在那兒祈禱被别人發現的幸運,而西方人靠自己發現自己。
十位伯樂的存在價值永遠不如一匹真正的千裡馬更有價值。
如果伯樂隻會相馬,千裡馬多伯樂們便無事可幹。
對馬,伯樂是伯樂;對人,伯樂今天包含有“靠山”的引申意。
蛇用身體行走,花用開謝行走,石頭用堅損行走,東西用新舊行走,生用死行走,熱用冷行走,冷用冰行走,有用無行走,動用靜行走,陰用陽行走,火用燃燒行走,星球用引力行走,曆史用過去行走。
而人,唯有人,用雙腳行走。
但是,也有人用雙手行走,或曰“往上爬”。
他們不明白一個極其簡單的道理——沒有人能真正把你拉得很高——你會抓不牢繩索。
你憑自己的雙腳卻可以踏踏實實地走出你自己的路。
用雙手“行走”之人雙腳必然漸漸退化。
能想到麼?姚守義成了一千六百餘人的木材加工廠廠長的首席接班人!但他卻是個并不想“往上爬”的人。
患有關節炎氣管炎肝炎腎炎心髒病糖尿病哮喘病美尼爾綜合症的老廠長,住了四個月醫院出院後又療養了半年,終于在他六十六歲生日後的第二百一十七天,正式向林業局黨委呈交了離休報告,同時以飽滿的熱情推薦第二車間主任姚守義當廠長。
木材加工廠雖不是了不起的廠,老廠長卻是革命資曆很長的十一級幹部。
想當年黨給他個木材加工廠廠長當當是因為他沒文化,也因為他對革命勞苦功高總得當個什麼“長”。
木材加工廠隻要不失火,是一個适合養尊處優的單位。
林業局黨委非常非常重視老廠長的推薦,将這看成是一位老革命老幹部對黨的一片赤誠和“臨終囑咐”。
盡管他好像還能活一陣子。
局黨委調查組一行四人來到木材加工廠收集群衆意見,了解姚守義的領導能力工作魄力群衆基礎生活作風各方各面的情況。
群衆說: “誰當都成。
誰當都一樣。
” “誰持鞭子我們聽誰的吆喝呗!” “這廠像我們老廠長,半死不活的。
獎金都三個多月沒發了,是該換個年輕人幹幹看。
” “姚守義?行吧!他們車間的人都挺服他管。
” “他爸是廠裡的老工人了!和我們關系不錯。
他當廠長,不好好幹,我們這些老工人往他臉上啐唾沫也沒啥。
不是他當我們可就不敢了!” “小夥子不錯,年年上光榮榜。
” “生活作風怎麼樣?” “生活作風?那是他自個兒的事,又不是征求我們他配不配當個模範丈夫!” “不能這麼認為。
如今有些年輕人,各方面都具備當領導的水平。
一當上,就出生活問題了。
一出生活問題,就倒了。
審批部門被動得很啊!……” “那,問他自己吧。
我們眼裡看他,倒是和本廠的女人沒什麼不正經的勾搭……” 調查組的工作是深入細緻的。
了解夠了黨外群衆的意見,又了解黨内幹部的意見。
黨内的大大小小幹部,對姚守義的印象和評價普遍也還算不錯,不失公正。
分歧當然是有的。
一部分人主張應該大膽提拔年輕幹部。
再說他已經當了三年多車間主任,他那車間又連續三年是紅旗車間,領導能力工作經驗都受過鍛煉。
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畢竟還太嫩了點,一下子提拔到廠一級領導崗位上,總歸讓人有些替他擔憂。
但這兩種看法,并不針鋒相對。
卻是五十七歲的邢副廠長提出了很嚴肅的一條疑義——姚守義還不是黨員。
一千六百餘人的企業,交給一個不是黨員的年輕人當家,如何體現黨的領導呢?黨委和他的關系又怎麼個擺法呢? 調查組四人面面相觑。
如此首要的原則性的一條竟忽略了!他們覺得怪狼狽的。
“姚守義不是黨員麼?”調查組組長,局組織處副處長,一位正處在更年期的不苟言笑的我黨女同志不相信似的問。
“姚守義怎麼可能是黨員呢?”邢副廠長環視着本廠的黨内同志們,慢條斯理地說,“他跟我們黨員說話,張口閉口,貴黨如何如何的。
整黨期間,就在這個會議室,他的發言近乎惡毒攻擊了。
老馬當時你也在場,他怎麼說的?” “他說……他說:‘我給黨員提四條建議’……” “哪四條建議,向調查組的同志們詳細彙報麼!” “第一條,修改黨章。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改成半心半意為人民服務。
這麼改,再動員群衆幫助貴黨整黨時,貴黨的大部分黨員幹部,較容易通過……” “接着講麼。
四條都講完嘛!吭吭哧哧地幹什麼?” “第二條,紀律檢查委員會由黨外人士組成。
貴黨自己監督自己,差不多等于不受監督。
比如腐敗現象,一旦整到自己頭上,不是就整不下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麼?……” 調查組的四個人全拿出小本兒記。
邢副廠長默默地吸煙,呷茶。
“第三條,貴黨的領導幹部,首先自己要繼續相信社會主義。
其次起碼得證明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是相信社會主義的。
要不‘社會主義好’光留給老百姓體會,你們去體會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老百姓怪過意不去的……” “第四條更邪乎!說呀,看着我幹什麼?看着調查組的同志說!” “第四條麼,我想想原話是怎麼說的來着……噢,他說,勸貴黨今後少談點主義。
老百姓從來不靠主義活着。
過去窮苦農民跟着共産黨打土豪也不是為了主義,是為了分田地。
老百姓活得不好,這國家也沒好。
别把主義當成個玩不壞的玩藝。
還說,要是貴黨非要談主義不可,就多談點和平主義,人道主義,隻這兩個主義如今還跟老百姓有點關系。
如果打日本來了個天皇,或者打英國來了個女王,能比共産黨早五十年使中國富起來,我姚守義就帶頭不跟着共産黨信馬克思主義,而要信天皇信的那個主義,信女王陛下信的那個主義了……” “聽聽,聽聽……” 邢副廠長大搖其頭。
那樣子仿佛會突然拍案而起,高叫“哎呀,怎麼得了!” 姚守義當時是在主持會議的邢副廠長三番五次的督促之下才發言的。
他的發言引起一陣陣笑聲。
群衆代表們笑,黨員笑,幹部也笑。
隻他自己不笑。
那天他本不想參加這種會,他原指定兩名工人作為第二車間的代表。
臨到開會,他們推三拒四說什麼也不肯扮演代表的角色了。
一個說:“整屁黨啊,幫着黨整了幾次啦。
整出點起色了麼?還不是越整,黨的形象在群衆中越灰不溜秋的?” 另一個說:“就是!趁早甭走這過場,拉雞巴倒吧!往後這種角色,擡舉别人好啦。
我們不想入黨,也犯不着在整黨運動中顯積極!” 連續三年的紅旗車間,沒有個群衆代表樂意參加整黨座談會,當然有損紅旗車間的榮譽。
沒奈何,他隻得自己挺身而出。
他一向自稱“黨外布爾什維克”,非黨群衆也習慣了如此看待他,以車間主任的身份充當車間代表,似乎也合情順理。
會開得是相當之沉悶。
黨員不發言,群衆代表們也不發言。
尤其那些都有點以權謀私損公肥己的把柄攥在群衆手中的黨員幹部,一個個擺出預備挨整的惴惴然如坐針氈的模樣。
而作為代表不得不參加這種會的群衆,則根本不想面對面地揭他們的底兒。
倒不是怕。
一九八六年,群衆什麼話不敢說?是不屑于。
一九八六年,被稱作群衆的最普通的中國人,似乎對什麼事兒都不屑于了,評職稱漲工資分房子之類的事兒例外。
用群衆的話說:“犯得着麼?” “犯得着麼?”也成了姚守義的座右銘。
許多看不慣聽了引起某種沖動的事兒,克制着性情冷靜地問問自己——犯得着犯不着?也就都不大犯得着了。
這是一種修煉。
一九八六年,聰明點的中國人,都挺自覺地朝此涅槃境界修煉着。
入廠的頭兩年,他很不安分。
供銷科科長将十幾立方米的一等木料以邊角料的處理價格賣給某縣縣長,他提意見。
可報複他的不是供銷科長,供銷科長“犯不着”報複他。
是群衆。
群衆心裡有數,不久便會從那個縣運來一卡車精米,每個職工都能不花錢分上三五十斤。
至于供銷科長分多少?廠裡的其他頭頭腦腦分多少?群衆不計較。
當官的有份兒,群衆也有份兒,就叫為群衆謀福利。
群衆學乖了,學得實際了。
不像前幾年那麼古闆那麼教條了。
反對這種事兒,也許很有鬥争性,但究竟能圖着個啥呢?屌毛灰也圖不着。
冒犯了當官的,杜絕了群衆的一次便宜,非但“犯不着”,簡直“何苦來”嘛!當官的惱恨你,可能還講個姿态講個涵養,不顯山不顯水的,群衆惱恨起一個人來,足以使一個人陷入滅頂之災。
結果是他受到了一次警告:幾乎全廠的人串通一氣兒似的,見了他都佯佯不睬,以看一個“雞奸犯”差不多的那種眼光乜斜他,三天内沒一個人跟他說句話。
以後他才領悟到,那不過是一次小小的溫和的警告。
他三個晚上沒睡好覺,徹夜反省。
罵自己:活該!姚守義你他媽的以為你是誰?再有這種事兒你提意見你是全廠人的孫子! 他不是個傻瓜。
一次小小的溫和的警告,也使他學乖。
北大荒返城知青那種憤世嫉俗敢于直言的勇氣,他是從此鼓不起來了。
連嚴曉東那種當年揭竿而起二十餘萬返城待業知青大遊行的發起者組織者,如今也常常在現實面前三六眼觀英雄氣短了,何況他姚守義哉? 半袋子精米扛回家,老父親老母親高興得合不攏嘴。
母親一把把抓起來細看,說:“這米真好,這米真好。
這是地道的‘賽珍珠’,瞧着生的就想吃。
” 父親欣慰地瞅着他,教誨道:“我在廠裡幹了一輩子,沒分過什麼。
看來廠裡現時是搞活了。
哪個單位都講搞活,不搞活還行?不搞活工人們肯正經幹?你要不惜力氣,對得起這廠。
争取當上個鋸工,那是技術工種!” 他苦笑着嘿嘿然而已。
母親就用那精米做了頓米飯。
的确好米,一粒粒閃耀着乳白色的光亮。
他吃了兩大碗,覺得從未吃過那麼香的米飯。
學乖了,反而感到在廠裡做人并非自己想象的那麼難。
隻要不惜力氣,閑事莫管,閑事莫問,獎金還是公道的。
邢副廠長二兒子要結婚,家裡“住不開”了,得擴展出一間,是他帶着幾個工人去出的力,連小院兒也給重新圍嚴加固了。
剩下半方木料,邢副廠長老婆問:“守義哎,這木料,我留幾根行不?我付錢,省得你為難,群衆說閑話!”還煞有介事地掏錢包。
他一笑:“幹嗎呀嬸?你用得着,悄沒聲留下就是了呗。
我不講,鬼知道!” 第二天邢副廠長見了他,主動打招呼:“小姚,局裡總工會舉辦‘青年工人談理想’活動,優秀青年工人才有資格參加,我跟工會主席研究了,讓你去。
” “我……”他受寵若驚,“我哪兒夠得上優秀啊,再說也不能算青年了……” “怎麼不算青年?才三十來歲嘛!有外國電影看,還發紀念品,去吧!”邢副廠長親熱地在他肩上拍了一下…… 那一年秋季,大白菜奇缺。
外縣農村,急木材廠工人階級之所急,應諾了給幾萬斤大白菜。
但得工人弟兄親自到農民弟兄的菜地去收,不是按斤論價,是按畝優惠論價。
比公價便宜二分多,并且是市場上根本買不到的一級菜。
當然照例得用木材換。
收菜不是好幹的活。
那一年天冷得早,收不完就有可能凍在地裡,便宜事反而會變成吃虧的事兒。
全廠人人都盼着過冬白菜早早運回來,卻沒誰自願肯到農村去吃苦。
是他姚守義,動員了十幾個青年工人,自告奮勇,承擔了這項為全廠人謀福利的任務。
在他,有點将功折罪的心理。
他沒忘上次分精米自己的“惡劣”表現。
一個星期後,“凱旋在子夜”。
第二天,看到四卡車一級大白菜,人人喜悅。
“小姚,不負衆望,不負衆望啊!” “守義,辛苦,辛苦!” “嘻嘻,今年不愁過冬沒菜吃了!” 群衆從此徹底寬恕了他。
得意之餘,他内心産生一種悲哀。
原來這就是“群衆的本色”!與在兵團的“群衆”多麼不相同!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八六年,二十年間曆史在他心中形成的“群衆”始終偉大的概念,在那一天被他自己的新認識否定了。
可是誰能不說,一九八六年,中國人最像中國人,中國的“群衆”最像“群衆”呢?他卻沒再進一步想想,兵團的“群衆”,是無家庭兒女的姚守義們自己。
大白菜别人替他運到了家裡,老父親老母親自然又是一番高興。
父親的高興比母親的高興多一重——還有人給運到了家裡,證明兒子的人緣不錯。
父親對他又進行了一番諄諄教導:“往後替群衆謀福利的事,你要争着做!做這種事永遠不吃虧,群衆的心明鏡似的,一件一件都給你記着呢!” 他仍隻有嘿嘿然苦笑而已。
交換大白菜的一等木料,無疑是銷在生産“合理耗損”賬目上的。
不正之風所以沒法兒杜絕,乃是因為不但掌權者邊批邊搞,還有着相當深厚相當廣泛的群衆基礎。
群衆詛咒不正之風,可也唯恐共産黨果真杜絕了不正之風。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前門行不通,後門也行不通的話,群衆在許多方面更是走投無路的。
所以還是開着前門留着後門好。
前門開得大些,後門留得多些,一切事情想“搞活”差不離總能“搞活”。
某些掌權者也掌握了這個規律,他們研究群衆研究到家了,可以說是研究群衆的專家。
扔給群衆一挂排骨,則自己扛走半扇公字号的豬也不打緊。
他們不但不至于惹怒了群衆,還将受到群衆的擁戴。
其實群衆的本質就像小孩子。
姚守義悟出了這些道理,覺得自己成熟多了。
成熟了的姚守義也就更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人了。
他嘲笑自己過去的幼稚和膚淺。
有些人一旦當上了模範和先進什麼的,就被群衆抛棄了,成了受氣包。
他可不是。
他連續幾年是先進生産者,人緣照樣不錯。
倒沒什麼訣竅,不過受益于他做人的靈活性。
今非昔比,觀念更新,綱舉目張。
他自認為在做人方面的确是比過去靈活多了。
他不像嚴曉東。
嚴曉東是太舍不得改變過去那個自己。
所以既無可奈之何地在變着,又變得挺痛苦,挺受罪。
他可不依戀過去那個自己。
要說半點不依戀,未免誇大其詞,多多少少總還是有點依戀。
過去那個自己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模仿的是保爾·柯察金。
過去的嚴曉東在這一點上與他相同。
他們啊連打架也是保爾式的。
能像保爾那麼生活那麼做人,固然不錯。
可在一九八六年,在中國,一個保爾能活得下去麼?張海迪是有點保爾精神的。
可保爾并不到處作報告啊!他在電視裡聽過張海迪的報告,很受感動。
但後來她的報告作多了,他便懷疑她必定有幾次是違心的,身不由己的。
真是保爾呢?會違心的身不由己的任人支配到處去作報告麼?足見最有資格做一個中國的保爾的人,歸根結底也還是難以做成保爾。
想通了這些,他苦笑着與過去的自己揮手告别。
嚴曉東卻是癡情郎似的與過去的自己藕斷絲連,拉拉扯扯,幻想擁抱着過去的自己在現實中跳“雙人舞”;又喪失了過去的自己敢于孤立地公然地向現實挑戰的勇氣,那哪兒成啊! 他當上第二車間主任後,把全車間人籠絡得圍着他團團轉。
另外三個車間主任背後說他天生的是劉備,善于摔孩子收買人心。
話傳到他耳朵,他微微一笑,心中罵道:“去你娘的腿!老子現世學的!” 車間有幾個小青工是廠裡的“刺頭”,腰裡橫着扁擔的貨。
第一天宣布了他當主任,第二天下班他就請那哥兒們幾個大吃了一頓。
整整一箱啤酒全開銷了。
桌面上,他雙手抱拳,豪爽地說:“論年齡,你們全是我小老弟,我是你們大哥!往後你們受了什麼委屈,大哥出頭替你們打抱不平!可大哥這個主任,也得靠你們多多維持着,我是‘維持會長’。
你們若不肯給大哥這個面子,大哥明天就向廠裡聲明,車間主任幹不了!” 過後,一個月内,他與老婆曲秀娟,訪遍了幾個“刺頭”的家。
進門便說:“你嫂子非要讓我領着認識認識你這位小老弟!”見了人家老人則說:“我是他大哥,往後少來不了。
來了千萬别把我當成他領導看待!我們弟兄在廠裡處得比親兄弟還親,您老不信我走了問他!” 小曲明白自己應扮演什麼角色起什麼作用,話說得更其親近:“你大哥不是塊當官的料。
有什麼不夠意思的地方你可得看嫂子面兒上多擔待!别跟他治氣。
跟他治氣他能活活把你氣死。
告訴嫂子,讓嫂子調教他!” 這麼一位車間主任人家還有不歡迎的麼?兩口子告辭,家家送出大老遠。
車間主任登門拜訪,還拎着點心盒子,還當着自己父母的面與自己稱兄道弟,幾個小青工覺得“大哥”給他們臉上添光彩。
“嫂子”隔三差五往車間通一次電話,不找“大哥”接,找“小老弟”們接。
問從糧店買到了苞谷面,想不想吃貼餅子?還有四川辣味腐乳和蝦醬。
或者問想不想處個對象,一位姑娘二十三…… 能不“大哥”長“大哥”短麼?能不圍着他團團轉麼?這一套嚴曉東也實行着。
不過在他是主動,在嚴曉東是被動;在他是積極的,在嚴曉東是消極的;在他效果是有益的,在嚴曉東效果常常是愈加有害的;在他實質體現着一種獲得,在嚴曉東實質體現着一種沒完沒了有去無還的給予。
所謂靈性不同,玄化各異。
按說學乖了的姚守義,在整黨期間似乎不該發那麼一通尖酸刻薄的言論。
但他那一通言論,當時讓聽的人并不覺得怎樣的尖酸刻薄,甚至連諷刺挖苦的意味也沒有。
他當時那種诙諧的口吻,那種挺幽默的模樣,抵消了他那通言論的分量。
那更是一種調侃。
而他當時認為,調侃對那種沉悶的會議氣氛是必要的,當時的效果也的确證明是必要的。
不是他的發言,一些人快睡着了。
邢副廠長當時也笑了的,還啟發衆人道:“說嘛,黨内黨外,關上門,一家人。
小姚的發言就又風趣又中肯嘛!” 他那通言論絕非信口開河,嘩衆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他在心裡是尋思了半天的。
他想,面對面的那些人,包括邢副廠長,已然擺出了等候挨“整”的嘴臉,自己的發言若真指名道姓,披私揭短,他們不惱恨死我姚守義才怪呢!和别的群衆代表一樣,呆呆相望鎖唇舌,來個一聲不吭吧,邢副廠長又在不停地慫恿他,而擺出等候挨“整”的嘴臉的那些人們,一個個顯得那麼不尴不尬的。
空對空不着邊際地說幾句冠冕堂皇的“很必要很及時”?别的群衆代表會認為我姚守義不是來幫着“整”黨的,是來幫着黨走過場給黨搭下台階的,有讨好賣乖投機之嫌,也太孫子。
想來想去,發言隻能亦虛亦實,亦莊亦諧,亦尖銳亦輕松,“調笑令”為高。
人們笑過了,拍拍屁股一哄而散。
幾個人還對他說:“精彩!”“妙!”“糖衣炮彈。
”“共産黨下回整黨,還請老兄多多關照。
” 他也覺着自己的發言挺精彩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