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嚴曉東家已經不在住了三十餘年的那個大雜院内了。
搬到了全市每一戶人家都十分向往的地處文明中心的南崗區。
在中山路一百七十五号那幢外觀相當漂亮的乳白色的大樓内,他和老父親老母親擁有三室一廳。
而據說夠資格居住在這幢樓内的大多數是局級幹部。
他用三萬元買到了這種資格。
搬家前,父親說這張桌子是正宗八仙桌,那個箱子是樟木的,一些破東爛西是過日子用得着絕不能缺少的。
母親跟父親的主張一緻,反反複複跟他叨咕——破家值萬貫。
搬家那一天,他買了兩張戲票,安排老父親老母親坐出租小汽車去看《窦娥冤》。
散場後,老父親攙着哭紅了雙眼的老母親走出劇院,他早已坐在另一輛出租小汽車裡等待着了。
老父親車一開動就打起呼噜來。
老母親問:“兒啊,這是往哪兒去?” 他說:“甭問,到地方你就知道是哪兒了。
” 司機抿嘴暗笑。
司機是他哥兒們。
小汽車開到那幢乳白色的大樓前停穩,他們下了車,司機對他揚了揚手,将車開走了。
母親奇怪地問:“司機怎麼把咱們丢在這兒不管啦?” 他說:“這兒是咱們家門口啊!” 父親轉向地四面望望,狐疑地問:“家門口?才一場戲工夫你就把個家搬了過來?” 他更正道:“半場戲的工夫。
我去接你們的時候,窦娥她爸還沒出場呢!”說罷,率先而入。
上了三樓,他從兜裡掏出鑰匙,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打開房門。
老父親老母親站在門外,見到橘黃色的布紋塑料貼牆紙将滿室映襯得富麗堂皇,拼木地面圖案美觀,組合家具漆光閃亮。
百寶架上,一尊唐三彩馬神姿偉俊。
一尊陶瓷雄鷹雙翅飛展……還能見到一角厚厚的地毯……他們不敢貿然而入。
母親說:“兒啊,不興這麼逗弄爸媽玩!這……這到底是誰家?……” 他倚着門框,兩根手指捏着鑰匙鍊,兩眼得意地瞧着母親,悠蕩着鑰匙,一字一頓清清楚楚地說:“這、是、咱、家!” “這怎麼是咱家?咱家怎麼能是這樣的?你,你小子搞的什麼名堂!……”老父親仿佛感到在被兒子耍弄,漲紅了臉,脖子也粗了。
“這就是咱家。
咱家怎麼就不能是這樣的?你們住不慣這樣的家是不是?你們不想住這樣的家是不是?”他的語調中流露出了兒子對老子的憐憫的挖苦。
父親的話使他聽了極不順耳。
老母親瞧了他一陣子,又朝室内瞧了一陣子,好像偷窺别人的家似的,責備道:“搬家也不跟爸媽打聲招呼!” “跟你們打招呼?跟你們打招呼這新家就不定是什麼樣子啦!”他說着走入室内。
老母親終于也跟了進來。
老父親又向室内望了望,追問道:“咱家那些東西呢?嗯?怎麼一件也沒搬過來?嗯?!……”仿佛那些破東爛西沒搬過來,他便絕不承認這兒是家,絕不入門。
“淘汰了!” 他已開了錄音機,伴着迪斯科不靈活地扭動着僵硬而粗壯的腰身。
尚未中年,他卻過早地發胖了。
“什麼?……”老父親不懂“淘汰”這個詞兒。
“淘汰了!”他大聲重複,繼續進行減肥。
“胡說!又不是些活物往哪兒逃?!” “都不要了!該扔的扔了!能送人的送人了!” “你、你、你!好你個敗家的小子哇!我和你媽守着那些東西過了一輩子,你就扔了!你就送人了!你如今趁了幾個錢,你燒包到什麼地步哇!” 老父親終于也闖入了房間,左瞧瞧,右看看,沒發現一件舊東西,因而似乎對這新居内的一切一切都瞧着不順眼,看着來氣。
當兒子的自以為扭得潇灑,一邊更加來勁兒地晃肩擺胯,一邊輕描淡寫地糾正父親的話:“不是趁了幾個錢,是趁十四萬還多!不是燒包,是實現家庭現代化!” 老父親張了張嘴,幹瞪眼吐不出一個字。
老母親雙手撫摸着塑料貼牆紙,也埋怨道:“都扔啦?都送人啦?那口大箱子不是挺好的麼?那可是樟木的呢!” 他煩了。
停止了怪模怪樣的扭動,關了錄音機。
從冰箱内取出一筒啤酒,啪地開了封,一飲而光,用手背抹抹嘴,打了個響亮的嗝,搶白道:“您那口寶貝箱子,隻有蓋兒上一塊窄闆是樟木的,四幫都朽了,三個角都被耗子嗑穿了!” 老父親望望老母親,老母親望望老父親,這才無話可說,默默參觀新居。
大概他們連做夢都不曾夢到會在如此這般的新居度過晚年了卻殘生。
他們的臉上雖然沒明顯地表露出什麼,他們混沌幹涸的老眼卻漸漸閃爍出了年輕人那種熠熠的光芒。
他們身臨其境,面對現實,似乎還懷疑自己可能在夢幻裡,有沒有這等福分。
他們通情達理地意識到了。
再斥責什麼埋怨什麼絮叨什麼未免太矯情太掃兒子的興也太辜負今天這個好日子了!是好日子啊,喬遷之喜麼!喬遷之喜是如今諸喜中的頭等大喜啊!勝過嫁娶之喜,勝過得子之喜。
倘無房間,則該娶的娶不進,該嫁的嫁不出;兒子孫子也就難以喜氣洋洋地出世,出世了也從小受委屈。
老父親老母親甚至覺着剛才那些斥責的話、埋怨的話不但大掃了兒子的興,也必大傷了兒子的心。
他們嚴姓這個一向窮困的家靠誰改天換地辭舊迎新的?還不是靠曉東這麼個兒子!兒子為什麼把他們老兩口接到這令人羨慕的富貴榮華的新居來一塊兒住着?還不是想盡一片孝子之心?兒子是個好兒子啊!兒子是個能人啊!幾年前還待業呢!想買盒煙還得避開父親暗地裡紅臉低眉吞吞吐吐朝媽讨零錢呢!這一晃才幾年呀!兒子已成全市除了市長好像他數第二的人物!積攢了十幾萬元不說,還買下了如此這般一個在他們看來非但富麗堂皇簡直太腐化太奢侈的家!兒子的名字還上過報,被宣稱為“經營有方的個體戶典型”。
這樣的榮耀并不比十幾年前的“毛著标兵”遜色啊!…… 老母親抽巴幹癟的嘴角終于浮現出了一抹笑意,皺紋道道的臉上卻已挂着串串淚珠。
那口大箱子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吧!兒子沒說錯,的确隻有箱蓋上的一塊窄闆是樟木的。
的确四幫都朽了。
的确三個角被耗子嗑穿了。
不過它陪伴了她與老伴多年,是他們成親時她娘家的陪嫁,她對它有了種特殊的戀戀不舍的古怪感情而已。
她自己也明白說它是口樟木箱子實在擡舉它了,不過是自欺欺人地高興那麼認為罷了。
老父親臉上的神态卻格外莊重。
俨然一位接收單位的全權代表極端認真負責地視察質量标準。
倒剪雙手在兒子的引導之下從這個房間踱入那個房間,又從那個房間踱入這個房間。
兒子的皮鞋在地毯上橫行豎過,直來直去,他的雙腳卻謹慎地繞着地毯邊兒走。
走過後還禁不住扭回頭瞧瞧是否踩下了肮髒的腳印。
幸虧他的鞋底兒很幹淨,否則他也許會無從下腳。
老母親的鞋底兒也很幹淨。
但她早已脫掉了兩隻鞋,穿着襪子在地毯上蹑蹑踯躅。
“爸,這大房間你和媽住,那小房間我住。
當中那間作會客室,吃飯在方廳。
垃圾什麼的從門外那個鐵闆遮着的口倒,下邊是垃圾箱,每天有專人清理……” 兒子好像一位陪同參觀的介紹員,指東講東,指西道西,上三下四,左五右六,一明二白地交待着,不厭其煩有問必答,耐心可嘉。
老母親穿着襪子踱往鑲玻璃的陽台。
那裡光線更充足,幾十盆花有的吊在空中有的擺在水磨石案上有的放在地下。
君子蘭蟹爪蓮金橘石榴假桃花茶花紅的紫的白的深綠淺綠墨綠,賞心悅目,馥香撲鼻。
老母親愛花。
原先那個家陰暗潮濕沒地方擱盆花也根本養不活一盆花。
這新居有着一個理想的花廊,遂了她生活中的一大願望。
她歡喜得眉開眼笑樂得合不攏嘴,聞聞這朵嗅嗅那株;端詳這邊欣賞那面,不願離開。
“那東西,給我從客廳搬出去!”老父親指着“維納斯”厲聲道。
“那東西”三尺多高。
“她就是該擺在客廳的嘛!”兒子的胳膊往“那東西”肩上一搭,手正放在“那東西”最突出的部位。
老父親看在眼裡,氣在心裡——兒子的舉動太下流啊! “老子不許!” 老父親吼了起來。
他認為“那東西”是個淫物。
盡管石膏的,殘廢;但對男人們肯定具有非常之厲害的誘惑性;尤其對兒子這類三十五六了還打光棍的男人。
他吼過之後,研究地審視着兒子的臉。
不無幾分痛心地想,好端端一個兒子大概早已被誘惑壞了吧? 兒子的臉刮得青溜溜的,看不出什麼很明顯的靈魂堕落的迹象,絕頂的自信中透露着未必真實的狡黠和精明。
他知道他的家族的血統是太缺少狡黠和精明了。
他搖了搖頭,還歎了口氣。
一時不能得出結論:這種血統的改變可喜抑或可憂? “你瞧不順眼,擺我屋。
”兒子說着,從牆角抱起“維納斯”,走向自己屋。
一雙手不抱别處,專抱在胸部,捂住了兩隻雪白的乳房!小手指還在奶窩撫摸着。
“王八蛋!”他恨恨地罵了一句。
“曉東怎麼啦?”老伴兒在陽台上懵懵懂懂地問。
他并非隻罵兒子,還罵生産“那東西”的工廠。
如此淫物也可以成批成批的生産出來賣錢麼?将有多少好端端的男人心思會大大地壞了呢?偌大國家就沒個人考慮到這一層麼?對我們的共和國懷有深切責任感的老公民聯想到了那場叫做“清除精神污染”的運動。
退了休的他被街道委員會封為“清污”組長,挨家挨戶查的就是有沒有“維納斯”之類。
幾輩子居住在小胡同低矮屋頂下的老百姓家裡,肮髒的牆上也趕時興地挂着電影美人兒挂曆,卻沒見誰家擺着三尺多高的“維納斯”。
那條胡同的老百姓還都沒條件“資産階級”起來。
不失為共和國的一些好老百姓。
報紙、廣播、電視大造了一氣兒聲勢,似乎要徹底“清除”一通兒。
卻沒“清除”得怎樣,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唉唉,共産黨啊,共産黨啊,“說得到做得到”的氣魄哪兒去了呢?文化大革命固然不好,可毛主席他老人家那等氣魄誰個能比?共産黨内就再出不了一個有毛主席那等氣魄的人物了麼?連一場小小的運動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往後老百姓還聽你們的号召?聽個鬼!老公民聯想甚多,不僅憂國,而且深切地憂黨了。
他一擡頭,目光又被陳列架上方的一幅鑲在大框子裡的油畫勾住了——一個赤條精光的女人橫卧在紅毯上。
紅白相襯,連塊遮羞布也不覆蓋。
一手持柄孔雀翎的羽扇,從高處媚眼盈盈地瞥着他浪笑。
其實他一進屋就發現了這幅油畫。
不過眼花,一片陽光照耀在畫上,使他沒看出畫上究竟是什麼。
“維納斯”胯以下畢竟還圍着布!盡管眼瞅着就要滑落似的。
這蕩婦比“維納斯”更其不要臉啊!并且“維納斯”低着頭,也不笑。
這赤條精光的蕩婦媚眼盈盈地瞥着人浪笑!…… 而最不要臉的是兒子!将這一類蕩婦們不知從何處買回家來,擺着,挂着。
就差沒燃香秉燭供着她們! “你小子過來!” 他又大吼一聲,隻覺一團怒火在胸中騰蹿,沖上腦門。
太陽穴突突跳,周身血管都發脹。
兒子聞聲踱過來,瞪着他不說話。
意思是:又怎麼啦?爸? 他擡臂一指油畫:“那是啥?!” 兒子用天真純潔得像三五歲小男孩般的語調回答:“波琪兒!”在他聽來,那種語調是故裝的,隐含着嘲弄他的意味。
“啥?你敢再說一遍!” “波琪兒。
” 簸箕!居然當面回答他那赤條精光的女人是簸箕! “你!你……”共和國的老公民,退了休的老工人,八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的自由市場領域内的“服裝大王”或曰走運小販的老父親,瞪着兒子跺了下腳說不出話來。
“你們爺兒倆幹什麼?”老伴離開花房般的陽台予以幹涉了。
“你的好兒子!”當父親的又擡起手臂,指着油畫憤憤然道,“他說那上面畫的是簸箕!我眼還沒瞎!你看那是不是簸箕!” 當母親的這時才發現那幅油畫。
她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站在老伴的立場,語氣便不是調解的而是教誨的:“兒啊,從前咱家窮,可是個正經家庭。
如今咱家依賴着你,富了。
富了更得是個正經家庭。
挂那麼個女人畫,家裡來個客,坐沙發上,客瞅着她,她瞅着客,情形好麼?算怎麼一檔子事兒?你還欺你爸年老眼花……” “簸箕!你咋不說那是把笤帚?……”當父親的痛心疾首。
憂國憂黨之情,轉化為憂子之慮了。
兒子從哪時起變得這等不正經了呢?錢,錢!是一個錢字将兒子引導壞了啊!唉唉!誰能說不是呢? “是叫波琪兒嘛!偉大的女奴波琪兒!畫上這麼寫的……”當兒子的悻悻地嘟哝。
“女奴不就是丫環麼?丫環還有偉大的?楊排風一根燒火棍闖天門陣,說書的也不過說她比男人勇猛,戲文裡也沒敢唱她半句偉大呀。
我看那畫的是個外國女子。
隻有外國男人才把丫環寵到這地步,還誇個丫環偉大!你如今要是專喜歡看……美人畫什麼的,挂幅演電影的,再不挂崔莺莺,挂林黛玉,都行。
不強似挂這麼一幅下流髒眼的畫?……”當母親的論古道今,循循善誘。
當兒子的火了,頂撞母親:“媽你懂什麼?瞎喳喳!這是世界名畫!” 世界名畫——母親确是不懂。
緘口無言了。
父親又忍不住梗着脖子吼起來:“有我和你媽活着,家裡就不許挂世界名畫!簸箕笤帚都不許挂!” “八百元高價買的,就是為的挂在牆上看!” “八百元?!……八……百……元?!……”父親兩手顫抖,身體左右旋轉,目光四處睃巡,看樣子想摔什麼砸什麼發洩。
新居沒件破舊東西可供一摔或一砸,連茶幾上的煙灰缸都那麼美觀。
卧頭牛,牛背上盤腿坐着個吹笛子的牧童,玉石的,晶晶瑩瑩。
父親跨将過去,抓在手中,高高舉起,看出價錢也便宜不了,輕輕地又放下。
父親一把抓住母親的手:“這地方是他花錢買的,是他的家。
在他家,咱倆說話能算話麼?跟我走。
看來還得回去住!……” 母親被父親扯着,身不由己,腳下移動,目光哀求地望他。
他呆呆地站立着,緊閉着嘴,不肯說一句妥協的話。
他許多方面都變了,卻仍是倔強的。
父母離去了,撇下他孤零零地在新居。
他從這間屋轉到那間屋,在席夢思床上四仰八叉地躺一會兒,在陽台上朝下面的街道望了一會兒,打開電視機看了幾分鐘,從冰箱裡拿出瓶汽水喝了兩口,聽了一盤錄音帶。
鄧麗君在國内早已落紅了。
李谷一銷聲匿迹了。
蘇小明和朱明瑛據說是都到國外深造去了。
眼下在這座城市最流行的是薛什麼和張什麼。
這兩位是何許人?他不知道。
也聽膩了他們唱的“請到我身邊”和“告訴我”,聽第三遍的時候就膩歪透了。
他不想到他們身邊,他們也根本不會高興他出現在他們身邊。
如果他們高興,那他得拎着一個皮包,皮包内裝滿了鈔票,并且一開口就聲明誠心誠意地将皮包奉送給他們。
他這麼想。
他更沒什麼可告訴他們的。
盡管他們哼哼叽叽的沒完沒了地唱告訴我告訴我告訴我……仿佛沒人告訴他們點什麼他們就不能活了似的。
然而他得買他們的錄音帶。
為自己,更主要的是為那些熟悉他或想與他結交的人。
他已然成為這些人經常的談資。
他得保證他們談論起他的時候都覺得挺自豪,他明白自己不過就是一個走運的“倒爺”。
他不在乎别人實事求是地看待他,但那些人在乎。
很在乎。
他們需要他的錢,更需要他是個值得他們結交值得他們稱兄道弟值得他們經常談論的“人物”,而非一般的一個走運的“倒爺”。
他們因需要他的錢而更需要他是一個“人物”。
花一個“人物”的錢和花一個“倒爺”的錢對他們是大不相同。
比如他請他們吃飯(他得經常想到這一點),他們會對他們的朋友說:“今天嚴曉東請了我!” “哪個嚴曉東?” “怎麼,你不認識?就是晚報上介紹過的那個‘服裝大王’啊!……” “噢……” 這一聲“噢”中,得流露出敬意。
他們要的就是聽到這一聲“噢”時那種引以為榮的感覺。
歸根到底,他是為了自己真正成為一個“人物”而非一個走運的“倒爺”做着種種的努力。
或曰“拼搏”。
這對于他太不容易了,太吃力了…… 他又在海綿沙發上架着二郎腿坐了一會兒,望着“波琪兒”出神。
他并不覺得維納斯有多麼多麼美。
“波琪兒”算不算世界名畫他根本不清楚。
偉大的女奴——他和母親一樣百思不得其解。
這幅油畫,也并非出自名家之手。
作這幅畫的,不過是話劇團的一位四十來歲的美工。
他要求人家給他畫一幅世界名畫,人家就給他畫了這幅“波琪兒”。
既然人家畫了,他就沒理由懷疑
搬到了全市每一戶人家都十分向往的地處文明中心的南崗區。
在中山路一百七十五号那幢外觀相當漂亮的乳白色的大樓内,他和老父親老母親擁有三室一廳。
而據說夠資格居住在這幢樓内的大多數是局級幹部。
他用三萬元買到了這種資格。
搬家前,父親說這張桌子是正宗八仙桌,那個箱子是樟木的,一些破東爛西是過日子用得着絕不能缺少的。
母親跟父親的主張一緻,反反複複跟他叨咕——破家值萬貫。
搬家那一天,他買了兩張戲票,安排老父親老母親坐出租小汽車去看《窦娥冤》。
散場後,老父親攙着哭紅了雙眼的老母親走出劇院,他早已坐在另一輛出租小汽車裡等待着了。
老父親車一開動就打起呼噜來。
老母親問:“兒啊,這是往哪兒去?” 他說:“甭問,到地方你就知道是哪兒了。
” 司機抿嘴暗笑。
司機是他哥兒們。
小汽車開到那幢乳白色的大樓前停穩,他們下了車,司機對他揚了揚手,将車開走了。
母親奇怪地問:“司機怎麼把咱們丢在這兒不管啦?” 他說:“這兒是咱們家門口啊!” 父親轉向地四面望望,狐疑地問:“家門口?才一場戲工夫你就把個家搬了過來?” 他更正道:“半場戲的工夫。
我去接你們的時候,窦娥她爸還沒出場呢!”說罷,率先而入。
上了三樓,他從兜裡掏出鑰匙,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打開房門。
老父親老母親站在門外,見到橘黃色的布紋塑料貼牆紙将滿室映襯得富麗堂皇,拼木地面圖案美觀,組合家具漆光閃亮。
百寶架上,一尊唐三彩馬神姿偉俊。
一尊陶瓷雄鷹雙翅飛展……還能見到一角厚厚的地毯……他們不敢貿然而入。
母親說:“兒啊,不興這麼逗弄爸媽玩!這……這到底是誰家?……” 他倚着門框,兩根手指捏着鑰匙鍊,兩眼得意地瞧着母親,悠蕩着鑰匙,一字一頓清清楚楚地說:“這、是、咱、家!” “這怎麼是咱家?咱家怎麼能是這樣的?你,你小子搞的什麼名堂!……”老父親仿佛感到在被兒子耍弄,漲紅了臉,脖子也粗了。
“這就是咱家。
咱家怎麼就不能是這樣的?你們住不慣這樣的家是不是?你們不想住這樣的家是不是?”他的語調中流露出了兒子對老子的憐憫的挖苦。
父親的話使他聽了極不順耳。
老母親瞧了他一陣子,又朝室内瞧了一陣子,好像偷窺别人的家似的,責備道:“搬家也不跟爸媽打聲招呼!” “跟你們打招呼?跟你們打招呼這新家就不定是什麼樣子啦!”他說着走入室内。
老母親終于也跟了進來。
老父親又向室内望了望,追問道:“咱家那些東西呢?嗯?怎麼一件也沒搬過來?嗯?!……”仿佛那些破東爛西沒搬過來,他便絕不承認這兒是家,絕不入門。
“淘汰了!” 他已開了錄音機,伴着迪斯科不靈活地扭動着僵硬而粗壯的腰身。
尚未中年,他卻過早地發胖了。
“什麼?……”老父親不懂“淘汰”這個詞兒。
“淘汰了!”他大聲重複,繼續進行減肥。
“胡說!又不是些活物往哪兒逃?!” “都不要了!該扔的扔了!能送人的送人了!” “你、你、你!好你個敗家的小子哇!我和你媽守着那些東西過了一輩子,你就扔了!你就送人了!你如今趁了幾個錢,你燒包到什麼地步哇!” 老父親終于也闖入了房間,左瞧瞧,右看看,沒發現一件舊東西,因而似乎對這新居内的一切一切都瞧着不順眼,看着來氣。
當兒子的自以為扭得潇灑,一邊更加來勁兒地晃肩擺胯,一邊輕描淡寫地糾正父親的話:“不是趁了幾個錢,是趁十四萬還多!不是燒包,是實現家庭現代化!” 老父親張了張嘴,幹瞪眼吐不出一個字。
老母親雙手撫摸着塑料貼牆紙,也埋怨道:“都扔啦?都送人啦?那口大箱子不是挺好的麼?那可是樟木的呢!” 他煩了。
停止了怪模怪樣的扭動,關了錄音機。
從冰箱内取出一筒啤酒,啪地開了封,一飲而光,用手背抹抹嘴,打了個響亮的嗝,搶白道:“您那口寶貝箱子,隻有蓋兒上一塊窄闆是樟木的,四幫都朽了,三個角都被耗子嗑穿了!” 老父親望望老母親,老母親望望老父親,這才無話可說,默默參觀新居。
大概他們連做夢都不曾夢到會在如此這般的新居度過晚年了卻殘生。
他們的臉上雖然沒明顯地表露出什麼,他們混沌幹涸的老眼卻漸漸閃爍出了年輕人那種熠熠的光芒。
他們身臨其境,面對現實,似乎還懷疑自己可能在夢幻裡,有沒有這等福分。
他們通情達理地意識到了。
再斥責什麼埋怨什麼絮叨什麼未免太矯情太掃兒子的興也太辜負今天這個好日子了!是好日子啊,喬遷之喜麼!喬遷之喜是如今諸喜中的頭等大喜啊!勝過嫁娶之喜,勝過得子之喜。
倘無房間,則該娶的娶不進,該嫁的嫁不出;兒子孫子也就難以喜氣洋洋地出世,出世了也從小受委屈。
老父親老母親甚至覺着剛才那些斥責的話、埋怨的話不但大掃了兒子的興,也必大傷了兒子的心。
他們嚴姓這個一向窮困的家靠誰改天換地辭舊迎新的?還不是靠曉東這麼個兒子!兒子為什麼把他們老兩口接到這令人羨慕的富貴榮華的新居來一塊兒住着?還不是想盡一片孝子之心?兒子是個好兒子啊!兒子是個能人啊!幾年前還待業呢!想買盒煙還得避開父親暗地裡紅臉低眉吞吞吐吐朝媽讨零錢呢!這一晃才幾年呀!兒子已成全市除了市長好像他數第二的人物!積攢了十幾萬元不說,還買下了如此這般一個在他們看來非但富麗堂皇簡直太腐化太奢侈的家!兒子的名字還上過報,被宣稱為“經營有方的個體戶典型”。
這樣的榮耀并不比十幾年前的“毛著标兵”遜色啊!…… 老母親抽巴幹癟的嘴角終于浮現出了一抹笑意,皺紋道道的臉上卻已挂着串串淚珠。
那口大箱子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吧!兒子沒說錯,的确隻有箱蓋上的一塊窄闆是樟木的。
的确四幫都朽了。
的确三個角被耗子嗑穿了。
不過它陪伴了她與老伴多年,是他們成親時她娘家的陪嫁,她對它有了種特殊的戀戀不舍的古怪感情而已。
她自己也明白說它是口樟木箱子實在擡舉它了,不過是自欺欺人地高興那麼認為罷了。
老父親臉上的神态卻格外莊重。
俨然一位接收單位的全權代表極端認真負責地視察質量标準。
倒剪雙手在兒子的引導之下從這個房間踱入那個房間,又從那個房間踱入這個房間。
兒子的皮鞋在地毯上橫行豎過,直來直去,他的雙腳卻謹慎地繞着地毯邊兒走。
走過後還禁不住扭回頭瞧瞧是否踩下了肮髒的腳印。
幸虧他的鞋底兒很幹淨,否則他也許會無從下腳。
老母親的鞋底兒也很幹淨。
但她早已脫掉了兩隻鞋,穿着襪子在地毯上蹑蹑踯躅。
“爸,這大房間你和媽住,那小房間我住。
當中那間作會客室,吃飯在方廳。
垃圾什麼的從門外那個鐵闆遮着的口倒,下邊是垃圾箱,每天有專人清理……” 兒子好像一位陪同參觀的介紹員,指東講東,指西道西,上三下四,左五右六,一明二白地交待着,不厭其煩有問必答,耐心可嘉。
老母親穿着襪子踱往鑲玻璃的陽台。
那裡光線更充足,幾十盆花有的吊在空中有的擺在水磨石案上有的放在地下。
君子蘭蟹爪蓮金橘石榴假桃花茶花紅的紫的白的深綠淺綠墨綠,賞心悅目,馥香撲鼻。
老母親愛花。
原先那個家陰暗潮濕沒地方擱盆花也根本養不活一盆花。
這新居有着一個理想的花廊,遂了她生活中的一大願望。
她歡喜得眉開眼笑樂得合不攏嘴,聞聞這朵嗅嗅那株;端詳這邊欣賞那面,不願離開。
“那東西,給我從客廳搬出去!”老父親指着“維納斯”厲聲道。
“那東西”三尺多高。
“她就是該擺在客廳的嘛!”兒子的胳膊往“那東西”肩上一搭,手正放在“那東西”最突出的部位。
老父親看在眼裡,氣在心裡——兒子的舉動太下流啊! “老子不許!” 老父親吼了起來。
他認為“那東西”是個淫物。
盡管石膏的,殘廢;但對男人們肯定具有非常之厲害的誘惑性;尤其對兒子這類三十五六了還打光棍的男人。
他吼過之後,研究地審視着兒子的臉。
不無幾分痛心地想,好端端一個兒子大概早已被誘惑壞了吧? 兒子的臉刮得青溜溜的,看不出什麼很明顯的靈魂堕落的迹象,絕頂的自信中透露着未必真實的狡黠和精明。
他知道他的家族的血統是太缺少狡黠和精明了。
他搖了搖頭,還歎了口氣。
一時不能得出結論:這種血統的改變可喜抑或可憂? “你瞧不順眼,擺我屋。
”兒子說着,從牆角抱起“維納斯”,走向自己屋。
一雙手不抱别處,專抱在胸部,捂住了兩隻雪白的乳房!小手指還在奶窩撫摸着。
“王八蛋!”他恨恨地罵了一句。
“曉東怎麼啦?”老伴兒在陽台上懵懵懂懂地問。
他并非隻罵兒子,還罵生産“那東西”的工廠。
如此淫物也可以成批成批的生産出來賣錢麼?将有多少好端端的男人心思會大大地壞了呢?偌大國家就沒個人考慮到這一層麼?對我們的共和國懷有深切責任感的老公民聯想到了那場叫做“清除精神污染”的運動。
退了休的他被街道委員會封為“清污”組長,挨家挨戶查的就是有沒有“維納斯”之類。
幾輩子居住在小胡同低矮屋頂下的老百姓家裡,肮髒的牆上也趕時興地挂着電影美人兒挂曆,卻沒見誰家擺着三尺多高的“維納斯”。
那條胡同的老百姓還都沒條件“資産階級”起來。
不失為共和國的一些好老百姓。
報紙、廣播、電視大造了一氣兒聲勢,似乎要徹底“清除”一通兒。
卻沒“清除”得怎樣,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唉唉,共産黨啊,共産黨啊,“說得到做得到”的氣魄哪兒去了呢?文化大革命固然不好,可毛主席他老人家那等氣魄誰個能比?共産黨内就再出不了一個有毛主席那等氣魄的人物了麼?連一場小小的運動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往後老百姓還聽你們的号召?聽個鬼!老公民聯想甚多,不僅憂國,而且深切地憂黨了。
他一擡頭,目光又被陳列架上方的一幅鑲在大框子裡的油畫勾住了——一個赤條精光的女人橫卧在紅毯上。
紅白相襯,連塊遮羞布也不覆蓋。
一手持柄孔雀翎的羽扇,從高處媚眼盈盈地瞥着他浪笑。
其實他一進屋就發現了這幅油畫。
不過眼花,一片陽光照耀在畫上,使他沒看出畫上究竟是什麼。
“維納斯”胯以下畢竟還圍着布!盡管眼瞅着就要滑落似的。
這蕩婦比“維納斯”更其不要臉啊!并且“維納斯”低着頭,也不笑。
這赤條精光的蕩婦媚眼盈盈地瞥着人浪笑!…… 而最不要臉的是兒子!将這一類蕩婦們不知從何處買回家來,擺着,挂着。
就差沒燃香秉燭供着她們! “你小子過來!” 他又大吼一聲,隻覺一團怒火在胸中騰蹿,沖上腦門。
太陽穴突突跳,周身血管都發脹。
兒子聞聲踱過來,瞪着他不說話。
意思是:又怎麼啦?爸? 他擡臂一指油畫:“那是啥?!” 兒子用天真純潔得像三五歲小男孩般的語調回答:“波琪兒!”在他聽來,那種語調是故裝的,隐含着嘲弄他的意味。
“啥?你敢再說一遍!” “波琪兒。
” 簸箕!居然當面回答他那赤條精光的女人是簸箕! “你!你……”共和國的老公民,退了休的老工人,八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的自由市場領域内的“服裝大王”或曰走運小販的老父親,瞪着兒子跺了下腳說不出話來。
“你們爺兒倆幹什麼?”老伴離開花房般的陽台予以幹涉了。
“你的好兒子!”當父親的又擡起手臂,指着油畫憤憤然道,“他說那上面畫的是簸箕!我眼還沒瞎!你看那是不是簸箕!” 當母親的這時才發現那幅油畫。
她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站在老伴的立場,語氣便不是調解的而是教誨的:“兒啊,從前咱家窮,可是個正經家庭。
如今咱家依賴着你,富了。
富了更得是個正經家庭。
挂那麼個女人畫,家裡來個客,坐沙發上,客瞅着她,她瞅着客,情形好麼?算怎麼一檔子事兒?你還欺你爸年老眼花……” “簸箕!你咋不說那是把笤帚?……”當父親的痛心疾首。
憂國憂黨之情,轉化為憂子之慮了。
兒子從哪時起變得這等不正經了呢?錢,錢!是一個錢字将兒子引導壞了啊!唉唉!誰能說不是呢? “是叫波琪兒嘛!偉大的女奴波琪兒!畫上這麼寫的……”當兒子的悻悻地嘟哝。
“女奴不就是丫環麼?丫環還有偉大的?楊排風一根燒火棍闖天門陣,說書的也不過說她比男人勇猛,戲文裡也沒敢唱她半句偉大呀。
我看那畫的是個外國女子。
隻有外國男人才把丫環寵到這地步,還誇個丫環偉大!你如今要是專喜歡看……美人畫什麼的,挂幅演電影的,再不挂崔莺莺,挂林黛玉,都行。
不強似挂這麼一幅下流髒眼的畫?……”當母親的論古道今,循循善誘。
當兒子的火了,頂撞母親:“媽你懂什麼?瞎喳喳!這是世界名畫!” 世界名畫——母親确是不懂。
緘口無言了。
父親又忍不住梗着脖子吼起來:“有我和你媽活着,家裡就不許挂世界名畫!簸箕笤帚都不許挂!” “八百元高價買的,就是為的挂在牆上看!” “八百元?!……八……百……元?!……”父親兩手顫抖,身體左右旋轉,目光四處睃巡,看樣子想摔什麼砸什麼發洩。
新居沒件破舊東西可供一摔或一砸,連茶幾上的煙灰缸都那麼美觀。
卧頭牛,牛背上盤腿坐着個吹笛子的牧童,玉石的,晶晶瑩瑩。
父親跨将過去,抓在手中,高高舉起,看出價錢也便宜不了,輕輕地又放下。
父親一把抓住母親的手:“這地方是他花錢買的,是他的家。
在他家,咱倆說話能算話麼?跟我走。
看來還得回去住!……” 母親被父親扯着,身不由己,腳下移動,目光哀求地望他。
他呆呆地站立着,緊閉着嘴,不肯說一句妥協的話。
他許多方面都變了,卻仍是倔強的。
父母離去了,撇下他孤零零地在新居。
他從這間屋轉到那間屋,在席夢思床上四仰八叉地躺一會兒,在陽台上朝下面的街道望了一會兒,打開電視機看了幾分鐘,從冰箱裡拿出瓶汽水喝了兩口,聽了一盤錄音帶。
鄧麗君在國内早已落紅了。
李谷一銷聲匿迹了。
蘇小明和朱明瑛據說是都到國外深造去了。
眼下在這座城市最流行的是薛什麼和張什麼。
這兩位是何許人?他不知道。
也聽膩了他們唱的“請到我身邊”和“告訴我”,聽第三遍的時候就膩歪透了。
他不想到他們身邊,他們也根本不會高興他出現在他們身邊。
如果他們高興,那他得拎着一個皮包,皮包内裝滿了鈔票,并且一開口就聲明誠心誠意地将皮包奉送給他們。
他這麼想。
他更沒什麼可告訴他們的。
盡管他們哼哼叽叽的沒完沒了地唱告訴我告訴我告訴我……仿佛沒人告訴他們點什麼他們就不能活了似的。
然而他得買他們的錄音帶。
為自己,更主要的是為那些熟悉他或想與他結交的人。
他已然成為這些人經常的談資。
他得保證他們談論起他的時候都覺得挺自豪,他明白自己不過就是一個走運的“倒爺”。
他不在乎别人實事求是地看待他,但那些人在乎。
很在乎。
他們需要他的錢,更需要他是個值得他們結交值得他們稱兄道弟值得他們經常談論的“人物”,而非一般的一個走運的“倒爺”。
他們因需要他的錢而更需要他是一個“人物”。
花一個“人物”的錢和花一個“倒爺”的錢對他們是大不相同。
比如他請他們吃飯(他得經常想到這一點),他們會對他們的朋友說:“今天嚴曉東請了我!” “哪個嚴曉東?” “怎麼,你不認識?就是晚報上介紹過的那個‘服裝大王’啊!……” “噢……” 這一聲“噢”中,得流露出敬意。
他們要的就是聽到這一聲“噢”時那種引以為榮的感覺。
歸根到底,他是為了自己真正成為一個“人物”而非一個走運的“倒爺”做着種種的努力。
或曰“拼搏”。
這對于他太不容易了,太吃力了…… 他又在海綿沙發上架着二郎腿坐了一會兒,望着“波琪兒”出神。
他并不覺得維納斯有多麼多麼美。
“波琪兒”算不算世界名畫他根本不清楚。
偉大的女奴——他和母親一樣百思不得其解。
這幅油畫,也并非出自名家之手。
作這幅畫的,不過是話劇團的一位四十來歲的美工。
他要求人家給他畫一幅世界名畫,人家就給他畫了這幅“波琪兒”。
既然人家畫了,他就沒理由懷疑